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随着免疫力下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的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治疗真菌感染的过程中,各种抗真菌药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真菌细胞壁结构和代谢途径的不同,以及临床上真菌感染治疗中存在的种种限制,对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综述近几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根据中心广谱抑制真菌生长的机制不同,抗真菌药物被分为多个类别,常用的包括聚醚、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和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聚醚聚醚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难治性真菌感染。
它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管道和保护体内细胞组成从而抵抗真菌的侵略。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聚醚类药物AmphotericinB,该药物除了广谱活性外还具有较低的毒性,能更好地治疗暴露于恶劣环境下的真菌感染。
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减少真菌的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真菌感染的目的。
研究显示,氟康唑在多种真菌感染治疗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伏立康唑则可以达到对多种真菌的广泛覆盖。
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在人类免疫系统低下时,部分致病真菌可通过侵入抑制细胞膜合成的药物Tamoxifen来避免清除。
Tamoxifen通过靶向细胞膜信号通路,从而造成真菌细胞的凋亡,发挥抗真菌药物的作用。
同时,Tamoxifen也可以通过调节人类免疫系统来提高其面对真菌感染的抵抗力。
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的药物包括二甲基左旋甲状腺素和巴豆酸。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来阻碍其繁殖,并通过诱导真菌自噬到达快速凋亡的效果,发挥抗真菌的作用。
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包括二氢吲哚和碘化钾。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4h 3h ; 0 和 5 t 与两 性霉 素 B对照 研究证 实 , 两 药的有效率相等 。 当曲霉病急性发作时 , 但 还需 先用 两性霉 素 B 然后改用伊曲康唑维持 治疗 , , 非急性曲霉病 可开始 即用伊 曲康唑。它为不危 及生命 的组织 胞浆 菌病 和芽生 菌病等 的首选 药, 对轻、 中度 的组织胞浆菌病可作为长期 支持 疗法的辅助 治疗 。对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曲霉 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 , 可用于艾滋病 患者 隐球 菌病的初治 和长期维持治疗 。伊曲康唑不 良反 应明显较酮 康唑低 , 易耐受 , 良反应 为厌 患者 不 食、 恶心 、 痛 、 腹 便秘 等消化道反 应和头 痛 、 头 晕、 瘙痒等 。长 期治疗 的患者 中有 7 %发生 血 0 清转酶升高 , 停药后 多能恢复 。 但 2 . 2伏立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其作 用机理是通过 抑制真菌细胞 色素 P 5 4 0介导 的 1a固醇去 甲基 作用 ,阻断麦角 固醇 生物合 成 4 这一关键步骤发挥药效 。其抗菌 活性 1 0~50 0 倍 于氟康唑 , 所有 曲霉 、 对 隐球 菌、 念珠菌属包 括对 氟康唑 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 菌均 有杀菌活l 。对皮炎 芽生菌 、 眭 粗球孢子菌、 巴西 副球孢子菌及 荚膜组织胞浆菌亦 具抗菌活性 。 体外 试验还 观察到对 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包括 顶孢霉 、 链格孢 菌属 、 双极 霉属 、 荚膜组织胞 浆 菌 ,其 中大 部 分 菌 株 在 伏立 康 唑 血 浓 度 为 05 2 g 1 0 ~ ¨ / 时即可被抑制。它对 耐氟康 唑的 m 念珠 菌感染 和艾滋病 患者和急性曲霉感染的免 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均有很好 的疗效 。口服后伏 立康 唑吸收 良好迅速 ,约 1 h血药浓度 达到 —2 高峰 , 伏立康唑表现 为非线性的药代动力学 。 应 用 伏立 康 唑 负 荷剂 量 (mg g ibd或 口服 6 / v i k , 40 gQ 2 0 m 1 h初试 2次)在用药后 d 就达 到接 l 近稳态血药浓度 。伏立康唑在组织中的浓度高 于血浓度 , 高于所有敏感菌 的 MI(0 O gm ) C 1O n /1 。 主要 在肝内代谢后 被清除 ,从尿 中排 除 < %。 2 临床治疗适应 于治疗 曲霉感染 、对氟康唑耐药 的严 重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包括克柔念珠菌感 染 ;治疗足分支霉属 和链孢霉属导致的严重真 菌感染 ;亦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有严重致命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进展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进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世界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真菌感染病例。
由于真菌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言往往比细菌感染更加严重,当前对抗真菌病毒的传统药物已经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因此,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成为了当今医学领域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抗真菌药物。
当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多粘菌素、甲氧苄啶、伊曲康唑等等。
这些传统药物逐渐被应用在临床治疗中,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其分类单一,作用广泛、宽谱性较大,同时还有耐药性等问题。
因此,在如今推进抗真菌药物研究的时刻,人们需要探索出其他的反菌机制和研发抗真菌的新药物。
那么,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是否真的可行呢?事实上,针对真菌感染的新型药物研究几乎一直在不断地进行。
当前,针对真菌感染的新型药物分为好几个方面,如细胞壁合成抑制剂、紧密结合于蛋白质的抑制剂、膜合成抑制剂等等模式。
其中,细胞壁合成抑制剂主要是应用于必需的酵母菌与链霉素菌,膜合成抑制剂则主要应用于变形菌和原虫。
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发育的多种基本进程,这些新型药物成功地阻止了真菌繁殖的过程,因此也成功地拓展了抗真菌治疗研究的领域。
那么,目前研发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实际上有哪些呢?目前,世界各地已经涌现出一系列各种新型抗真菌药物,如异氟匹格雷、5-氟胞嘧啶、大环内酯类等等,这些新型药物可以针对不同的真菌感染发挥显著的治疗作用,同时它们还存在一定的选择性、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等显著优势。
然而,任何新型药物的成功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次试验的过程,并且简单设计和推广只是开始。
它们需要经过复杂的临床评价和验证,以确保它们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真菌感染的常用检测手段往往不够准确,也妨碍了对新型药物的评价和研究。
因此,针对真菌感染的检验技术也需要同步得到改进和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综上所述,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医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研究之一。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增加。
除泛发、顽固难治的浅部真菌病与甲真菌病之外,一般都采用外用药物治疗,深部感染则必需使用系统性抗真菌药。
由于临床迫切需要,近年各国进行了大量天然物筛选、设计合成与结构修饰研究,获得了数以百计的具有抗真菌作用的新抗生素与新化合物,其中已有2种抗生素与3种合成药上市,供临床应用。
近年国内已发表多篇有关抗真菌药物研究[1]与临床应用[2]等方面的综述,本文仅以近年上市的新药为重心,简要评述各类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1.抗真菌抗生素1.1 脂肽类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环状脂肽棘球康定(echino-candins)、纽莫康定(pneumocandin)、牡仑康定(mulundocandin)、阿枯菌素(aculeacin)、孢利芬净(sporiofungin)、FR-901469与WF11899A 等选择地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β-1,3-D-glucan synthase),阻断真菌细胞壁合成。
为了增大此等天然物的水溶性,降低毒性,设计合成并筛选出多种半合成脂肽,其中卡帕芬净(caspofungin)与米卡芬净(micafungin)已相继上市,还有一些品种正在研究开发中。
1.1.1 卡泊芬净由纽莫康定B0半合成制得,对β-1,3-D-葡聚糖合成酶的抑制活性比原抗生素强70~100倍。
具有较强的抗曲霉菌属、念珠菌属与丝状真菌活性,对荚膜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链孢菌属、毛霉属、皮癣菌属与结合菌亚纲等真菌无作用。
制剂用二醋酸盐,单剂静脉滴注70 mg,血药浓度(Cmax) 12.4 μg/mL,消除半衰期(t1/2) 9~10 h。
适应证为侵袭性曲霉菌病与念珠菌病。
在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中,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和不能耐受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36%和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
对念珠菌感染的疗效(~90%)优于两性霉素B(~67%),不良反应发生率(~8%)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 (~25%)[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0 6 2 3 . 6 1 1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5 3 3 0 ( 2 0 1 3 ) 0 2- 0 0 1 3一o 5
真 菌在 自然界 大量 存在 , 很 多真 菌 可 引起 动 植物 的多种病 害 , 不 仅危 害动植 物的生 长 , 更 主要
抗 真 菌 药物 的 研究 进 展
陈 勇
( 安 阳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 院, 河南 安 阳 4 5 5 0 0 0 )
[ 摘
要] 近年来 , 随着真菌感 染 , 尤其是深部 真菌感染 发病 率 的上 升 , 真菌感染 的病 死率也 随之增加。因此 , 抗真
菌药物的研究 和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抗真菌药物 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 关键 词] 抗真菌药 ; 研究 ; 综述
制霉菌素 A1 ( N y s t a t i n A 1 )
产 生大 约 6 0种 多烯类 抗生 素 , 其 分子 内都含有 亲
脂 大环 内酯 。典 型的代表 药物有 共轭七 烯类抗 生
素两性 霉 素 B( A mp h o t e r i c i n B ) 和共 轭 四烯 类 抗
抗菌谱 , 对某些 严 重 的深 部 真菌 病 如新 生 隐球 菌
脑膜炎 、 念珠菌 病 、 特别 是对 免疫缺 陷或 严重粒 细 胞缺 乏 的患者 的治疗 以及某 些地 方性真 菌病 如球
联 苯苄 唑 【 B i f o n a z o l e )
孢 子菌病 、 组织胞 浆菌病 等仍需 应用 两性 霉 素 B, 迄今它 仍是许 多危重深 部真菌 感染 治疗 的首选药
力 于寻找 有效 的抗真 菌药 物 。 目前 临床上 应用 的 抗 真菌药 物按结 构 可 以分 为抗 真 菌抗 生 素 、 唑类
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卢慧斌(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现有重要的氮唑类抗真菌药物。
由于氮唑类药物的杀菌机理是抑制真菌细胞所需的物质而进行杀菌的,因此氮唑类抗真菌药物近年来研究比较集中,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 真菌;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1 前言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感染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它分为浅表组织和深部组织两种感染。
前者多由毛癣菌等皮肤癣菌引起,后者通常由隐球菌、曲霉菌等引起。
随着广谱抗菌素、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大型手术的增多,破坏了正常菌丛的共生关系,使肌体对真菌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导致深部真菌感染日趋严重,已成为艾滋病人、白血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早期研制的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局部浅表真菌感染,对深部感染的疗效尚不理想,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中,氮唑类药物对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较为理想,所以一直是抗真菌药物中研究的热点。
氮唑类药物的杀菌机理:氮唑类化合物能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从而阻断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催化的羊毛甾醇C14α-脱甲基化反应,阻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羊毛甾醇的蓄积使真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麦角甾醇缺乏,抑制真菌的生长。
由于其杀菌机理特殊,长期受到科学研究者的重视。
目前,氮唑类抗真菌药物越来越多地和其它药物联合用于临床试验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现有的几种氮唑类药物211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此种药物是由三氮唑环取代咪唑环得到。
易口服且抗菌谱广,对曲霉菌的作用尤为显著〔1〕。
但是此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副作用大,因此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212 氟康唑(fluconazole )氟康唑是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能特异、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甾醇合成。
它对各种动物的真菌感染:如念珠菌属感染、新型隐球菌感染、小孢子菌属感染及毛癣菌属、表皮癣菌、糖秕孢子菌等感染均有效,氟康唑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可达静注给药的90%以上,口服该药1~2小时后,一般血药浓度可达峰值,血浆消除半衰期约为30小时,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一般为11~12%。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物。 最近报道的一类与联苯苄唑相关的衍生物1 ( .芳基) [ (一 基 一H-. 咯基 ) 基 ]1 咪 唑 类( : ) 白色 4芳 1 3吡 E 一 p 图1 1对
念珠 菌( a dd lia s ̄ 其他 念珠 菌表现 出较 强的 C n iaabc n) l 体 内和 体外 抗 真 菌活 性 。 值得 关 注 的是 , 中某 些 衍 其 生物对 耐 氟 康 唑菌株 也有 较 强的 体外活性 , 其MI C 为 00 6 02 p / 。 有一个二氧 戊 环的苯 乙基咪 唑 类 .1 - .5 gmL 具
一
药物 酮康 唑(eoo aoe 图1 2是第一 个对各种酵 母 ktcn zl, : ) 菌和双 态 性真 菌都 具 有活性 的广谱 药物 , 口服生物 利 其 用度 良好 , 用于 治疗 严重侵 入性 真 菌感 染 。 曾有 临床 报 道, 酮康 唑用于 健康 成 人会发生 药物相 关性不 良反应 ,
中图分 类号 :R 7 . 9 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12 0 )604 —6 0 18 5 (070 —2 60
近年 来 , 菌感染 ( 别 是侵 入性真 菌感 染) 真 特 的发 生 率 不 断增 大 , 对人类 健康 造 成了严重危 害。 期 在美 国 近 进行 的一项 流行病 调查 结果 显示 , 9 9 2 0 年 间, 17 - 0 0 真 菌 性 脓毒 症 的发 病 率上 升了3 倍。引起 侵 入性 真 菌感 染 的 最常见 致病 菌包 括念 珠菌 属( 占侵入性 真 菌感染 病 例
AI 患者 中, DS 危及 生命 的全 身性 真 菌感 染 的发 生率 增 长 迅速 。 可能导 致侵 入性 真菌感 染发生率 增加 的其他 因 素 还有: 免疫调 节剂 在骨髓 或 器官移 植患者 的预 防性 使 用 , 肿瘤 药物、 抗 肾上 腺素皮 质激 素的长 期使用 , 以及抗 生素 的滥 用。 外, 此 血管 内插 管、 腹膜 透析、 血液透 析和 肠外 营养 法等操 作也会导 致真 菌感 染 的增多。 着耐 受 随 现有抗 真 菌药物 的真菌不 断增 多, 究者们 也更加 热 衷 研 于开发新 的更有效 的抗真 菌药物 。 9 6 20 年这十年 19 - 0 5 中, P b D z 在 u ME ) 发表 的关于抗 真菌 药物 的文 章数较 上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抗真菌药物是针对真菌病所设计的一类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对真菌病的研究日益深入,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也逐渐加快,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和研究进展。
一、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程抗真菌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发现链霉素,这被认为是真菌药物研究的里程碑。
1945年,对甲氧苄氧嗪(Amphotericin B)的发现开创了抗真菌药物的先河,随后又出现了青霉素类和咪唑类的药物。
这些药物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如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和治疗效果与真菌菌株之间的不同。
为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开发更安全、多功能的抗真菌药物。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艾滋病的广泛传播,研究人员开始对二十四烷酸胆汁酸(Bile Acid-24-Derivatives)进行深入研究,成果非常显著。
该类药物可与真菌的膜蛋白相互作用,破坏真菌细胞壁,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克霉唑(Ketoconazole)等,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1.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针对不同的真菌病治疗而设计的药物,这种药物主要通过与真菌分子靶标相互作用实现目标治疗。
一直以来,靶向药物的开发一直是抗真菌药物研究的重点。
例如,离子通道制剂通过靶向钙离子缺乏以实现抑制真菌的目的,其中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候选靶点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靶向药物有望在降低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的同时,提高抗真菌疗效。
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也是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这些药物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帮助患者抵抗真菌感染。
免疫调控剂可帮助患者增加抗体、介导细胞等的数量和活性,进而提高免疫系统对真菌感染的恢复能力。
目前,有许多免疫调节剂正在开发中,包括源自山核桃树的赤藓醇(tageserol)和植物抗菌素穿心莲酸。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自古以来,真菌就是人类的一大威胁。
尤其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真菌繁殖的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使得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成为了医药科学领域中的一大难点。
然而,在不断技改革新的医学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辅助下,一系列新型抗真菌药物层出不穷,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按照其作用机理不同,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首先是多肽类抗真菌药物,如阿莫芬立、纳滕派特等,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干扰真菌细胞膜中的鞘氨醇酯化酶合成过程,从而阻止生物膜的形成和稳定。
这类药物在真菌感染疾病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对人体毒性较小。
另外,还有一类醇类抗真菌药物,如白藜芦醇、脱氧胆酸等,其主要作用机理是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进而导致细胞死亡。
这类药物对于治疗顽固性真菌感染疾病效果显著,且对于某些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真菌感染疾病,如侵袭性肺曲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白念珠菌病等。
这类药物的使用主要基于对疾病的认识和人体免疫系统的特殊情况。
如侵袭性肺曲菌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伏立康唑和亚胺培南等,白念珠菌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氟康唑等。
除了已有的抗真菌药物,此外,目前还有很多新型抗真菌药物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
例如,最新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供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药物不仅能够对一般真菌起到效果,更能对一种多药耐药的真菌产生治疗作用。
在制药生产上,多肽类抗真菌药物的生产难度较大,造成了制造成本较高,因此不利于普及。
因此,研究人员将重心放在了小分子化合物上,使其生产成本更低,并且使用范围更广,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总的来说,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新型抗真菌药物层出不穷,治疗真菌感染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药物的质量和价格一直是限制其广泛使用的主要因素。
此外,患者操作不当和剂量不精准也会导致治疗失败。
因此,在抗真菌治疗中,不仅需要更加优质的药物,患者合理使用和准确用药也极为重要。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要有: 菌体内药物累积减少 : ① 真菌细胞壁缺损 , 甾醇合 或
成途 径改变 , 成新 的膜脂 质成分 而 非麦 角 甾醇 , 而 导致 生 从 细胞 壁 、 细胞 膜 通 透 性 改 变 , 真 菌 细胞 摄人 药 物 的量 减 使 少 ; 或真 菌通过 外 排 泵 的作 用 , 药 物 泵 出细 胞 外 的能 和/ 将
固醇含量和蛋白质组成分别决定 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 刚性
及转运功 能 。常 见药物 : 作用 于麦 角 固醇 , ① 如唑 类 的咪康
内
斟
21 00年 1 第 5卷 0月
第 5期
5 31
抗 真 菌 药 物 的 研 究 进 展
周 军( 综述 ) 李
【 关键词】 抗真菌药物; 耐药性 ; 抗真菌蛋白 肽 /
茂( 审校 )
502 ) 302
( 广西 中 医药研 究 院 , 宁市 南
【 中图分类号】 R985 7 .
近年来 , 在 国内还是 国外 , 菌感 染 率有 上升 的趋 无论 真 势 , 重的威胁着 人类 的健康 。它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 的 , 严 与滥 用广谱 抗生 素引起 菌群失调 ; 常使用 免疫 抑 制剂 、 质类 固 皮 醇 激素 、 抗癌化疗 药物 、 病和 HV感染 等 引起 机体免 疫 糖尿 I 功能下 降 ; 侵人性诊 断治疗 的广 泛应 用 , 以及肿 瘤 患者 的放 射治疗 有密切关 系 u 。而且 , 不仅 真 菌感 染 发病 率增 加 , 由于药 物使 用不 当等 原 因 , 上耐 药 的真 菌也 在增加 , 临床 这
12 作用 于真 菌细胞 膜 的 药 物 .
真 菌 细胞 膜 与 哺乳 动 物
度 。制霉菌素属多烯类抗真菌药 , 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 对 新型隐球菌、 念珠菌属、 曲霉等均有 良好作用, 但经皮肤黏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抗真菌药物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真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尤其是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群体中。
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这也促进了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步。
本文将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一、已上市的抗真菌药物1、聚酮类抗真菌药物聚酮类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真菌药物之一。
包括红霉素、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这些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特别是对于某些病原体的有效治疗效果明显。
但是,长期或高剂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2、氟胞嘧啶氟胞嘧啶广泛应用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患者。
它的主要抗真菌效果是防止和治疗念珠菌属感染。
但是,它的使用存在副作用,特别是对于肝脏和肾脏的影响。
3、伏立康唑伏立康唑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和慢性肝炎患者的真菌感染。
伏立康唑与其他聚酮类药物相比,具有更强的致死性作用,并且与药物代谢有关,不易导致耐药性。
二、研究中的抗真菌药物1、新型环孢素类药物环孢素A是一种抗生素,具有广泛的免疫抑制剂活性,目前已用于移植手术后预防排斥反应。
最近的研究表明,环孢素类药物在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方面也具有潜在的作用。
2、新型抗真菌肽近年来,新型抗真菌肽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抗真菌肽具有广泛的抗真菌活性,特别是对于耐药菌株的有效杀灭作用。
此外,抗真菌肽具有很少的副作用、良好的安全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因此,它们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抗真菌药物。
三、结论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已有的抗真菌药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诞生和研究将不断推进抗真菌药物的治疗和预防。
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研究新进展
manyic d g() h y te cme o s () h t cueo t zt nadmo ict n ()h e eo me t o il l i 1 tesnh t t d ;2 tes tr pi ai n df a o ; 3 tedv l nun i h u r mi o i i p ns f spa l ua hmir dspa lclr rg ;4 te eerh s f l ia me ia o . h ese t e fh u rmoe lr e s ya rmoeua u s()h sace i cl dct n T e rp ci s e c c t n u d r ocn i p v ot
( Sh o o C e s ya dC e cl n ier g S uh et nvri , h n qn 0 7 5 1 co l f h mir hmi gnei , o tw s U iesy C o g ig 0 1; t n aE n t 4 2Sh o f hr cui l c ne, h d layMe i l iesyC o g ig 0 0 8 c o l P a o ma et a S i c sT i i r dc vri , h n qn 0 3 ) c e r Mit aUn t 4
aeb c mi gice sn l cie Co iigwi u e e rh sa drfrigt t e u l h dl eau e e e t r e o n r aigy a t . mbn n t o r sa c e n eern oh rp b i e tr trsi r c n n v h r o s i n
f r s e b ef t r f l c n z l r lo p e e t d h p n a e v sasi l n o e f rh r e e o m e t f o e e a l u eo u o a o e a e as r s n e , o i g i c n s r ea t u F t mu a t rt t e v l p n f h u d o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一、真菌及其感染的病因真菌是一类生活在土壤、水体、空气中的微生物,是构成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菌可以引起广泛的疾病,包括肺炎、皮肤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
由于真菌的在细胞生物学上与人类细胞之间的共通性,在治疗真菌感染时,药物难以调整其对真菌的选择性差异。
因此,抗真菌药物对人体正常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二、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抗真菌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三类:抑制菌体壁的合成、损伤菌体细胞膜或钦定了一些特定酶。
目前,药理学研究发现,抗真菌药物的种类非常多,但在临床大量应用中,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2.1 多酚类抗真菌药物多酚类抗真菌药物主要是目标在细胞壁的葡萄球菌和曲霉中,包括:•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经甲氨蝶呤预处理的氟康唑。
2.2 多肽类抗真菌药物多肽类抗真菌药物主要指靶向真菌细胞膜的药物,包括:•脱氧胆酸盐;•阿莫罗芬;•聚黄素B;•索烷霉素。
2.3 酶抑制剂类抗真菌药物酶抑制剂类抗真菌药物主要是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特异性的酶活性。
其中,目标细胞壁聚糖的药物有:•卡泊芬净;•十二烷基葡糖苷。
针对转移酶的药物有:•伏立康唑。
三、抗真菌药物的优劣抗真菌药物的用途和副作用与其他药物一样,既要考虑治疗效果,也要考虑患者的个别情况。
临床应用中,药物的产生阻塞会导致真菌的异常增殖和治疗效果的降低。
通过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可以避免治疗的失败,并减少药物的产生抗性可能性。
3.1 抗真菌药物的优点抗真菌药物的优势在于其治疗反应快,成功率高,且对于波及不同部位的真菌感染均有良好的疗效。
严格要求治疗与疗程,可有效控制抗真菌药物在患者治疗期间产生的药物阻断及不期望效应等问题。
3.2 抗真菌药物的缺点抗真菌药物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其对人体正常细胞和身体必须的细菌群落产生一定程度的毒性作用。
合理使用、及时停用和适度调整剂量是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降低体内不期望效应的显著方法。
真菌细胞壁合成和抗真菌药物研究
真菌细胞壁合成和抗真菌药物研究真菌是一类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在医学和工业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但是,真菌也是一种病原体,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如念珠菌病、曲霉病等。
为了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真菌的细胞壁合成和抗真菌药物。
一、真菌细胞壁合成的主要成分真菌细胞壁是真菌细胞外层的一个重要结构,在维持真菌细胞稳定和形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聚糖、蛋白质和脂类。
其中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壳多糖和β-葡聚糖等。
二、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路径真菌细胞壁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酶和途径。
在真菌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合成细胞壁的相关酶被组织在质膜下的细胞皮层,以便于调节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的合成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初级壁合成和次级壁合成。
初级壁是新合成的真菌细胞壁,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被次级壁取代。
三、抗真菌药物的分类针对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四类:聚酯类、多肽类、多酚类和胆固醇类。
聚酯类药物能够针对细胞壁合成的某些酶进行抑制,从而使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受到阻碍。
多肽类药物能够引起真菌细胞壁的破坏,使真菌细胞死亡。
多酚类药物在真菌细胞壁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从而导致细胞壁的缺陷和死亡。
胆固醇类药物能够影响真菌细胞膜的物理特性,导致膜的破裂和死亡。
四、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抗真菌药物的研究领域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最新的研究表明,以焦磷酸酰胺为代表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效果。
此外,纳米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中,通过纳米化使药物分子得以更好地渗透真菌细胞壁,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抗真菌效果。
总之,深入研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对于治疗真菌感染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真菌细胞壁合成的机制,以及研发更加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从而更好地应对真菌感染疾病。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全文)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从20世纪30年现灰黄霉素起,抗真菌药物已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
其中,两性霉素B作为经典的抗真菌药物,通过新剂型开发改善其毒、副作用获得满意结果;唑类抗真菌药物己广泛用于临床,在抗深部真菌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0世纪80年现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由于安全性高且对念珠菌和曲霉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已逐渐被各种指南推荐用于相关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研究与开发作用机制R978.5A1006-1533(2022)07-0326-04Progressandprospectsinresearchanddevelopmentofantifungal agentsZHANGLi1*,ZHANGYong-xin2**(1.PublicHealthClinicalCenteraffiliatedtoFudanUniversity ,Shanghai,202208;2.HuashanHospitalaffiliatedto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40)ABSTRACTResearchworkofantifungalagentsbeganinthe1930swhe nOxfordetaldiscoveredgriseofulvin,andhadsincemademuchprogressinthepast70years.Effortsweremadet oreducethetoxicityandsideeffectsofamphotericinB,aclassicalantifungalagent,bydevelopingnewformulation.Azoleantifungalshavebeenwidelyusedinclinic,whichshowedtheirsignificanceinthetreatmentofdeepfungalinfect ion.Echinocandinswhichwerefirstfoundin1980shavebeenrecommend edaspreferredmedicationtomoniliasisinmanyguidelinesduetothei rhighsafetyandgoodactivityagainsttheCandida.KEYWORDSantifungalagents;researchprogress;actionmechanism随着大量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和介入技术的发展、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增多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真菌感染逐渐增多,抗真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也趋明显增多。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_魏文华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魏文华曲秀君胡欣张君作者单位:261011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真菌病可分为浅表性真菌病、皮肤真菌病与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其中最严重的真菌病为深部系统性真菌病。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3种致病真菌是烟曲霉、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
近年由于多种原因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另外,抗真菌药物的广泛运用,真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
现将从真菌的致病机理、抗真菌药的分类、抗真菌药的耐药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1真菌的致病机理烟曲霉是真菌中研究较为清楚能产生毒性物质的真菌[2]。
通过产生一些真菌毒素抑制免疫反应或破坏局部组织。
另外,可产生多种细胞外酶以降解大分子物质,为真菌生长提供营养。
白念珠菌致病的首要条件是其黏附性[3]。
它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生成芽管并长出菌丝,从而穿透、破坏宿主细胞膜。
有些白色念珠菌能产生水解酶、脂酶及蛋白酶等多种酶类,参与白色念珠菌侵袭和破坏组织[4]。
新生隐球菌主要通过产生磷脂酶、荚膜、黑素、甘露醇、及通过分氧化酶系统等相关物质帮助菌体入侵宿主或逃避宿主细胞的防御系统[4]。
2抗真菌药的分类抗真菌药按结构可分为多烯类、唑类、核苷类、烯丙胺类、棘白菌素类等。
2.1多烯类抗真菌药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可与真菌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上的甾醇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细胞膜上产生水溶性的孔道,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重要的细胞内容物流失而造成菌体死亡[5]。
目前多烯类抗真菌药物有: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 ,两者结构类似。
制霉菌素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曲霉和皮炎芽生菌等均有良好作用。
两性霉素B具有更广的抗真菌谱。
由于这两种抗真菌药毒副作用比较大,目前临床普遍使用这两种药物的相关新的剂型,例如相关脂质体剂型、胶质分散体或相关纳米制剂等。
2.2唑类抗真菌药唑类抗真菌药包括两种:咪唑类抗真菌药和三唑类抗真菌药。
唑类抗真菌药物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CYP450)依赖性的14α-去甲基酶,使细胞膜麦角固醇缺乏、14α-甲基固醇蓄积、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胞内重要物质丢失而使真菌死亡[6]。
抗真菌药进展ppt课件
伏立康唑的不良反应
❖肝酶升高 ❖皮疹 ❖视觉障碍
(3)14-还原酶和7,8-异构酶
吗啉类的阿莫罗芬可同时抑制次麦角类固醇转 化成麦角类固醇中的两个关键酶,使次麦角类 固醇堆积于真菌细胞膜中,而麦角类固醇大量 减少,致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使真菌死亡
阿莫罗芬作用的酶
❖14-还原酶 ❖亲和性低但反应合成途径在前
抗真菌药物作用部位
细胞膜功能 多烯类: 两性霉素 B, 制霉菌素
代谢抑制剂 a -Difluoromethylornithine Cispentacin
核酸的功能 喷他脒
细胞壁合成 多氧霉素 尼可霉素 Papulacandins Echinocandins
麦角固醇合成 唑类药物 Allylamines/ Thiocarbamates Morpholines
❖干扰细胞膜脂质合成 ❖损害膜脂质结构及其功能
1.干扰细胞膜脂质合成
❖ 影响真菌细胞膜麦角类固醇合成 ❖ 使细胞膜麦角类固醇合成受阻 ❖ 造成甲基戊酸堆积在细胞膜内 ❖ 使真菌细胞膜结构破坏
真菌细胞膜脂质合成途径
乙酰辅酶A→甲基戊酸→角鲨烯→A 角鲨 烯环氧化酶→羊毛类固醇→B 14-去甲基 羊毛类固醇→C 麦角类固醇
体外药物实验2
❖Moline对100多株临床白念珠菌标 本的体外抑菌实验发现益康唑作 用最强,其次是硫康唑和丁康唑
❖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的作用并不强
唑类代表性药物
伊曲康唑抗菌特点
❖抗真菌谱广
❖对252种6113株真菌进行评估 ❖大多数人类致病真菌对伊曲康唑敏感 ❖浓度为0.01μ萘芬对酶亲合力强
❖ 对人的细胞色素P450亲合力强 ❖ 但很快被降解成低亲脂性产物 ❖ 不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的功能
医学真菌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医学真菌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领域的不断创新,医学真菌学研究也逐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重视。
医学真菌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病原真菌的学科,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理论和方法。
本篇文章将简要介绍医学真菌学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一、医学真菌学的研究进展1.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真菌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真菌基因和它们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表达调控的一门学科。
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已经完成了一些真菌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并揭示了各种真菌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
这些研究为制定真菌感染的新药物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2.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正成为近年来医学真菌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科学家们发现,病原真菌酿酒酵母菌(Candidaalbicans)在外部刺激下会形成菌丝,通过菌丝还能与宿主细胞交互作用,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因此,深入研究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对于防治真菌感染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3.真菌抗药性研究进展随着真菌感染的不断增多,真菌的抗药性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真菌的抗药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真菌感染的防治。
目前,诱导高表达真菌的多药耐药基因研究以及探究真菌抗药性的分子机制,也是医学真菌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医学真菌学的展望1.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医学真菌学研究的热点。
这一技术的出现,降低了测序成本,加速了基因组研究和生物分子研究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基因组测序水平的精度和准确性。
2.抗真菌感染新药的研发面对日益严峻的真菌感染问题,研究新的抗真菌感染药物的研发尤为重要。
近年来,新药物的研发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果,如已经上市的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
但是,随着真菌抗药性不断上升,抗真菌感染新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仍需不断探索。
3.应用人工智能提高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人工智能对于医学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曲康唑体外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
对于皮肤癣菌、 大多数酵母菌、 双相真菌和其他真菌 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 活性。除用于 深部真菌感染 外 , 广泛用于浅部真菌病的内用治疗。伊曲康唑有 口服胶囊、 溶液和静脉注射液。其胶囊制剂口服吸 收不完全 (约 55 % ), 与食物同时服用可以促进其吸 收。口服溶液制剂宜空腹服用。伊曲康唑的蛋白结 合率高 , 99 % 以上结合于血浆蛋白, 可广泛分布于各 个组织中, 通过肝脏代谢后, 产物 50 % 从粪便排出 , 35% 从尿中排出。可治疗甲癣、 体股癣、 手足癣、 头 癣、 花斑癣和皮肤念珠菌病。治疗单纯型外阴、 阴道 念珠菌病 , 可采用口服 400m g 的 1 日疗法; 对于重 度患者用药 2 天 , 复发性用药 2~ 3 天。
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 皮炎芽生菌及皮肤癣菌等均对 制霉菌素敏感。制真菌素口服后不易吸收, 几乎全 部从大便中排出; 皮肤黏膜用药也不吸收, 故仅适用 于治疗口腔黏膜、 胃肠道及阴道的念珠菌感染。口 服成人 50 万 ~ 100 万 U /次, 儿 童 5 万 ~ 10 万 U / ( kg d) , 3~ 4 次 /天 。悬液或片剂 涂于口腔 或口 含, 每次 10 万 U, 3~ 4 次 /天 。局 部应用栓剂治疗 阴道念珠菌病 , 1~ 2支 /天 , 连续 15 天为 1 个疗程。 局部外用软膏治疗皮肤念珠菌病, 2 ~ 3 次 /天。局 部应用时无明显刺激性, 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时个 55
2. 2. 1 咪康唑
利什霉有抗菌作用 , 对诺卡菌、 革兰阳性球 菌也有 效。咪康唑有外用和静脉制剂。静脉用药不良反应 多, 目前已不再采用。外用药包括 2 % 咪康唑乳膏, 可治疗皮肤癣菌病、 皮肤念珠菌病和花斑癣。而咪 康唑栓剂每枚 200mg 或 400m g 可治疗外阴、 阴道念 珠菌病, 可能会产生局部刺激的不良反应。
( 总 856) 中国 临床医生 2010 年 第 38 卷 第 11 期
毒性较低。抗真菌作用显示对白念珠菌 ( 包括耐氟 康唑白念珠菌 )、 热带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光滑念 珠菌作用强; 对曲霉、 肺孢子菌具有抑菌作用; 对隐 球菌、 镰刀菌、 毛孢子菌、 接合菌无效。给药后耐受 性好。目前已上市有 3种 ,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和安 尼杜拉芬净。卡泊芬净对曲霉属及念珠菌属具有良 好抗菌作用; 对肺孢子菌亦有作用 ; 对粒细胞缺少患 者曲霉感染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对氟康唑、 两性霉素 B 或氟胞嘧啶耐药念珠菌有作用; 但对隐球菌、 镰刀 菌、 毛孢子菌、 皮肤癣菌、 接合菌等无作用。为侵袭 性曲霉感染经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 者, 念珠 菌 口 咽 炎 或 食 管 炎。成 人 剂 量 第 1 日 70m g , 以后每日 50m g, 静滴 1 小时 ( 疗效不 佳者仍 可每日 70m g) 。不良反应发生率大于 1 % , 其中最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 ( 12% ~ 39 % )、 静脉炎、 头 痛、 恶心, 皮疹发生较少。实验检查可有一过性轻中 度转氨酶升高。
药物与临床
别患者可出现白带增多。口服后可出现恶心、 呕吐、 食欲缺乏、 腹泻等胃肠反应。 3 . 2 两性霉素 B 及其 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 B 于 1958年批准上市后迄今已近半个世纪 , 该药几乎对 绝大部分真菌均有抗菌活性 , 对念珠菌、 隐球菌、 曲 霉、 双相真菌、 接合菌、 镰刀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 用。两性霉素 B 常常引起输液反应及 肾损害。两 性霉素 B 脂质制剂由于改变了其药理学的分布而 比两性霉素 B 不良反应 明显减少。目前有三种类 型 , 即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复合 物和两性霉素 B 胶状分散剂。两性霉素 B 脂质制 剂的疗效不低于传统两性霉素 B, 但肾毒性和输液 反应则明显低于后者 , 在脂质制剂中两性霉素 B 脂 质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复 合物次之, 两性霉素 B 胶状分散剂较高。 3 . 3 棘白菌素类 为新型抗深部真菌药物, 为真菌 细胞壁的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 , 抑制真菌细胞壁的 合成。哺乳类细胞无细胞壁 , 故该类药物对人体的
do: i 10 . 3969 / . j issn . 1008- 1089 . 2010 . 11 . 020 抗真菌药物可分为系统性药物 和外用药两大 类。系统性抗真菌药物进展较快, 近期问世的新型 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三唑类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 ; 棘 白菌素类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以及两性霉素 B 脂质 基制剂 ,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而外 用抗真菌药物中仍以唑类为主 , 以咪康唑、 克霉唑为 代表。本文分别对外用和新型系统抗真菌药物进行 介绍, 其中咪康唑、 克霉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和制霉 菌素均可用于外阴、 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1 概述 系统性抗真菌药物依据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多 烯类、 唑类、 棘白菌素类、 丙烯胺类等。 1 . 1 多烯类 以两性霉素 B 和制霉菌素为代表 , 是最早的系统 性抗真菌药物。传统的两 性霉素 B 抗菌谱广, 但不良反应多, 其新型脂质制剂在保证疗 效的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 应用日益广泛。制真菌 素口服不能吸收 , 其片剂可用于治疗口腔、 胃肠道和 阴道念珠菌感染。 1 . 2 唑类药物 其抗真菌活性的发现是真菌感染 治疗中的重要进展。系统性唑类药物有咪康唑、 酮 康唑、 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前二者由于系统应用不良 反应较大, 目前系统应用不多, 主要以外用制剂形式 存在。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是目前临床治疗侵袭性 或浅表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 , 分别来源于氟康唑和 伊曲康唑的新型三唑类药物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 , 其抗菌谱更为广泛, 在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中占有 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唑类药物中还包括多种可外用的制剂, 除咪康 唑和酮康唑外, 还有联苯苄唑、 克霉唑、 益康唑、 舍他 康唑、 布托康唑、 芬替康唑、 噻康唑、 特康唑等 , 这些 外用药适用于各种浅表真菌感染的治疗, 对于外阴、 54 阴道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龟头炎均有良好的疗效。 1 . 3 棘白菌素类 近年来, 新一类的棘白菌素类抗 真菌药物相继问世, 这类药物均为系统制剂, 用于治疗 侵袭性真菌感染, 代表药物有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 对于外阴、 阴道念珠菌病 , 依据中国 2004 年发 表的外阴、 阴道念珠菌病诊疗规范 , 可选用的外用药 物为咪康唑栓剂、 克霉唑栓剂和制霉菌素片 , 系统性 药物有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2006 年发布的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 可选用的外用 药物有布托康唑、 克霉唑、 咪康唑、 噻康唑、 舍他康 唑、 制霉菌素和硼酸 , 系统性药物为氟康唑。 2 唑类药物 2 . 1 抗菌谱 唑类药物具有相对广谱的抗真菌活 性, 对念珠菌、 隐球菌、 皮肤癣菌、 球孢子菌、 副球孢 子菌、 芽生菌、 孢子丝菌和组 织胞浆菌均有 良好作 用。不同的唑类药物在抗真菌活性方面存在共性, 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 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不敏 感, 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 , 而这两种念珠菌对伏 立康唑均较敏感。氟康唑对曲霉无抗真菌活性, 而 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曲霉均有抗菌活性。 2 . 2 代表药 咪康唑对皮肤癣菌、 念珠菌、 粗球孢 子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 巴西副球孢子菌和波氏假阿
2. 2. 2 克霉唑
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 对皮肤癣菌、
酵母菌和真菌均有抗菌作用。外用制剂包括 1 % ~
中国临床医生 2010 年 第 38 卷 第 11 期 ( 总 855)
药物与临床
治疗念珠菌病、 隐球菌病、 孢子丝菌病, 以及深 部真菌感染, 如曲霉病、 组织胞浆菌病、 球孢子菌病、 芽生菌病、 副球孢子菌病等。还可治疗其他真菌感 染, 如着色芽生菌病、 马内菲青霉病等。深部真菌感 染, 疗程视病情而定 , 剂量不低于每日 200m g。伊曲 康唑静脉注射液适用于系统性真菌病, 包括曲霉病、 念珠菌病、 隐球菌病 (包括隐球菌性脑膜炎 ) 和组织 胞浆菌病。 伊曲康唑耐受性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 道反应, 包 括恶心、 呕吐、 腹痛、 食欲 缺乏、 腹泻 等。 还可有头痛、 头晕、 嗜睡等 症状, 也可有瘙痒、 皮疹 等, 肝功能异常偶见 , 停药可恢复。妊娠期禁用。胶 囊制剂应避免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同时服用, 胃 酸降低会减少伊曲康唑的吸收。 2. 2. 5 伏立康唑 来源于氟康唑, 其抗真菌活性较氟 康唑强 10~ 500 倍, 抗菌谱广, 对曲霉、 隐球菌、 念珠 菌属以及对氟康唑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 均有杀菌活性 , 对尖端赛多孢霉亦有杀菌活性。剂 型分 口服片 剂 ( 每片 50m g、 200m g ) 和 注射粉 针剂 ( 每瓶 200m g)。适应证为严重系统性念珠菌病、 侵 袭性曲霉病、 其他真菌病、 粒细胞减低发热患者经验 治疗。最常见不良反应有视觉障碍 ( 12 % )、 肝功能 异常 ( 13 . 2 % )、 皮疹 ( 18 . 4 % ) , 其他尚 有发热、 头 痛、 幻觉、 恶心、 呕吐、 腹泻、 腹痛、 外周水肿等。程度 由轻到重 , 即时停药可恢复。极少数出现严重肝肾 损害。
中国临床医生 2010 年 第 38 卷 第 11 期 ( 总 854)
Chinese Journa l For C lin icians
药物与临床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李若瑜 , 余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皮肤性病科 , 北京 100034) 中图分类号: R978 .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8- 1089( 2010) 11- 0054- 03, 用于治疗浅表真菌病。口 腔克霉唑药膜每片 4mg 可治疗口腔念珠菌病。阴 道克霉唑栓剂每枚 100m g 或 500m g, 可治疗外阴、 阴 道念珠菌病。
2. 2 . 3 氟康唑
是 1种广谱抗真菌药物, 对皮炎芽生
菌、 粗球孢子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和巴西副球孢子菌 有抗菌作用。对新生隐球菌、 多数念珠菌和皮肤癣 菌有效。对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不敏感。氟康 唑可供口服或静脉滴注。氟康唑口服及静脉给药生 物利用率相近 , 超过 90 % , 食物不影响吸收。药物 分布都迅速而广泛 , 能透过血脑屏障。氟康唑的蛋 白结合率低 ( 约 12 % ) , 因此血液循环中非结合型药 物水平较高 , 大部分体液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 同一时刻血液浓度的 50 % , 排除半衰期一般 为 30 小时。氟康唑 90 % 以上的药物经肾脏排出。 氟康唑对于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有效, 对皮肤 癣菌病和花斑癣也有效, 还可用于治疗球孢子菌病、 副球孢子菌病、 组织胞 浆菌病和着色 芽生菌病等。 治疗单纯型外阴、 阴道念珠菌病 , 口服氟康唑单剂量 150mg, 对于重度和复发性 3 天后重复 1 次; 治疗口 咽念珠菌病 , 口服每天 50~ 200m g , 1~ 2 周; 治疗食 管、 黏膜皮肤型及下尿路念珠菌病, 口服每天 100~ 200mg, 2~ 4 周; 对隐球菌病或深部念珠菌病推荐剂 量是每天 400m g , 对危及生命的感染可采用更大的 剂量, 疗程长短因人而异 , 取决于感染的性质、 严重 程度和患者的基础疾病。 氟康唑耐受性良好,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 道反应 , 如恶心、 腹痛、 呕吐和腹泻, 头痛以及一过性 血清转氨酶升高及皮疹等。对唑类药物有过敏史者 禁用, 妊娠期、 哺乳期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