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与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饮食文化同样璀璨辉煌。
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15个世居少数民族。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山多林密,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区域里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各个民族有各自与众不同的风味美食佳肴,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由于各少数民族生活地环境各不相同,加上各少数民族地区文明程度较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方法都极其原始落后,再加之与外界交流甚少,导致各少数民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逐渐发展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各民族就地取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让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无可比拟。
当你走进神奇美丽的云南时,你不仅会被迷人的锦绣风光所陶醉,还会被红土高原的少数民族美食所吸引。彝族的砣砣肉,独龙族的石板粑粑,阿昌族的酸菜、傣族的香茅草烤鸡,布朗族的酸肉,拉祜族的剁橄榄,水族的鱼酸,哈尼族的奶浆菌酸菜,纳西族琵琶肉,拉祜族的剁橄榄,傈僳族的排骨鲊,布依族的青苔冻肉,藏族的手抓羊,傣族的竹筒饭、白族的木瓜炖鸡、三道茶,德昂族的酸茶、竹筒捣菜,基诺族的酸蚂蚁蛋汤、包烧山蜘蛛,蒙古族的太极黄鳝、烤全羊、马奶酒……都会让你永生难忘。
彝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有着神秘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生活在滇蜀交界的小凉山彝族在悠久历史的熏陶下,也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小凉山的风味菜坨坨肉就是典型的代表,既是他们好客的体现,又是他们豪爽性格的最好体现;用传统古朴的古老烹调方法烙出的美味佳肴独龙族的石板粑粑风味别具;被称为酸中精品的鱼酸是生活在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柳江和龙江的上游地带的水族最具有特色的佳肴,酸中回香、爽快感觉;能歌善舞、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白族同样有着与众不同飞的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而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韵味深厚,爽口的木瓜焖鸡更是让你回味无穷;被称为“古老的茶农”的德昂族好饮浓茶,竹筒捣菜更是一绝;布依族的青苔冻肉色泽碧绿、清凉爽口、回味无穷……云南各少数民族的饮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整的、自然的体系,并且有着异常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的振兴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工作被不断的摆在党和政府的面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总动员令”。进一步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加快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全面推开的新里程。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
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作出全面阐述,对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随着各国竞争的不断深入和加剧,文化竞争已经成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各国都在纷纷的打出文化旗帜,在不停的推销自己的文化,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还是在于文化的竞争。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会使中国在未来的竞争中一展风采。
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让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展现无疑,而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众多的少数在云南生活繁衍,使云南的文化得到繁荣。
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离不开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而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又不能缺少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保护传承将会使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云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25个少数文化的发展繁荣,云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新的时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饮食风格、特点,独特的饮食文化也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有着复杂多样的特点。
俗话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吃穿住行”等等都体现了“食”的重要性。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保护传承关键还是在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地方的少数民族已经渐渐的抛弃了原来的饮食方法,渐渐的被汉化或者西化。物质极大丰富使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们逐渐放弃原来因为物质资源匮乏而被迫无奈采取的饮食方法等,现代文明有取代传统文化的趋势。
尽管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多种多样,保护难度大,任务艰巨,但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保护必须抓紧时间马上采取行动。保护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一定资金、政策的帮助,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用教育来武装少数民族同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意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办旅游业,让旅游业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用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来吸引旅游者。
各级、各地方政府应该牵头开展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节,把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做成一项产业,把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不断地向外推销,用经济利益来保护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只有当各少数民族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特色饮食文化产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人们才会更好的去发掘自己的文化,才会更好的去传承自己的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具有绿色、文化、旅游三大特点,合三为一就可以形成一种新文化、新体系,甚至可以演变成为新产业。
只有用民族餐饮业将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推向市场,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才会有更多机会来保护传承饮食文化。因此,民族餐饮业必须做大做强。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餐饮业设施建设,提升餐饮业环境素质,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利用和提炼民族餐饮文化中的精华,不断推出特色鲜明的绿色餐饮及民族风情餐饮,弘扬云南民族传统餐饮文化并取得经济效益。
民族没有优劣之分,文化也没有优劣之别。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少数民族同胞们充分地认识自己饮食及文化的特色所在,闪光点所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文化与众不同的地方。各级政府应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各少数民族同胞们充分发挥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