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学案1.1余弦定理

合集下载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高二新课程余弦定理教案新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高二新课程余弦定理教案新

高二数学 教·学案课题:1.1.2 余弦定理主备人: 执教者: 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学习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学习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 具】课件、电子白板 【学习过程】一、引入:1.什么是正弦定理?什么是解三角形?2.思考:如图1.1-4,在∆ABC 中,设BC=a,AC=b,AB=c,已知a,b 和∠C ,求边c二、新课学习: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如图1.1-5,设CB a =u u r r ,CA b =u u r r ,AB c =u u r r ,那么c a b =-r r r ,则()()2222 2c c c a b a ba ab b a b a b a b=⋅=--=⋅+⋅-⋅=+-⋅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 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 2222cos a b c bc A =+-个性设计高二数学教·学案课后反思:。

人教版_高中数学必修5__余弦定理教案

人教版_高中数学必修5__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2版)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单元第二课《余弦定理》。

通过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方法推导余弦定理,正确理解其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解决“边、角、边”和“边、边、边”问题,初步体会余弦定理解决“边、边、角”,体会方程思想,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潜能。

新课程的数学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刻地理解基本结论的本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力求对现实世界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

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

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有关内容,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较进一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利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

总体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发掘出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表现形式的数学美时,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应用方程的思想去审视,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三、教学目标1、了解向量知识的应用,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会利用余弦定理证明简单三角形问题,求解简单斜三角形边角问题。

3、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普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过程及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是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余弦定理的思路方法及余弦定理在应用求解三角形时的思路。

2019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导学案设计:1.1.2余弦定理

2019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导学案设计:1.1.2余弦定理

第一章 1.1.2余弦定理学习目标:1、会推导余弦定理;2.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现形式 3. 会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问题探究:探究问题(一)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三角形的另一边 在△ABC 中,设BC=a, AC=b, AB=c.已知a, b 和C ,求边c.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如图设CB a =u u rr,CA b =u u rr,AB c =u u rr,那么c a b =-r r r,则从而 同理可证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对余弦定理的四点说明:(1)与正弦定理一样,余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之一.(2)余弦定理的三个等式中,每一个都包含四个不同的量,它们是三角形的三边和一个角,知道其中的三个量,代入等式,就可以求出第四个量.(3)运用余弦定理时,若已知三边(求角)或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则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知,三角形是确定的,所以解也是唯一的.(4)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探究问题(二) 余弦定理的应用例1:若△ABC 中,已知b=8,c=3,A= 600 ,求边a变式训练1.在△ABC 中,边a ,b 的长是方程x 2-5x +2=0的两个根,C =60°,则c =________.探究问题三:余弦定理的推论及应用:=A cos __________ _____;=B cos _____ __________;=C cos _______ ________; 说明:(1)余弦定理的推论是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适用于已知三角形三边来确定三角形的角的问题.(2)用余弦定理的推论还可以根据角的余弦值的符号来判断三角形中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例2、在△ABC 中,已知 13,2,6+===c b a ,解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必修五(文)学案: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习题课

人教版数学必修五(文)学案: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习题课

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习题课【学习目标】1.能够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2.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自主检测】1.在△ABC 中,BC =5,AC =3,sin C =2sin A .(1)求AB 的值;(2)求sin ⎝⎛⎭⎪⎫2A -π4的值.2.在锐角△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且3a =2c sin A .(1)确定角C 的大小;(2)若c =7,且△ABC 的面积为332,求a +b 的值.【典型例题】例1.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D ⊥CD ,AD =10,AB =14,∠BDA =60°,∠BCD =135°,求BC 的长.例2.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 、c ,cos(A -C )+cos B =32,b 2=ac ,求B .【目标检测】1.在△ABC 中,已知b =a sin B ,且cos B =cos C ,则△ABC 的形状是( )A .等边三角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 .a =8 b =16 A =30°有两解B .b =18 c =20 B =60°有一解C.a=5 b=2 A=90°无解 D.a=30 b=25 A=120°有一解3.已知△ABC中,AB=3,AC=1,且B=30°,则△ABC的面积等于( )A.32B.34C.32或 3 D.34或324*.在△ABC中,若tan A-tan Btan A+tan B=c-bc,求角A【总结提升】1.在证明三角形问题或者三角恒等式时,要注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所证结论的联系,并注意特殊正、余弦关系的应用,比如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互补角的余弦值互为相反数等;2.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或者三角形形状的判断,重在发挥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换作用。

1.1.余弦定理-人教A版必修五教案

1.1.余弦定理-人教A版必修五教案

1.1.余弦定理-人教A版必修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余弦定理的表述和含义;2.掌握余弦定理的使用方法,能够解决与三角形边长和角度有关的问题;3.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了解余弦定理的含义和意义;2.掌握余弦定理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前准备1.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准备三角形问题的练习题;2.准备黑板笔、板书、三角板等教具。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1. 余弦定理的引入(5分钟)余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重要定理,那么在引入该定理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讲解:1.引入三角形的“cos定理”;2.以实例讲解余弦公式的基本内涵;3.通过简单的问题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该定理的重要性。

2. 余弦定理的推导(10分钟)在学习定理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推导,来观察其内涵和基本原理。

而在推导该定理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个步骤:1.通过向量的基本公式了解cos值的含义;2.通过向量的点积公式导出cos值的计算公式;3.运用将向量分解的方法,得到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4.总结上述步骤,为学生进行详细讲解。

3. 余弦定理的应用(25分钟)学生在学会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后,我们需要让他们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来进行余弦定理的应用练习。

为了使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应用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个练习题:1.让学生描述自己在余弦定理的学习中的收获;2.通过代入余弦定理,让学生求解三角形边长问题;3.通过代入余弦定理,让学生求解三角形内角余弦值问题;4.设计更多实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余弦定理中不断巩固知识。

4. 教学总结与思考(10分钟)在教学结束后,我们需要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总结本次课堂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2.整理一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解答;3.尝试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意义;4.根据本次课程,给学生布置一组自主思考和解决的练习。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导学案 1.1.2余弦定理(2)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导学案 1.1.2余弦定理(2)

1.1.2 余弦定理(2)【学习目标】1. 利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2. 利用余弦定理的变形公式求三角形的内角.【重点难点】灵活运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边长和内角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任务1:余弦定理 :2a =____________2b = ____________2c =_____________任务2:求角公式:=A cos ____________=B cos ____________=C cos 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1. 已知在△ABC 中,sinA ∶sinB ∶sinC =3∶5∶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 . A .135° B .90°. C .120° D .150°2. 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由增加长度决定3. 在△ABC 中,sinA:sinB:sinC =4:5:6,则cosB = .4. 已知△ABC 中,cos cos b C c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三、讨论交流点拨提升例1. 在ABC ∆中,已知C B A cos sin 2sin =,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分析:题目中有B A sin ,sin ,很容易想到________定理,之后再利用______定理建立关系.例 2. 在ABC ∆中,已知角C B A ,,所对的三边长分别为c b a ,,,且2=a ,41cos ,3==B c 。

1.求b 的值.2.求C sin 的值.分析:(1)由余弦定理2b = ____________即可得到(2)由余弦定理=C c os ____________,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_______关系可得到 .例3.已知 c b a ,,为ABC ∆的三边,其面积312=∆ABC S ,,48=bc 2=-c b .求a .分析: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_________可求得_________,再利用______定理求得a .四、学能展示课堂闯关知识拓展若C=90︒,则cos C =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利用它可以判断三角形状1.若222a b c +=,则角C 是直角;2.若222a b c +<,则角C 是钝角;3.若222a b c +>,则角C 是锐角课堂检测1.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为( ).A .60B .75C .120D .1503.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513x <<B .13<x <5..C . 2<x <5 D .5<x <5五、学后反思余弦定理 :2a =____________ 求角公式:=A cos ____________2b = ____________=B cos ___________ 2c =_____________=C cos ____________【课后作业】(1)在ABC ∆中,若C B C B A cos cos sin sin sin ++=,试判断ABC ∆的形状. (2)已知ABC ∆中,060=A ,最大边和最小边的长是方程0322732=+-x x 的两实根,求边BC 的长.。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⒈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⒈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三)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学情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余弦定理教案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教案一、教材分析《余弦定理》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以及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的解三角形问题。

余弦定理的学习有充分的基础,初中的勾股定理、必修一中的向量知识、上一课时的正弦定理都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同时又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其次,余弦定理在高中解三角形问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解决各种解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余弦定理也经常运用于空间几何中,所以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论。

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证明过程。

3、能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通过直角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过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余弦定理推导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感受数学一般规律的美感,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和余弦定理的运用。

难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以及多解情况的判断。

四、教学用具普通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以上均为命题教学的准备)分析问题、探究定理1、回顾正弦定理以及正弦定理能解决的解三角形问题的类型.【正弦定理:CcBbAasinsinsin==正弦定理能解决的问题类型:(1)已知两个角和一条边(2)已知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2、简化问题,假设A∠为直角。

从最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入手,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记cABbACaBC===,,,运用勾股定理222cba+=,解得a即可。

】3、回归一般三角形,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

直角三角形中可以运用勾股定理,没有直角那就构造直角来求解。

高中数学1.1余弦定理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1.1余弦定理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余弦定理教学分析一、教学导图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与探究,会利用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体会向量工具在解决三角形的度量问题时的作用。

2.会从方程的角度理解余弦定理的作用及适用范围,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3.会结合三角函数利用计算器处理解斜三角形的近似计算问题。

4.在方程思想指导下,提升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余弦定理的作用及适用范围。

突破关键:将余弦定理的三个公式视为三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教学设计一、温故引新特例激疑1,正弦定理是三角形的边与角的等量关系。

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叙述吗?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呢?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的对边的正弦比相等,即: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其中2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

说明: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个三角形中,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2R ,使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2,运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解三角形问题呢? 由,sin sin sin sin a b b cA B B C==,可以解决“已知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

”“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

”等解三角形问题。

3,思考:如图,在ABC ∆中,已知,,ABC c AC b BAC A ∆==∠=,求a 即BC 。

本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的解三角形的问题。

本题能否用正弦定理求解?困难:因为角B C 、未知, 较难求a 。

二、类比探究 理性演绎 (一)类比探究当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确定后,那么第三边也是确定不变的值,也就是说角A 的对边随着角A 的变化而变化。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必修5导学案 余弦定理(一)学生版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必修5导学案  余弦定理(一)学生版

1.1.2 余弦定理(一)学习目标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2.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a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os____=b 2+c 2-a 22bc; cos____=c 2+a 2-b 22ca; cos____=a 2+b 2-c 22ab.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余弦定理的推导问题1 根据勾股定理,若△ABC 中,∠C =90°,则c 2=a 2+b 2=a 2+b 2-2ab cos C .① 试验证①式对等边三角形还成立吗?你有什么猜想?问题2 在c 2=a 2+b 2-2ab cos C 中,ab cos C 能解释为哪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你能由此证明思考1的猜想吗?例1 已知△ABC ,BC =a ,AC =b 和角C ,求解c .探究点2:适宜用余弦定理解决的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问题1 观察知识点二第1条中的公式结构,其中等号右边涉及几个量?你认为可用来解哪类三角形?问题2 观察知识点二第2条中的公式结构,其中等号右边涉及几个量?你认为可用来解哪类三角形?例2 在△ABC 中,已知b =60cm ,c =34cm ,A =41°,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cm)例3 在△ABC 中,已知a =134.6cm ,b =87.8cm ,c =161.7cm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三、当堂检测1.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3,它们夹角的余弦值是-35,则三角形的另一边长为( )A .52B .213C .16D .42.在△ABC 中,a =7,b =43,c =13,则△ABC 的最小角为( )A.π3B.π6C.π4D.π12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那么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 )A.518B.34C.32D.78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五、学后反思1、我的疑问:2、我的收获:。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优秀教案示范教案余弦定理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优秀教案示范教案余弦定理

1.1.2余弦定理从容说课课本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设置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通过向量知识给予证明,引起学生对向量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简便之处.教科书就是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由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还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余弦定理的各种变形式,并总结余弦定理的适用题型的特点,在解题时正确选用余弦定理达到求解、求证目的.启发学生在证明余弦定理时能与向量数量积的知识产生联系,在应用向量知识的同时,注意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1.向量知识在证明余弦定理时的应用,与向量知识的联系过程;2.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时的应用思路;3.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两张第一张:课题引入图片(记作1.1.2A)如图(1),在Rt△ABC中,有A2+B2=C2问题:在图(2)、(3)中,能否用b、c、A求解a?第二张:余弦定理(记作1.1.2B)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形式一: a2=b2+c2-2bcco s A,b2=c2+a2-2caco s B,c2=a2+b2-2abco s C,形式二:co s A=bc ac b22 22-+,co s B=ca ba c22 22-+,co s C=ab cb a22 22-+.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2.会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3.能利用计算器进行运算.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2.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2.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一节,我们一起研究了正弦定理及其应用,在体会向量应用的同时,解决了在三角形已知两角、一边和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对角这两类解三角形问题.当时对于已知两边夹角求第三边问题未能解决,下面我们来看幻灯片1.1.2A,如图(1),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两直角边及直角可表示斜边,即勾股定理,那么对于任意三角形,能否根据已知两边及夹角来表示第三边呢?下面我们根据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在△ABC中,设BC=A,AC=B,AB=C,试根据B、C、A来表示A.师由于初中平面几何所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所以应添加辅助线构成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内通过边角关系作进一步的转化工作,故作CD垂直于AB于D,那么在Rt△BDC中,边A可利用勾股定理用CD、DB表示,而CD可在Rt△ADC中利用边角关系表示,DB可利用AB-AD转化为AD,进而在Rt△ADC内求解.解:过C作CD⊥AB,垂足为D,则在Rt△CDB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2=CD2+BD2.∵在Rt△ADC中,CD2=B2-AD2,又∵BD2=(C-AD)2=C2-2C·AD+AD2,∴A2=B2-AD2+C2-2C·AD+AD2=B2+C2-2C·AD.又∵在Rt△ADC中,AD=B·CO s A,∴a2=b2+c2-2ab c os A.类似地可以证明b2=c2+a2-2caco s B.c2=a2+b2-2ab c os C.另外,当A为钝角时也可证得上述结论,当A为直角时,a2+b2=c2也符合上述结论,这也正是我们这一节将要研究的余弦定理,下面我们给出余弦定理的具体内容.(给出幻灯片1.1.2B)推进新课1.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在幻灯片1.1.2B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两种表示形式:形式一:a2=b2+c2-2bcco s A,b2=c+a2-2caco s B,c2=a2+b2-2abco s C.形式二:bcacbA2cos222-+=,cabacB2cos222-+=,abcbaC2cos222-+=.师在余弦定理中,令C =90°时,这时co s C=0,所以c2=a2+b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另外,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我们也可以仿照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二采用向量法证明,以进一步体会向量知识的工具性作用.[合作探究]2.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1)证明思路分析师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由于余弦定理中涉及到的角是以余弦形式出现,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由于涉及边长问题,那么可以与哪些向量知识产生联系呢?生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式a·b=|a||b|co sθ,其中θ为A、B的夹角.师在这一点联系上与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因为无须进行正、余弦形式的转换,也就少去添加辅助向量的麻烦.当然,在各边所在向量的联系上仍然通过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而在数量积的构造上则以两向量夹角为引导,比如证明形式中含有角C,则构造CACB•这一数量积以使出现CO s C.同样在证明过程中应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2)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过程:如图,在△ABC中,设AB、BC、CA的长分别是c、a、b.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BCABAC+=,∴,cos2)180cos(22)()(222222aBaccBCBBCABABBCBCABABBCABBCABACAC+-=+-︒+=+•+=+•+=•即B2=C2+A2-2AC CO s B.由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AB AC BC -=,∴222222cos 2cos 22)()(c A bc b AB A AB AC AC AB AB AC AC AB AC AB AC BC BC +-=+•-=+•-=-•-=•即a 2=b 2+c 2-2bcco s A . 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BC AC CB AC AB -=+=,∴,cos 2cos 22)()(222222a C bab BC C BC AC AC BC BC AC AC BC AC BC AC AB AB +-=+•-=+•-=-•-=•即c 2=a 2+b 2-2abco s C . [方法引导](1)上述证明过程中应注意正确运用向量加法(减法)的三角形法则. (2)在证明过程中应强调学生注意的是两向量夹角的确定,AC与AB 属于同起点向量,则夹角为A ;AB 与BC 是首尾相接,则夹角为角B 的补角180°-B ;AC 与BC 是同终点,则夹角仍是角C . [合作探究]师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生(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bac a b C ac b c a B bc a c b A 2cos ,2cos ,2cos 222222222-+=-+=-+=.师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思考片刻后会总结出)若△ABC 中,C =90°,则co s C =0,这时c 2=a 2+b 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师 从余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两边的平方和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从上可知,余弦定理可以看作是勾股定理的推广.现在,三角函数把几何中关于三角形的定性结果都变成可定量计算的公式了.师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之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余弦定理的应用(给出幻灯片1.1.2B )通过幻灯片中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我们可以得到,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这类问题由于三边确定,故三角也确定,解唯一,课本P 8例4属这类情况.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这类问题第三边确定,因而其他两个角唯一,故解唯一,不会产生类似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所产生的判断取舍等问题.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来进一步体会一下. [例题剖析]【例1】在△ABC 中,已知B =60 c m ,C =34 c m ,A =41°,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c m ).解:根据余弦定理,a 2=b 2+c 2-2bcco s A =602+342-2·60·34co s41°≈3 600+1 156-4 080×0.754 7≈1 676.82,所以A ≈41 c m.由正弦定理得sin C =4141sin 34sin ︒⨯=a A c ≈41656.034⨯≈0.544 0, 因为C 不是三角形中最大的边,所以C 是锐角.利用计数器可得C ≈33°,B =180°-A -C =180°-41°-33°=106°.【例2】在△ABC 中,已知a =134.6 c m ,b =87.8 c m ,c =161.7 c m ,解三角形. 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 s A =7.1618.8726.1347.1618.872222222⨯⨯-+=-+bc a c b ≈0.554 3,A ≈56°20′;co s B =7.1616.13428.877.1616.1342222222⨯⨯-+=-+ca b a c ≈0.839 8,B ≈32°53′;C =180°-(A +B )=180°-(56°20′+32°53′)=90°47′.[知识拓展] 补充例题:【例1】在△ABC 中,已知a =7,b =10,c =6,求A 、B 和C .(精确到1°)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三角形三边求角的问题,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意在使学生熟悉余弦定理的形式二.解:∵725.0610276102cos 222222=⨯⨯-+=-+=bc a c b A , ∴A ≈44°.∵c os C =140113107261072222222=⨯⨯-+=-+ab c b a ≈0.807 1,∴C ≈36°.∴B =180°-(A +C )=180°-(44°+36°)=100°. [教师精讲](1)为保证求解结果符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用余弦定理求出两角,第三角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2)对于较复杂运算,可以利用计算器运算.【例2】在△ABC 中,已知a =2.730,b =3.696,c =82°28′,解这个三角形(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的类型,可通过余弦定理形式一先求出第三边,在第三边求出后其余角求解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余弦定理的形式二根据三边求其余角,二是利用两边和一边对角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但根据1.1.1斜三角形求解经验,若用正弦定理需对两种结果进行判断取舍,而在0°~180°之间,余弦有唯一解,故用余弦定理较好. 解:由c 2=a 2+b 2-2abco s C =2.7302+3.6962-2×2.730×3.696×co s82°28′, 得c ≈4.297.∵c os A =297.4696.32730.2297.4696.32222222⨯⨯-+=-+bc a c b ≈0.776 7,∴A ≈39°2′.∴B =180°-(A +C )=180°-(39°2′+82°28′)=58°30′. [教师精讲]通过例2,我们可以体会在解斜三角形时,如果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都可选用,那么求边用两个定理均可,求角则用余弦定理可免去判断取舍的麻烦. 【例3】在△ABC 中,已知A =8,B =7,B =60°,求C 及S △ABC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先由正弦定理求出角A ,再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角C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边C ,而三角形面积由公式S △ABC =21ac sin B 可以求出. 若用余弦定理求C ,表面上缺少C ,但可利用余弦定理b 2=c 2+a 2-2caco s B 建立关于C 的方程,亦能达到求C 的目的. 下面给出两种解法. 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60sin 7sin 8A , ∴A 1=81.8°,A 2=98.2°, ∴C 1=38.2°,C 2=21.8°.由Ccsin 60sin 7=︒,得c 1=3,c 2=5, ∴S △ABC =36sin 211=B ac 或S △ABC =310sin 212=B ac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b 2=c +a 2-2caco s B ,∴72=c +82-2×8×cco s60°, 整理得c 2-8c +15=0, 解之,得c 1=3,c 2=5.∴S △ABC =36sin 211=B ac 或S △ABC = 310sin 212=B ac . [教师精讲]在解法一的思路里,应注意由正弦定理应有两种结果,避免遗漏;而解法二更有耐人寻味之处,体现出余弦定理作为公式而直接应用的另外用处,即可以用之建立方程,从而运用方程的观点去解决,故解法二应引起学生的注意.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总结余弦定理在求解三角形时的适用范围;已知三边求角或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同时注意余弦定理在求角时的优势以及利用余弦定理建立方程的解法,即已知两边、一角解三角形可用余弦定理解之. 课堂练习1.在△ABC 中:(1)已知c =8,b =3,b =60°,求A ; (2)已知a =20,b B =29,c =21,求B ; (3)已知a =33,c =2,b =150°,求B ;(4)已知a =2,b =2,c =3+1,求A .解: (1)由a 2=b 2+c 2-2bcco s A ,得a 2=82+32-2×8×3co s60°=49.∴A =7.(2)由ca b a c B 2cos 222-+=,得021202292120cos 222=⨯⨯-+=B .∴B =90°.(3)由b 2=c 2+a 2-2caco s B ,得b 2=(33)2+22-2×33×2co s150°=49.∴b =7.(4)由bc a c b A 2cos 222-+=,得22)13(222)13()2(cos 222=+-++=A .∴A =45°. 评述:此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余弦定理的基本形式,要求学生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及解题效率.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 (1)a =31,b =42,c =27; (2)a =9,b =10,c =15.解:(1)由bc a c b A 2cos 222-+=,得27422312742cos 222⨯⨯-+=A ≈0.675 5,∴A ≈48°.由273124227312cos 222222⨯⨯-+=-+=ca b a c B ≈-0.044 2,∴B ≈93°.∴C =180°-(A +B )=180°-(48°+93°)≈39°.(2)由,2222bc a c b -+得1510291510cos 222⨯⨯-+=A ≈0.813 3,∴A ≈36°.由1592109152cos 222222⨯⨯-+=-+=ca b a c B ≈0.763 0,∴B ≈40°.∴C =180°-(A +B )=180°-(36°+40°)≈104°.评述:此练习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余弦定理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同时,增强解斜三角形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一起研究了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又进一步了解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并且明确了利用余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一角解三角形. 布置作业课本第8页练习第1(1)、2(1)题.板书设计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2.证明方法:3.余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问题:(1)平面几何法; (1)已知三边求任意角;(2)向量法(2)已知两边、一角解三角形4.学生练习。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学教案1-1-2余弦定理(3)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学教案1-1-2余弦定理(3)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强调2R 对边角互化的作用。

2.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二)新课讲授思考题: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其他三元素2.已知三边求三角1.在ABC ∆中,a=4,b=4,C= 30,则 2c =____.2.在ABC ∆中,a=2,b=5,c=6,则cosB=___.引入余弦定理并来推证余弦定理(涉及边长问题,考虑向量的数量积。

) 如图在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c 、a 、 ∵BC AB AC += ∴)()(BC AB BC AB AC AC +•+=• c a b A BC即B ac a c b cos 2222-+=得出余弦定理及其变形。

余弦定理 :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 A bc c b a cos 2222-+=⇔bc a c b A 2cos 222-+= 强调余弦定理的适用范围:(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例1.已知四边形ABCD 的内角A 和C 互补,AB=1,BC=3,CD=DA=2,(1)求C 和BD(2)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公式:例2:已知C B A 222sin sin sin 〈+则ABC ∆的形状?总结:若222c b a =+则 90=∠C例3.在ABC ∆中ac a b A C 25,3sin sin 22=-=,则cosB=?, 四、小结:学生自组小结:(知识上)五.课后作业:见PPT。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

高中数学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新人教A 版必修5学习目标1.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2.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学习重难点1. 重点:正、余弦定理内容2. 难点: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的讨论一、知识链接问题1:在解三角形时,已知三边求角,用 定理;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 定理;已知两角和一边,用 定理.问题2:在△ABC 中,已知 A =6π,a =252,b =502,解此三角形.二、试一试探究1: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① A =6π,a =25,b =502;② A =6π,a =5063,b =502;③ A =6π,a =50,b=502.思考: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探究2: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 为锐角时).babab a baa 已知边a,b 和∠A仅有一个解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a ≥b CH=bsinA<a<b a=CH=bsinA a<CH=bsinAAC B ACB1ABACB2CHHH试试:1. 用图示分析(A 为直角时)解的情况? 2.用图示分析(A 为钝角时)解的情况?※ 模仿练习例1. 在∆ABC 中,已知80a =,100b =,45A ∠=︒,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变式:在∆ABC 中,若1a =,12c =,40C ∠=︒,则符合题意的b 的值有_____个.例2. 在∆ABC 中,60A =︒,1b =,2c =,求sin sin sin a b cA B C++++的值.变式:在∆ABC 中,若55a =,16b =,且1sin 22032ab C =,求角C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1.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2. 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3. 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4.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问题(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可能有一解、两解和无解三种情况).※ 知识拓展在∆ABC 中,已知,,a b A ,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 b >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 ②当A 为锐角时,如果a ≥b ,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a b <,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1)若sin a b A >,则有两解;(2)若sin a b A =,则只有一解;(3)若sin a b A <,则无解.当堂检测1. 已知a 、b 为△ABC 的边,A 、B 分别是a 、b 的对角,且sin 2sin 3A B =,则a bb +的值=( ). A. 13 B. 23 C. 43 D. 532. 已知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5∶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 A .135° B .90° C .120° D .150°3. 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由增加长度决定4. 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4:5:6,则cos B = .5. 已知△ABC 中,cos cos b C c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课后作业1. 在∆ABC中,a xcm=,2b cm=,45B∠=︒,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x 的取值范围.2. 在∆ABC中,其三边分别为a、b、c,且满足2221sin24a b cab C+-=,求角C.课后反思。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五余弦定理教案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五余弦定理教案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五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内容:余弦定理。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方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处置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效果。

培育数学言语的表达才干以及转化才干。

2、进程与方法:经过设疑、探求、讨论的进程中,在教员的引导下,处置应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进程与方法。

培育应用知识处置生活效果的才干、总结归结才干。

3、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进程中,表达〝方程的思想〞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余弦定理在生活的运用的意义。

同时,培育先生协作交流、勾搭的肉体,激起学习兴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推导进程及其基本运用;2.教学难点:了解余弦定理的基本运用。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

五、教学进程:余弦定理的推导如图,设c AB b CA a CB ===,,,那么b a c -=,那么c ⋅= b A=⋅-⋅+⋅2 C a B从而 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2222cos a b c bc A =+-; 〔注:让先生观察公式特点并总结求谁前面没谁,只要对边的余弦值,协助先生记 忆〕余弦定理的变式〔余弦定理推论〕先生类比正弦定理判别余弦定理的基本运用:1)三角形的恣意两边及其夹角可以求第三边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求出三角3.例题解说例1.在∆ABC 中,.60,4,20===A c b 求a ?解:∵2222cos a b c bc A =+-=1260cos 42242022=⨯⨯-+练习:在∆ABC 中,.60,4,20===A c b 解三角形。

解: ∵2222cos a b c bc A =+-=1260cos 42242022=⨯⨯-+∵ 060=A ,030=B ∴所以三角形ABC 为直角三角形,090=C稳固练习:在ABC ∆ 中,030,33,3===B c b ,解三角形。

人教版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余弦定理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余弦定理导学案

乌丹二中有效课堂导学案模板《 1.1.2 余弦定理(一)》 导学案姓名: 班级: 组名: 设计者: 张喜花 审核人: 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________等于其他两边的________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______________的余弦的积的________.即a 2=__________________,b 2=_______,c 2=__________________.2.余弦定理的推论cos A =________________;cos B =________________;cos C =________________.3.在△ABC 中:(1)若a 2+b 2-c 2=0,则C =________;(2)若c 2=a 2+b 2-ab ,则C =________;(3)若c 2=a 2+b 2+2ab ,则C =________.合作探究 (重难点突破)试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学习年级高一 学科 数学 课 题 1.1.2 余弦定理(一) 教师 课型新授课 课时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2.会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3.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4.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 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 1.向量知识在证明余弦定理时的应用,与向量知识的联系过程;2.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时的应用思路;3.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学习方法 学案导学知识点一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解三角形例1在△ABC中,已知a=2,b=22,C=15°,求A.总结解三角形主要是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本例中的条件是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而不是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所以本例的解法应先从余弦定理入手.变式训练1在△ABC中,边a,b的长是方程x2-5x+2=0的两个根,C=60°,求边c.知识点二已知三角形三边解三角形例2已知三角形ABC的三边长为a=3,b=4,c=37,求△ABC的最大内角.总结已知三边求三角时,余弦值是正值时,角是锐角,余弦值是负值时,角是钝角.变式训练2在△ABC中,已知BC=7,AC=8,AB=9,试求AC边上的中线长.知识点三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例3 在△ABC 中,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如果(a 2+b 2)sin(A -B )=(a 2-b 2)sin(A +B ),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变式训练3 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2∶3∶4,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1.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解三角形.(2)已知三边求三角形的任意一角.2.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余弦定理可以看作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可以看作是余弦定理的特例.(1)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2)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3)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当堂检测(训练达标)一、选择题 1.在△ABC 中,a =7,b =43,c =13,则△ABC 的最小角为( )2.在△ABC 中,已知a =2,则b cos C +c cos B 等于( )A .1C .2D .43.在△ABC 中,已知b 2=ac 且c =2a ,则cos B 等于( )4.在△ABC 中,sin 2A2=c -b2c (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应边),则△ABC 的形状为() A .正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5.在△ABC 中,已知面积S =14(a 2+b 2-c 2),则角C 的度数为( )6.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 ,b ,a 2+ab +b 2 (a >0,b >0),则最大角为________.7.在△ABC 中,AB =2,AC =6,BC =1+3,AD 为边BC 上的高,则AD 的长是________.8.在△ABC 中,BC =1,∠B =π3,当△ABC 的面积等于3时,tan C =________. 三、解答题9.在△ABC 中,BC =a ,AC =b ,且a ,b 是方程x 2-23x +2=0的两根,2cos(A +B )=1.(1)求角C 的度数;(2)求AB 的长;(3)求△ABC 的面积.10.在△ABC 中,已知a -b =4,a +c =2b ,且最大角为120°,求三边的长.1. 余弦定理(一)答案知识梳理1.平方 平方 夹角 两倍 b 2+c 2-2bc cos A c 2+a 2-2ca cos B a 2+b 2-2ab cos C c 2+a 2-b 22ca a 2+b 2-c 22ab3.(1)90° (2)60° (3)135°自主探究证明如图所示,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c |2=c ·c =(a -b )·(a -b )=a ·a +b ·b -2a ·b=a 2+b 2-2ab cos C .所以c 2=a 2+b 2-2ab cos C .同理可以证明:a 2=b 2+c 2-2bc cos A ,b 2=c 2+a 2-2ca cos B .对点讲练例1 解 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8-43,所以c =6-2,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C c =12,因为b >a , 所以B >A ,又∵0°<A <180°,∴A =30°.变式训练1 解 由题意:a +b =5,ab =2.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a 2+b 2-ab=(a +b )2-3ab =52-3×2=19.∴c =19.例2 解 ∵c >a ,c >b ,∴角C 最大.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即37=9+16-24cos C ,∴cos C =-12, ∵0°<C <180°,∴C =120°.所以△ABC 的最大内角为120°.变式训练2 解 由条件知:cos A =AB 2+AC 2-BC 22·AB ·AC =92+82-722×9×8=23, 设中线长为x ,由余弦定理知:x 2=⎝⎛⎭⎫AC 22+AB 2-2·AC 2·AB cos A =42+92-2×4×9×23=49,即x =7.例3 解 ∵a 2[sin(A -B )-sin(A +B )]=b 2[-sin(A +B )-sin(A -B )],∴2a 2cos A sin B =2b 2cos B sin A ,由正、余弦定理,即得a 2b b 2+c 2-a 22bc =b 2a a 2+c 2-b 22ac , ∴a 2(b 2+c 2-a 2)=b 2(a 2+c 2-b 2),即(a 2-b 2)(c 2-a 2-b 2)=0,∴a =b 或c 2=a 2+b 2,∴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3 解 因为a ∶b ∶c =sin A ∶sin B ∶sin C =2∶3∶4,所以可令a =2k ,b =3k ,c =4k (k >0).c 最大,cos C =(2k )2+(3k )2-(4k )22×2k ×3k<0, 所以C 为钝角,从而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课时作业1.B [∵a >b >c ,∴C 为最小角,由余弦定理cos C =a 2+b 2-c 22ab=72+(43)2-(13)22×7×43=32.∴C =π6.] 2.C [b cos C +c cos B =b ·a 2+b 2-c 22ab +c ·c 2+a 2-b 22ac =2a 22a=a =2.] 3.B [∵b 2=ac ,c =2a ,∴b 2=2a 2,b =2a ,∴cos B =a 2+c 2-b 22ac =a 2+4a 2-2a 22a ·2a =34.] 4.B [∵sin 2A 2=1-cos A 2=c -b 2c, ∴cos A =b c =b 2+c 2-a 22bc,∴a 2+b 2=c 2,符合勾股定理.] 5.B [∵S =14(a 2+b 2-c 2)=12ab sin C , ∴a 2+b 2-c 2=2ab sin C ,∴c 2=a 2+b 2-2ab sin C .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sin C =cos C ,∴C =45° .]6.120°解析 易知:a 2+ab +b 2>a ,a 2+ab +b 2>b ,设最大角为θ,则cos θ=a 2+b 2-(a 2+ab +b 2)22ab=-12,又θ∈(0°,180°),∴θ=120°.解析 ∵cos C =BC 2+AC 2-AB 22×BC ×AC=22,∴sin C =22.∴AD =AC ·sin C = 3. 8.-2 3解析 S △ABC =12ac sin B =3,∴c =4. 由余弦定理:b 2=a 2+c 2-2ac cos B =13,∴cos C =a 2+b 2-c 22ab =-113,sin C =1213, ∴tan C =-12=-2 3.9.解 (1)∵cos C =cos [π-(A +B )]=-cos(A +B )=-12, 且C ∈(0,π),∴C =2π3.(2)∵a ,b 是方程x 2-23x +2=0的两根,∴⎩⎪⎨⎪⎧a +b =23,ab =2.。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 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 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数学:1.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原创)余弦定理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二、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余弦定理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是解三角形这一章知识的一个重要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余弦定理与平面几何知识、向量、三角形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做好“余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及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转入对余弦定理的学习,此时学生已经熟悉了探索新知识的数学教学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

3、设计理念:由于余弦定理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创设了一些数学情景,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自己去分析、探索和证明。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出探究性问题,经过启发、引导,从不同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会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能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体会余弦定理的内容,经历并体验使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过程与方法,发展用数学工具解答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利用直观图形理解抽象概念,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余弦定理的应用,感受余弦定理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证明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解三角形及求解有关问题。

五、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1、复习:已知A=045,b=16解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难 点 学习 疑问
1.1.2 余弦定理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 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余弦定理的证明证明过程及定理简单应用;利用向量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
【知识转接】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 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弦定理的三个推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C.
22 2
D.
22
9 ,则 BC=________. 10
2.在△ABC 中,若 AB= 5 ,AC=5,且 cosC=
【探究点二】余弦定理的推论 问题 4.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余弦定理的推导 已知在 ABC 中,设 BC=a,AC=b,AB=c,已知 a,b 和 C,求边 c 。
〖典例解析〗 例 1.在 ABC 中,已知 a 2 3 , c 6 2 ,B=45°,求 b 及 A
〖课堂检测〗 1. 已知 a= 3 ,c=2,B=150°,则边 b 的长为( A. ).
6.在△ABC 中,已知 a 3 , b 2 , B 45 ,求 A, C 和 c .
〖课堂检测〗
1.在△ABC 中,已知三边长 a 3 , b 4 , c 37 ,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
uu u r uuu r 2. 在△ABC 中,AB=5,BC=7,AC=8,求 AB BC 的值.
【层次一】 1.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3、5、7,则最大角为( ). A. 60 B. 75 C. 120 D. 150 2.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 2、3、x,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A. 5 x 13 B. 13 <x<5
).
C. 2<x< 5 D. 5 <x<5 【层次二】 uuu r uuu r uuu r uuu r uuu r uuu r AB 与 AC 的夹角为 60°, 3. 在△ABC 中, | AB |=3, | AC |=2, 则| AB - AC |=________. 4. 在△ABC 中,已知三边 a、b、c 满足 b2 a 2 c 2 ab ,则∠C 等于 . 【层次三】 13 5. 在△ABC 中,已知 a=7,b=8,cosC= ,求最大角的余弦值.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