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B细胞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 2、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B细胞需在活化TH细胞辅助下,才能完成活化、 增殖与分化。B细胞的完全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和 细胞因子的作用。
B细பைடு நூலகம்第一活化信号 B细胞第二活化信号 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
• TH细胞与B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B细胞和TH细胞通过 细胞间膜分子的接触及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
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
• 特异性:针对某种特异性抗原产生的抗体或效 应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
• 记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系统可长 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发生再次免疫 应答
• 放大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少量抗原的刺激即 可引起全身性的免疫应答
• MHC限制性:免疫细胞只有在双方MHC分子相同 时才能相互作用
3.抗原注射的途径 诱导耐受: 静脉注射 >口服 >腹腔注射 > 皮 下及肌肉注射
4.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 低剂量抗原持续刺激 免疫耐受 抗原消失 免疫耐受逐渐消退
5.不添加佐剂 抗原不加佐剂易致耐受,添加佐剂则易诱导免 疫应答
• 机体因素
1.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抗原 胚胎期或新生期 易诱导免疫耐受 抗原 成年期 不易诱导免疫耐受 2.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不同种属: 大鼠和小鼠:胚胎期和新生期易建立免疫耐受 家兔、有蹄类和灵长类:胚胎期可诱导免疫耐受
2R 自分泌作用 细胞增殖周期继续进行,促进T细 胞分化。
注:CD8+T细胞的活化较CD4+T细胞需要更强的协 同刺激信号,IL-2 对此起重要作用。实验证明,IL-2减 少,T细胞就不能增殖。
三.效应阶段
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的T细胞:CD8CTL、 CD4Th1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

它们主要负责产生抗体,在抗菌和抗病毒防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B淋巴细胞的特征、功能和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B淋巴细胞的特征B淋巴细胞是一种由骨髓生成的淋巴细胞。

它们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并随后进入淋巴组织,如脾脏、淋巴结和黏膜组织。

在这些组织中,它们可以识别和与病原体结合,并进一步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特定的抗体。

B淋巴细胞的表面有特定的受体,被称作B细胞受体(BCR)。

这些BCR可以辨认并结合致病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特定部位,并启动相应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的功能B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B淋巴细胞首先被激活并开始分化成浆细胞。

浆细胞可以大量的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所需要的抗体,以消灭病原体。

除此之外,B淋巴细胞还可以诱导T细胞的活化。

当BCR与病原体结合时,B淋巴细胞可以将致病菌的信息在表面呈现出来,激活CD4+ T细胞并诱导其分化和增殖。

这也可以产生另一种类型的免疫应答,被称作细胞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B淋巴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应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感染和疫苗接种之后,B淋巴细胞被激活并产生大量的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识别病原体的特定部位,并在体内生成免疫记忆。

当同样的病原体再次侵入体内时,B淋巴细胞能够迅速的识别并分泌抗体,从而控制和清除病原体。

此外,B淋巴细胞还可以诱导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T细胞和B淋巴细胞一起协同工作,增强了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果。

B淋巴细胞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它们通过产生抗体,以及诱导和增强T细胞的活化来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因此,对B淋巴细胞的研究和了解对于开发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第十一章-免疫缺陷ppt课件

第十一章-免疫缺陷ppt课件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来, 获得性免疫缺陷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医学领域。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免疫缺陷病分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后天的或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两大类。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该类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不全所致,根据所
• 此外,亚洲地区,特别是南亚地区的艾滋病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 亚洲地区的艾滋病流行情况在国与国之间和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 间的差别很大。柬埔寨、缅甸和泰国15岁至49岁的人中艾滋病感 染率超过1%。到2000年底,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成年人和儿童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为60万,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为580万。印度 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约占这一 地区总数的三分之二。
免疫缺陷病特征—— 感染
• 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是免疫缺陷最主要、最常见和最 严重的表现和后果,感染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感染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类型,如体液免疫、吞 噬细胞和补体缺陷时的感染主要由化脓性脑膜炎和脓皮病 等。
• 细胞免疫缺陷时的感染主要由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和 原虫等引起。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吞噬细胞缺陷病 包括吞噬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通过组织移行至炎症
部位、吞噬已调理的颗粒和在胞内杀死摄入的微生物四个 步骤。 • 补体系统缺陷病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除人类免疫 缺陷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所致的爱滋病外,更 常见的继发性免疫缺陷从病原学分析可归成两类: • 其它疾病过程中合并的免疫抑制 • 因治疗其它疾病而合并的免疫缺陷
基因的转录 调节病毒mRNA的表达,为gag和env基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B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成熟B细胞经血液循环进入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小结内。

B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在B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执行中有重要作用。

B细胞可产生特异性结合抗原的抗体,介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并可为T细胞提呈抗原(为APC)。

第一节B细胞的分化发育哺乳动物的B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

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是:①功能性B细胞受体(BCR)的表达;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1.BCR的胚系基因结构H链基因在第14号染色体长臂V区基因有V、D、J三种基因片段C区C基因有9个片段L链κ链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λ链位于22号染色体短臂V区基因只有V、J两种基因片段2.BCR基因重排及其机制在BCR和TCR胚系基因中,V、(D)、J基因片段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发生重排,形成重排连接后的DNA(成熟B细胞)转录为初级RNA剪接形成mRNA翻译为BCR或TCR的新生多肽。

(1)与基因重排有关的重组酶①重组激活基因(RAG)编码重组激活酶有RAG1和RAG2两种,形成RAG1/RAG2复合物,可特异切除V、D、J两侧的重组信号序列。

②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可将数个核苷酸通过非模板编码的方式插入到V、D、J基因重排过程中出现的DNA 断端。

③DNA外切酶、DNA合成酶等。

(2)重排过程(以BCR基因重排为例):Ig基因重排发生在胎肝和骨髓中静止的(G0~G1过渡期)未成熟B细胞内。

其机制是:在V、(D)、J可变区基因群中各选择一个基因片断进行重排,组成Ig的编码基因。

进而转录和翻译,产生功能性Ig。

先发生重链D—J基因重排再发生重链V—DJ基因重排再进行轻链V—J基因重排经过Ig胚系基因的重排,B细胞的DNA序列与其他体细胞有很大不同(Ig可变区基因片段减少),只有B细胞和T细胞有这种独特的生物学现象。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PPT课件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PPT课件
• 3、免疫耐受与正免疫应答均是免疫系统的 重要功能组成。
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的区别
直接原因 诱生机制 特异性
免疫耐受
免疫缺陷
特异性免疫细胞被
免疫细胞发育缺
排除或不能被活化
损或增殖分化障碍
自身抗原—天然耐受 先天免疫缺损,X射
外来抗原—获得性耐受
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针对特异抗原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发现和诱导
形成机制
中枢耐受: 指在胚胎期及在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
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 指成熟T、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遇到
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
一、中枢耐受
• 指在胚胎期及T、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 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 机制:阴性选择 克隆清除 • 意义:T、B细胞阴性选择使正常机体得
二、机体因素与免疫耐受
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
年龄(免疫系统成熟性) (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
动物种属、遗传背景
遗传(动物种系)
免疫抑制措施
机体免疫抑制状态
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是:
1、抗原因素 抗原性质、抗原剂量、抗原免疫途径、抗原表位 的特点等。
2、机体因素:免疫系统成熟性、动物种系 3、免疫抑制措施的应用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 现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 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 异型Ag所致的免疫耐 受现象
血型嵌合体
异卵双生的牛
免疫耐受 有特异性
血型嵌合体小牛体内同时存在两种不同 血型抗原的红细胞,还能接受对方的皮肤移 植物,但不能接受其他无关小牛的皮肤移植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胚胎期 自身或外来的抗原刺激

生理题目第十一章 内分泌

生理题目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十一章内分泌一、名词解释1.激素2.旁分泌3.自分泌4.神经分泌5.靶细胞6.允许作用7.下丘脑调节肽8.促激素9.应急反应lO.应激反应二、填空题1.按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将激素可分为两大类,即———和———。

2.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信使分子称为——,其作用的细胞称为————。

3.下丘脑基底部的促垂体区神经元分泌下丘脑调节肽,经————运送到————调节其分泌功能。

4.内分泌腺分泌水平的相对稳定是通过——机制实现的。

5.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和———。

6.由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其生物合成部位是——。

7.人幼年缺乏生长素将患——;成年后生长素分泌过多则出现———。

8.幼年时缺乏T3、T4将患——;成年后缺乏T3、T4将患——9.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有———、———、和———。

10.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可引起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嗜酸性粒细胞数目——。

11.应急反应和应激反应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系统活动的增强,而后者则是——系统活动的增强。

12.血糖水平升高可引起胰岛素分泌———。

13.胰岛A细胞主要产生的激素是——,B细肥产生的主要是——,D细胞产生的主要是———。

14.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

15.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胆固醇水平———于正常。

16.当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时,心脏活动———。

17.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的激素是——、———、和维生素D318.蛋白餐或静脉注射氨基酸可使胰岛素分泌————。

三、选择题(一)A型题1.血中激素浓度很低,而生理效应十分明显是因为A.激素的半衰期长B.激素的特异性强C.激素作用有靶细胞D.激素间有相互作用E.激素有高效能放大作用2.关于含氮类激素的正确描述是A.分子较大,不能透过细胞膜B.不易被消化酶所破坏,故可口服使用C.可直接与胞质内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效应D.全部是氨基酸衍生物E.用基因调节学说来解释其作用机制3.第二信使cAMP’的作用是激活A.DNA酶B.磷酸化酶’C.蛋白激酶D.腺苷酸环化酶,E.磷酸二酯酶4.下列哪种激素属于含氮激素A.1,25-二羟维生素D3 B.雌二醇C.睾酮D.醛固酮E.促甲状腺激素5.神经激素是指A.存在于神经系统的激素B.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C.由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D.使神经系统兴奋的激素E.调节内分泌腺功能的激素6.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是A.由内分泌细胞粗面内质网合成B.以cAMP为第二信使C.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D.对靶细胞有严格特异性E.有高效能的生物放大作用7.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的第一步是与靶细胞的;A.细胞膜受体结合B.胞质受体结合C.核受体结合D.G.蛋白结合E.腺苷酸环化酶8.下列哪种激素不是由腺垂体合成、分泌的A.促甲状腺激素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生长素D.催产素E.黄体生成素9.下列哪种激素不是由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细胞合成的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生长素释放激素C.催乳素释放因子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E.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10.射乳反射是由下列哪种激素引起的A.催乳素B.雌激素C.催产素D.孕激素E.生长素11.刺激生长素分泌最强的代谢因素是A.低蛋白B.低血糖C.低血脂D.低血钾E.低血钠12.下列哪种激素不是垂体分泌、释放的A.生长素B.催产素C.抗利尿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催乳素13.血液中生物活性最强的甲状腺激素是A.碘化酪氨酸B.一碘酪氨酸C.二碘酪氨酸D.三碘甲腺原氨酸E.四碘甲腺原氨酸14.对脑和长骨的发育最为重要的激素是,A.生长素B.性激素C.甲状腺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E.1,25一二羟维生素D,15.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A.蛋白质合成增加,出现负氮平衡。

动物生理学第十一章_内分泌

动物生理学第十一章_内分泌
(2)调节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成分,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例如,抗利尿激 素,醛固酮对水盐代谢的调节;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对血钙的调节等。
上一页
下一页
(3)调节和控制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例如,生长素、甲状腺素和性激素等的作用。
(4)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和适应能力。例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急 (emergency)和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应激(stress)中所发挥的作用。
呼吸系统 呼吸频率和深度↑
上一页
下一页
对象
正常水平
过高
缺乏
蛋白质代谢 作用于核受体加速蛋白质与各种酶 加速分解,骨骼疏松、 蛋白质合成少、肌无力、
的合成,正氮平衡
负氮平衡、消瘦
粘液性水肿
糖代谢
促进糖在小肠的吸收,糖原分解↑、 糖尿 胰高血糖H、GH生糖作用↑,外周 利用↑、血糖↑
脂肪代谢 分解↑ 产热效应 耗氧率↑、产热量↑、BMR↑
上一页
下一页
MIT+DIT→丙氨酸+T3 DIT+MIT→丙氨酸+rT3
DIT+DIT →丙氨酸+T4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 能量和物质代谢
(1). 能量代谢
增加组织耗氧量和产热量(脑、脾、性腺、肺、淋巴结、皮肤等除外) ,BMR ↑ 机制:钠泵数量和活性↑;脂肪酸氧化↑ 甲亢 BMR↑50~100%
上一页
下一页
3、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激素的调节作用和允许作用 (2)激素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扩大作用 (3)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激素作用的特异性和高效性
上一页
下一页
4、激素的生理作用(图) (1)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消化过程。例如生长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医学免疫学》B细胞

《医学免疫学》B细胞

提呈抗原
B细胞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籍其表面BCR结合可溶性抗原,通过 内吞和加工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T细胞。
B细胞不能组成 性的表达协同刺激分 子,但在活化后可表 达CD80和CD86,这 意味着只有活化的B 细胞才是抗原提呈细 胞。
免疫调节
1) 活化的B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 调节、免疫效应以及造血过 程的功能调节。TNF、IL-6、IFN和Lymphotoxin(淋巴毒素)
⑵ 抗原提呈; ⑶ 调节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抗原识别特点:
1. TB细胞都用其抗原识别受体识别抗原
B细胞:B cell receptor (BCR) T细胞:T cell receptor (TCR)
2. 一种淋巴细胞仅表达一种抗原受体
究竟什么样的病原微生物能够突破机体 的天然免疫屏障并不能预料。为了能够防御 所有可能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异性免疫 应答系统必须能够识别所有可能的外来抗原 物质,因此BCR和TCR必须形成一个巨大的抗 原受体库。
核苷酸在连接处的增加或者减少常常导致DNA的读框 受到破坏,产生没有功能的抗体。
(3)多样性机制之三: 体细胞高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 SHM)
体细胞高频突变发生于基因重排后成熟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分化 发育阶段,并非发生于胚系基因片段上,突变频率高,而且只出 现于次级淋巴器官的生发中心。
(二) 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中枢免疫耐受
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前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未成熟B细胞后,表面表达 mIgM(BCR),此时能识别自身抗原的B细胞克隆 以其BCR与骨髓中出现的自身抗原发生结合,产生 负信号,发生细胞凋亡。这是B细胞自身耐受-----中枢耐受产生的机制。

生理学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生理学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通过cAMP、Ca2+促进GH的分泌。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抑制PRL分泌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促进PRL分泌 PRF起主要和经常性作用
促黑激素释放因子MRF:促进MSH释放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抑制MSH释放 MIF起主要和经常性作用
三、下丘脑激素分泌的调节 受高级中枢及外周传入信息的影响,其中的神 经递质如下:
GH
与肝、肾、软骨、骨胳 肌等组织GHR结合
JAK-STAT途径等 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促进DNA转录 及蛋白质合成
诱导靶细胞产 生SM(IGF)
与软骨、骨骼肌等 细胞上IGF受体结合
通过酶耦联受体或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
促进生长发育、 促进物质代谢
3、GH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的调节: 受GHRH和GIH的双重调节。GHRH经常性作用。 (2)反馈调节: GH↑→ GHRH↓→GH↓; GHRH↑→ GHRH↓→GH↓; GH↑→SM↑→GIH↑→GH↓; (3)其它: 女性持续分泌,男性脉冲分泌; 慢波睡眠时,GH分泌增多; 血糖↓或血AA↑→GH↑、脂肪↑→GH↓ ; 激素:甲状腺素、雌激素、睾酮;(图)
下丘脑→PACAP→腺垂体(cAMP )→生长因子、细 胞因子
→调节腺垂体的生长发育及分泌功能。
2、下丘脑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图)
短反馈
下丘脑释放激素→腺垂体促激素→靶腺激素
超短反馈
长反馈
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垂体有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图)
一、腺垂体(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包括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有内分泌功能 的颗粒细胞可分泌相应的激素。
*分泌异常:
侏儒症(Dwarfism):幼年缺乏GH或GH受体有缺陷;

生理学第十一章_内分泌试题及答案

生理学第十一章_内分泌试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
18. 根据化学结构,激素可分为

以及 三类。
19. 激素的作用方式有:





20. 内分泌腺分泌水平的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
机制实现的。
21. 细胞膜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主要建立在
学说基础上,细胞内受体介导的
激素作用机制主要建立在
学说基础上。
22. 下丘脑的肽能神经元主要存在于


内。
40. 甲状旁腺激素是由甲状旁腺
细胞分泌的直链肽,有升高
和降低
的作用。
三、选择题
A 型题
41. 调节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是:
A. 第一信使和第二信使
B.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C.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
D.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E. 多肽和蛋白类激素及脂类激素
42.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是由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B. 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C. 某些激素可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 D. 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经垂体门脉流系统向腺垂体发挥作用 E. 激素在局部扩散后,可返回作用于自身而发挥反馈作用
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主要作用是降低血钙和血磷,其主
要靶器官是
,对
也有一定的作用。
30. 肾上腺皮质在组织结构上由外向内依次为


,分别分




31.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糖增加四

的分解,而使腹、面、两肩及背部
合成增加,以致出现“满月脸”、
“水牛背”等特殊体形。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消化管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消化管

绒毛纵切面和横切面
绒毛
皱襞
粘膜下层
肌层
小肠绒毛
外膜
空肠绒毛
2、肠腺:小肠上皮在绒毛根 部下陷至固有层而形成的 管状腺。
A. 柱状细胞:分泌细胞
B. 杯状细胞: C. 内分泌细胞: D.潘氏细胞:肠腺底部,常 三五成群。含防御素、溶 菌酶和肽酶等。猪、狗和 猫无潘氏细胞。 E. 干细胞:
小肠腺(潘氏细胞)
丝状乳头、菌状乳头、 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
1、丝状乳头:数量很多,圆锥形。
2、菌状乳头:数量少,分散在丝状 乳头之间。 3、叶状乳头:舌根部,长椭圆形。 4、轮廓乳头:体积大,数量少,见 味蕾。
味蕾:味觉感受器,位于轮廓乳头、 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软腭、会厌 与咽部的粘膜上皮内。 味蕾:暗细胞、明细胞和基细胞。
(一)粘膜
1、上皮:复层扁平 上皮。 2、固有层: 3、粘膜肌层:散在 的纵行平滑肌束, 由前向后逐渐增多, 末段形成完整一层。
(二)黏膜下层
含有分支的管泡状 粘液腺或以粘液细 胞为主的混合腺, 称为食管腺。
(三)肌层
反刍兽和犬全部为骨骼肌;猪食管颈段为骨骼肌,胸段 为骨骼肌和平滑肌交错排列,腹段为平滑肌;猫食管的 前4/5为骨骼肌,后1/5为平滑肌;马食管的后1/3为平滑 肌。多为内环、外纵两层。
(四)外膜:颈部为纤维膜,胸腔段为胸膜,腹腔段
为腹膜。
五、胃
位于食管与小肠之间,分单室胃和多室胃。
(一)单室胃的组织结构
贮存食物,机械性和化学性消 化,吸收部分水和无机盐等。
单室胃黏膜内含有胃腺。肉食 兽的整个胃黏膜中均有胃腺分 布,猪和马的胃腺仅分布在有 腺部。黏膜表面有许多由上皮 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底部常有 几个胃腺的开口。

第十一章生物技术与工程课时4动物细胞工程-2025年高考生物备考教案

第十一章生物技术与工程课时4动物细胞工程-2025年高考生物备考教案

课时4动物细胞工程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动物细胞培养是从动物体获得相关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过程。

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2.阐明动物细胞核移植一般是将体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并使重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过程;3.阐明动物细胞融合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手段,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4.概述细胞融合技术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重要技术;5.简述干细胞在生物医学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动物细胞培养和干细胞的应用2023:辽宁T7、海南T7、湖南T21(4);2022:海南T20(1)(3)(4)、湖北T7、江苏T14;2021:湖南T22(2)、重庆T5、浙江1月T18;2020:江苏T231.生命观念——深入理解动物细胞核移植和克隆技术,理解生命的发生、发展过程。

2.科学思维——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科学探究——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操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社会责任——了解生物工程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认同生物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单克隆抗体2023:北京T12、湖北T22(1)(2)(3);2022:浙江1月T29(二)(3)、辽宁T24Ⅱ、江苏T19、山东T15;2021:山东T15;2020:江苏T28(4)、全国ⅠT38;2019:江苏T23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2023:天津T7;2021:辽宁T13、湖南T22(3);2020:天津T1命题分析预测1.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常以生产或科研实践为情境,也可以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培养、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2.预计2025年高考仍可能延续往年的考查形式及特点,与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其他知识相结合进行命题考点1动物细胞培养和干细胞的应用学生用书P3331.动物细胞培养(1)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条件和过程辨析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1)细胞贴壁是指体外培养的细胞贴附在培养瓶的瓶壁上生长的现象;接触抑制是指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通常会停止分裂增殖的现象。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

第十一章内分泌【目的】掌握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关系。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

熟悉信号转导机制及其新进展,了解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有关进展。

【重点】1.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

2.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

3.甲状腺的功能、作用机理及调节。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调节。

第一节概述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两个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一、激素的概念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它不经导管直接释放入内环境,因此称为内分泌。

二、激素的作用方式1.远距分泌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称为远距分泌〔telecrine〕。

2.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paracrine〕。

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所连接的组织或经垂体门脉流向腺垂体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

4.自分泌由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autocrine〕。

三、激素的分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胰岛素等;〔2〕肽类激素,如下丘脑调节肽等;〔3〕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2.类固醇激素:〔1〕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等;〔2〕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等。

3.固醇类激素:包括维生素D3、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

4.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1)活化信号1 (抗原特异性识别信号) * BCR特异性结合抗原的B细胞决定基,
由Igα/Igβ将信号传递到B细胞内 * 辅助受体:CD21/CD19/CD81
(2)活化信号2 (协同刺激信号) * 活化Th2与B细胞间协同刺激分子相互作用 (如CD40L/CD40);
(3)细胞因子(IL-1、IL-2、IL-4等)
(二)TI-1抗原(如LPS等) 1. 高剂量--多克隆诱导B细胞活化 2. 低剂量--产生泛特异性抗体
(三)TI-2抗原(如聚合鞭毛素、荚膜多糖等) 通过与B细胞表面mIgM交联结合,使B细胞活化、 增殖,产生某种泛特异性抗体。
2020/7/15
TD抗原与TI抗原的区别
项目
TD抗原
TI抗原
组成 B细胞和T细胞决定簇 重复B细胞决定簇
CD8+CTL
成熟
效应
CD8+CTL 效应
效应
CD8+CTL
CD8+CTL
3. CD8+效应CTL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主要作用:清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主要作用方式: (1) 溶解靶细胞或诱导凋亡: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2) 诱导靶细胞凋亡:表达FasL和分泌TNF-α等CK CD8+效应CTL杀伤、破坏靶细胞后,可循环利用,继续
2020/7/15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 理论意义
➢ 解析免疫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己” 和“非己”
➢ 阐明免疫应答过程和免疫耐受等有关机制
• 临床实践意义
➢ 疾病的发生、转归 ➢ 疾病防治(超敏反应、移植免疫等)
• 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2020/7/15
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 – 自身组织抗原天然诱导耐受 – 非自身抗原(如细菌、病毒、毒素、异种个体 组织抗原等)

抗原呈递细胞(第11章) (2)

抗原呈递细胞(第11章) (2)
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抗原递呈能力强。
非专职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一般不表达或低表达MHC-II类分子,在炎症过程中或CK 诱导下表达MHC-II类分子等,抗原递呈能力弱。
➁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内外源性抗原的APC: 即CD8+T细胞杀伤的靶细胞,如胞内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
A.未成熟DC
正常情况下,机体绝大多数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能 介导DC摄取抗原的一些膜受体,但其MHCII类分子和协同 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低。
未成熟DC摄取抗原能力强,但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 的能力较弱。
B.成熟DC
iDC在摄取抗原或受到某些炎症因子(如LPS、IL-1β、 TNF-α)刺激后,可逐渐分化成熟,其摄取抗原的膜受体 显著降低,但MHC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 表达显著提高。 成熟DC抗原能力弱,但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强。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 及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P93)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指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 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2. 分类:
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 包括专职和非专职APC
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内外源性抗原的APC: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2. 分类:
➀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分2类 专职APC:包括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截然不同,前者是指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而后者是指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反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或应答减弱状态。

这种状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①遗传所致的免疫系统缺陷或免疫功能障碍;②后天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放射线或抗淋巴细胞血清等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

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均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angen)。

由自身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或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由外来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获得性耐受(acquired tolerance)或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正常免疫耐受机制的建立对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若该种机制失调,将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免疫耐受不是单纯的免疫无应答性,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免疫应答,具有免疫应答的某些共性,如耐受需经抗原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1945年Owrn发现一对异卵双生小牛由于在胚胎期胎盘血管融合而发生血液交流,血液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而不产生相应血型抗体。

这种血型液合体(chimeras)小牛不仅允许对方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而且还能接受从对方移植来的皮肤而不发生排斥反应,但不能接受其他无关个体的皮肤移植。

Owen 称这一现象为天然免疫耐受。

Burnet等人认为这种免疫耐受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胚胎期免疫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异型红细胞进入胎牛体内,使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受到抑制或被排除,因此,小牛出生后对胚胎期接触过的异型红细胞抗原不会发生免疫应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针对自身 抗原的B细胞克隆。机体通过阴性选择过 程清除具有自身反应性的B细胞克隆,实 现自身耐受。
第二节淋巴B细胞表面的分子 极其作用
一、BCR复合体 组成:BCR (mIg) Igα(CD79a) Igβ(CD79b) BCR:--- B特异识别抗原的结构。 功能:识别抗原; B细胞的主要标志。 成熟B细胞:主要表达mIgM和mIgD。
Igα和Igβ分子:
结构特点:各含一个ITAM结构。
功能:
a.传导BCR同抗原结合产生的活化信

(为主要信号传导分子); b.参与mIg合成后的转运和表达
总结
BCR分子复合体: BCR分子:
即SmIg(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成熟B细胞含有: SmIgM和SmIgD;
BCR分子复合体:
1) BCR分子-----负责结合天然抗原;
B2细胞(普通B细胞)
CD5 SmIgD、 SmIgM 胚肝、骨髓、外周 骨髓前B细胞补充 TD-Ag IgG, IgM +
37
B细胞的分化成熟:
原B细胞 SmIgM SmIgM SmIgD SmIgD
Ag
前B细胞 幼稚B细胞 成熟B细胞
SmIgM SmIgG
SmIgA
记忆B
活化B细胞
38
第四节B细胞的功能
1、产生抗体 2、提呈抗原(可溶性抗原) 3、免疫调节激活后的B产生CK具有自分 泌和旁分泌的作用
B-Cell Development in the Bone Marrow
Antigen-independent B-Cell maturation in the bone marrow
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 在B细胞发育的抗原非依赖期,可发生阳 性选择。这种选择的信号是由B细胞表面 表达的μ链传导。 在B细胞发育的抗原依赖阶段,同样发生 阳性选择。
2) Igα和Igβ分子-----负责传导抗原刺激活化信 号。
二、辅助受体
1.CD19和CD21分子: CD19 CD21(CR2) CD81(TAPA-1)
功能:
(1)增强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补体系 统活化 C3d片段 与Ag结合 同 CD21和BCR结合 协同受体与BCR交叉 连接 增强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 (2)B细胞重要标志,表达于前B 细胞到成熟B细胞各发育阶段。
2、CD27
TNF受体家族成员 B受抗原刺激后表达CD27 B CD70 浆细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CD70
诱导CD45RA+CD4+T T调节细胞
抑制抗体产生
4、B7分子 --- 协同刺激分子
至少两种:B7.1(CD80) B7.2(CD86) 分布:成熟B细胞 --- 初始B细胞低表达; 活化B细胞高表达。 功能:高水平表达B7分子的B细胞 --- 有效抗原递呈细胞。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B淋巴细胞 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淋 巴样前体细胞分化成熟而来。
第一节B细胞的分化发育
B细胞的分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抗原非 依赖期和抗原依赖期 第一阶段发生在骨髓 骨髓中的pro-B细胞丢失 CD43,即转化为pre-B细胞,进而发育为μ+的 不成熟B细胞;进一步发育为μ+δ +的成熟B细 胞。 第二阶段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 接受抗原刺激 后,B细胞可发生类型转换,最终分化为浆细 胞
四、丝裂原受体
有丝分裂原受体:脂多糖(LPS)受体。 LPS LPSR B活化
第三节B细胞的亚群
按表达CD5划分
B细胞亚群分类:
按表达CD5划分:
B1细胞
表面分子: BCR: 发生分化分布 补充更新 针对抗原 产生抗体 再次抗体应答 CD5 + SmIgM 胚肝 、腹腔 自我更新 TI-Ag,自身Ag IgM -
2、CD72
表达:除浆细胞外的各分化阶段的B 特点:胞内段有两个ITIM基序 作用:对B激活的双向调节 (1)抑制第一信号的刺激 (2)和CD100结合消除抑制,增强第 一信号的刺激
CD72
三、协同刺激分子
1.CD40分子---TNF受体家族成员 分布: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生物学功能: (1)同CD40L(活化T细胞)结合 促B细 胞对 TD-Ag应答; (2)诱导Ig同种型的类别转换; (3)同BCR交叉连接,再通过与T细胞直 接接触维持生发中心B细胞的存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