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主义与福克纳小说批评

合集下载

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在文学史上,福克纳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创作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短篇小说和诗歌等等。

他的著作不仅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对全球文学发展做出了深远的影响。

福克纳作品的代表性作品《喧哗与骚动》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今天我们从中探究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思考。

1. 小说情节与背景《喧哗与骚动》故事背景设定在南美国南部的一个虚构的县城,主要讲述了居住在这个城镇的一家黑人家庭经历的种种磨难以及家庭价值观的重塑与拓展。

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在传达家庭生活的细节中呈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从而揭示出种族歧视和不公正对于家庭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说还通过故事情节呈现了一个落后的南部城镇的生活状态,并对19世纪早期美国的种族歧视和保守主义进行了批判。

2. 文学风格与技巧福克纳的小说风格描绘了一个底层家庭的生活状况,重点呈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小说采用了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现在不同角色的观点之中,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苦闷之情。

另外,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以城镇的名字以及一些细节符号,传达了小说中存在的主题和隐含的道德观。

3. 小说主题与价值《喧哗与骚动》主要探讨种族歧视和家庭价值观念的重塑与拓展。

小说主人公Thomas Sutpen是一个有着自己规划的未来的白人,他用种族歧视和武力征服了一个黑人女子作为妻子,构建了自己的家庭。

但在其后的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命运却逐渐走向了破碎与绝望。

小说在传达种族歧视是一种错误行为的同时,也展现了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4. 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福克纳的作品对美国南部地区种族歧视和社会保守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小说通过细微的描写和行文巧妙的结构,表现出南方严峻的现实环境,同时呈现了这种现象在家庭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

小说发表于1930年代,当时美国的种族主义和压迫行为较为严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这种探讨在后来的美国社会运动中也成为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从原型批判视角解读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

从原型批判视角解读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

发 现那 种 具 有 原 型 意 义 的 象 征 、 主题 和 情 节 在 分 析 作家之一 . 意 识 流 文 学 在 美 国 的代 表 人 物 . 1 9 4 9年 诺 文 艺作 品 时 . 弗 莱 强调 首先 应 该 关 注 它 们 的形 式 特 征 贝 尔 文 学 奖 得 主 一 生 共 写 了 1 9部 长 篇 小 说 与 1 2 0 以及与神话 、 仪式有关 的传统程式 . 并 且 将 文 学 的 演 多 篇 短 篇 小 说 .其 中 1 5部 长 篇 与 绝 大 多 数 短 篇 的 故 变 和 发 展 与 四 季循 环 的神 话 直 接 联 系 起 来 . 企 图在 这 事 都 发 生 在 约 克 纳 帕塔 法 县 . 称 为“ 约 克 纳 帕 塔 法 世 种 对 立 中 把 握 文 学 的 整体 结 构 他 在 自己 创立 的原 型 系” 他 的这 些 作 品为 人 们 谱 写 了 一 部 现 代 美 国 南 方 批 评 法 则 中规 定 . 任何 文学 文本 的形 式 都 有 其 原 型 发 的编 年 史 。 福 克 纳 叙 事 方式 独 特 , 不 注 重 语体 , 却 具 有 展 模 式 : 文学作 品中的人物 、 情 感 甚 至 语 言 也 都 是 有 极 高 的叙 事 能 力 福 克 纳 去世 后 . 遗 体 被 运 回 了家 乡 其 引 以 参 照 、 借 鉴 的 原 型 。 文学 的发 展 过 程 就 是 原 型
《 押沙龙 , 押沙龙 ! 》 是 美 国作 家威 廉 ・ 福 克 纳 的第 合 统 一 的社 会 交 际 的 特 殊 意识 形态 . 并 且 在 特 定 的 文
九 部 长 篇小 说 它 讲 述 的是 美 国 内战 前 后 的 一 个南 方 化 环境 中大 多 数 人 依 靠 约 定 俗 成 来 理解 这 些 原 型 家庭 的 爱恨 情仇 . 反 映 了南 方 的社 会 伦 理 问题 。作 者 在《 批 评 的 剖析 》 中, 弗 莱 综 合 了前 人 对 原 型 研 究 在 书 中 仅仅 充 当 了穿 针 引 线 的 作 用 . 而 萨德 本 的表 述 的成 果 . 对西 方文 学 的原 型 从 原 型 意 义 上 划 分 出来 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93.原型批评是什么?(1)发展概况:①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在西方文论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原型批评在60年代达到顶峰,对文学研究尤其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7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失去影响。

(2)主要主张:①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②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并强调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类型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的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3)影响评价:①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以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为基础,在文学观念上,弗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的影响,使其原型批评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文化批评的倾向。

②在方法论上,原型批评还吸取了斯本格勒的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和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理论。

③此外,原型批评虽然反对新批评,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学自足论的痕迹。

94.詹姆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是什么?(1)弗雷泽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以研究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发展而著称,他的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来自巨著《金枝》。

(2)其主要理论主张有:①金枝国王习俗与宗教模式:金枝国王习俗指的是当部落首领精力衰竭之后就应该被杀死吃肉喝血,这一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把老首领的力量继承下来,而这一习俗发展出了许多的宗教,许多宗教的中心人物都是一位以青年男子形象出现的神,代表各个季节中的繁衍尤其是农作物的丰收,因此人们把神的躯体和血液与农作物的良种主要产品即面包和酒等同起来,形成了吃肉喝血的宗教仪式,而这种宗教的核心就是祭奠这位神的死亡与再生。

从《烧马棚》看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情怀(推荐五篇)

从《烧马棚》看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情怀(推荐五篇)

从《烧马棚》看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情怀(推荐五篇)第一篇:从《烧马棚》看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情怀从《烧马棚》看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情怀摘要:威廉?福克纳的作品《烧马棚》是一篇非常出色的短篇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在面对父亲习惯用暴力发泄不满并解决生活中的一切矛盾时的心理挣扎和抉择。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篇看似充满了冲突与怒火的短篇小说其实深刻体现了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情怀。

关键词:《烧马棚》人道主义情怀尊严人性福克纳被人称为美国南方文学领袖及“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他的创作与南方有着不解之缘,正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他才创造出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独一无二的小说王国,正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包容使得小说作品深刻而又不乏温情。

表现小萨蒂在父亲纵火和正义之间做选择的《烧马棚》是福克纳最初发表于1939年6月号的《哈珀》杂志上的,之后合并进1940年出版的《村子》里,1950年再编进《短篇小说集》中,并于1980年被改编成电影。

1939年一面世就以美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的身份获得首届“欧?亨利纪念奖”。

《烧马棚》讲述的是南方白人佃农阿伯纳带领一家人不断搬迁的窘迫生活。

阿伯纳是一个缺乏教养,处事方式接近无赖的人。

他的内心总是对雇主们充满仇恨,总是习惯搞破坏满足自己极端的心理不平衡。

他还希望儿子们继承他的秉性,不时地故意在儿子面前展示他面对权贵依然我行我素的态度和行为。

然而小说中的小儿子沙多里斯是一个天性单纯向善的孩子,他的内心始终在血浓于水和正直之间分裂和冲突。

一开始他不情愿地作了伪证,后来他的内心在道义和父权的不断分裂下痛苦到了极点,终于无法按捺与生俱有的正义感,跑到少校家报信,再后来听到枪声后他的内心再次在血亲面前冲突,这种心理波动的描写曲折而又真实,正是这种一波三折而又符合人性的心理冲突的描写使得这篇作品深刻?p丰富而又不乏人道主义情怀。

福克纳为了坚定的信念而写作,正如他在诺贝尔奖的得奖感言中提到的,他一再重申“内心深处永恒的真理”,如爱、荣誉、怜悯、尊严、同情与牺牲,并认为将这样的元素融入作品,才能够打动读者。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 T· S·艾略特; 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 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 ,不得要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 文学的本体是作品, 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 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 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 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 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福克纳文学创作的文化语境分析

福克纳文学创作的文化语境分析

福克纳⽂学创作的⽂化语境分析福克纳⽂学创作的⽂化语境分析 福克纳的作品可以说是南⽅⽂学传统的集⼤成者。

所有的南⽅⽂学传统在福克纳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和发扬。

“语境”⼀词最早由波兰籍⼈类学家马⾥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

作为⼀个重要的语⾔学范畴,“语境”指的是语⾔赖以⽣存、运⽤、发展的环境,它对语⾔使⽤者的⾔语活动起着解释或制约的作⽤。

马⾥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化语境两类。

⽂化语境指与⾔语交际相关的社会⽂化背景,是⼀个民族在⾃⼰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式、价值观念等等。

它分为两个⽅⾯:⼀是⽂化习俗,指⼈民群众在社会⽣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活模式,是⼀个社会群体在语⾔、⾏为和⼼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是社会规范,指⼀个社会对⾔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

作家创作的⽂化语境是指作家从事⽂学活动期间对他产⽣深刻影响的具体的⽂化环境,涉及社会的物质⽂化、精神⽂化及制度⽂化的各个⽅⾯以及⼈们的⽣产⽅式、⽣活⽅式和思维⽅式等。

作为美国南⽅⽂学复兴运动涌现出来的最杰出作家,福克纳创作的⽂化语境主要来⾃于美国南⽅的⽂化传统、价值观念及⼈们的思维⽅式等等。

他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刻画了保守、愚昧、落后的南⽅⼈,反映出他对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态。

⼀、南⽅情结 ⾃从在美洲⼤陆落脚以后,美国南⽅⼈⼀直⿎吹“⽩⼈⾄上”的观点。

“南⽅尊严”的思想也⼀直渗透在南⽅⽂化当中。

在他们看来,“南⽅⼈”是⼀种不可侵犯的尊严的称号,南⽅⼈必须捍卫⾃⼰的⾝份,他们⾸先是南⽅⼈,然后才拥有其他⼀切。

任何容忍对南⽅的批评,尤其是对“独特制度”(蓄奴制)的批评⾏为都是对南⽅的背叛(1)。

然⽽内战以后,南⽅满⽬疮痍,贫困和落后困扰着所有的⼈。

悲剧意识笼罩在每个⼈的⼼头。

然⽽在这种悲剧意识中成长起来的南⽅作家没有沉湎于过去,⾃暴⾃弃,⽤客观的眼光正视⽣活,正视历史。

从生态批评理论分析福克纳的《三角洲之秋》

从生态批评理论分析福克纳的《三角洲之秋》

从生态批评理论分析福克纳的《三角洲之秋》作者:刘新宇姜波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07期摘要:《去吧,摩西》是福克纳的系列小说代表作之一,它由七部系列短篇小说组成,其中三篇《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秋》,刻画及描述了原始的自然生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批评;福克纳;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7-0001-02生态批评亦称“文学与环境研究”,这一理论萌芽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欧美地区,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世界发展的步伐一起前进的。

所以,时至今日,“生态批评”仍旧是当下最为流行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一。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才能避免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污染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生态的视角去研究福克纳《三角洲之秋》与自然的关系。

1 福克纳的自然情结与《三角洲之秋》用环境视角去评判福克纳作品,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生态批评理论出现伊始。

有西方作家曾提出,福克纳作品之所以能够让人印象深刻,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在于其作品的自然环境描写非常生动、非常鲜明。

福克纳是一位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作家,尤其是对自然环境的观察更是如此。

福克纳小说的自然情结源于他对生养自己的故乡的浓厚感情,这也是作者本人最终选择在故乡度过余生的重要原因。

福克纳的一生,几乎都在进行与故乡自然有关的文学研究。

作者生长于美国密西西比州北部的三角洲,三角洲曾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因此他从小就与大自然感情深厚,就与笔下的荒野结下不解之缘。

在作者眼中,三角洲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三角洲之上的大片森林是人们狩猎的重要场所,三角洲周边的河流是人们捕鱼的绝佳之地。

短暂的春天,适宜的环境给了庄稼生根发芽的机会;漫长的夏天,强烈的日光让庄稼渐入成熟;宁静的秋天,庄稼已然成熟,只待收获;寒冷的冬天,整个三角洲都在休养生息。

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文化观

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文化观

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文化观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最富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思想和创作深深扎根于养育他的南方生活和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邮票般大小的故土”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各种传统的和创新的手法,深刻而全面地探索了美国旧南方解体的根源和表现了处在历史性变革中的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

自从二十世纪以来,福克纳的南方情结,福克纳作品中的宗教因素以及其写作风格、技巧等都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热切关注。

随着对福克纳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来探讨福克纳的作品,如用生态批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话语分析等理论来进行解读作品。

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的一些主要作品进行分析,梳理出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视角,下面将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文化观。

一、宗教文化观福克纳同许多西方作家一样,认为基督教文化是他们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

纵观福克纳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诸多作品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虽然不能称之为一位基督教作家,福克纳却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大量运用圣经模式和基督教文化因素,如在《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去吧,摩西》、《押沙龙,押沙龙》、《寓言》等重要小说中,福克纳都注入了圣经传统的因素在这些作品中,福克纳巧妙地借用《圣经》典故,塑造出了一些与《圣经》中的人物,尤其是与耶稣形象相近的角色,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在其经典著作《喧哗与骚动》中,耶稣式的人物竟然是个白痴――班吉。

在福克纳笔下,他虽然智力只有三岁,却有着耶稣般的超自然力,能够感知姐姐凯蒂的变化和堕落,但并不如《圣经》中万能的耶稣那样能够拯救人类。

正如Roberts (1970:62-63 )所言:“班吉代表了耶稣尽管能够感受到世界上的罪恶,却不能拯救这个世界也不能给这个世界以希望。

”在班吉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福克纳对当时社会对传统价值观解体的痛心疾首,以及对当时腐败的社会、人们堕落的精神世界的失落和批判。

对威廉福克纳的评价是怎样的

对威廉福克纳的评价是怎样的

对威廉福克纳的评价是怎样的很多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都曾坦言表示,福克纳是自己的导师,而福克纳的作品,也曾被无数文学大家模仿。

那对威廉福克纳的评价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对威廉福克纳的评价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家的得主,她也是研究福克纳文学的硕士,她对威廉福克纳的评价说,福克纳在对待美国种族问题的看法,对她的启发和影响很大,也是她探索新的种族问题的思想指导。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也曾说,在思想方面,他主要受到了萨特的启发,而在文学方面,主要得益于福克纳。

在略萨阅读福克纳的小说时,一边阅读一边笔记,真可谓是爱不释手啊!除了国外的作家,福克纳对国内的许多文学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家得主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演讲时,对威廉福克纳的评价道,他从来不知道,小说居然可以能有这样的写法,把一桩发生在农村的小事,堂而皇之地书写进自己的作品之中。

直到读了福克纳的作品后,他才知道,原来作家不仅可以虚构人物和事件,同样也可以虚构地理。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也对福克纳评价说,影响过他的文学大师有很多,但是唯一让他了解文学的,只有福克纳。

他也将福克纳称为自己的导师,并坦承是福克纳教会了他如何使用心里描写的表现手法。

福克纳作品介绍福克纳一生留下的作品有许多,其中有大约二十篇左右的长篇小说和百余篇短篇文章,福克纳作品大多都是围绕着作者的生活环境展开的,其中还穿插着许多名人事迹。

大约在28岁的时候,福克纳第一本小说出版了,而福克纳最出名最经典的作品恐怕就是《喧哗与骚动》了。

这篇小说以多角度叙述的手法详细介绍了老地主一家从最开始的兴盛到没落的过程,全篇从各个角度来描述老地主的女儿身上发生的故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展开,其妻子怨天尤人,其女儿反抗传统约束女子的教条,其大儿子的愚痴,二儿子的自私自利,三儿子的无主见,作品全程是没有体现任何家庭的关怀与温暖,甚至女儿出事后,其妻子不仅没有安慰,反而是恶语相向。

福克纳文献综述

福克纳文献综述

福克纳研究综述专业:英语班级:2004级(3)班姓名:毕彩霞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最富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在三十年代发表了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小说和短篇,到五十年代便取得了几乎是神明的地位。

他集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于一身,创作了一套“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大量诗作和短篇小说。

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各种传统的和创新的手法,深刻而全面地探索了美国旧南方解体的根源和表现了处在历史性变革中的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关于福克纳的研究,其研究大都集中福克纳的南方情结,福克纳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福克纳的妇女观,创作技巧等几个方面。

但在1997年,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福克纳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与会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和观点,比如运用巴赫金理论探讨《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对话性和多元性;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八月之光》和《熊》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话语分析等理论解读福克纳作品等。

笔者主要通过了阅读肖明翰的《威廉·福克纳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和李文俊的《福克纳评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以及在中国期刊网中通过输入关键字,作者名和题名的方式查找到了关于福克纳相关的研究作品共95余篇,在仔细阅读后从中找出了对笔者有直接参考价值文章大概20篇左右。

而本课题旨在总结出国内和国外对福克纳研究的状况,以及探讨国内福克纳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1)研究的深度广度应该拓展。

(2)译介的数量有待提升。

(3)应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

这是笔者主要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看法,而笔者打算就福克纳作品中的家庭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中心,一个家庭的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因此笔者对其家庭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之下的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之下的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1,2019Genera.No.1662019年第1期(总第166期)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College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福克纳将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下的传统南方人的心理的扭曲失衡放置在历史变革的大环境里。

作者用冷静的笔触、精巧的构思,将该段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焦躁与暴虐,种族之间尖锐的冲突,大发展时代社会的大动荡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拟用丹纳社会历史批评“三元素”法,对文本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进行探讨。

一、种族特性———素材与灵感之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用文字构筑的南方世界。

南方,是他人生情感的生发与寄寓之所。

福克纳创作的独特性,与美国南方历史的独特性根连枝接。

故事的主人公艾米丽小姐,正是南方传统旧贵族的典型代表。

她生长在一个极为传统的父权专制的南方贵族家庭。

她的父亲独裁、严苛。

即使他去世了,他的“统治”也并未结束,他的遗像依旧摆在艾米丽的房子里显眼处。

艾米丽深深被这种家庭氛围影响,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传统的南方淑女。

她的骨子里充满着优越感与高傲。

虽然她不得不接受家道中落、父亲亡故的事实,但她仍然秉持着她的贵族品性,然而她的孤傲行径却被小镇人们默默纵容。

“那股气味的事”发生后,政府官员们像盗贼一样偷偷潜入艾米丽的院子,处理掉气味;即使她不纳税,政府官员也无可奈何;她被免除税款时,小镇居民虽然心里不平衡却也接受;买毒药时即使她拒不告知用途,还是购买到了药品。

但只有一件事,小镇居民开始议论纷纷,那就是出身高贵的艾米丽小姐和拿日工资的北方佬之间的恋爱。

妇女们将之视为小镇的耻辱。

她们写信给艾米丽的远亲,让他们干预艾米丽的行为,她们还搬来牧师对艾米丽劝阻。

在她们眼中艾米丽是传统南方贵族的象征,她们不允许艾米丽做出这样有辱种族的事。

父权的压制与内心对爱的渴望,自身的孤傲与没落衰败的现实,小镇人们的纵容与固执的阻挠,无不是历史条件下南方人在面对现实与传统的冲突下,迸发出的狂躁。

福克纳的《去吧,摩西》等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福克纳的《去吧,摩西》等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收稿日期]2018-12-24[作者简介]翁蜜娟(1982-),女,福建莆田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语言学、文学。

福克纳的《去吧,摩西》等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翁蜜娟(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国最早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小说家,其众多创作作品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理念思想与价值诉求。

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去吧,摩西》体现了威廉·福克纳的生态观,尤其是《去吧,摩西》中的“大森林三部曲”对人与荒野、动物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读,深刻体现了威廉·福克纳的生态忧患意识,表达了其生态观。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下,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重新阅读福克纳的《去吧,摩西》以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反思当下,构建正确的生态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大森林三部曲”;生态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1-5330(2019)01-0094-04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所暴露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愈发明显,且愈演愈烈,如何正确认识并协调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命题。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在面对美国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持以了高度的关注,成为了最早将生态批判理念融入到文学创作中的小说家。

威廉·福克纳通过独特的写作技巧将其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所创作的诸多小说作品包括《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等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表达了生态忧患意识,展现了自己的生态观,为美国生态批判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面对当前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正视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威廉·福克纳的生态观为和谐生态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指导。

对此,以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去吧,摩西》为文本,从人与荒野、动物和土地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了解其作品中所呈现的生态观,为构建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全面思想认知。

福克纳的小说《荒原》中的美国南方社会与种族问题

福克纳的小说《荒原》中的美国南方社会与种族问题

福克纳的小说《荒原》中的美国南方社会与种族问题介绍《荒原》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36年。

该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富裕家族逐渐衰落的故事,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和种族问题在20世纪初的背景下。

南方社会背景在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处于鼎盛时期。

土地所有权、奴隶制度以及白人至上主义构成了南方社会架构。

这种社会结构对福克纳笔下的角色和情节产生了深远影响。

福克纳通过描述农场主康普顿家族走向衰败的过程,展示了种植园经济时代逐渐结束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挑战。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和社会转型对南方地主阶级造成的冲击。

种族关系福克纳将黑人视为被剥削和受压迫的群体,并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些黑人角色来反映他们在南方社会中的地位。

小说中的黑人角色反映了当时种族歧视和不平等的现实。

他们面临经济困境、无法获得公正待遇以及受到社会歧视。

福克纳也通过这些角色来揭示南方白人阶级对非洲裔美国人施行的暴力和压制。

个人心理与道德困境《荒原》还深入探讨了主要角色的个人心理与道德困境,揭示了他们面临的挣扎和矛盾。

福克纳将这些矛盾情感巧妙地与南方社会和种族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深刻而复杂的问题。

主要角色包括农场主康普顿家族成员以及与他们有关联的黑人仆役。

他们在面对自身利益、传统价值观和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之间陷入两难选择。

结论福克纳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透彻的触动社会神经方式,将美国南方社会与种族问题刻画得鲜活真实。

《荒原》展示了福克纳对过去时代的批判,对种族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注,以及他对道德困境和个人成长的深入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美国历史和社会细微之处的探索。

通过《荒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南方社会与种族问题,并反思过去和现在所面临的挑战。

福克纳透过小说向我们呈现一幅复杂多样、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画面,引发人们深思并促使社会进步。

挣扎的女人——解读艾米莉的性格缺陷

挣扎的女人——解读艾米莉的性格缺陷

挣扎的女人——解读艾米莉的性格缺陷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杰弗逊小镇上的恐怖爱情故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思想守旧、行为怪异、性格扭曲的美国南方贵族女性——艾米莉。

本人旨在以主人公艾米莉的性格特征为中心线索,从弗洛伊德人格三重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来解读她是如何形成这种变态扭曲的性格,最终造成以毒死情人的方式来守护爱情。

标签:艾米莉本我自我超我《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

该小说首次发表于《星期六邮报》(1930年)上,随之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小说叙述了发生在南方杰弗逊小镇上的一个爱情悲剧,刻画了一个思想守旧、行为怪异、性格扭曲的女性形象——艾米莉。

小说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艾米莉的葬礼为开篇,叙述全镇人们哀悼艾米莉这座“倒塌了的纪念碑”,接着叙述新市长向艾米莉追讨税款而艾米莉拒付的事;第二部分叙述艾米莉的房子里出现了古怪气味,接着又提到她父亲的死;第三部分以“她病了很久”开篇后叙述她与新来的北方工头霍默的恋爱故事,一直到最后她进药店买砒霜;第四部分提到人们以为艾米莉要自杀了,但是她没有,并且继续跟霍默交往,这样引来了全镇人对他们交往的干涉,终于在她堂姊妹的劝说下,霍默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该部分以艾米莉的死为结束;第五部分小说又回到了艾米莉的葬礼,就在人们的哀悼和揣测之中,人们发现一个惊人的真相:艾米莉竟然与霍默的干尸同床共枕了近四十年。

这部小说以其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恐怖因素等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艾米莉的悲剧成因来探索南方旧社会和福克纳的思想,尤其是他對传统与变革复杂而矛盾的态度,研究的范围也仅限于女性主义、人道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范畴。

而本文旨在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来深度解读艾米莉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这种新的解读可以让读者深入窥视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牧场弗罗斯特赏析

牧场弗罗斯特赏析

牧场弗罗斯特赏析牧场弗罗斯特是美国作家福克纳创作的一部小说作品,被誉为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牧场弗罗斯特》进行赏析,探讨其主题、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牧场弗罗斯特》以20世纪初美国南方的庄园为背景,讲述了庄园主弗罗斯特一家的故事。

小说通过不同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本书的主题是时间与记忆。

小说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间对人物命运的改变以及记忆对人物情感的影响。

尤其是弗罗斯特一家的命运在时间的推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繁荣昌盛到衰败沦落,呈现出时间带来的无情和残酷。

本书的结构精巧巧妙。

小说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回忆来展现故事。

每个章节都以不同的人物为中心,呈现了各自的故事和情感。

这种结构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和思考空间。

本书的语言风格独特。

福克纳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思维过程。

他的叙述方式独具特色,扣人心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同时,福克纳运用了南方口音和方言,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真实,增强了作品的地域感和文化特色。

本书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善恶。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善良正直的人,也有虚伪狡诈的人。

福克纳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揭示了社会中权力与财富的腐败、人性的善恶交织的复杂真相。

《牧场弗罗斯特》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小说作品,通过对时间与记忆、社会不公与人性善恶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福克纳深刻的思想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小说结构精巧,语言风格独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思考人类的命运与社会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福克纳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倾 向” ( 。 波尔 蒂克 ,00 18 艾 布拉姆 斯( 2 0 :7 ) M.H. A r s ̄ 认 为 “ 始 主 义 者 倾 向于 ‘ ba ) l m J 原 自然 ’ 不 是 而 ‘ 人为 ’ 自然是指 在 人类 文 化 、 智 和发 明以前 的 。 理 或独立于人类 文化 的本真 状 态 , 而人 为 则 是指 人类 的思考 、 实践 、 律 、 统和 对 文 明社 会 的种 种 复杂 法 传 的安排” 艾 布拉姆斯 ,04 2 4 他 同时 把原 始 主 。( 20 :4 ) 义划分 为两类 : 文化 原 始 主义 和 年代 原 始 主义 。其
兹华 斯 也热情 讴 歌 自然 。美 国作 家詹 姆 斯 ・ 珀 在 库
康普 生 、 塞得 潘 、 卡斯 林 中的人 物 在不 同故事 中反 麦 复 出现 。例如 , 昆丁 ・ 普 生既是 《 哗与骚 动》 康 喧 的主 角 , 押 沙龙 , 沙龙 》 在《 押 中的叙述 也是 这部 小说最 重
或者单 纯质朴 的野 蛮人 。
原始 主义 思潮 在 1 纪 欧洲 浪 漫 主 义文 学 和 8世 1 世 纪美 国浪 漫 主 义 文 学 中有充 分 展 现 。卢梭 在 9 《 论人类不 平等 的起源 和基 础》 中批评 了资本 主义社 会 的种 种弊端 , 为“ 认 回归 自然 ” “ 和 高贵 的野 蛮人 ”
收 稿 时 间 :0 91 -5 2 0 . 1 0
作者 简 介 : 翟乃 海 (99 , , 族 , 东 沂 源人 , 师 , 东 师范 大 学 文学 院 在 读博 士生 。研 究 方 向 为 : 美文 学 和 中 西 比较 诗 学 。 17 一)男 汉 山 讲 山 英
10 0
的质朴 和简单 的生 活 才是 人 类 的 出路 ; 国诗 人 华 英
原始 主 义 即“ 对 于 人 造 的城 市 文 明 , 为在 相 认 ‘ 原始 ’ 生活方式 中, 的生 存 更 自由和更 惬 意 的一 人
为 其 思 想 内 涵 的 主 要 特 征 , 返 归 神 话 的 超 现 实 想 以
象方式 及表 现形式 为其艺 术追 求 。( 克强 ,09 方 20) 上 述论 述 虽各 有 侧 重 , 综 合来 说原 始 主义 文 但
山 东 外 语 教 学
Sa tn o inLnug eci or l hrogFrg aga e ah gJu a u e T n n
20 09年 第 6期 ( 第 13 ) 总 3期
பைடு நூலகம்原始 主义 与福克 纳 小说 批 评
翟 乃 海
( 东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济 南 20 1) 山 山 504
运动 以来 , 理性在 人类 的认 识 和实 践 中逐 渐 取得 主
导地 位 , 人类利用 理性知 识不 断征服 、 改造 自然 和社 会 。但是 , 类单凭 理性无 法理解 整个世 界 , 方工 人 西
形式 , 规则 和传 统” 同上 ) 。( 方克强则从 文化人类 学 的角度论述 了原 始 主义 , 将 原始 主义 分为 三层 含 并 义 : 性 的原 始 主义 、 化 的原 始 主义 和文学的原始 人 文 主义 。1原 始 主义 是 人 性 的一 种基 本 情感 , ) 是人 对 自身生命 历程 在价 值 判 断上 向过 去看 、 向后 看 的一
中文化原 始主义是 指“ 在人 类文化 和价值 各领 域 , 倾 向 自然 的而不是人工 的 …… 比如 , …在 环境上 , … 原 始 主义者喜欢不 受人类 干 预的 、 户外 的 自然 , 反对城
学具有如 下特征 : 助 神话 , 借 注重 认 识 的整 体性 ; 强 调情感的 自然表 达 , 别是 直 觉 的或 者潜 意 识的表 特 现 ; 尚过 去 , 崇 反思 工业 文 明 ; 回归 自然 , 强调 自然对 于人 的道德 的净化 作 用 ; 造处 于 社会 边缘 的人物 塑
市和人 工花 园。 在文 学 上 , 原始 主义 者赞颂 自发性 的、 自由的情感 表达 和 自然 天赋 的本能抒发 , 对应 反 用可预 知某种效 果 的文学 方 法 , 反对 遵 从于 人 为的
在西方文 学的历史 长河 中 , 神秘 与祛魅 , 始与 原
进步, 理智与情 感 等对 立 的 思潮 一 直存 在 。 自启 蒙
摘要 : 西方现代 主 义文 学 中存在 着原始 主义的倾 向。现代 主 义 文 学大师 福 克纳 的 小说 中即 包含 此
类倾向 , 如神话 、 宗教母 题 , 赞颂 高贵的野 蛮人 和复 归 自然 简朴 的价值 倾 向 , 并具 有 整体 性 , 秘仪 神
式 性 , 想性和诗 意性 的 美学特征 。福克纳 小说表现 出了原 始主义创 作倾 向 , 理 但其 目的并不是 恢复 原 始的生活 , 而是 体现他 对 南方文 明失落的 怀 旧之情 、 对现 状 的不满和 寻找 文化 出路 的 尝试 。作为
业 文 明和科 技理性也并 非无 所不 能。 因此 , 2 当 O世
纪初 西方文 明遭 遇 危机 时 , 始 主义 作 为工 业 文 明 原
和科技 理性 的反拨 , 现代 主 义 文学 中展 现 了 自己 在
种情感倾 向 ;) 始主 义是一 种 尚古 的文化现象 , 2原 以
怀疑文 明现状 , 要求 返 璞 归 真 为特 征 , 以原 始 、 自然
状态 作为价值 判 断 的准 绳 和 理想 ; ) 始 主义作 为 3原

的存在 。作 为现代 主义 文学 的代 表 , 福克 纳 的小 说
也存在着这 种原始 主义倾 向 。
2 0原 始 主 义 及 其 文 学 表 达 .
种文 学创作 倾 向 , 以原 始 来对 比 和批 判现 代文 明

种 批 评 的视 角 , 始 主 义 拓 展 了福 克 纳 小 说 批 评 的 维度 。 原
关 键 词 : 克 纳 ; 始 主 义 ; 克 纳 小 说 批 评 福 原 福
中图分类号 : 0 I6 1
10 引言 .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224 (0 90 .100 10 .63 2 0 )600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