高考历史试题特点特征类试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25分专题专项训练之六特点类试题解法与技巧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25分专题专项训练之六特点类试题解法与技巧一、特点类试题在全国1、2、3卷出现次数及所占分值二、特点类试题定义理解及考查能力要求1、定义:通过阅读所给定历史文献、图表、漫画等史料,在提取史料信息的基础上,对某历史事物或人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或区别。
一般含有以下词语:概括其主要特点、特征等。
特点=背景特点(原因、目的)+过程特点(时间、阶级、措施、变化、性质)+结果特点2、能力要求:考查学生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特点类试题的解法与技巧1、第一,读分值---根据分值确定答几点如4分答2点;6分答3点;7分答3点;8分答4点;9分答3点;10分答5点。
2、第二,读问题---找出问题的状语、谓语、定语、宾语A 、找状语确定答案的来源。
B 、找谓语确定答案的思路。
如“概括”,即运用全面、准确、客观、简洁的语言描述历史现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史料的概括能力。
C 、找定语确定答案的时空。
如“过渡时期”、“新时期”,诸如此类的时间定语,就确定了答题的时空角度。
D 、找宾语确定答案的类型。
如“特点”,就可确定此题为特点类试题,即对某历史事物或人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或区别。
3、第三,读出处确定答题的时空主题。
如“摘编自×××主编《简明清史》、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4、第四,读材料确定答题的要点层次。
运用分值划分段落层次,如“9分划3个层次”等;关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重要的信息层次;找主题句、找关键词等。
5、第五,写答案确定书写要规范整洁。
卷面书写要做到:精准化、要点化 (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整洁化、层次化。
四、特点类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41、(2018全国2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高考历史“观点类”题型解题技巧及训练
一、高考历史“观点类”题型的常见类型1、提炼观点题。
(1)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段材料或一个人的话,让学生从中归纳概括其观点;题型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
(2)解题技巧: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注意不放过任何一则材料,而且每一则材料要先找到关键句子,关键词,然后提炼概括。
关键词一般要直接采用,但切忌整段整句照抄,而且还要注意透过现象抓本质,善于用学科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提炼观点。
2、论证题。
(1)题型特点: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论证。
这类试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需要论证的观点和使用论据的范围。
有论证正确观点的,有论证错误观点的,提示语有“说明”、“证明”、“解释”、“评论”、“你认为”等。
题型多以材料解析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2)解题技巧: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对历史事件的起因、主要过程和影响,或对历史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特征上阐述自己的认识,作出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实事求是的判断。
3、观点评述题:(1)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
①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段材料或一个人的观点,判断这个材料或这个人观点的正误;②解题技巧:注意三步骤,第一先判断,即明确对观点的态度,反对或同意,对或者错;第二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第三分析对或错或片面性的本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提示。
(2)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论证。
①题型特点:一般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择其一进行论证,属于开放型问答题。
07山东文综27题第四问:“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②解题技巧:首先,选取其中一种观点(回答时首先点明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勿放在论述后和不加选择,选择观点即可得分;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理解、最有根有据的观点回答。
2009年非课改区历史高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及备考启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内容 , 对知识体 系做到点线面结合 , 对知识 面的辐射 要“ 。既要从宏 观上进行 知识整合 , 宽” 构成网络 , 形 成体系 , 又要充分理解教材 中的每一个知识点 , 弄清 知识 点 之 间 的 内 在 联 系 , 历 史 知 识 形 成 一 个 密 布 使 可分的整体。 2 注 重 能 力 培 养 , 强 思 维 方 法 的 训 练 。 重 视 . 加 “ 新材料” “ 、新情境 ” 的创设 与运用 , 搜集各种 形式的 原 始 材 料 , 其 辅 助 我 们 真 正认 清历 史 的全 貌 , 对 使 在 原始材料 的理解过程 中, 真正提 升 自己的阅读材料 、 理解 材 料 、 括 材 料 , 材 料 中 获 取 有 效 信 息 的 能 概 从
菁
政治 的角度来认识 我 国取 消农业税 是“ 具有划 时代 意义 的重 大变革 ”考查学生综合政治与历史相关知 , 识 解 答 现 实 问 题 的能 力 。 第 3 是 一 个 三 科 综 合 9题 题 , 料 从新 航路 开辟 到三 角 贸 易 , 资 本来 到 世 间 材 从 到党 领 导 人 民奔 小 康 , 方 位 的考 察 了世 界 从 分 散 全 走 向整 体 的过 程 。
嘲 I U 备方 考略 20 0 9年 非溧 改 区历 史 高 考 试 题
5 9
的 辅 点 分 析 及 备 考 启 示
一 李
备受关 注的 20 0 9年高考已经结束 , 年的高考 今 文综卷 I对于使用 大纲版教材 的考 生 、 师 已不再 教
意外 。因 为 试 题 基 本 上 继 承 了三 年来 的命 题 思 路 和
力。 3加强方法 指 导 , 高基 本题 型 的应 对 能力 。 . 提 很多考生在 审题 和 组织 答案 、 范表 述 方面 失分 。 规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近现代史42题专项训练2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述三图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广告。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 从中提取两项历史信息,然后根据这两项信息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所拟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12 分)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三个图片展示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 一些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述,第一个角度,从图一中的“中国化学工业社” 和图三中的电影院强调“电光”“电风扇”等观影条件,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观点:第二次 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刻影响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对于此种观点,我们要结合图 片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第二个角度,通过第二个 图片中的“英美烟草公司”以及其印章“中国制造”,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近代中国的 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此种观点,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其一,外资企 业对中国烟草业的垄断;其二,“中国制造”可以看出中国烟草业经历了实业救国、抵制洋 货等过程。
6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 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 理。)(12 分)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述三图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广告。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 从中提取两项历史信息,然后根据这两项信息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所拟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12 分)
[总结] 体制创新就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体制创新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工业 现代化的关键。(2 分)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项练训练6多极趋势大国博弈
训练6 多极趋势,大国博弈1.(2023河北保定一模)宣德八年,明政府回赠日本贡使礼品,除常例白金三百两、皇室精制丝绸一百二十二匹以外,特另增戗金桥、床,银制酒具,古铜花瓶、香炉等四十二种,装柜六十只。
对于日本贡舶附带货物,明政府均以优价收买。
明朝与日本的往来( )A.冲破了海禁政策限制B.可扩大中国海外影响力C.有效缓解了倭患问题D.推动了手工业技艺革新2.(2023山东济南二模)19世纪中期,清政府编纂的中外交涉档案中多采用“夷务”一词;20世纪初,档案中改用“洋务”一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交涉中多出现“外交”词汇。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国际地位不断提升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觉醒C.近代外交体系形成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3.(2023河北沧州高三期末)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
与英国的建交谈判经历曲折。
1954年,英国“承认新中国,同蒋介石断绝了外交关系,但在联合国又支持蒋介石,不承认新中国的地位”。
周恩来说:“英国只同意我们建交原则的一半,我们就同它建立‘半建交关系’。
”即相互建立代办处,不设大使馆。
新中国的这一做法( )A.使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热潮B.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境地C.体现了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D.展现了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原则4.(2023广东茂名二模)1920年9月,法国为寻求安全保证,与比利时签订了军事协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后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缔结了同盟条约,从而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以法国为首的同盟体系。
此举( )A.体现了法国称霸欧洲的意图B.实质上破坏凡尔赛体系C.是为了应对德国潜在的威胁D.推动了国际联盟的建立5.(2023山东济南二模)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美国的参议员杜鲁门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占了上风,就应该援助俄国;如果俄国要赢了,就去帮助德国,这样才能让他们拼个够,尽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获胜!”由此可见,杜鲁门希望美国( )A.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B.抛弃意识形态偏见C.奉行功利主义外交原则D.继续推行绥靖政策6.(2023山东威海二模)1950年4月20日,杜鲁门向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全体会员发表演讲时指出:“务必尽快将我们和其他国家的民主自由力量吸引到一场史无前例的真理运动中来,以便让更多的爱好民主自由的民众能够倾听到来自我们的和平之声。
高考历史六大考查能力解读与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六大考查能力专项训练一、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熟练运用对应阶段特征下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准确把握题目的主旨,熟练掌握重要时期的阶段特征)1、(2011海南单科卷)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解读图文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试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2、(2010年新课标卷)右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高考历史: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简释题的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简释题的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学习历史时要面对的头号难题,背了就忘的怪圈几乎困扰着每一名文科生。
有的知识点反复背过好几遍了,结果在刚结束的月考中遇到它时却依旧感到陌生,这令同学们很是恼火。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编辑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高考复习:历史简释题的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一、题型特点历史简释题开辟了考查求异思维的新天地,为历史教学园地注入了一泓清水。
它能引导中学师生摆脱思维定势。
同时,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初步的研究性能力及创新能力。
它具有如下特点:1.材料的选择--多样性、生动性、典型性在这里,笔者简以历年上海高考历史卷中的典型简释题为例加以说明。
(1)多样性试题既是能力训练的素材,又是获得信息的载体,因此命题者非常注重材料类型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常见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包括对联、谚语、文物、钱币、邮票、地图、照片、插图、漫画、海报和儿童画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外交等各个方面,既有正面材料、也有反面材料。
既有来自过去的历史材料,也有来自实际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
(2)生动性一是文字材料体现出形象化、文学化和生活化的特点。
如2001年群蜂会议、2004年刘少奇与一位资本家的对话题等。
二是重视各种统计图表的应用。
如2003年第3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2004年第29题《1700-186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表题。
图表与文字材料相比具有形象、直观、简捷、新颖等特点,且更适合青少年的认知心理特征和体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重视历史地图、各类历史图片的应用。
如2004年上海徐家汇掠影,2005年的儿童画等。
四是重视原始材料的选择应用。
如2002年的秦砖、汉瓦、东汉画像石、2003年的彩绘陶佣等。
原始材料既包括历史文件、档案、名人手迹等文字资料,也包括新闻图片、历史照片、考古文物等各类实物资料,更具历史学科特色,使简释题充溢着历史的味道。
【高考历史】真题专项训练2.全国卷论述题(原卷版)
2021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全国卷论述题【高考真题】1.(2020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2020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12所示:——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
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
(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3.(2020全国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高考模拟】1.(2021·福建漳州一模·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表4 中国近现代人物事迹摘录——摘编自郑春奎《试论李鸿章的求富思想》、刘建中《张謇利用外资的思想》、钟瑛《论邓小平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自拟一个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不得照抄材料)(12分)2.(2021·辽宁大连一模·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教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题型快攻练18信息提取类材料题
题型快攻练18 信息提取类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女士走马”材料如图为清末北京《星期画报》第22期(1907年2月)刊发的《女士走马》。
《女士走马》附文说明:女学生骑马经过琉璃厂,有人讪笑说,女子只配管二门里头的事,不该如此瞎逞能。
作者于是站出来,为女学生辩解:“咳,说这话的,就算顽固到家了。
古人教女子办家里的事,是他的天职;没说过教女子不懂外边的事。
现今盼望中国自强,女子会骑马,正是自强的苗头儿。
请问当年那花木兰替父从军,谯国夫人领兵打仗,他们都不会骑马吗?”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
2.图像资料是具有直观性的历史记忆,但历史记忆夹杂着个人偏见,全部的历史场景都不行能自然呈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视察、见证与遥想1907年3月13日,德国武官冒雨参观京城陆军贵胄学堂和陆军小学,作者大发感慨:“请看冒雨参观,不辞泥泞,比中国人的好学何如哇!中国人也要这等努力,才能自强。
”——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星期画报》第23期提取图片信息,请你以一位历史视察者的身份,以“视察、见证、遥想”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表述成文)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汤死后,伊尹接着相辅佐汤之孙太甲。
下表为有关伊尹的历史叙述。
材料1 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
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
重新当政的太甲留意德行,使国泰民安。
(汉)《史记·殷本纪》材料2 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独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
(战国)《竹书纪年》材料3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
甲戌卜,其执伊,侑,岁。
(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始终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商)甲骨卜辞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的历史学问予以阐释。
(要求:结论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推理推断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推理推断类选择题【题型特点】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即根据已知的若干条件,通过逻辑思维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符合所给标准的结论的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设问常用的方式是“据此可知”“由此可知”“据此可见”“由此可见”“推知”“这一论断”“材料认为”“作者认为”等。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强调论从史出,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的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呈增加趋势。
【解题秘籍】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典型例题】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上供或少上供,说明这些藩镇承认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类型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上缴赋税,且朝廷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藩镇之间攻伐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政权和军权,拥兵自重,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对点训练】1.(2020·山西吕梁一模)《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可知,民众是被管理者而非参与者,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故选A项。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型解析及专项训练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解题技巧】(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
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的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示例】例1 2012年山东率先废除了实行几十年的对高考考生的户籍限制,“这体现了教育公平、招考公平”获得了媒体评论一致赞同。
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较好体现这一点的是( D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度 D科举制例2光明网《分权 VS集权》一文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说某制度是中央集权,形成的是由皇帝垂直型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而另一制度则是分权,中央犹在,但地方自治,政治权力不是一根线,而是多根线。
材料涉及的制度应该是( C )A分封制VS世袭制 B宗法制VS科举制C郡县制VS分封制 D君主专制VS中央集权二、图表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在解答本题型时,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大体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
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
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终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特点类
特点类设问【题型特点】特点就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
其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
此类型试题主要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
特点、特征型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还有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的设问。
特点、特征型非选择题属于概括说明类题目。
【解题思路】1.答题模板一:从历史事物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一般来说,根据构成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比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从时间角度概况特点常见语句有“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等。
另外,如果题干中出现了多个时间段且每个时间段所描述的史实或事件不具有共性,这个时候可以按阶段进行概括特征。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抓住其新变化的特征,也是认识特点的有效方法”。
如果题干中多次出现政府或者国家某些鼓励措施,可以概况为“政府\国家推动...”,如果题干中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相关内容,可以概况为“根据...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与时俱进”等。
2021届新高考版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难点特训三史学方法专项训练
难点特训三史学方法专项训练一、选择题1.[2020年1月浙江选考]艺术传神不易,借助艺术手段达到史事传神的目标更不易。
对此,北宋王安石说得颇为透彻:“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这方面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清明时节从城郊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市俗人事,被视为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重要佐证资料。
这说明( )A.艺术作品亦能成为传达真相、保留历史信息的工具B.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决定了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真实而可信C.文史哲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古画作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D.历史真相虽已随岁月飘逝,但古代艺术作品却可穿越时空真实还原2.[2018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每人每月定发放时间出处量1954年7月开始 1.5斤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未予说明1斤《北京粮食工作》1957年11月17日开 1.5斤《中国商业四十年》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3.[2017全国卷Ⅰ]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本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2017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二、非选择题5.[2019全国卷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万民法》材料二罗马法片段一:因为人民通过颁布关于治权的王权法,把自己的一切治权和权力授予给他。
罗马法片段二:行使治权的君主承认服从法律,这是与他的尊严相吻合的一种说法。
——摘编自《罗马公法与现代欧洲宪政》材料三如果把欧盟国家包括债法在内的现代私法与罗马法作出影像重叠式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私法与罗马法至少在两个方面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即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的框架。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债法趋同之罗马法基础》材料四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完满反映。
——《罗马法原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马法的影响。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2.(12分)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的观点。
高频题型专项讲解——评价、认识类选择题题型解读与训练+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三、典题训练
7.成书于元朝的《宋史》认为: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 后就失传了。直到北宋,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 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至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 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 ,其学加亲切焉”。至此,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 秩然而各得其所”。这一说法( ) A.真实反映了儒学的发展历程 B.高度评价了宋朝的儒学复兴 C.阐明了宋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D.推动了儒学在宋代的传播
三、典题训练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评价不一。统 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对武则天的总 体评价是:“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该评价 主要是( ) A.掌握关键史料来评价 B.坚持平等观念来评价 C.坚持用历史唯物观评价 D.不断创新历史新评价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可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是从经济角度 对武则天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从历史唯物观的角度评价武 则天,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C项正确;材料中的评价 是坚持用历史唯物观进行评价,不是“掌握关键史料来评价”、“坚 持平等观念来评价”、“不断创新历史新评价”,排除ABD三项。故 选:C。
【答案】D。【解析】马球运动属于体育娱乐活动,无法助推两种文 明的融合,排除A;B项吐蕃与唐朝交往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C项 马球运动属于体育娱乐活动,并无军事功能,排除;D项作为国球的 打马球运动在唐蕃和亲的过程中举办,增进了双方的交往;唐玄宗认 为打马键运动可以“震叠戎狄”,由此也可以看出马球运动成为交往 的重要形式。故选:D。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表明说明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说明类【题型特点】表明说明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其“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重点考查的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的基本设问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说明”“表明”“表明了”“可见”“看出”等。
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
【用语阐释】说明表明类试题也是现象—本质题中的本质题。
“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
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即都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能得出的历史结论,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以说明方式来证明结论的对错)之意。
【解题技巧】作答时要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
“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的来说,“表明”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
不过,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
此外,“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
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
“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
“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
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
从这些年的高考题来看(全国卷),“反映”的考察力度还是比较准的,基本是上面的说法,但是“表明”就不太一样了,有的接近“反映”,有的是表象。
故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表明说明类典例及解析1. (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题型: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题型解读】特点、特征型历史试题,是指人们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
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其提示语一般有主要特点、时代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等。
【典题示范】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分)【思路分析】分析:“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说明很早就利用海洋;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说明海洋交流出现;宋元时期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说明先进技术运用于航海;僧人、海外贸易鼎盛和明朝的私人海外内容著述,体现了私人活跃,民间交流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和平利用海洋;明清的海禁政策说明海洋开发利用走向封闭,缺乏海权意识。
总结为一句话:谁凭借什么利用哪里海洋干什么?结论:1.答案从材料里来。
2.不能照抄材料,需要概括。
尽管我们知道答案来源材料,但是照抄材料是不行的。
材料体现的内容和参考答案有差距,而且差距较大,除了本段材料中“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外,可以照抄,其他材料都必须进行概括。
3.逐句概括,不能遗漏。
这就需要阅读的时候,划关键词,一边划关键词,一边还得思考这句话所要表达什么意思。
其实就是考察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合并相同答案。
“殷墟……”和“齐国……”这两句,都是表达“利用早”这个特点。
5.答案要序号化、段落化、条理化、顶格写。
例如此题的答案:特点:①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②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③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④以民间交流为主;⑤海洋意识不足。
6.要根据分值,选择答几条。
比方说给了10分,多数是2分一条,需要答5条。
7.尽量多答几条,增加踩分点。
8.使用学科术语。
【方法总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类型:依据材料来概括特点,要一句句概括材料,表达为主语+主题,意思重复的合并。
结合所学知识,也就是利用常识来补充。
2.演变过程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1)分析历史各方面的状况(2)认识历史事物新有的变化(3)对同类历史事物加以比较:所谓“异”,即不同的特点;所谓“同”,即共同的特征。
(4)联系历史事物所起的作用3.对比类特点:基本方法为通过比较,前后同类整合,和常识补充,尤其要关注不同点和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
【构建模板】1.历史事件特点、特征型:历史事件的特点、特征常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性质影响及终结性结论等方面与其它类似事件的区别之处进行归纳。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
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2.历史措施特征型:历史措施(政策)的特征主要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影响等角度分析。
3.历史阶段特征型:历史阶段的特征常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生产关系等方面归纳。
由于历史阶段时间长,其特征常具有变化性。
4.历史人物特征型:历史人物的特征常从时代、阶级属性、个性化活动与思想主张、历史地位等角度分析。
5.历史事件发展演变的特点:(1)分析历史各方面的状况(2)认识历史事物新有的变化(3)对同类历史事物加以比较(4)联系历史事物所起的作用(5)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
【教材典例示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残余。
(2)王位的继承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
(4)在王族内部按血缘关系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从地方看,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鼓吹“君权神授”,以神权服务于君权。
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君主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
(4)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儒家经典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4.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征(1)主权在民①公民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构;②全体公民皆可参与的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③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到财富和门第限制。
(2)权力制约:这种权力制约主要是城邦的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
议事会这一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权力机构,受到公民大会,也受到由人民直接广泛参与的陪审法庭的制约。
陪审法庭还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
(3)轮番而治(4) 法律至上5.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特征(1)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
(2)议会议决事项均为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
(3)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4)现代国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实现政治上的制衡。
(5)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6.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7.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3)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4)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8.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但不缠足运动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广有关;上层人士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的作用。
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发展的突出特点(1)从分布看,主要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2)从体系看,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从力量看,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特别是重工业方面)。
(4)从地位看,在整个国民经济比重中,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5)从时间看,很短暂,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模拟训练】1.(2014年全国1卷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