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3.2《农村和城市的改革》省优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3.2《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案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3.2《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案

第2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内容标准】(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优越性。

知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原因、意义。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学要点】重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城乡改革及涉及生产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

【导入新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新课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过。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1979年初率先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4、评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公有制)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原因(1)城乡经济交流日益频繁随着城乡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城市工业中的有些产品要升级换代,有些产业因用地紧张也要转移,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转移部分城市工业提供了方向。

(2)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3)剩余劳动力的客观存在,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3.2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学案3(川教版八年级下)

3.2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学案3(川教版八年级下)

一、学习目标1.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和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和改革农村产业结构的深远影响。

4.记住所有制改革的方针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5.国企改革的内容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制。

2.国有企业改革学习难点:1.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必要性。

2.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三、学习方法阅读法、圈点批注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

四、学习准备教科书、中国历史地图册五、知识链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在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

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创举。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土地)经历的四次重大改革(1)1950年至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既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也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这次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改革是以国家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推行的,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不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

川教初中历史八下《3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word教案 (7)

川教初中历史八下《3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word教案 (7)

第2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1.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

能力与方法:剖析小岗村,长虹和宝钢,个案分析法。

情感价值观:经济体制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虽然来自农村,历史知识欠缺,但对历史还是有一些好奇心,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他们情感体验强烈,自主意识开始增强,表现欲也很旺盛。

另外,初二学生岁数还不大,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又由于地处农村,他们对“包产到户”有实地切身感受,但是缺乏“城市国企”有关知识概念,了解其历史也更少了,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要考虑的学情。

3.教学重点、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4.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有那些重大决策?”教师强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

讲授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明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国人百分之八十是农村人口,“无农不稳”。

2. 看书p49----第一段,讲人民公社的弊端。

讲小岗村的故事3. 农村改革两步走: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调整结构,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发展现代农业。

4. 内容意义:打破了“大锅饭”,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小岗村典型5. 今后方向:还是大农业现代化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 明确:(1)我国经济改革,“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2)我国经济改革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 城市经济改革中心环节,增强国企活力。

(4) 国企改革图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 突出两点:(1)单一公有制改为国有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

(2)国企改革历程从广大企业自主权开始3. 典型:国企在钢铁石油电力铁路及银行的绝对优势“湖北二汽”“上海宝钢”“四川长虹”活动看书 p52插图《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p53插图《湖北二汽第50万辆汽车下线》小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练习1. 我国企业改革首先从什么开始?()A改革经营模式 B扩大企业自主权、C推进企业改革组联合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 阅读分析材料材料:安微省凤阳县群众对“大包干”的赞杨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回答:(1)“大包干”实行后,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首先保证的是哪方面利益?“大包干”的结果怎样?(2)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经济有什么不同?作业《练习册>本课内容。

部编历史八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部编历史八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部编历史八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市一等奖】优质教案部编教材历史八年级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本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农村”“城市”改革两条线索。

以材料教学为指导依据设计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国企改革,培养通过视频、材料等多种途经获取历史信息以及合作探究能力,认识改革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阅读史料、图片、问题导向,能够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内容以及它的积极作用。

了解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史实。

2、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了解国企改革内容、目标。

掌握通过视频、材料等多种途经获取历史信息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家庭采访、社会调查,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下册第八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关键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

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以及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包括三个子目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研究,突出重点。

难点:国企改革。

这部分理论性较强,从几方面入手:当时中国的国企企业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问题,怎么纠正这些问题。

进而引出国家一步步制定的政策,最终落脚点在现代企业制度上。

从与国企的对比中得出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

学情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初中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的。

从课标入手抓住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展示图片、小组探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学生在学会基础知识同时,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ppt及设计意图步骤1: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初二下册《农村和城市的改革》竞赛教案

初二下册《农村和城市的改革》竞赛教案

初二历史下册《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案执教:刘德洪班级:二(1)时间:2012、5、30[课标内容](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

(2)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伟大变化,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3)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探究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

(4)了解20世纪晚期中国农村改革中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和创办乡镇企业的伟大创举,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

(5)了解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培养对邓小平同志的无限爱戴和敬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国有企业的改革。

难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新中国的“三农”政策及经验教训。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改革的图片[课时按排] 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归纳、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一、课题导入:二十世纪有三位伟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请你说出这三位伟人的名字及主要贡献。

并用一句话来评价邓小平同志并引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看学生是否做好笔记。

三、知识梳理:参照练习册“知识网络建构”。

1、农村的改革:A、掌握背景、目的、时间、开始、内容、作用。

B、探究:请说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显著变化2、城市的改革:背景、重点、内容、作用。

四、归纳小结: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农民有哪两大创举?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学习人民群众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

3、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涉及“三农”的政策?其中哪些是正确的决策,哪些是错误的决策?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五、巩固提高:讲解分析练习册选择题。

初二历史教案: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初二历史教案: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4、作用:改革以后,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
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
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
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小结: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
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
(2)进程:①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
亏。
②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
制。
③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
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
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
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情感体验适应环境
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
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农村
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评价政策
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
民族复兴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
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学习主题 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案 (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学习主题 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案 (川教版)

第2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程标准】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认识到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第一标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剖析小岗村、宝钢的改革情况,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三、知识与能力:
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典型、主要内容,城市改革的方针、重点、改革成果的代表。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改革的必要性;城市改革的方针;理论性强、理解困难。

【教学步骤】。

川教初中历史八下《3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word教案 (1)

川教初中历史八下《3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word教案 (1)

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和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记住所有制改革的方针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3、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和改革农村产业结构的深远影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剖析小岗村、宝钢的改革情况,让学生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必要性;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哪些重大决策?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农村率先开始改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由此导入新课。

二、题板书与目标展示 2分钟1、课题板书2、目标展示(知识目标)三.自主学习与探究 10分钟1、农村改革开始时间是多久?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是哪里?2、农村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3、所有制改革的方针是什么?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以什么为开始?5、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四、交流与合作学习 7 分钟1、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提纲与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

五、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出现开始,管理过于集中、分配搞平均主义的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到1978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③国家还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部编历史八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部编历史八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部编教材历史八年级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本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农村”“城市”改革两条线索。

以材料教学为指导依据设计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国企改革,培养通过视频、材料等多种途经获取历史信息以及合作探究能力,认识改革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阅读史料、图片、问题导向,能够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内容以及它的积极作用。

了解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史实。

2、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了解国企改革内容、目标。

掌握通过视频、材料等多种途经获取历史信息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家庭采访、社会调查,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下册第八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关键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

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以及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包括三个子目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研究,突出重点。

难点:国企改革。

这部分理论性较强,从几方面入手:当时中国的国企企业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问题,怎么纠正这些问题。

进而引出国家一步步制定的政策,最终落脚点在现代企业制度上。

从与国企的对比中得出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

学情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初中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的。

从课标入手抓住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展示图片、小组探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学生在学会基础知识同时,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ppt及设计意图步骤1: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3分钟)播放新闻视频《改革开放》师:刚刚闭会的十九大,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仍是中国必由之路。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学习主题 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案 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学习主题 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案 川教版

第2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1.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

能力与方法:剖析小岗村,长虹和宝钢,个案分析法。

情感价值观:经济体制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虽然来自农村,历史知识欠缺,但对历史还是有一些好奇心,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他们情感体验强烈,自主意识开始增强,表现欲也很旺盛。

另外,初二学生岁数还不大,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又由于地处农村,他们对“包产到户”有实地切身感受,但是缺乏“城市国企”有关知识概念,了解其历史也更少了,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要考虑的学情。

3.教学重点、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4. 教学过程教师强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

讲授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明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国人百分之八十是农村人口,“无农不稳”。

2. 看书p49----第一段,讲人民公社的弊端。

讲小岗村的故事3. 农村改革两步走: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调整结构,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发展现代农业。

4. 内容意义:打破了“大锅饭”,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小岗村典型5. 今后方向:还是大农业现代化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 明确:(1)我国经济改革,“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2)我国经济改革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 城市经济改革中心环节,增强国企活力。

(4) 国企改革图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 突出两点:(1)单一公有制改为国有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

(2)国企改革历程从广大企业自主权开始3. 典型:国企在钢铁石油电力铁路及银行的绝对优势“湖北二汽”“上海宝钢”“四川长虹”活动看书 p52插图《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p53插图《湖北二汽第50万辆汽车下线》小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练习1. 我国企业改革首先从什么开始?()A改革经营模式 B扩大企业自主权、C推进企业改革组联合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 阅读分析材料材料:安微省凤阳县群众对“大包干”的赞杨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回答:(1)“大包干”实行后,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首先保证的是哪方面利益?“大包干”的结果怎样?(2)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经济有什么不同?作业《练习册>本课内容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内容标准】(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优越性。

知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原因、意义。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学要点】重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城乡改革及涉及生产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

【导入新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新课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过。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1979年初率先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4、评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公有制)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原因(1)城乡经济交流日益频繁随着城乡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城市工业中的有些产品要升级换代,有些产业因用地紧张也要转移,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转移部分城市工业提供了方向。

(2)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3)剩余劳动力的客观存在,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意义:①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②有利于农民学习文化、学习技术。

③有利于扩大农民的致富途径。

④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项目。

⑤有利于改变城乡的布局,一大批小城镇相继兴起。

⑥有利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地位: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农民收入、出口创汇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

2、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

主要内容: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和探索。

2.第二阶段:1984年10月至1993年。

中心环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

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打破“大锅饭”,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3.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主要内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

到2000年底,基本实现了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小组讨论】1.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提示:①责任到户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然调节与合理配置,增强农民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推动农民关心生产、关心市场。

②三者得利。

农村生产的农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兼顾国家、集体生产者个人三方面利益,也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③切合实际,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劳作的个体差异性大,分户承包适合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实际。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见新课探究)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何重大意义?(参见新课探究)4. 如何看待改革浪潮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如企业破产、职工下岗、东西部差别、环境污染等?思路提示:①任何一项改革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进大多数人的利益。

②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甚至挫折。

③任何一项改革都是探索的过程,老问题解决了,可能又有新问题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与时俱进。

④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控,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关心和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总结巩固】第 2课小结农村首先起步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利富民致富促进工业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改革国有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3课对外开放【内容标准】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知道经济特区创设的作用和影响。

⑵了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⑶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 80年代初经济特区的创设,90年代初的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对外开放,从方法论看,是借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的聪明举措;从现实需要看,是促进中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的英明决策;从长远意义来看,是打破封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教学要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为以后进一步的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难点:如何深入浅出的理解加入世贸组织是把双韧剑。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导入新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史上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会议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中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并扩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建设新貌。

【新课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海难经济特区。

2.意义: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⑵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起到了重大作用。

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⑷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思维拓展:对外开放的开始。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东南沿海城市被设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课文第52页小字部分介绍了特区的建设成就和邓小平的评价。

1985年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梯次推进,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利用地图加以形象了解开放格局的特点)建设教师以课本第 53页最后一段文字为基础,对创设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略加说明,同时,进一步点明,开放最早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二、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时间:1990年4月。

3.结果:⑴已建成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

⑵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

⑶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4.设问:为什么中央在 20 世纪 90 年代选择上海作为开发的重点?思路:第一取决于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

90 年代初,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也相应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第二,取决于上海自身的优势。

出示中国地图和上海地图,师生共同分析上海在地理交通,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说明上海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而,上海建设好了,就可发挥其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长江三角洲及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

5.设问:建设上海为什么又要重点开发开放浦东地区?思路:借助地图说明浦东具有区位优势,浦西沿江不临海,开发余地不大,而且开发成本高。

而浦东既沿江又靠海,交通更为便利;有足够的开发空间,地价低。

强调指出中央对建设上海和开发浦东的定位,即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和长江经济的龙头,简称“三个中心,一个龙头”。

由此可见,上海的建设目标是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

6.设问: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思路:邓小平的关心支持,中央的英明决策,上海人民的热情和创造力,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原因: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3.意义: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4.影响: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机遇和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它成立于 1995 年 1 月 1 日,总部设在日内瓦,由二战后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

作为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世贸组织又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它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互惠、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磋商协商等原则,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6.讨论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调整。

利:有利于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和合作,它可以绕过某些贸易壁垒,充分发挥自身在制造业,加工业,初级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开拓贸易市场,确保贸易利益。

弊: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权利和机遇,还有各种义务和挑战,特别是我国的某些弱势项目,或竞争力低或产品老化或技术不具优势,或特色不鲜明等。

调整:举例说明竞争会引起调整。

如我国铁路过去曾被称为“铁老大”。

近年来,随着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手段的快速发展,铁路的优势不再。

于是,铁路部门不得不通过提速,改善服务来提高竞争力,求生存求发展。

【总结巩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建设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