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的发现剖析

合集下载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是一种用来研究磁场的实验方法,由法国物理学家安德烈-玛丽·奥斯特于1820年发现。

该实验原理基于法拉第
电磁感应定律和洛伦兹力的作用机制。

在奥斯特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一个闭合回路,通常由一根导线组成。

这根导线被连接在一个电源上,使得电流可以通过导线流动。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一个磁场围绕导线。

为了观察磁场的作用效果,需要将一根磁针(如指南针)放置在导线附近。

由于磁针具有磁性,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受到力的影响。

实验中观察到,当电流通过导线时,磁针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使得磁针发生偏转。

根据洛伦兹力的方向,可以确定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

此外,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磁场的强度发生变化时,会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通过改变电流的强度或调整磁针与导线的距离,可以观察到磁针的偏转幅度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奥斯特实验通过观察导线电流对磁针的偏转和观察磁场变化对感应电动势的影响,揭示了电流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深化了我们对磁场的理解。

奥斯特实验、比奥·萨伐尔定律的建立

奥斯特实验、比奥·萨伐尔定律的建立

奥斯特实验、比奥·萨伐尔定律的建立一、奥斯特实验的重大发现1、奥斯特实验1820年7月21日,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年)向科学界宣布他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这一重大发现第一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突破了长期以来认为电与磁互不相干的僵固观念,开创了电磁学研究的新纪元,电磁学作为一个统一的学科从此正式宣告诞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早在18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描述过雷电能使刀、叉、钢针磁化的现象。

18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使焊条、缝衣针磁化。

在这些事实的启示下,有些自然哲学家曾猜想电与磁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

但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初,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却坚持认为电与磁是截然不同、并无关系的两回事。

发现电力定律和磁力定律的库仑在1780年指出,电和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尽管它们的作用力的规律在数学形式上相同,但它们的本质却完全不同。

1820年,安培认为,电现象和磁现象是由两种彼此独立的不同流体产生的。

1807年,托马斯·扬(T.Young)说,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电与磁之间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当然不会去寻找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然而,深受康德(Kant)哲学影响的奥斯特却相信电与磁之间存在着联系,经过努力的寻找,终于获得成功。

开始时,奥斯特沿着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试图寻找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均以失败告终。

于是他猜想电流对磁针的作用是否可能是横向的。

1820年4月,奥斯特在讲授电、伽伐尼电和磁的课程时,做了一个实验,他使一个小伽伐尼电池的电流通过一条细铂丝,铂丝放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上,结果盒中的磁针被扰动了,尽管效应很弱,看上去也不规则,并未给听众留下强烈的印象,但却是可贵的新发现。

事后,奥斯特的作用力是横向力,这是奥斯特实验的又一重大发现。

它突破了以往关于非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均为有心力的局限,拓宽了作用力的类型。

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的故事

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的故事

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的故事1 奥斯特的发现在19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偶然发现电流可以使磁针偏转。

这一发现开启了电磁学的时代,也为电磁学和电力技术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2 磁场和磁针要理解奥斯特的发现,需要先了解磁场和磁针的概念。

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理场,由磁荷(或电流)产生,可以对磁性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针是一种指示磁场方向的仪器,常用于指南针、航向仪等。

3 实验过程奥斯特的实验非常简单:他取了一根电线和一支自由悬挂的磁针,将电线通电后发现磁针产生了偏转。

这一实验结果意味着电流会产生磁场,磁场会对磁针产生作用,并使磁针发生偏转。

换言之,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的磁场对磁针产生了影响。

4 电磁学的奠基人奥斯特的发现揭示了电流和磁性之间的关系,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电磁学和电力技术的发展。

奥斯特因此成为电磁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发现在当时曾经掀起了一场轰动。

5 应用领域奥斯特的发现为电力工业和电子科技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电力工业领域,人们根据奥斯特发现的原理,研制出了电动机、变压器等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可以转换能量和改变电流的电压。

此外,奥斯特发现的原理也为电子科技领域的磁存储、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提供了支持。

6 总结奥斯特的发现是电磁学和电力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他在实验中的偶然发现,揭示了电流和磁性之间的关系,为电力工业和电子科技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正因为有了奥斯特这样的探索者,人类才能够深入探究和应用电磁学原理,开启了惊人的电子时代。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奥斯特的发现》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奥斯特的发现》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 创设生活化情境,紧密联系实际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展示电磁炉、电机等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流磁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以问题为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电流与磁场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使学生在质疑、探究中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3. 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资料搜集、讨论分析等,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本案例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通过组织学生自我反思、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积极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详细讲解奥斯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让学生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演示安培定则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电流与磁场方向的关系。
3. 结合生活实例,解释电流磁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炉、电机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本案例通过讲解奥斯特实验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奥斯特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培养他们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原理是关于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它表明当导体相对于磁场有相对运动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中使用了一个圆形线圈和一个磁铁。

当磁铁靠近线圈时,发现线圈两端会产生感应电流。

此外,实验还发现当磁铁静止不动,而线圈以一定速度通过磁场时,同样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一现象被称为法拉第电磁感应。

根据奥斯特实验原理,可以得出结论:改变磁场强度或导体与磁场的相对运动速度会改变感应电流的大小。

具体来说,当磁场强度增大或相对运动速度增大时,感应电流也会增大。

反之,当磁场强度减小或相对运动速度减小时,感应电流也会减小。

奥斯特实验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该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发电机就是基于奥斯特实验原理工作的,通过不断旋转的磁场和线圈之间的相对运动来产生电流。

另外,变压器也是基于奥斯特实验原理工作的,通过改变磁场强度产生感应电流,实现电压的升降。

奥斯特实验原理的发现为电磁学和电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并在电力工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奥斯特实验知识点总结

奥斯特实验知识点总结

奥斯特实验知识点总结奥斯特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威特莫(John B. Watson)于1920年代进行。

这项实验通过对婴儿进行条件反射的方式,阐明了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对后世的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奥斯特实验的知识点总结:1. 实验背景奥斯特实验是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在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在兴起。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塑造的,而非内在的心理过程所决定。

因此,奥斯特实验旨在探究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并验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

2. 实验目的奥斯特实验的目的是证实情绪会影响行为,并通过对婴儿进行条件反射的方式来观察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可以验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并为理解和处理人类情绪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3. 实验对象奥斯特实验的对象是一个名为小阿尔伯特(Little Albert)的婴儿。

小阿尔伯特在实验中被用来进行条件反射。

实验中的对象为婴儿,实验过程要详细考虑婴儿的生理特点、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4. 实验过程奥斯特实验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小阿尔伯特对一只白色的实验鼠没有任何恐惧反应。

在第二阶段,实验者在小阿尔伯特与白色实验鼠接触时,敲击一个金属盆,制造出刺耳的恐怖声音,小阿尔伯特随之大哭。

继续进行一段时间后,小阿尔伯特在看到白色实验鼠就引起恐惧的反应,即条件恐惧(conditioned fear)。

5. 实验结果根据奥斯特实验的结果,小阿尔伯特在实验中形成了对白色实验鼠的条件恐惧。

这表明,情绪对行为有重要影响,也验证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进行塑造,因此为之后的行为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6. 实验意义奥斯特实验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它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的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进行形成和塑造的。

这一发现为行为疗法等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对人类情绪问题的理解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奥斯特实验说明

奥斯特实验说明

奥斯特实验说明
奥斯特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杰克·奥斯特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项实验中,奥斯特在实验室中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情境:
受欢迎的情境:实验者被告知自己是在一个深受大家喜爱的团体中。

不受欢迎的情境:实验者被告知自己是在一个不受欢迎的团体中。

中立情境:实验者被告知自己是在一个中立的团体中。

在这些情境下,实验者都被要求完成一系列任务,以评估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结果发现,在受欢迎的情境下,实验者的表现最好,他们的自信心高、任务完成效率高;在不受欢迎的情境下,实验者的表现最差,他们的自信心低、任务完成效率低;而在中立情境下,实验者的表现处于中间水平。

奥斯特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受欢迎的情境能够提升人们的自信心和任务完成效率。

奥斯特实验现象和结论

奥斯特实验现象和结论

奥斯特实验现象和结论
奥斯特实验是乔治·爱因斯坦在1905年做出的,他证明了不受外力影响的粒子,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依然保持着不变的动量。

一、奥斯特实验背景
1. 动量定律:动量定律认为动量一定会被物理力量影响,只要物体不处于外力影响之下,其动量将保持不变。

2. 恒定动量定律:如果一个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它的动量会保持不变。

二、奥斯特实验内容
1. 实验:爱因斯坦在一个具有竖直墙的封闭的空间内,射出由发射器发出的一系列碳分子,当它们穿过洞口时,它们会碰撞,然后他们又将被发射器发射出去。

2. 结果:经过实验发现,像碳分子这样不受外力影响的物体,在撞击之后,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其动量是保持不变的。

三、奥斯特实验后尘
1. 爱因斯坦的这次实验给人们开出了一扇新的窗口,它打破了动量定律,而是提出了恒定动量定律,也就是不受外力影响的物体,其动量一定会保持不变。

2. 奥斯特实验证明,能量和动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它们之间具有特定的转换关系,可以通过实验证明。

3. 奥斯特实验也为爱因斯坦克拉默—弗莱明(Einstein-Planck)等定律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奥斯特实验的成果使谱学得以发展。

奥斯特实验及启示

奥斯特实验及启示

法国科学家安培,曾 经认为电和磁之间没有任 何联系,奥斯特实验使他 很快改变了看法,对电流 与磁场的相互作用进行了 深入的实验研究,最后发 现了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 用力——安培力。
实验一
实验三
实验条件: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铁的放置方向 实验现象对比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和磁场的方向有关。
实验步骤三
实验一
实验四
实验条件: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铁的放置方向 实验现象对比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和电流的方向有关。
安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
左手定则: 磁感线垂直手心 四指指向电流方向 拇指所指是安培力方向

vs磁
一、奥斯特实验
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 一次 偶然的情况下发现 了,在接通电流时,导 线附近的小磁针忽然转 动了一下,由此展开了 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电 磁理论的基础。
总结奥斯特实验: 1.现象:导线通电后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 2.结论:通电导线具有磁效应。
磁场基本性质:
磁场对放如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一个“雷人”的故事
古代的时候,有一位卖刀叉的老商人刚刚拿货回来,从 批发的地方到家里要走很远的路程,其中要爬过一座小山, 这天,天打起了雷,当他背着一大包刀叉爬到小山山顶, 突然间,发生了一件事情。。。
没错,老商人被雷劈了,幸运加奇迹的是,老商人并没 有死,昏迷的他醒过来后却发现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包 里面的有一些刀叉都变成了磁铁一样,能够把周围的其他 刀叉吸到一起?

vs电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通电电流 是否也有力的作用了?
实验目的:
探究磁场是否对通电电流有力的作用 磁场置:
提供磁场
产生电流
实验步骤一
磁场对通电直导线有力的作用

奥斯特的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科学家趣闻-蝌蚪五线谱

奥斯特的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科学家趣闻-蝌蚪五线谱

奥斯特的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科学家趣闻-蝌蚪五线谱电和磁很像一对孪生兄弟,有许多相似之处。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把电和磁误作一回事,认为摩擦琥珀吸引草屑和磁石吸引铁片,都是因为“有灵魂”。

1600年一位名叫吉尔伯特的英国御医纠正了泰勒斯的错误,明确指出电和磁是两种不同的现象。

但是自那以后,许多人又把电和磁当成互不相关的东西。

在人们的心目中,磁是磁,电是电,两者没有任何关系。

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对世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

康德认为,世界上只存在两种基本力,一种是引力,一种是斥力;自然界的其他作用力,如电、磁、热、光和化学亲合力等等,都是这两种基本力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

康德的这一卓越的哲学思想,发表在他于1786年出版的《形而上学》一书里。

在这一年之前,法国学者库仑在发现电荷作用定律的同时,用自制的扭力天平测定了磁力的大小。

测定结果,磁力的公式同电荷作用公式的形式很相似。

这个巧合含着某种机缘。

可惜库仑没有意识到。

电荷可以分开,正电荷和负电荷能够独立存在;磁极却分不开,一根磁棒不论折成多少段,每一段都是一个具有南北极的新磁棒。

库仑因此断言,电和磁两者之间没有关系,也不可能互相转换。

康德阐述的是一种思想,库仑提出的是一个实验的结论。

因而当时绝大多数科学家觉得后者更可信,认为库仑的观点是正确的。

电和磁究竟有没有联系呢?科学家说:“不会有。

”哲学家说:“应该有。

”大自然却提供了一些神秘的问号。

早在17世纪,人们就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1681年7月,一艘航行在大西洋的商船遭到雷击,结果船上的3个罗盘全部失灵:其中两个退磁了,另一个指针的南北指向颠倒。

还有一次,意大利的一家五金商店被闪电击中,事后发现被击毁的盒子里,有的刀叉被烧熔,有的被磁化了。

这些现象说明,闪电既能使钢失去磁性,又能让钢带上磁性。

据说,富兰克林在一次做莱顿瓶放电实验时,也曾意外地发现,钢针被磁化了。

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奥斯特像1820年,一位具有哲学头脑的物理学家、化学家解开了这个秘密,第一个发现了电磁之间的微妙关系。

奥斯特的原理

奥斯特的原理

奥斯特的原理奥斯特的原理是电磁感应定律的一个重要应用,它描述了在一个闭合回路中,由于磁场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变化率成正比的关系。

奥斯特的原理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弗朗索瓦·奥斯特在1831年首次提出的。

奥斯特在实验中发现,当一个磁铁靠近一个闭合的线圈时,线圈内会产生一个电流。

而当磁铁迅速靠近或远离线圈时,线圈内的电流会变化,这个变化的电流又会产生一个电动势。

通过这个实验,奥斯特总结出了奥斯特的原理。

根据奥斯特的原理,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ε= -N·ΔΦ/Δt其中,ε表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N表示线圈中的匝数,ΔΦ表示磁通量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量和变化率是正比的。

磁通量是描述磁场强度的物理量,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Φ= B·A其中,Φ表示磁通量,B表示磁场的强度,A表示磁场垂直面积。

奥斯特的原理在现代科技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变压器和感应电动机的原理就是基于奥斯特的原理。

在变压器中,通过改变输入线圈的磁通量,可以在输出线圈中产生一个电动势,从而实现电能的传输和变换。

而感应电动机则利用磁场的变化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产生电动力,实现机械能的转换。

除了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外,奥斯特的原理也在许多其他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地球物理学中,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变化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在无线通信中,利用奥斯特的原理可以实现无线电波的接收和发送;在电动车辆充电中,通过奥斯特的原理可以实现电能的传输。

可以说,奥斯特的原理是电磁学和现代科技的基石之一。

综上所述,奥斯特的原理是电磁感应定律的一种应用,它描述了在闭合回路中,由于磁场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变化率成正比的关系。

奥斯特的原理在电磁学和现代科技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变压器、感应电动机、地球物理学、无线通信和电动车辆充电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的原理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艾克斯埃斯皮特奥斯特发
现的一种基本物理现象,它表明,如果一个物体的表面受到连续的压力或拉力,那么它将会发生变形,这种变形是不可逆转的,它发生在任何材料中,即使是非常坚硬的金属也是如此。

奥斯特实验的原理是由一个有名的实验发现的,该实验由以上所述的物理学家实施。

实验涉及到一块金属板,它被放在一块金属框架上,框架的尺寸可以在实验中进行调整。

在实验的初期,金属板的表面是平整的,然后在实验的推进中,框架不断地收缩和扩大,使得金属板的表面也发生变形。

在实验结束时,当框架的尺寸被调整回到原来的尺寸时,奥斯特实验的原理便变得明显,即金属板的表面被变形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平整状态,这意味着金属板在受到压力或拉力时永久性地发生变形。

此外,奥斯特实验的原理还可以被用来解释金属材料表面的微小变形,比如汽车轮毂上磨损形成的凹痕。

微小变形会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小凹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凹痕会积累起来,结果就是金属材料的表面发生变形。

另外,奥斯特原理也被用来解释材料的塑性变形。

非均质金属材料受到应力时会逐渐发生塑性变形,无论是塑性变形,还是塑性断裂,都是由奥斯特实验的原理引起的。

最后,奥斯特实验的原理被用于制造一些高精度和稳定性的金属零部件,因为这些零部件的尺寸能够精确的被控制,因此能够满足工
程建设的需要。

总之,奥斯特实验的原理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现象,它被用来解释金属材料的微小变形,塑性变形,以及制造一些高精度的金属零部件,这也影响到各行各业里的工程建设。

将奥斯特实验的原理清楚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给工程建设带来更大的好处。

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

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

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
奥斯特实验,也称作钓铁线实验,是古典物理学中的一种重要实验,用来直接
证明存在电流的磁场作用。

这项实验是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奥斯特在1820年进行的,因其发现要形成磁场,电流必须存在,而其中最佳的受检证例证明,故名。

实验原理是:在一细铁丝成直线的方式架设在磁铁的上端,然后按开关断开电源,当开关再次操作将细铁丝通电,由于电流通过细铁丝,通过两个电阻R1和R2,形成一个有完整匝数组成的圆弧,圆弧表现在接地芯路上,磁里约定定原理要求,发现电流感应欧斯特现象,由于细铁丝所受的磁场作用,细铁丝就会在磁场影响下,电流自上而下的抛射出去,也就是所谓的钓铁线效应。

本实验的机制是:在架设好的细铁丝上R1和R2节点,且其余部分电路与地接齐。

若将细铁丝两端的R1和R2节点断开,细铁丝的中匝段便成为断开的电流源,当细铁丝处于耦合的磁场中时,而电源分别连接在R1和R2上,当R1端先断开,
电流将从R2端开始流入R1端,在细铁丝中匝段在这个过程中,从磁场里约定原理要求,磁感效应欧斯特现象会立即发生,即按开关断开电源,电流立即抛射出去,对应的细铁丝就会受到磁场影响,也就获得动能,细铁丝也随之拉直,这就是钓铁线效应。

由于奥斯特实验阐明了电流的磁效应,意义重大。

首先,它表明电流可以形成
磁场,可用于制造磁场,为各种电磁仪器制造提供了基础;其次,它提供了一种理论体系,对于研究磁场的特性、运动学以及控制磁场的磁特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奥斯特的发现──电生磁

奥斯特的发现──电生磁

奥斯特的发现──电生磁
现在,大家都知道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

但是在100多年前,人们却觉得电和磁是互不相关、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对它们的研究也是分别进行的。

第一个发现电磁之间有联系的是著名物理学家奥斯特。

奥斯特(1777~1851)是丹麦人,从小聪明好学,小学和中学的成绩都很突出。

1794年,奥斯特以优异成绩考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后来便成为这所著名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奥斯特对电和磁的关系很感兴趣。

在他之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做过莱顿瓶(一种早期的电容器)放电实验,结果放电电流把焊条磁化了。

这一实验使奥斯特认定电磁转化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一直想找到能证明这种转化的方法。

1820年4月的一天,奥斯特在一次讲演快结束的时候,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又做了一次实验。

他把一条非常细的铂导线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

这一跳使有心的奥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动得在讲台上摔了一跤。

以后的两个月里,奥斯特闭门不出,设计了几十个不同的实验,都证实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同年7月,奥斯特发表了《关于磁体周围电冲突的实验》论文,向学术界宣布了电流的磁效应,整个物理学界都震动了。

但是,当时有些人却认为奥斯特的发现没有什么了不起,是“偶然碰上的事件”。

事实上,在获得这个新发现之前,奥斯特对电和磁的统一性已经研究了十几年,一直在设法证实电和磁的联系,所以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不完全是机遇在起作用,而是偶然中的必然,正如巴斯德的那句名言:“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

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故事

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故事

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故事
你知道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那事儿吗?可老有意思了。

奥斯特啊,他就是个特别爱琢磨的科学家。

那时候,大家都知道电是电,磁是磁,就像两条平行线,谁也没觉得这俩能有啥特殊关系。

有一天呢,奥斯特在做实验。

他就把一根导线连在电池上,想看看电流在导线里流的时候会发生啥好玩的事儿。

本来啊,他可能也就是随便捣鼓捣鼓,没抱太大希望。

结果,你猜怎么着?当他把这个通电的导线靠近一个小磁针的时候,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那个小磁针就像突然被什么东西拉了一下,开始微微转动起来了。

奥斯特当时就愣住了,眼睛瞪得老大,心里肯定在想:“哎呀妈呀,这是咋回事儿呢?”
他一开始还不敢相信呢,就又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只要导线一通上电,小磁针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总会动一动。

这可不得了啊,这就意味着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电和磁原来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呢。

这个发现就像一颗炸弹,在科学界“轰”地一声炸开了。

之前大家都觉得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就这么被奥斯特给联系起来了。

这一发现可给后来的电磁学发展奠定了超级重要的基础,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从那以后,科学家们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顺着这个思路不断探索,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么多跟电磁有关的高科技玩意儿呢。

奥斯特实验解释

奥斯特实验解释

奥斯特实验解释
奥斯特实验是指勃伦特诺(Norman Triplett)于1898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行为的实验。

实验中,研究者让多达50名志愿者进行骑自行车竞赛,志愿者可以以个人的方式或者与其他竞赛者以小组的形式竟赛。

研究结果表明,小组的竞赛中的志愿者的表现要优于单独参赛的志愿者,这就是所谓的“奥斯特实验效应”。

奥斯特实验引起了世界各地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兴趣,这一实验结果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

实验表明,人们会更多地接受类似自己的主张或意见,尤其是当他们感到有保护和支持时。

这种情况可能是社会、家庭或学校等社会环境中最常见的现象,例如在学校,孩子们可能被不断地提醒要遵循所有人的想法和行动,而不要不同的想法。

同样的,在政治演讲或者辩论上,它们也可以发挥作用。

此外,奥斯特实验在其他研究中也有重要作用。

比如,它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经常会在一段时间内草率地做出决定,比如在投票中,往往不考虑其他可能的选择。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心理学的现象,例如《集体思维导论》中提到的集体心理;其实就同奥斯特实验一样,它表明人们经常会依赖其他人的相关信息来做出决定,而不会去思考自己的想法。

总的来说,奥斯特实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结果,它显示了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会根据他们周围的人观点和情况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它对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心理有很多借鉴意义,因为它揭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人类群体行为现象,可以为社会行为和心理学研究提供有用的指导。

物理百科无意中的发现

物理百科无意中的发现

152无意中的发现182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实验室里,物理学家奥斯特正在用不久前研究出来的伏特电池给铁丝通电,看看铁丝流过电流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他无意中发现:放在实验桌上的指南针动起来了。

每当接通电路时,它就会偏转一个角度,电流一断又恢复原状。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电和磁是毫不相干的,只有磁铁才能吸引指南针。

这是怎么回事呢?奥斯特把指南针移近通电的铁丝,这时指南针偏转得更加厉害,当指南针放在铁丝的上面时,它的针头转向一方,放在下面时则转向另外一方,他确信,通电的导线具有和磁铁一样的作用。

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它第一次向人们揭示:电和磁是互相联系的,电流通过导线的时候,可以产生和磁铁一样的作用。

人们立即努力想在实际中利用这个发现,1825年,英国人斯特金用裸铜线在一根U形铁棒上绕了18圈,制成了一个电磁铁,当线圈通电时,铁棒就能吸动比它重20倍的铁块。

断电后它就什么也吸不动了。

1829年,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用绝缘导线代替铜线,大大改进了这种装置。

由于导线有了绝缘层,就可以一圈圈紧密地绕在一起,不必担心短路。

到了1831年,亨利已制成一个很有力量的电磁铁,它的体积虽然不大,却能够吸引一吨重的铁。

今天,到处都在应用这个发现。

工厂里采用电磁铁起重机搬运机器和钢铁材料;在运物料的传送带上方装一个强力电磁铁,可以吸出混杂在砂糖、木屑或水泥中的碎铁屑;许多机器人的手掌和指头安装上电磁铁,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就可以调节抓握东西的松紧;电视机屏幕上的图像是由显像管发射出电子束产生的,电子束又受电视机中线圈产生的磁场控制,使荧光屏形成清晰的图像;……少年朋友可以看到,科学实验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会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

为了纪念奥斯特的功绩,人们把磁场强度的单位命名为“奥斯特”。

[发明的故事](210)---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发明的故事](210)---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发明的故事](210)---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奥斯特(HansChristianOersted1777—1851)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这段历史很有趣,并且我们今天也还能从中获得一些教益。

现在择要介绍一下:有一次当屋外有闪电时,奥斯特看到室内的指南针发生了不规则的摆动。

在这个启示下,他猜想是电流使磁针摆动,在课堂上进行了二个实验:将电池的两个电极用导线短接,把导线靠近指南针,导线是水平放置并与磁针成直角,因而没有观察到对磁针的影响。

当他结束讲演,将导线放到与磁针平行的位置时,却立即发现磁针产生了明显的偏转。

他召集了一些同事,并换了一个大一些的电池,重复进行这个实验给大家看。

1820年6月,他写了一本小册子《电流对磁针作用的实验》,私人印发给一些科学家和科学团体。

这本书中记载了他观察到的现象:“接通电池两极的金属导线可简称联线,……在联线距磁针约3/4英寸时,磁针的偏转约为45度,若距离增加则针的偏转减小,偏转的大小与电池的强弱有关系。

……这种效应可以透过玻璃、金属、木材、树脂、石头等。

……‘电冲突’的效应不同于正电荷或负电荷的作用,联线放在磁针的上方或者磁针的下方,针的偏转方向是相反的。

……”奥斯特还观察到当把导线在水平面上改变轴线方向时,磁铁也跟着转动;如果将磁针改用铜的、玻璃的、或树脂的针,则电流导线对这些针不产生影响。

因此,他在小册子中对他所发现的现象作了一些解释:“电冲突仅仅对物质中的磁粒子发生作用,对非磁性物质,电冲突只是穿透过去,而磁粒子抵抗这种穿透,所以物体就被推动。

”很明显,电冲突不只存在于导体联线本身,而是广泛散布到周围空间。

从已有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电冲突是沿着圆周形状作用的,否则联线放在磁针上面或磁针下面时,针的偏转方向就不会相反了。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但是对他本人如何评价却发生了争论。

争论是从一封信引起的,信是他当时的一个学生汉司亭(Hansteen)后来写给法拉第的。

2.2 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2.2 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2.2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人类长期以来,一直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分别对待。

从吉尔伯特到库仑,也都是断言电和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它们不可能相互转化。

而伏打电池的发明,为实现电流与磁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手段。

19 世纪初,德国康德(I.kant ,公元1724—1804)关于基本力向其它种类力转化的哲学思想,以及以谢林为首的德国自然哲学学派关于自然力是统一的思想,对物理学界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去寻找电和磁的本质关系。

丹麦的奥斯特(H.C.Oersted ,公元1777—1851)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就十分信奉.他坚持自然力是统一的思想二十余年,反复探索热、光、电、磁和化学亲和力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

奥斯特17岁考入哥本哈根大学。

1799年他写了一篇宣传康德哲学的论文,因此获得哲学博土学位。

1801年他到柏林、哥廷根、巴黎等地旅游、学习三年,结识了不少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1804 年奥斯特回到丹麦, 1806 年开始在哥本哈根大学执教。

当时匈牙利化学家温特勒主张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别代表酸性和碱性的两种基本物质组成的,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态,都可用二种基本体的合成或分解加以解释,这种统一实际上是康德和谢林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因此,温特勒的化学体系强烈地吸引了奥斯特, 1806年以后,奥期特从事化学亲和力的研究, 1812 年奥期特出版了《关于化学力和电力的统一的研究》一书。

这部著作总结了他早期对电、磁、光、热及化学亲全力的研究,充分表明了奥斯特已将力的统一思想运用到物理和化学的研究中。

富兰克林曾发现莱顿瓶放电会磁化钢针的现象,这对奥斯特有很大启发。

在 1812 年出版的书中,奥斯特根据电流流经直径较小的导线会发热的现象推测,如果通电导线的直径进一步缩小,导线会发光,最后甚至会产生磁效应的。

1819 年冬,奥斯特在哥本哈根开办了一个讲座,专门为具备自然哲学和相当物理知识的学者讲授电和磁的课题。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原理奥斯特实验原理是指在一个闭合的环境中,通过改变磁场的方向或大小,可以引起环境中感应电流的产生。

这一原理的发现对于电磁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奥斯特实验原理的相关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物理现象。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奥斯特实验原理的基本概念。

在一个闭合的环境中,当磁场的方向或大小发生改变时,环境中将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是由于磁场的变化引起了环境中的电场的变化,从而导致了感应电流的产生。

这一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都是基于这一原理工作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奥斯特实验原理的实验现象。

在进行奥斯特实验时,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个闭合的线圈和一个磁铁。

当我们改变磁铁与线圈的相对位置或者改变磁铁的磁场大小时,线圈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一实验现象的发现,为后来的电磁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并且也为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方法。

除此之外,奥斯特实验原理还对于电磁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奥斯特实验原理的研究,科学家们不仅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还进一步揭示了电磁场的本质和电磁波的存在。

这一系列的发现为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电磁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总之,奥斯特实验原理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电磁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奥斯特实验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电磁学的基本原理,还可以更好地应用电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奥斯特实验原理,也希望读者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重要的物理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1820 年,安培在科学院的例会上做了一个小实验, 引起与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如图 15-2-1 所示,把螺线管沿 东西方向水平悬挂起来,然后给导线通电,看到的现象是:通 电螺线管( )
图 15-2-1
A.转动后停在任意位置 B.转动后停在南北方向上 C.不停地转动下去 D.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上 解析: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跟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相似, 因而将它水平悬挂起来后,因地磁场的作用,它也具有指向性, 即转动后停在南北方向上. 答案:B
铁屑磁化变成“小磁针”,轻敲使铁 屑可自由转动.使铁屑按磁场进行排 列.其排列与条形磁体的排列相同,通 电螺线管相当于条形磁体.
实验说明:通电螺线管的周围存在着 _磁_场__.它的磁场与 条形相磁似铁的。磁场
B.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探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把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观 察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1.最先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科学家是(
A.安培
B.法拉第
C)
C.奥斯特
D.牛顿
2.下列所示四种表示通电螺线管极性和电流方向关系
的图中,正确的是( C )
3.如图 15-2-2 所示,当闭合开关 S 后,通电螺线管 Q 端附近的小磁针 N 极转向 Q 端,则( C )
A.通电螺线管的 Q 端为 N 极,电源 a 端为正极 B.通电螺线骨的 Q 端为 N 极,电源 a 端为负极 C.通电螺线管的 Q 端为 S 极,电源 a 端为正极 D.通电螺线管的 Q 端为 S 极,电源 a 端为负极
复习提问
1、磁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磁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通常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磁场 中某点的磁场方向?
电现象与磁现象的相似之处
电现象
磁现象
带电体能吸引 1 _轻__小_物__体__。
磁体能吸引 铁__、__钴_、__镍_等物质
自然界中存在_正__ 磁体上存在__南__ 2 电荷和__负__电荷 极和__北__极。
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 ___变____(填“变”或“不变”)。
说明: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 电流有的关方系向

右手螺定则:
用右手握螺线
管,让四指弯 向螺线管中电 流的方向,则 大拇指所指的 那端就是螺线 管的N极
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的N极
四指弯曲: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
N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利用怎样的方法可 以简便的观察到磁
场的分布情况?
阅读课本内容
根据桌上的器材进行探究活动2.(为了增加螺线 管的磁性,此实验将螺线管绕在铁钉上)
A.观察通电螺线管周围铁屑分布 注意事项(1)铁屑不要太多且尽量撒的均匀。
( 2 )要轻敲玻璃板。 现象:铁屑有规律排列
通电后,轻轻敲板,铁屑为什么会产 生规则排列?铁屑的排列与什么现象一 样?
S
S
N


N
SSຫໍສະໝຸດ N丙丁通电螺线管的四种情况
16.2 奥斯特的发现
一、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跟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 __磁__场____,磁场的方向跟__电__流__方__向__有关. 2.电流磁效应:任何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其周围空间均 会产生__磁__场____的现象.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 .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很 __相__似__,其磁极的极性与螺线管中_电__流___的方向有关. 2.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 与螺线管中的__电__流__方__向____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是通电 螺线管的__N_(_北__)__极,也叫安培定则.
同种电荷相互 同名磁极相互_推_斥_
3
_推_斥__,异种电荷 相互_吸_引__。
,异名磁极相互 吸__引_。
一、电流的磁场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1、用铁钉靠近铁屑。 2、在铁钉上绕一些导线再靠近铁屑。 3、给导线通电观察现象。
19世纪丹麦物理学家,第一个 成功的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2020/11/7
结通论电导:体通周围电的导磁场体方跟向与磁电体流方一向样有关,系周围也存 在着________;磁场方向跟 ___磁__场______有关系。
电流方向
思考:实验时仪器怎样 摆放是最为合理的?
发布结论
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写成《论磁针的电流撞击 实验》的论文,正式向学术界宣告发现了电流磁效 应。 奥斯特的功绩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为了纪念他, 国际上从1934年起命名磁场强度的单位为奥斯特, 简称“奥”。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还专门设立 了奥斯特奖章,来奖励教学有成绩的优秀物理教师 。
(5)在图中标出螺线管中的导线绕法,并标 明它两个的磁极。
巩固练习
1.下图所示的实验说明______
_,
这个现象首先是丹麦物理学家__________
发现的。比较______和______图可知,这个
磁场的方向与_____ _____的方向有关。
演示实验1 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A
B
C
A、B: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A、C: 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奥斯特实验
将直导线平行并放在小磁针的上方 引导学生观察:
1.当直导线通电时产生什么现 象. 2.断电后发生什么现象. 3.改变通电电流的方向后发生 什么现象 .
观察现象:
闭合开关,小磁针_____发__生__偏__转_____________,说明 _____通__电__导__体__周__围__存__在__着__磁__场____。
断开开关,小磁针__回__到__原__来__的__位__置_________。以上 两条说明____通__电__导_体__周_围__的_磁__场_是__由_电__流_产__生__的。
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偏转方向___________,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__生__改__变。
(1)根据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标出图中磁感 线方向和磁体的N、S极。
(2)根据图中磁体S极与通电螺线管A端靠近时 ,磁感线的形状,标出小磁针的N、S极和通电 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
(3)根据小磁针N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标 出条形磁针周围磁感线的方向和磁铁的N、 S极。
(4)根据小磁针的指向,请标出此时通电螺 旋管的N、S极和电流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