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0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必修2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0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时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2.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学习的重点是新经济政策;学习的难点是评价“斯大林模式”。

借助教材中的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理解历史问题。

通过主动参与小组探讨交流,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通过提问“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何时何地诞生的?现在它的情况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①,取消②,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结果: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2).docx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2).docx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认识战吋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2)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相勾结,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

2.目的: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

3.主要措施(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加速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3)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所有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宣集中分配。

(4)分配: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

4.评价(1)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前线的胜利,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战争结束后,“战吋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起广大农民的严重不满,影响到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危机发展为严重的政治危机。

【深化探究】材料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思考(1)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的是什么?(2)为了赶走“野兽”和“暴徒”,苏俄采取了什么政策?其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一政策?答案(1)分别指帝国主义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

(2)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

②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产品分配方而: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在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 最终失败。

【三维设计】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随堂基础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2

【三维设计】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随堂基础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随
堂基础巩固
1.“战时共产主义”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非常时期”是指(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战时”来理解,特殊的战争环境下采取了非常政策。

故选C。

答案:C
2.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企业方面作出的重大调整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C.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D.调整轻重工业比例
解析:新经济政策规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故选C。

答案:C
3.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突出特征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C.优先发展轻工业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解析: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突出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
4.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
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片材料的能力。

《片面的经济》形象地说明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

答案:A。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____________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____________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______、______,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______________。

(2)大中小____________全部实行________。

(3)取消__________。

(4)实行普遍______________。

4.特色:兼有“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特色。

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______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______危机。

2.内容(1)农业:以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__________;以______的方式让______________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___。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__________的发展。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______积极性,促进了______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____________。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

(2)1924年,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实施新经济政策。
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 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老大的厂子恢复营业了,老二的 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 美国来了个叫什么哈默的年轻人来开棉厂,听说工人有 更多的生产积极性.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 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 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 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 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 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中的
片断三: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
于摆平了国内外敌人。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 村都起来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片断四: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
食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老大的厂子恢复营业了, 老二的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 开发,美国来了个叫什么哈默的年轻人来开棉厂,听说 工人有更多的生产积极性. 导致“农民反,水兵闹”的原因是什么?苏维埃政府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⑴熟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 式”的内容。
⑵会结合史料及课本内容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自主归纳、知识整合
内容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工业
流通
分配
自主归纳、知识整合
内容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部分中小企业私有化 部分矿产实行租让制 恢复货币流通 和商品交换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测试题(.docx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测试题(.docx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时”,即苏俄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的背景下,采取的一种非常政策。

苏俄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卫国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战吋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排除。

2.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B.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战结束后苏俄企图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材料屮“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无法实现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B符合题意;ACD均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点睛: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頁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学%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答案】C【解析】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把苏俄面临的国内外敌人都打败的前提下继续实行,引发了农民和士兵的不满,所以列宇等人从国情出发,将政策进行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果得到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工农联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选C; A 与题意无关,BD不是根本角度的内容,故排除ABDo4.“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
验教训。
●时空坐标
自主预习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 . 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 人。 3.内容 余粮收集制 。 (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________ 国有化 。 自由贸易。 (3)贸易:取消________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
战争的危机感等。
(3) 思想原因:封建专制残余思想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 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基础。 (4)个人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及其理论上的 失误等。 3.特征
(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
济成分;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 体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
3. 特点: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
计划经济。 集中的________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 业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迅速 工业化 。 实现了________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
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积累,多
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
建设,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4.教训
(1)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
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5 . 影响: 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 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 效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没 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 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史料解读素材北师大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史料解读素材北师大版必修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1.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史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史料二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史料解读]史料一说明外部环境决定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二说明苏联通过税收、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剥夺农民,满足工业化的条件。

[问题思考](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

提示(1)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

(2)材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史料3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

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史料解读]史料从所有制形式和经济管理模式两方面说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问题思考]据史料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特点。

提示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史论总结]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是小农生产占优势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1.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最高军事会议在考虑了军事形势和协约国在各战场上的前景以后,特做出结论:(一)协约国迫切需要立即对俄国进行军事援助,理由如下:帮助俄国摆脱德国压迫者并防止德国为了自己利益而漫无边际地军事统治和经济统治……防止俄国从西欧隔离出去……捷克斯洛伐克的部队对我们正在为之奋战的事业做出了重大牺牲,必须给予援助。

(二)干涉的性质上应由协约国共同进行……应有一支协约国部队在西伯利亚作战。

按情况的迫切需要,这支部队应有相当的人数,在性质上是军事的,并由协约国共同组成。

尤其重要的是,它应立即行动起来;稍有迟延,便不可收拾。

应该承认,由于地理条件和运输条件的方便,日本军队应构成这支部队的大部分,但它的协约国性质必须保持,美国以及其他协约国的部队必须包括在内。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解读】本材料选自1918年7月2日协约国最高军事会议上,做出的关于干涉俄国的决议的部分内容。

1.帮助俄国摆脱德国方面统治是协约国方面出兵借口之一。

1917年11月8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第二天,苏俄政府颁布了《和平法令》,提出在交战各国就公正的、民主的、不割地不赔款条件下,立即就缔结和约进行谈判,以结束这场战争。

但是,帝国主义国家不予理睬。

于是苏俄政府首先与处理战事不利的德国缔结了《布列斯特和约》,目的结束两国之间战争。

该条约使俄国丧失了126.7万平方公里领土及6 200万人口。

帝国主义国家打出防止德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统治俄国,特别是防止俄国与协约国方面脱离为借口出兵干涉。

2.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部队”是协约国出兵借口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俄国境内约有5万捷克斯洛伐克战俘。

其原为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而被迫充军,所以在俄国军队进攻面前很快投降。

在战争末期,奥匈帝国瓦解已成定局下,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民族独立势力与协约国方面联系,希望利用该军队掉转枪口对德国开战,来换取战后协约国方面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独立。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 道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农、轻、重 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人代制、多党 合和政协制
共同点
背景:当时 都面临经济 困难、社会 动荡 ①都进行农 村经济体制 改革 ②都利用市 场和货币关 系发展经济 作用:都使 经济得到恢 复,社会得 到稳定。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 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积极
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 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 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 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三年战争结束后, 十年“文革”使经济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 濒临崩溃,社会一片 政策造成了政治危 混乱。 机和经济危机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收集制 任制 放开商品市场,允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许资本家经营企业, 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还允许外国资本家 同时,向国外大力招 到俄国经营。 商。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渐恢复发展起来, 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苏维埃政权得到进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步巩换
粮食和主要消费品实行严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 分配制度 格的配给制。实行普遍劳 劳分配制 动义务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管理建设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方面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 弊端: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7单元】之小船创作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因领导人的更换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去。

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 B。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 景下,1918 年 11 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A 项发生在1918 年3 月;C 项发生在1921 年;D 项是在 1925 年,三项可从时间上排除。
2.下面是 1919 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对话。他们谁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 )
【解析】选 B。从“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
词可知为新经济政策,选择 B 项。
二、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1.概念:“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1936 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斯大林模式”
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 具有绝对的权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
5.下表是 1913~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 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 年数字是按 1939 年 9 月 17 日以
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1913 年 世界 工业总产值 机器制造业 电力 煤 钢 5 4 15 6 5 1928 年 世界 5 4 10 6 5
(3)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
________。 商品交换
实物分配制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_____。 3.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 年底,________正式成立。 苏联 斯大林 (2)__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2.方针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0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基础达标检测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0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基础达标检测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第7单元第20课时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基础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为集中人力、物力击退敌人的“猛扑”,苏俄实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粮食税C.实行义务交售制D.实行粮食收购制【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情境是战争状态,苏俄为应对战时状态采取的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其余三项都不是。

【答案】 A2.“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的粮食是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为此,当时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义务交售制【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苏俄政府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 B3.(2014·河南周口重点高中测试)下面是苏俄(联)经济发展柱状图。

对图表理解正确的是( )。

A.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B.1921~1923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国家行政手段的推动C.1923~新经济政策的颁布是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D.1925年粮食产量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产量【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俄(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于1918年,新经济政策实行于1921年,所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4.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 济和政治危机。 (2)1921 年,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引起列宁等人 的高度重视。
2.内容 (1)农业: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 租让 的方式让外 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 (4)分配:废除 3.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稳定了政治形势。
案例二——情景导入
1921年6月,23岁的百万富翁阿曼德·哈默在美国购买了
价值一百万美元的小麦,运到苏俄销售,成为实践苏俄新经
济政策的第一个外国人。列宁知道后,邀请哈默到克里姆林 宫会面。在和哈默的谈话中,列宁提到了新经济政策。列宁 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 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 我们的经济发展。”不久,哈默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 企业的美国人。
计划经济
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
要原因之一。
阅读教材第 96 页《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画》 ,思考:苏 联的农业集体化有何教训?
【提示】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
行的。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贪大求全,直接进入国有农业的最高形式 ——农业公社。对 富农采取了不给生活出路的措施,而且涉及部分中农,严重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 长期不景气。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工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
哈默创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
演示结束
课 程 标 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 争后苏维埃政权面 临的形势,认识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 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经验教训。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3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3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_9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_9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目标]: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3、“斯大林模式”的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教学过程]:【导入】”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背景导入:前苏联有部对中国人影响很深的小说,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段非常著名的人生自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为了这壮丽的事业,苏联人作出了艰苦的探索,在20世纪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发展新道路。

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生阅读教材P94导言内容,概括并结合初中所学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 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形势严峻或严峻考验,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粮!【讲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绝处逢生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学生阅读教材P94第一段、第二段并结合导言所述史实,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多媒体展示)1.背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按实物分配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教师就目的和内容进行简单地分析,目的最重要的是战胜敌人,列宁因此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其主要途径就是集中,因此在后面农业和工业中,高度集中管理、采用行政、军事手段就是主要的途径了。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4)就两者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地位来看,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
的正确探索。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1《西方文明简史》中这样描述苏俄(联)某时期的社会状
况:“农民现在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而零售店和雇工少于20人
①积极作用:它是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 系,它使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评 奠定了物质基础 价 ②消极影响: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缓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 续发展;该模式的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2.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 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 了。”“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 ) A.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析根据题目中“共产主义原则”,得出考查的是1918~1922年的“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A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分 配原则,故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的是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与题目 中的共产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题意 无关,故错误。 答案B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斯大林模式” 史料实证 1928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在于迅速实现工业化和 农业集体化。“计划”,或者说政府机关掌握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中 央计划,成为苏联经济的显著特点……在苏联,“计划社会”的思想部 分来自恩格斯所阐述过的社会主义学说,部分地来自战争的经验, 甚至更多地来自一种不可抗拒的压力,即如何应付在提高国家生产 水平中出现的连续而长期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2)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相勾结,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

2.目的: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

3.主要措施(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加速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3)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所有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

4.评价(1)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前线的胜利,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起广大农民的严重不满,影响到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危机发展为严重的政治危机。

深化探究材料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思考(1)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的是什么?(2)为了赶走“野兽”和“暴徒”,苏俄采取了什么政策?其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一政策?答案(1)分别指帝国主义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

(2)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

②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产品分配方面: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在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失败。

[重点精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大特征,分别是如何体现的?(1)“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具有“战时”特征,如果在和平年代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可想象的。

(2)“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具有“共产主义”特征,因为这些措施全面否定了私有制、市场和价值规律。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措施,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2)工业:重要工矿企业仍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租让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允许开办私人小企业。

(3)商业: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

(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4.作用到192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国内政局渐趋稳定,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深化探究材料右图显示出,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各地爆发了农民群众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抗议活动,甚至发生了农民暴动。

思考据此说明当时苏俄面临什么问题?分析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

答案(1)问题:说明当时苏俄国内各阶层不满情绪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2)原因:由于受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上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新”在何处呢?(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重新重视货币的作用,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易混易错]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新经济政策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1.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2.特征(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

(3)实行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

3.建立途径(1)工业化①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以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②实施:从1928年起,苏联先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③结果:基本实现工业化;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农业集体化①背景: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多。

②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③实施:从1929年起,开始全盘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基本完成。

④结果: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4.评价(1)积极: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后来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物质保障。

(2)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③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深化探究材料一苏联工业化的宣传画苏联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思考(1)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下苏联的工业化。

答案(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评价:一方面,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概念阐释]“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和政策的统称。

其主要内涵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或固定模式。

[归纳比较]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什么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材料二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思考(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2)斯大林所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3)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谈谈如何克服这些弊端。

答案(1)现象: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成为一股社会风潮。

(2)利: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弊: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着手,必须改革这种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归纳总结]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1)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又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要充分发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3)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

(4)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课堂小结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答案 B解析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而国内战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2.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情况有明显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战争结束,形势发生变化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答案 A解析图一表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了新生的政权;图二指战争结束后,俄共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3.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主要依据是( )A.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C.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家的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答案 D解析苏俄在1920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因此“阴云密布”,而1922年时如D项所说,所以“阳光灿烂”。

C项农民的赋税没有免除;B项权利归国家,A项说法错误。

4.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A解析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其目的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的快速发展。

5.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

”“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也没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答案 C解析这则笑话的内容为“卖肉的没肉卖,卖奶的没奶卖”,它说明苏联模式下日用物资的短缺。

6.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①面向未来②工业化之路③纺织工业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前者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后者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