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满族文化 打造特色校园

合集下载

校园文化介绍

校园文化介绍

满族文化介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来到乐甲中心小学。

下面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一楼。

一楼的主题是满族风情文化。

我们乐甲中心小学地处乐甲满族乡,满族学生近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对满族文化的介绍是我校校园文化特色之一。

满族是我国是一个悠久的渔猎民族,满族的故乡史称“白山黑水”,千百年来,这美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哺育了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民族。

一、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装逐渐废弃,女旗装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

(头饰)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

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

总之,满族服饰具有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二、习俗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满族的一些习俗。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满族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

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品牌

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品牌

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品牌近年来,永仁县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来抓,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标准、突出特色,“建、管、用”紧密结合,相继在莲池乡、猛虎乡、宜就镇中心小学建立了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使少年宫成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文体活动平台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了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社会效益初步凸显,受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衷心欢迎。

2014年7月4日,云南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永仁县召开,永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做法和成效得到中央文明办和省州相关部门的肯定。

一、主要做法(一)强化组织领导,办规范有序的少年宫。

为加强少年宫建设、运行和管理,永仁县一是健全领导机制。

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办;制定下发了《永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施方案》,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相关责任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和文明单位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明办牵头、教育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投资、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多种渠道筹措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运行资金。

目前,全县共整合投入建设资金110余万元,已建成的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部实现了有牌子、有设施、有活动。

三是健全师资保障机制。

全面加强辅导教师培训,提高学校教师一专多能的基本素质,推行特长教师的多校互聘,实行跨校教师“走教”,努力实现师资配置共享。

积极整合利用各种社会公益性资源,吸纳“五老”人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丰富了授课内容。

四是健全运行机制。

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建立了一整套少年宫运行制度,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了活动的程序、内容和标准,出台了辅导员管理、教学管理、痕迹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

唐山市丰南区大佟庄满族小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唐山市丰南区大佟庄满族小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唐山市丰南区大佟庄满族小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唐山市丰南区大佟庄满族小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佟庄满族小学是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唯一一所民族小学,始建于1929年,时名为佟庄小学,1995年易名为满族小学,其间两易其址,三次重建,校龄已届八旬。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大佟庄满族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也日益彰显出自己的特色。

这所只有8个教学班,300名学生,16名教职工的小规模民族小学,不仅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也为孩子们的未来开启了第一道大门:参与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课题的立项研究并顺利结题;参与河北省“三级课程的有效融合”的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被评为河北省校本课程开发优秀单位,事迹材料在省市交流;连续多年被区政府、教育局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德育示范校”“人文型校园”;多次被唐山市政府评选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核心理念构筑,汇聚民族之志鹰是满族的图腾,大佟庄满族小学以鹰作为学校精神的象征,意在以鹰击长空之势,将满族人坚毅、果敢、智慧、博爱的精神发扬传承。

大佟庄满足小学在提炼满族文化精华的过程中,将“毅”与“和”确立为学校的核心精神,即通过“以毅致强,以容达和”,实现“培养阳光自强少年”的教育目标。

毅,即为坚毅,坚韧,不屈。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满族小学所倡导的以毅致强,正是新时代传承满族人的强悍的气质和敢于担当、敢作敢为的气魄的重要思想之一。

和,即为和谐,融洽,调和。

以容达和,是新时代的满族人洞悉满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弃其糟粕,取其之精华而应弘扬与传承的思想之一。

围绕核心理念,该校确立了“管理即为服务”的治校理念。

确立了“果毅力行,和乐任事”校风;确立了“自强弘毅,学而不厌”学风;确立了“立己达人,诲人不倦”教风;确立了以“鹰”为主题的校徽,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念系统。

校本开发建设,绽放民族之美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满小着眼于吸纳现代文化,努力璧合两者之精华,呈现出互相融合互相呼应的特点。

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 1刘丽丽

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  1刘丽丽

浅谈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继电小学刘丽丽风起风落黑水在,花落花开白山雄。

且待春雨润桑梓,满日华锦耀长天。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明岳不闲,有国名肃慎白山黑水间女真之地。

水城安出户,立国叫大金。

……所有的这些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觉,这博大的文化现如今却很难找到她美丽的踪迹。

拯救、追溯、传承满族文化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是我个人推行满族风情进校园的思想起点一.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要弘扬和推广满族音乐,需要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的职能,把满族音乐纳入满族聚居地区学校的课程之中,使其教材内容融进满族音乐文化内容,从而有目地、有计划地弘扬与传承音乐文化。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与学习,激发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将把学校打造成满族文化旅游区。

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的作用,共同保护满族音乐文化遗产。

辽宁省北镇市北镇满族高中、新宾满族小学和沈阳满族中学都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弘扬和推广满族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镇市是满族聚居地区,满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以上。

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以满族冠名的全日制一般高中。

它是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其前身是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

2007年9月29日,经北镇市人民政府批准,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正式易名为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

随着满族高中的建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

本校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北镇满族简史》,学校将这一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体育课增加了珍珠球比赛等具有满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文艺演出增添了满族服饰舞蹈、萨满舞、民族剪纸和民族乐器演奏等内容,从而使满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也开设了《说唱音乐》课程,沈阳师范大学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在北镇建立了“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满族音乐排演课程,以此传承与发展满族音乐。

满族文化宣传策划书3篇

满族文化宣传策划书3篇

满族文化宣传策划书3篇篇一《满族文化宣传策划书》一、前言满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促进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公众对满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我们制定了本宣传策划书。

二、目标本次宣传活动的目标是:1. 提高公众对满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2. 促进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增强满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宣传内容1. 满族历史文化介绍满族的起源、发展、迁徙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等历史文化背景。

2. 满族语言文字介绍满族的语言文字,包括满语、满文的特点和使用情况。

3. 满族风俗习惯介绍满族的传统节日、婚礼、葬礼、饮食、服饰等风俗习惯。

4. 满族艺术文化介绍满族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艺术文化形式。

5. 满族英雄人物介绍满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弘扬满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宣传方式1. 举办满族文化展览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举办满族文化展览,展示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开展满族文化讲座邀请满族文化专家、学者开展满族文化讲座,介绍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 组织满族文化体验活动组织满族文化体验活动,让公众亲身感受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4. 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满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5. 出版满族文化书籍出版满族文化书籍,介绍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文化。

五、宣传时间本次宣传活动将持续一年,具体时间为[具体时间]。

六、宣传预算1. 展览制作费用:[具体金额]2. 讲座费用:[具体金额]3. 体验活动费用:[具体金额]4. 新媒体宣传费用:[具体金额]5. 书籍出版费用:[具体金额]七、宣传效果评估1. 定期对宣传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宣传策略。

2. 收集公众对宣传活动的反馈意见,了解公众对满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以及对宣传活动的满意度。

传承民族文化,创建魅力校园

传承民族文化,创建魅力校园
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SHA RI HAO LAI XUE QU ZHONG XIN XIAO
传承民族文化,创建魅力校园
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 环境,促进环境育人 利用当地蕴藏的优秀传统文 化,开发校本课程。 立足教材,占领课堂,让优 秀传统文化生根。 用国学经典培养人
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SHA RI HAO LAI XUE QU ZHONG X XUE QU ZHONG XIN XIAO
《传承民族文化, 创建魅力校园》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 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金常胜
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当下呼 声很高,其实在中小学开展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意在诵读经 典,亲近圣贤,传承文明。围 绕“传承民族文化,创建魅力 校园”,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和实践。
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SHA RI HAO LAI XUE QU ZHONG XIN XIAO
三、立足教材,占领课堂,让优秀传统 文化生根。
引入古诗 声律为窍 物象为骨 意格为髓 升华诗词 解题明意; 学习吟诵; 感受画面; 品味诗境; 课外延伸。
2. 改编古诗词为课本剧, 让孩子们演绎经典
立足教材 占领课题
一、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促进环境育人。
1.文化墙。教学区两侧的院墙被“中国文脉 人物图谱”“二十四孝”“三字经”“弟子 规”“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蒙古族 风俗”“红色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覆盖,形成了400多延长米的“文化墙”,墙体 成了开放的书页,让师生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 陶。学校组织开展“阅读校园”的实践活动,以 阅读“中国文脉人物图谱”为例,孩子们自选喜 欢的人物,自主搜集材料阅读积累诗文,再以班 级、学段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
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民族文化点亮校园

民族文化点亮校园

民族文化点亮校园作者:谢宗军米开敏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7年第12期今年5月,在南宁市举办的“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成果展示暨观摩活动会上,首批验收合格的38所学校获评为“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南宁市秀田小学(以下简称秀田小学)作为获此殊荣的学校之一,接受了来自全区民族文化教育创建学校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的“检阅”。

“校园处处充满民族气息,民族课程丰富多样,民族活动本土元素鲜明。

”进入该校参观的嘉宾们称赞道。

近年来,秀田小学以民族文化为载体,通过建构民族校本课程、开发民族教材、开展民族特色活动等方式,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点亮校园,释放出独特的魅力。

民族特色引领课堂文化刘绍佳是秀田小学五年级学生,平时喜欢音乐、舞蹈,参加校内外的文艺比赛常常获奖。

学校开展民族器乐进课堂活动后,她喜欢上了葫芦丝。

“音乐课上,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吹葫芦丝,现在班上每个同学都学会了吹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刘绍佳兴奋地对记者说。

民族器乐进课堂,是秀田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自2013年起,该校开始实施民族器乐进课堂活动,将葫芦丝确定为音乐课堂的必学乐器,要求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人人会吹葫芦丝,人人会唱民族歌曲,力争会跳民族舞蹈”。

如今,每天下午上课时间走进该校,都能听见教室里传来悠扬的葫芦丝乐曲声。

“当初我们开会讨论后最终选定葫芦丝,除了考虑学生的购买能力,还认为葫芦丝易学、上手快。

现在,我校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吹葫芦丝,这说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秀田小学校长张萦如是说。

张萦校长认为,在课堂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能让学生在进行基础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加深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课程设置上,秀田小学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本学科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分学段将民族文化渗透到课程中。

比如:语文课和思品课上,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民族风俗、民族禁忌等知识;体育课上,教师将抛绣球、舞龙、跳竹竿、滚铁环、踩高跷等民族体育项目引入课堂;美术课上,教师将民族工艺中的扎染、服饰等手工制作以多种形式呈现;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将民族文化融入3D设计中。

打造文化特色,构建教学生态张亚倩

打造文化特色,构建教学生态张亚倩

打造文化特色,构建教学生态张亚倩发布时间:2021-10-26T07:01:55.31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5期作者:张亚倩孙兆乾[导读] 多年来,我校一直秉持“文化+教学生态”的发展理念,打造文化特色,构建教学生态,提高学校竞争力。

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西由小学261418;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261400多年来,我校一直秉持“文化+教学生态”的发展理念,打造文化特色,构建教学生态,提高学校竞争力。

一、生态文化——让生命美丽绽放学校致力于文化环境的创设,每个教室都有专门的班级展示栏,学生的作业、手工、书法作品等都得到了展示的机会。

在班级后面设置了“悦读角”,读书已然是许多孩子课间的不二选择,而“交流墙”上颜色不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读书交流纸块是孩子们智慧的碰撞。

为将优秀展示成果保留下来,学校制作了宣传版面集中展示师生书法作品。

为契合“文化+教学生态”的思想,特制定刊板的六个大主题:1、提笔练字,培养字感。

2、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书写培养个性,书写感受快乐。

4、发展学习情感,养成学习习惯。

5、学会欣赏书法,提高基本素养。

6、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创建以汉字文化为主导的教学生态,全面推进立德树人的公平高效实践。

二、网络文化——让师生快乐成长1.学生展示——精彩纷呈的企业微信平台。

为了给更多班级更多孩子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在学校与家长的通力合作下,学校创建了企业微信平台。

各班级的班主任是企业微信后台管理员,教导主任是总管理员,平台的建立和使用由学校统一培训。

学校充分利用学习平台广泛开展网络学习,做好学生的复习、预习、自学、作业、答疑等工作。

2.教学科研——扎实有效的网络研修活动。

新冠病毒疫情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转身变为“十八线主播”。

教师们奋战在隐形的“第一线”,疫情防控和教学教研“两手抓”,他们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以科学严谨、热情周到的态度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服务。

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品牌

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品牌

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品牌近年来,永仁县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来抓,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标准、突出特色,“建、管、用”紧密结合,相继在莲池乡、猛虎乡、宜就镇中心小学建立了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使少年宫成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文体活动平台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了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社会效益初步凸显,受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衷心欢迎。

2014年7月4日,云南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永仁县召开,永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做法和成效得到中央文明办和省州相关部门的肯定。

一、主要做法(一)强化组织领导,办规范有序的少年宫。

为加强少年宫建设、运行和管理,永仁县一是健全领导机制。

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办;制定下发了《永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施方案》,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相关责任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和文明单位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明办牵头、教育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投资、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多种渠道筹措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运行资金。

目前,全县共整合投入建设资金110余万元,已建成的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部实现了有牌子、有设施、有活动。

三是健全师资保障机制。

全面加强辅导教师培训,提高学校教师一专多能的基本素质,推行特长教师的多校互聘,实行跨校教师“走教”,努力实现师资配置共享。

积极整合利用各种社会公益性资源,吸纳“五老”人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丰富了授课内容。

四是健全运行机制。

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建立了一整套少年宫运行制度,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了活动的程序、内容和标准,出台了辅导员管理、教学管理、痕迹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

传承满族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

传承满族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灿烂文化才汇聚成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西门外小学做为满族自治县小学,将拯救满族语言,传承满族文化做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将德育工作与民族特色教育相结合,确定以“满乡小学”创建作为学校的长期奋斗目标,以挖掘、保护、发展、创造满族传统文化为宗旨,打造出具有浓郁满族文化特色的教育名片。

传承满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西门外小学创建“满乡小学”纪实西门外小学始建于1947年,2014年9月与原西关小学合并,现在校学生926人,有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弘扬满族文化,拯救满族语言,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加强民族教育,2015年春,县民宗局和教育局组织了满语言教师省级培训工作,开启了对满族语言文字的抢救工程。

同年秋天,西门外小学在我县率先展开了满族语言文字进课堂工作。

配强组织,完善设备。

两年来,西门外小学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成立了满乡小学创建领导小组,设立满族文化教育办公室,由教导主任和满语教师主抓满语文的课堂教学和满语文培训工作,音乐、美术教师负责校园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和培训。

学校选派了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曲红花教师承担了学校满语文教学工作,协助和配合落实学校满族语言特色学校其他工作,她的工作经验和实际做法还在市级满语特色学校工作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

学校根据校情和学情,在四、五年级开设了满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以社团活动形式,开设了满族传统文化剪纸、书法、舞蹈、小合唱等满族艺术传承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满语文教学工作,学校在五楼设立了“满族学堂”专用教室,教室内有先进的电子白板和满语教学黑板,教室内墙壁布置也以满族文化为主题。

五楼的厅廊文化建设以满族民俗风情为主题来设计的,让全校师生每天都在满族文化的熏陶下,身心愉悦地工作和学习。

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要求,认真落实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把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牢固占领教育主阵地,强化全体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认识。

加强民族团结 唱响和谐乐章

加强民族团结 唱响和谐乐章

加强民族团结唱响和谐乐章作者:黄玉红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第9期满族小学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具有满族特色的民族学校,学校以“方向明确,思想活跃,素质全面,个性突出”为校训。

近年来,满族小学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呼和浩特市城市民族工作方案》,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传承民族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及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扎实打牢民族团结意识的基础。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学校党组织是各项工作的核心,是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近年来,满族小学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德育处等部门及教职工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主抓此项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各项工作。

结合校情,围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制定活动的目标与计划,落实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个人。

创新活动载体,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突出“三个离不开”教育,做到“三坚持三结合”(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全校师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氛围浓厚,学校教育教学稳步提高。

不断强化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高度重视加强师生的法制教育。

学校以“四五”“五五”“六五”普法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强依法执教、依法治校,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每学期对师生开展各种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入脑入心。

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学校师生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形成了“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高度重视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学校切实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的防范网络,每天由教师、家长组成的值周班组和家长护卫队在校园内外值班,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使影响民族团结和校园安宁的不安定因素得以及时化解,做到了小事不出室、大事不出校,保证了学校的团结稳定。

传承满族语言文化需要更多学校的行动

传承满族语言文化需要更多学校的行动

传承满族语言文化需要更多学校的行动满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过极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满语已经成为濒危语言,满族文化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如果不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中华文化将会缺失满族文化这朵艳丽的奇葩,大量历史谜团将会因为无人能够读懂满文档案和资料而封存在博物馆内。

笔者通过分析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满语教学情况,提出了对满语抢救和满族文化传承的一些初步思考。

青龙满族自治县满语教育的历史及现状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隶属于秦皇岛市,因境内有青龙河而得名。

1987年5月10日,青龙满族自治县成立。

截至2016年,全县总人口__人,共有20个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__人。

其中,满族人口为__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4.44%。

可见,青龙县是一个满族高度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唯一一所民族中学是青龙县满族中学,又称“青龙二中”。

这所学校注重挖掘满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在原有的书法和陀螺这两门必修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陆续开发了满族秧歌、棋艺、声乐等选修校本课程。

2016年8月,青龙县教育局组织当地30余名青年教师,进行了为期10天的满文满语培训,培训后进行满文初级合格考试。

同年9月,青龙县共4所学校相继开设满文满语课程,主要针对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学生,每周两节课。

青龙县开设满文满语课程,真正将满语带进了学校的课堂,带给这个本该掌握本民族语言的民族,成为青龙县教育系统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青龙县的学校满语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接受满语教学的学生能够认读并书写简单的满文。

青龙满族自治县满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满语教育,意在使满语可以重新回到生活中,成为交际用语。

青龙县的满语教育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遇到了以下难题:语言环境缺失。

青龙满族自治县虽然是满族聚居区,但是能讲满语的人寥寥无几。

成立“满语学院”,促进嫩江流域的满语保护和满族文化传承

成立“满语学院”,促进嫩江流域的满语保护和满族文化传承

成立“满语学院”,促进嫩江流域的满语保护和满族文化传承满族是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从肃慎、靺鞨、女真再到满洲,满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融合了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

满族文化包括满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军事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服饰文化等多个方面。

由于民族交往和融合的不断加深,满族文化中的很多方面或是融合到了汉文化之中或是被汉文化同化,这导致满族的民族特征越来越不明显。

现在,满语已被列为濒危语言,满族的文化也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年甚至产生了“满族文化消失论”,可见满语保护和满族文化传承已经迫在眉睫。

嫩江流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满族是聚居在这里的人数较多的一个民族。

由于居住时间长,满族文化在此流传广泛。

嫩江东岸有目前满语保存最好的富裕县三家子村,这里被誉为满语研究的活化石,吸引着大量国内外研究满语的专家学者来此进行实地调研,这使得满族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满族文化的传承开始引起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

在社会各界努力寻找抢救满语和满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时,我们发现孔子学院在推广我国的语言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众所周知,我国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成绩斐然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兴趣增强是紧密相关的;而孔子学院在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上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没的。

抛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通用范围,使用人群,使用频率等语言地位方面的客观因素,我们还是可以从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经验中抽象出可以被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推广工作所借鉴的经验。

本文以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推广经验对嫩江流域的满语及满族文化传承的启示为例,希望探索出一条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新出路。

一、满语保护和满族文化传承满文形成于十六世纪,努尔哈赤时期通过改制蒙文形成了“老满文”,皇太极时期又对“老满文”进行改进形成“新满文”。

为了巩固政权,强化满语的国语地位,清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多种语言保护政策,例如要求官名、地名均使用满语满文,大力推广满语满文教育并将满文设为科举的科目等。

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满族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民间艺术、壮观的历史遗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满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体现中国人民民族团结的美好风貌和文化多元性,同时可以为保护世界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重要贡献。

2、落实民族文化权益
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增强满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促进满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民族文化的平等地位和民族群体的文化自由,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多元性和社会和谐稳定。

3、增强国际影响力
满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国内外的研究者和游客关注,对满族文化的传统和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和开发,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可以有效地推进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促进国际友谊和文化合作。

坚定不移走满族特色之路

坚定不移走满族特色之路

坚定不移走满族特色之路——岫岩满族中学民族特色教育调研报告岫岩满族中学座落于闻名遐尔的岫玉之乡,是迄今为止省内规模最大的一所满族学校。

始建于1947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辉煌历史。

学校占地面积29511平方米,建筑面积11635平方米。

教学楼7000平方米,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1800多人,90%都是满族学生。

教职工185人,其中高级教师61人,一级教师99人。

多年以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素质教育与民族特色教育相结合之路,形成了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放眼未来、全方面育人”的教学思想,并以“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爱国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为主线,制定了创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模范校,基础教育示范校,具有满族文化风情特色校,省市名优校”的办学目标。

几年来,在特色之路上,我们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满乡大地上,一朵鲜艳的特色民族教育之花,正在迎风绽放。

一、理清思路抓特色1、没有特点的素质教育就没有生命力,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学校,我们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英才之重任,所以,只有写好民族特色的文章,才能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这是我们全校师生的共识。

2、为了使学校的民族特色教育顺利开展,我们首先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成立了民族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特色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校长亲自挂帅,业务副校长主抓,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校团委、校办公室各主任分工负责,具体实施。

曾先后组织召开了各级各类会议,拟定了学校民族特色教育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强化全校教职工对民族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使全师生百分之百的投入到民族特色教育中。

3、为了对特色教育进行专门管理,我们还向县教育局申请专门成立了“民族教育教研室”,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民族教育教研室”,设专管主任,带领一批骨干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民族教育的有关事宜。

二、加大投入保特色我们深知,学校发展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是发展教育的根本保障,为此学校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学校的发展规划。

沈阳市满族中学发展历程大事记

沈阳市满族中学发展历程大事记

沈阳市满族中学发展历程大事记沈阳市满族中学建校原址曾是清初爱新觉罗氏子弟学校,距今380年。

清初太宗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颁布《读书令》(即《劝学令》)下诏要求诸贝勒大臣子弟就学读书,“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

此诏一颁,促成了就学热潮,此为满洲贵族宗室子弟教育的开始。

崇德元年(1636年),盛京满族教育规模有所扩大,建立学校,考取儒生,凡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子弟皆入学。

为盛京八旗官学之始。

康熙三十年( 1691年),正式设立盛京官学,在盛京城八旗驻防左右翼各设一学。

到雍正十年(1732年),每翼官学又增加盛京内务府学生30名。

康熙皇帝来东北祭祀三陵,驻跸盛京(沈阳),召见了官学的学董、学监和有功名的教习,并亲书“天潢维城”大字匾额赐给八旗官学。

维城二字取自《诗经.大雅》中的“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天潢”取自曹植文中的“分支若水,疏派天潢”。

用“天潢”代表皇族,“天潢维成”代表皇族无论远门近支都是国家的屏障。

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盛京宗室觉罗(从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辈份开始算起,然后按嫡旁亲疏,分做“宗室”和“觉罗”两大类。

凡属塔克世本支,即努尔哈赤及嫡亲兄弟以下子孙,统统归入“宗室”;塔克世叔伯兄弟支系的以下子孙,统称“觉罗”。

)由于皇族子弟不断增加,于是,于天佑门外(今小南门外,五爱服装城)设立宗室觉罗官学,因入学学生均为皇族,又简称宗学(群众称之为皇学),宗室觉罗共为一学,凡20岁以下,10岁以上愿入学者,分清、汉书肄业,兼习骑射,不限额数。

后改设宗室学一所,觉罗学一所,二学共用房42间。

每学额设学生10名肄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因兵事宗室觉罗皇学停办。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盛京将军赵尔巽奏请清廷在其地改办学堂,清廷诏准,并取康熙“天潢维城”匾额“维城“二字命名,定名为官立维城两等小学堂,九月十六日开学,招高初等学生共四个班,全为皇族子弟,供给颇优,堂内规律及其严整,称为诸校之冠。

承德满族聚居地小学满族特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报告

承德满族聚居地小学满族特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报告

承德满族聚居地小学满族特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报告承德是河北北部满族人口和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有着很好的满族文化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满族特色课程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弘扬满族传统文化,同时能够发挥地方优势实现长足发展。

本文通过对承德满族聚居地满族特色课程的调查,了解目前小学满族特色课程的开发情况,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

标签:承德满族聚居地;小学;特色课程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1研究背景河北是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除汉族外,满族人口最多,占河北少数民族总数的72.99%,大部分居住于承德市丰宁、宽城和围场县及秦皇岛青龙等4个独立的满族自治县。

就承德地区来说,满族聚居地不仅人口数量多,而且有着地方特色的满族文化。

但是,承德地区的很多满族人对自己的民族并不了解,除了少数专门从事满族宗教事务研究的人员外,满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传统、民族特色却鲜为人知。

因此,在承德满族聚居地推广和弘扬满族文化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近年来,承德市政府、地方高校陆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然而,就承德地区来说,虽然有良好的民族传统,地方高校也做了一些满族课程的研究开发,但始终没有深入到基础教育。

承德市几个满族自治县内的城镇小学,满族文化课程开设很少。

因此,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弘扬有承德特色的满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不仅是从根本上保证承德地区民族团结的基石,而且是实现承德满族文化长足传承与发展的保证。

1.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承德地區的小学入手,尤其是满族聚居地的小学,通过调查该地区满族特色课程的开设、实施情况,了解现阶段各满族聚居地小学相应课程的开设情况,同时发现问题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真实的反映现阶段承德地区满族特色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应用情况。

1.3 研究意义第一,有利于承德地区满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就承德地区来说,作为有着四个满族自治县和满族避暑山庄文化的行政区,无论从传统上来说,还是就现实而言,都有着开发和研究满族文化、满族元素得天独厚的优势。

“满族文化进校园的困境与出路

“满族文化进校园的困境与出路

“满族文化进校园的困境与出路一、传承满族文化是时代使命满族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文化是由包括满、蒙、汉等多民族创造的,它不仅融入于满族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以及民族感情。

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第一张“世界濒危语言地图”,满语被列为极度濒危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消亡,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将走向尽头。

满族文化自其诞生之时就与传承千年的汉族文化不断交融,历经三百余年后,很多传统的满族风俗习惯在汉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拯救满语,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已经刻不容缓,保护文化多元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二、传承满族文化,小学教育任重道远传承满族文化,离不开学校教育的高度参与,特别是小学教育的积极探索。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的统计,截止到2022年,抚顺市共有小学123所,若以全省小學校均419人计算,抚顺市小学生共有52000人左右,小学毛入学率达到98.6%;小学升学率为99.1;师生比为11.3,排在辽宁省第二位;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99.9%。

以上一系列数据表明,抚顺市具有良好的小学教育基础。

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其自身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必然性。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坚石,小学教育又是义务教育的基础环节,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小学教育阶段,学校传授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后社会的中坚力量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抚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满族文化从这里走向全国,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使我们的学生切身体会到满族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教育中传承满文化,不仅是对满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但是,传承满族文化,并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存在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发扬实干精神,立足实践,破冰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满族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特色的事物,就越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校审时度势,确定以“满族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并对其进行六年规划。

规划目标以创建民族教育品牌为目标,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以打造“满族特色校园文化”、推动学校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将满族文化引进校园、引入课堂,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民族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又能承担起培育新人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学校教育呈现本乡本土民族特色。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中心校,独具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让久远的满族文化在乌拉街中心校形成浓厚的氛围,让民族精神和满族文化内涵在这里重新涣发生命活力。

乌拉街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太多的传奇与神话,丰厚的文化底蕴让无数民族人士魂牵梦绕,今日古城,日新月异,正在向世人展现出它独具的民族魅力。

学校作为文化宣传的前沿阵地,从2009年,乌拉街中心校开始实施满族文化进校园特色教育活动。

我们坚信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特色的事物,就越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工作实施中,我们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通过多种途径把满族文化知识引入校园。

其中珍珠球作为我校的特色传统项目,走进课堂,普及于校园,此项活动的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民族传统精神和时代
精神,又能承担起培育新人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学校教育呈现本乡本土民族特色。

珍珠球运动历史渊长,它来源生产劳动——采珍珠,珍珠球以满族渔猎这项活动演变过来的,是满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

在满族人的信仰中,把珍珠当作光明和幸福的象征。

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任凭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古城人民一直没有间断此项传统体育活动的原因。

而珍珠球在乌拉街的历史更为悠久,在乌拉街还是满族乡的时候,即20世纪80年代非常盛行。

那时珍珠球是全民皆知、参与性非常广的活动,也是全民性体育活动。

在1983年,永吉县举行少数民族运动会,运动会的地点就设在乌拉街。

当时,我镇派出50人左右的代表队参加珍珠球、狩猎、赛威呼项目的比赛,成绩骄人。

应该说,珍珠球起源于满族民间,昌盛于乌拉。

之后,珍珠球作为最有特色的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

乌拉街的韩屯小学、旧街小学,前几年此项工作有声有色、热火朝天,在珍珠球工作的传承与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因两所学校的生源与合并问题,珍珠球的发展被搁置了。

2009年下半年,乌拉街中心校正式确定《传承满族文化,打造特色校园》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后,校领导高度重视珍珠球这项活动,并把它作为我校的特色体育活动来抓。

近两年来,珍珠球传承工作,一路艰辛,亦一路豪歌。

首先,自制器材,蹒跚学路。

因办学条件有限,我校教师均未见过真正的珍珠球器材。

通过网上搜集相关图片,根据网上资料介绍,
教师亲自动手做成大小相近的拍子、网兜,用小皮球代替珍珠球,经过一段时间的前期准备和努力。

自制的珍珠球器材和学生见面了,并在体育课上充分利用起来,此项工作,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前不久,得到博物馆的大力援助,为我校捐赠了两套器材,我们终于有了正规的活动器材,在此代表学校,对王馆长和何新生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其次,自培自训,提高理论与技能。

我校李凤菊老师,亦是珍珠球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代培作用,对我校其余7位体育老师进行多次培训,从竞赛规则到比赛技能,逐一讲解,为珍珠球工作更好地开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做出了最积极的努力和最有价值的引导。

现在,我校每位体育教师虽都能独挡一面,带队训练,进行竞赛裁判,但仍希望得到专业培训的机会,从而使我校珍珠球训练更专业化,再上新台阶!
第三,阶梯式教学,全面普及与提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教学时,侧重于对学生球感训练,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中高年段进行规则学习和实践训练,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由体育老师进行专门培训。

在年级中选拔较优秀的队员,成立32人的校珍珠球队。

体育老师按照计划,定期进行训练。

目前此项工作已在我校全面铺开。

“又是一年芳草绿,最是珍珠能致远”!我们践行着文化的传承,收获着成功的喜悦,我们也更清醒地认识到特色教育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将继续撑一支长篙,努力探索传统文化的新路子,我们将
继续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向着那芳草更深处漫溯,遨游其间,执此不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