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一章—政府的经济活动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重点复习提纲一.第一章1.财政的定义(10):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实践中,财政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财政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
(3)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4,了解)区分两者的标准通常是: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出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这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没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非竞争形势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大学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是公共物品,因为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我念大学不能排除其他人念,大学的成本不会因为我的加入而增加。
3.财政的三大职能(26--30)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财政的三大职能就不会消失。
(1) 资源配置职能,广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其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O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财政学(第一章导论)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通过商品的买卖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工人、农民 、公教人员、工商业者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货币收入,用这些货币收入可以到市场上购买 自己需要的商品或劳务,包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生活日用品以及私人汽车和私人住房等;工商 企业在市场上卖出商品或提供服务取得货币收入,用这些货币收入支付职工工资,并从市场上购买 原材料和设备,又开始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通过市场提供给个人的商品(服务)和工商企业的生 产要素,称之为私人物品,它的功能是满足私人需要。
二、财政学与经济学
了解了财政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归纳出财政学所研究的 广义内容,那到底什么是财政学?要很好的理解这个问题,则离不开 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因为归根结底: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学是经济 学的一部分。
作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17、18 世纪产生的,以亚当·斯密的奠基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国富论》)为标志。
政府和家庭和企业一样,要办事就要有钱,有支出就要有收入,但与家庭和企业不同的是,政府作 为公共权力和公共服务机构,本身没有收入来源,其收入只能取之于民然后又用之于民。财政收入 是通过国家预算来安排的,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审核 和批准。如果仔细阅读一下国家预算就可以发现,这里综合反映了一系列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财政 政策问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多大才是适度 的;企业的税收负担确定在什么水平上,才可以既保证政府的各项支出需要,又不致使企业上市应 有的活力;我国税收收入今年来增长的速度较快,是否应当实行减税,是否应当实行减税政策;财 政运行中为什么会出现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 缩是什么关系;
财政学第一章
1-1-2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二、财政的发展
财政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 国家形态的更迭,财政也在不断的发生变 化,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各种社会 形态,都有与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国家形 态相适应的财政。
(一)奴隶制国家的财政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一切从 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
四.继承和发展 国际税收
(一)奴隶制国家的财政 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
本课程以财政学基本理论为核心,重点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预算、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几方面的基本理论。
特点:(1)国家财政收支与国王家族的收支没有严格划分; (2)国家财政以直接剥削奴隶劳动的收入为主; (3)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力役和实物 的形式。
1-1-3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二、财政的发展 (二)封建制国家的财政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二、财政的发展
(二)封建制国家的财政
收入
支出
财政分配
十二 财政平衡
考查
合
计
学时分配 2 2 4 4 2 2 2 4 2 2 2 2 2 32
课程简介
五、考试安排
本课程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作业占20
%,考勤成绩占10%。
课程简介
六、使用教材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章 导论
本 章 教学内容
结束放映
财政学(第2版)习题答案
《财政学(第2版)》章节配套习题部分参考答案第一章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一、重要概念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却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即所谓“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和经济波动。
2.垄断: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现象,这时就会形成垄断。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要。
6.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财政通过参与财力分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
7.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8.经济稳定: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对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发生影响,以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9-10略。
二、单项选择题1.A2.D3.A4.C5.A6.D7.A8.A9.B 10.B三、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CD4.ABD5.ABC6.ABCD7.CD8.BCD四、分析判断1.对2.错3.错4.对5.对6.错7.错8.错9.错 10.对五、简单分析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与失衡。
2.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表现在哪些方面?垄断导致效率损失:(1)产量受到限制,消费者福利受到额外损失;(2)垄断行业由于追求并事实存在垄断利润,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3)垄断阻碍技术进步;(4)垄断者追求超额收入的寻租活动本身会造成资源浪费。
4.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第二,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
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财政学笔记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一、名词解释1.财政: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政府的―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即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2.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3.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1)定义:私人物品是指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2)区别:两个标准:一是排它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有非。
排他性是指。
竞争性是指。
非排他性是指。
非竞争性是指。
4.政府干预(1)定义:;(2)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3)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5.市场失灵:6.外部效应二、简答和论述7.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8.公共需要的历史性和特殊性、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共同的,但又是历史的,特持殊的.一般地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产生怎样―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安排,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除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那部分部分需要外,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9.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指明市场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同时也指明不是所有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市场经济要政府介入,在资源配置中弥补市场的失灵,而不是替代市场,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
财政学期末整理
财政学期末整理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1 财政基本含义:是一种国家或者政府的经济行为。
2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4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的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5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
(1)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2)排他性: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利益。
(3)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4)竞争性:消费这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6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7准公共物品: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8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总和,而是公共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9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简单的个别需要的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为了维持社会在身缠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要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交税和付费),但是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不能说多付多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10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题组成的。
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
11市场失灵:市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1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
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比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是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财政学》复习笔记(完美打印版)[1]
年后财政政策实施和操作的基本经验
真题:某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年8月发生以下购销业务,购入服装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货款万元,进项税额3.4万元;当月零售服装,取得含税销售额40万元;计算8月份应缴增值税。
①进项税额=3.4万元;
②销项税额=40 ÷(1+17%)×17%= 5.8万元
③应纳税额=销项税额- 进项税额= 5.8-3.4 =2.4
★CPA真题:某商品零售企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12月份购进货物(商品)取得普通发票,共计金额12万元,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购进税控收款机一台取得普通发票,支付金额5000元;本月内销
月份应缴纳的增值税为:。
政府的经济活动
新古典效用主义 — 基数效用 (纳什:社会福利函数) (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2020/1/15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
31
四、社会福利函数标准
2. 社会福利函数的定义
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SWF): 是把整个社会的福利与个人的福利联系在一起的 函数,是个人福利的增函数。
二、帕累托标准
2. 埃奇沃斯框图
乙的苹果
A乙
乙的原点
甲 的
U甲1 U甲2 U乙2
香
U乙1
蕉
B
U甲3 C
O甲
甲的原点
2020/1/15
E
D F
O乙
A
乙
的
香
A甲 甲的苹果 蕉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
27
二、帕累托标准
3. 帕累托标准的缺陷
(1)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 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 任何人有害。
2020/1/15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
20
二、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
(2)部门间现实配置和最优配置都变化
社会生产潜能发生变化。
社会无差异曲线改变位置和斜率。
R曲线和S曲线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很可能会 形成一个新的部门间最优配置点。
随着最优配置点的变化,现实配置点可能在 不同的程度和方向上发生变化。
2020/1/15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
10
第二节 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
一、政府经济活动的最优程度 二、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
2020/1/15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财政学对象(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 财政概念一、 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
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2) 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精神实质P13第二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1.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等。
对于私人物品而言,产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商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
即: ● 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排他性:私人物品的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物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物品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由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自主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公共物品✓ 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的对立物,指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 与私人物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 存在形态:普遍广泛存在,诸如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坝、道路、桥梁、下水道……● 公共产品的特征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1)非排他性。
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在产品效应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
原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者是阻止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 这点,与私人物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物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各章节习题集
第1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一、习题1.单项选择题(1)对于帕累托效率准则,下面唯一正确的解释是()。
A.如果对资源配置的任何重新调整都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符合帕累托效率准则B.对于资源配置的任何重新调整,如果要改善某人的境况不必以其他任何人的境况恶化为条件,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符合帕累托效率准则C.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大于其社会边际成本D.如果对资源配置的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符合帕累托效率准则(2)下面关于社会边际成本(MSC)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B.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C.一种物品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D.社会边际成本实际上就是社会总成本曲线的斜率(3)为了使某种物品的产量最优,该种物品产量的增加应当持续到哪一点上?()A.其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或其净边际效益为0B.其社会边际效益就会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其净边际效益为正数C.其社会边际效益就会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其净边际效益为负数D.其社会总效益等于社会总成本(4)下面哪个公式是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A.P=MPB<MSB,且P=MPC<MSCB.P=MPB=MSB=MPC=MSCC.P=MPB>MSB,且P=MPC>MSCD. P=MPB<MSB,且P=MPC>MSC(5)下面关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公式 = 的含义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物品或服务数量()的总和B.公式的含义是: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总量C.当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增加一个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大于零D.当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增加一个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小于零2.多项选择题(1)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简述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二、试述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三、财政有哪些职能如何实现这些职能1、配置资源:①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的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分配收入: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第二章四、试述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的理由;1、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分割的,无法个量化;2、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3、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五、什么是公共定价它有哪些方法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就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方法:平均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六、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也成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分析对比,更多的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第三章八、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财政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九、转移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各自有何含义它们对生产、就业有何影响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货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影响:1、购买性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具有直接影响,转移性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3、微观主体再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必须遵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十、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他的结论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之上,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第四章十一、什么是社会保险制度当前,它为什么必须由政府组织实施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原因: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3、私人保险和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十二、试述行政管理、国防和文教科卫体事业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性质;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一种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投资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社会稳定,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 ,还要通过外交活动维系正常的国际关系;非生产性支出文教科卫体支出都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支出项目,也属于经常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十三、试述财政在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中的职责和投入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同此规定;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在国家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体制下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范围:1、对各项基金的经费支持;2、由中央财政拨款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3、补贴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支付的不足;第五章十四、试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特点;1、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建成项目却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2、政府财力雄厚,可以投资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益”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范围;社会公益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性投资领域.十五、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项目;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3、就业创造标准;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十六、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及提供方式;属性;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提供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十七、试述财政必须介于“三农”的理由;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对“三农”的投入也是如此;2、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靠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3、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十八、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1、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第六章十九、什么叫财政补贴WTO对其是如何分类的是指国家为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分类;禁止性的补贴可诉补贴不可诉补贴二十、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1、可以改变需求结构;2、可以改变供给结构;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二十一、什么叫税式支出它一般有哪些形式指国家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纳税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形式;1、税收豁免,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2、纳税扣除,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3、税收扣除,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的比率从其应缴税额中扣除;4、优惠税率,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较一般为低的税率;5、延期纳税、允许纳税人对于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6、盈亏相抵,准许企业以一年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7,加速折旧,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取更多的折旧;8退税,是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以纳税款的退还;第七章二十二、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的分类方法有几种如何认识狭义的财政收入和广义的财政收入1、按财政收入形势分;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2、按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狭义的财政收入一般仅包含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非税收收入的预算内收入,广义的财政收入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的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二十三、试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思路;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置疑的部分;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二十四、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市县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主要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收入,也包括向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使用者依法收取的收入、划拨土地时依法收取的拆迁安置等成本性收入、依法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等;近年来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被称为“土地财政”;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私人不得买卖,政府是国有土地的代表者和经营者,有偿转让使用权;出让收入纳入国库,作为财政天经地义;其收入较快主要有2个原因;1、土地供应规模加大,2、以“招拍挂”形式提供的商业用地和商品房用地的比重加大,出让价格高;第八章二十五、什么是税收简述税收的“三性”;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三性;1、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2、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征税钱就已经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率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二十六、简述税收的分类;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2、按税收是否转嫁:直接税间接税3、按课税标准:从量税从价税4、按税收与价格关系:价内税价外税5、按税制规定:中央税地方税二十七、简述税收的效率原则;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这里的效率包括2方面要求: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等;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就是尽可能的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2,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在征收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征纳双方的征税费用降到最低;二十八、简述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应以公平为主,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1,受益原则,指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2,能力原则,指征收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二十九、什么叫税负转嫁它有哪些方式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方式:1、前转方式,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2、后转方式,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3、其他转嫁方式,混转、消转等三十、简析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反之,不易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反之不易;4、对垄断性商品课税的税较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税的税较难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较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三十一、税收制度包括哪些要素各要素的含义如何1、纳税人,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税率,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应纳税额计算的尺度;它体现征税的深度;3、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征税对象在运动过程中交纳税款的环节;4、征税对象,税法规定征税的目的物;·····第十章三十二、什么叫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和;三十三、简述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导思想;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配,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基本原则;1、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 ; 2、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 3、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4、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5、简化、规范税制;6、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既不增加企业的总体税负,有不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但局部变动是不可避免的;7、严格控制优惠减免;主要内容;1、以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2、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3、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4、调整、撤并和开征其它的一些税种;第十一章三十四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特征;1课税普遍;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行比率税率;4、计征简便;功能;1、税源充足;2、课征方便;3、抑制消费;4、增加储蓄和投资;5、有利于经济发展; 三十五、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特征:1、税负相对公平;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4、课税由弹性;功能;1、是国家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2、是一种有效的在分配手段;3、有利于稳定经济,“内在稳定器”;三十六、试述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1、课税比较公平;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功能;3、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三十七、试分析我国的增值税为什么要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三十八、如何计算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见例题第十三章三十九、什么叫国家预算它有哪些类别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工具,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类别:单式预算复式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中长期预算项目预算行动预算绩效预算国民经济预算充分就业预算四十、简述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四十一、何谓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者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第十四章四十二、何谓预算管理体制它有哪些主要内容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 主要内容:1、确定预算管理主题和级次;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与方法;3、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四十三、何谓分税制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分税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题;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的转移支付制度;5、各国的分级预算制度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节;四十四、试述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第十五章四十五、如何理解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财政平衡不过是把收支对比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所追求的目标和考核目标而已;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3、局部平衡和全面平衡;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6、真实平衡和虚假平衡;四十六、预算赤字和赤字财政各有何含义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是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但不意味着预算执行结果一定有赤字;赤字财政是指国家有意识的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四十七、试述财政赤字和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局部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2、就社会总量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标,不过是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3、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或者说属于市场行为,也就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四十八、试述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债务融资:发行国债;货币融资: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然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第十六章四十九、什么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简述二者各自的目标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目标:1、经济的适度增长;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3、收入的合理分配;4、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的措施的总和;目标:1、币值稳定;2、就业充分;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五十、财政政策有哪些政策工具税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国债预算政策五十一、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有哪些1、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2、存款准备金制度;3、利率;4、公开市场操作;5、贴现政策;五十二、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1、两者的作用不同;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2、二者作用方向不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其决定作用;投资需求的形成中,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供应资金,流动资金投资由银行供应资金;3、二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不能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五十三、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1、“双松”政策;2、“双紧”政策;3、一松一紧政策;财政政策松指的是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紧的相反; 货币政策的紧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应量;松的相反五十四、简述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这种财政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经济的波动状况,无需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稳定作用;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二是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
财政学第一章 财政与国民经济的的关系
《财政学》
一些公共品只具备其中的一种属 性,即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具有 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这种公共品叫做准 (次)公共品。
另外,政府从资源配置上考虑或是 政府从收入再分配功能上考虑,即使私 人部门也能提供,但由公共部门来强制 提供的公共品,叫做价值产品。
《财政学》
在财政支出中,政府的一般行政 服务支出和国防费支出等属于纯公共 品,而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 利等属于准公共品。教育、保健、区 域开发、经济适用房等可以看作是价 值产品。
《财政学》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政府活动就像 亚当•斯密的“廉价政府”论所示,是以提 供纯公共品为中心,基本上局限在“夜警 国家”(守夜人)的有限范围内。亚当•斯 密提出了税收的“公平、确实、便利和节 省”四原则,财政支出方面“厉行节约、 量入为出”的原则也一同产生,“廉价政 府”则成为财政所应追求的目标。这就是 斯密勾勒的财政学的基本框架。
《财政学》
第一节 现代财政与市场经济
《财政学》
什么是财政? 从经济效率角度考察和分析政府的收
支活动,以及研究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 一系列经济活动关系,就是财政。财政作 为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动,同市场经 济的活动不同,具有行使公共权力的特征。
《财政学》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市场经 济体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基础,但 市场在配置资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失 灵,这时就需要由公共部门代替市场从 事市场所不能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即 公共部门以市场失灵为依据,从事公共 经济活动。
第二,金融机构部门(包括私人金融机 关和公共金融机关)
第三,一般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第四,家庭部门(包括个人和企业)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第一章绪论1、政府经济学:是对政府过程及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起点,并且《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3、基本方法论:(1)“经济人”假设:(动机自利行为理性),政府也是经济人。
(2)政治市场论(交易政治论):政治过程实质是一种市场交换过程,将政治过程虚拟为市场。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以个人而不是集体为出发点进行市场选择,且个人理性选择。
(4)博弈论:政治的实质是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利益与权力的分配(研究视角)。
4、政府经济学的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其核心问题则是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平衡,也即政府与市场如何合作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问题。
5、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规制)——政府失灵——重塑政府(合作治理)。
第二章政府与市场1、政府是一个集体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政府问题的经济性和阶级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政府经济学学科而言,政府是有别于阶级国家或公共部门的。
简单地说,所谓政府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经济实体。
2、政府的特征:(1)合法强制性(2)普遍同质性3、市场是一个个人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权利交换体系。
4、市场的特征:(1)信息完全和对称(2)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3)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4)交易成本忽略不计(5)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5、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具有交换、信息传递、调节、约束和技术促进等市场功能。
6、理性“经济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规避风险的内在要求,即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想行为,以及市场经济自动建立起奖惩机制,促进经济人理性的外部因素。
使得经济主体在有能力作出经济判断和选择下,表现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我国政府的经济活动概述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
19
第二节 政府经济活动的目标
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 二、功利主义标准 三、帕累托标准
四、潜在补偿标准 五、社会福利函数标准
25.01.2020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
20
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
由英国学者杰里米•边沁提出, 他认为:为最大多数人产生最大 利益的政策会促进公共利益。
25.01.2020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
39
四、发展国家观
发展国家观既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又是一种新观念。 说它是一种古老的思想是因为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在增
加国民财富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即使在亚当斯密思想影响的鼎盛时期, 许多发展国家观的经济学家们都赞同国家在课征关税、建设基础设施以及 为私人企业提供资金方面起积极作用。 发展国家观又是一种新观念,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经验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工业化比较晚的西欧国家以 及日本、韩国等国家,政府能动地填补了私人企业家的某些作用而促进了 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国家的活动成功地使初创产业成熟起来,高水平国家 基础设施支出是鼓励私人投资和提高总体投资水平的工具。 第二,理论研究表明,市场经济中的私人投资水平可能处于长期不足状态, 因而长期的国家干预是必要的,以确保投资总水平适当。
25.01.2020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
24
2.埃奇沃斯框图
乙的苹果
A乙
乙的原点
甲 的
U乙 U甲
香
C
蕉
B
O甲
甲的原点
25.01.2020
E
D
O乙
A
乙
的
香
A甲 甲的苹果 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x'
私人部门产出总量
社会无差异曲线
公 共1000
R
部
门
产 出
750
(
亿 500 元 )
250
S1 S2 S3 S4
B D
A
10
C
O
250
500 750 1000 私人部门产出
(10亿元)
部门间资源配置:最优点和非最优点
3.部门间资源配置的变化
(1)部门间最优资源配置不变情况下现实配置变化。 (2)部门间现实配置和最优配置都变化。
政府依靠税收来支付向社会提供物品和服 务,政府的收入、支出活动及其管理就是 财政,财政活动构成了政府经济活动的基 础。
第一节 政府活动的界限
一、什么是政府 二、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
一、什么是政府
(一)政府的基本特征 (二)政府与国家
(一)政府的.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 4.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
香
蕉
B
E O甲
甲的原点
A乙
D A
A甲
乙的原点
C
O乙 乙 的 香 甲的苹果 蕉
3.帕累托标准的缺陷
(1)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 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 任何人有害。
(2)帕累托标准使现状具有合理性。
(3)帕累托标准不能把所有可能的社会状 态进行排序。
四、潜在补偿标准(卡尔多标准)
一、政府规模衡量指标的选择
1.绝对指标: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公共 就业人数、政府管制程度
2.相对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
二、财政支出比率
(一)我国的现状 (二)国际比较
(一)我国的现状
1.2000年国家财政支出比率为17.8%,政府支出 比率(包括预算外支出)为21.8%(根据1998 年的统计数据推算的结果)
二、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
(一)政府微观经济活动的类型与最优干预程度 (二)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
(一)政府微观经济活动的类型 与最优干预程度
政府从事微观经济活动的类型主要有三个方面: (1)管制:政府通过立法以调节支配商品和服务交 换的产权制度。 (2)规定价格:政府通过征税或补贴改变交换的价 格,以减少产生负外部性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 增加产生正外部性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 (3)生产:政府通过自身生产产品和服务来直接配 置资源。 因此,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程度,不能仅用税收比率 和支出比率来估价,还需要用很多管制政策来衡量。
经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典型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国家 东欧国家 中国
财政支出比率(%)
50.9 33.1 31.5 22.4 45.5 19.8
第五节 现代财政学的分析方法
1.实证分析方法 理论实证分析 经验实证分析
2.规范分析方法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基础:数学
数理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2.缺陷:(1)找不到一种可以用来比较个人间效用或满 足程度的有效方法。(2)按照功利主义的逻辑结果, 有些社会安排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3.当代功利主义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作出政策建议的唯 一方法是以一种公正的方式,对某些人获得的利益和其 他人遭受的损失进行估量权衡。
三、帕累托标准
1.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 2.埃奇沃斯框图 3.缺陷
第一,经验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工业化比较晚的 西欧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政府能动地填补了私人企业家的 某些作用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国家的活动成功地使初创产 业成熟起来,高水平国家基础设施支出是鼓励私人投资和提高总体 投资水平的工具。
第二,理论研究表明,市场经济中的私人投资水平可能处于长 期不足状态,因而长期的国家干预是必要的,以确保投资总水平适 当。
U2
W*
45°
O
U1
五、阿特金森社会福利函数
函数形式:
W 1
1
U
1
i
i
第三节 国家的经济作用学说
一、共用品国家观 二、宏观经济稳定国家观 三、社会权利国家观 四、发展国家观 五、社会主义国家观 六、市场重构国家观
一、共用品国家观
1.共用品国家观是国家必须提供市场本身不能生产的共 用品。
2.共用品分为三类:(1)纯共用品; (2)准共用品;(3)矫正性共用品
(一)社会福利函数的定义
1. 社会福利函数是把整个社会的福利 与个人的福利联系在一起的函数, 是个人福利的增函数。
2. 数学形式: W=f (U1,U2, …… ) 3. 社会福利函数一般假定的三大特征:
(1)帕累托原则性; (2)个人主义性; (3)不公平厌恶性。
(二)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
1. 福利函数 2. 两人社会假定
政府干预与净经济收益
C
干预指数
B
A F
V'
V
T' G T S' S
H D
O
R
干预的净收益
(二)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
1.最优配置和非最优配置 2.最优配置的无差异分析 3.部门间资源配置的变化
1. 最优配置和非最优配置
( 公 100
占共
国部
民门
产 产 75
出出
比
例
)
50
y1 y 25
y2
社会无差异曲线改变位置和斜率。
R曲线和S曲线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很可能会形成 一个新的部门间最优配置点。
随着最优配置点的变化,现实配置点可能在不同 的程度和方向上发生变化。
第二节 政府经济活动的目标
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 二、功利主义标准 三、帕累托标准 四、潜在补偿标准 五、社会福利函数标准
发展国家观既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又是一种新观念。
说它是一种古老的思想是因为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国家观,认 为国家在增加国民财富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即使在亚当•斯密思 想影响的鼎盛时期,许多发展国家观的经济学家们都赞同国家在课 征关税、建设基础设施以及为私人企业提供资金方面起积极作用。
发展国家观又是一种新观念,表现在两个方面:
3. 宏观经济稳定国家观的缺陷:同共用品国家观一样,宏 观经济稳定国家观也没有对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到底应 当多大作出定论。
三、社会权利国家观
1. 主要观点: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扩张可以 理解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意义深化。
2. 缺陷:对不同市场社会(国家)的社会权 利的巨大变化没有更多的解释。
四、发展国家观
B A C
0
25
50
75
100
私人部门产出
x1 x x2
(占国民产出比例)
部门间资源配置:最优和非最优点
2.最优配置的无差异分析
公 共
R
z
部
门 z'
产
出
总
量
a b
y'
d
c
y
o
w
w'
x' x 私人部门产出总量
整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公
共
部
门z
产
出 总
z'
量
S1 S2 S3 S4
a b
y
c
y'
d
w w'
1.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
(1)帕累托最优: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 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 况得到改善的状态。
(2)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政策变化至 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其 它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政策变 化将提高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变化 称为帕累托改进。
2.埃奇沃斯框图
乙的苹果
甲 的
U乙 U甲
(1)部门间最优资源配置不变情况下现实配置变化
社会可能从最优的现实配置点移动到非最优配置点。 社会可能从非最优的现实配置点移动到最优配置点。 社会可能改变非最优配置的程度。 社会可能改变非最优配置的方向。 社会可能从最优稳定点移动到非最优稳定点。
(2)部门间现实配置和最优配置都变化
社会生产潜能发生变化。
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
由英国学者杰里米•边沁提出,他认为:为 最大多数人产生最大利益的政策会促进公 共利益。
二、功利主义标准
1.主要思想: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为代表的一些功利主 义者认为:一个人从消费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或效 用的数量,至少在理论上说是可以衡量的。衡量这种公 共利益的一种方法是把社会中的所有个人的总效用相加, 增加社会总效用的政策,都会促进公共利益。
3. 共用品的生产或提供有三种方式: (1)公共部门直接生产; (2)政府对私人生产者予以补贴; (3)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联合生产。
4.缺陷:国家的“共用品”观念并没有最终回答国家的经 济作用到底处于夜警国家与完全控制经济国家之间的 哪一位置,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提供各种共用 品的能力和范围明显变化。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
本章结构
第一节 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 第二节 政府经济活动的目标 第三节 国家的经济作用学说 第四节 政府的规模 第五节 现代财政学的分析方法
我们身边的政府经济活动
从早到晚:水、电、煤气、公共汽车 ……
从生到死:医院、幼儿园、学校、失业与 再就业、社会保障 ……
财政是政府经济活动的基础
二、宏观经济稳定国家观
1. 由于市场经济时常交替出现经济繁荣和经济衰退,所以 政府应当采取政策措施熨平这种波动,消除经济周期的 影响,对国家的经济作用持此观点的学说称为宏观经济 稳定国家观。
2. 政府试图消除经济周期的影响所能采取的活动包括:改 变汇率、调整税法,扩大工会权利,增减公共部门的基 础设施和共用品支出,扩大或缩小政府提供的转移支付 和社会福利计划等。
(二)政府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