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力油层挖潜技术对策研究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在油田开发中,随着地表易采储量的逐步枯竭,油田的剩余油逐渐成为重点开发对象。
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常见的剩余油开发目标,而挖潜方式方法对于油田的高效开发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一、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于油水层来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油水层的分布情况,深入了解油水层的内部结构,进而指导油田的开发和勘探工作。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油水层,实现对剩余油的有效开采。
2. 水驱开采技术在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过程中,采用水驱开采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方法。
通过注入水的方式,可以推动原油向采油井运移,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原油产量,还可以降低采油能耗,提高采收率,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挖潜方式方法。
3. 碳酸氢盐矿物化学驱技术碳酸氢盐矿物化学驱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中注入碱性溶液,将油藏内碱性物质溶解,生成矿物盐沉淀,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纯净的油藏孔隙,并改变地层的渗透性和通透性,推动原油向井眼运移,实现剩余油的有效采收。
4. 重力驱动技术重力驱动技术是一种通过地面上的重力来促进油藏内物质的移动,从而实现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上方设置合适的注水井,通过重力作用,将注入的水推动到较低处,推动原油向采油井运移。
这种方式方法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显著,对于挖掘剩余油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酸化技术对于薄差油层来说,酸化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差油层中注入酸性液体,可以有效地溶解差油层中的岩石颗粒,使之产生孔隙度增大,提高渗透率,并且能与差油层内的部分矿物结合,形成可流通的孔隙,从而增加油层的产量。
2. 地面压裂技术地面压裂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差油层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下方设置压裂炮孔井,通过压裂技术使得油藏的渗透性得到提高,从而推动原油向井眼运移,实现差油层的有效开采。
渤海SZ油田非主力油层构型解剖及挖潜实践
渤海SZ油田非主力油层构型解剖及挖潜实践TIAN Bo;LIU Zongbin;LIU Chao;JIA Xiaofei;WANG Yingchao【摘要】渤海SZ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在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理论指导下,应用新钻井岩心、水淹等资料,对油田开展精细解剖,明确了构型要素的空间接触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构型表征的注采连通程度定量分类方法.结果表明,SZ油田非主力油层以三角洲前缘坝缘微相为主,平面构型单元注采接触关系及层间相带干扰是导致其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按照非主力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类型,采用\"水平井开发动用、注采主流线小井距加密\"等海上特色挖潜技术,可有效改善非主力油层的开发效果,为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提供新的途径.【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7页(P29-35)【关键词】剩余油;非主力油层;控制因素;挖潜实践;构型解剖【作者】TIAN Bo;LIU Zongbin;LIU Chao;JIA Xiaofei;WANG Yingchao【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引言SZ油田是中国海上最大的自营普通稠油油田,自1993年投产至今已有20余年的开发历程,具有高孔、高渗、强非均质性的特点,采用注水的开发方式。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逐渐暴露出水驱动用差,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1-2]。
自2009年底,SZ油田实施了海上首个大型综合调整项目,通过“定向井+水平井”的整体加密调整模式,油田的开发效果得以明显改善和提高。
而首次调整后的加密井水淹解释资料显示,在长期多层合采的条件下,厚度较大、物性较好的主力油层水淹较强,储量动用程度较高;而厚度较薄、物性相对较差的非主力油层水淹较弱,储量动用程度较低。
因此,随着老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主力油层水淹日趋严重,而且在一次加密调整期间,厚层内部动用不均的剩余油均已部署相应的水平井实施挖潜。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田开发是指对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采的过程,而在油田开发中,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油水层与薄差油层中,通常会存在一些油气资源残留未被开采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挖潜方式方法来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
本文将针对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和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1. 油水层的特点油水层是指在油藏中,石油和地下水共存的地层。
在油水层中,石油和地下水通常会呈现出不同的渗透性和密度特点,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开采方式选择和生产控制。
2. 薄差油层的特点薄差油层是指油层厚度较薄、储量较少的油层。
薄差油层通常储量不大,采收率较低,开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挖潜方式方法来提高采收率。
二、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1. 压裂技术压裂技术是一种通过向油层中注入高压液体来破裂岩石,增加裂缝面积,促进石油和天然气的流动,从而提高油气的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油气流动条件,提高采收率。
2. 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是指在油层中钻探一定深度后,向水平方向进行钻探,从而增加油井和油层接触面积,促进油气的流动和采收。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水平井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增加油气产量。
3. 气体驱替技术气体驱替技术是指通过注入气体(如天然气或二氧化碳)来推动油层中的石油流动,增加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气体驱替技术可以有效地推动剩余油向井口流动,提高采收率。
4. 地面化学驱技术地面化学驱技术是指通过在地面对注入井的化学剂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化学剂通过井口注入到油层中,改变油层物性,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地面化学驱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油气流动条件,提高采收率。
5. 高效采油工艺高效采油工艺是指通过提高采油技术水平,改进采油设备,优化采油工艺流程,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深化油田地质认识,搞好停产井挖潜
、
概 况
产井 ,实施补层见到了明显 的效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0 0年 2 0 1 3年针对这类停产井实施 补层 , 共计 2 2井 次 , 有 效 2 O井次 ,有效率达到 9 1 %,累积增油达到 6 . 6 4 X l O ' t ,累积增天然气 达
1 9 3 5×1 0 4 m3 。
架1 1 - 3 井构造高部存 在有剩余油 。为挖掘这部剩余油 ,提 出了利用停
产井架 1 I - 6 井 进行侧钻措施 。 架 1 1 - 6 井于2 0 0 4 年 1 2 月实施侧钻 , 同月完钻 , 共钻遇油层 5 . 1 m / 4 层 ,油水 同层 1 5 . 5 m / 5层。2 0 0 5年 1 月投产 ,4 . 0 m / 2 层 ,初期 日 产油 3 5 f d ,含水 0 %。生产 至 2 0 0 5 年 l 1 月 ,日产液 2 2 t / d ,日 产油 1 2 f d ,
( 一 )地 质 概 况
笔架 岭油 田目前投入开发 的有五个构造单元 ,即架 4 — 1块 、架 1 1 块 、架 1 3块 、架岭 6 0 7块 及架岭零散块 。共探 明含油面积 3 . 9 5 k r n 2 ,石 油地质储 量 5 1 2×1 0 4 t 。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 ~东 营
,
二、停产 井挖潜 问题提 出及方 向的确定
笔架岭油 田经过 2 0 多年开发 , 地质储量采 出程度 已达到 了2 4 . 6 7 %,
而在西断块所有油井均未打到 Ⅲ, 油层 。结合油藏剖 面图综
油田进入 开发 中后期 , 随着产量递减逐渐加大 , 要实现油 田稳产 , 停产
井恢 复是一项 主要工作 。 ( 一 )停产井挖潜 问题 的提 出 笔架岭油田于 9 3 、9 4年投入开发 ,生产至 目前 ,全油田共有油气
有效动用非主力层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作者简 介: 张铁帝( 1 9 6 3 一 ) , 女, 工程师 , 1 9 8 4 年毕业 于吉林省石 油学校地质专业 , 现从事油 田开发和科研工作。
1 2 0
特 种 油 气 藏
第2 2卷
( 2 )相 对连 片型 。这 类 泥 质 粉 砂 岩 层 充 填 于 河道砂 体 中间 , 是 由于储 层 局部粗 碎 屑物质 供 给缺 乏而形 成 的 , 分 布 广且 分 散 , 周 围被有 效 储 层 所 包 围。这类砂 体也 有利 于水 驱开发 , 占泥质粉 砂岩 层
油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6 5 3 5 . 2 0 1 5 . 0 2 . 0 3 0
第2 2卷 第 2 期 2 0 1 5 年4 月
有 效 动 用 非 主 力 层 改 善 油 田开 发 效 果
张铁 帝
( 中油吉林油 田分公司 , 吉林 松原 1 3 8 0 0 0 )
( K q , ) 和 四段 ( K q ) 的扶 余 油层 以及杨 大 城 子 油
层上 部 ( 简称扶 杨油 层 ) , 共 分 9个 砂岩 组 2 6个 小 层 。沉积 环境 为 曲流 河 一 三 角洲 沉 积 , 砂 体 多 呈 条
带状 、 透镜 状分 布 。扶杨 油层 各小层 内的泥质 粉砂 岩 与有效 储层 同 属 于一 个 水 下沉 积体 系 , 因此 , 泥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 3 %。
2 . 2 . 3 泥质粉砂 岩层提 高有效储 层 水驱控 制 程度
的潜 力研 究
由扶 杨油 层沉 积剖 面精 细解剖 可知 , 泥 质粉砂 岩 层虽 然发育 规模 小 , 但 由于其在 整个 砂体 中 的分 布 使得 有效储 层 的 连 片性 增 强 , 连 通 性 变好 , 从 而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是油田开发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油层,它们的产油能力和剩余油储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挖潜提高这两种类型的油层的产油能力,进而获取更多的剩余油资源,是油田开发工程师不断探索的方向。
本文将对油水层和薄差油层的挖潜方式和方法进行解析。
油水层是指油层与水层相间分布,油和水在地下层中形成不同的层面分布。
油水层的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挖潜方式和方法,如下:1.降低水含量:油水层的汇水面积与水含量密切相关,所以降低油水层中的水含量是提高油井产量的有效途径。
可以采用注水、改造油井、调整采油方式等方法,减少油井中的水含量。
2.增加有效孔隙度:油水层的有效孔隙度越大,油井产量也就越大。
可以通过酸化处理、水力射孔等方法增加油井的有效孔隙度。
3.提高采油效率:提高采油效率可以有效增加油井的产出,多井联产、水平井等采油方式可以增加采收率,提高采油效率。
4.拓展油井矿化范围:油水层的有效矿化范围决定了开采的储量和产量。
为了拓展有效矿化范围,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开采油井,通过不断增加油井的数量,扩大油井的开发范围。
1.提高有效厚度:通过钻探勘探,确定油层的有效区域,采用化学采油等技术提高有效厚度。
3.改良水平井技术:新型的水平井技术能够钻探更长的水平段,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将油井钻造到更广的油层中,提高采油效率。
4.构建二次采油系统:二次采油系统是通过对已经开采好的油井进行再次采集,来获取剩余油的一种方法。
可以通过铺设采油管网、注水等方法构建有效的二次采油系统,进而提高薄差油层的开采效率。
总之,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在开发过程中都需要针对其特有的技术难点采取适当的挖潜方式和方法。
这些技术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入研究,以提高油田的采油效率和储量利用率。
低渗透油田措施挖潜难点及策略探析
低渗透油田措施挖潜难点及策略探析摘要:低渗透油田约占我国已探明油田资源的40%—60%,但在开发石油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低渗透油田地质较为复杂,开发过程较为困难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国民对于石油的使用情况,同时还会导致石油企业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及主要对策展开分析与研究,是目前相关技术人员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本篇文章中将会针对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展开研究,进而制定出难点相应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措施;挖潜难点当低渗透油田的油层孔喉较细、渗流不规律、油田弹性能量较差时,就会导致油田开发工作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通过优先选择富集区块、采用高校射孔与总体压裂技术、提前注水确保地层的压力等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实际开发油田过程中的难点,最后充分应用油田污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开发油田及开采石油的效率及质量,从而可以为现代社会石油领域的发展以及国民的石油使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一、低渗透油田措施开发现状低孔隙度低渗透油藏开发到后期主要存在以下矛盾:由于渗流阻力大,注水井的能量扩散不出去,在注水井附近蹩成高压区,使注水井地层压力和注水压力上升快,注水量很快降低致使水井欠注,扶余油层、敖南油田由于地层条件差,欠注情况更为严重。
在油井端难以见到效果,地层压力和流动压力迅速下降,产量迅速递减。
另外由于长期的注水开发,地层的非均质性使各区块地层均形成了高渗透带,水驱效果逐渐变差,老区地层剩余油呈不连续分布状态,层间、层内、平面矛盾突出,挖潜难度越来越大。
近几年虽通过各项措施治理,大部分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油降水效果,但单一的措施方法有效率差,有效期短,使地层污染严重,导致注水量、产油量、开采速度和采收率都非常低,出现注水难、采油难,甚至出现注不进、采不出的现象。
二、技术对策1优先选择富集区块目前我国多数低渗透油田的含油量较大,但实际油层的有效厚度交底,其内部单位面积的储量较少,所以就需要开发低渗透油田的过程中就会优先选择富集区块,以便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效率与实际采油量。
靖吴油田非主力层系综合地质研究技术及应用
、
靖吴油 田非主力层挖潜技术研 究
鄂尔多斯往地 自1 0年 打第一 口石油探升至今 , 97 已经历 了 等 高线 圈法 、 侵蚀 面至上 、 下标志层 问厚度法 、 古地质 图法 、 横
含油砂层顶 面起 伏图法 、 砂岩 等厚度 图法 等研究古 百年的捌查 、 勘探与开发。 在长期 的勘探开 发中 , 我们总结 出一 剖面 图法 、 件 , 括资源管理 , 包 任务调度 , 函数运算 , 网络协议等 ; 第二部 分 编程米实现用于后 台处理 与用 户交互 的算 法与控制功能 , 可用 是 系统配置软 件 , 括I 定 义 、 包 / 0 网络结 构定 义 、 信方式 定义 C 通 语言编程来实现与时 间相关 的计算与算法 。 等; 第三部分是应用软件 , 此部分决定R U的测控及 通信功能 , T
带来 的增储压 力, 长庆 油田采 油三 厂对靖吴地 区非主 力层 系挖 潜工作 为老油 田稳产和 增产 带来了一个新的途径 , 该技
术与成熟的勘探 开发技 术相 结合, 以后 的油 田发展 中将起 到重要 作用: 在
关键词 : 吴 油田; 靖 非主 力层 ; 合地 质 ; 潜 技 术 ; 合 研 究技 术 综 挖 综
张 瑛, 吴新 伟 , 延琴 任
( 庆 油 田 采 油三 厂 , 夏 银 川 7 0 0 ) 长 宁 5 0 6
摘要 : 文章论述 了靖吴 油田非主 力层 系综合地质技术应 用的研 究状况 、 究成果及 效益分析 , 研 包括侏 罗系古地貌岩性 油
藏 勘探 综 合研 究 技 术 、 系三 角洲 岩 性 油 藏 综 合 研 究技 术 、 主 力层 挖 替在 开 发 中的 具 体 做 法 :结 论 是 : 对 规 模 建 产 叠 非 面
非常规油气储层改造及增产稳产新技术与管理
非常规油气储层改造及增产稳产新技术与管理非常规油气储层改造及增产稳产新技术与管理引言油气储层是人类能源供应的重要源泉之一,而非常规油气储层作为一种传统储层的延伸,具有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等特点。
为了实现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开发利用,不断涌现出许多非常规油气储层改造及增产稳产的新技术与管理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非常规油气储层改造及增产稳产的新技术和管理模式。
一、油气储层加密技术为了提高非常规油气储层的采收率,加密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加密技术可以通过增加储层裂缝的数量和面积来提高储层的渗透率,进而增加油气的产量。
目前,常用的加密技术包括压裂技术、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等。
1. 压裂技术压裂技术是指通过注入高压液体到储层中,使储层内部的裂缝扩展,并形成一定宽度和一定长度的水平裂缝。
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加储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油气的渗透率。
压裂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非常规油气储层产能上具有显著效果。
2. 水力压裂技术水力压裂技术是指使用高压水来破碎岩石,进而形成一系列的裂缝。
通过水力压裂技术,可以将砂石等固体颗粒带入裂缝中,以保持裂缝的稳定。
这一技术适用于储层渗透性较差的情况,并且对储层的石英含量有一定的要求,但效果显著。
水力压裂技术在增产稳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3. 酸化技术酸化技术是指通过注入酸液来溶解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质,从而扩大裂缝并增加渗透率。
由于非常规储层中碳酸盐矿物的含量较高,酸化技术尤为适用。
通过合理的酸液配比和注入方式,可以有效地改造非常规油气储层,实现增产稳产。
二、智能化采油技术智能化采油技术是非常规油气储层开发的新方向之一。
智能化采油技术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设备,实现对油气储层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这一技术可以帮助开发者更精准地掌握储层状态、优化生产方案,并及时调整开采参数,以提高非常规油气的产量和稳定性。
智能化采油技术主要包括井底传感器系统、智能油藏管理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
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剩余油挖潜方法
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剩余油挖潜方法摘要: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剩余油挖潜难度大,在精细油层对比基础上,通过采用动静结合分析法、电性图版法、微构造法,有效地挖掘了剩余油潜力,取得了较好措施增产效果,增加了油田可采储量。
关键词:油水层薄差油层动静结合分析法微构造法绘制电性图版法海外河油田现阶段储采比失衡,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高达13.5%;经过三次加密调整后井网密、井距小,部署新井余地小;采出程度高,综合含水高。
在后备储量接替十分困难前提下,还需要满足采油速度1%开发要求,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内外两个方向三个方面加以解决。
“外”即向外部勘探扩边要一点,增加地质储量。
“内”即向工艺技术要一点,提高采收率。
向内部挖潜要一点,搞好非主力油层开发。
本文对几年来在海外何油田探索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剩余油挖潜方面,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成效进行了总结。
一、油藏概况二、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剩余油挖潜方法1. 动静态结合分析法针对岩性-构造油藏,采用“旋回对比,区别对待”精细油层对比方法,利用测井曲线把油层对比细化到单油层上,在层对比的基础上作出目的层等厚图,找到岩性的尖灭线,得到目的层最优化的含油面积分布图;然后在整理开发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目的层目前的主要剩余油分布图,最终找到具有开采价值的油井,有效挖掘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剩余油潜力。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宏观地、直观地掌握油层的开发动态,准确地指导今后的合理开发。
海15-42井高含水关井,无层可调一直关井。
在“三老”资料复查时发现D3发育一套58号厚油水层未动用。
从Rt曲线看小层层内非均质性严重,油层中部泥质含量增加,岩性变差。
在自然电位曲线上可把单油层分为两个沉积时间单元。
调层生产,2. 电性图版法测井解释普遍对低渗透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低,原因是当以粉砂岩和泥质砂岩作为储层时,由于组成地层骨架的岩石颗粒平均粒径普遍较小,比面积较大,而且岩石中含有充填孔隙的粘土矿物,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不仅使孔隙喉道窄小,喉道半径中值超过10μm的极少;而且使微孔隙发育,弯度大,表现为低渗透性和亲水的特点。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
低渗透油藏是指地下储层渗透率较低的油藏,渗透率一般小于0.1mD。
由于地下储层
的渗透率较低,油井生产能力有限,开采效果不理想。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采效果,
需要应用挖潜增产技术。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提高低渗透油藏的有效渗透率,增强油藏开采能力,从而实现增产的目的。
1. 水平井技术:通过将水平井钻进低渗透油藏的稀油层,利用水平段延长油井与油
层的接触面积,增强有效渗透率,提高油井的生产能力。
水平井还可以采用人工增强采油
措施,如酸化、压裂等,进一步提高油井产能。
2. 插水增效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通过插入高压水驱使油层中的油向油井移动,
增加油井的产能。
插水增效技术可以采用常规的注水井,也可以采用注水井+抽油井的方式。
3. 低渗透油藏改造技术:通过改造低渗透油藏的储集层,提高渗透率。
常用的低渗
透油藏改造技术包括酸化、压裂、注气等。
酸化可以通过注入酸液降低储集岩的酸溶性,
增加孔隙度,提高储集层的渗透率。
4. 油藏压裂技术:通过注入高压液体使低渗透油藏的储集岩产生裂缝,从而增加油
层的渗透率。
油藏压裂技术可以采用水力压裂、气体压裂、化学压裂等不同方式进行。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采率,增加油井的产量。
挖潜增产技术的应用需要充分考虑地下储层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进行有
效的实施。
挖潜增产技术的应用还需要与现有的油田开采方案相协调,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提高整体的开采效果。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田中常见的两种类型油层。
油水层是指油层中夹有一定数量的
水层,而薄差油层是指油层厚度较薄,难以开采的油层。
为了提高油田的产能和剩余油的
挖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和方法:
1. 增加注水量:对于油水层,可以增加注水量,通过注入高压水或气体,将油水层
中的油推到采油井附近,加快油的产出,提高采收率。
2. 应用化学药剂:采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如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等,可以降低油水
层的表面张力,改善油水分离效果,提高油的产出量。
3. 采用增驱技术:对于薄差油层,可以采用增驱技术,如聚合物驱油、碱驱、聚合
物碱复合驱等方法,增加驱动剂的注入量,提高油层的渗透率,增加采收率。
4. 增加井数和井距: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可以增加井数和井距,增大采集范围,提高采收率。
5. 进行改造井工程:通过进行油井改造,如水平井、多级水平井、分段压裂等工程
措施,改善油层的采收条件,提高剩余油的释放率。
6. 应用现代采油技术:如注水压裂、聚合物注入、油藏微生物技术等,提高油层的
渗透率,改善开采条件,增加剩余油的采出量。
7. 进行油藏评价和优化开发方案:通过对油藏进行详细的地质、物理、化学分析,
评价油藏的特征和潜力,并制定相应的优化开发方案,提高油田的产能和剩余油的开采效率。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需要根据具体油层的特征
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田的产能和剩余油的开采效率。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气储层中常见的油层类型,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油层中的剩余油资源难以充分开发。
因此,需要有效的挖潜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剩余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1.改善采油技术改善采油技术是提高油水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关键,常见的采油技术包括次生采油(如注水采油、蒸汽吞吐采油、天然气驱采油等)、增效采油(如泡沫驱采油、超声波驱采油、电力驱采油等)和综合改造采油。
同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精细化到井筒管理和油藏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采油效率和产量。
2.优化注采工艺优化注采工艺也是提高油水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关键。
注采系统是油水层开采中重要的技术系统,在注采工艺中应充分考虑油层特征、注采曲线及设备等因素,设计合理的油层注采方案,提高油层的采收率。
3.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油水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油层的采收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各个环节的操作质量和数据记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和优化管理。
1.优化井网优化井网是提高薄差油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关键,针对不同薄差油层特点设计合理的井网结构,建设多层次井网、竖向井网等,有效提高薄差油层的采收率。
2.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采收率、提高注采效率、提高油藏有效厚度、提高井筒有效深度等,都是提高薄差油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合理的改造和创新技术手段实现。
3.科学合理的露采开采薄差油层往往在采收过程中产生多种问题,如油气难以采出、塌陷和井饱和等。
科学合理的露采开采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利用井间间距提高采油效率,提高采收率。
综上所述,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挖潜方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油层特征和采收环境来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
针对不同油层类型,应从采油技术、注采工艺、井网优化和管理等多个角度综合运用,促进剩余油开采效率的提高。
提高北区非主力砂体采出程度方法研究
提高北区非主力砂体采出程度方法研究摘要:目前北区主力砂体整体水淹严重,非主力砂体由于物性较差,油层厚度薄、天然能量差,储量动用程度低,挖潜潜力较大。
研究非主力砂体剩余油分布并合理开采,可提高其采出程度,提高区块产量。
关键词:非主力采出程度注水措施一、北区开发现状八面河油田北区地处山东省广饶县,构造上位于八面河鼻状断裂构造带北部,包括扬二块、角4块、角5-23块等17个含油断块,截止2012年底,共探明含油面积9.16km2,石油地质储量1944.42×104t,已全部动用,标定采收率27.8%,可采储量540.72×104t。
开采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主力含油层系沙三段、沙四段。
平面上,将北区以角4块为界划分为北一区和北二区。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北区各区块采出程度高,开发潜力逐年减小,各区块均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超过80%的占到了83.3%。
目前主力砂体整体水淹严重,非主力砂体由于物性较差,油层厚度薄、天然能量差,单采时产量低,在合采时不出力或出力较差,造成储量动用程度低(见表2),剩余油整体富集,挖潜潜力较大。
二、提高非主力砂体采出程度的主要做法2013年,根据北区非主力砂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
增加采油井点,提高砂体的控制程度。
主要是通过长停井复产和老井调层补孔来实现。
长停井复产思路:对采出程度低、井网不完善的砂体,选择停产时间长(3年以上)、井况良好的井进行复产,完善井网。
2013年共实施4井次,累计增油766t。
同时,对于生产主力砂体的高含水低产井,通过补孔非主力砂体,也可以提高非主力砂体的采出程度,使油井获得产能。
2013年共计实施7井次,累计增油1292t,效果显著。
其中,效果较好的为G3-X29。
该井由高水淹的S3中211调整至低水淹非主力层S3上34生产,日增油4t,效果显著。
2.强化注水,使砂体能量得到有效补充。
非主力砂体物性差、能量差,通过选井注水补充能量,从而可以提高对应油井的产能。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摘要:油田复杂断块油藏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高含水低效井多,为控制含水上升,减缓产量递减,以精细剩余油认识为中心,精细注采调整,通过地下认识的逐步加深、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提升了断块油藏精细开发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本文对近年来复杂断块精细挖潜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经验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复杂断块;精细开发;浅谈1、复杂断块的特点此类构造带的共同特点是:断块面积小。
断层分布密集、相互交叉切割;断点位置难以确定,断层组合困难;地震资料品质差,各种干扰严重,目的层同相轴反射弱且连续性差;地层产状变化剧烈。
层位闭合难度较大等。
为构造的精细解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多次处理解释才能确定构造。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发展使得重新处理地震资料品质得以改善,层序地层学等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应朋使得地质认识及地质分层更加合理准确,地震地质结合为重新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奠定了基础。
2、油藏开发存在问题随着措施挖潜工作的持续强化,措施挖潜受到了来自油藏、工艺、地面、成本等多方压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小层多,高含水井多,整体潜力不清该断块共发育67个含油小层,含油井段达到500米,由于具有较强的边水,经过多年的开发,随着边水的日益推进,油层水淹状况严重,高含水井逐年增多。
油、气、水关系复杂,加之高部位注水、气顶采气导致剩余油潜力认识不清,综合含水达96%,实施整体调整的难度较大。
平面上主力层大面积高度水淹,只有局部存在部分剩余油富集区。
层内上受沉积韵律和渗透率的影响,总体上每一沉积韵律中下部水淹严重。
2.2事故报废井多,井况较差,局部井网完善程度较差该断块馆陶组油层为正韵律沉积的中一细砂岩,而油层为反韵律沉积的粗-细砂岩,由于气顶广泛发育,生产时套压高,再经历多年的高速开发携砂能力增强,以往可以光油管生产的井现在需防砂生产。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调整挖潜技术措施与实施效果
整储量的 8 . %( 1o 2 7 表 调整单元新钻油水井 1 9 8 4
口( 其中水平井 16口)调整总井次为 267 2 , 6 井次 , 新增产能 4 8 0t平均每个调整单元新钻井 97 4 ×14, .
口, 新增产能为 29× 0t . 1‘。
表 1 胜利 油区 2 0 - 20 0 1 0 4年不同类型 油藏调整单元基本情况
深度开发阶段 , 含水率 已高 达 9 . % , 3 4 可采储量 采 出程度为 8 .%。在建立储层 三维沉积模式、 8O 精细 描述单砂体内部特征等地质研究 的基础上 , 应用密
闭取心井 、 剩余油饱和度动态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
收稿 日 20 — 3— 4 改 回日期 20 — 5 2。 期 06 0 1 ; 06 0 — 7 作者简介 : 侯春华 , , 女 工程 师 , 9 1 4年毕业 于西南石油学 院油藏工程专业 , 9 现从事油 田开发规划及综合开发研究工 作。联 系电话 :04 ) (56
中圈分类号 :E 1 T 3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9— 6 3 20 ) 4— 0 4一o 10 9 0 (0 6 0 0 7 3
“ 九五” 末期 , 胜利油 区老油 田整体进人特高含 水开发阶段 , 综合含水 率 已高达 9 % , 0 可采储量采 出程度达到 8 % , 高渗 透主力油 田和主力层系 0 中、 井网基本完善, 层系基本细分到位 , 挖潜对象转向非 主力层 、 薄层和零 散砂 体 , 潜力 区规模小 且分布零
8 6 0 E —malh u h 71 2 4, i: o c h@ 1 3. o 6 t m。
维普资讯
第1卷 3
第4 期
侯春华 : 胜利油 区不 同类 型油藏调整挖潜技术措施 与实施效果
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与挖潜对策分析
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与挖潜对策分析通过对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研究,解决陇东区块开采的技术难题,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率,满足长庆油田开发的技术要求。
对低渗透油藏实施精细的地质研究,确定油藏物性参数,采取最佳的开发技术措施,提高油藏的产能。
结合现代化的开发手段,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保持低渗透油藏长期稳定的生产能力,达到油田开发的产能要求。
标签:低渗透;油田开发;难点与对策1、低渗透油田开发后期存在的问题1.1油层含水率高对于低渗透油田而言,其本身就存在含水率高的问题,进入开采后期的低渗透油田,地下水更会相互聚集,使得含水率不断升高。
含水率升高后,会使得地下油层被淹,同时会使得地层的非均质性加强,进而导致层间矛盾出现。
当出现层间矛盾时,会使地层中的原油流动性减弱,从而使得油田的开采量和开采效率下降。
某些地层连通性较好的低渗透油田,进入开采后期后,因含水率的不断增加,也会使得流通性减弱。
1.2欠注井数量较多首先,低渗透油田需要大量的注水井,注水井中的水源基本来自于原油带出的水,这部分水资源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如果杂质处理不完全就进行回注,必然会使杂质在注水井内聚集,导致井内欠注;其次,部分低渗透油田的地层环境较差,地层的吸水能力不足,使得注水井的压力升高,进而无法正常进行注水工作,导致欠注井的数量不断增加。
1.3油层存在非均质问题一般情况下,低渗透油田的地层内都存在非均质问题,油层也不例外,同时,在前期开采的过程中,大多数油田都会人工制造地层裂缝,这使得非均质性增加。
当地层非均质性严重时,无法将能量补充到地层,从而导致两大问题出现。
此外,这种措施会导致地层内裂缝堵塞,使得欠注井数量增加,又会导致第二大问题出现,使得油井进入恶性循环。
2低渗透油田挖潜增产的措施2.1油层的水力压裂技术措施的应用对油层的压裂技术措施进行优化,不断研究和应用新型的压裂技术措施,提高水力压裂施工的效率,促使低渗透油田增产。
探讨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挖潜
l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 o g y R e v i e w
探 讨 非 均 质 油藏 开 发 后 期 剩余 油分 布 与挖 潜
钟 凯 刘艳芳 周万胜
( 1 . 中石化 胜利 油 田分公 司河 口采 油厂 采油 四矿 四队 2 , 3 . 中石化 胜利 油 田分公 司河 口采 油厂 采油 二矿 一 队) [ 摘 要】 油 田进入 开发 后期 , 经过 强化注 水挖 潜 、 精 细油 藏描述 、 多 次单元 整体 调整 之后 , 地 下 剩余 油分 布更 加分 散和 隐蔽 , 剩 余 油分布 状 况不清 晰 和难 以 有效 动用是 制约现 阶段提 高开 采效果 的主要 矛盾 。 本文通 过分析描 述影 响剩余油 分布 的控制 因素 , 提高剩余 油分布 规律 的再认 识 , 指导现场 开发挖 潜 , 见到较 好的 效果。 【 关键 】 非均 质油 藏 ; 开发 后期 ; 剩 余油分 布 ; 挖潜 对 策 中图 分类号 : TE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l 4 x ( 2 叭3 ) o 9 —0 0 7 0 一 O 1
入倍数较高时, 能改善纵向波及程度, 但是也会造成窜层、 窜槽及大孔道现象加
剧, 挖潜 难度 加大 。
1 . 5 防砂 工艺
的特点 , 寻找剩余油富集区难上加难。 为此, 加强油藏工程 、 开发地质与数值模 拟研究 , 用剩余油定量描述技术精确“ 定位” 剩余油富集区, 充分运用精细油藏
数值模 拟技 术的集 成优化 优势 , 建立 精确 的油藏模 型 , 攻关 形成 非均质水 驱油 藏的剩余 油富集 区定量描 述技术 , 实现任 意井点井 层 、 任 意网格 、 任意 闭合 区域 的全方 位 、 多指 标剩余 油定 量描述 , 剩 余油 富集区描 述实现 了定量 化 、 动态 化 、
YJB油田储量动用状况评价及挖潜对策研究
YJB 油田储量动用状况评价及挖潜对策研究X解金凤(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 225009) 摘 要:YJB 油田储层平面发育不稳定,纵向上非均质性严重,动用程度不均匀。
本文结合多项资料,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评价油田储量动用状况。
分析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为该块及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储量动用;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 E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4—0127—031 概况YJB 油田为一北倾断鼻构造,主要含油层系为E 1f 23、E 1f 1,含油高度160~470m,油层埋深-1400~-1900m,属于层状构造油藏,E 1f 23和E 1f 1均属于中孔、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表1)。
E 1f 23天然裂缝发育。
表1 YJB 各层系物性参数表层系孔隙度(%)渗透率(10-3Lm 2)平面渗透率变异系数平面突进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E 1f 2317.7350.3717.922E 1f 116.320.30.3611.310.5 岩心观察、动态资料和压裂施工曲线,均表明E 1f 23天然裂缝发育,主要为构造缝。
根据岩心构造张裂缝古地磁测试,裂缝磁偏角主要呈北东向展布(图1)。
从示踪剂试验和动态资料判断,裂缝主要发育方向:构造东部是北西方向;中部为北东方向;西部是北东、北西方向,且构造东部裂缝较西部发育。
图1 YJB 油田裂缝方位图1988年投入开发,按E 1f 23和E 1f 1两套开发层系开发,1991年实施人工注水,1993年将E 1f 1细分为E 1f 11+2和E 1f 13+4+5,但大部分油水井仍大段合采合注。
2007年前后曾实施过E 1f 1层系归位,大段合采井有所减少,但仍有很大比例的油井为E 1f 12和E 1f 13合采井,注水井仍为大段合注。
2 储量动用程度评价应用动态资料、调整井测井资料、监测资料及相渗资料,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评价油藏平面和纵向储量动用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年第 9 08 期
内蒙古石油4 r L- - .
19 6
非 主 力 油 层 挖 潜 技 术 对 策 研 究
尹艳 梅 , 李作光 , 韩 冰 , 李秋影 , 肖丽红
( 大庆油 田有 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 )
摘 要 : 文 以精 细地 质研 究成 果 为依 据 , 计算 了每 一个 单砂 层 地质 储 量 的 基础 上 , 用 多种 资 本 在 应 料 和 数 值模 拟 技 术 , 剩余 油 潜 力进 行 了量 化研 究 , 对 明确 了非主 力 油层 剩余 油 挖 潜 的 主要 对 策 , 为进 一 步深化 水 驱 开发 调 整提 供 了依据 。 关 键词 : 地质 储 量 ; 剩余 油潜 力 ; 整 ; 策 调 对
9 以上 。 6
潜 力 调 查 区 块 非 主 力油 层 地 质 储 量 分 布 状 况
A区乙块 B区 沉积类型 沉积 单元 储 量 占 比例 沉积单元 储 量 占比例
( (Ot 个) 1‘ )Fra bibliotek()
( (Ot 个) 1‘ ( ) %)
内前缘相 4
外 前缘相 I 类
1 4
824 3.4 9.2 0 9
1 5 96 3. 4 7 3.9 83
层 砂 沉 积 为 主变 为 以表 外 储 层 沉 积 为 主 , 灭 区 的 尖 钻 遇率 逐 渐升 高 。
不 同沉 积 类 型 储 层 砂 体 钻 遇 状 况
外前缘相 I 类
z z
5 .0 。 7 1 。
隔 层 在平 面 上 延 伸 长度 超 出 了解 剖 区 的 范 围 , 明 说 细 分后 的单 砂 层均 具 有较好 的独立 性 。 3 非主 力 油层 剩余 油潜 力 分布 状况
3 1 地质 储 量分 布状 况 .
非 主 力 油 层从 储 层 沉 积 类 型 上 看 , 前缘 相 沉 外 积 的储 层 地 质储 量 占 7 . 9 77 , 外前 缘 相 7 7 ~9 .5 而 中 I 、I 、I 类 储 层 的 储 量 占外 前 缘 相 储 量 的 类 I类 I I
砂 体 发 育 状况 及 连 续 性 逐 渐 变 差 , 以表 内 主体 薄 从
外前缘相 9 2 8. 6 7.9 4 8 37 77 10 30. 2 100 0 77 2 0.
9 44.4 9.0 1 180 75 9 45.2 100 2 245 0.
潜 力调查区块外前缘相沉积 储层地质储量分 布状况
在 8 以上 , 均 隔层 厚 度在 1 0 以上 , 且 多 数 5 平 .m 并
复杂 性 , 我 们对 各 类油 层 剩 余 油 潜 力 的认 识 尚不 使 十 分清 楚 。通 过在 A 区 乙块 和 B 区开展 了 油 田地质 开 发 状 况大 调 查 , 搞清 了 区块 内各 类 油 层 的地 质 储 量 及剩 余 油潜 力 , 明确 了相应 的调 整 对 策 。 2 研 究 区块非 主 力油 层 发育 特征 该 区非 主 力 油层 以三 角 洲前 缘相 薄差 储 层 沉积 为 主 , 有 发 育层 数 多 、 具 渗透 率 低 、 层 厚 度 薄 等 特 单 点 。 区乙块 平均 单 井钻 遇非 主 力油 层 9 .6个 层 , A 79 总厚 度 8 . 3 有效 厚 度 2 . 4 3 6 m, 4 9 m。其 中 , 有效 厚 度 d 0 5 的表 内薄 层和 独 立 型 表 外储 层 相 对 比较 发 .m 育, 钻遇 层 数分 别 占非 主 力油 层 总层 数 的2 . 1 和 2 7
前缘砂坝 2 合 计
55 3 1.0 1.3 39
38 1 83 0 .3 .1
1
/
164 25 0.8 .O
/ /
精 细 储 层描 述 后 将储 层 的沉 积 类 型 划 为六 种 : 内前 缘 相 、 前 缘 相 I类 、 前 缘 相 Ⅱ类 、 前 缘 相 外 外 外 Ⅲ类 、 前缘 相 Ⅳ类 和前 缘 砂坝 沉 积储 层 。 外 前缘 砂 坝 沉积 储层 是 在 湖浪 和沿 岸 流 的作用 下 沉积 的一 种 特 殊砂 体 , 在砂 坝 范 围 内油 层 分布 很 稳定 , 内厚 层 的 表 钻遇 率在 7 以上 , 5 碳酸 盐 的含 量 较高 , 对储 层 物性 影响 较大 , 内 只有葡 I 高 I6 层 属 于 此类 区 和 7 +7 型储 层 ; 内前 缘相 沉积 储 层到 外前 缘 相 N类 储层 , 而
1 问 题 的提 出 随 着 油 田进 入 高 含 水 后 期 开 发 , 余 油 在 空 间 剩 上 呈 高度 复杂 分 散状 态 , 潜难 度越 来 越大 。 由于 挖 而 油层 存在 的多 层 性 、 非均 质性 , 以及 开发 层 系井 网的
细 分 后各 油层 组 内 的单 砂 层 间隔层 钻 遇率 平 均
9 28.6 0. 9 10.1 0. 4 837 00 1 1 476 00 1
3 2 剩余 油潜 力分布 状况 .
百 万节 点数 值模 拟 及综 合 分析 判 断方 法对 剩余 油 潜力 的研 究结 果 表 明 : 主 力 油 层 具 备 一定 的剩 非 余 潜 力 , 井 网 条 件 下 水 驱 采 收 率 为 4. 2 4. 现 19 ~ 7 7 , 采 出程 度 只有2 . 2- 6 0 。 是剩 余油 5 而 8 3 -3 .2 但  ̄ 分布 十 分零 散 且 主要 在发 育 较 差 的油 层 ,"2口井 1- - 控制 的剩 余油 块 数 占 5 . 6 7 2 ,~ 6口井控 7 4 ~5 . 5 3 制的块 数 占 2 . 5 -5 7 ; 布 在外 前缘 相 II、 19  ̄ 2. 5 分 、I II I 类储 层 中的 剩余 可采 储量 占 8 . 0- 9 3 , 9 7 " 8 . 1 剩 -
989 3. 6 3. 1 2 5
1 5
337 2. o 2.2 3o
外前缘相l 类
4 967 3 8 4 7.8 3 8 .
3 452 3 7 2 7.4 3 6 .
外前缘相I l 『 类 合 计
l 4 7.5 26 66 .2
2 6.6 49 7 8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