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的人才资源开发对策
北京人口增长:原因与对策
北京人口增长:原因与对策。
陈剑北京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北京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十月,北京人口总量达到1961万,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长了44.5%,是全国31个省、市、区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造成北京市人口迅速增长原因,归结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1.城市性质多功能所致根据国外发展经验,首都的多元化功能定位,往往会对各类人口产生巨大吸引力,进而导致大量人才向首都的聚集,出现人口规模膨胀的现象。
如东京、伦敦、巴黎等都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东京市的人口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伦敦占到八分之一,大巴黎和首尔各自分别达到五分之一。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多元化的功能定位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人才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导致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集中了中央部委、党政机关、军队等大量机构。
虽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精简了一些机构,但由于改革的时断时续,又同时增设了大量机构。
这些增设的机构,所需的人员是面向全国的。
精简下来的人员不可能退出北京的户籍指标。
增设的人员,又要增加新的北京户籍指标的供给。
近年来,中央部委机构愈益庞大每年需要替补退休和离职的人员数量就多,给北京市增加的户籍人口也就多。
他们精简出来的行政领导和富余干部,不仅不会离开北京返回原籍抵消新招人员,而且还会依靠原来的关系设立政府直属的各类事业单位继续扩大编制招收新人,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变成北京的高端常住人口。
此外,北京高校集中,特别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大量集中在北京。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不仅在校生成倍增加更重要的是每年招收外省市大学生,近一半大学生毕业后都滞留在北京。
加上他们的配偶、子女和随行父母,基本上是1比3的比例关系。
即一个亰外学生留京,5至19年之后,一个京外学生就可能带来三人。
此外,还有京外大学生流入寻找工作,以及大批在京备考生和他们的陪伴家属,这些都是纯粹的高端常住人口,他们的消费构成了新增的市场需求又吸引力更多的流动人口到北京打工就业。
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营销界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王军方 段欢(邯郸科技职业学院)摘要: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地方发展需要结合人才市场建设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以解决人才市场经济发展问题为核心,不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集中分析人才市场经济建设问题,提出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实际需求,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
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创新人才市场建设内容,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关键词:人才市场;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人才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人才发展目标是各个区域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为强化人才市场建设,本文从理念、方法、队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完善,有利于带动区域发展,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求。
人才市场建设问题一、人才市场建设理念相对落后当前,有些区域人才市场建设理念比较落后,主要受到人才流动速度和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两个方面的限制。
基于人才流动层面,人才市场没有设置统一的建设标准,不能深入分析、解决人才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根据人才就业周期创新人才市场发展路径,不利于促进人才市场进步。
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层面,有些区域人才调配工作受到限制,人才流动成本较高,人才市场缺少资金,不能完成经济工作,从而给人才市场建设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有些区域人才市场建设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有些地方经济呈现下滑趋势,难以将人才市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不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稳定持续发展,逐渐造成恶性循环,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二、人才市场建设方法不够先进人才市场建设方法不够先进,无法给人才市场建设工作提供保障,难以提升人才市场建设水平。
首先,人才市场建设工作缺少人才支撑,不能按照经济市场发展结构提出合适的人才市场建设方法,无法为人才市场建设提供优质的环境,制约了人才市场建设发展。
其次,人才市场建设平台发展受到制约,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统计人才信息,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不能达到快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对策研究【摘要】本文对区域内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探讨,对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人才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人才一体化;人力资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国居领先水平,已经成为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2011年两会把“推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
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还存在明显的差异。
要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必须处理好、配置好、整合好区域间的各方面资源,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
人作为生产活动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决定了人力资源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中之重,也是核心所在。
1 区域内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1.1 利益因素是人力资源的市场机制配置决定性因素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生产要素的市场机制配置都是以获得自身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也不例外。
人才流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相对较高的价值,获得比原地区更高的收益,即实现经济收入最大化。
除此之外,人才选择某区域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存条件,使个人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如果能得到的实际工资高于原生产部门,人才流动前后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迁入地区较高的生活费用及脱离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人才就会向该区域流动。
[1]同时,如果某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事业前景较好,能够带来更多的预期收益,人才便会向此区域流动。
由此可见,利益因素是影响人才流动的直接动因,也是区域人才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1.2 区位优势是人才聚集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区域流动性很大。
因而,培育并吸引高科技、高素质人才便成为发展经济、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与实现途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与实现途径作者:刘梦雨来源:《中国市场》2014年第51期[摘要]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的协同快速发展,有助于环渤海经济区各个领域的优化。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及优劣势产业,长久以来形成不同产业中人才结构失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优劣势产业并且以1990—2000年间的人口密度变化为例,把握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在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前提下了解了京津冀地区目前各产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分别在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与自由流动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培养;自由流动[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84-031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人才现状分析京津冀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中起领先作用。
但是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先天区位因素及后天发展的影响,导致现阶段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因此要使京津冀都市圈成为真正的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1],就必须协调好贯穿各个产业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因素。
所以,我们要在了解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人才分布的现状。
我们对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京津冀三地主要优劣势产业地区优势劣势北京交通运输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现代制造业天津交通运输业、制造加工业电子信息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河北交通运输业、农业工业资料来源:驻穗机构报送信息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第一,北京的优势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工业上是高新技术产业占优势。
第二,天津的制造加工业与北京相比则具有优势,在工业上也承接了北京地区的部分项目,而且京津两地可以在工业和技术产业方面相互补给。
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陈康幼 张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433)内容提要:所谓都市圈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
本文通过对三大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现状分析,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国外相似都市圈的经验对三大都市圈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三大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以依据的方向,对全国其他正在发展起来的都市圈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都市圈 产业发展 中心城市 策略一、引 言都市圈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落。
都市圈的发展源于城市功能的向外扩展,并且通常会逐步演化出庞大的城市化地带,以其独有的集聚优势对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挥巨大作用。
本文综合了各学者的研究,认为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
如今,在中国被公认的主要都市圈有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作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主要有16个城市构成,包括:上海,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州,湖州,苏州,无锡,杭州,南京,温州,嘉兴,绍兴,宁波和台州,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
内含2个超大城市,1个特大城市,4个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和33个小城市。
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本轮文主要研究狭义上的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七个县(区)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44%,人口为全国的1.77%。
首都经济圈
历经半年,“首都经济圈”终于从一个概念进入到了规划制定阶段。
在此之前,“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
为改变大都市与贫困县区隔墙而立的现实,“环渤海”、“环首都”各种规划层出,却在推进中遭遇种种困境。
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上看,伦敦、巴黎,再到东京、首尔,那些世界级的大都市,均以都市圈的形式出现,成为了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
无例外,中国的“首都经济圈”今年初也在官方最高规格的规划中惊艳亮相,并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经济圈中的核心——北京,正积极回应。
这个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正在被过度膨胀的人口、拥堵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价所拖累,饱受“大城市病”困扰,北京正迫切需要与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强力支撑世界级城市发展的空间,从“虹吸”效应逐步转化为“溢出”效应。
毗邻的河北一直致力于为北京解忧,无奈,却得不到北京的积极回应,直至“首都经济圈”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并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这一回,河北不再一厢情愿。
它辖下的那一片贫困县即将迎来蜕变的机会,确切地说,已经看到了蜕变的迹象。
另一个主角天津,在多个“首都经济圈”空间划分研究方案中,均据重要位置。
这个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的直辖市,在圈中当然不可或缺。
在各方的积极互动下,“首都经济圈”的综合发展已然进入了规划制定的关键期。
然而,摆在制定者面前的问题依然如旧: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如何定位各区域的功能?如何打破体制的制约和区域的壁垒?如何均衡各方的利益博弈?如何解决首都北京交通拥堵、人口过多、创新力不足、生态环境不佳等等问题,从而实现向“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腾飞?这一切仍然悬而未决。
从北京城区经京津塘高速41公里,开车约40分钟,便是河北省廊坊市。
宽阔的大街上,偶见大学城的学生们吃过午饭在树荫下三三两两地散步。
渐进市区,车辆和行人陡然多了起来,但道路依然顺畅,街面整洁。
看到北京的车牌,路上发小广告的人拼命将广告往车里塞。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作者:卢泳志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第6期环首都经济圈战略提出以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突出了区域协调发展。
纲要提出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是对北京市的鼓舞和鞭策,也是一项光荣、艰巨的任务。
北京市将以三个转变、八个辐射努力打造环首都经济圈。
北京作为环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要抓住机遇,推动经济发展。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从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势,还是从缓解北京“城市病”来看,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符合发展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北京地区集中了全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和大量著名高等学府,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几乎占全国一半。
北京市容纳的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呈膨胀式发展,迫切需要在一个区域内建立有效的科学研发、技术成果转换、新产品大规模生产的协作机制及资源调配机制。
环首都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充分发挥北京科学知识精英的人才优势,放大中关村效应,使之作为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有利于缓解北京的“城市病”问题。
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北京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
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
环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实施后,随着高铁、轻轨、高速路网等交通设施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北京中心城区、北京郊县区和河北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区)为节点,以高铁、轻轨、高速路网等交通设施为轴线,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城市带发展格局将初步形成。
届时,北京的远郊区将变成近郊区,北京城市的发展空间将得到有效拓展,北京面临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构筑人才支撑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构筑人才支撑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摘要:当前是我国推进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要而关键的时期;人才工作面临优先经济发展和提供保障的严峻挑战。
为此,必须突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运营人才资本,力争以人才的大发展促进经济的大跨越。
关键词:经济、又好又快、人才战略、支撑21世纪,是一个以发展为主题,以知识经济为特征,以人才争夺和人才资本运营为核心的时代。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主题,以调整优化人才队伍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创新“三个机制”、实施“三大工程”、抓好“三支队伍”,全面实施人才战略,运营人才资本,构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一、要创新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创建和推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公务员队伍的“进、管、出”中、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中、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将才、帅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驾驭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
二、要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工资分配政策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成果和贡献挂钩的分配方法。
要制定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用智力、技术成果和管理才能等人才资本入股分红,使专利、技术和智力资本参与效益分配,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要制定重奖政策,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
三、要创新人才和智力引进机制以政策为导向,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短缺的海内外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引进国际一流的人才;要制定并实施优厚的、能够吸引出国留学、外流人才的回归政策;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兼职、讲学、科技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两栖型”、“候鸟型”的拔尖人才。
环首都经济圈
环首都经济圈概述环首都经济圈是指以北京市为核心,以半径300公里范围内的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市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发展区域。
该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也是中国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区域开发战略。
区域特点环首都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市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的交通网络,还具有国际接轨的优势。
同时,环首都经济圈内还有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多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环首都经济圈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环首都经济圈是中国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具有先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这些资源的集聚为环首都经济圈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环首都经济圈内有多个省市的经济发展都较为成熟,经济实力较强,这些省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也为区域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发展环首都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环首都经济圈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所占比重也逐渐提高。
在该区域内,北京市的经济总量最大,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余各省市的经济总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环首都经济圈内的主要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
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环首都经济圈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动力。
同时,环首都经济圈还具有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
比如,农业资源丰富的河北省和山东省在农业和种植业方面具有优势,而陕西省和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这些资源的整合和发展,都为环首都经济圈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面临的挑战环首都经济圈在发展中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该区域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特别是在北京市,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严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其次,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英国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英国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英国首都经济圈是指以伦敦为核心,包括周边地区在内的一个经济高度集聚、产业互补的区域。
它是由伦敦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优势吸引周边地区的企业和人才而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区逐渐成为英国经济的引擎,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英国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包括伦敦市及其周边的若干郡和城市,如伦敦周边的东南部、东部、西北部和西部地区。
这些地区间的联系密切,在经济、人口、交通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依赖性。
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是指在伦敦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形成一种协同发展的态势。
伦敦作为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强大的金融、商业和科技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这些投资和人才的流入,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兴起和经济的增长。
在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协同效应。
伦敦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商业服务和就业机会,同时周边地区也为伦敦提供了资源和劳动力的补充。
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推动了整个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
尽管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扩张带来的交通拥堵、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未来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的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第一部分为引言,将概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明确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将首先对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定义和范围进行详细说明,包括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地理范围和涵盖的主要城市。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包括经济圈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经济圈内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以及经济圈发展中的政策支持和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两区”建设人才方案: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两区”建设人才方案: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上半月》2021年第11期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简称“两区”建设)工作要求,北京市人才局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围绕人才领域建设任务,研究制定了“两区”建设人才领域工作方案。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两区”建设中人才工作重要精神及决策部署,以推动“两区”建设人才领域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为主线,以主动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体系,为“两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
紧紧围绕“两区”建设中人才领域各项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时限“挂图作战”,制订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如期完成各项任务。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
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人才经验做法,结合北京市人才工作实际,开展政策创新和实践探索,完善首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环境与制度优势。
三是坚持系统思维。
加强工作任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加强统筹协调,科学有序推进工作开展。
工作目标对照“两区”建设人才领域任务要求,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在人才评价、引进、激励、服务等环节开展改革创新,着力推出一批政策举措,形成一批实践成果。
2020年出台6项政策,2021年1月底前完成2项任务,2021年年底前完成所有任务。
根据任务分工,人才领域共有17项任务。
其中,人才评价2项、人才引进4项、人才激励4项、人才服务7项。
一、健全人才评价体系(2項)1.拓宽职业资格认证范畴。
探索建立过往资历认可机制,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设计、规划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经备案后,可依规办理工作居留证件,并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服务,其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金融领域有法律法规考试等特殊要求的,须通过相关考试并符合要求条件)。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背景下张承地区企业人才战略研究
发 展 ,打好经 济发 展 的翻 身 仗 ,必须 通 过 企 业人 才 开 发 , 实 现企业 人才 的蓄 积 、 有 和维持 ,以此 为两 市 的经 济社 保 会 发展 提供第 一推 动力 ,这不 仅关 系到河 北省 建设 沿海 经 济强省 的重要 一环 ,更是 实现 环首 都绿 色经济 圈和谐 发 展
的关键 。
深影 响 了他 们 的去 留决 定 。
33 人 才总量 不足 ,人 才引 进渠道不 畅通 .
2 张承地 区可持 续 发展 现状
首先 ,地 区经济实 力不 强 。近年来 ,张 承地 区的经 济 发展较 快 , 是 经济 总量 在河 北 省还 是 靠后 的。20 但 09年 , 张承 地 区 的 生 产 总 值 16 .5亿 元 , 占全 省 的 比重 为 504 90 % 。张 承地 区地方财 政 收入 9 .7亿 元 , 占全 省 比重 .5 21
’
同时张承 地 区是 环首 都绿 色经 济 圈发展 的短板 ,要 想 实现 张承地 区的 快速 、可持 续发展 ,必须通过 绿 色产 业企业人 才开 发 , 实现 企业人 才 的蓄积 、保 有和 维持 来 完成 。
[ 关键 词 ] 人 才 ;企 业 ;首 都 [ 中图分 类号 ] C 6 92 [ 献标识 码 ] A 文 [ 文章 编号 ] 10 — 42 (02 — 0 2 0 0 5 63 2 1 )1 03 — 2 型 、技 能型人 才严 重匮 乏 ,所 拥有 的人 才仅 占人才 总量 的 1. % ,企 业经 营管 理人 才 仅 占 75 ,其 中关键 岗位 人 05 .% 才缺 口巨大 。根 据此次 调查 统计 ,几乎 所有 的大 中小企 业 都缺少 高端 技术 型人才 ,尤其 是 能够掌 握核 心技术 的研 发
环首都经济圈
环首都经济圈百科名片环首都经济圈“环首都经济圈”是在北京周边的十余个区县,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圈。
目录1包含范围1圈14区16基地113+1 县(市)1建设意义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疏解首都的城市压力1打造河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增长极建设目标1建设任务规划体系建设1交通体系建设1通讯体系建设1信息体系建设1金融体系建设1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举措1楼市影响振兴楼市1规划编制展开编辑本段包含范围1圈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环首都经济圈示意图4区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6基地在环首都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13+1 县(市)环绕北京的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兴隆县(增补)编辑本段建设意义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释放首都优势,形成首都经济圈,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条规律。
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
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首都经济圈,目前,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京津冀三省市,2009年GDP合计为36600亿,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9%,距离达到全国1/3还差75180多亿。
加快京津冀区域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放大首都辐射效应。
疏解首都的城市压力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像许多国家的首都一样,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
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
河北环抱首都,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便利条件为首都疏解压力。
加快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思考
首都经济圈的层次与范 围
目前 ,对 于首都经济 圈的范围并没
首都经济 圈的形势与特点
与其他 区域发展 一体化程度 较高的
地 区,特别 是长三角地 区相 比,首 都经 济 圈具有 自身的特 点 ,在某些方面 也存 在明显的差距 ,主要有 以下方面 :
是后者 的 1 8倍 ,人 口是 后者 的 9 %, . 8 0 GD P仅为 后者 的 5%,人均 GD 9 P为后 者 的 6%,财政 收入是后者 的 6 %,城 0 9
区。2 1 ,河北省 明确提 出了环 首都 0 0年 经济圈的概念 ,范围主要包括紧邻北京 、
交 通便 利 、基 础 较好 、潜 力 较大 的 l 3 县 ( 、区 ) 市 ,即涿州市 、涞水县、涿鹿 县 、怀来 县、赤城县 、丰宁满族 自治县 、 滦平县 、三河市 、大厂 回族 自治县 、香 河县 、广 阳区 ,安 次区、固安县 ( 又 后
是这个 范围可 以避免 京津冀三者之 间的
复杂 关系 ,具有更 强的可操作 性。如果
从 京津冀大 经济 圈的范 围人 手 ,不可避 免地 遇到 “ 中心”与 “ 中心”的 关 单 双
年 长三角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 85万亿元 , . 占全 国的 2 . 1 %。与之相 比,首都 经济 4
圈的经济发展水 平还存在较大 差距。 由 于狭 义的首都经济 圈与范围 明确 的长三 角经济 圈在面积、人 口等方面差 距较大 ,
存 在一定的不 可比因素 。因此 ,我们着 重 考察和 比较了北京市 、河北省 与上海
市 、江苏省的有 关数据 ,为增强可 比性 ,
姑 且以 “ 北京市 +河北省 ”代表 首都经
区域集群化发展对首都经济圈的启示
区域集群化发展对首都经济圈的启示王维薇 赵滨元◆摘要:首都经济圈作为我国三大区域发展集群之一,其较高的发展水平不仅能体现国家的竞争力,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引擎。
目前首都经济圈正在积极打造便利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协同发展机制日臻健全,在此基础上需要全方位加以改善以便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因此,从区域集群化的发展经验来看,首都经济圈发展应以借鉴国内外区域集群化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动辐射、协同发展为主导模式,将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相结合,坚持分工协作、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加快推动集约型、创新型发展,统筹建立复合型、多元化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关键词:集群化发展;城市群;经济圈一、前言目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类型、某个国家区域集群的发展经验上,而关于区域集群化发展的梳理和比较分析较少,对区域集群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归纳也很少见。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国内外各个区域发展集群进行归类整理,总结提炼区域集群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结合首都经济圈发展现状,提出进一步推动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国外区域集群化发展主要模式(一)城市群从空间经济学来看,城市群是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扩张向周边区域产生的辐射和溢出效应,由核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共同构成了统一发达的城市化区域,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汪彬,“构建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机制”,《开放导报》,2020年10月,第5期。
城市群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演化,首先由具备优良自然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中心城市,并利用集聚的经济效应虹吸周围的资源,吸附周边多个经济发展水平相似、产业关联密切的城市,最终形成中心-外围紧密相连的城市化区域。
国际经验现实城市群的发展都会经历中心城市发展—>核心城市外围扩张—>城郊区域深度融合—>多核心都市圈合作发展—>城市群域协调发展等五个递进阶段。
这些城市群在发展中呈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特别是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交通体系、分工体系、以及资源环境协同治理等方面形成了有益经验。
首都经济圈的贫困带成因与消除贫困的建议
首都经济圈的贫困带成因与消除贫困的建议一般学者将承德、张家口两市的全部县区(21 个)及保定的易县、涞水和涞源共计24 个县定义为“环京津贫困带”,首都经济圈贫困带的贫困现状表现在多个方面,它不仅表现在整体经济发展缓慢、个人经济收入水平低,还表现在交通、饮水、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差和农民生计途径单一。
首都经济圈贫困带作为一种特殊的贫困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使贫困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也必将通过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利用直接威胁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一、首都经济圈贫困带的贫困成因分析(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敏感的区位地带首都经济圈贫困带为京津冀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是北京水源地和风沙源的重点治理区。
脆弱的自然环境使得该贫困带成为自然灾害的多发区。
同时,农业是农民生计的主要来源,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农业本身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脆弱性。
由于贫困带本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北方少雨多旱的天气,使得占全国人口1%的首都都市圈平均只拥有全国1%的水资源总量,而其中北京81%的用水、天津93%的用水都来自河北。
作为京津的水源地,河北为了给京津提供充足、清洁的水资源,不断提高水源保护标准,加大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正是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再加上多发的自然灾害,使得首都经济圈贫困带虽然处于中国东部的区位,却只有中国中部的发展水平。
(二)复杂的历史变迁从历史上来讲,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处于沙化严重的坝上高原、石漠化严重的燕山和太行山区、盐碱遍地的黑龙港流域,几百年来一直就是穷困之地,这一地区的持续贫困和生态破坏与历史上多次的重大决策失误有直接关系。
明朝时期的大规模毁林建城、清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民国时期的大规模屯兵和解放后“以粮为纲”等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使得当地在历史上要么河流泛滥,要么干旱少雨,要么就是战争连绵,造成了今日的贫困格局和贫困带的形成。
MTS培训讲义
MTS首都人力资源经理论坛企业经营中的所有风险都来自于“人”,能否帮助企业降低运营管理中的风险,取决于企业对“人”的把握。
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科学的人才配置、任用评价与开发,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成功企业具有与企业战略和文化、岗位特点相适应的人才队伍,都有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管理机制与体系。
十年前,衡量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关键性指标是企业是否拥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而今天辨别企业管理效率差异的则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跃程度,即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否在组织运行中真正发挥了价值。
MTS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拥有众多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案例。
MTS首都人力资源经理论坛是MTS举全力打造的面向首都经济圈内各类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高品质交流与分享平台。
论坛以前瞻性的管理知识、丰富的案例分享、实践化的管理体系、最具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
MTS首都人力资源经理论坛每月都会安排一次精品课程、主题研讨或CHO圆桌论坛,研讨议题丰富多彩,既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案例,也包括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业化发展,还涵盖胜任力模型、评价中心、领导力开发、绩效改善、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MTS首都人力资源经理论坛由北京市多家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和知名专家共同发起,着力为参与者打造一个务实、系统、开放的交流平台,实现提升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化水平,激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系统价值的目的。
主办单位:MTS人才管理学院支持单位:中国人才测评服务产业联盟MTS管理者测评在线会议时间:2011年4月-2012年4月会议地点:每次论坛前具体通知参与对象首都经济圈内各企事业单位中主管HR工作的企业高管、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大型企业招聘经理、培训经理、绩效经理,领导力开发项目负责人、企业学院负责人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者,并已获得主办单位邀请者。
由于席位有限,请意向参会单位提前选择参与的题目,便于组织单位安排座次。
我国典型区域人才合作模式对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借鉴与启示
区域 间经 济 发展 及 产 业结 构 的 差 异 以 及 其 他 历 史 和 现
实 因素的存 在 , 使得不 同 区域人 才供 给不平 衡 。而 解决 该
问题最 为有 效的途径 即加 强 区域 间的人才 开发 合作 , 整 合 人力 资源 , 达到在更 大 区域 内人力 资源 的合理 配 置和充 分 利用 , 从而实现 效益最 大化 。近 年来 我 国各地 积极 进行 了 广泛 的区域 人才合作 实践 , 总的来看 , 可 以概括 为类 同型人 才 开发 合作 、 地缘 型人 才开发 合作 以及跨 区域 人 才开 发合
的要求相去甚远 。
的合作 , 既包括各省 区等 区域 内部 的人才开发 合作 , 也包 括 同一省 内各市县之 间和市 内各区县之 间的合作 , 如江浙沪 两 省一市 的长三角人 才开发合作 , 由于归属统 一的行政 区划 或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人才合作较易于开展 。 2 . 地缘型人才开发合作 。地缘 型人才 开发合作 指尽 管
作 三种 。 1 . 类同型人才开发合 作。类 同 型人 才开 发合作 指隶属 于 同一行政区划 内或者经 济发展水 平相 当的若干地 区之 间
度保 障 。区域人才合 作需 要 以强有 力 的协 调机 构 为主体 , 依照严格完善的合作机制来 组织实施 。而 目前 京津冀 三地
人才合作机制主要体现为 “ 联席会 议” , 其整 体规格 偏低 , 且 仅涉及人力资源部 门间的合作 。这显然 与人才 开发 意识根 深 蒂固 , 这也 导致 在 与
京津 的人才 开发合作 上存 在 消极 意识 , 因而 一定 程度 上 制 约 了河北省 与京 津人才合作与融合 的进程 。 2 . 制度性 障碍亟待突破 。一是多年 来京 津两市 较为 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经济圈的人才资源开发对策
□靳静
【摘要】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发展的大趋势。
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进程加快,在经济圈逐步形成的基础上,首都经济圈区域人才高地,人才聚集与流动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本文主要分析了首都经济圈的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首都经济圈;人才资源;人才开发
【作者单位】靳静,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一、首都经济圈现状与特征
城市经济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突破行政区划,同外围区域形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
随着城市圈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内各种要素聚集的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圈将不断向较为成熟的都市圈形态转变,并最终向大城市带的方向发展。
从首都经济圈的构成看,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由一个国家级城市向世界级城市转变,其突出特点在于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高端人才聚集,现代服务业发展快,所占比重高。
以北京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则包括:承德、张家口、保定、唐山、廊坊、沧州、秦皇岛等7个城市,围绕北京构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空间布局。
从首都经济圈的发展看,2009年北京人均GDP 达到了70,452元/人,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5%,正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
外围城市除唐山人均GDP达到了51,055元/人外,其他城市均与北京呈现出很大的差距。
这一方面反映出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关联并不平衡,如与唐山的关联度相对较高,产业结构也更加互补,与其他城市如承德、张家口、沧州等城市关联程度相对偏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首都经济圈内部存在较大的经济“势差”,北京已经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周边城市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首都经济圈人才资源开发进程
首都经济圈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
特别是在人才资源合作领域,首都作为全国人才高度聚集的城市,对外围城市有很强的吸纳能力。
首都经济圈人才资源开发合作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5年,处于人才加速极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北京围绕“能级”的提升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要素高度聚集,依托不断完善和升级的交通网络、商务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聚集;二是高端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依托人才高地的优势,北京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附加值更高和创新性更强的领域和环节取得了较快发展。
而环首都7市与北京的差距则在这期间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高端、尖端人才匮乏情况显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首都经济圈的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2006年至今,逐步进入一体化开发阶段。
随着北京聚集度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成本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如交通堵塞、空气质量下降、房地产价格暴涨等,这些因素已经开始影响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在这一情况下,北京对人才资源的需求更趋于多元化,同时人才资源的安置问题逐步凸显,正逐步进入人才资源合作开发的新轨道。
三、首都经济圈人才合作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都经济圈人才资源由于受到经济发展落差、行政壁垒及人才交流体制各方面因素制约,区域人才资源呈非对称性配置,尚未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合力。
(一)首都经济圈内人才资源的配置梯度极为明显。
由于北京的综合实力最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远高于周边城市,从而使内部经济水平梯度明显、良莠不齐。
相对于上海、广州显著的对地区经济的拉动功能,北京对
·
14
·
经济圈的拉动作用是较小的,反而吸收地区的资源、资金、人才作用明显。
正因为如此,京津经济对人才的吸引的聚集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形成环首都经济圈高层次人才的流失与缺失。
(二)首都经济圈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机制尚
未建立。
长期以来,
区域内部由于行政分割,无法形成经济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
地方经济的发
展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出发,旧有格局依然有较强的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首都经济圈域内经济科技资源未能进行整合,双方劣势也无法克服。
区域内人才资源的部门所有制壁垒、户籍制度壁垒难以消除,人才资源的交流渠道畅通还需完善,人才资源在信息、
资源、利益等方面不能实现共享,人才开发一体化有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尚需时日。
(三)人才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人才流动机制僵化。
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的配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人才供需主体没有完全到位。
企业吸引人才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大规模的人才引进、人才资源投资还是由政府主导,这种政府主导型的人才管理模式,再加上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障机制、价格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等方面制
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直接导致人才流动机制的僵化。
(四)人才流动的市场化程度低,服务效率低。
经过20年的发展,首都经济圈内基本形成了人才市场格局,但无论是规模、服务水平还是管理体制均处于较低的层次。
首先,区域内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人才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仍以各自区域内部的人才市场为主导,区域间人才流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人才流动的市场化程度低,人才中介
机构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多为“官办”、“垄断型”实体。
再次,人才市场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单一,大多只
能提供人才招聘和求职信息的发布、代管档案等服务。
四、首都经济圈人才资源开发的措施
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的进程,就是通过区域内人才资源开发的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建立统一的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统一高效共享的人才交流平台,形成区域内人才的开发、合作新机制。
(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模式,利用人才资源开发合作的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研究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资源开发
合作中的不同培养方式。
第一,重视在重大工程项
目、科技攻关项目方面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
形成以重点课题或重大项目吸引、培养人才的机制。
第二,推动首都经济圈内专业技术人才相互交流合作。
鼓励京冀地区人才采用聘任、挂职、培训等方式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第三,加强与国家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智力交流,加强首都经济圈人才、科技项目的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引进和培养人才。
聘请更多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教授承担有关课题或开设专题讲座,促进区域人才资源共享。
通过“假日博士”、“星期六工程师”等行之有效的技术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发挥人才优势。
(二)推动人才创业基地的建设,优化环境,聚集高层次人才。
以重大项目“招揽高级人才”,推动人才创业基地的建设。
第一,通过建设院士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博士后流动站等高层次人才基地,形成高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同时,加大对科研院所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二,鼓励和支持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知名中介来首都经济圈设立分院、分所、分支机构当作“重大项
目”
来引进、运作,从而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力和集聚力。
第三,聘请经验丰富、事业心强、有专业特长的知名专家,开展咨询、指导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院士联谊会的桥梁作用,组织首都经济圈内的院士、博士开展技术创新服务活动,推动产学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快培育和完善首都经济圈人才资源的市场体系。
首先,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人才中介服务网络,建立健全首都经济圈人才市场体系。
其次,加快人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内实现计算机联网,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做到人才信息共享,完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人才服务合作,建立互设办事窗口、互派工作人员的制度,与人才服务部门合作建立人才服务平台,及时沟通信息,开办人才异地服务业务。
第三,以网络化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畅通首都经济圈网络通道,拓宽网络服务的领域,发展网上招聘、求职、咨询、信息等业务,建立信息发布查询业务受理等全部人才业务的网络化服务平台。
同时,大力发展各种人才中介服务,满足不同人才、客户的差异需求,形成提供咨询、服务、信息、培训等多方位服务的市场体系,促进人才资源的整合交流。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