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三首 导学案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一、相关知识1、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5)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学习时间】 4课时自学指导及检测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
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
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一、相关知识1、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诗词复习 咏史怀古诗导学案
古今多少事,得失寸心知——咏史怀古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常识,会背会写诗歌。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意境,领悟作者情感。
(重点)3、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难点)二、学习过程(一)咏史怀古诗1.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2. 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3.表达情感: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昔盛今衰的伤感,物是人非的沧桑;借古讽今的感伤;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4.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5.解题思路(1)要弄清史实。
(2)要体会意图。
(3)要领悟感情。
(4)要分析写法。
(二)作者陈子昂,字,代文学家。
杜牧(803—852),字,代文学家。
后人称之为“”,又与李商隐并称“”。
有《樊川文集》。
辛弃疾,字,号,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张养浩,字,号,济南(今属山东)人,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三)诵读诗歌,读出节奏美。
要求:有节奏的朗读全诗(四)理解诗歌,读出意境美(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1、解释词语怆( chuàng)然:悠悠:涕:将:踌躇:2、翻译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五)品读诗歌,读出情感美。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格式:我喜欢(哪首诗)中的(哪句话),运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诗人(情感)。
(六)总结主旨《登幽州台歌》这首诗通过登楼远眺,吊古伤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在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中,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诗人借相同的地名,引发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之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讲课教案
8 诗三首 2 七中马建民7 诗三首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基础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导学案 13 诗词三首
理解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行路难》(其一):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水调歌头》:作者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他没有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抱有的美好希望。
读准字音
金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塞川(sè)
柯(kē)畔(pàn)暂(zàn)长精神(zhǎnɡ)
阙(què)琼楼(qiónɡ)婵娟(chá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两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云帆:高高的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诗选自《刘禹锡集》三十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2.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
3.学生练读,全班齐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咏史》教案(精选五篇)
《咏史》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咏史》教案《咏史》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2、理解诗歌引用典故的意义3、了解作者敢于批判现实的勇气和魄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引用典故的意义2、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二十七岁为举人,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
38岁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
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1841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
龚自珍主张改革弊政,抵御外辱,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预感到危机的来临,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写了许多抨击现实的著作,诗歌成为他批判现实的武器。
他一生创作,诗、词、文都有建树,议论纵横,想象丰富,豪放瑰丽,被后世称为“近代文学开山作家”。
著有《龚自珍全集》。
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50首。
二、写作背景道光五年(1825),正是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15年。
当时清王朝腐败透顶,官场上或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或不学无术,流连声色,放荡奢华;士林或趋炎附势,谄媚帮闲;或苟且偷安,明哲保身。
总之,腐气颓风,笼罩朝野上下;而气节廉耻,荡然沦丧殆尽。
龚自珍当时在杭州守母丧期满,客居江苏昆山。
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腐败堕落的世风和仕风,不禁义愤填膺,忧患重重,便托“咏史”之名,写下这首七律,讽刺鞭笞丑恶的现实,以警醒世道人心。
本诗虽名咏史,实为讽今。
三、诵读体会,把握文意首联:“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在繁华富庶的东南,那些“名流”在声色场、名利场中彼此勾心斗角,制造许许多多无聊的恩恩怨怨。
这两句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沽名钓誉、互相标榜的风头人物。
他们大多为依附权贵门下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这些人没有见识,没有理想、更没有操守,既彼此勾结,又互相排斥,终日以争名逐利为业,即诗中所说的“恩怨”。
《咏史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2咏史诗三首靠不往的优势三个旅游者清晨一起出门,一个拿了根手杖,一个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拿。
夜晚回来时,拿雨伞的全身是水,拿手杖的全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拿的却平安无事。
于是前两个旅游者问第三个旅游者为何会这样,第三个人回答说:“当大雨到暂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仔细地走,所以我既没有淋湿也没跌伤。
你们的失误是因为你们依靠了优势。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摔倒在自己的缺点上,而是摔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微感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赏读:保住天下的事,即便一个一般人,也有责任啊!(天下的兴隆与消亡,每一个一般人都有责任。
)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自昔孔门相传之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
——刘宗周赏读:当年孔子及其门人相传(涵养自己)的主要方法,一是在无人督查之下控制自己修德避恶的慎独,再一个仍是慎独。
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
然能发奋图强,则其至一也。
——《四书集注》赏读:知道道理有早有晚,践行道时有难有易。
(当你知道道此后)能够发奋图强,努力去干,这便和达到道的目的是一致的。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悔过。
——《朱子大全》赏读:修身的重点包含: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质、恭顺,惩戒忿恨,除去贪欲,向利处去做,把过失改掉。
一、作者视窗《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郡望河间(今属河北)。
唐朝有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
官至督查御史。
与诗仙李白交厚,世称刘随州。
其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
著作有《刘随州集》。
《金铜神仙辞汉歌》李贺(789-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唐朝有名诗人,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
一世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岁卒。
他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朝“三李”。
擅长乐府,后代称为“长吉体”。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神仙辞汉歌》《秋来》等。
《诗三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诗三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课时(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这两句给文章奠定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2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明确: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由欢欣转为失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
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体会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根据课文概括这首诗的主旨明确: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明确:情绪“忧”)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5.鉴赏剩下三节:①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导学案及答案【学习⽬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背诵这三⾸诗,体会其风格。
【重点难点】重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鉴赏咏史诗的⼀般⽅法。
【使⽤说明与学法指导】3课时;诵读法、讨论法、⽐较法。
【教你⼀招】怎样读懂⼀⾸诗?⾸先必须要知⼈论世。
所谓的知⼈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平,了解作品⽣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最简练的语⾔来表达内⼼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说“⼀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学习】⼀、作者介绍(把你搜集到的关于杜甫的信息写在下⾯空⽩处,课上交流,并做好如下填空。
)杜甫,我国⽂学史上伟⼤的诗⼈。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的风格。
后⼈专称其为“”。
(现实主义,诗史,沉郁顿挫,诗圣)杜甫(712——770),字⼦美,⽣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杜审⾔的孙⼦。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称少陵野⽼,世称杜少陵。
三⼗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门,困顿了⼗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年(七五九),他弃官西⾏,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部员外郎,故⼜有杜⼯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年,出峡。
漂泊鄂、湘⼀带,贫病⽽卒。
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格⾼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熟读诗歌并给下⾯的⿊体字注⾳: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暮砧()群⼭万壑()潦倒()霜鬓()【合作探究】《秋兴⼋⾸》(其⼀)1、这⾸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各都表达了诗⼈怎样的情怀?⾸联写秋风,写枫叶凋零、秋⽓肃杀,寄寓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doc资料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一、相关知识1、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5)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九下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基础知识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羞.( ) 投箸.( )侧畔.( ) 长.精神(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直..万钱()(2)长风破浪会.有时()(3)直挂云帆济.沧海()(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暂凭杯酒长.精神()3、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怀旧空吟闻笛赋B.忽复乘舟梦日边C.到乡翻似烂柯人D.拔剑四顾心茫然4、按要求默写句子。
(1),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其一)](2 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3)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其一)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
5、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乐府古题。
诗人李白,字,号,唐代(朝代)伟大的,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
诗人,唐代、,字梦得,洛阳人,有“”之称。
二、自主学习1、听朗读,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新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一、相关知识1、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5)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咏史诗三首高___级___班学生姓名:_______文题解读《长沙过贾谊宅》长沙就是今湖南省长沙市。
“过”是拜访的意思。
贾谊宅:西汉贾谊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所以长沙有他的故宅。
题目点明了作诗的地点和歌咏的对象。
《金铜仙人辞汉歌》汉武帝刘彻晚年轻信方士的胡言,在长安建章宫前造神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十围,以铜铸之,上有仙人掌,承接空中露水,以为饮服和着玉屑的露水,就能长生不老。
魏明帝曹叡景初元年(237),将铜人从长安搬出,准备移立在洛阳宫殿前。
途中因铜人过重,留在霸城。
金铜仙人临别时的“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痛。
这其中隐含了年轻的李贺对历史兴亡之感伤。
《过陈琳墓》陈琳,汉末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其墓在今江苏邳县。
据载陈琳曾为袁绍草拟讨曹檄文,文笔犀利,曹操看到此文后,不觉汗流满头,偏头痛的毛病竟不治而愈。
题目点明了作诗的地点和歌咏的对象。
走近作者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世称“刘随州”,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尉。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
善写五律'以“言长城”自负。
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李贺(789—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昌)人。
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
李贺少有诗名,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
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
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
《全唐诗》编诗五卷。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才情敏捷,咸通七年(866)任国子助教,竟流落而终。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
擅长近体诗,怀古写景诸诗成就较高,闺情诗婉媚香艳,一如其词。
为《花间集》中首要词人,后人尊为花间鼻祖。
有《温飞卿诗集》《金荃词》。
背景纵览《长沙过贾谊宅》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南巴,途经长沙时所作。
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
《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
宪宗号称“中兴之主”,实际上他在位时,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狼烟四起,国土沦丧,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这是时代大的环境。
再看李贺自身,他虽贵为郑王李亮之后,但这是徒有虚名,家族早已没落。
诗人急切地想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也能光耀门楣。
不料进京后处处碰壁,连应进士试都因父名而受人挤压,被迫含恨离开长安,仕途之路断绝,这对诗人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这首诗正是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情感的杰出名篇,也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过陈琳墓》此诗作于懿宗咸通三年(862),这时诗人东游江淮一带。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 (今江苏淮安东南)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早年做过东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属官,向何进献计诛除宦官,不被采纳,逃奔冀州投奔袁绍,为袁绍起草讨曹操檄文,痛骂曹之父祖,声名大噪。
曹操平定袁绍后,不计前嫌,任用其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事,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很受重用。
其墓在今江苏邳县。
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字词梳理1.字音谪.宦(zhé)潸.然泪下(shān)眸.子(móu)衰.兰(shuāi)飘蓬.(péng)埋.没(mái)惆.怅(chóu)2.多音字3.形近字⎪⎩⎪⎨⎧撕碎撕马嘶嘶厮打厮 ⎪⎩⎪⎨⎧隽永隽镌刻镌携带携4、回顾:什么是咏史诗?明确: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或历史人物的咏叹,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一类诗歌。
5、你认为鉴赏咏史诗要抓哪些关键内容?明确:史迹:景物特点史事史事:事件本质 抓“史实”——抒己志古人:人物经历二、《长沙过贾谊宅》赏析: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2、内容分析:(1)《长沙过贾谊宅》中用到了什么史实?明确: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终不得大用,抑郁而死。
(2)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刘长卿路过贾谊宅时写下这首诗的?明确: 刘长卿: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
两次遭贬:一、唐肃宗至德三年,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南巴(广东电白)县尉;二、唐代宗大历八年,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3)①你认为这首诗歌的总体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 悲、独、怜“悲伤”、“悲凉”、“忧郁凄怆”②诗人的“悲”情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宅”的特点:(此处按照意象——意象特点——意境分析:萧瑟凄凉)意象:秋草、林、日、江山明确:秋草:衰落,衰迷;林:寒林空落;日:斜日昏黄;江山:寂寥沉沉,落叶飘零。
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
当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在萧瑟凄凉的贾谊故宅时,内心怎能不“悲”!(4)在充满了“悲”情的《长沙过贾谊宅》中,作者要抒发什么感慨?明确: 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通过对贾谊宅萧瑟凄凉景色的描写,表达对贾谊命运的感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三、《金铜仙人辞汉歌》1、学生诵读品析,小组讨论。
(四)本诗前四句,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分析。
明确:比喻、对比、夸张、用典。
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
结果,还是象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
只剩下虚幻的马嘶。
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
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夜闻”句承上启下,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
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
如今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五)“魏官……”四句,描写了什么事物,表现了事物怎样的情感?明确:拟人,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
还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融合的手法来写。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
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
四《过陈琳墓》1、学生诵读品情。
、2、第一、二句“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试分析。
明确:飘蓬——对比陈琳,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
“今日飘蓬”正面点题。
,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
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
3、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忧怨悲愤之情难以排解,作者在结尾又有何感想?明确:“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
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五、学以致用: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
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
比如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
题乌江亭。
(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明确:《题乌江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明确: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
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可以说,杜诗多少带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五、总结: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
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常常选择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切入点,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怀人伤己;或是评论社会时政,怀古伤今;或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
这节课后,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能从诗歌本身出发,找准诗人写作的切入点,籍此分析诗歌,鉴赏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