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讲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 体系由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2 组成部分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3 合约内容和约主要内容如下: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陆位平等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4 各国影响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
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体系对欧洲构成的格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封贡体系的异同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封贡体系的异同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约1648年至1789年)是指欧洲大陆在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的巨大变革。
这个体系建立了欧洲的正统政治秩序,确立了君主国家的主权原则和基础法律,将欧洲划分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也被视为现代国际法的开端。
该体系强调各国家之间的独立和平等原则,即国家主权不受其他国家干涉,可以自主制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政策。
封贡体系(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一种官方外交制度,以周朝时期的“封礼”为基础而发展起来。
根据封贡体系的规定,中国的周边国家必须向中国朝贡,接受中国的封赐,并向中国纳贡,以表明彼此之间的尊重和友好关系。
这个体系强调了中国的权威和优越性,塑造了中国作为“天朝上国”的形象,也将周边国家置于中国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这两种体系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基于君主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原则,而封贡体系则是基于中国作为中心的天下观念。
其次,前者是由欧洲多个国家自愿签订的协议,而后者则是由中国单方面强制推行的制度。
此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始终强调国家间的主权和自主性,而封贡体系则将周边国家视为中国的臣民。
而两种体系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试图建立一种国际秩序和互动方式,以解决各国之间的冲突和争端,达到和平稳定的目的。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内容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介绍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英国皇室血统相关现行法律制度,于1837年6月在即位国王乔治四世时正式接管“英格兰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从而取代1801年签订的联合国宪法。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英王乔治及其子孙为主要的统治政体,其目的在于维持王室的统治,保护贵族的地位,并实行政治利益集团的委派政治制度。
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宗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宗旨在于保护封建制度下的王室、贵族和贵族以及领袖特权利益,特别是财产收益,实施非民主政治的政治经济体系。
它的定位是维护贵族利益,保持贵族统治,实施双重法律体系,对普通人实施严格的征税制度,卡尔马克思和列宁的等离子范畴理论是针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批判。
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转变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期间,英国政治体制多次受到全国性和政治变局的转变而受影响,其中不乏英国宪法扩展议定案(1867)、英国投票扩大改革法案(1884)、六百万人口问题(1886-1892)、劳动主义的准正统运动等多项大事件,加速度社会制度及政治架构的优化改善,使得英国政治体制呈现出越发多元和民主化的发展路径。
4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结束
1901年乔治六世即位颁布《王室法令》,宣告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同时,最终能够扭转传统政治结构,实现英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进程,蒂芙尼·丘吉尔作为当时英国首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也标志着英国政治体制迈向民主化的历史性进程。
03第三讲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B.托尔德西拉斯条约:(世界)
1494.6. 西经48度线,全球大洋航海、远洋商业和殖民权利 东西划分,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 “创设了一个支配全球层次交往的体制,世界上第一个全球 性政治体制。” 地理大发现与新的东西交通线和全球“环状构造”的创 立。——全球性政治经济开始创立。
2.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和形成 A.最初的现代民族国家: 法国:1453年后,作为中央集权国家最初浮现 英国:
荷兰衰落,英国崛起。
2. 18世纪的王朝争霸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战争、波兰王位继 承战争、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
A.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法国和奥地利争夺西班牙王位,形式上是一 场王朝战争,实际上是英法间争夺海上和殖民 地霸权的第一次大冲突。 1700年11月1日,查理二世无嗣而终。 法王路易十四:王后是查理二世的姐姐; 奥皇利奥波德一世:皇后是查理二世妹妹
E. 七年战争和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次全欧洲性的冲突,实质 上是英法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 。 1756年5月18日,英国对法宣战 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了巴黎和约。 1763年2月15日,普、奥、萨克森签订了胡贝 尔茨堡和约。 普鲁士迈出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导致奥地利 开始改革;英国压倒法国取得殖民优势。
体系沿革: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冷战结束与国际政治的多元化。
一、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 立
(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docx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的一种国际秩序,也被称为威斯特法伦体系。
它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时欧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于1648年,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南特和约两个和约组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南特和约结束了法国宗教战争,将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定格在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体系的核心原则是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尊重,通过平等和谈判解决争端,以维护和平与稳定。
首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这一体系,各国彼此承认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
这种国际秩序的建立对于当时疲惫不堪的欧洲各国而言,重塑了和平的前景,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第二个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际法的地位。
根据这一体系,国家之间的关系应遵循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定。
这标志着国际法成为国际关系的基础,国家间的纠纷不再通过战争解决,而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包括仲裁和外交协商来解决。
国际法的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秩序和法治框架,促进了国家间的和谐与合作。
此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推动了欧洲各国的政治重组。
在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众多小国家纷纷整合,形成了现代国家的雏形。
由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国家主权的原则,各国不再通过帝国或宗教联盟进行外交斗争,而是通过与其他主权国家的关系来求得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过程不仅在政治上重构了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也为之后欧洲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于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第一个以国际和平为目标的国际体系,它成为了其他地区各国进行国际秩序建设的重要参考。
它强调了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重要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发展和平共处的范例。
总而言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它为欧洲国际关系的重塑提供了基础,加强和发展了国际法,推动了各国政治的重组和现代化,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秩序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指德国的一种政治经济模式,主要集中在威斯特伐利亚地区,由于该地区拥有大量的重工业和煤炭资源,因此在20世纪初期形成了这种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
这种经济模式具有严格的组织管理体系,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产业链。
同时也具有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于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带动了整个德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的重工业经济模式逐渐失去优势,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总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一种以重工业为主导、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经济模式,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结束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签订的以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一般史学家也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合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为基础的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国际政治体系。
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1618年由于新旧教派之争,在英、荷、俄的支持下德意志新教诸侯、丹麦、瑞典、法国与由教皇、波兰支持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西班牙开战。
三十年战争爆发。
其导火线是捷克的“掷出窗外事件”,结果是皇帝、天主教诸侯、西班牙一方战败。
1644年双方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进行和会谈判。
1648年10月24日正式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主要内容:a、法国和瑞典获得大片领土(法国获得阿尔萨斯、洛林,使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变为现实,此两地从此造成法德世代相争;瑞典控制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港口)b、确认了德意志各诸侯的独立,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更加巩固(西班牙承认荷兰独立;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独立地位获得承认,并退出神圣罗马帝国)c、宗教方面,实行“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利)d、承认帝国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皇帝不得干涉诸侯内政,帝国的重要事务必须由帝国议会决定。
合约影响:战后欧洲格局方面:a、神圣罗马帝国事实上被取消,德意志成为一个地理概念;b、西班牙完全失掉一等强国的霸权地位;c、瑞典称霸北欧导致了与荷兰、英国、俄国的竞争,也引起了北德意志各邦和丹麦的嫉恨d、法国打下了称霸欧洲的基础,埋下了英法、法荷交恶的种子;e、奥地利保持了在中欧国家中的地位,使之在以后的欧洲政治中仍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同,勃兰登堡也开始兴盛起来。
f、英国获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资产阶级革命较顺利的进行,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争夺海外霸权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与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1、传统的防范法国霸权 2、意识领域的冲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补充: 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为什么站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立面呢?
1、英国对法战争的实质: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均势、保护英国的商业 利益; 2、“意识形态之战”
英国对法国法革命态度的变化:
欣喜 → 恐惧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干涉与法国的对外战争
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的强势扩张(主要是埃及战线) 第二次反法联盟形成
英国——一直对法国持有敌意 俄国——本来就有的敌意,在这一时期因法国在地中海 的图谋而加深了 奥地利——不甘心失败、天主教 西班牙——家族仇恨、天主教 土耳其——被侵略 • 1798年第二次反法联盟形成,包括:英国、俄国、奥地利、西班 牙、土耳其。 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的爆发与“雾月政变” • 1799年3月,军事冲突开始 • 1799年十一月发动了“雾月政变”开始了拿破仑执政时期,法国 历史甚至欧洲历史进入了拿破仑时代。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与法国争夺意大利,剪除德意志新教势力,将分散的德意 志统一在皇帝之下,守护、巩固和扩大哈布斯堡帝国版图, 争取包围乃至最终征服最大劲敌法国。 最终失败,现代民族国家巩固了主权地位,其扩张也戛然 而止。现代国际体系在初始均势基础上显露雏形。
中世纪的国际秩序
根本特征: 1. 大量异质的政治实体间交织重叠的权力关系。(政
治分裂)
2.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念。(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
“从外交的观点看,(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首要差 异在于1400年时西方仍然将自己想成是单独一个社会。基 督教世界被极严重的内部冲突弄得七零八碎,被宗教分歧、 教义争端和经久不息的战争——阶级之间、族民之间、宗 派之间和国王之间的战争——搞得分崩离析。但是,拉丁 基督教世界仍然自认为一个整体。”——马丁利
现代国际政治体制呈现欧陆均势和海外霸权并存局面
1. 基于现代民族主义的欧陆均势体系 从内部很大程度的自我平衡到依赖于欧洲边缘和外部力量 的介入拯救欧洲平衡,英、俄等。 导致欧洲地位相对衰落、非欧强国的兴盛和欧洲体系消失。 由此 2. 海外霸权(世界霸权)体系 殖民主义之下的世界扩张与海外霸权追逐,英国、德国、 美国、俄国、日本等侧翼大国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向世界霸权体系争夺转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世界霸权体系争夺架构。
教皇和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瑞典和丹 麦等国站在新教同盟方面。
开端: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波希米亚 起义)。斐迪南迫害新教。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 事件”。 主战场在德意志,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和意大 利等国展开。 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威斯特法里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和约主要内容如下: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
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我的理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多极均势的状态,但这种均势并不是绝对稳固的,和约签订后,欧洲民族国家之间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战,仍然面临着频频的战乱。
均势中的各级诸如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的实力虽有差异,但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多次局部战争,“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欧洲各国的实力对比呈现动态的消长变化。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
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
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
到18世纪未时,就已经有许多曾经的大国衰落了。
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
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欧洲战乱仍频。
但如和约所签订的那样,这些战争都是在民族国家之间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战,不再有中世纪般为了某一所谓神圣原则而发生的战争。
而且在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直至20世纪的约大多数战争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定的国际关系原则对战争的进程及结果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3合约内容和约主要内容如下: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4各国影响编辑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
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欧洲格局构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和维也纳体系的产生-PPT精品文档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02
03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革命历程 法国政权更迭: (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拿破仑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 与 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当时的国际关系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 1、欧洲: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 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世界范围内:欧洲大国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加紧进行殖民扩张,为“欧化南北美洲和澳大利 亚、分割非洲、支配亚洲”打下基础。
第四次欧洲反法联盟(1806-1807)
•大陆封锁与伊比利亚半岛战争 第五次反法联盟(1809)
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1792年9月击败普奥联军,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特点
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建立了短暂的单极霸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欧洲秩序有两个基本原则:君主制度 和均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冲击了这两个原则,因此遭到 其他欧洲国家的围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端: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 (波希米亚起义)。 主战场在德国,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 和意大利等国展开。 最终法国和瑞典取得军事优势。但双方均因消 耗无力再战,遂求和。1644年开始。
(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3.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A. 第一次瓜分波兰 1772年8月5日,俄普奥 B. 第二次瓜分波兰 1793年1月23日俄普 C. 第三次瓜分波兰 1795年1月3日,俄奥;普后加入。
2. 当代全球国际体系
现代国际体系历史上的国际权势基本格局: 在全体系霸权(普遍帝国)和权势完全分 散(均势)之间互动转换。
兰克:“现代欧洲国际体系运动的模式是 均势的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新强国崛起抵制 头号强国扩张,新联盟形成抗击普遍帝国图谋; 随反霸战争胜利或大国国内变革一次又一次的 出现新的力图称霸者。”
1701年法奥开始军事行动。 形成两个同盟: 一方以法国为首,加入的有西班牙,巴伐利 亚等几个德意志小邦国和萨伏依; 另一方以奥英为首,有荷兰,葡萄牙,普鲁 士等德意志邦国和意大利的几个小国参加。 英国参战主要目的是夺取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
1713年4月11日,《乌特勒支和约》。法、西; 英、荷、普; 1714年3月17日,《拉什塔特和约》,奥法。
从17世纪开始的整个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可 以用几个相互接续的体系概括起来,各体系间 的沿革表明了几个特点: 一、国际关系长期以来以列强政治为特点, 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尤为突出; 二、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政治中 的主题; 三、国际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均势到霸权的 争夺过程,争夺的核心是利益。
1494年: A.米兰摄政鲁多维科· 索尔扎;法王路易八世(欧洲)
——西方国际构造的重心从意大利和地中海西移至北大西洋 东岸 1494—1559,意大利战争,法国与西班牙争夺意大利事务主 导权。最终哈布斯堡西班牙略占上风,但确立了相对均势,导致 意大利国际关系体系崩溃,进入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历史阶段。
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近代欧洲国 际关系的开端
导论: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国际体系: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 代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成各自民族特质的 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 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1. 以欧洲及其文化为中心的国际体系
16—19世纪,哈布斯堡帝国与法国的两极冲突(16— 18世纪);法英奥俄普五强多极均势(19世纪)
二、欧洲列强的争霸
1648-1789年欧洲近代国际体系两个特征:
一是体系行为体——国家以王朝形式出现;
二是最终发展出了近代欧洲国际体系的一个 重要理论和实践准则:均势原则。
王朝国家的崛起:
英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
。
王朝外交:“朕即国家”(路易十四)
重大争霸战争:
1. 17世纪的王朝争霸战争:三次英荷战争 A.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 1651年8月,英国的航海条例 B.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 C.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
a.欧洲重心向大西洋岸转移,英国得以利用地缘政治经济潜能; b.百年战争(1337—1453)失利,找到了国家人格,发现了海 洋原理;发展贸易网络,塑造工商业繁荣。 c.亨利八世确立“居间制衡”外交国策传统。
西班牙:
1469年“收复失地运动”后,迅速兴起强盛(最善战的陆 军,笃信天主教),成为“普遍帝国”的觊觎者和积极追求 者。在美洲殖民地的白银刺激下,成为海军和商业强国。 葡萄牙:
第一,几乎整个欧洲都统一在了一个由主权 国家作为行为体的国际体系之中,是真正近代 化的政治体系,促进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第二,这是以维护主权国家利益原则而确立 的体系。
第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了多国并 存的国际均势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方面结束了三十年战争, 把交战各国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勉强调和起来, 另一方面,它是交战双方在和会中长期勾心斗 角的产物。因此,和会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 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政治区域化的加深:
出现了政治经济力量的重新组合,诸侯、城市 和王国的势力不断地上升,在一统化政治观念 下的多重效忠和对皇帝的效忠面临挑战: 首先,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各诸侯国和城 市在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淡化了接 受皇帝庇护的观念,对皇帝的效忠也渐渐地变 得三心二意起来。 其次,西欧各国王权的不断加强对教皇和神 圣罗马皇帝的权威产生进一步的冲击。
中世纪的国际秩序
根本特征: 1. 大量异质的政治实体间交织重叠的权力关系。(政
治分裂)
2.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念。(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
马丁利:“从外交的观点看,(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首要差异 在于1400年时西方仍然将自己想成是单独一个社会。基督教世界 被极严重的内部冲突弄得七零八碎,被宗教分歧、教义争端和经 久不息的战争——阶级之间、族民之间、宗派之间和国王之间的 战争——搞得分崩离析。但是,拉丁基督教世界仍然自认为一个 整体。”
C.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俄法争夺波兰 1733年,奥古斯都二世病死。萨克森派:支持 奥古斯都之子;列申斯基派:支持斯塔尼斯托 夫· 列申斯基 1738年,法奥缔结《维也纳和约》。
D. 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 普鲁士等国不承认奥皇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 特 利萨的王位继承权引发。 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和撒丁王国 支持普鲁士,英国、荷兰则支持奥地利。 1748年10月18日,缔结《阿亨和约》 奥地利避免被瓜分,普奥矛盾加深。
B.传统型半旧帝国:哈布斯堡奥地利(含西班牙)
领土愈益分散,民族内涵愈益庞杂。 a.1493年马克西米连大公继位:并入勃艮第、尼德兰、波 希米亚、匈牙利等,通过联姻收囊西班牙及其属地。—— 头等强国,有建普遍帝国野心。 1515年以后,转变为意大利乃至欧洲霸权的追求者。与法 国交锋。 b.查理五世称霸图谋及其失败 1519—1556年,建立第一个“日不种政治势力之间 的冲突越来越频繁。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运 动在加强西欧政治区域化的同时,加深了西欧 各种政治势力的矛盾和斗争,以致最终导致了 1618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是波希米亚起义。
(二)“三十年战争”
1618年前,德意志境内的诸侯各邦已分裂成新 教联盟与天主教同盟,前者拥护宗教改革,反 对神圣罗马帝国与哈布斯堡王室的统治,后者 拥立皇帝与哈布斯堡王室。
把列强对西班牙的瓜分固定,划定了18世纪欧 洲国家疆界的基础。 法国衰落;英国受益;奥地利、普鲁士上升。
B. 北方战争
1700年8月19日,俄国向瑞典宣战 ,历时21年。
反瑞“北方同盟”:1697-1700年,俄、奥地 利、萨克森、土耳其、波兰、丹麦、土耳其。
1721年8月30日,俄瑞《尼什塔特和约》 俄国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瑞典衰落。
B.托尔德西拉斯条约:(世界)
1494.6. 西经48度线,全球大洋航海、远洋商业和殖民权利 东西划分,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 “创设了一个支配全球层次交往的体制,世界上第一个全球 性政治体制。” 地理大发现与新的东西交通线和全球“环状构造”的创 立。——全球性政治经济开始创立。
2.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和形成 A.最初的现代民族国家: 法国:1453年后,作为中央集权国家最初浮现 英国:
c. 腓力二世(1556-1598)的争霸图谋及其失败 继续普遍帝国和强烈的天主教大一统理念的追求。 I.扑灭尼德兰革命之火 II.建立西班牙的欧洲霸权,夺取葡萄牙帝国,即而征服英国 III.消灭新教,恢复天主教大一统
反抗力量:海上强国荷兰和英国(海权对陆权) 荷兰共和国——1568—1581革命 新教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确立新教统治。
E. 七年战争和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次全欧洲性的冲突,实质 上是英法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 。 1756年5月18日,英国对法宣战 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了巴黎和约。 1763年2月15日,普、奥、萨克森签订了胡贝 尔茨堡和约。 普鲁士迈出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导致奥地利 开始改革;英国压倒法国取得殖民优势。
奥斯那布鲁克、闵斯特 1648年10月24日,缔结两个协议,合称《威斯 特伐利亚和约》 主要内容: 一是欧洲领土分割; 二是有关德意志国家的规定; 三是宗教关系的定位。 用法律的形式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权威,宣判 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寿终正寝。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标志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形成, 表现了欧洲统一性内涵的近代特征:
15C—17C中叶:哈布斯堡家族——反哈布斯堡家族(法国为首); 17C中叶—18C初:法国路易十四——英荷奥结盟; 18、19C之交:拿破仑帝国——反法联盟;
现代国际政治体制呈现欧陆均势和海外霸权并存的局面。
1. 基于现代民族主义的欧陆均势体系: 从内部很大程度的自我平衡到依赖于欧洲边缘和外部力量的介入 拯救欧洲平衡,英、俄等。 导致欧洲地位相对衰落、非欧强国的兴盛和欧洲体系消失,由此 2. 海外霸权(世界霸权)体系: 殖民主义之下的世界扩张与海外霸权追逐,英国、德国、美国、 俄国、日本等侧翼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世界霸权体系争夺 架构。
体系沿革: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冷战结束与国际政治的多元化。
一、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