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六章 知觉

合集下载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知觉实验报告

知觉实验报告

知觉实验项目:1、形状恒常性实验2、大小恒常性实验3、深度知觉实验4、速度知觉实验5、图形后效6、图形识别形状恒常性目的:验证形状恒常性现象,比较不同条件下形状恒常性的程度,学习用描述法测量恒常性。

器材:1.JGW-B型心理实验台,玻璃杯,米尺,粉笔,记录纸。

2.被试应是裸视力或矫正视力达到1.0且无散光者。

步骤:1.准备工作:(1)让被试坐在桌边,将杯放在桌边,杯口到被试眼睛的垂直距离为20cm。

(2)从桌边向前量下列5个距离:11.5cm,20cm,34.6cm,54.9cm,113.4cm,用粉笔划上记号。

若杯在这五个距离上,则杯口平面与视轴平面的交脚分别为60°,45,30,20,10。

要求被试分别在这五个距离上观察杯口的形状。

注意观察在杯口平面上杯口的纵向直径(沿视轴方向)与横向直径(与视轴垂直方向)比例关系的变化。

被试练习观察5次(每个距离1次),以便被试掌握判断形状的标准。

2.正式实验:(1)在每一距离上要求被试观察杯口的形状,并在5*5平方厘米的方格中画出当时知觉到的形状。

画法如下:横向直径保持不变(5cm),横向直径线已在记录纸上事先画出;被试根据知觉到的纵向直径缩短比例在图上做出标记,然后再绘成杯口形状。

若觉得与知觉到的形状不一致可以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2)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每个距离共观察2次。

结果:1.分别量出各被试在不同距离上画出的杯口纵向直径(2次结果),计算平均数。

然后算出纵向直径(短轴)与横向直径(长轴)的比例R。

2.分别计算各距离上杯口在被试网膜上投影形状的短轴与长轴的比例S。

计算公式如下:3.按以下公式求出各条件下的形状常性系数:常性系数K=(R-S)/(A-S)R知觉的比例(估计短轴与长轴之比)S网投影比例(网膜上短轴与长轴之比)讨论:影响形状恒常性的因素答: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指当人们对物体的观察距离和角度发生变化时,依然能够知觉出物体本身的实际形状。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觉: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这些成分是指感受器所提供的具体的感觉特性,如亮度的差异、空间频率、视觉图形基本成分的朝向等等。

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过程的操作和运行。

掩蔽:只要刺激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那么刺激之间就将会互相干扰或掩蔽对方的知觉。

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声音的出现而提高的现象。

前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前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

后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后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

视觉潴留:指刺激作用后神经活动的惰性,所以,即使在刺激物消失后,它的痕迹依然存在。

后效:一种刺激作用之后对随后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图形后效:指注视一个图形一定时间之后,对随后感知别的图形的影响。

形状后效:又称弯曲后效,是指由于图形的方向而导致的图形形状的变化。

关联后效: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产生后效,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

知觉定势:是由过去经验和环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感知世界的一种知觉启动。

诱导运动:是一种错觉,就是说观察者知觉到某个物体的运动,而实际上该物体根本没有发生空间位移,只是由于其他物体的运动使得被观察物体好像在运动。

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自主运动:在一个漆黑的房间中注视一个固定的光点一定时间后,这个光点好像就会动起来的现象。

运动后效: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

瀑布错觉:是一种运动后效的例子,即在注视向下流动的瀑布一定时间之后,如果在观察静止的景物,该景物看起来向上运动。

单眼线索:有些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起作用,这样的线索称为单眼线索。

第六章 知觉

第六章  知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4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5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38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39
(二)视错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0
线条弯曲错觉
是弯曲还是平行?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1
左 氏 错 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2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3
A
Fraser螺旋
B
看 A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 组同心圆构成。看B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A 图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3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5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6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 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 视野中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 意义的过程。 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 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1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2
四、单眼和双眼视觉
立体知觉的单眼线索
双眼线索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3
(一)单眼线索
插入(interposition) 空气透视(aerial perspective) 阴影(shading) 线条透视(liner perspective) 结构级差(texture gradients) 相对大小(relative size) 熟悉大小(familiar size) 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 调节(accommodation)

知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1、图形——背景之间的知觉差异
• Rubin提出如下3点图形和背景之间的主要差异
– 图形具有“事物”的特性,图形形状的边界形成轮廓; 相反,背景具有“物质”的特性,相对来说没有形状。
–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距离较近,并且在背景的前面; 而背景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图形的后面连续伸展。
– 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印象更为深刻、更明显和更 好记忆,而且,图形一般表现为有意义的形状,而背 景的形状不一定有任何意义。
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3)
• 陈霖等人经过深入研究后创造性地指出,如果 拓扑性质的确是视知觉的基本单元,在生物进化 链中,分辨拓扑性质的能力应当是各种生物视觉 系统具有的共同功能;因此蜜蜂的简单视觉系统 尽管不能分辨简单几何图形,却应当能够分辨大 范围拓扑性质。这一推论对拓扑知觉理论提出了 超越常识的挑战。结果,他们进行的系统实验强 有力地证实了这个推论。更有意思的是,实验表 明,蜜蜂几乎不需要训练就能够分辨拓扑性质, 其分辨能力带有一定的先天性。
(一)图形—背景知觉
• 丹麦心理学家Rubin指出,图形(figure)是指 独立的、具有明确形状的部分;视野中的其余部分 称为背景(ground)。
• 是由什么因素决定视野中的哪些部分被知觉为图 形,哪些部分被知觉为背景呢?
• Rubin认为:如果有两个同质的、但颜色不同的 部分,其中一个部分面积较大,并且包含着另外一 个部分,那么较小的、被包围的部分被看作图形的 概率极大。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2)
•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人们始终没有能找到 答案,最后问题提到了大数学家欧拉那里。欧拉以深 邃的洞察力很快证明了这样的走法不存在。欧拉是这 样解决问题的:既然陆地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不妨把 图中被河隔开的陆地看成A、B、C、D4个点,7座桥表 示成7条连接这4个点的线。

实验心理---注意力

实验心理---注意力

第六章注意先看两个场景:其一,假设现在有一个大型鸡尾酒会,你正在和朋友谈话。

尽管周围还有许多其他人也在相互交谈,但你仍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而不被打扰。

这时,你从其他人的谈话中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于是你几乎立即停止了对自己活动的注意,开始倾听那些人在说些什么了。

这个过程被称为注意的转换,它发生迅速且无需主动的意志努力。

场景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东方航空401航班即将飞抵迈阿密国际机场时,前轮指示灯突然不亮,三名机组人员同时专注于察看是灯泡出了问题还是前轮没能锁定着陆时的位置,而忽视了控制飞机的自动驾驶仪。

这时,高度测量表也失灵了。

于是,飞机不自主地下滑很长时间,直至快坠毁(只剩8秒钟)时,副驾驶员才注意到高度测量表的问题,然而已经太迟了。

结果飞机坠毁,99人丧生。

而这起事故完全是驾驶员的注意分配不当所致。

在上述场景中,注意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它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在心理学中,注意同样也是重要的概念,并是心理学研究长期以来的兴趣中心之一,尤其在50年代中期以后,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对注意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本章将先从注意的理论入手,展示理论和实验是如何相互促进并一同发展的。

然后,在介绍注意操作定义的基础上,阐述几种主要的注意研究方法。

最后,简要介绍几个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注意实验,以揭示注意实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对注意的实验研究一直十分活跃,研究者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注意实验研究技术。

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就分别建立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的介绍,可以理解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和实验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得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第六章注意 注意的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本特提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该过滤器模型的核该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1.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听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的信息。

另一耳的信息。

2. 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同时允许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耳的信息通过。

3. 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1. 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2. 哈德威克和希夫林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验证了该模型。

(四)模型比较(四)模型比较1. 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① 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② 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③ 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因而被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做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6.实验心理学下_第六讲

6.实验心理学下_第六讲

钢 琴 家 or or 小 提 琴 家
不需测量仪,哪一个角度看起来最大?那一个角看起来最小? 不需测量仪,哪一个角度看起来最大?那一个角看起来最小? 如果你行的话,试试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这些角。 如果你行的话,试试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这些角。
(三)形状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 , 形状恒常性 (shape constancy), 是指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 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象都不相同, 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象都不相同, 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 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 莱博维茨 (Lelbowitz,1967) , 研究了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 (Lelbowitz,1967 1967) 关系。 首先呈现给被试一个物体, 关系 。 首先呈现给被试一个物体 , 这是一个可以倾斜成 各种角度的图形。 各种角度的图形。要求被试在四种倾斜角度的比较刺激 中选择一个与观察剌激看起来同样的形状。 中选择一个与观察剌激看起来同样的形状。这些比较刺 激是一系列从圆形到逐渐拉长的椭圆形。 激是一系列从圆形到逐渐拉长的椭圆形。被试年龄范围 21岁 从4~21岁。下图是观察刺激在两种倾斜角度下不同年龄 被试的形状恒常性保持程度曲线。 被试的形状恒常性保持程度曲线。 提问: 提问: 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 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该实验属于什么设 计?
结果: 结果:在双眼和单眼 观察条件下,都保持着 观察条件下 都保持着 大小知觉恒常性,双眼 大小知觉恒常性 双眼 观察时甚至出现超估 现象,而用单眼人工瞳 现象 而用单眼人工瞳 孔观察及单眼人工瞳 孔加上减光筒观察时, 孔加上减光筒观察时 由于排除了周围环境 中可供参考的东西, 中可供参考的东西, 知觉大小便趋向于视 角的规律, 角的规律,即恒常性 消失 。

《心理学知觉》课件

《心理学知觉》课件
总结词
指人在知觉过程中,将客观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详细描述
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倾向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而不是单独地感知各个部分。这 种整体性使得人在知觉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从而提高认知效率。
总结词
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刺激物。
04
知觉与心理活动
知觉与记忆
总结词: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知觉和记忆是相互关联的心理过程。知觉对记忆有重要影响,我们通 过知觉获取的信息会在记忆中留下印象,帮助我们回忆和识别事物。同时,记忆 中的信息也会影响我们的知觉,我们可能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和感知新的事 物。
知觉与想象
总结词:相互促进
详细描述:想象是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在知觉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概念。而知觉则可以 为想象提供基础和灵感,帮助我们将想象的事物具体化。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无法区分知觉和想 象之间的界限,两者常常相互融合。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 时间流逝的感知和判 断。
时间知觉受到许多因 素的影响,如情绪、 注意力和生理节律等 。
时间知觉的分类包括 绝对时间知觉和相对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运动状 态的感知,如速度和方向等。
运动知觉的分类包括运动觉察、 运动判断和运动追踪等。
运动知觉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 意义,如驾驶、体育运动和舞蹈
等。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远近和深浅 的感知。
深度知觉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阅读、驾驶和识别物体等。
深度知觉的分类包括单眼深度线索和 双眼深度线索。
03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心理学之知觉知识概要

心理学之知觉知识概要

心理学之知觉知识概要知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知觉•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perception)。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detection)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分辨(discrimination)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identification)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范畴。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 up processing)或数据驱动加工(date driven processing)。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得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top downprocessing)或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 driven processing)。

三、知觉的生理体制•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他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做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对刺激性质的整合。

•我们可以把视觉系统粗略地分成腹侧和背侧系统。

腹侧系统从枕叶到颞下回,主要负责处理物体形状的信息,因而也称为“What”系统,物体识别需要的形状加工就在这里发生。

背侧系统从枕叶到顶叶,主要负责处理空间和位置的信息,因而也称为“Where”系统。

四、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

实验心理学知觉

实验心理学知觉

设计实验程序
设计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实验时间等。
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设计,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过程
按照实验程序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操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被试的反应和数据 。
实验结果分析
统计分析
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社会交往
通过知觉,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意图和动机,促进有效的社会交往 和沟通。
02
知觉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
明确实验目的
在开始实验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
选择合适的被试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被试,确 保被试的代表性的水平。
05
知觉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与知觉
人工智能在知觉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拟 人类的知觉过程,以揭示知觉的内在机制。
人工智能对知觉研究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知觉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以 实现更准确的模拟。同时,也需要警惕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对人类知觉 的误解。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对知觉的影响,认为这些 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刺激的识别和理解。
04
知觉的应用
教育领域
知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和学习评估上。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觉过程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 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同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觉偏差,以确保评估 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广告语言的选择和编排也需要考虑消费者的知觉特点。通过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广告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并让消 费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实验心理学经典课件第六章——注意

实验心理学经典课件第六章——注意

三、双加工过程理论及实验
• •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 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 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 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要 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 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 (二)双耳分听追随程序的实验依据
• 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靶子词(事先规定的词)和非靶 子词,要求被试追随两耳中的所听到的靶子词(即复述靶 子词)。在实验中,设置了四个条件:
• (1)感觉可辨度低条件;(2)感觉可辨度高条件 • (3)语义可辨度低条件;(4)语义可辨度高条件 • 被试的任务是实验过程中复述在两耳中听到的靶子词, 但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回忆所呈现的非靶子词。
• (四)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模型比较
• 对注意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 之间。不是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凡进 入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加以识别,但只有一部份信息才可 引起反应。
• (三)正、负启动的实验依据 • Anderson(1983)把扩散激活看作认知系统
能量的运行,并认为,如果发源于一个结点的激 活在实验中被许多相关物所分占,那么,其中任 何一个特定的激活点所占能量必然会减少,因能 量是有限的。这说明,选择性注意机制之一的目 标激活及其扩散是遵循资源有限理论的。
模型差异分析
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证据肯定一个而否定 另一个。但,从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问题而言,两 类型似乎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对立。知觉选择模型的 研究者一般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技术, 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 道的作业情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 而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运用“不附加追随 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分听技术”,使注意分配到 两个耳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分配。由于这两种 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必然会反映到实 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

普通心理学-第六讲---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六讲---知觉

第六讲知觉第一节知觉一般概念一、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知觉形成:来自感觉器官信息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形状等个别属性,经头脑加工知觉几种作用:1觉察:发现事物存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2分辨: 把一个事物或事物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事物属性区别开来3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历与当前获得信息,确定知觉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范畴知觉与感觉联系与区别:二、知觉两种加工方式自下而上:对事物感觉特性加工叫自下而上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人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这些信息称作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三、知觉种类1、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特点〔是否属于人〕,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对人知觉〕。

2、按照知觉所凭借感觉信息来源〔知觉时起主导作用感官〕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可以说,有多少感觉,就有多少知觉〕3、根据事物具有时空与运动特性,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对物体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知觉〕、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持续性与顺序性知觉〕与运动知觉〔对物体静止与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知觉〕。

4、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分为正确知觉与错觉而下: 人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这些信息称作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第二节知觉特性一、知觉对象与背景—知觉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相互转换;知觉定势: 对一个物体知觉,不仅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特点,而且还要受到其发生背景与时间因素影响。

因此知觉是一个复杂过程。

知觉对象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知觉对象受背景制约,背景也影响知觉对象。

在均匀化知觉域中不可能有知觉对象,因而也不可能有知觉背景。

如空虚视野实验。

知觉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在双关图形〔也称可逆图形或两可图形〕中表现更为清楚。

二、知觉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知觉整合作用:整体优先. 知觉整体性作用:表达了知觉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能力,有时会忽略局部或细节特征三、知觉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知识经历,对现时感知事物进展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特性称为知觉理解性(sensory comprehension)。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来探究各种心理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一、感知与知觉感知与知觉是实验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关注个体如何通过感官对刺激作出反应并获得对外界的认知。

其中知觉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包括下面几点:1. 门槛:门槛是指一个刺激必须达到的强度,才能被个体察觉到。

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门槛来探索人类感知的极限。

2. 视觉暗适应:视觉暗适应是指在处于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人眼逐渐适应于这种暗的环境,并提高对暗光的敏感度。

实验心理学家可通过暗室实验来研究视觉暗适应过程。

3. 感知偏差:感知偏差是指个体在感知刺激时所出现的系统性错误。

例如,大小错觉是指当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放在不同背景中时,人们可能会错误地感知其中一个物体更大。

二、学习与记忆学习和记忆是实验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学习是指个体通过经验和训练而导致行为、认知和技能的变化;而记忆则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和信息的存储和提取过程。

1. 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是指通过将一个无条件刺激与一个有条件刺激相联系,使无条件刺激能触发有条件刺激所导致的条件反射。

这一理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并且在实验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间内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它在学习和思维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失忆症患者和脑损伤患者来深入了解工作记忆的运作机制。

3. 串联效应:串联效应是指记忆中的一种现象,即在一系列项目中,先前或后续项目的表现会影响到当前项目的学习和记忆。

实验心理学家可以通过串联实验来研究并解释这一效应。

三、注意与注意力注意与注意力是实验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它涉及个体如何选择、集中和维持对某一刺激或任务的关注。

1. 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指个体在处理多个任务或刺激时,如何将有限的注意资源分配给这些任务或刺激。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第六章知觉一、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和感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来自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感觉与知觉的联系和区别: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感性认知阶段;(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各样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成为感知觉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基础。

感觉的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

(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知识和经验,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知觉组织基本的原则。

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换。

图形组织还有其他一些原则:1. 邻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a;2. 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b;3. 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c;4. 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成一个整体,图d;5.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图e;6. 封闭:可以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图f;7.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8. 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第六章注意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理论的提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在双耳听实验基础上提出早期选择模型。

(二)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那么,可以将人类的注意理解为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三)过滤器理论的实验方法•双耳分听技术就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到两个不同的信息,以此进行研究的技术。

通常用立体声耳机来实现。

(四)过滤器理论的三种模型-1.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提出者:布罗德本特-基本模型基本观点:注意的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过滤器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新异的、较强的、为人期待的或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

基本验证实验:左耳右耳呈现6429信息73实验结果:•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如6-4 ; 2-9....正确率为20%问:布罗德本特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早期选择模型。

为什么?请同学们解释。

不支持单通道模型的实验----- Gray & Wedderbur n 的实验(1960)结果:被试多数是按意义再现。

说明:过滤器可能通过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

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提出者:1964年,特雷斯曼(Treisman )•实验方法:设计追随耳实验追随耳实验,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朵听到的信息,并忽视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

两耳分别称作“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1 Treisman 的实验(1964)12主要观点:(1)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

(2)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衰减的信息也有可能激活一些兴奋阈限很低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2
1、图形——背景之间的知觉差异

Rubin提出如下3点图形和背景之间的主要差异
图形具有“事物”的特性,图形形状的边界形成轮廓;
相反,背景具有“物质”的特性,相对来说没有形状。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距离较近,并且在背景的前面;
而背景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图形的后面连续伸展。
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2)

Helmholtz:empirical theory
他认为所有的视知觉的知识都来自于我们所拥
有的过去的视觉经验。 Unconscious inferences 说明知觉的快速的和没有意识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1)

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
以Gibson为代表 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


间接知觉(indirect perception)
以Gregory为代表
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 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 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视 野中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 意义的过程。 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 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3

对于盲视(blindsight)的研究为意识和知 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第六章知觉 8
实验心理学讲义
(二)意识和知觉(3)

盲视是Weiskrantz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没 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scotoma)所产 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视对 DB所做的研究。

实验心理学讲义
6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二)意识和知觉(1)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awareness)的关键 问题是:
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
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7
(二)意识和知觉(2)

在确定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方面,虽然已有 大量实验进行过尝试,但是,方法学方面 存在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们研究意识这 种内在的、隐蔽的心理过程的进行。
17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2)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8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3)

组织作用的测量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9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 变的性质和关系。 这种不变性质和关系就称为拓扑性质。 所谓拓扑性质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
第六章知觉
9
(二)意识和知觉(4)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0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图形——背景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 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影响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 知
11
(一)图形——背景知觉



丹麦心理学家Rubin在1915年指出,图形(figure) 是指独立的、具有明确形状的部分;视野中的其余 部分称为背景(ground)。 是由什么因素决定视野中的哪些部分被知觉为图形, 哪些部分被知觉为背景呢? Rubin认为:如果有两个同质的、但颜色不同的部分, 其中一个部分面积较大,并且包含着另外一个部分, 那么较小的、被包围的部分被看作图形的概率极大。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2
2、封闭性和图形结构的优势效应(2)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3
(四)影响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

掩蔽(masking)
前项掩蔽(forward
masking) 后项掩蔽(backward masking)

后效(aftereffects)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4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5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6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1)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proximity
or nearness) 相似性(similarity) 连续性(good continuation) 共同性(common fate) 对称性(symmetry) 封闭性(closure)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0
1、视觉系统对拓扑差异的敏感性


实验时要求被试注视每幅 图中心的黑点,每幅图呈 现5ms,然后呈现空白屏 幕作为掩蔽刺激,干扰视 觉系统对刺激图形的知觉。 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刚才呈 现的两幅图是否相同。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1
2、封闭性和图形结构的优势效应(1)
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印象更为深刻、更明显和更
好记忆,而且,图形一般表现为有意义的形状,而背 景的形状不一定有任何意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3
2、图形——背景和知觉组织


Von Senden通过研究一位先天性白内障成人患者手术后 的知觉特点,提供了形成图形——背景分离的基本组织倾 向的例证。 视力刚刚达到正常时,患者还不能区分和认识不同图形的 情况下,他表现出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能力。 这就意味着对于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不需要学习的,不依 赖于我们过去的经验。 即使是只具有较少的视觉经验的低等动物以及某些种系的 昆虫也能从背景中辨别出图形。 因此说明,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过程中基本的和 基础的环节。

nativistic theory
视觉系统(眼和脑)的特性决定视知觉。 Gestalt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5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3)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bottom-up,又称数据驱动过程, data-driven process),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 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top-down,又称概念驱动过程, 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认为,较高级的、 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