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习题课)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历史组教学设计课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备课人授课时间课时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导入基础层次问题预设问题“精耕细作”的含义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井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检测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什么地区形成规模?A.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B.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C.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湘江流域2.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C.居民口味D.历史原因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A、牛、马B、鸡、狗C、猪、羊D、兔、鸭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5、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6、收录介绍西方先进水利技术的科学著作是A〈〈农书〉〉B〈〈考工记>>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迁移应用问题预设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基本线索】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难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小农经济特点及评价。

【自主梳理知识】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历程:由向发展而来。

(2)地域差别:(3)产业结构:。

二、生产工具的革新用途工具耕作原始社会[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商周春秋战国西汉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灌溉三国(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水力灌溉工具)小结:中国农具的变化特点1、从材质方面:2、从工艺方面:3、从牵引动力方面:三、水利设施逐渐完善(1)春秋:(淮河)(2)战国:(长江)、(黄河)(3)汉代:、、西域特色工程、治理黄河(王景治河)。

四、耕作方式的进步(1)千耦其耘①原因:②特点:多采用的方式生产。

(2)个体农耕①出现时间:。

②原因:。

③特点:;;。

④评价:积极:消极:探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产业结构:2、主要耕作方式:3、生产模式:4、经营方式:【重点突破】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三耒共耕。

《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

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2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2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用牛拉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开始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4、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 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 映了( )
A、远古时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的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十分的落后
石器
骨器
春秋、战国时期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 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 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铁制农具
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
大约在春秋后 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 犁用于牛耕。
西汉时期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 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 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 同时完成翻土、开沟、起垄 等工序。自此之后,牛耕得 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时期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
三国时期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唐代 筒车(水力冲击)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上古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 两汉
—《礼记·礼运》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因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南方(云南米线)
北方(兰州拉面)

思考:从中国南北方饮食看出古代中国农 业的什么作物结构?
六麦


稻五









稷为百谷之长,帝王奉祀稷为谷神,与土神“社”合称"社稷"。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0-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0-岳麓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本课的标题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相对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刀耕火种,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二是生产模式,指的是具有较普遍特点的具体耕作模式,以避免与比较抽象的、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生产方式的概念相混淆。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具有承接性:继第一模块政治文明史之后,本篇具有让学生初步掌握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原理这一基本目标。

基础性:具有开宗明义第一篇的作用,让学生初次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方式等,以利于今后其他经济史的教学。

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学习经济史的若干基本方法等。

关联性:本篇是中国的农业文明史的开篇,通过学习使学习掌握感知中国古今农业及与世界范围内农业的关系,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可以起到古今联系、中外关联的教育效果。

【学情分析】1.鉴于学生已经经过第一模块政治专题史的复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同时又是初次涉及到本专题学习,相对陌生。

因而,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

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3.学生注意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因此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了解农业的基本特点,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 Word版含答案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经济史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课本内容分为四个子目: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强化对本课的逻辑理解,所以对内容整合为农业的出现、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的特点以及弱点三个部分。

至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则放在单元小结部分再来进行学习总结,同时与必修一政治模块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进行联系比较。

另外这一课主要是从农业发展的生产力角度讲解,与第二课土地制度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传统农业知识内容的核心。

所以,对于本课的教学重心主要集中在这种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与特点分析上。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在必修一已经对专题史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作为经济史模块第一课内容的学习,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

2.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包括农具、灌溉工具、水利设施的发展与改进完善。

3.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以及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

4.分析理解传统农业的特点与弱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阅读理解传统农业的特点与弱点。

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

3、探究归纳传统农业出现和完善两个阶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了解家乡农业的发展,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

3.通过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养成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工具的变化对农耕经济的影响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经济生活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的政治、文化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对于本模块学习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来先看看本模块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完整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最全版

完整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最全版

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 课时)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中国传统农业是大陆集约型农业,即常说的精耕细作农业。

这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小块土地上耕作、高投入的个体小生产农业,自然经济色彩浓厚,应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鉴于此,本课以神话传说探究为切入点着手设计。

同时学生通过必修一政治专题史的学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一定的感受,但对经济史内容相对陌生,本课是本册书第一课,所以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及过渡性,对今后的教学至关重要。

教学方法1.以课文为基本蓝本,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设疑引思,探究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高能力,深化情感。

2.充分运用课文中的图片和课前准备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探究学习法:布置关于中国古代四个民间传说的整理探究活动,即关于神农氏、十二生肖、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的传说。

学习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情境资料,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鼓励学生课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材料,体验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

第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

2.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到铁农具的使用)及其历史作用。

3.通过对刀耕火种、铁农具的使用以及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阅读中国原始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相关史料,分析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材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封建社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案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案设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结构: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出现:采集经济→种植经济2、分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粟麦水稻二、生产工具的改进1、从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2、牛耕的发展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重要水利工程2、黄河的治理3、坎儿井四、耕作方式的进步1、简单协作方式2、自耕农经济的形成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那么你们知道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有多少吗?9、3亿。

全国13亿人,农民就有9亿多。

由此看来,农业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那么,我国的农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设问]:上节课已经讲过,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天生就知道种田的,那么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以什么为生呢?[提示]:讲到原始人的生活,我们会联想到一个词:茹毛饮血,他们主要靠采集野果,渔猎一些不是很凶猛的野生动物为生。

可是,并不是每天都能采到野果,抓到野兽,所以当时人们经常过着居无定所,饥寒交迫的生活。

后来,炎帝神农氏被推选为南方各部落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他遍游天下,终于发现黍、稷、麻、麦、豆五谷,种植之后可以定期收获,于是向人们广传五谷种植技术。

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1、原始农业的出现[补充]: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其中所反映的正是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过程,是由简单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农业。

[过渡]:了解了农业的起源之后,请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看看我国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而且具有什么特点?2、分布:[提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其中,北方以半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粟麦,南方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水稻。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岳麓版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如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等;理解“精耕细作”和“小农经济”的概念,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展示不同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和对史料判断力;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表格归类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研读教材;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利用材料教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补充日常的节气和谚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练代讲,通过题目巩固讲完的知识点并引出新知识点的讲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做题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农业的发达程度,体会先人的智慧,坚定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在本课教学中贯穿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安排】1课时【重难点】1.重点:精耕细作2.难点:小农经济【教学过程】导入:中国古代经常将国家称呼为“江山社稷”,“社稷”一词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表明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理念。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考古发现的两处遗址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粟的遗存和幼体猪骨,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则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可以说明中国的原始农业就形成了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生产结构。

同时,南北双方发现的农作物不一样,说明早在原始农业阶段,就奠定了农作物生产北粟南稻的局面。

除了考古发现以外,关于农业还有神奇的传说——传说中,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培育出适合人类栽种的物种。

设计意图:从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两个角度讲述农业的起源,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同时训练学生对不同史料的价值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生产力: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形成教师:何为“精耕细作”?学生:精细地耕作……教师:可以从农民的哪些行为判断其是否精细地耕作?学生:松土、除草、施肥、杀虫、灌溉……教师:农民以上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提高单位产量。

(完整word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教学案

(完整word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教学案
2、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自耕农经济
①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生产力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不是小农经济,但是他们的生产主要 是自给自足,所以属于自然经济 ②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③但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不相同的,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 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三者的关系图示如右: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

的发展。
2、特征:
1)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出现。
2)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
生产为主,相互交融
3)产业结构:以
为主、以
为辅,出现“五谷”“六畜”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
出现时间
主要工具
认识
原始社会
是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工具简单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制度的存在 C、小农经济的制约 D、佛教文化的浸润
5、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经济史,大家首先要记住以下几点:
1、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因此,
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也就成为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一切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历史组教学设计课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备课人授课时间课时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导入基础层次问题预设问题“精耕细作”的含义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井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检测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什么地区形成规模?A.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B.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C.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湘江流域2.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C.居民口味D.历史原因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A、牛、马B、鸡、狗C、猪、羊D、兔、鸭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5、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6、收录介绍西方先进水利技术的科学著作是A〈〈农书〉〉B〈〈考工记>>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迁移应用问题预设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其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法从农作物的裁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拼作方式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对耕作方式以及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分析,培养比较及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学生认知分析】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原始社会,对农业的起源有一定认识,但古代农耕经济的各要素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片、模型等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帮助对教材的理解。

【重点难点】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难点: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特点,利弊【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概括讲述必修二第一单元内容。

大家知道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分别代表的是海洋文明和黄土文明,这两种文明前者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后者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是农耕文明。

中国的小农经济一个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精耕细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案(含答案)

2016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参考答案1.解析:甲骨文是商代出现的文字,其中多次提到“黍”“稷”,可知A项判断正确;《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其内容记载说明B项正确;由整个题干材料说明C项也是正确的。

而D项内容需与世界其他地区农业起源比较方可推出。

答案: D 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神农氏教民农作”反映原始农业的出现。

答案: C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鞭牛”这一信息可知与铁犁牛耕有密切关系。

答案: C4.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汉代”与此相符的只有B项。

答案: B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小农经济的经营形态是由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答案: C6.解析:自然经济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即落后性和脆弱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在无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勉强可以度日,而绝不是富裕祥和的生活。

答案:A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B项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一耜到图二铁犁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使用人力到使用畜力,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看出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9.解析:材料中的“蜀”指的是四川,由此可判断为都江堰。

答案:A10.解析: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概括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是其演变的根本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xx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
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然经济的三个弱点: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里状态。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
▲唐代:xx的发明;
▲灌溉工具:xx翻车、唐代筒车等。
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
▲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
▲从耒耜到xx的生产工具的进步
(2)筒车:
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小结:
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自然力;
种类的变化:单一性——多样性;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习题课)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习题课)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渤海高中高一历史教案
课题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时1
课型习题课
教 学 重 占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依据:课标要求掌握:
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制作方式,了解
教 学 难 占
评价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 习 目 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牢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的基本史实
目标
6.布
置下 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用20分钟阅读教材第2课内容,画出主要知识点(课代表检查)
2、 完成第2课导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题和自主学习检测,限时20分 钟之内(提前收齐,交给老师批阅)
3、学优生完成提升训练
3分钟 明确 下课 所学, 进行 提前 学习。
7.
板 书
习题课: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重点内容
(知识点和常 考题型)进行 提示
1、记录答题方法
技巧
2、谈本课收获
3、对其他组进行
评价
培养学生 总结当堂 内容和评 价的能力
5分钟
一 一
5.


练习册单元检测题
1、巡视学生作

2、给出答案
1、做题
2、订正
掌握课堂
反馈效
果,确定
5分钟 验收 学习


3、互批
学生对本 课所学知 识的掌握 情况
一、知识点:
1.农业的起源
2.从耒耜到曲辕犁
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二、答题要点:
8.




主备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二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课方案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色。

要修业生从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工具的改良、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耕种方式的进步等方面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基础。

它与社会生活息息有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来决定作用。

本单元叙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而本课作为开篇第一课,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拥有奠定作用,它既是学习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又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改革,同时也为学习下一单元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确立基础。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图片资料,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源;图说历史,形象感知认识古代农业工具的改革和古代水利工程;运用表格,学生概括并深入解析中国古代的耕种方式;运用史料,史论联合,理解小农经济特色;读图并概括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以“时间”为主题线索,从“话发源—揭秘原始农业、探模式—领会传统农业、献计谋—掌舵现代农业”三个层次,整合课本。

图片、表格和丰富史料,培育学生解析问题、解决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认识史论联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中心,辩驳中华文明外来说。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根源因,能否有益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论的根本标准,建立正确的发展观。

体验先民伟大勤奋、智慧奋斗的历史;指引学生认识我国国情学为所用,以史为鉴,为今日此刻农业的发展掌舵助航,献言献策。

同时,从身旁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爱惜粮食,尊敬劳动,践行光盘行动。

教课要点及难点:要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自耕农经济难点:自耕农经济的特色和评论学情解析:高一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政治文明史,具备了必定的历史思想能力和史料阐释能力。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渤海高中高一历史教案
主备人:使用人:时间:2018年2月28日
【合作探究】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②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进步性:
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局限性
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渤海高中高一历史教案
主备人:使用人:时间:2018年3月1日
课题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时
1
课型
习题课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依据:课标要求掌握:
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制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评价小农经济




一、知识目标:
学生牢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错题归类、错因分析,掌握做题方法
理由:
2017年课标
教具
练习册、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


3


小考
1、巡视答题情况
2、评价小考结果
1、答题
2、课代表公布答案
3、互批、红笔订正答案
1、考察基础知识点
2、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承接
结果
1、核对练习册选择题答案
2、讲解学生提出的困惑
3、指导做题方法
1、检查学生习题完成情况并加以记录
2、引导分析错题错因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完成情况
2、其余学生互相补充并对所展示习题进行评价
3、讲解做题思路和方法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2、讲解本课习题
20








3.


讲评
练习册非选择题
2、谈本课收获
3、对其他组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总结当堂内容和评价的能力
5


5.
目标
检测
练习册单元检测题
1、巡视学生作答
2、给出答案
3、互批
1、做题
2、订正
掌握课堂反馈效果,确定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分钟验收学习目标
6.布
置下
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用20分钟阅读教材第2课内容,画出主要知识点(课代表检查)
1、布置习题,巡视作答,个别指导
2、点拨
3、评价总结,给出答案
1、自己作答
2、小组讨论、展示
3、记录答案
1、加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2、训练学生整合文本的能力
10分钟验收能力目标
4.


提升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1、梳理总结本课习题的答题思路及方法技巧
2、重点内容(知识点和常考题型)进行提示
1、记录答题方法技巧
2、完成第2课导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题和自主学习检测,限时20分钟之内(提前收齐,交给老师批阅)
3、学优生完成提升训练
3分钟
明确下课所学,进行提前学习。
7.


习题课: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知识点:
1.农业的起源
2.从耒耜到曲辕犁
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二、答题要点: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