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09人教PPT课件
本课小结
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然原因: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社会基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三、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经济:实行均田制、新租调制(学习汉族的农耕经济)
2、政治: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北魏 刘宋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 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 的时间里,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 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 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 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 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姓名:元宏 曾用名:拓拔宏 庙号:高祖 谥号:孝文帝 出生地:平城 (今山西大同北) 民族:鲜卑族 在世:467-499 在位:471-499 爱好:儒家思想 特长:诗赋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 族大融合。
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试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个人因素。
三、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3、文化:革除旧俗
(学习汉族的文化习俗)
推动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课堂练习
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洛阳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探究四: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夷物经后政殷济来治料狄阜:中:。。国促推自昨的进动晋至统了了宋洛一北少以阳奠方数来,定经民,始了济 族知视坚的政衣洛实恢权冠阳的复的士为—经和封族荒—济发建土,摘基展化,并自础,;在此杨。巩中中庆固原谓之了长,《北江礼洛魏以仪阳政北富伽权,盛蓝,尽,记为是人》 材化政社国治会家料”、整的……通体 形北扭向:成朝转重。促的了振进强魏的了盛晋隋民来以唐族自来大的体的帝交制帝国流的国的与力颓历融量势史合…,出,…交并口有构替。利成的于了“统走胡一出化的门”多阀和民士“族族汉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清单一改革的客观条件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错误!1(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清单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错误!错误!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错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清单三改革的主观条件错误!冯太后和孝文帝错误!1。
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错误!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探究]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原创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⑤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 威胁我们的统治。
孝文帝迁都的理由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 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 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②平城不宜为都。 a.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于对 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b.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 C.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D.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 ③洛阳的优势。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地主对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和征发徭役。均 田制的实行,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救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
污。 影响: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
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就 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 机制(任期考核制)配合,使 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 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 的贪污受贿。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前提: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26
教学过程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设问导入: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迅速崛起,很快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统一黄河流域,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呢?北魏向何处去?过渡: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政权,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地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刻不容缓。
图片导入并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新课【问题探究】快速浏览教材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哪两个阶段?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了前期改革;孝文帝进行了后期的改革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36-37页内容思考:面对北魏社培养学生阅读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板书设计使知识体系化课堂检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按人口分配土地(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进一步巩固理解所学内容第11 页共11 页。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 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
(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3.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归纳总结]1.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预习导引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推行(1)主持者:冯太后。
(2)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②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①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图解历史] 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势必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强敌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3.过程: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教材互补] 孝文帝迁都的作用(1)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岳麓版)(2)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人民版)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学习总结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学习总结一、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实质1.原因(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1)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还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2)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发展,丰富了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3.实质(1)从经济角度讲,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
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
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全国丙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496人教PPT课件
移风易俗 促进民族融合
汉化政策
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C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 )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 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 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 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 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
(1)俸禄制 措施 (2)均田制
(3)三长制 (4)租调制
俸禄制
原因:吏加治深黑矛暗 盾,。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 目的: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内容:国家统一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
放,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吏北治方得农到 业改生善产,得农到民迅安速心发从展事。生产,
均田制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 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影响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鲜卑族 落后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稳定和巩固政权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保证政府收入
通过制度 建设缓和 社会矛盾
迁都洛阳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全面推进
5.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胁我 们的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培优课件_10
从洛阳方面看
经济
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
不能满足需要
产发达
军事 文化 政治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
不利于控制中原
征服较弱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族地主的合作 不利于改革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 少改革阻力
通婚姻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 对北魏政权的支持, 加强了北魏对中原
重汉臣 以洛阳为原籍
地区的统治;
③ 大大加速了北魏
典章制度
仿效汉制 生活习俗
重修官制礼仪
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课堂小结
内容
影响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鲜卑族 落后
整顿吏治 均田制 租调制 三长制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巩固 鲜卑族的统治。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冯太后主持了前期改革; 孝文帝进行了后期的改革
“千古第一后”
——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评价如此之高,北魏冯太
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 什么作用?
听政20年,主持前期改革, 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 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革除旧俗
措施
内容
作用
穿汉服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移
① 促进融合,逐渐
风 讲汉话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易 俗
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趋同; ② 争取到汉族地主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12人教PPT课件
课标要求: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
整体上讲,我们可以把孝文帝改革分成两个阶段。你
知道这两个阶段是怎么划分的么?结合改革前北魏政权面
临的危机和本课内容,请你谈谈改革应把侧重点放在哪些
方面?
制度落后
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 侧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鲜卑族落后
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侧重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为隋唐统一和繁荣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
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
改变这一状况,北魏孝文帝
()
A.推行均田制
B.设立三长制
C.推行新的租调制
D.实行俸禄等级制并整顿吏治
D
2.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缴纳赋税、徭役、兵役
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作用:减轻农民的负担;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北魏政府为保证赋役的征收,又设立了什么制度?有何 作用? 三长制 内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作用: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材料二 延兴二年冬十月,“蠕蠕犯塞”; 延兴三年,七月“蠕蠕 寇敦煌”,十月“蠕蠕犯边”; 五年七月,蠕蠕再次“寇敦煌” .
材料三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以上材料均选自《魏书》
迁
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禁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1.(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深化认知]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深化认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深化认知]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探究]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每有骑战,汉人为肉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先进农耕文化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哪些矛盾。
[答案] 鲜卑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激化。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
人民起义频繁。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危机四伏。
[结论形成]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1.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
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们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北魏的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3.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4.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探究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探究]材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探究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答案] 问题:民族矛盾尖锐。
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探究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答案] 问题:赋税剥削沉重。
结果:阶级矛盾尖锐。
材料三《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3)材料三所述说明了什么?针对材料一、二反映的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 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措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结论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2.可能性(1)客观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2)主观条件:①冯太皇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具有推行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的强烈愿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解析:选B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的原因”。
在北魏统一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征服强迫其他民族服从其统治。
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
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解析:选B 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拓跋贵族“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主要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矛盾的激化。
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这说明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是( )A.民族团结政策 B.民族平等政策C.民族歧视政策 D.民族自由政策解析:选C 由材料将四方各少数民族与“贼”并称即可知民族歧视现象严重,故选C。
4.史书记载,孝文帝的祖母冯太皇太后在其成长过程中曾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
冯太皇太后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B.改变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作为统治者的政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5.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社会矛盾激化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还是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和自己的统治,吸收先进汉文化不是根本目的。
6.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A.知识丰富B.诗辞文章写作C.政治 D.汉族文化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读材料可知,孝文帝在汉族文化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根据中原和代北的不同特点,拓跋珪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役制度。
天兴元年正月,他重申维持旧燕的租赋制度。
在平城及其周围设置八部帅,其职责是对分土定居的氏族成员“劝课农桑,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同年,拓跋珪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被征服的人口到京城,“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
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国家按比例对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国人和徙民考课,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归纳北魏道武帝改革的措施。
(6分)(2)根据材料,指出北魏道武帝改革措施的意义。
(6分)解析:第(1)问,可以从“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来概括。
第(2)问,可从生产关系的变化、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
答案:(1)改革措施:改革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
(2)意义:在代北地区初步确立起封建生产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
8.公元4世纪,北魏政权勃兴,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也逐渐积聚,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从而推动了孝文帝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
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请回答:(1)试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崛起的过程及影响。
(4分)(2)北魏政权在统一黄河流域之初就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封建化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面的表格。
(6分)(3)结合材料二分析北魏面临哪些严重的危机,北魏统治者是怎样应对这些危机的?(4分)解析:本题呈现方式新颖活泼,设问灵活多样,符合新课标的改革趋势。
第(1)问,要围绕鲜卑族的起源、建国、统一黄河流域等几个关键环节归纳过程,影响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教材知识填写表格。
第(3)问,要从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北魏面临的统治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统治者的应对措施。
答案:(1)过程:鲜卑族拓跋部起源于今天的山西、内蒙古一带,大兴安岭的嘎仙洞是其发祥地;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并于398年迁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2)作用:推动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不足:各种制度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有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
(3)危机: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应对:冯太皇太后与孝文帝掀起了旨在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维护自身统治的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