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萍-社会学浪漫主义探视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三重境界
Three-fold Bourns of Chinese Social Works'
Development
作者: 郭景萍
作者机构: 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320
出版物刊名: 探求
页码: 16-20页
主题词: 社会工作制度化;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工作社会化;三重境界
摘要:社会工作制度化、社会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工作社会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三重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三者的逐渐递进发展,反映出中国社会工作的不断深化、普及和成熟的过程.如果说,社会工作制度化着眼的是社会工作的自上而下的建构,社会工作社会化则强调社会工作的发展要走自下而上的路径,那么,社会工作专业化就是沟通两者、协调两者的中介和桥梁.。
情感是如何制度化的?
情感是如何制度化的?
郭景萍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制度化是基于正式规则而发展的一套稳定的社会互动模式.社会化和社会控制是有效的情感制度化机制.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分别建构了"工作型"、"私人型"、"职业型"、"公共领域型"和"价值型"的制度性情感特征.情感制度化存在着不同的功能性要求,其失调有可能引发一些冲突.情感制度化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积极、手段是否恰当是影响情感制度化带来冲突的主要因素.按照冲突论的观点,情感制度化带来的一个情感冲突恰恰是它压抑了应当引发冲突的情感,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阻碍社会变革的保守力量.
【总页数】7页(P143-149)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博物馆人员管理的制度化与情感化 [J], 鲁杰
2.杭州家庭医生签约政策的推广与制度化——基于制度化与吸纳动员理论 [J], 秦上人; 黄子芮
3.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互补——学校仪式的运行逻辑、功能分析 [J], 万华颖
4.制度化还是非制度化?——我国居民诉求表达形式研究 [J], 张海东;张伟;瞿小敏
5.制度化解、场域融入、情感嵌入:嵌入理论视角下驻村工作队的实践逻辑 [J], 黄改;李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
郭景萍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全球化对社会工作带来了重要影响和发展机遇.国家的非中心化和社会的崛起,使得社会工作的主体多元化;全球化创建了良好的合作机遇.然而,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一种人为的和社会化的风险,使得弱势群体问题更为严峻.弱势群体在一个开放的和全球化的世界中如何生活和发展的问题,应成为社会工作新的思考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但不应该削弱国家的社会工作功能,相反,更应该加强国家在引导社会工作发展和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中的能动性作用.
【总页数】5页(P88-92)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2
【相关文献】
1.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议题与社会工作的绿色转向 [J], 高丽;于梦娇;赵环
2.社会福利转型背景下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新发展--第五届华人社会社会工作研讨会综述 [J], 许小玲;彭华民
3.共谋职业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发展的路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述评 [J], 史柏年;靳利飞
4.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 种道平;万江红
5."去产能"背景下困难矿工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r——以洛阳市L社会工作服务社为例 [J], 昌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系幸福—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
作者: 郭景萍
作者机构: 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州510320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97-10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9期
主题词: 关系幸福;幸福的可能性;幸福拐点
摘要:学界对幸福的研究呈多元化取向,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关系幸福"的新范式并进行了研究。
幸福社会学重点关注的是幸福的实然状态,即实现的可能性。
立足于社会关系的幸福实现有着以下拐点:由纯利己性幸福转向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幸福;由纯物质性幸福转向追求精神的幸福;由消极幸福比较转向积极幸福比较;由强调个人德性幸福转向建立社会德性幸福。
新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调整幸福社会关系的时代,由此幸福的经济建设转向幸福的社会建设。
探视情感社会化与情感社会问题
探视情感社会化与情感社会问题
郭景萍
【期刊名称】《长白学刊》
【年(卷),期】2005()2
【摘要】情感社会化是人们对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
情感性质的两重性、情感发展的层次性、情感表现的角色性以及情感交流的整饰性等特征, 是情感社会化的依据。
情感社会化失调会导致情感失范乃至情感犯罪等社会问题,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
提高个人情商力和社会情商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消除社会中情感能力分配不均的现象,同时避免情感过分社会化。
【总页数】4页(P82-85)
【关键词】情感社会化;情感失范;情商力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信息与情感在社会化媒体上的纵向及横向传播——基于微博和微信的社会化媒体现状及问题研究 [J], 张卓滢
2.用人文的眼睛,探视文本情感——《生命桥》课堂阅读教学及反思 [J], 朱发生
3.亲属探视前后住院男精神病人情感反应的调查分析及其护理 [J], 朱红姣;谭淑勤
4.公共情感:当代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根本旨向 [J], 李慧;潘涛
5.公共情感:当代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根本旨向 [J], 李慧;潘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律的罪与罚:情感的斡旋
法律的罪与罚:情感的斡旋
郭景萍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法律的罪与罚交织着情感斡旋.耻感与罪感形成法律阻止犯罪的防御性情感机制.非正义情感唤起犯罪动机,负性情感压力成为惩罚犯罪的内在力量.诉讼包含因痛苦而复仇的强烈情感因素,法律是弥补被伤害人痛苦的重要社会制度.法官情感具有中立性,冰火两重严宽相济.旁观者对犯罪表现出与受害者“怨恨”截然不同的“义愤”,民众法律情感斡旋直接影响司法的过程和结果.法律情感斡旋呈现多种质态,理论也必须如实描述.
【总页数】10页(P70-79)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广东广州 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02;C913
【相关文献】
1.道德与法律——《罪与罚》读后感 [J], 王建秀
2.商业模式失控的罪与罚——百度公司竞价排名行为的法律定性与规制 [J], 靳澜涛
3.困厄的人性,法律的救赎——透析《罪与罚》中的法律现象 [J], 林雅华
4.《罪与罚》:文学视野中的法律 [J], 朱福芳; 何云波
5.中国传统法律的悖论:以清末永氏案的罪与罚为切入点 [J], 闫晓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情 社会工作的基本道德情怀
同情社会工作的基本道德情怀
郭景萍
【期刊名称】《社会工作》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同情作为"关怀"伦理中的核心情感,应该成为社会工作的基本道德情怀。
社会工作"同情"的基本性格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爱,是对受助者的无私帮助。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者对受助者同情感表现出道德性情感的根本特征。
社会工作者道德同情的产生有其心理前提、认知基础及其社会根源。
同情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平等互动过程。
将关怀伦理与公正伦理结合起来,这是社会工
作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9
【相关文献】
1.舒了先生的胡同情怀 [J], 庞晨
2.两代人的共同情怀——访变压器专家朱英浩院士、宓传龙总工程师 [J],
3.产品情怀——具有用户共同情感认知的消费观念 [J], 王雄
4.古人对女鞋的不同情怀 [J], 周祥
5.同一母题不同情怀——《苔丝》和《边城》比较 [J], 汪景峰;黎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库利:符号互动论视野中的情感研究
库利:符号互动论视野中的情感研究
郭景萍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特纳指出,社会学对情感的研究比较集中的是互动理论。
“互动主义的妙处就在于抓住了情感对互动过程的影响”①。
特纳系统地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情感互动理论②。
我们则试图追溯到符号互动论的的早期代表库利对情感的研究。
【总页数】2页(P162-163)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6
【相关文献】
1.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查新员与用户互动研究 [J], 陈珍芳
2.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课堂师生人际互动研究 [J], 何源;赵银仁
3.符号互动论视野下"蓝瘦香菇"流行机制研究 [J], 姚尧
4.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美国成长小说中的青少年
——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 [J], 吴红云
5.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科学社会研究 [J], 赵万里;徐敬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_郭景萍
社会2007·5So c ie ty 第27卷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郭景萍郭景萍 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感的社会学理论探视与现实研究”(批准号05BSH027)的成果之一,对此资助深表感谢。
本研究还感谢《社会》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摘 要: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形成时期虽然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情感的研究颇有步步为营之势,非理性主义思潮也偶露峥嵘。
在情感社会学发展时期,社会危机论、情欲革命论、批判理论、冲突论成为情感研究的主流导向和强势声音;成熟阶段的情感社会学研究朝着学科化和现实化两个方向发展。
情感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五大特征(或五大态势)。
关键词: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 发展脉络 五大态势 考察情感社会学的纵向发展历史,从大的轮廓看,我们可以把其演进过程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形成阶段、第二次大战以后至7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70年代以来的成熟阶段,这种划分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情感社会学的脉搏随着社会学的发展而跃动,且建立在社会学发展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情感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也充实和深化了社会学的内容。
一、情感社会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情感在社会学中的命运,与社会学的形成背景和主流导向有关。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正值现代社会蓬勃兴起之时,这个时期具有几个重要特点:其一,启蒙运动方兴未艾,现代社会在理性力量的推动下高歌猛进。
其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现代社会的进步被等同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被视为理性的神话。
其三,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有两大思潮占统治地位。
一是哲学理论的惟智主义;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二是由自然科学演变而来的实证主义。
前者强调价值理性,后者强调工具理性,这两者的对立是微妙的。
郭景萍-吉登斯民主视野中的情感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169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2,2005(Cumulatively NO.169)吉登斯民主视野中的情感研究郭景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吉登斯把其“交往理性”应用到情感领域中,提出了“情感民主”的理念。
建立情感民主既是现代性的需要,又是积蓄坚持和恢复传统的动力和压力的结果。
人类爱的情感经历了三步曲:激情之爱、浪漫之爱和融汇之爱,融汇之爱是迄今为止情感民主的最理想形式。
吉登斯倡导要通过变革,实现亲密关系向纯粹关系、信任关系的一系列转化,以达到情感生活的民主化,这是亲密关系变革的实质内容。
[关键词]情感民主;纯粹关系;亲密关系的变革[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5)02-0066-05 在有关人类的现象中,情感现象往往被视为是最具私人性的,而与公共领域不太相干,更与政治不搭边界。
安东尼・吉登斯首次把情感纳入社会政治的视野,特别把它作为一种民主意识来研究,从而使情感现象的研究由一种浪漫的文学题材而成为严肃的社会话题,并进入他的结构化理论层次,成为他分析生活政治、社会变迁的基础。
一、情感民主化的现代性基础一般认为,吉登斯的研究关注点主要涉及两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关注的是社会的宏观方面,他由此创立了其结构化理论;在90年代,吉登斯把视点转向了社会的微观生活方面,家庭、婚姻以及情感关系进入了他的研究视野,在这一领域则以他的情感民主理论而著称。
吉登斯指出,民主不是一个绝对化的概念,可以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民主。
从基本的方面,可以把民主分为公共领域的民主与私人领域的民主。
吉登斯把其“交往理性”应用到情感领域中,提出了“情感民主”(emotional democracy)的理念,认为情感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是一种对话民主。
个人生活的民主与公共领域的民主具有一致性。
公共领域、国家政治层面上的民主为个人情感关系、亲密关系的民主化提供了本质条件。
试论情感文明的四个基本维度
作者: 郭景萍
作者机构: 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320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80-8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情感社会学;情感文明;基本维度
摘要:情感文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可以从四个基本维度来阐述:其一,情感文明的经济维度,主要关注情感文明形成和表现的社会经济动因,焦点在于如何形成文明的生产情感和消费情感;其二,情感文明的道德维度,主要关注情感道德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以及情感的内在道德价值和外在道德价值的满足;其三,情感文明的审美维度,主要关注以满足人本身的价值为最高境界的审美情感;其四,情感文明的民主维度,主要关注社会和个人对情感的控制状况以及情感的平等状况。
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
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郭景萍【摘要】本文从社会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视角把情感界定为"主观社会现实".情感"主观性"的实质强调情感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库存性情感"和"场域性情感"展示了具有丰富多彩意义的个体情感的主观性."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构成了情感"社会现实性"的根本特质.将情感视为"主观社会现实"的范畴,是我们力图超越客观与主观、社会结构与能动作用二元对立的一种尝试.【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年(卷),期】2007(000)003【总页数】6页(P95-100)【关键词】情感;主观社会现实;库存性情感;场域性情感;社会事实;社会行动【作者】郭景萍【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 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郭景萍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视角把情感界定为“ 主观社会现实” 。
情感“ 主观性” 的实质强调情感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库存性情感”和“ 场域性情感”展示了具有丰富多彩意义的个体情感的主观性。
“ 社会事实”与“ 社会行动”构成了情感“ 社会现实性”的根本特质。
将情感视为主观社会现实” 的范畴,是我们力图超越客观与主观、社会结构与能动作用二元对立的一种尝试。
( 关键词] 情感;主观社会现实;库存性情感;场域性情感;社会事实;社会行动 [ 中图分类号]C912.1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7) 03 -0095-06社会学研究社会、研究人,必须重视情感的研究。
那么,社会学如何界定情感?以往的研究者大都在情感的原初朴素涵义上使用情感一词,并且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往往赋予它不尽相同的内涵,较少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系统反思和自觉的理论建构。
社会行动理论
为什么个人与社会间相互依赖 相互补充的关系
理 解 依 赖 个体行动
来 源
个人意识
在此基础上,社会学研究方法:在解释社会事实的时候, 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并且,完整的解释应该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从涂尔干所处的时代背景来 切入,将能够更确切地理解 他的理论关怀
涂尔干生活的时代,和孔德、斯宾塞等人一样, 都是处于欧洲社会的危机时期。他认为,现代 社会的危机主要是传统的宗教已经不能适应科 学精神的需要,基于宗教之上的传统道德未曾 得到代替,社会成员丧失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 观而导致社会失范。因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成了他思考的主题,而对社 会秩序问题的探讨,则是他终生挥之不去的情 结。
郭景萍教授
社会秩序 社会关联 有机团结
建立在个人 异质性与社 会分工之上 通过职能上 的相互依赖 将个体联结 起来的社会 结合类型
发生在社会 层次上的种 种现象
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 感总和并独立于个人,有着自 己的特性,生存环境和发展方 式,是社会的精神象征
社会事实
客观性 集体意识 外在(普遍)性 强制性
主观赋予行动的意义=韦伯的意向行动论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韦伯: “理想类型” 意向行动论
① 目的合理的行动
主观赋予 行动的意义 =韦伯的意 向行动论
② 价值合理的行动
韦伯从理想 类型的思想出发
③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④ 传统的行动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 意向行动论
社会结构 解体或偏离
社会化机制
稳定社会结构
社会监督机制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实质都是维持一种统一 的价值体系
社会公共安全视野下的情感安全调控
社会公共安全视野下的情感安全调控
郭景萍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9(038)002
【摘要】风险社会存在大量有关情感安全的社会问题.情感安全是公共安全的底线.每个社会公民都有可能在公共安全事件中邂逅受损者、非受损者、肇事者这样三种基本社会角色,相应地,对所有社会成员都要进行安全性情感、援助性情感和文明性情感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及时的心理干预对社会情感安全管理能起到恢复功能的作用,但是心理干预不能等同也不能代替社会安全的情感管理.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9
【相关文献】
1.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J], 陈秋菊
2.中美比较法视野下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调控范围的研究 [J], 梁莎莎;唐双玲;杨扬
3.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J], 陈秋菊;
4.大数据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安全治理 [J], 常淑凤;贾康利;王红;孙杨
5.大数据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安全治理 [J], 常淑凤;贾康利;王红;孙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情感文明结构的四个基本层次
试析情感文明结构的四个基本层次
郭景萍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0(039)006
【摘要】情感文明结构相应地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情感的温饱"植根于身体的温饱,这通常指与生理相联系的情感,如食欲和性欲;"情感的安全"是对人的安全状况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映;"情感的尊重"包括了平等、责任和民主等文明因子,立足于情感价值的社会赋予;"情感的自我实现"是一个情感能量的自我发挥过程,有助于促进负性情感的积极转化.情感文明结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存在相关性,体现阶位上升的走向与趋势.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试析生态文明与"四个文明"的辩证关系 [J], 朱许洪
2.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论生态文明的哲学定位和四个层次 [J], 李旭
3.试论情感文明的四个基本维度 [J], 郭景萍
4."情感熏陶型"微课在文化史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四个层次 [J], 李欧娜
5.试析"四个文明"与"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 [J], 王素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引言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本文将探讨浪漫主义作品中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个人情感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体现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们经常通过描绘自己或虚构角色的个人情感来传达内心世界。
他们追求真实、深邃的情感表达,通过诗歌、小说等形式来抒发心灵的痛苦、欢愉及其他复杂的情绪。
例如,雨果《悲惨世界》中让-巴尔简·瓦里南表达出对爱与善良无限执着的爱情,显示了他对个人感情和信念坚守上帝赋予之道德理念的追求。
社会观察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体现浪漫主义作家常常从饱受压抑或不公正对待的社会环境中去获取灵感和素材,并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观察和评论。
他们关注社会不平等、压迫以及人道主义问题,并将这些观察融入他们的作品中。
例如,狄更斯《雾都孤儿》通过描绘贫民窟的生活和孤儿艰难的成长道路,向读者展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巨大差距,并呼吁改革社会制度。
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相互作用在许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作家们通过个人情感来对社会现象做出反应,同时通过社会观察来加深他们对个人情感的理解。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勃朗特姐妹的《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和凯蒂之间复杂的爱恨关系反映了当时封建阶级制度下个体欲望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结论浪漫主义文学中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是紧密相连的。
作家们通过个人情感来反映和赋予作品情感色彩,同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来加深对个人情感的理解。
这种交织使得浪漫主义作品充满了情感共鸣和社会批判力量,具有深远影响。
以上就是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主题的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郭景萍-情感社会学三题三议
15 5
情感社会学尽管研究面广, 但也不是杂乱无 章的, 它被分化成许多兴趣关注点, 形成特有的一
选择方面个人有一定自 决性; 情感风格与个人的性 格、 处事行为都有较大的相关性。 情感的自 主性还体现在人们对情感的投入情 况, 情感是一个程度概念, 从理论上讲, 情感的投人 程度可以处于从零到无穷大的区间。情感最投人 的状况是忘乎一切, 这时情感的作用可能势不可 挡。情感的投人状况既可以影响社会人际关系的 疏远, 所谓“ 刀剑生光, 情深易伤”也可以影响人 ; 们自 身的精神状况, 例如, 人们的“ 主观幸福感” 含 有更多的情感因素, 一般地说, 人们的积极情感体 验越多, 主观幸福感就越强。 社会对某些情感是有所不逮的, 也就是说, 有 些情感受社会的影响大些; 有些情感则相对自 主性 强些。库利将人类生命分为生物遗传的生命和社 会遗传的生命两个方面。一方面, 大多数情感是社
16 5
构之中: 情感是充满意义的经验, 也是关系的构成 形式。它们的起源和作用同样地要从社会角度而
不仅仅是个体角度去理解。
二、 情感的私人运用与公共运用
必然具有的, 因此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也就是 说, 社会“ 利他情感的品性” 不是天生就有的, 需要 道德培养。对于私情是需要社会控制的, 对于公情 则要大力弘扬。 正确处理好情感的公用与私用关系具有重要
2 7年第6期 0 ( 总第 17 9 期)
学
术
论
坛
AC E C AD MI
F RU O M
(u u te N .9 ) Cm li l O
情感杜会学三题三坟
情感文明建设: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
情感文明建设: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
郭景萍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情感文明建设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双向互动机制有二: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情感控制表现为社会情商力;情感赋权表现为个人情商力.社会情商力的承担主体是国家及政府,其功能有两个方面:制定合理的情感社会规范;对情感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情感文明建设内在动力来自个人的情商力,取决于情感赋权.情感赋权不仅帮助人们获取应得的情感权力和情感资源,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情感责任和义务.实行情感赋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提高个人情商的质量和品位,在情商中注入理性、道德和审美等文明因素.
【总页数】7页(P160-166)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社会学,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9
【相关文献】
1.基于赋权粗糙隶属度的文本情感分类方法 [J], 王素格;李德玉;魏英杰
2.影视表演创作中的情感交流与情感控制 [J], 丁旺泉
3.论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流变和情感控制 [J], 司春艳
4.刍议影视表演创作中的情感交流与情感控制 [J], 李艺漫
5.情感回馈与消费赋权:网络文学阅读中的权力让渡 [J], 许苗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0后”消费文化特征:世俗浪漫主义
作者: 郭景萍[1]
作者机构: [1]广东商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青年研究
页码: 7-12页
主题词: “80后”;消费;文化
摘要:从根本上说,“80后”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是消费的文化而不是工作的文化。
“80后”消费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一种世俗浪漫主义消费精神。
它来源于青春的浪漫气质、都市的浪漫情调、网络的浪漫空间,青春、都市、网络成为“80后”消费文化的三大标杆。
文学浪漫主义与现代市场力量相契合,从而使“80后”消费浪漫主义打上了世俗烙印。
“轻灵现代性”使得“80后”消费文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精神文化的消费重于物质消费;文化消费的是“网络、新媒体”。
“80后”对消费关感做了自己的诠释,在他们那里,时尚就是关的,金钱关和自然美融合在时尚关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2006・1Society 总第245期社会学浪漫主义探视3郭景萍郭景萍 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感的社会学理论探视与现实研究”(批准号05BSH027)的成果之一,对此资助深表感谢。
摘 要:唯善主义倾向、“个人主义”价值观、非功利主义气质、人文主义方法论等,是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社会学浪漫主义也具有这些特征。
同时,浪漫主义在社会学领域又特殊地表现为秩序型、建构型、女性学、批判型、现代性以及后现代的浪漫主义特征,浪漫主义被社会学化了。
社会学浪漫主义的两种机缘态度体现出两种基本取向:情感浪漫主义与理性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理论模式,而在于它的现实风格。
关键词:浪漫主义 社会学浪漫主义 机缘态度 浪漫主义是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大思潮,对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中哲学、文学方面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社会学的浪漫主义却被忽视,鲜有人探讨。
如果我们把浪漫主义看作人文世界中一种深沉持久的浪潮而不仅仅是转瞬即逝的浪花的话,这股浪潮也会波及社会学领域并源远流长。
或许应当把浪漫派与浪漫主义的倾向区别开来,“本质上不是浪漫派的人,也可以受到浪漫主义观念的激励,他能让自己的源于其他因素的活力,受这种观念的支配”(施米特,[1986]2004:140)。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派别是暂时的,但作为一种精神却是常存的。
一、社会学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思维方式上反对抽象的理性主义,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意识形态的反映,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浪漫主义运动在初期与社会学并不相干,但是社会学自其诞生之初便与浪漫主义有了不解之缘。
正如社会学的正式诞生要晚于哲学和文学一社会・2006・1样,社会学浪漫主义的诞生也尾随其后,但却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从时代上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后在世的社会学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
事实上,在古典社会学家西美尔、舍勒,以及孔德、韦伯的后期作品中,就已经明显地流露出浪漫主义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社会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先河。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社会运动数量的上升及其社会意义增强(如女权主义运动、反贫困运动、和平运动、民主化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等),都给社会学浪漫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为西方社会学的效应,我们可以联想起帕森斯、吉登斯、哈贝马斯、丹尼尔・贝尔和米歇尔・福柯等人,尽管这些思想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
社会学浪漫主义具有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唯善主义倾向”,即对世俗的超越,对宗教情怀的追忆浪漫主义道德都有原本属于宗教的情感和审美上的动机。
海涅(2003:11)把浪漫主义比喻为一种使人忧郁的“西番莲”花朵,它是由基督的血液滋养而成的。
自启蒙以后的合理化进程不仅解除神秘魔咒,而且赶走浪漫的和形而上的宗教价值信仰。
浪漫主义者倾向于基督教,对被启蒙运动所破坏的基督教的博爱世界有着深深的怀念,这个特点在孔德、西美尔、舍勒、韦伯、丹尼尔・贝尔等社会学家那里也表现出来。
雷蒙・阿隆([1962]2000:75)在评价孔德时说道:“社会学家是和平的预言者,……其次,他本人又是社会学宗教的鼓吹者”。
1847年,孔德提出人性宗教,他认为人性利他主义的禀性有三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在平等基础上的爱慕;范围已经扩大了的崇敬,它指的是儿子对父亲、学生对家长、下级对上级的崇敬;第三种是仁爱,这种行动已普遍扩展,并将在人类宗教中发扬光大。
社会有机秩序就是建立在以宗教为基础的共享价值观之上的,“孔德主要的社会概念建立在这样一种主张之上,即宗教道德信仰和价值感对于形成社会凝聚力具有核心作用”(塞德曼,[1994]2002:24)。
西美尔认为,基督教在西方历史上首次把一种真正的生活终极目标给予了大众,这个终极目标就是“拯救灵魂”。
基督教把灵魂定义为爱,因此爱是灵魂拯救的唯一道路,也是终极目标。
博爱可以表达为对所有事物的宗教热爱,如果没有这种感情,社会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地狱。
作为基督教思想家的舍勒,十分推崇基督教爱的伦理,认为它体现的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建设性最高精神原则。
基社会学浪漫主义探视督教在现代虽然受到世俗的打击而进入年迈———被挤出其欧洲的精神领袖地位,但对于善于把握宗教价值本质意义的人来说,“基督教青春常在,永不衰老”(舍勒,[18741928]1999:807)。
因为善是永存的,“切不可用理想去讨好现实,把理想降到现实的水平。
康德言之有理,他说善应该存在———即使善何时何地都不出现”,善的本质内涵乃是基督教爱的律令所给予的(同上:806)。
舍勒力图使基督教爱的伦理价值得到恢复和再生,力图用爱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石。
韦伯虽然强调积极入世的新教伦理价值观,认为新教是资本主义的文化根源。
但是在他的观念深处,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旧教情结。
在他看来,在塑造道德风貌、人文精神方面,新教与基督教似乎一脉相承:新教改革是一场精神上的革新运动,教导人们把职业当作“天职”,完成上帝所赋予的神圣责任和义务。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新教那种崇高的精神动机却在无意之中创造了一种宏大的物质主义世俗文明。
随着财富的增长,人们对现世的一切热爱随之增强,享受的欲望随之膨胀。
对圣徒来说,财富只是披在肩上的随时可甩掉的轻飘飘的斗篷,但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这斗篷变成了沉甸甸的“铁的牢笼”(韦伯,[1958]1987:142)。
宗教的精神“正在如飞似地逝去”(同上:137),“宗教的根慢慢枯死,让位于世俗的功利主义”(同上:138)。
对此,韦伯深感遗憾并不能释怀,宗教的衰落同样使丹尼尔・贝尔深感不安。
他认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丹尼尔・贝尔,[1976]1989:74),“根基被斩断的个人只能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文化飘泊者”(同上:168),文化的意义之根既不是物理的自然,也不是工具性的历史,而是宗教。
丹尼尔・贝尔倡导重新向某些宗教观念回归,以重建文化的基础。
浪漫主义成为丹尼尔・贝尔文化保守主义的精神同盟。
综上观之,社会学与宗教的内在联系贯穿于社会学的浪漫主义之中。
(二)“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浪漫的起点和它首要的定义要素”,“浪漫派的本质据说也是个人主义”(施米特,[1986]2004:24,29)。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把社会学研究对象由涂尔干的“社会事实”转向“人的行动”、由社会整体转向主观个人,这无疑是社会学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人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个人主义的复兴,同时也可以看到浪漫思想在社会学上的肇始。
个人主义观念在许多浪漫主义者那里不是世俗的概念,社会・2006・1与那种认为个人通过享乐获得尘世幸福以及自私自利没有丝毫联系。
社会学浪漫的个人观念主要有如下三层意思:其一,强调个人精神、灵魂的至上性。
舍勒指出,基督教的个人主义指的是精神的而非经济的个人主义,这种精神个人的生命力必然比个人的世俗生命更长久,正如同大树比落叶活得长一样。
在西美尔看来,个体整体性之所以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因为在其中蕴涵了主体的灵魂与力量,因此主体文化是一种主观文化。
其二,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表示的是与社会限制相左的个人之自主性,它拒绝的是正统社会学的所谓“集体主义”倾向。
加芬克尔说社会学家构造的社会人已把行动者形象塑造成一个“文化呆子”,这种人按照共同文化所提供的预先建立的、合理的选择而行动,从而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正是通过人们主动和创造性的行动形成的。
狄尔泰坚决反对行动中的工具主义,他假定个人行动是创造性的和充满激情的。
与加芬克尔一样,狄尔泰反对那种把强调个体行动的创造性自主性与社会秩序对立起来的看法。
在韦伯那里,社会是不能和个人的主观意义和行动分开的。
他赋予卡里斯马型领袖在影响社会变迁方面的重要性,显示了韦伯对个体能动性的崇拜。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认为,结构是不断生成的,是具有创造性和认知能力的社会行动者运用规则和资源持续性实践活动的结果;个人行为富有主动性和反思性。
其三,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个人主义的基础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可以包括四方面的内涵: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和社会的(李强,1998:16)。
社会学浪漫主义是“社会自由主义”的,强调社会正义,关注社会问题,构成社会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浪漫主义从本质上讲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但是,充满浪漫色彩的社会学家们的这种目的不仅仅是那种对无拘无束的自我或社会的梦想,而且是对一种充满自由、平等、公正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期待。
(三)“非功利主义”的气质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是用审美标准代替功利标准。
浪漫主义重情重义、嫉俗轻物,鄙视工具利益,批判工具理性。
社会学批判功利主义有着悠久的传统。
“孔德向占主导地位的启蒙运动功利主义的个人主义社会观发出挑战,甚至比马克思还激烈”(塞德曼,[1994]2002:24)。
孔德从情感的角度区分利己与利他的道德,如果说,利己主义促使人们社会学浪漫主义探视为私利相互争夺,由此造成社会动乱,那么,利他主义这种“仁慈之爱”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韦伯区分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紧紧抓住经济利益来算计相反,价值理性可以为了追求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目标牺牲眼前利益。
尽管工具理性行动具有最高程度的合理性,然而在韦伯看来,这只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实质合理性是要用价值理性来衡量经济行动的结果,其价值认定超出了经济系统之外而具有道德理想的意义。
对于西美尔,功利主义形成机制植根于货币经济。
货币经济将世界设想成一个巨大的算术问题,理智成了人们获取利益、金钱的手段。
这种理智主义世界观“既追随近代利己主义也拥护肆无忌惮地贯彻个体性主张”(西美尔,[18971911]2000:353 354)。
在货币社会,金钱成了上帝,货币从一种纯粹手段变成了最终目的。
舍勒揭露了现代仁爱的功利性质。
基督教的“爱”是一种基于精神价值的爱,这种爱不带有功利性。
但启蒙以来的“博爱”观却打上了世俗利益的烙印,全然没有了基督教的那种爱的精神价值。
他在分析基督教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区别时指出,不能把“理性”类型的人与“功利类型的人”混为一谈。
“理性”在古希腊那里指的是一种高贵的“智识”,基督教沿袭了古希腊的理性意义,并加以伦理化,把它改造为一种追求“生活合理化”的良好德行。
然而,古希腊理性之真谛到了资本主义却变了味,有其名而无其实,成了一种追求功利的工具(技术)理性。
因此,我们只能说资本主义类型的人是“功利类型的人”,而不是原本意义上的“理性类型的人”。
这种特点,无疑使资本主义爱的伦理浸淫了功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