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政策模型理论

合集下载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应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应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应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应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政策研究方法

政策研究方法

政策研究方法【摘要】:在政策问题分析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历史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

在政策目标确定之后,政策研究人员就应着手设计各项政策方案。

它是政策方案评估、优选的基础,也可称为提出备选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对政策试验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关政策调整的方法可分为理论方法和操作方法。

政策研究方法是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时采用的分析方法,政策研究方法体系则是依据政策研究过程而构造的一个方法整体。

包括政策研究准备方法、政策问题提出方法、政策问题分析方法、政策目标确定方法、政策方案设计方法、政策方案选择方法、政策实验方法以及政策建议调整方法等。

(一)政策研究准备方法一项政策研究的开始,要从政策决策方式、社会问题的定义及其价值、可行建议的类型、研究政策问题所需的条件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准备。

要理解上述四方面的问题,政策研究人员在准备过程中必须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在搜集和综合分析信息过程中可采用八步法,即选择社会问题、确定主要的政策问题、回顾和分析政策问题的历史沿革及演变情况、追溯研究与改革进展、获取决策主体的结构、草拟决策过程模型、走访关键人物和信息综合。

(二)政策问题提出方法政策研究一般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多数情况下,问题首先都是由个人、利益群体发现和提出的,然后取得社会的公认,争取党和国家的接受和认可,形成政策。

从政党和国家方面来说,正是由于提出了问题,要求解决,才有必要把制定政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政策问题提出的方法就是在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科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政策研究的特点,根据政策问题提出的过程,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方法。

具体包括发现问题的方法以及判断和筛选问题的方法。

(三)政策问题分析方法政策问题分析是政策研究的重要环节。

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准则和运用有效的分析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政策问题分析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历史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

常见的八种理论:

常见的八种理论:

常见的八种理论: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结构化(structuration theory)符号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ism)理性选择(rationalchoice theory)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新功能主义(neo functionalism)弱关系(strength of weak ties)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结构洞理论强调人际网络中存在的结构洞可以为处于该位置的组织和个人带来信息和其他资源上的优势。

1992年,博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动主体更多的利益或回报。

所“结构洞”就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直接联系,即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如果两者之间缺少直接的联系,而必须通过第三者才能形成联系,那么行动的第三者就在关系网络中占据了一个结构洞,显然,结构洞是针对于第三者而言的。

博特(Burt)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

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果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掌握更多的信息。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的弱关系力量假设。

格兰诺维特认为,由于拥有强关系的个体之间的同质性较高,他们拥有的资源也十分接近,因此个体不容易从强关系中获得自己稀缺的资源,而弱关系则恰恰相反,由于彼此之间的异质性较大,双方更可能拥有彼此稀缺的资源,因此个体能从弱关系中获得更多。

公共政策过程模型

公共政策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分析
从动态运行角度看,公共政策是一个从无到有再 到终结的动态运行过程。过程模型就是从政策过 程的各个环节出发,将公共政策看一个多环节相 互连接的动态运行系统,其分析内容是针对系统 整体、影响因素和各系统环节的功能的分析。
过程模型分析
这一模型的创始人是拉斯韦尔,经过琼斯、安德森、布鲁 尔和狄龙等人的研究,在20世纪70、80年代成熟起来。 二战结束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们将研究的出发点和 中心内容放到了包括选民、利益集团、政党组织、立法者、 法官、行政官僚、国家元首以及其他政治角色的行为过程 上来,力图寻找各种政治行为的确定模式,探索社会政治 的发展规律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途径。作为行为主义政 治学家的代表者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建立政策科学 的同时,也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公共政策 研究之中,较早的提出了政策过程分析理论。他在《决策 过程》(1956)这一论著中,将决策划分为七个阶段, 并概括了每一个阶段的分析内容。
其成就主要表现在:(1)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将涉 及众多因素和活动的政策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或环节,并 对每一阶段加以剖析,是了解政策过程实质的、必不可少 的一步。(2)它带来了众多的关于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 的成果,丰富了政策科学理论。(3)它为了解现实政策 运行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概念框架。
过程模型分析
说明、衡量、分析
政策执行、检查、信息反馈
问题解决、 政策变更
产出变更政策
过程模型分析
詹姆斯•安德森对政策过程和功能的阐释更加明确,并提 出了政策议程和政策合法化在政策过程中的意义,安德 森在《公共决策》(1975、1979)中,提出了分析模式。
表3 序号 1 2 3 4 5
过程环节 政策议程 政策形成 政策通过 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

第8讲 全域溢出模型

第8讲 全域溢出模型

第八讲全域溢出模型核心-边缘模型、自由资本模型以及自由企业家模型主要关注产业空间分布的长期均衡问题。

然而,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制订者而言,最关心的是如何实现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问题。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产业的聚集而实现,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些地区的自我增长来实现。

客观而言,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以及这种聚集带来的某一地区经济增长只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

为了提供能评价这种政策的框架,本节和下节将分布介绍两种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即全域溢出模型(GS模型)和局部溢出模型(LS模型)。

这两个模型是在资本创造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模型不仅讨论经济区位的内生变化问题,还要讨论经济增长如何随经济区位变化而变化的问题。

一、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逻辑马丁和奥塔维诺(1999)首次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引入到新经济地理学中,并详细讨论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存量产生的溢出效应影响新资本的形成成本,从而促进资本积累。

这两个模型都假定长期经济增长率是内生的。

由于创新部门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企业愿意投资在创新部门所在的区位。

与自由资本模型和资本创造模型一样,单位资本只生产一种产品,因此持续的投资使得工业品种类扩大,这将导致价格指数的下降,在名义支出和收入一定条件下,这又导致实际产出和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就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内生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依靠资本积累来驱动,资本包括物质资本(机器设备)、人力资本(技能)和知识资本(技术)。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被称为外生经济增长模型,它关注的是物质资本的积累,但物质资本受到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当资本和劳动比率达到一种稳定状态时,人均资本就停留在某一水平,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此时人均经济增长率为零)。

当经济处于稳定状态以后,经济增长只有通过外生变量如外生技术进步才能驱动。

而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随着资本积累,溢出效应加强,人们更易于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因而就不存在资本规模收益递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约束。

八种政策模型理论

八种政策模型理论

一、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什么是模型模型是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简单化呈现。

它可以是:--一个实体的呈现(如飞机模型)--一种图示(如流程图)--一种公式(如S=v〃t )--一段文字表述的概念(如“桌子是由一个面板及其下面的四条木棍支撑而成的一种家具” )什么是政策分析模型政策分析模型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的简单化呈现。

通常以概念的方式出现(概念模型)政策分析模型有何作用1. 简化我们对公共政策的思维2. 指出政策议题的重要方面3. 通过将注意力在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征,有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4. 提出公共政策中不重要的因素,加深我们的了解5. 解释公共政策的要素,预测其影响人们很少能选定那些一劳永逸、自成一体、所有人都能领会的政策。

政策分析的目的不是产生某种一锤定音的政策建议,而是要帮助人们对现实可能性和期望之间有逐渐一致的认识,产生一种新型的社会相互关系与“社会心理”模式。

主要的政策制定理论模型1. 精英模型2. 团体模型3. 多元模型4. 完全理性模型5. 有限理性模型6. 渐进模型7. 混合扫描模型8. 系统模型从完全理性的假设(最优)有限理性(满意)非理性的假设(合理)(一)精英模型代表人物及著作:1970年托马斯.戴伊(ThomasDye)和哈蒙. 齐格勒(Harmon Zeigler)在《民主的嘲讽》中总结了前辈的精英理论基本内容: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elite )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

从政治精英到社会精英从圣西门到拉斯韦尔基本要点:社会可以划分为拥有权力的少数人,以及不拥有权力的多数人。

只有少数人才有权为社会分配价值,而群众则不能决定公共政策少数管理者并不代表多数被管理者。

精英大多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上层阶级中选拔非精英往精英地位的流动必须缓慢而持续,以维持社会稳定并避免革命发生。

唯有已经接受精英基本共识的人,才被纳入统治团体(精英是流动的,精英政治是永恒的)。

人事决策的八种模型

人事决策的八种模型

为了保证人才选拔的科学性,要利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按照一套科学、完整的流程来收集人事决策信息。

那么,在这些信息收上来之后,如何进行决策呢?所谓人事决策模型,就是收集和整合人事信息,最终做出用谁不用谁的程序和方法。

现实当中,企业的人事经理使用的评价方法越来越多,如面试、笔试、360度反馈等等,但是在做最终的用人决策时,人事经理报上去的结果总是让企业老板觉得没底,他们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怎么与实际当中所了解到的情况不一致呢?这种方法不太准吧。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问题出在整合人事信息的方式方法上,也就是他的人事决策模型不合理。

根据收集信息和整合信息方式的不同,可划分八种人事决策方法:1、完全判断法收集信息时,采用的是主观判断的方式,而在做人事决策时,也是用主观判断的方式。

临床法主要靠的是评价者的经验,易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却是许多企业实际在用的人事决策方法,一是因为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二是因为对其它方法缺乏认识和了解,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

2、量化评估法在收集信息时用主观判断的方式,而在做决策时采用了量化统计的方法,这就是主客观结合的量化评估法。

举例来说,企业里做干部选拔时,由几位评委面试被评价者,按照几个评价要素对被评价者进行评分,然后把评分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数高者予以录用。

这种方法在收集信息时用了面试这种主观判断的方法,而在决策时用了量化统计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人才测评中用得较多,但由于缺少专业训练和经验,用得不科学,使打分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

3、因素解释法在收集信息时用量化方式,在决策时根据收集到的量化信息进行主观判断,然后做出决策。

比如,为了了解被评价者的个性特征,我们会使用一些信度和效度比较好的心理测验工具,收集被测者个性特征方面的信息。

被测评者答完问卷后,统计出被测评者在问卷中每一项测评维度上的得分,就可以用来判断被测评者的个性方面的特征。

有的被测评者在权力动机这个维度上得分较高,亲和动机得分中等偏低,决策者因此判断候选人比较适合从事团队领导者的角色。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优点:政策过程模型将复杂的政策过程程序化,为 政策问题研究和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维框架; 对政策过程进行模型分析有助于从动态上把握政策。
• 具体应用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 1)忽略政策制定方式或过程对政策内容的影
响未必客观。 • 2)在现实的政治体系下,一些与政策制定密
切关联的情形很难达到。 • 3)存在对于社会问题、政策制定的逻辑关系
钱再见 : 《现代公共政策学》 第三章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陈庆云:《现代公共政策概论》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 第十章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 论与方法
宁骚:《公共政策学案例精选》 【美】托马斯 R 戴伊:《理解公共政策》 【美】林德布洛姆 :《决策过程》 【美】约翰 W 金登:(John W.Kingdon)《议程、
同的利益。”
精英决策模型(THE ELITE MODEL)
精英理论近似于英雄史观, 它把公共政策视为掌握权力 的精英们的价值偏好。
公共政策是由杰出的精英人 物决定的,大众不能决定公 共政策,大众的愿望与需求 也得不到满足,公共政策是 占领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 值观的体现。
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
本章主要内容
一、模型的概念和作用(张国庆 《公共政策分析》) 二、制度模型 三、理性模型 四、 渐进模型 五、过程模型 六、垃圾桶模型 七、团体模型 八、精英模型 九、博弈论模型 十、公共选择模型
何为模型?
模型,就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依据相似性 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
过于简化 主观偏爱 模型矛盾
制度分析模型(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 制度的界定 • 康芒斯: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为的一系列行为准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精品课件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也许是被最广泛地运用于公共 政策研究的途径。它认为,应该通过市场机制, 依靠个人而做出大部分的社会决策;然而,市 场是有缺陷的,它并不能总是有有效地分配资 源,或者说,不能加总个人的效应最大化行为 而最优化全体社会福利。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 况下,必须依靠政府来补充或取代市场机制。
精品课件
决策树法:
• 决策树法是一种以树形图来辅助进行各 方案期望收益的计算和比较的决策方法。
精品课件
案例:
某市政府,为进行城市的建设 ,准 备对旧城区加以改造。在讨论中,分别 提出三个方案:大规模改造、中规模改 造和小规模改造。不论按哪种方案进行, 资金是个突出矛盾,初步估计,按大规 模、中规模、小规模改建,分别需要 3000万、1000万与500万资金。
精品课件
(4)精英途径
认为公共政策是那些居统治地位的 精英(领袖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 映。
精品课件
(5)制度途径
这种途径将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体 制的产出。认为政策是由政府机构制定 并加以实施的,一项政策方案若不被政 府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成为政策。
精品课件
2.经济学的研究途径
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 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 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 济学途径是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 理论和新制度学派(准确地说,后两种 途径是“新政治经济学”的途径)。
精品课件
五、公共政策分析的程序
1、典型的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 (1)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
认定和细化问题 → 建立评估标准→确 认备选方案 → 评估备选方案 → 展示和 区备选政策 → 监督政策实施
精品课件
(2)爱德华·S·奎德

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简介

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简介
用 V. 忽视实施过程
关于“隐蔽议程”的认识
与公共议程相对立
是指主张改变社会现行利益和特权分配的需要尚未 提出前,即加以抑制,或在这种需求尚未达到决策 制定之领域前,即加以阻止的方法。
在政策制定活动中,政府有意对公共问题不反应,公共 议题因此被排除在政策议程之外,政策议程越来越脱 离公共领域,更多地表现出“隐蔽”性。
• (2)有些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
• (3)政策超前或滞后:政策伦理
➢ 4、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
济南大型“立柱”违规广告设置的拆除
• 需要专业拆除队伍 • 不承认产权:按照处理的程序无法进行
下达调查询问通知书,询问是否具有合法手续;送达责令 限期改正通知书、期满不改正,进行处罚或者强制拆除
1996年首批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为500万元人 民币;
1998年—2000年,每年投入1500万元人民币; 2001年—2003年,经费额度增加到了每年1亿
元人民币。
➢ 自2003年中央财政
艾滋病防治专项经 900
经费数
费增加到3.9亿元; 800
2005年又增加到 700
8.01亿元,其中
对于不同的 人,计划有 什么不同?
前后对比法
1. 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前—后”对比分析
政策执行前
政策执行后
A2
A2-A1=政策效果 A1
时间
2003-2005年“奖优免补”政策对出生率和人口数量的影 响
公 共
时 间 类











执行前评估 执行中评估 执行后评估
主观评估 客观评估 主客观评估

民主与效率——公共政策决策中的两难研究

民主与效率——公共政策决策中的两难研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文中除引文外,所有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使用授权证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日期:导论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①公共政策决策作为公共政策的首要环节,对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管理决策理论奠基人西蒙认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就是决策”,以色列学者叶海卡·德洛尔也认为:“政策研究的核心是把政策制定作为研究和改进的对象,包括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以及具体的政策问题和领域;政策研究的范围、内容、任务是:理解政策如何演变,在总体上特别是在具体政策上改进政策制定过程②。

”自公共政策决策诞生以来,民主与效率就成为其中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

一方面民主与效率是公共决策的两大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民主与效率在公共政策决策中经常顾此失彼,很难得到有效的结合。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决策能否实现高度民主化和高效率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对于公共政策决策中民主与效率有效结合问题的研究也就变得异常迫切而重要。

一、确立研究范畴公共政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目标性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或政党等社会公共权威进行利益分配和调节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备。

[教育学]公共政策

[教育学]公共政策

第一章:一、“政策分析”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

二、战国策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政策咨询的著作。

三、从产业革命起到20世纪初叶,直接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亚当。

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

马克思和马克斯。

韦伯;四、公共政策学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成形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五、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参加霍桑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设定理性人为社会人,创立了“人群关系理论”六、《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

七、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八、联结公共政策的研究者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之间的桥梁是“政策咨询”。

九、自公共政策学诞生之日起,由拉斯韦尔等人倡导的行为主义就是这个学科的主导范式。

十、公共政策的第二个阶段“政策的执行----评估----终结”十一、在90年代,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第二章:一、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二、政策群与政策链的区分: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三、公共政策学科学,决策科学化是门学科的根本诉求。

四、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五、渐进主义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六、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规范最佳模型;七、埃齐奥尼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混合扫描型;八、政治系统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解释力、并且最具有普适性的一个模型;九、机构---制度模型:这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十、“上下来去”: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第三章:一、决策是由决策者、决策地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二、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三、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四、政府过程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面上政府活动是逻辑顺序,或者说是政府动作的程序,其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五、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六、总统决策类型: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决策、防务政策七、司法决策的形式: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判决、司法命令八、不过,从形式上特征上看,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九、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十、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十一、合理的政策结构:①、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结构的有序化、②、合理的政策结构是另一重要特征是有效的分级控制、③、严格的组合秩序,这是政策结构合理是重要条件;十二、公共政策的产生有三个初始条件:①、公共问题的形状、②、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③、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十三、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第四章:一、间接主体主要包括野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二、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三、决策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四、决策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是:确认政策问题、明确政策目标、组织政策设计、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五、政治体制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种组织机制,对公共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1、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2、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3、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六、政府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决定权的横向分布形态;七、神权制中的宗教领袖、王权制中的专制君主、现代美国的总统制都属于首长制之列;八、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那么确定公共利益就是公共决策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九、公共政策运行一般经过五大环节完成其生命周期,或政策周期:①、政策制定、②、政策执行、③、政策监控、④、政策评估、⑤、政策终结;十、第二阶段:政策决定的环节: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政策声明)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十一、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与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第五章: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也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1、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三、可以说,大众传媒往往既是公共政策问题的中介,又可能是公共政策问题的直接提出者;四、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应是政策过程中首要的一环;五、边界分析往往有三个步骤: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六、多角度分析:1、个人角度、2、组织角度、3、技术角度;七、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有: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受到密切注意,至少也必须为社会大众所察觉;大多数人均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这些问题必须是人们共同认为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的事务,且应予适当注意的;八、政策议程通常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创始、说明、扩散、进入;九、外在创始模型-----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十、内在创始模型-----该模型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第六章:一、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即公共政策的制定;二、公共政策问题得以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确定有关政策目标;三、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四、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但其中政府往往起着发起规划、组织规划、帮助规划(提供规划中的经济、信息等条件)等作用,显然,政府起的是主导作用;五、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通常采取听证制度,听证,最早源于西方的司法实践;六、设计的基本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七、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3、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八、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3、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九、在当代中国,行政决策般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第七章:一、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二、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有这样几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实施上的灵活性、(4)、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5)、影响的广泛性;三、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四、政策执行的总原则就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五、政策执行原则:(1)、计划周密、(2)、执行准确、(3)、灵活创新、(4)、全局与局部兼顾;六、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七、政策的全面实施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操作性、程序性最强、涉及面最具体、最广泛的一个环节;八、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是:(1)、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2)、政策环境的变化;(3)、人们认识的深化;(4)、政策偏差的产生;(5)、政策副作用的产生;九、政策执行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思想引导手段;十、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4)、替行式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十一、我国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1)、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2)、领导体制方面的原因;(3)、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十二、矫正的方法: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执行人员素质、科学诊断问题、及时跟踪评估、强化监督控制、加强舆论宣传、采取相应强制措施、最后要采取防范和矫正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在于防范,要善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十三、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政策的可行性、政策的合理性程度、政策的合法化程度;第八章:一、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二、政策评估运行过程的用途主要有: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三、公共政策的评估者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对于评估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四、政策评估主体必须是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政策对象等构成的主体系统;五、受委托进行的评估,这是最主要的外部评估方式;六、政策评估标准有以下几方面:政策效率、政策效能、回应的充分性、执行力;七、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影响的广泛性、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八、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即从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功能出发,进行“回溯式分析”九、价值分析是美国工程师L。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政策与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1)、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2)、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3)、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者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而采取的。

(4)、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5)、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6)、卡尔·弗里德里奇-—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

(7)、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2、政策:某一组织为了解决自身面临的某一问题而制定的用以执行的具有一定约束力或指导性的行为规范。

3、公共政策的本质:(1)分配的内容是价值;(2)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3)分配具有权威性;4、公共政策的特点:公共性;权威性;目标性;实效性;原则性与灵活性;动态过程性5、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体现:公共政策总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并代表最广大大民众利益,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公共问题。

在内容上,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最广大民众的意愿,通过政府工作程序所认定的公共问题。

在制定程序上,从问题认定、方案规划到政策的合法化,所有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法定的民主政治程序6、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行为的引导和观念的引导,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第九章_公共政策评估

第九章_公共政策评估
432前后对比法政策执行前政策执行后时间a2政策效果a2a1模型1a1443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政策执行前政策执行后时间模型2政策效果a2a1p1a1a2趋向线454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时间政策执行前政策执行后政策效果a2b2模型4a1b1a2b2控制对象实验对象461979年7月高雄市制订高雄市社区发展实施办法试图以社区发展的工作方式发挥各地居民自助精神以配合高雄市的都市建设与工业建设可是近年来高雄人口剧增工业快速成长社会急剧变迁各种社会问题随之产生

38

8.职业化模式
职业化模式指职业人员根据他自己的价值准则和执 行的质量标准来评估其他人员的执行情况。主要是同 行评议,着力于对评估对象作一个全面的质量判断。 职业化模式主要应用于公共生活中的一些目标较复杂、 技术难度较大的领域。

39
第3节 政策效果评估的方法

一、政策效果的概念 政策效果是政策执行后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 的成效和影响。
18
2、林水波、张世贤的观点




(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 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 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失败的原因,进而 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 行描述与分析。
4
一、政策评估的概念

2. 政策评估的定义 政策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 序,运用特定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 可行性以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和效率 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 价值判断,以此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 整或终结的依据。
5
政策评估
效果评估

第八章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 封闭体系的IS-LM 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分别了解了IS 曲线和LM 曲线之后,只要将两条线放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就可以得到IS-LM 模型。

该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理论的出发点是有效需求原理,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三个心理规律,涉及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报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四个变量。

从而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

凯恩斯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IS-LM 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汉森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也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该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 模型而展开的。

所以,IS-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第一节 IS-LM 模型一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只有在IS 曲线上的利率与收入组合才能使产品市场均衡,只有在LM 曲线上的利率和收入组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

因而能够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只能产生于IS 曲线与LM 曲线的交点上。

如下图的E 点。

相应E 点的坐标(**,i Y )就是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可以用代数方式求解出(**,i Y )。

在不涉及进出口的三部门经济封闭体系中,若不考虑TR ,tY T =,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也就是下列两个联立方程的解。

IS 曲线方程是:Y dt c d G I C i )1(100---++=;LM 曲线方程是:P M h Y h k i S1-= 消去即可得Y dt c d G I C )1(100---++P M h Y h k S1-=则=]1[])1(1[100P M h d G I C dt c h k S +++⨯--+ 类似通过方程)1(1)1(100t c di t c G I C Y -----++=、i kh P M k Y S +=1,消掉, 则]1)1(1[])1(1[100*P M k t c G I C k h t c d i S---++⨯+--= 这样的结果比较复杂,不过其实只要将所有字母都换成具体的数字,只是简单的运算而已。

801 经济学

801 经济学

801 经济学一、微观部分:1、消费者选择理论:偏好、效用、优化选择与需求、斯勒茨基方程、跨期选择、不确定性、消费者剩余2、生产者理论: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利润最大化与厂商供给3、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市场需求与行业供给、均衡与效率、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要素市场理论4、对策论(博弈论):战略式博弈、扩展式博弈、纳什均衡、重复博弈5、一般均衡理论:交换经济、生产经济中的一般均衡、交换经济中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6、公共品、外部性和信息二、宏观部分:1、宏观经济指标2、经济增长理论:索罗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3、失业、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4、总需求理论: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IS-LM 模型与总需求、财政、货币政策与总需求5、总供给理论:粘性工资模型、价格错觉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粘性价格模型、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6、开放经济:国际收支、汇率、浮动和固定汇率下小国开放经济、国际利差7、宏观经济政策争论、政府债务与赤字8、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消费、投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9、经济波动理论的新近发展809 经济学基础一、政治经济学(一)直接生产过程1、商品与货币2、资本和剩余价值3、资本积累(二)流通过程1、资本循环与周转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三)生产的总过程1、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2、生息资本与利息3、垄断资本和垄断利润4、土地所有权和地租二、西方经济学1、个人决策行为(要素供给,产品需求,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分析)2、企业决策行为(生产函数,成本,收益,利润)3、单个市场(市场供求,市场效率,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4、总体市场(国民收入核算及其决定,国民收入的变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经济周期,失业,经济增长)810 金融学基础“金融学基础”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国际金融与货币银行学)、微观金融(投资学与公司金融)三部分,各部分各占比1/3 。

新版公共政策复习重点21

新版公共政策复习重点21

5、表达方式不当;※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1、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1)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该类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

(2)动员模式的含义: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该模式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3)内在创始模式的含义: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该模式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2、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议程的确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议题确认②议题采纳③议题重要程度排序④议题持续。

3、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三源流模型,建立在三种源流的基础上:(1)问题流:主要关注问题的定义,包括预算约束,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2)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等有关;(3)政治流:设计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

(4)当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

4、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①关门模式②动员模式③内参模式④借力模式⑤上书模式⑥外压模式。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政策目标的特征:①问题的针对性②未来的预测性③目的的多元性。

※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P279※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目标:①公平②效率③自由④安全※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①实事求是②面向未来③系统协调④明确具体⑤伦理考量※政策规划,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特征: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政策设计: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府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常见的八种理论:

常见的八种理论:

常见的八种理论:冲突理论( conflict theory ) 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结构功能主义(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结构化( structuration theory)符号互动(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理性选择( rationalchoice theory )常人方法学( ethnomethodology )新功能主义( neo functionalism )弱关系( strength of weak ties )结构洞( structural holes) 结构洞理论强调人际网络中存在的结构洞可以为处于该位置的组织和个人带来信息和其他资源上的优势。

1992 年,博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动主体更多的利益或回报。

所“结构洞” 就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直接联系,即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如果两者之间缺少直接的联系,而必须通过第三者才能形成联系,那么行动的第三者就在关系网络中占据了一个结构洞,显然,结构洞是针对于第三者而言的。

博特(Burt)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

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果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掌握更多的信息。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的弱关系力量假设。

格兰诺维特认为,由于拥有强关系的个体之间的同质性较高,他们拥有的资源也十分接近,因此个体不容易从强关系中获得自己稀缺的资源,而弱关系则恰恰相反,由于彼此之间的异质性较大,双方更可能拥有彼此稀缺的资源,因此个体能从弱关系中获得更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什么是模型模型是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简单化呈现。

它可以是:--一个实体的呈现(如飞机模型)--一种图示(如流程图)--一种公式(如S=v·t)--一段文字表述的概念(如“桌子是由一个面板及其下面的四条木棍支撑而成的一种家具”)什么是政策分析模型政策分析模型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的简单化呈现。

通常以概念的方式出现(概念模型)政策分析模型有何作用1.简化我们对公共政策的思维2.指出政策议题的重要方面3.通过将注意力在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征,有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4.提出公共政策中不重要的因素,加深我们的了解5.解释公共政策的要素,预测其影响人们很少能选定那些一劳永逸、自成一体、所有人都能领会的政策。

政策分析的目的不是产生某种一锤定音的政策建议,而是要帮助人们对现实可能性和期望之间有逐渐一致的认识,产生一种新型的社会相互关系与“社会心理”模式。

——米切尔·怀特主要的政策制定理论模型1.精英模型2.团体模型3.多元模型4.完全理性模型5.有限理性模型6.渐进模型7.混合扫描模型8. 系统模型从完全理性的假设(最优)→有限理性(满意)→非理性的假设(合理)(一)精英模型代表人物及著作:1970年托马斯.戴伊(Thomas Dye)和哈蒙.齐格勒(Harmon Zeigler)在《民主的嘲讽》中总结了前辈的精英理论基本内容: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elite)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

从政治精英到社会精英从圣西门到拉斯韦尔基本要点:社会可以划分为拥有权力的少数人,以及不拥有权力的多数人。

只有少数人才有权为社会分配价值,而群众则不能决定公共政策少数管理者并不代表多数被管理者。

精英大多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上层阶级中选拔非精英往精英地位的流动必须缓慢而持续,以维持社会稳定并避免革命发生。

唯有已经接受精英基本共识的人,才被纳入统治团体(精英是流动的,精英政治是永恒的)。

公共政策名义上是反映“人民”的需要,实际反映的是精英的价值和偏好。

公共政策的变化将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精英模型示意图学术界的评价:精英决策模型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在民”与实际的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但这一理论忽视了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与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二)团体模型代表人物及著作:1956年,美国学者厄尔.莱瑟姆在其著作《政治的集团基础》中系统阐述了团体决策模型。

团体(Interest Group)即拥有共同的政治利益或政治态度、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结合起来的群体。

团体模型示意基本内容:任何一个利益集团都会对政府机构施加压力和影响,并在相互竞争中逐渐实现平衡,这是政策形成和发生变化的源泉。

公共政策总是倾向于实力强的利益集团。

团体分析方法:着眼点:团体的影响力(成员数量、财富、组织强度、领导、接近决策者的渠道、内部凝聚力)以及团体实施影响力的方式(包括博弈)研究资料:主要是有关利益团体的影响力及其行为策略的描述、故事、新闻报道、特写、历史书籍等等。

学术界的评价:团体决策模型把注意力集中到决策过程中集团的作用上,并以此来认识、分析和处理具有利益冲突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行为,拓展了政策分析的视野。

但这一模型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生活中其它因素的影响(三)多元决策模型代表人物及著作:1968年,美国政策学者查尔斯.E.林德布罗姆在其著作《决策过程》中提出。

林德布罗姆(C.E.Lindblom)当代西方著名学者,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

1917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

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被授予该校名誉博士称号。

曾任美国比较经济学学会主席(1975—1976年)、美国政治学会主席(1981—1982年)以及其他许多学界的重要职务。

主要作品:《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渐进调适的科学》(1963)、《决策过程》(1968年初版、1980年再版)、《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1977年版)是林德布洛姆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当代西方比较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名作之一。

决策梯子图基本内容:政治决策是权力运用中公民、投票人、政党、利益集团领袖和直接决策者各自行使权力、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过程。

学术界的评价:多元决策模型使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了政策主体的范围,但忽视了政策规划机构等主体的作用。

(四)理性模型代表人物及著作(无内容)基本内容:理性决策模型是指决策者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利用一切可能搜集的信息,经过客观、准确的比较或计算,选择最优方案的决策模式。

社会生活领域里的所谓理性(rationality),是指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在实际过程中,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扩大目标成就的行为选择。

基本出发点:决策者是经济人,其行为合乎两大原则:一是行为合乎理性;二是追求最优目标。

完全理性决策理论的六个步骤A、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决策问题。

“决策者在诊断问题时能够处理和记忆所有有关的信息;即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

B、决策者拥有明确的决策目标。

C、决策者获取所有的决策信息。

“决策者有现成的办法获得与决策情况有关的所有方面的信息,亦称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D、决策者设计出所有的备选方案。

E、决策者能识别所有方案和评估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

F、决策者比较、计算每一个方案的利弊得失,选择出最优方案。

学术界的评价:理性决策模式是科学的、理想的决策方法,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在制定政策时应尽可能使用这种方法。

但由于它在知识、资讯、确定性等方面条件要求很严格,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诸多限制。

如:利益的多元性与不可供量性、决策者的个人利益、沉淀成本、信息成本、算计能力和预测能力的有限性、环境的变化、决策体制(分工与责任)(五)有限理性模型代表人物及著作: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他早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于1943年获得博士学位。

自1949年担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与心理学教授,他由于“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在《管理行为》和《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书中对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系统的决策过程理论。

基本内容: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指在寻求政策方案时,不全面分析所有的政策方案,只选择一个或几个比较适宜且可行的方案作可行性分析,只要其中一个方案的产出大于成本便可采用的的决策模式。

基本出发点:决策者是管理人,其行为合乎两大原则:一是行为合乎有限理性;二是满意原则。

有限理性:A 事实上决策者并不具有有关决策状况的所有信息B 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C 决策者在有了有关决策状况的简单印象后就可以行动。

D 决策者不可能或不愿意对各种方案的结果作充分的推测,其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次序的影响;同时其能力在复杂的决策状况中受到限制。

E 决策行动受到决策者过去活动和个性的影响F 决策者不追求最大的价值,而是只要求能够满意就行了五种组织决策影响力组织对组织成员在决策时发生的影响力,主要有以下几种:a、权威b、沟通c、组织认同或组织忠诚d、效率准则e、训练满意原则:从完全理性的假设(最优)→有限理性(满意)“最优往往是一个陷阱”→用“令人满意的”准则取代“最优化”的决策准则。

在决策时决定一套标准,用来说明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最低限度的备选方案,如果拟采用的备选方案满足了或超过了所有这些标准,那么这个备选方案就是令人满意的。

决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阶段:a、情报活动(其任务是探查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b、设计活动(其任务是设计、制定、分析可能采取的备选行动方案)c、抉择活动(其任务是从提供备选方案中提供适选方案)d、审查活动(其任务是对已经做出抉择的方案进行评价)学术界的评价:以往的决策学都着重研究决策结果的合理性,而很少注意决策本身的问题。

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揭示了决策者等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第一次给人们提供了决策过程较为完整的图景。

(六)渐进模型代表人物及著作: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学者C.E林德布罗姆于1968年发表的《决策过程》一书中提出来的基本内容:(基本要点)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策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经验对过去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决策者把决策看作是一步接着一步,不断增加和靠近理性的过程。

渐进模型的基本原则:按部就班的原则“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不像个英雄人物,但却是个正在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

”积小变为大变的原则稳中求变的原则渐进决策的原因分析:渐进决策的基础是渐进的政治人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决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方案不能满足需求时,才会寻求根本性的政策改革。

现行政策已投下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沉淀成本),这也部分排斥巨变。

渐进途径的分析方法:过去的政策是什么?过去的政策合适吗?(合适,继续;不合适,则--)调整部分政策(现行)学术界的评价:在认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过于保守(七)混合扫描决策模型代表人物及著作:混合扫描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公共政策研究学者埃泽奥尼提出的。

基本内容:决策者在认清问题性质后,一方面利用理性的分析方法去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依照渐进决策方法去探讨各种方案的可能结果,这种综合了理性、有限理性、非理性等方法的决策模型就是混合扫描决策模型。

学术界的评价:混合扫描模型能够应用系统分析来研究政策制定问题,所提模型在体系上较为周正。

但这一模型试图将理性思想和超理性思想结合在一起,忽略了二者在价值观上的冲突,造成政策价值取向模棱两可。

(八)系统决策模型代表人物及著作:政治系统论的代表者戴维.伊斯顿在其著作《政治系统的分析方法》提出系统决策模型。

基本内容: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

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

学术界的评价:系统决策模型从宏观角度对政策过程进行了分析,但缺乏对政治系统这一黑箱的分析政策分析报告的内容:界定政策、寻找模型、模型对照、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