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地球概论复习汇总

地球概论复习汇总
10
秒差距)下的恒星的亮度称
绝对亮度
,其星等叫
绝对星等
计算公式:
M=m+5-5

d
恒星发光色谱:恒星的温度越高,其光度越大;在恒星发光色谱中
指示最低温度。
第十七:地轴进动—是指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具体情况如下:

圆锥形运动的圆锥轴线,垂直于地球轨道平面,指向黄极;

圆锥的半径为
23
°
26
′,就是黄赤交角;
面积定律:
在同样的时间内,
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行星运动第
二定律。
周期定律: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距离的立方
比,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第八: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效应
⒈地球的自转
⑴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

恒星日: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一地中天的周期。长度为
也不因国家的分裂而
混乱,这对于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很有帮助的。
第十:光行差及光行差常数与拿些因素有关?
答:光行差是指由于地球的轨道速度对光速的影响。影响因素有
光行差常数是一个角度,大小为
20.47
″,它与恒星的距离无关,与恒星的黄纬有关。
第十一:晨昏蒙影是怎样形成的?
4
答:
晨昏蒙影是指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的一段时间,
黑子:扰动太阳最明显的标志,温度比周围低而显得黑。出现在光球层。
光斑:光球上明亮的斑点,常出现在日轮的边缘
耀斑:也称
色球
爆发,是太阳大气极小区域内发生的爆发性能量释放。表现为日
面上局部区域的突然增亮。是太阳活动最强烈和对地球影响最大的。

地球概论课外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课外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课外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形成1. 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在46亿年前,太阳系的形成开始了。

最初,围绕太阳的恒星云逐渐聚集成了行星和其他太阳系天体。

而地球的形成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 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形成大约发生在46亿年前,最初的地球是炽热的岩浆球体,其表面熔岩汇聚形成了地球的地壳。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地球。

二、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地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地核和地幔组成。

1. 地球的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它由铁和镍组成,温度非常高,能产生地磁场。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地幔地幔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它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由硅、镁、铁等元素构成。

地幔的温度非常高,能够导致地壳的运动和地球的地质活动。

3. 地球的地壳地壳是地球的最外部部分,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我们站立的土地。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大陆地壳地厚度较厚,由花岗岩和石英等组成,而海洋地壳地厚度较薄,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等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物质组成非常复杂,主要由地壳、岩石、土壤、水和大气等组成。

1. 地壳地壳是地球的最外部部分,厚度约为35公里至70公里。

地壳主要由石英石和花岗岩组成,是我们居住的土地。

2. 岩石岩石是地球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主要由矿物质和玻璃部分组成。

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3.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膜,它由有机质、无机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土壤是我们植物生长的场所。

4. 水水是地球上极为重要的物质,地球表面约70%以上是水,它是维持生命和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大气大气是地球的气体层,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大气对地球温度和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大一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一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一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大一地球概论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其上生活着人类和其他生物。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整体,由固态和半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 地球的气候和气象地球的气候是指长期而持续的天气状况,与大气、水文、水循环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象是指短期内的天气状况,如气温、降水、湿度等。

气候和气象的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都有重要影响。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个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天24小时。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一年365天。

4. 地球的内外循环系统地球的内外循环系统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地球内部的循环包括岩石圈、水循环和地热循环等,而外部的循环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这些循环相互作用,维持地球的平衡。

5. 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的地理特征包括陆地和海洋。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领域。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0%,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6. 地球的自然灾害地球上存在多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还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7. 地球的环境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我们应采取措施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

总结一下,大一地球概论课程涉及了地球的结构、气候与气象、运动、内外循环系统、地理特征、自然灾害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认识到地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地球,构建美好的未来。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1、什么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恒星的概念?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

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和火星;B、火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土星和天王星;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Ga,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Ga;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Ga;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

地球概况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公转周期约为365.26天。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由固体地壳、液态地幔和固态地核组成。

地球上有七大洲和五大洋,其中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大的洲是亚洲。

地球上的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8米,最低点是死海,海拔约为-429米。

2. 地球的大气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电离层。

大气层是地球与宇宙之间的过渡层,它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保持地表温度适宜。

大气中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和其他稀有气体。

大气层对保护地球生物和水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约70%的表面覆盖着水,其中97.5%是咸水,2.5%是淡水。

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利用压力。

冰川和冰盖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被视为未来的重要水资源。

4. 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不同的生物种类栖息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地球的生物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但也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5. 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气候变化是当今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化石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大气和水体的污染给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带来了威胁。

6. 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是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举措。

此外,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也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7. 地球的其他特点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够支持生命存在的星球,它拥有独特的地球物理和化学特性。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1.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相当复杂,它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

地核由铁和镍构成,地幔由固态和部分熔融的岩石构成,地壳则是我们所处的表面。

大气层则由几层气体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臭氧层。

2. 地球的环境地球的环境包括大气、水和陆地等各个方面。

大气层包含了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这些气体能够维持地球上的生物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

水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占地球表面的70%。

陆地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包括了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各种地形。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纬度、海拔、地形、陆地分布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气候的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它们在不同地区的环境中演化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和形态。

生物多样性对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5. 地球的地理地球上有着多样的地理特征,包括了山脉、河流、湖泊、草原、沙漠等。

这些地理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物组成,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6. 地球的灾害地球上的灾害包括了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飓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救灾措施。

7. 地球的资源地球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壤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以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总之,地球是一个复杂而丰富多彩的星球,它的结构、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地理、灾害和资源都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并尊重地球,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

地球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概论复习重点
食条件 食季和食限 引潮力
第六章地球结构和物理性质
地理纬度与地心纬度 地球内部结构 各圈层界面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大陆轮廓特征
观测实验
四季星空主要亮星及星座的辨认 春季:大熊座、狮子座、牧夫座、室女座等,大角、轩辕 十四、角宿一 夏季:天鹅座、天鹰座、天琴座、天蝎座、天称座、武仙 座、蛇夫座等,天津四、织女一、河鼓二、心宿二 秋季:飞马座、宝瓶座、双鱼座、仙女座、仙后座、英仙 座、南鱼座等,北落师门、仙女大星系M31、大陵五 冬季:猎户座、大犬座、小犬座、双子座、御夫座、金牛 座等,参宿七星、猎户大星云M42、天狼星、南河三、北 河三、五车二、毕宿五、昴星团、老人星
在30°N的地方,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 36°34′,问:这次观测是在何日进行的?

H=90°-φ+δ 36°34′=90°-30°+δ δ=-23°26′ 故这次观测是在冬至日进行的。
根据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把各月1日 按北京的昼长排列次序(从长到短):1/1, 1/2,…,1/12。 答案:
地球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引潮力 历法 食限 磁偏角 恒星的自行 地轴进动 黄道 潮汐现象 地理纬度 朔望月 太阳常数 太阳日 太阳系
第一章坐标
各种天球坐标系比较,每坐标的各重要的 点、线、面。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视星等与绝对星等的换算 开普勒三大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 周期定律 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
据史书记载,公元1054年天空出现一颗新星,其 亮度为-6等,距离为2000秒差距,求: ⑴其绝对星等是多少? ⑵其实际爆炸时间距今多少年? 解:⑴M = m+5-5lgd M = -6+5-5lg2000 = -17.5 (2)由于1秒差距=3.26光年; 因 此该天体的距离为2000×3.26 = 6520光 年; 故其实际爆炸时间距今(2011-1054)+ 6520 = 7477年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高美枝一、填空1.天体就是宇宙中各种星体与星际物质的总称,其中恒星与星云拥有极其巨大的质量,它们的集合体构成了星团与星系。

2.太阳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差异,从内到外依次可分为光球、色球与日冕。

3.0°经线与 180°经线就是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而20°W 经线与160°E 经线则就是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4.在中纬度地区,天体的周日圈与地平圈斜交 ,所以人们所瞧到的天体都就是从偏东方升起,然后在偏西方落下。

5.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量,它们就是地球上的四季与五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6.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66°34′――±90°的范围内。

7.历法就是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这三种天文自然周期的方法,即科学地、人为地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8.二十四节气实质就是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周期,其长度等于回归年 ,因而就是地道的阳历。

9.恒星时就是用春分点的时角来表示的,主要用于天文学方面,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10.区时就就是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就是该时区内使用的统一时间。

11太阳的能量就是由太阳内部发生由氢变氦的核聚变反应而产生。

12.月球的同步自转指月球自转的方向与周期与它绕日公转的方向与周期相同。

13、在极地,所有天体的周日圈都与地平圈平行 ,地平圈以上的恒星总就是位于地平线上称为恒显星;地平圈以下的恒星总就是位于地平线下称为恒隐星。

14. 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等现象就是地球自转运动强有力的证据。

15、我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其历月制度体现阴历成分,历制度则体现阳历成分;平均历月长度接近于朔望月,平均历年长度接近于回归年。

16、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北极圈以北与南极圈以南范围内。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章地质学、地球科学的概念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2、地壳均衡的含义;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4、地震波不连续面;5、重力异常(布格校正)、地温梯度、磁场三要素第三章1、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大陆的地形特征、海底地形)2、克拉克值;3、三大类岩石及其特点第四章一、相对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二、熟记地质年代表三、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种类、含义和特征、标准化石的概念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五、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第五章1、构造运动的概论及类型2、岩层的接触关系及表示方法3、岩层的产状要素(含义及表示方法)4、褶皱概念、类型、褶皱要素、褶皱形成时间的确定5、断层的概念、类型、要素、识别标志、断层时间的确定第七章的相对含量)1、岩浆的类型(依据SiO22、火山作用的类型和产物3、侵入体的概念和类型4、各类岩浆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代表岩石第八章1、变质作用的因素;2、变质作用的方式;3、变质作用的类型第九章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2、风化壳、古风化壳的概念、组成及其研究意义;3、岩石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第十章1、流水运动状态分类2、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袭夺3、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形成条件及结果4、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研究其对油气的意义5、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第十一章1、孔隙度、渗透率、透水层、含水层、隔水层、包气带、饱水带、自由水面、潜水、承压水等概念2、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类型 T3、溶洞沉积物主要类型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第十二章1、冰川类型;2、冰蚀作用方式;3、冰蚀作用的产物T;4、冰碛物的特征第十三章1.风蚀作用;2.风的沉积作用第十四章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的要素2、海洋的环境分区3、滨海区沉积物的一般特点、滨海带进一步分区及划分依据(要求绘图说明)4、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及特征5、海洋沉积物的来源6、潮坪沉积物特点第十五章1、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湖泊的成因分类2、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及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特点3、沼泽的沉积作用及其产物第十六章1、负荷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滑坡形成的要素及其发育过程3、泥石流的特征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十七章1大陆漂移的证据2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全球岩石圈划分的六大板块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球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概论重要名词解释太阳常数——到达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面与将其延伸到陆地地下所形成的全球性封闭曲面,它是一个重力作用的等位面,是地面上海拔高度的起算面。

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的一段时间,天空依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极移——南北两级在地面上的移动赫罗图——是恒星的光谱型和光度的坐标关系图,它以恒星的光谱型为横坐标,以光度为纵坐标,每颗恒星按照自己的光谱型和光度在图上占有一定位置,称赫罗图。

黄赤交角——黄道与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夹角进动——转动物体的转动轴绕另一根轴的圆锥形运动潮汐——海水在一天内有两次涨落,发生在午前的一次海水上涨称为潮,午后的一次叫汐,合称潮汐。

岁差——由于地轴进动,春分点沿黄道西移,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春分点每年西移50秒,回归年就比恒星年短日,这一差值称岁差回归年——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相对于天赤道做往返运动,半年在天赤道以北,半年在天赤道以南,这一运动称回归运动,它的周期称回归年真太阳日——因季节而变化的太阳日称真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为平太阳日自行——恒星的空间速度可以分为两个分量,即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切向速度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称为自行。

交点退行——赤道面永远垂直于地轴,当然要随着地轴的进动而进动,从而使二分点以同样的速度和方向在黄道上移动,约71年又7个月移动1度。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同黄道面上一个恒星连线之间的时段,太阳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周年视差——当日地连线和星地连线相垂直时,同一恒星的视差位移达到了极大值,称为该恒星的周年视差。

全日潮——在纬度大于或等于余纬范围内,纬线全线位于对潮或顺潮半球内,以致那里每太阴日只有一次涨潮和落潮,这样的潮汐称全日潮晨昏圈——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沙罗周期——朔望月,交点月,近点月,食年四种周期合成一种共同周期,即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叫沙罗周期半昼弧长度——日没时的太阳时角混合潮——在其它纬度,虽然每太阴日有两次涨潮和落潮,但涨落高度有所不同,涨落潮历时也有差异,这样的潮汐称混合潮。

大学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学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学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的广袤宇宙空间中承载了我们生活的土壤,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环境。

而地球概论这门课程则是一门探索地球的多样性和奥秘的课程,它涉及了地球形成、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气候与环境、地貌和陆地利用、城乡规划等众多知识领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

一、地球的形成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小行星,它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后的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

地球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太阳系形成、地球原始状态、地球形成、地球凝固。

太阳系形成是地球形成的前提。

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太阳系的原始星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其中包括地球。

地球原始状态是指地球的初始物质状态,这个初始物质状态是由太阳系形成时的星云物质构成的。

地球形成是指地球物质的凝聚过程,这个过程中地球的物质逐渐凝聚成为一个行星。

地球凝固则是指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地球的表面凝固成固体地壳。

二、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表形态、气候、水文和土壤,这些因素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人文环境包括人类的居住地、城市、交通和资源分布等。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它包括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

地球的陆地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地形类型。

地球的海洋地形包括大洋地形和海洋地形。

这些地表形态的差异给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

气候是指地球上的天气现象,它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等。

地球的气候因子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水文和土壤是地球上的两种重要自然资源。

水文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雪。

水文资源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是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它包括有机质土壤、矿物质土壤和草原土壤等。

土壤资源对地球上的生物和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概况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概况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概况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厚度约为30-50公里。

地壳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它们的厚度不同,构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质特征。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50公里,由固态和部分熔融的岩石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的。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热源,产生了地热和地磁现象。

2. 地球的形状地球大致呈椭球形,由于地球自转和重力作用,地球的南北两极会稍微扁平,而赤道地区则稍微隆起。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这种形状称为地球的地球形状。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这就构成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4. 地球的大气地球的大气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杂气占1%。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电离层,其中对流层是地球上大部分气象现象发生的地方,平流层是飞机飞行的地方,电离层是俯瞰地球的最外层。

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调节地球的温度,保护生物不受宇宙射线和紫外线的伤害。

5.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海水、淡水、地下水等。

地球的海洋占据了70%的地表面积,是地球最大的水资源。

地球的淡水主要分布在冰川、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之中。

地球上的水资源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因素。

6. 地球的地表特征地球上有许多地表特征,如大陆、岛屿、海洋、山脉、平原、高原等。

大陆占地表面积的30%,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岛屿是分布在海洋中的陆地片段,它们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和海浪侵蚀等自然因素。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球表面积的70%,在海洋中有浅海、深海、海底山脉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的基本概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园。

它是一个直径约12756公里的球体,其表面约占地球直径的1/3,而大气层则延伸到地球周围80公里高的范围内。

地球的地理坐标包括纬度和经度,这些坐标帮助人们定位地球上的特定位置。

纬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某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从0°到90°N或S。

经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某点与一个参考点之间的角度,从0°到180°E或W。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幔是地核外部的一种浆状物质,主要由硅、铁、镁和氧构成,它占地球半径的85%。

地壳则是最外层的薄壳,包括陆壳和海壳,蕴含了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二、地球的形成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大约与太阳系形成的时间相近。

地球是由一团巨大的星云凝聚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最初,地球是一颗炽热的球体,表面布满了火山和岩浆。

地球的大气层是逐渐形成的,大气中包含了氮气、氧气和一些稀有气体。

在地球形成初期,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些气体和水蒸气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了地球表面上的水和陆地。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的热量、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大气层和海洋等。

气候的形成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地形、陆地分布、地球自转、每年的季节和气候等。

地球的气候非常复杂,有着多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纬度和地形,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在不同季节和地区,气候条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四、地球的生物地球上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

这些生物分布在不同的环境中,包括陆地、海洋、淡水和空气中。

它们与地球的大气、水域和陆地共同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地球概论是地理学的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地球的大气系统、地球的水系、地球的岩石圈、地球的生物圈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地球概论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是由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形成包括原始云气球、原始汇聚球、原子协同团和地壳演变等阶段。

2.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洋壳和大陆壳,洋壳主要由较浅的玄武岩构成,而大陆壳主要由厚度较大的花岗岩构成。

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等矿物组成,地核则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3.地球的大气系统:地球的大气是围绕地球表面的气体层,由气体和颗粒组成。

大气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范畴层四个层次。

大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氩等气体,它们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地球的水系:地球的水分布很广泛,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雪和地下水等。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水体,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0%。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实现的。

5.地球的岩石圈:地球上的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表上风化、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变质岩则是由已经存在的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

6.地球的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圈由生物群落和生物界组成,它们与地球其他层面相互作用并相互依存。

生物圈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生物地理分布和物种相互作用等。

7.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涵盖了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等因素。

地形地貌包括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则是指一个地方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位置。

气候是地球不同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而土壤则是地球表面的肥力层,对植物和生物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地球概论的知识点总结如上所述,通过对地球形成和演化、地球结构和组成、地球大气系统、地球水系、地球岩石圈和地球生物圈等方面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奥秘和生命的起源,对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有更深入的认识。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

地球空间1,地球空间:靠近行星地球的、受太阳辐射变化直接影响的空间区域。

内边界大约距离地球表面60公里,外边界是太阳风与地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

2,地球空间构成: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等离子体层、磁层3,研究临近空间(20~100公里)的大气的重要性:亚轨道飞行器的飞行范围(仍受到地球引力牵引,但在一定时间能体验到失重)载人航天器气动加热严重的区域中程导弹飞行空间亚轨道旅游对地观测军事侦察4,臭氧层: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这一区域被成为臭氧层。

臭氧层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臭氧主要是紫外线产生的。

5,联合国相关组织,1985年法曼南极臭氧,1995年罗兰-莫里那理论,1995年诺化奖6,热层的加热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线(最重要)带电粒子加热(高纬地区)电离层电流加热(高纬地区)7,大气密度日变率:40公里以下:(6%50-100 公里:10-25%100公里以上:随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而变化;在磁暴发生几小时后,密度可增加几倍甚至达10倍。

8,高层大气密度随太阳活动变化:原因:太阳紫外辐射增强,目.被高层大气吸收;变化幅度:340km: 10倍500km: 50 倍电离层:1,什么是电离层:2,电离层结构3,电离层扰动4,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5,当前电离层研究重点1,电离层:地球高层大气的一部分,因受太阳的紫外线、X射线和带电粒子辐射而电离。

是地球大气中自山电子密度足以对无线电波传播产生显著影响的区域。

高度范围:60-1000 km2,电离层的基本特性:具有足够数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显著地影响电磁波传播。

电离度底(~1%),相当多的大气分子和原子未被电离电子和离子的运动还部分地受中性风的影响3,影响电离层状态的主要因素电离过程:增大电荷密度;主要电离源是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与粒了辐射复合过程:减少电荷密度;与大气密度、风等因素有关4,电离层分层结构D 层:(60~90km)主要电离源:太阳的拉曼a辐射和软X射线辐射夜间D层基木消失无线电波在这一层中的衰减严重(原因:大气较稠密,电子与中性粒子和离子的碰撞频繁)E 层:(90~ 160km)电子密度峰值出现在105-110km之间。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1.地球的结构与成分:-地球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层次。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流动的铁合金,内核为固态铁合金。

-地幔主要由镁铁硅氧化合物组成。

-地壳由岩石、矿物和土壤等组成。

2.地球的历史与演化:-地球的形成可追溯到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地球的演化包括了大气、水和生命的形成等过程。

-地球的演化通过地质纪年来进行划分,包括了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时期。

3.地球的动力学过程:-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块运动引发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灾害。

-环太平洋地区是板块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4.地球的气候系统:-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水文、生物和地表等多个要素组成。

-气候变化受到太阳辐射、海气相互作用、温室效应和自然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是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问题。

5.地球的水文循环:-水文循环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径流和蓄水等过程。

-河流、湖泊和冰川等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维持的重要基础。

6.地球的海洋科学:-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71%。

-海洋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

-岛屿、海岸线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内容。

7.地球的天文学:-天文学研究地球以外的宇宙现象,包括星星、行星和宇宙射线等。

-天文学的发展对地球科学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以上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点知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可对地球科学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对于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高美枝一、填空1.天体是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其中恒星和星云拥有极其巨大的质量,它们的集合体构成了星团和星系。

2.太阳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差异,从内到外依次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3.0°经线和 180°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而 20°W 经线和160°E 经线则是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4.在中纬度地区,天体的周日圈与地平圈斜交,所以人们所看到的天体都是从偏东方升起,然后在偏西方落下。

5.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量,它们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6.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66°34′――±90°的范围内。

7.历法是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这三种天文自然周期的方法,即科学地、人为地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8.二十四节气实质是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周期,其长度等于回归年,因而是地道的阳历。

9.恒星时是用春分点的时角来表示的,主要用于天文学方面,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10.区时就是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是该时区内使用的统一时间。

11太阳的能量是由太阳内部发生由氢变氦的核聚变反应而产生。

12.月球的同步自转指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它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

13. 在极地,所有天体的周日圈都与地平圈平行,地平圈以上的恒星总是位于地平线上称为恒显星;地平圈以下的恒星总是位于地平线下称为恒隐星。

14.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等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强有力的证据。

15. 我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其历月制度体现阴历成分,历制度则体现阳历成分;平均历月长度接近于朔望月,平均历年长度接近于回归年。

16. 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范围内。

17.恒星之间的距离通常用光年和秒差距表示,而天文单位主要用于说明太阳和行星之间的距离。

18.太阳的视表面是人们用眼睛所见到的光芒夺目的太阳表面,通常所说的太阳的形状、大小、温度、辐射和光谱等都是指太阳的光球层而言。

19.低、中、高纬度的范围依次为 0°~30°、 30°~ 60°、60°~90°。

20.太阳的回归运动在地球上直观地反映为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周期性往返运动。

21.太阳时等于太阳时角+12小时;这样,太阳日的起点就定在太阳下中天时刻,目的是使一个完整的白天属于同一个日期。

22.日期变更的口诀是向东退一日,向西进一日。

23.不存在月环食的原因是地球本影的长度大大超于月地距离,且本影横截面大于月轮圆面。

24.发生日食时,由于月球影子(本影和半影)只能笼罩地球表面的部分区域,因而在地球上能看到日食现象的范围很小。

25.恒星的光度指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本领),常用绝对星等表示光度等级。

恒星的亮度指在地球上的受光强度,常用视星等表示。

26.太阳系主要由八大行星组成,依它们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7.月球的自然条件有两个显著特征:①地形起伏,环形山广布、②没有大气,没有水,没有声音,没有云雾雨雪等气象变化,温差极大,气候条件恶劣。

28.地球的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9.地球上的五带是指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

30.二十四节气中,节气是太阳黄经15°的单数倍,而中气是太阳黄经15°的双数倍。

31.全球的时区具体可分为 24 个时区。

32.发生日食时,由于月球直径远远小于地球直径,月球本影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笼罩整个地球,朝向太阳的半个地球不能全部观察到日食现象。

33.彗星的结构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它奇特的外表是由于通过近日点前后受太阳热力蒸发的一种暂时现象。

34.根据历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把历法大致分为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三种类型。

35.地球自转运动强有力的证据有: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

36.黄赤交角是指黄道与天赤道的夹角,为 23 o 26 ′。

37.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量,它们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38.节气是节月的起始点,而中气是节月的中点,农历中的闰月是指没有中气的月份。

39.区时就是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是该时区内使用的统一时间。

40.通常,中纬度地区是指 30 o~ 60 o的纬度范围内。

41.由于在月球轨道距离处,地球本影圆锥的横截面比月球直径大得多,月球从地球本影中通过,所以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而没有月环食。

42.天体的周日圈就是天体周日运动行径的轨迹。

43.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上的风和洋流都在发生水平偏转运动,南半球的南风将逐渐变为西南风。

44. 根据标准时制度,全球可分为 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经度。

二.判断题:(6分,在括号内注明对“√”或错“×”)1.太阳系由八大行星组成,依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3.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向北同时升高。

(×)4.日食方向从太阳圆面的西缘开始,至太阳圆面的东缘结束。

(√)5.发生月食时,朝向月球的半个地球表面能看到月食现象的地区范围很小。

(×)6.一个朔望月一般有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

(√)7. 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中心,且在银道面上。

(×)8. 恒星的亮度是指恒星本身的发光本领。

(×)9.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10.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不同经度的任意两地,总是西边地点比东边地点的地方时快(早)。

(×)11. 00经线和1800经线是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12. 发生月食时,朝向月球的半个地球表面,均能看到月食现象。

(√)13.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存在,地球上的风和洋流都发生偏转,在北半球的北风逐渐变为西北风。

(×)14.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而南半球昼短夜长。

(√)15.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北升高,向南降低。

(×)16.月食方向从月面的东缘开始,至月面的西缘结束。

(√)17.发生日食时,朝向太阳的半个地球表面均能看到日食现象。

(×)18.一个太阴日里一般只有二次涨潮和二次落潮,会出现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

(√)19.月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称白道。

(√)20.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升高,向北降低。

(×)21.月食方向从月面的西缘开始,至月面的东缘结束。

(×)22.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经度116°19°的地方平时。

(×)23.一个朔望月一般只有一次大潮和一次小潮。

(×)24.月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称天赤道。

(×)25.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存在,地球上的风和洋流都发生偏转,在北半球的北风逐渐变为东北风。

(√)26.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向北同时降低。

(√)27.日食方向从太阳圆面的东缘开始,至太阳圆面的西缘结束。

(×)28.发生月食时,朝向月球的半个地球表面能看到月食现象的地区范围很小。

(×)三.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1.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平时 ,为我国目前统一的法定时。

2.日食限:日轮与月轮开始外切时,即开始发生日食时日轮中心与邻近黄白交点之间的黄经差。

3. 日月会合运动日月会合运动是月球在天球上不断地自西向东赶超太阳的结果,表现为朔(日月相合)―上弦―望(日月相冲)―下弦―朔(日月相合)依次出现、循环往复的运动。

它是月球、地球和太阳真实的相互绕转运动在天球上的一种反映。

4. 黄道十二宫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们以春分点为起点,向东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所占的范围叫一宫,每宫跨30°,共十二宫,每一宫的名称是根据当时所在星座的名称命名。

由于地轴进动,春分点每年西移50″,现已西移30°,现在十二宫与原来相应的星座分离。

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四气相对应,每宫相当于我国的两个节气。

5. 食年也称交点年,指太阳沿黄道连续两次经过同一黄白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46﹒6200日。

由于黄白交点每年沿黄道西移20°,故食年比回归年短约19日。

一个食年里有两个食季。

6.黄赤交角:为天赤道与黄道的交角: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为相对于天赤道的往返穿越运动――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产生季节变化和纬度差异,从而产生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7.本影:是地球或月球影子的主要部分,呈顶端背向太阳的会聚圆锥。

在本影里,太阳光被全部遮掩,得不到太阳的任何光辉,看不到太阳圆面。

但由于大气折射作用,地球本影内并不完全黑暗。

8.引潮力:引潮力是地球上各地点所受月球或太阳的实际引力与地心所受的月球或太阳引力(全球平均引力)的差值。

全球平均引力为地球提供了公转所需的向心力,各地点的引力差距―引潮力则是地球发生潮汐变形的直接原因。

9.朔望月:指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新月开始,经过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回到新月的一次完整的月相变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为29.5306日,它体现了日、月周期性的会合运动。

10.伪本影:与本影同轴但反向的发散圆锥。

在伪本影区内,只能得到太阳边缘的光辉,而得不到太阳中心部分的光辉,太阳的中心部分被遮掩。

11.黄白交角:指黄道与白道的交角,为5°9′。

黄道为太阳周年视运动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白道为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黄白交角的存在使日、月、地三者经常不在同一直线上,日食和月食现象只有当太阳或地本影横截面在天球上经过黄白交点附近食限以内的这段时间时才发生。

12. 本初子午线0°经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经度的起算点。

13. 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日界线为180°经线,是人为设置的,它把时区的排列从无限方向变为有限方向: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成为最东时区,是一天当中时刻最早的地方;日界线以东的西十二区成为最西时区,是一天当中时刻最晚的地方。

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要把日期增加一天;而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要把日期减少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