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Cispentacin类 通过主动转运,在真菌
细胞内积累,干扰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同
时还是异亮氨酸-tRNA合成酶抑制剂,干扰 蛋白质合成。 • 3.Azoxybacilin 影响SO42-同化途径中 真菌独有的酶。 SO42-对于真菌自身合成
含硫氨基酸是必需的。
• (四)抑制真菌核酸代谢
织,可危及生命,治疗药物主要为两性
霉素B、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
3. 局部真菌感染: 由念珠菌引起,主要侵犯 口腔、肠道或阴道,如鹅口疮、真菌性 肠炎及阴道炎等。治疗药物主要为咪唑 类药物。
•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且病
情严重,病死率高。尤其在严重全身性疾 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
• ② 真菌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酶分子
的研究;
• ③ 控制真菌生长和分裂的基因序列分析。
第二部分 全身性抗真菌药
• 一、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 (一)两性霉素B • 属多烯类抗生素,不溶于水,口服不吸收, 一般静脉滴注给药,在体内消除慢,血浆 半衰期长达24 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作用机制]
阻止药物进入,更主要的是外排泵作用增
强,降低胞内唑类浓度而产生耐药。 • 2.增加靶位水平 基因扩增或相应基因正 调节,增加14α-去甲基酶的浓度。
• 3.改变固醇合成 麦角固醇合成途径中其
他酶的改变可以导致耐药。
• 4.降低与靶位的亲和性 点突变G464S发
生在14-DM的血红素结合域,使得药物和
• 根据作用靶位的主要成分,又可分为: • ①β-(1,3)-D-葡聚糖合酶抑制剂:以棘白霉
素类为代表,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基体成分β(1,3)-D-葡聚糖的合成。 • ②几丁质合酶抑制剂。 • ③甘露糖蛋白抑制剂。
•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 真菌细胞膜含磷脂、鞘脂、固醇和蛋白质。 • 1.作用于麦角固醇 麦角固醇能稳定细胞膜 结构,减小流动性。细菌细胞膜无类固醇, 故此类抗真菌药对细菌无效。 • (1)唑类: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抑制14α-
• (三)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机制 • 渗透酶失活使进人细胞的5-FC减少,或负 责将5-FC转化为FUMP的酶失活,是导致
对5-FC耐药的原因。大部分临床分离的白
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5-FC耐药是由于 发生突变,缺失了胞嘧啶脱氨基酶或 URTase。
• 四、药物作用靶点研究 •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靶点是研究热点,包括 三个方面: • ① 真菌结构成分及代谢产物分析;
陷疾病等)时,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 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时更易发生。
• 二、真菌结构与药物作用机制
• 真菌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
按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可分为四类。
• (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
• 细胞壁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抑制其组 分合成或破坏其结构,可达到抑制、杀灭 真菌的目的。哺乳动物无细胞壁,因此对 机体影响较小。
抗肿瘤药物、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等)
合用, 可使肾脏的毒性增强;与肾上腺皮质
激素合用可使低钾血症发生率增高;本药
所诱发的低钾血症可增加强心苷类药物的
毒性,增强神经肌肉阻断药的作用;尿液
成酶构象改变而失活,引起角鲨烯的积累
和麦角固醇的缺乏。
• 2.作用于鞘脂 真菌鞘脂的合成中,某些
酶是特有的,如鲁司米星等能抑制肌醇磷
酰神经酰胺(IPC)合成酶,造成神经酰胺
积累,导致质膜和微管结构破坏。
• (三)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 • 1.粪壳菌素类 稳定真菌的非核糖体蛋白 延长因子-核糖体复合物,阻断移位,抑制 蛋白质合成。
血红素中的铁原子的结合发生改变。
• 5.其他 有些病原真菌能够生成生物膜
(分化细胞构成的致密网状物),其上可
形成一层胞外基质,成为抗真菌药物有效
渗入细胞的物理屏障。
• (二)对多烯类的耐药机制
• 某些真菌的细胞膜中无麦角固醇,对多烯
类固有耐药。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可能是: • ① 穿过细胞壁到达细胞膜的屏障改变; • ② 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减少,降低了与 细胞膜结合的几率; • ③ 真菌细胞对两性霉素B引起的氧化现象敏 感性降低。
[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静滴时可发生高热、寒战、头痛、
恶心、呕吐。静滴速度过快,引起心律失
常、惊厥,还可致低血钾、肾损害及溶血。
滴注前需给病人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
药,滴注液中加生理量的地塞米松可减轻
反应。不能与氨基苷类药物合用,以防肾
毒性。
• 【药物相互作用】
• 与其他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
• 5-氟胞嘧啶(5-FC)在真菌细胞内转化为 5-氟尿嘧啶(5-FU),5-FU是胸苷酸合成酶
抑制剂,通过干扰真菌细胞的嘧啶代谢,
即阻断RNA、DNA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作
用。哺乳动物细胞不能进行此种转化,故5FC对真菌的作用有选择性。
• 三、真菌的耐药机制
• (一)对唑类的耐药机制 • 1.降低胞内唑类浓度 细胞膜组成改变,
去甲基酶(14-DM),造成麦角固醇耗竭,
真菌质膜结构和功能改变。
• (2)多烯类: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
分子的疏水部分与麦角固醇结合,破坏了
细胞膜的渗透性;分子的亲水部分则在膜
上形成水孔,导致真菌电解质和基质外漏
而死亡。
• (3)烯丙胺类:有萘替芬、特比萘芬等,
是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SE)抑制剂,造
• 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相结合 形成孔道,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导致胞 内许多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人体细胞也含固醇类,因此对人毒性大而
严重,用药需慎重。细菌细胞膜不含固醇
类,故对细菌无效。
[作用和应用]
• 为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有 强大的抑制作用,是目前治疗深部真 菌感染的首选药。治疗隐球菌脑膜炎 时,需加小剂量作鞘内注射。口服仅 用于肠道真菌感染,局部可用于念珠 菌感染。
第一部分 概 述
• • 一、真菌类型与致病性 真菌属真核生物,真菌感染分为三类:
1. 浅部真菌感染: 由各种皮肤癣菌引起,如 手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头癣等,治 疗药物主要为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或局部
应用的咪唑类抗真菌wenku.baidu.com;
2. 全身真菌感染: 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