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悠悠岁月中传承的古老技艺
悠悠岁月中传承的古老技艺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21年第10期自然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中国最早的金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出现了中国最早使用黄金的实例。
在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金耳环、金银鼻饮等,距今4?000~3?800年,中国先民使用黄金的时代由此开启。
银古称“白金”,在世界范围内,因为自然银难以获取,所以在早期极少被利用,完整的银器比金器出现得晚,战国以后才较多出现。
金银器在商代时逐渐增多,主要作为铜器、漆木器等物品的附属装饰,以金箔饰片为主。
北方地区出现了耳饰、臂钏等人体装饰类金器,当为方国遗物。
河南、北京、河北等地的商代遗址中都出土了一些金片、金块、金叶、金币和金饰,这些金器的出土反映了商代工匠的黄金加工技术已非常精湛。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商代祭祀坑中,出土了黄金权杖和黄金面具,厚度非常薄,有了金箔的雏形。
西周时期,金腰带饰品最具特色,采用铸造工艺成型。
用于装饰的金箔、金片等趋向大型化,纹饰也更为多样。
东周时期,采用鎏银和错银工艺制作的器物大量涌现。
春秋战国时期,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成为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的桥梁。
居于中国北方文化带的戎、狄、胡等民族,向北连接欧亚草原,向南沟通中原。
他们以金银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崇尚以金银为饰,在纹饰、造型、工艺等方面,对中原地区金银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存在的时间不过数百年,因此秦代金银器考古发现的实物比较少。
到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迅猛,金银器的使用远远超过了先秦时期,但器皿类金银器仍不多见,最为常见的仍是饰品类。
除了大量金银饰品,还有带钩、金印、金缕玉衣等。
此外,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古丝绸之路被成功打通,使得大量的西方金银器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金银器加工工艺和造型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由于各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融,加之佛教的兴盛,使得这个时期的金银器数量明显增多。
黄金之丘墓出土物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黄金之丘墓出土物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黄金之丘墓出土物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国和欧亚大陆。
这条古老的商业航线不仅促进了物质贸易,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中国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黄金之丘墓,出土了大量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相关的珍贵文物,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黄金之丘墓出土物主要有陶器、金银器、彩陶、玉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更表明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黄金之丘墓出土的陶器是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
陶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角色,用途广泛,如饮食器具、雕塑、供奉用品等。
在黄金之丘墓出土的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外来文明影响。
例如,这些陶器中的一些元素和图案显示出与西亚、中亚等地的文化交流,如希腊式的葡萄藤纹饰、波斯式的动物纹饰等。
这些陶器不仅展示了时代的特征,也传递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另外,黄金之丘墓出土的金银器同样反映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痕迹。
黄金和银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贵金属,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
在黄金之丘墓出土的金银器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外来影响。
例如,一些金银器上的花纹和图案表现出与西域、中亚等地文化的相似之处,从而证明了贵金属工艺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融合。
此外,黄金之丘墓出土的彩陶和玉器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彩陶和玉器作为古代的重要艺术品,在丝绸之路上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黄金之丘墓出土的彩陶中融入了西域和中亚地区的元素,如远足式的人物造型和骆驼等动物图案。
而黄金之丘墓出土的玉器则展示了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玉器文化的影响,如以羊为主题的玉器雕刻。
通过对黄金之丘墓出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对古代黄金之丘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出土物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融合。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不仅带来了物质贸易,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从明清金银器看草原丝绸之路的衰落
2 0 1 3年 9月
通化 师 范学 院 学报 ( 人 文社会 科 学 )
J 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 VERS I T Y
Vo 1 . 3 4№ 5
S e p.2 01 3
从 a . Y l -  ̄ j i - 金 银 器 看 草 原 丝 绸 之 路 的 衰 落
竹般 中空 。簪头 系松枝 造型 , 上挂几 片松 叶 , 另 有几
瓣梅花 从松 枝上 悬垂 而下 。这 几 只金簪均 采用 黄金
制成 , 造型优美 , 色泽纯正 , 制作精 良, 整体 风 格 高
雅、 别致 , 富有 生趣 , 多数 为装饰 品 .并 且多融 人 满族 文化 与汉 文
化 的因 素 , 西 方文 化影 响较 少 , 由此 看 出中西 文化 交
流在 草原 丝绸 之路 中已经减 弱 。
一
土 了数 量较 多 的金银 制 品 。加之 蒙古 族加 工 的传 世
金银 制 品 , 体 现 了金银器 的文化 内涵 。 如 内蒙古 巴林 右 旗 白音 尔灯 荣 宪公 主墓[ 1 l Z  ̄ 筠出土嵌 猫 眼石 卷 云
基 金项 目: 2 0 1 1 年 国家 文 物 局 文 物 保 护 科 学 与 技 术 研 究 课 题 《 金 银 器 与 草 原 丝 绸 之 路 研 究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项 目编 号
2 O1 1 0 1 1 6。
o
通化 师范 学院 学报 ( 人 文社会 科 学) 包 金银 骨灰盒 、 银骨 灰盒 、 三角 形银饰 件 。科 尔沁 左 翼 后 旗 衙 门 营子 清墓 [ 4 1 6 S 9 - - 6  ̄出 土 金耳 环 、 鎏 金 凤形 银头饰 、 鎏金 双龙戏珠纹银簪 、 扁银 簪 、 镶 珍 珠 银 簪、 镶 料珠 银 簪 、 梅花 首银 簪 、 圆首银 簪 、 银镯 、 银 指 金簪 的造 型也 大致 相 同 ,簪 杆 采用 景 丝 法制 成 . 如
辽代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测量员年终工作总结时光荏苒,紧张忙碌的____即将过去,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在公司和项目部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回顾过去成绩固然可喜,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在____的我担任测量和工长两项工作,多一份工作,肩上的的担子就会重一些,压力也会大一些。
以下是我今年的工作总结。
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测量放线是建筑工程之本。
俗语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测量放线就是工程中的各工种的标尺,没有它我们的工作就没了目标,就是盲目的工作,就成了盲人骑瞎马。
就会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本身我们对工程中各工序要求相当严,所以我本人也对自己本职工作要求比较严格。
尽量减小误差,消灭错误的前提下。
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为本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最有利的保障。
二、督促并协助好放线工作在平常的工作中积极督促劳务队的放线工搞好放线工作,并协助他们做好楼层平面放线和楼层高程的抄测。
加强再平时工作中的的巡察,加强过程控制,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改正。
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不是其成为工程进度的绊脚石。
在今年的首次检查中,严格按照总工办的要求将楼层的轴线和高程标识清楚。
测量资料严格把关。
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今年我还担任了土建工长,主管北楼的全面工作。
在工作中注意团结同事,严格要求自己,及时掌握工程动态。
工作之初,正是工程最困难的时候,地下一层正在施工劳务队人员不稳定人心极度涣散,管理人员同样不稳定。
施工毫无进度可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将其顶板封顶,可是到了首层劳务队的大模板工又遇到了同样地问题,人员不稳定,技术力量薄弱,根本达不到工程的要求。
砼班组也更换了两三拨。
四、今年的工作成果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在项目部领导的带领下群策群力和北楼所有同事的努力下,克服困难终于改善了北楼的状况。
使其在进度还有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改观。
同时保证了在今年年底顺利封顶。
再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协助项目部领导的工作,将北楼的屋面做法和楼内的二次结构的砖用量和混凝土用量计算出来,为来年的工作做好基础。
北方草原地区发现的隋唐与西方风格的金银器
内凡有奇伎 , 无不总萃 , 侈器玩 , 崇 盛饰衣 物 , 皆
用 珠 翠金 银 锦 厨筛 绣 , 营费亿 钜 万 。《 书 ・ 其 ”隋 本
不息 。” 旧唐书》 16 刘赞传》 《 卷 3( ( 记载 :宣 为天 “
下 沃饶 ; 久 为廉 察 , 敛 殖货 , 贡奉 以希 恩 。 赞 厚 务 ” 在西安市北郊坑底寨发 现的“ 裴肃 进 ” 金 双 凤 鎏 纹 银 盘 底 上 , 刻 “ 东 道 都 团练 观 察 处 置 等 使 錾 浙 大 中 大夫 守 越 州 刺史 兼 御 史 大 夫 上 柱 国赐 金 鱼
宣 州 刺 史 、 御 史 中丞 、 歙 池 等 州 都 团练 观 察 兼 宣 使刘 赞 向朝 廷 贡献 的 物 品 , 明 为江 淮 地 区 的 产 说 品 ,后 来 朝 廷 又 赏 赐 给边 疆 少 数 民族 的上 层 贵 族 , 人 北方 草 原地 区 ( 三 ) 唐代 金 银 器 不 仅 传 图 。 是 贵族 豪 华 生 活 中 的重要 用 品 , 而且 皇 帝 也 用 于 颁 赐 臣下 及 民族 交 往 , 官 僚 为 了得 到 皇 帝 的 宠 大
及 主 金 瓮 各 一 及 衣 服 被褥 锦 采 ,特 勤 以下西省耀县柳林背 阴村 窖 藏[ 9 l 出土 的银盘 , 錾刻“ 盐铁使 臣敬晦进 十二” 铭
文 , 旧唐书》 《 据《 、新唐书》 等文献考证 , 敬晦于唐 宣 宗 大 中年 间 ( 公元 8 7 5 4 —89年 ) 后 任御 史 中 先
食 等次 lI说 明 了“ 师 ” 突厥 社 会 中享 有 很 高 l 0 。 铁 在 的地 位 , 们 不 但 擅 长 金 属 的制 作 工 艺 , 可 能 他 还 担 任 管理 金 属 手 工业 制 作 的职 官 。 由此也 能 看 出 突厥 的金 银 器 有相 当数 量是 自己制作 的 。 中外史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作者简介 : 王云鹏(9 8 , 山东潍坊人 , 16 一)男, 潍坊十 笏园博物馆副馆 长, 文博馆 员。
8 ・
・
第3 期
王云鹏, 明军: 州西辛战 国墓 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 的佐证 庄 青
物 与物 交换 中 ,黄金 和 白银 显然 格 外 受 到 重视 。 那 么 以黄金 或 白银铸 造 和 捶 揲 的工 艺 品 , 交 易 在 中尤其受到买卖方的青睐。所以,今天我们可 以 就 出土和发现的黄金或 白银等金属 制造的工艺 品, 作为民族与民族 、 国家与国家交往贸易的代用 品 和象征 物 ,也就 可 以用此 类工 艺 品来 阐述证 明 段 或 一条 丝 绸 之路 上 商 贸 的交 往 史 。 因为 , 游 牧部族不事农耕 ,所以丝绸对于他们来说既珍贵 又豪 华 , 能够 穿着华 丽 的丝绸 制 品 , 极 大 的荣 耀 是 和奢 侈 ,是高 贵 的象征 。所 以他 们渴 望通 过 贸易 来交 换 的物 品必然 是丝 绸 。这样 用黄 金 或 白银 制 成 的工艺 品来 进行 交易 则是 首选 之物 品 。 如果 这一 理论 推论 合乎 历史 , 黄金 、 从 白银 及 金属制品出土的情况来论证丝绸之路是合乎逻辑 的。早在我们之前 ,就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丝绸 之路 沿线 出 土的金 、 及金 属器 物来论 证 、 银 研究 丝 绸之 路 ,同样 也包 括草 原丝 绸之 路 。如前 苏联 学 者 马尔 萨 克著 《 特 银 器 》 书 中 , 粟 特纹 样 的 粟 一 其 银器 传播 路线 基本 与丝 绸之 路相 吻合 。还 有 日本 古代东方博物馆所编著的 《 丝绸之路上的贵金属 工艺 》 不但 收 录 了 萨珊 工 艺 , , 同样 也 收 录 了许 多 西亚 、中亚 以及西 北方 草原 民族 的众 多 贵金属 及 工艺制品。另外 , 齐东方先生还写了一篇《 李家营 子 出土 的粟特 银器 与丝 绸之 路》 的文 章 ,登载 在 匕 京大学 学报 》9 2年第 二期 上 。1 19 8 1 今天 ,我们 在 这里论 述 丝绸 之路 或草 原丝 绸 之路 : 从地 理位 置上 看 , 古代 的 山东半 岛或 者说 青 州地 区 ,也是 草原 与 内陆接 壤交 界 的地 区 。草 原 游牧 部族 的文 化艺 术 , 以由此 向南 、 可 向东 传播 到 内陆 ,同样 中原 的文化 和先 进 的工 艺 及丝 绸等 物 品也 可 以 由此 向西 北 传 人 草原 更 深 更 远 的 区域 。 这也 可 以作 为 草原 丝绸之 路 的 中转 站 ,但绝 不 是 终点 和始 点 。 么终点 在 哪里 呢?再往 东看 , 黄 那 在 海 与渤 海 的交 汇处 ,山东 半 岛 的东 端应 该是 草 原 丝绸 之路 的终点 , 因为从 这里 可 以登舟 人海 , 上 踏 条烟波浩渺的海上丝绸之路。 三 、关于 青州 市西 辛古 墓 的年代 及银 豆盒 的 艺术 组合 据林梅村先生《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六讲 《 古代 中国与西方 的海上交通》 中提到临淄齐王墓 出土 的银豆 上 面的铭 文为 “ 十三 年 ”1 三 9 1 而汉 代 皇 , 帝在 位 年代 没有 一 个 超 过这 个 年 代 的 , 以香 港 所 中文大学的饶宗颐先生认为这个纪年应是秦始皇 三十 三年 ( 24年 )如果 此 推论 正确 , 前 1 。 青州 西 辛 出土 的银 豆盒是 战 国时期 的就 无需 质 疑 。该 墓 为
动态与信息
动态与信息作者: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04期“丝绸之路”新探源近日,在山东省青州市召开的“古青州与丝绸之路”研讨会上,国内数十位专家学者认为,古青州不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也应该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线的重要源头。
与会专家普遍认定,古青州即古代的山东地区曾是丝绸的重要产地。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就在中国丝织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山东地区出土的各个时期的文物,可以为古青州作为丝路上的重要产地和源头提供有力佐证。
山东出土的许多商周青铜器上,都曾发现粘附着绢、帛等丝织品的纹饰痕迹。
近年来,青州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也不乏丝织品、丝编织物的残片。
另外,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的金银器上带有明显的波斯人生活用具的风格,也可以说是先秦时期青州与西域贸易的物证。
青州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和石刻中,也有描述青州与西域胡人往来贸易的画面。
如今的青州是一个民族聚集的县级市,90万人口中包含了汉、回、满等35个民族,有学者推测这也与古青州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有着直接关系。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将古青州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史学界并没有太大的争议。
而青州郡是否也属于丝绸之路交通路线上的一环,如今还不能下定论。
研讨会达成两项共识:首先,专家学者重新认定了古青州(山东)在古代是中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另外,丝绸之路是一个大的贸易路线概念,并不仅仅包含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的西向路线,古青州作为渤海出海的交通要道,应该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向朝鲜、日本出口贸易的源头所在,有专家称它为“丝绸东路”。
丝绸之路研究2008年度学术交流会在西安召开2008年12月1日,由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08年度学术交流会在西安召开。
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古都学会、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交流会,对丝绸之路相关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26903392_“裂瓣纹银盒”名称、用途及产地
图1 裂瓣纹银盒、铜盒1~5.银盒(广州西汉南越王墓D2、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一号随葬坑1:72、青州东高镇西辛齐国贵族墓B1:11、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M1K Ⅰ⑥:661、巢湖北山头一号墓BM1:22) 6.铜盒(晋宁石寨山滇王家族墓地M11:6)广东广州南越王墓主棺室“足箱”内出土1件银盒(D2),内尚存半盒药丸。
银盒器身、器盖用捶揲法压印出蒜瓣形纹饰,盖顶分立3个后加的纽座,3纽座处分别刻“Ⅰ”“Ⅱ”“Ⅲ”编码符号,“Ⅰ”纽处刻“一斤四两右游一私官容三升大半□”,“Ⅱ”纽处刻“名曰百册一”。
器底焊接铜圈足,残存“之三”“私官容□”“□名曰(以下刮去)”3处铭文。
通高12.1厘米。
(图1-1)银盒器体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均不同于中国传统,却能从波斯文化中找到源头,再加上后刻铭文、添加盖纽和铜圈足、盒体与纽座不同部位金铜含量有明显差别等原因,发掘者认为银盒可能是舶来品,而后来焊接的盖纽和器座则应是流入南越国后附加上去的[1]210。
这类银盒在国内共发现6件,均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带。
除广州南越王墓外,其他分别出土于山东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一号随葬坑(1件,标本编号1:72)[2](图1-2),山东青州东高镇西辛齐国贵族墓(2件,标本编号B1:11、B1:12)[3](图1-3),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件,标本编号M1K Ⅰ⑥:661)[4](图1-4),安徽巢湖北山头一号墓(1件,标本编号BM1:22)[5](图1-5)也有出土。
另外,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家族墓地出土镀锡铜盒2件(标本编号M12:33、M11:6)[6](图1-6),虽与银盒质地有别,但形制相同,可归入一类器物讨论。
银盒在造型、纹样风格、制作工艺等方面高度一致,具有共同的文化内涵,均出土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墓或地方割据政权王墓,应属当时的稀有产品,为墓主人生前珍爱之物。
银盒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李学勤[7]、黄展岳[8]、孙机[9-10]、徐苹芳[11]、齐东方[12]、林梅村[13]、米歇尔·琵若茹丽[14]、饶宗颐[15]、赵德云[16]、刘庆柱[17]、李零[18]、周永卫[19]、霍雨丰[20]、王云鹏等[21]对银盒的铭文、产地、流转经过、名称、用途、造型渊源、输入路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文物201409期--论西辛战国墓裂瓣纹银豆_兼谈我国出土的类似器物_李零
笔者以为,就整体而言,这种纹饰还是叫
*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欧亚草原考古》资助(项目编号:13JJD780002)。 58
■ 论西辛战国墓裂瓣纹银豆
“裂瓣纹”更好。 中国的纹饰,早期没有这一种。 战国秦汉
流行柿蒂纹。 它有四个花瓣,代表四方,有时在 四个大花瓣间再加四个小花瓣,代表八位。 如 果四方八位加中央,则为九宫图。 这种四方八 位加中央的构图主要属于方图系统,如嘉祥宋 山画像石上的八瓣花就是典型。
这种纹饰,起源甚早,传播甚广。 它不仅流 行于埃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半岛、伊朗高原 和南亚次大陆,也流行于希腊、罗马,是西方艺
术的典型纹饰。 裂瓣纹分两种:一种是平面设计,只有花心
和一层花瓣, 经常用作花边的构图单元(图一), 建筑、石刻上用,器物、服饰上也用;另一种专 施于器皿,作为整个器物的装饰,花心在器底, 花瓣在器腹,好像一朵朝上翻起的花 (图二)。 因为花瓣具有立体感,好像一道道凸棱,学者 或称“凸瓣纹”(fluted decoration)。 但“凸瓣纹” 专指后者,不能涵盖前者。
图一 波斯波利斯石刻上的裂瓣纹
图二 阿契美尼德裂瓣纹银盘(盖蒂博物馆,68AM,46)
图三 埃及托德神庙出土裂瓣纹银器
点不明。 此器口沿有古波斯文铭文,是阿尔塔薛 西 斯一世(Artaxerxes I,前 465~前 424 年)的器 物。高 4.7、径 29 厘米,重 803 克(图七)。同样的器 物还有三件:一件在弗利尔美术馆,一件在大都会
北方草原地区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
藏品世界Collection World北方草原地区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萨如拉(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500)摘要:北方草原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金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
金银器的发展演变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理解为历史的分期发展。
文章在研究比较了许多鲜卑金银器的基础上,对鲜卑金银器的造型、装饰手法、纹饰题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鲜卑金银器随着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的改变,其分期的界定也被重新定义了,因此,本文对鲜卑金银器的造型艺术研究做了新的探讨。
鲜卑金银器的造型、纹饰和工艺都结合了前代的特点,在前代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鲜卑金银器的演变一共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的器型种类最多,纹饰复杂,工艺也十分精湛;第二期和第一期相比,器型相对单调,工艺手法有改进;第三期的器型更加单一,工艺更加优化。
关键词: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研究鲜卑原本是东胡的一个分支,居住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科左中旗西),因而以山名为族名。
但史书中还提到大鲜卑山,根据《魏书·序纪》的记载和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石刻祝文的考证,大鲜卑山就是嘎仙洞所在的山名,即拓跋鲜卑的起源地。
在鲜卑的文物中,金银器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很多金银器的造型都能够体现出草原风格,从整体造型艺术中能够看出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并且具有文化内涵和代表意义。
一、鲜卑金银器的分期与特征最近几年,大批的纪年鲜卑墓被发现,同时还有一部分出土的实物,为鲜卑金银器的分期提供了更加有说服力的依据。
笔者根据大量的研究发现,从辽太祖到圣宗这六朝之间,鲜卑金银器的种类是最多的,各种特征也表现得最明显,结合了唐朝文化和西方文化,整体上发展得比较繁荣,工艺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应该被划为第一期。
兴宗时期,金银器相较于前期更加繁荣,继承了前期的发展基础,在结合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还开始融合宋朝文化,但是仍然表现出鲜卑的民族特色,属于第二期。
华先闪烁的中国古代草原丝路——《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评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8/02
华先闪烁 白勺中国吉代草原丝路
《金银 器与草原丝绸之路_蜃开宄》评析
唐家路
考古学资料表 明,中国出土金银器的地点主要集中 在北方草原地区、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其 中,北方草 原是发现我 国古代最早的金银器实物的地区之一。经过 历代各 民族的传承和创造 ,北方草原金银器历经形成期、 兴旺期 、深化期、成熟期、鼎盛期、延续与大众期等几 个发展阶段 ,并且在吸收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和西方文 化因素的基础上 ,形成了每一个阶段 的艺术风格和文化 特征 。近 日,张景明教授主持的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保 护科学与技术研究项 目的最终成果 金银器与草原丝绸 之路研究》 ,由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这是作者继 中 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 辽代金银器研究 出版之后 的又一专题考古研究成果,由此完成 了他对北方草原地 区金 银器 研 究 的 “三 部 曲” 。该成 果 以中 国北 方 草原 地 区考古发现的金银器为对象 ,对草原丝绸之路 的政治、 经济、军事、民族、文化交流等诸多 问题进行研究,不 仅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 ,而且对新形势下 “一带一路” 建设 和 “草原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基础。
首先 ,对 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产生的自然与社会 历 史背景 进 行 了 自 己的 阐释 。书 中从 学术 界 关于 三大 生 态文化区的划分谈起 ,认为我 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形 成北方和西北游牧兼事渔猎文化区、黄河 中下游旱地农 业文化区、长江 中下游水 田农业文化区。作者对北方和 西北游牧兼事渔猎文化区的定位认为值得商榷 。从中国 北方 地 区历 史 发展 过 程 中 的生态 变化 看 ,尤其 是北 方 草 原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完全处于原始农业、 狩猎业 时期,并未 出现游牧,只是在公元前十六世纪或 稍早时期 ,因气候 的变化 ,导致生态环境的演变,随之 诞生了从事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 ,进而转向游牧式的生 产和生活 ,同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并形成二 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观点 ,笔者表示赞同。无论从 环境考古学 的角度 ,还是传统考古学文化表明 ,北方地 区由于气候 的波动变化 ,草原生态 、森林生态、农 田生 态相互交替 ,或者合二为一。牧业经济虽然在新石器时 代晚期有所萌芽,到夏代晚期才开始 了初期的发展。早 商或稍早时期 ,以朱开沟文化为 中心的鄂尔多斯地区率
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的新收获——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的新收获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的新收获——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王立新摘要:张景明教授所著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金银器入手,论述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提出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还是连接南北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一系列学术观点。
可谓是“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专题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收获,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对探索草原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当今“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乃至“草原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银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新收获中图分类号:K87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3-0141-04DOI :10.13877/22-1284.2018.05.021收稿日期:2018-03-15作者简介:王立新,陕西铜川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考古研究。
(吉林长春130012)学金银器是考古学专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这类器物的发现数量虽不很多,分布范围却十分广泛,尤其是北方草原地区,不仅发现有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金银器实物标本,且金银器在该区域经历了形成期、兴旺期、深化期、成熟期、鼎盛期、延续期与大众期几个发展阶段,成为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从一个侧面反映草原文化的精髓。
近日,张景明教授所著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专题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收获。
该书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出土金银器的细致梳理出发,论述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提出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还是连接南北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一系列学术观点。
西夏、金朝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现象
【 2 1 】 [ 元] 脱脱 等撰 《 金 史》 卷 一百 三十 四《 西 夏传 》 ,
巳奉使行 程录》 , 上 海古籍 出版 社点校本 , 1 9 8 7年。
【 1 7 】 [ 宋] 徐梦莘 撰《 三朝 北盟会 编 》 宣 政上 帙 四 , 引
f 9 ] 黑龙 江 省文 物 考古 研 究所 《 黑 龙江 阿 城 巨源 金 代 齐 国王墓 发掘 简报 》 , 《 文 物) 1 9 8 9年 第 1 0期 , 第 1 — 1 0
页。
赵 良嗣《 燕云奉 使录》 , 上 海古籍 出版社点校本 , 1 9 8 7 年。 【 1 8 】 [ 宋] 徐 梦莘 撰 《 三朝 北盟 会 编》 炎 兴下 帙 四 十
九, 绍兴元 年十二月 , 上海 古籍 出版社 点校本 , 1 9 8 7年 。
【 l 0 ]田广 金 《 四子王 旗 红格 尔 地 区金 代 遗址 和 墓 葬》 , 《 内蒙古 文物考 古》 创刊号 , 1 9 8 1年 , 第 1 0 2 — 1 1 4页。 【 1 1 】 黑龙 江省 博物 馆《 哈尔 滨新 香坊 墓地 出土 的金
休人稀罕的双簧 、 大鼓书 、 相声等 曲艺节 目。
( 上接 4 2页 )
简报 》 , 《 文物 ) ) 1 9 7 7 年第 1 1 期, 第9 — 1 4页 。 【 7 ] 资料 未发表 , 现藏 于内蒙古 乌兰察布 博物馆 。 [ 8 】 阎景 全《 金上 京故 城 内发现 窖藏银 器》 , 《 黑龙 江
北方草原地区发现的隋唐与西方风格的金银器
北方草原地区发现的隋唐与西方风格的金银器作者:张景明来源:《文物世界》 2012年第3期张景明隋唐时期,在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民族有突厥、回纥(回鹘)、契丹、室韦、奚、靺鞨等,以突厥和回纥为主,在他们的遗迹遗物中,金银器占有一定的数量。
这一时期,随着草原丝绸之路的逐渐繁盛,中西文化、南北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并在金银制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从现有出土的北方草原金银器看,既有北方民族的产品,又有粟特、古罗马、波斯萨珊等西方风格的金银器,还有数量较多的唐代风格的金银器。
因此,对隋唐时期在草原地区出土金银器的分析研究,将会丰富学术界对北方草原金银器和草原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认识。
一、北方草原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北方草原地区隋唐时期金银器中的生活器皿,器口变化较多,有圆口、花瓣口、椭圆口和流口,圆口和花瓣口占多数。
花瓣口分四瓣和六瓣,器形有盘、盆、杯。
圆口器有壶、杯。
腹部变化也较多,分鼓腹、球腹、长弧腹、弧腹,高足杯的腹较深,出现了仿生器形。
圈足发达,还有平底、三足。
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和生活场面,还有联珠纹、鱼子纹。
动物纹的种类有龙、摩羯、狮、猞猁、鹿、喜鹊、鸳鸯、雁、鸟、鱼、鳄鱼等(图一)。
龙纹只体现首部,采用圆雕的技法,眼鼻突起,龙须卷曲,造型生动活泼。
摩羯纹较为普遍。
鹿的造型以瑞鹿形象出现,头顶长肉芝,肩生双翼,象征吉祥如意。
植物纹的种类有牡丹、石榴、葡萄、蕉叶、菊花、梅花、卷草,以牡丹和卷草居多。
生活场面只见狩猎情景,如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布图木吉[1]出土的金鞢躞带,在尾上饰狩猎纹,猎人骑马张弓搭箭,追射猎物。
联珠纹饰于生活器皿的肩部、腹底间、足缘,起装饰和隔离图案的作用。
鱼子纹作为器物的地纹,起辅衬的作用。
生活器皿的纹饰布局讲求构图对称,纹饰繁缛而层次分明,多以团花形式出现,采用环带夹单点式装饰和散点式装饰。
环带夹单点式装饰,只在器物内底装饰图案,其他部位空白。
如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鎏金摩羯纹海棠形银杯,内底心錾刻游动的摩羯,以海水为地。
探寻丝路遗珠,,一起梦回千年(六)
探寻丝路遗珠,,一起梦回千年(六)打开文本图片集金银器收藏一直是收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金与银都属于稀有的贵金属,它们具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柔软,易于加工,因而成为最受工匠艺人欢迎的加工材料。
与其他材料相比,这种易于加工的特点,使金银器还能够加工改制、花样翻新,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金银制品。
金、银又都具有耐氧化和腐蚀的特性,可历经千年,仍新亮如初,因此不少金银制品历代相传,成为传世之宝。
中国金银器技艺起源于商周时期。
汉唐时期,中国金银器技艺兴盛起来。
在汉武帝时期,由于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西方的金银器和金银制造工艺涌入中国,受波斯、罗马、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影响,中国古代金银器技艺有了极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完美的金银器技艺。
到了唐代,中国的金银器技艺发展到了璀璨多姿、华丽精美的高峰。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已分为“官作”和“行作”两种。
“官作”就是官府的金银器工坊,属少府监中尚署直属的“金银作坊院”;“行作”就是金银行业工匠所作,即民间经营。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甚多,大体以陕西西安(即当时首都长安)为中心。
1970年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窖藏,共出土265件金银器,有碗、盘、盆、壶、罐、锅、盒、薰球等。
其中两件金碗造型、重量几乎一样,被称“天下第一碗”。
唐代金银器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
在中国古代金银器中,唐代金银器无论是文献资料、考古出土实物,还是研究成果都是最为丰富的。
宋、元之际,在经历多次战乱的劫难后,金银器等手工业仍有缓慢发展,技艺继续提高,新的品种增多。
本文旨将此方面内容研究成果通俗、浅显地介绍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金银器、领略其风采,通过金银器这一载体,去更多地认识丝绸之路沿途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引发人们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思索。
永城市芒砀山永城市是河南省最东部的城市,位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结合部,被称为“豫东门户”、“豫东明珠”。
西夏、金朝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现象
西夏、金朝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现象作者:张景明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5期党项族和女真族是分别居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西部与东部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西夏和金朝政权,而且都经历了原始部落制、奴隶制、封建制的社会发展历程。
这两个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密切,与北宋和南宋经常发生战争,在经济、文化方面来往频繁。
在这种大背景下,西夏和金代的金银器,从风格上讲应与辽朝同样处于北方草原金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文化的余韵、宋文化的直接影响下,以及西方文化因素的渗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金银器文化和艺术风格,并在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金银器的考古发现西夏和金代金银器,主要发现于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区,从总体上看,数量较少,但做工精巧。
现列举如下。
1.1972年,宁夏西夏陵区八号墓[1]出土金银器10件。
金器有葡萄纹金带饰、花瓣形镂孔金饰、金扣边、金鞍饰,银器有鎏金嵌绿松石银饰、银饰片、圆形银饰片、鎏金兽面形银饰。
为西夏遗物。
2.1976年,宁夏灵武县石坝窖藏[2]出土银器19件,有西夏文银碗、素面银碗、银盒、银发饰。
为西夏遗物。
3.1954年和1966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高油房窖藏[3]出土金器20余件,有金佛像、莲花形金盏托、凤纹金碗、花瓣形金碗、嵌宝石桃形金冠饰、弧形金冠饰片、镂空伎乐人物纹金耳坠、金指剔(图一)、金环。
为西夏遗物。
4.1973年,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古城墓葬[4]出土金银器近百件。
金器有金列鞢、金花饰、花蕾形金耳坠、圆形金耳坠,银器有银簪、银钗、银钏、银腰佩、银碗、鎏金银鞍饰。
为金代遗物。
5.1974年,黑龙江省绥滨县奥里米古城墓葬[5]出土金器20余件,有金花饰、忍冬纹金饰片、橡子形金耳坠、花卉形金耳坠。
为金代遗物。
6.1975年,北京市通县金代墓葬[6]出土金银器近10件。
金器有圆形回纹金饰片、镶宝石金坠饰、金箔饰片,银器有银簪。
为金代遗物。
丝绸之路金属造型艺术考析——以新疆近年出土的金银器为中心
丝绸之路汇聚了各类造型艺术精品文物,系统展示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历史相沿、人文相关、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伟大进程。
塔里木盆地南北缘金属造型器物具有的文化内涵从艺术样式中可以体现出来。
国内学者认为,早在先秦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金银制作技艺已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们已经具有更进一步的造型意识和能力,这是秦汉时期文化大一统格局奠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交融,蕴含中亚、西亚民俗文化的造型元素与中原地区先进铸造工艺交互融通形成的体系。
①对比古代文物,可找到各种文化间相互交流的蛛丝马迹。
由新疆现存的造型器物来看,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4世纪之间的动物造型艺术,已达相当纯熟完美的地步。
②这些现存的草原文物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金疙瘩墓地出土的金辟邪纹带扣,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古墓葬出土的金饰件以及天山北麓阿拉沟古墓葬出土的金项链等金银器。
199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西南农四师波马边防站附近出土了一批金镶红宝石面具、金镶红宝石宝相花盖罐。
③这些金银器的制作作者简介:王晓玲,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丝绸之路造型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丝绸之路南道汉唐遗址美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1YJA760070)、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南道汉唐遗址美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BYS146)阶段性成果。
丝绸之路金属造型艺术考析——以新疆近年出土的金银器为中心王晓玲(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830054)摘要丝绸之路金属造型艺术在工艺材质、营造方式、色彩语境及题材样式等方面别具特色。
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丝绸之路金银器形成了自然主义风格,新疆近年出土的金银器作为这种文脉的现实反映,营构了一个完整的造型体系,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匠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丝绸之路金属造型艺术新疆金银器①吴小军.从唐代“金筐宝钿”论花丝镶嵌的历史和定义[J ].艺术探索,2018(5):27.②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 ].张译乾,张延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98.③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 ].张译乾,张延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98.工艺与造型样式,在中国工艺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证相比较,就会叠压出一条贯通东西的明显的草
原丝绸之路。另外,银碗上的鹿角纹样与金环首刀
柄的纹样也有相同之处,都为双犄角枝丫状。所以,
也完全可以说,这条草原丝绸之路在时间上的跨
度是很长的,从战国早期到唐代都或断或继的联
系沟通着。距青州西辛战国出土金银来自墓的正西方约二十公里处,在临淄西汉齐王大墓地也出土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4288(2012)03- 0008- 04
2004 年 11 月初至 12 月底,山东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与青州市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 青州市西郊的西辛古墓进行了发掘。
该墓为一座“中”字形的大型竖穴土坑墓,封 土早已不存。墓南北向偏东 10 度,有南北两条墓 道和墓室组成,除南墓道被现代建筑和道路占压 外,整座墓已部分清理,南北总长 80.55 米,如按 照墓道坡度推算,墓葬全长大约 100 米,墓道分为 上下两部分,即大墓道套小墓道,小墓道呈台阶状 下斜,直达棺室底部,而大墓道呈斜坡状,下端与 墓室上口相接成平面。如果按照大墓道的修筑形 式,该墓为战国时期的墓葬,如果按照小墓道到达 墓室底部的形式看,该墓又具有西汉的时代特点。 墓室内填土均经过夯打,夯层夯窝明显,在接近二 层台的行面上,发现有用麻绳分割牙龈的方格,夯 窝分布在方形网格内。该墓规模巨大,是迄今为 止山东境内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最大的一座。从其 总体形制来看,与同类的战国古墓基本一致,但修 筑特别考究,根据墓葬形制、建筑方式和出土器 物,还有墓葬的地望分析判断,该墓的时代约属于 战国末期,下限或许能到西汉建国之初。墓主可 能是齐国的贵族,甚至是齐王室成员。石椁和木 椁之间发现一个木质器物箱,箱内除发现了铜 鼎、铜壶、铜敦、铜钫、铜灶等,还发现有金质环首 刀柄、银豆盒、银盘等。
收稿日期:2012- 05- 02 作者简介:王云鹏(1968—),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副馆长,文博馆员。
·8·
第3期
王云鹏,庄明军: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洛庄汉墓格里芬鹰头 在查阅了若干有关草原文化器物动物纹样后, 发现登载于 2002 年《文物》月刊第六期乌恩先生写 的《论中国北方早期游牧人青铜带饰的起源》中有 许多线描图[1] ,也与本文中的纯金环首刀柄多有 相似之处。
上海博物馆藏鹿角怪兽 还有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出土怪兽形象金冠 顶饰,怪兽系圆雕,躯体似鹿,口为鹰嘴,尾端和巨 角枝端配以鹰头。 “这种兽体鹰喙及兽体其他部位配以鹰头的艺 术风格,不是中国北方固有的因素,是在战国晚期 突然出现于中国北方的动物纹饰。”那么,这种奇 怪的动物纹样来源于哪里?并且这样怪兽纹样的 装饰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 带也经常发现这类纹样。如在宁夏同心倒墩子、西 丰西岔沟等地都有类似的纹样器物出土。在倒墩 子墓地 M19 出土的两件浮雕带饰,其表面都有两 个相向的怪兽,形体似马,口呈鹰喙状。另外,在西 丰西岔沟也出土一件怪兽纹带饰,怪兽形象怪异, 尾端及其他部位配以鹰头。类似相同的怪兽纹样, 在米奴辛斯克盆地马里雅索瓦也采集到一件。这类 形状的怪兽纹样,与阿尔泰巴泽雷克文化艺术有着 惊人的相似之处。 例证二 在著名的巴泽雷克 2 号冢,死者身 上的纹身图案也有着与青州西辛金环首刀柄大同
中一件银碗,碗壁上也是捶揲出了十二个凸凹起伏
的列瓣纹。齐东方先生在 1996 年《文物》月刊第 2
期上发表了 《西安沙坡
村出土的粟特鹿纹银碗
考》一文中说“:这种(银
碗) 制作技法和造型风
格在古代中亚、西亚乃
至地中海沿岸十分流
行,是西方传统器皿的特征。“”器体刻画或捶揲出
起伏的瓣状装饰,更是西方古老的传统。早在公元
小异的相似, 如极度夸张加 大的鹰的喙 部,夸张的梅 花状的鹿角, 几成云朵状,
·9·
潍坊学院学报
2012 年 6 月
有着似马又似鹿的前蹄,总之这些图案纹样与青 州西辛战国墓中出土的金质环首刀柄,有着割舍 不断的联系,因为他们有着极大的相似和类同。无 论是斯基泰纹样艺术,还是阿尔泰巴泽雷克纹样 艺术,他们都来源于草原,来源于西北辽阔草原的 游牧民族。把出土这类纹样器物的地点标注一下, 在世界地图上就会形成一条贯穿着东西方,一条 看不见的丝绸之路。这就说明,在公元前 5 到 3 世 纪期间,欧亚大陆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着 频繁的接触和往来,在文化和艺术上必然会遵循 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渲染的艺术演变过 程。也可以说,这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种文化现 象。
了一件银质列瓣纹银豆盒,这更加充分证明了古
代的青州地区,很可能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个
中转点或者枢纽区域。
战国前后,中原诸国争雄争霸,其货币尚不统
一。若对于草原的游牧民族来说,用货币去交易更
是不可思议的事。这样以物易物,就成为必然。在
·10·
第3期
王云鹏,庄明军: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青州西辛战国墓怪兽型金环首
秋战国和西汉时期,黑海北岸的斯基泰王国以其 ‘野兽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同一时期黑海北 岸以北的森林草原地带及其以东的库班河、阿尔
泰直至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的文化面貌与斯基泰 王国颇为相近。它们共同形成了所谓的斯基泰风 格。”“(中国) 北方地区春秋 战国之前鸟纹 尚 不 多 见 ,与 此鸟纹的关系 也不明显,我国其他地区丰富的鸟纹形象,尚无一 例可视为他的前身(指鹰嘴形勾喙鸟首纹)。”[3]
1983 年 在 广 州 象
岗南越王墓出土的金
银器中,就有捶揲纹的
银豆盒,说明西方金银
铁钮银豆盒
器传入我国的时间不 会晚于西汉初。关于这
两件银豆盒,孙机先生
认 为 ,“ 南 越 王 墓 和 齐
银盒
王陪葬坑出土的银盒 均来自安息。”
1964 年春,在陕西
西安沙坡村发现一处唐代窖藏,出土 15 件银器。其
第 12 卷第 3 期 Vol.12 No.3
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2012 年 6 月 Jun.2012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王云鹏,庄明军
(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山东 潍坊 261041)
摘 要:引证国内外考古的已有成果,通过对青州西辛古墓出土的金环首刀柄纹饰图案与
前 6 世纪末、5 世纪初,地中海东部和波斯帝国便
流行这种银器,巴尔干半岛南部的色雷斯地区就曾
有许多发现。其渊源可能是希腊建筑圆柱上带凹槽
的做法在银器上的运用。”[7]
捶揲瓣状装饰的做法也广泛传播,东方的巴克
特利亚、粟特地区都可以见到。这是从列瓣纹捶揲
工艺上对银器传播的路线做了简单的描述。如果将
银器的传播路线和金环首刀柄的文化传播路线相
斯基泰文化现象器物进行比对,列举了青州西辛古墓出土的金环首刀柄纹饰表现的艺术特点
与具有草原文化特点的斯基泰文化器物的相同点,以及对青州西辛出土的银豆盒艺术造型所
具有的栗特艺术特点进行研究,阐述古青州文化与草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古青州曾
是草原丝绸之路的终点。
关键词:西辛古墓;金环首刀柄;银豆盒;草原丝绸之路
例证三 在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埶墓中出土了 一件纯金带扣[4],其中的装饰纹样与青州西辛战国 墓出土的纯金环首刀柄也有相似之处。如这类动物
的前腿都是前跪, 而前者后腿则是 绕过头来弯曲成 半圆形组成环状, 与后者极度夸张 鹰喙状嘴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与之相类同的还有江 上波夫、水野清一著录的《内蒙古、长城地带》所收 录的青铜式鎏金带扣。[5] 在前苏联境内也发现了类 似的怪兽艺术,被统称为斯基泰风格艺术。在 1998 年《文物》月刊第 8 期中,邹原本、韦正先生合写的 《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一文中,还把广州 西南越王墓出土的猛兽咬斗纹的鎏金青铜带扣上 的纹样,列入了斯基泰艺术风格。[6] 二、列瓣纹银豆盒是粟特艺术的再现
如果这一理论推论合乎历史,从黄金、白银及 金属制品出土的情况来论证丝绸之路是合乎逻辑 的。早在我们之前,就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丝绸 之路沿线出土的金、银及金属器物来论证、研究丝 绸之路,同样也包括草原丝绸之路。如前苏联学 者马尔萨克著《粟特银器》一书中,其粟特纹样的 银器传播路线基本与丝绸之路相吻合。还有日本 古代东方博物馆所编著的 《丝绸之路上的贵金属 工艺》,不但收录了萨珊工艺,同样也收录了许多 西亚、中亚以及西北方草原民族的众多贵金属及 工艺制品。另外,齐东方先生还写了一篇《李家营 子出土的粟特银器与丝绸之路》 的文章,登载在 《北京大学学报》1992 年第二期上。[8]
银豆盒,高 16.5 厘米,盖与豆腹皆为 列瓣形水滴状纹饰, 腹与盒盖的口沿部 发现鎏金,并有錾刻 花纹,其列瓣纹为明 显的捶揲工艺。通过历年来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 中原地区在战国之前,还不懂得如何提炼白银,像 这件捶揲工艺如此精湛的银豆盒,很显然不是中 原本土的产物,应该是属于舶来品。而它的原产地 在哪里?是如何传播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寻根溯源 去研究。1978 年,在山东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 也出土了一件列瓣纹银豆盒。
它的源头仍在斯基泰文化。它其实是斯基泰 风格的鸟首怪兽头部的截略。准格尔旗西沟畔出 土的三种怪兽纹金饰片,怪兽的躯体呈鹿或马形, 配以鹿角和鹰嘴。
怪兽纹金饰片
怪兽形象金冠顶饰 都有硕大夸张的犄角,都是马蹄状兽蹄,就连 耳朵也有相似之处,头部都带有鹰嘴勾状形鸟喙。 只是青州西辛古墓中出土的这件纯金环首刀柄, 为了造型组成环形,有意识的将勾状形鹰喙,夸大 地弯曲成半圆状,与头部组成一个不规整的椭圆。 所以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处和共同处。由此可推 断,它们是承袭了相同的民族文化艺术。在乌恩 先生《论中国北方早期游牧人青铜带饰的起源》一 文中认为这类草原文化艺术的源头,归属于“斯基 泰文化”。“斯基泰文化”是分布于黑海北岸的早期 铁器时代文化,尤其以兵器、马具和“野兽纹”艺术 著称于世。[2] 这类“斯基泰野兽纹”的早期母题比较单纯, 像屈足伏卧鹿,卷曲成环的猛兽形象。在夏家店 上层文化中都有出现,而且年代要早于斯基泰文 化。但不可否认,战国晚期的中国北方动物纹样 吸收了阿尔泰艺术的某些风格,出现了怪兽纹、后 半个躯体翻转的动物形象等。而邹厚本与韦正两 位先生在《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中,是 这样描述“斯基泰文化”的:“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