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域文化
浅谈水文化
浅谈水文化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们生活是离不开水的,水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我们人类许多的文明大多都是来源于大河流域,水文化是人类创造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文化财产。
水文化是存在于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水的相关文化,它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感受、关于水的观念,管理水的方式、社会规范、法律,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的文化结果等,通过宗教、文化艺术、制度、社会行为、物质建设等方面得以表达,这是一种彰显人和水和谐关系的文化。
大禹治水的民族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是水利人的精神支柱,大禹治水的精神概括起来说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科学治水的精神、敢于胜利的精神、开创社会文明的精神,总之大禹治水的精神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铸就了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石,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
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
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
”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
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从水利的角度来讲,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各个时代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和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这也是我们华水的准则。
简述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简述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水文化是一种以水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它将水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管理,同时也关注水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文化的内涵1. 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水文化强调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包括水的开发、分配、保护、治理等方面,以保障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2. 水文化史和文化传承:水文化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水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同时水文化也需要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和弘扬。
3. 水文化与自然环境:水文化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水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与气候、地形、地质等自然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水文化的传承也需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维护。
4. 水文化与社会经济:水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水资源的分配、利用、管理等方面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同时水文化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5. 水文化与全球治理:水文化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涉及到全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方面,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和协调。
二、水文化的外延1.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文化的外延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水电、灌溉、供水等方面,以满足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
2. 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水文化的外延还包括对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包括水污染的防治、水生态的恢复和保护等方面,以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健康。
3. 水文化的旅游与文化产业:水文化的外延还包括对水文化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4. 水文化的教育与普及:水文化的外延还包括对水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以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重要的国际河流,沿岸国家众多,流域内水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沿岸其他五国都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本文基于澜沧江-湄公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其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为该流域内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借鉴。
标签:澜沧江-湄公河;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水文化遗产是历史上所形成的并且在今天仍然存在的水文化因子,包括人类治理水环境的物质建设成果、水管理的制度和社会规范、关于水的观念和认识等不同构成要素。
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其流域覆盖233.19万平方公里,由北至南纵贯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6个国家,流域内人口众多,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灿烂的水文化遗产,无论是对各国物质文明的发展,还是对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现代文化、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如何通过进一步措施保护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遗产成为沿岸六国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一)水文化遗产自身发展的需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遗产是沿岸国家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就,同时也是了解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重要载体,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科技价值和水利功能价值等。
在面临气候变化、现代文化冲击等多种威胁背景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因素才能永葆生命力。
数字化保护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水文化遗产的采集、整理和存储,通过多元传播路径促进水文化遗产的宣传传播,正是水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自身的需要。
通过数字技术与水文化遗产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整体性保护;另一方面数字化宣传方式如PC网络平台、智能移动设备等,对水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也具有独特优势。
水文化ppt课件
水与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样离 不开水,水是工业生产的必要 条件。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生产 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 越来越大,水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开始修建 大型水利工程,如水电站、水 库等,以保障工业生产和能源 供应。
水环境监测
定期对水环境进行监测,掌握 水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水 环境污染问题。
水环境保护措施
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水环境,包 括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水 域管理等,保障水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
国际合作与水资源共享
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减少浪费,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与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水,水是 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
现代社会中,水资源日益紧缺, 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全球关
注的焦点。
人们开始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推广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 管理,以保障人类文明的可持续
发展。
04
水景观与水工程
水景观的构成与特点
构成要素
水景通常由水体、水岸、桥梁、 建筑、植被等元素组成,这些元 素共同构成了水景观的视觉效果 和空间感。
100%
水资源利用
农业、工业、居民生活和生态用 水是水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向,不 同地区和国家的用水结构不同。
80%
水资源管理
合理配置和调度水资源,保障各 行业和居民用水的需求,同时避 免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
水环境的质量与保护
水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不同用途和地区,制定水 环境质量标准,包括水质指标 、污染物排放限制等。
文化的流域及流域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流域及流域文化的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集体认同、传承和演化的精神基因。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流域逐渐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单元。
本文将探讨文化的流域特征,以及如何通过流域文化的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和互鉴。
流域作为地理和文化的概念,是指由特定地理边界所围绕的区域,通常由河流或其他水系组成。
流域的存在意味着特定的地理环境、资源利用和经济交往模式,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特定的流域文化。
比如,长江流域的文化具有江南水乡的柔情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尤其是苏州和杭州等城市的文化风格。
而黄河流域则以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流域文化的传播是指特定流域内的文化元素跨越地理边界传播和融合的过程。
传统上,流域内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地理接触和人类活动实现,如河流贸易、迁徙和文化交流。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流域外的人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和接触特定流域文化,这进一步推动了流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比如,在中国,江南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苏州园林,通过互联网和旅游推广,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促进了文化的跨域传播和交流。
流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鉴,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文化认同和理解。
通过流域文化的传播,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流域的文化习俗、艺术形式、历史故事等,进而欣赏和尊重这些差异。
同时,流域文化的传播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
比如,以流域内的文化元素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业,能够吸引更多游客、提供就业机会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然而,流域文化的传播也面临着挑战和问题。
首先,全球化对流域的影响可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丧失独特性。
流域内的文化传统可能受到全球文化的冲击,失去其独特的特征。
其次,文化的传播容易引发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读。
不同流域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如果传播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就容易引发冲突和误解。
为了充分利用流域文化传播的机会,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鉴,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流域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流域文化建设情况汇报流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家园,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
近年来,我们对流域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下面将就流域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流域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
通过梳理流域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流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元素,这些都为流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支撑。
其次,我们深入了解了流域文化的现状和特点。
在对流域文化的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面临着丧失、消失的风险,流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同时,流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和关注。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流域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流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包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传承,以及对流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其次,我们建议加强流域文化的现代创新和发展。
这包括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流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推动流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最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流域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和提升流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将加强对流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推动流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流域文化的现代创新和发展。
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流域文化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动力。
以上就是对流域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关注,共同为流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
雨水时节的水利文化与水利遗产
雨水时节的水利文化与水利遗产雨水是一年四季中的重要节气,也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雨水时节,水利文化与水利遗产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传承。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雨水时节的水利文化与水利遗产。
一、传统节日与雨水时节的联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雨水时节与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宋代时期,京剧艺术家李洪宪根据《张天师百千年的故事》创作了一出以雨水为题材的京剧《雨神》,该剧通过展示雨水神的形象,讲述了农民祈求雨神降雨的故事。
这种传统的祈雨仪式和信仰,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十分普遍,对于农田的灌溉和水利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水利工程与雨水时节的关系我国历史上存在众多优秀的传统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展示了传统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对当地的水资源利用和灌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雨水时节正是这些传统水利工程的重要运用时期。
例如,南方的水乡地区以其独特的水利工程而闻名,这些工程在雨水丰沛的时候,能将水利系统中的雨水有机地调配和分配,确保农田得到合适的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三、雨水时节的水利文化庆典与活动在雨水时节,很多地方都会举办各种水利文化庆典与活动,以纪念传统日子,同时也是对传统水利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例如,贵州省贞丰县的水利庙会,每年的雨水时节都会举行。
庙会上,人们会参加祈雨祭祀、舞龙、舞狮等活动,展示传统的水利文化,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保护和传承水利遗产的重要性水利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传统水利工程,还包括相关的器物、文献和技艺。
保护和传承水利遗产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雨水时节,应当加强对水利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相关的展览和活动,向公众普及水利文化的知识,激发人们对传统水利工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雨水时节的水利文化与水利遗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传统节日、水利工程、庆典活动以及保护传承工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水利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形容淡水湖流域的饮食文化
形容淡水湖流域的饮食文化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环巢湖地区的物产丰富,带有地域特色的巢湖美食和饮食文化是巢湖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
关东老鹅汤又叫含山三改塘老鹅汤。
将鹅宰杀切成块,煮成汤。
除加入盐、生姜、黄酒等调料外,还另有一些特殊配料,属于秘方。
其汤红润清亮,肉烂而不碎,汤油而不腻,味道极为鲜美。
含山东关老鹅汤为→鹅→盘汤,配以鹅杂、鹅血等制成的炒菜为→精美的鹅。
八大碗的饮食方式:八仙桌、坐八客人、食八菜。
八大碗的盛菜器皿皆为大蓝边碗。
“八大碗”系组合菜系,是礼仪、节庆和家宴之菜,形成一定模式,如八碗中一定要有鱼,以示“年年有余”。
另外还需要有一碗圆子,以示“团团圆圆”。
说起巢湖美食,巢湖银鱼不得不提。
巢湖银鱼细长如银、透明似水,素有“鱼类皇后”之美誉。
巢湖银鱼鲜食最美,不用开膛洗理,用水洗净即可烹调。
毛主席60年代到合肥,银鱼蒸鸡蛋就是招待他的菜肴之一。
银鱼除了可以鲜食,也可以晒成银鱼干,要吃的时候,泡发就可以。
银鱼涨蛋和银鱼炒蛋都是常吃的做法。
乌江霸王酥,蛤蟆酥,又名小酥,为乌江镇名点特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西楚霸王项羽自垓下溃退至乌江,感到疲倦不堪,饥肠辘辘。
碰到一位卖小酥老翁,老翁见其十分窘迫,便递上几块小酥让他充饥。
项羽食之赞叹不已:“真是脆酥,脆酥!”人们感怀项羽英勇,因而改称为“霸王酥”。
庐江小红头是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
原名饽饽,又名油糖烧卖,以细面、糯米、白糖、猪油、金橘、桂花精心制成。
其外形如盛开的石榴花,因顶端用食用色素染上一红点,故而得名。
相传在清同治年间,清军著名将领吴筱轩,是庐江县沙湖人,奉命出征。
随从家乡厨师常为他做此点心,很受吴的赞赏。
该厨师回乡后,在庐江城关岗上开设“段万和”饭店,继续做这种点心,深受食者欢迎,遂驰名于世。
浅谈水文化——精选推荐
浅谈⽔⽂化⽔⽂化浅议陈兴茹(中国⽔利⽔电科学研究院⽔⼒学研究所北京 100038)摘要:根据当前⽔⽂化的重要地位,指出⽔⽂化建设的必要性,给出⽔⽂化的定义,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法,对⽔⽂化进⾏了分类,指出了⽔⽂化传播的途径和⽅法,分析了⽔⽂化建设对于当前我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化,定义,必要性,分类,意义⼀、⽔⽂化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化作为我国众多⽂化中的⼀种,是我国古代劳动⼈民在长期与⽔的⽃争中形成的关于⽔的各种传说、民谣、⼩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民⽣活⽔平的提⾼,⼈们对社会各项服务设施的功能需求也在相应地发⽣变化。
⽔利作为服务于国计民⽣的基础产业,其⼯作理念也在逐步地从“兴利”“除害”等利⽤⾃然、改造⾃然为主向⼈与周围⾃然环境协调、与⾃然和谐相处转变。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利⼯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积极调整⼯作思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
新时期,我国⽔利⼯作⾯临的突出问题是⽔资源紧缺、⽔环境恶劣,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
缓解这种⽭盾的办法之⼀,就是加强⽔⽂化建设的⼯作⼒度。
⽔利⼯作者认识到,意识形态作为影响⼈类⾏为的⼀种特殊存在物,会对治⽔思路、治⽔理念产⽣重要影响。
因此,积极开展⽔⽂化的宣传⼯作,对⽔利⾏业职⼯加强⽔⽂化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通过学习优先的⽔⽂化,增加⽔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培养⼯作热情,调动⼯作积极性,从⽽对⽔利⼯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类正在积极开展如何恢复⽔⽣态系统、改善⽔环境和恢复⽔域景观⾃然美的活动。
⽔⽣态系统恢复和⽔景观重塑正成为当前我国⽔利⼯作的热点。
景观建设必须以良好的⽔环境和⽔⽣态作为基础,否则没有景观可⾔。
然⽽,光有景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化内涵来填充。
城市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化上的区别,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化上的竞争,凌驾于城市硬件设施之上的⽂化底蕴可以穿过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和影响⼒。
河流文化的精解之道
河流文化的精解之道河流是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景观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
河流文化是指在河流流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探讨河流文化的精解之道。
历史篇河流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在河流流域的生存和发展,促进了河流文化的形成。
在中国,黄河、长江、珠江等河流,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岷江文化等,都是河流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世界范围内,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等河流,也孕育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文化篇河流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在中国,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岷江文化等,都是河流文化的重要代表。
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长江文化则是中国南方文化的代表,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岷江文化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代表,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艺术篇河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在中国,黄河壁画、长江石窟、岷江石刻等,都是河流文化的重要艺术遗产。
黄河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代表,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长江石窟则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岷江石刻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石刻艺术代表,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民俗篇河流文化的民俗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节日、习俗、传说等。
在中国,端午节、中秋节、龙舟竞渡等,都是河流文化的重要民俗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与屈原、龙舟竞渡等河流文化元素密切相关。
中秋节则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月亮、家庭团聚等河流文化元素密切相关。
龙舟竞渡则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与龙舟、屈原等河流文化元素密切相关。
总结河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文明起源与河流流域的发展
文明起源与河流流域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河流的作用。
河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给予了人们水源和物质资源,也孕育了繁荣的文明。
河流流域的发展造就了人类的进步和繁荣,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
首先,河流是文明的摇篮。
早期的人类定居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最早的文明就是在河流周围的地区兴起。
这一方面源于河流的资源丰富,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丰富的鱼类资源,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其他领域。
同时,河流的季节性洪水也为河畔居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农业得以发展。
因此,河流成为人类聚居的理想地带,也为文明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河流流域的发展推动了贸易的繁荣。
河流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
河流交通的便利性使人们可以从流域的上游通航到下游,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交流和贸易网络。
通过河流运输和贸易,河流流域的各部分可以相互交换物品和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文明的交融。
比如,古代的尼罗河流域是埃及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流域的河流成为了埃及人生活和贸易的重要通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埃及古文明的独特风格。
同时,河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河流流域的人们常常以河流为纽带,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和信仰体系。
这些文化和信仰通过口头传统和宗教习俗传承至今,并且对于流域人民的生活和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印度恒河被奉为神圣的河流,成千上万的信徒从世界各地涌向恒河,进行信仰和宗教仪式。
河流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让人们感受到了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
然而,河流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河流流域经历着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工业化和农业生产导致了大量的废水和化学物质排放到河流中,使得水质恶化,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此外,过度开发和使用河流水资源也导致了水资源的枯竭和不均衡分配,给流域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
因此,保护河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水利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水利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华夏文明是最早的文明之一,从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开始,到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总共跨越了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
而水利文化是华夏文明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华夏文明独特的标志之一。
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水资源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力和国内贸易的媒介,水利建设和管理成为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关键之一。
水利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远古时期。
《尚书》中记载了神农氏开垦河川,治理水土,使得黄河流域得以聚居和生产,实现了初步的水利管理。
《山海经》也记载了巨灵洪水之后的治水功绩。
神农氏和尧舜禹等古代君主的治水措施成为了后世的典范,形成了治河防洪的传统文化。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使用,融入了华夏人民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和崇敬,成为了华夏文明中强大的文化支持。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地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黄河流域因为洪水、冰凌等因素而形成了独特的灌溉体系和治河技术。
从河南郑州的龟山王城到陕西渭水流域的秦始皇陵,都有着复杂的水利工程和卓越的工程技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壶口瀑布附近的大禹治水遗址,这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防洪工程之一,为后世的治河技术奠定了基础。
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的水利文化还表现在许多方面。
民间传统的祭祀、婚礼和节令等仪式中,都有使用水的习俗和活动。
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浴佛节”、“泼水节”等,以及四川的“踩水节”和云南的“打水节”,都是民间文化的表现,反映了人民对于水利资源的珍惜和喜爱。
水利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密不可分,黄河流域成为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和核心地区,解决水资源的问题,使得百姓的生计可以得以维持和发展。
这种保护和使用水的文化,不仅被融入到政治、农业和工业各个领域,而且在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以及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水利文化的演化与传承
中国水利文化的演化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流经我国的十大江河和海洋陆域的总面积约为98万平方公里。
水源在中国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农业和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同时,由于中国的气候条件非常复杂,水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平衡,使得水利工程的开发建设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水利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化和传承。
一、中国水利文化早期形态在中国古代,水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早期的中国人非常明白水资源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水是生命之源。
因此,他们从古就开始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包括河道的治理、灌溉系统的建设、水库的修建等。
最早的中国水利文化彰显于大禹时代。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大禹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水来打击洪水,最早的治洪法案出现了。
这是中国灾后重建的起点,也是中国水利文化形成的发端。
二、中国水利文化发展的逐步演变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水利文化逐渐演化为一个宏大而完整的体系。
从古代的辟渠开井、造堤筑坝,到现代的大型水利工程,中国的水利文化逐渐过渡到了现代的阶段。
通过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中国水利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水利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例如,中国的水利工程因其坚实耐用的特点,被称为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艺术。
与此同时,中国的水利文化还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长期以来,中国不仅发展了一系列可持续的治水实践,而且也在尝试发展节水的方法和技术。
中国水利文化的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理解。
四、中国水利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为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水利文化,中国政府行动起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
比如,政府支持水利文化的研究工作,开展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水利文化创意和传播。
同时,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水利文化活动,来向公众推广和宣传中国的水利文化。
这些努力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的水利文化,而且也提高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视。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一、水文化的内涵水文化是指以水为载体、以水为元素的一种文化形态。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包括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民间传统活动、习俗礼仪等。
中国传统水文化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水乡文化、水上民俗、水上交通等方面,更包含着对水的崇拜、对水的敬畏等心灵层面的体现。
水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水文化建设水文化建设是指在继承传统水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推动水文化的再生产和再创造。
水文化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水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广等。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水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水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水文化资源包括水乡古镇、水上民俗、水上交通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保护这些资源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实施,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强相关机构和人才的培训,推动水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2.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水文化产业是指以水文化为主题,以水为载体的各个产业。
围绕水文化,可以涉及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水上运动等多个领域。
水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需要市场的培育和扶持,需要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推动。
3.水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水文化教育是指在学校、社区、家庭等各个场所,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广大民众传播和普及水文化知识。
水文化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注重针对不同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注重培养水文化的传人和传承人。
三、水文化的传播路径水文化的传播路径是指水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渠道和方式。
水文化的传播路径有多种形式,包括传统的口头传播、书面传播,也包括现代的网络传播、多媒体传播等。
水文化的传播路径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过程。
水流域文化
2006年11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6第33卷第6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Vol.33No.6《诗经》与汉水流域文化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陕西汉中723000)[摘要]《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都有涉及汉水流域的诗篇,尤以二《南》最为集中,故仲尼以二南之地为作《诗》之始。
孔子喜韶乐,尤钟情合于韶乐的二《南》,“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诗经》不仅常以“江汉”连举,而且将天上的银河称之为“云汉”。
[关键词]《诗经》;二《南》;孔子;汉水[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6)06-0769-04《诗经》作为中华文化“轴心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原典之一,不仅被捧上儒家经典的宝座,而且《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雄居中国文学长河的源头。
然而,《诗经》更是一部民族的史诗,是一部多彩多姿的地域文化的壮丽画卷,这恰好是过去的研究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水流域在《诗经》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有关汉水流域的诗篇,更是《诗经》群芳园中的奇葩。
一《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都有涉及汉水流域的诗篇,尤以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最为集中。
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都认为二《南》是以汉水流域为轴心的南国诗歌。
《吕氏春秋・音初》云:“禹行功,见涂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
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现代学者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则南声之始,起于淮汉之间;北声之始,起于河渭之间。
”由此看来,二《南》确实是地域特色浓郁的南国诗歌,与黄河流域为主的北国诗歌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受到了北方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格外推崇。
《论语・阳货》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水文化——精选推荐
⽔⽂化 中国的⽂化中⼤多数是与⽔有联系的,⽔的属性、⽔的形态、⽔的运动以及⽔的历史都⽆不蕴涵着丰富的⽂化。
⽔⽂化是⼈类创造的与⽔有关的科学、艺术及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
⽂化兴⽔,⽔兴⽂化,社会⽂明发展到今天,理解⽔⽂化,认识⽔⽂化,研究⽔⽂化,营造⽔⽂化,弘扬⽔⽂化,有助于⼈的⾝⼼健康,可以给⼈们提供环境优美宜⼈的休闲娱乐场所,带来清新⾃然的浪漫⽓息,怡养⼈们的情趣和⼼境,还能给⼈以知识、思考、教育和启迪,也是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对于我们⽤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的⽔利,研究今天的⽔利,发展将来的⽔利,增强爱⽔、亲⽔、节约⽔、保护⽔的意识和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遵循⽔的⾃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规范⼈类⾏为,实现⾃律式发展,科学地开发利⽤、节约保护⽔资源,从容应对⽔危机,促进⼈⽔和谐,以⽔资源的可持续利⽤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渊的历史意义。
地球表⾯约有70%以上为⽔所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30%的陆地也有⽔的存在,世间万物都与⽔有不解之缘,⽔是⽣命之源,没有⽔就没有⽣命,没有世间万物⽣机勃勃的景象。
万物之所以繁衍⽣息,充满⽣机与活⼒,靠的是⽔的滋养哺育;如果没有⽔,万物就失去了⽣存的根本。
⽔是社会⽣产不可缺少的原料和能源。
在⼯业⽣产中,⽔和⽯油⼀样是⼯业的⾎液。
⼈们根据⽔的流体性能和传热、冷却特性,把⽔⼤量地⽤于纺织、冶⾦、化⼯、机械制造等各⾏各业。
在电⼒⽣产中,⽆论是⽕⼒还是⽔利发电,都是通过⽔把动能、热能转化为电能的。
可以说⽔是间接的能源;在制药、⾷品、酿酒等⾏业,⽔⼜是重要的原料,……由此可见,离开⽔这种特殊的资源、社会⽣产这架机器根本⽆法运转。
⽔不仅是地球上各种⽣物的⽣命之本,同样也是万物之灵——⼈的⽣命本源,⽔是⼈类⽣存和⽂明进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类创造的所有⽂明,都离不开⽔的滋润。
如果没有了⽔,我们五彩缤纷的⼤⾃然将变得黯然⽆光,整个的世界也会变成⼀⽚废墟,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也就“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如果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横伸枝条的苍郁,没有了鲜艳⼭的烂漫,没有了流觞曲⽔的诗意,没有了巫⼭云⾬的伤怀……如果没有了⽔,也就没有了“⽇照⾹炉升紫烟”的⽓象,没有了“野渡⽆⼈⾈⾃横”的清闲,没有“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的意境…… ⽔,是世上最美的东西,是滋润万物⽣命的源泉。
一部流淌千年的水文化史
一部流淌千年的水文化史编者按作者:《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2日 12版)黄河宁夏青铜峡段的金沙湾。
卢清华摄/光明图片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在墨西哥城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3处古代水利工程被列入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宁夏自秦代就拉开屯垦开发的序幕,200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建设史,且历经沧桑从未中断。
至今,宁夏大地上,很多以朝代命名的古渠依旧奔涌流淌,有秦渠、汉渠、唐徕渠……其中历史超过100年的渠道有14条、总长1292公里。
这个古老灌区在中国水利、文化、经济、生态版图上具有何种地位?其进入全球视野的原因是什么?宁夏引黄古灌区:一部流淌千年的水文化史资料图片由元代郭守敬最初设计建造的唐正闸依然在传承使用。
资料图片墨西哥城时间10月10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8届执行理事会上宣布,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在“九渠渠首”的宁夏青铜峡市,人们聚集于元代由郭守敬最初主持修建的唐正闸,欢庆这一历史时刻。
晚上,一场大型公益晚会呈现了一段敬水、驭水的恢宏历史——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切开高山,逐步成为与大海贯通的大河。
从青藏高原发源后,一路在峡谷内激荡奔流的母亲河,冲出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顿觉风光旖旎、豁然开朗。
宁夏平原南高北低形成适度坡降,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睿智的古人“天堑分流引作渠”,自此“一方擅利溉膏腴”,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引黄灌溉传奇。
两千多年古渠润溉,独特的经济、军事、生态地位,赋予了这一区域在中国北方版图形成、农耕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特殊意义。
古渠博物馆与长城博物馆相遇——重合并非偶然宁夏有活的古渠博物馆之称,历代开凿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14条古渠千秋流淌,惠泽至今。
如今,宁夏引黄古灌区范围8600平方公里,引黄干渠25条,总灌溉面积达到828万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1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6第33卷第6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Vol.33No.6《诗经》与汉水流域文化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陕西汉中723000)[摘要]《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都有涉及汉水流域的诗篇,尤以二《南》最为集中,故仲尼以二南之地为作《诗》之始。
孔子喜韶乐,尤钟情合于韶乐的二《南》,“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诗经》不仅常以“江汉”连举,而且将天上的银河称之为“云汉”。
[关键词]《诗经》;二《南》;孔子;汉水[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6)06-0769-04《诗经》作为中华文化“轴心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原典之一,不仅被捧上儒家经典的宝座,而且《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雄居中国文学长河的源头。
然而,《诗经》更是一部民族的史诗,是一部多彩多姿的地域文化的壮丽画卷,这恰好是过去的研究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水流域在《诗经》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有关汉水流域的诗篇,更是《诗经》群芳园中的奇葩。
一《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都有涉及汉水流域的诗篇,尤以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最为集中。
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都认为二《南》是以汉水流域为轴心的南国诗歌。
《吕氏春秋・音初》云:“禹行功,见涂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
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现代学者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则南声之始,起于淮汉之间;北声之始,起于河渭之间。
”由此看来,二《南》确实是地域特色浓郁的南国诗歌,与黄河流域为主的北国诗歌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受到了北方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格外推崇。
《论语・阳货》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以《诗经》作教材,培养学生和儿子伯鱼,他对伯鱼说,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二《南》,就好像面对墙壁站着一样无法前进。
于此可见二《南》在《诗经》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汉水流域在《诗经》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诗经》十五国风中,二《南》最为独特。
其余十三国风所标之名,基本上都是诸侯国国家的名称,而二《南》则是地域名。
《周南》共11篇作品,“大约产生于周王室东迁前后,其地区包括今河南省洛阳以南及江汉流域。
”《召南》共24篇作品,“大约产生于周王室东迁前后,其地区包括今陕西西南及汉水中上游一带”[1]20 ̄37。
实际上,二《南》是以西周镐京和洛邑为核心,向南以汉水流域为轴心的这样一个广大地域内的诗歌。
因《诗经》中有一《豳风》、《陈风》、《秦风》、《王风》等,集中编排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为中心的河、渭流域的诗歌,故二《南》重点收录了秦岭以南汉水流域为轴心的南国诗歌。
这正是二《南》之所以称为“南”的地域特色和诗歌特色上的缘由。
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古代学者“王雪山始疑‘南’为乐歌之一种。
崔述亦谓‘南’为诗歌之一体,本起于南方;北人效之,亦名曰‘南’”[2]195 ̄196。
实际上宋代著名学者程大昌最先倡此说。
他在《考古编・诗论》中云:“《诗》有《南》、《雅》、《颂》,无国风,其曰‘国风’者非古也。
夫子尝曰:‘《雅》、《颂》各得其所。
’又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未尝有言国风者。
”“盖《南》、《雅》、《颂》,乐[收稿日期]2006-02-11[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H0035[作者简介]梁中效(1961-),男,陕西武功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文化研究。
77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名也,若今乐曲之在某宫者也。
”“夫在乐为‘作乐’,在《南》为‘鼓南’,质之《论语》则知‘三年不为乐’之‘为’,吾以是合而言之,知二《南》二《雅》三《颂》之为乐无疑也。
”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也赞同程大昌的观点。
他在《日知录》卷三《诗有入乐不入乐之分》中云:“夫二《南》也,《豳》之《七月》也,《小雅》正十六篇,《大雅》正十八篇,《颂》也,诗之入乐者也。
”在《四诗》条中又云:“《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
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
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
此《诗》之本序也。
”程、顾二位大学者皆以博学、严谨、善考据著称,他们的观点未必都是英华,但至少可开启后学之心智,阐述了二《南》不同凡响的特殊性。
魏源在《诗古微》中否定了程大昌的观点,认为“二《南》同为国风,但仍然主张《鼓钟》之‘以雅以南’,《礼记》之‘胥鼓南’,毛、韩、郑氏皆释为‘南夷之乐’”。
此其一。
从西汉开始,学者们从“正风”与“变风”的关系入手,阐明二《南》在《诗经》中的特殊性。
汉代《毛诗》解释二《南》说:“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雏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郑玄笺注曰:“自,从也,从北而南,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到了宋代,大学者朱熹进一步发展完善了《毛诗》的观点。
他在《诗集传・国风》中云:“旧说二《南》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
十三国为变风,则亦领在乐官,以时存肄,各观省而存监戒耳,合之凡十五国云。
”朱熹在这里明确指出二《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为“变风”,合之则为十五“国风”。
接着他在《诗集传・周南》中进一步解释说:周,国名。
南,南方诸侯之国也。
“文王昌辟国寖广,于是徙都于丰,而分岐周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
盖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焉。
至子武王发又迁于镐,遂克商而有天下。
”“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为房中之乐。
”“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
”“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南方之国,即今兴元府、京西、湖北等路诸州。
”朱熹认为二《南》之周、召是岐、周故地的的采邑地名;二《南》诗形成于文王时;二《南》诗的采编在武王时;南方之国主要集中在汉水流域等。
这些见解是颇为精当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初大学者王夫之进一步座实了二《南》诗的地理坐标,他在《诗经稗疏》卷一《周南》云:“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各以其治登其国风。
则周南者,周公所治之南国;召南者,召公所治之南国也。
”“陕东所统之南国为周南,则今南阳、襄、邓、承天、德安、光、黄、汝、颖是已。
陕西所统之南国为召南,则今汉中、商洛、兴安、郧、夔、顺庆、保宁是已。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甚多,王夫之是其代表。
王氏所叙二《南》的地域范围详而且确,即西起汉中东到襄阳、以汉水为轴线的南北地域是南国之诗诞生的热土。
还有学者从王者与诸侯之分,圣人与贤人之分,治内与治外之分等方面研究二《南》之别及其各自的特殊性[3]230 ̄243。
此其二。
以上两个方面是二《南》在《诗经》中独特地位的主要体现。
无论“南”是乐歌之一种,与“雅”、“颂”并列;还是二《南》是“正风”,其余十三国为“变风”等。
这些都反映了二《南》在《诗经》文化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从而使人们联想到汉水流域在华夏文明形态和价值体系形成的商周春秋时期所发挥的奇特作用及重要贡献。
正因为如此,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在《通志・昆虫草木略》中说:“于二《南》则曰,周为河洛,召为岐雍。
河洛之南濒江,岐雍之南濒汉,江、汉之间,二南之地,《诗》之所起在于此,屈宋以来,骚人墨客多生江、汉,故仲尼以二南之地为作《诗》之始。
”郑樵之说甚是,其实、河洛、岐雍之南皆濒汉。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也说:“故二南之诗,感物兴怀,引辞表旨,譬物连类,比兴二体,厥制亦繁;构造虚词,不标实迹,与二雅迥殊。
至于衰窈窕而思贤才,咏汉广而思游女,屈、宋之作,于此起源。
”此地是中国诗歌的起始之地,也是孔子向往之地。
二《诗经・二南》“大抵皆合乐之诗”[4]52。
孔子喜欢韶乐,尤喜欢合于韶乐的《诗经・二南》。
《诗经》中的诗大都可以歌唱,正如郑樵在《通志序》中所云:“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仲尼编《诗》为正乐也。
以风、雅、颂之歌为燕享祭祀之乐,工歌《鹿鸣》,笙吹《南陔》之三,歌间《鱼丽》之三,笙间崇邱之三,此大合乐之道也。
”孔子喜欢《诗经》,是从钻研音乐入手,步步深入的。
郑樵对此也有高论,他说:“一部《论语》,言他书不过一再,惟《诗》则言之又言,凡十二度第6期梁中效:《诗经》与汉水流域文化771言焉。
门弟子有能学《诗》者则深嘉之。
”孔子尤其喜欢二《南》中的诗篇。
“其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此言其声之盛也。
又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言其声之和也。
人之情闻歌则感,乐者闻歌则感而为淫,哀者闻歌则感而为伤,惟《关睢》之声和而平,乐者闻之而乐其乐不至于淫,哀者闻之而哀其哀不至于伤,此《关睢》所以为美也。
”[5]1979 ̄1980由此看来,孔子推崇二《南》,其中的奥秘就是二《南》中以《关睢》为代表的诗歌,不仅得“中和之美”,“仁者平淡”,而且其音声也祥和动听,妙不可言。
二《南》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关键是得到了汉水流域独特的南国文化的滋润。
汉水流域及其相邻地区是虞舜韶乐主要传播之地。
《汉书・礼乐志》云:“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
”舜的韶乐主要是吸收了南方音乐的养料,如《史记・乐书》所云:“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而舜在汉水流域的活动遗迹甚多。
《水经注・沔水》云:“汉水又东迳妫虚滩,《世本》曰:舜居妫氵内,在汉中西城县。
”西城县旧城,“城内有舜祠、汉高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
”“汉水又东历姚方,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
”由郦道元的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水上游还有舜的遗迹和舜的崇拜。
宋人罗泌的《路史》曰:“舜子商均,本曰义均,见于《山海经》,以其封商而谓商均。
商正今之商州。
按《帝王世纪》云:虞帝三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今女英冢在商,则特舜崩之后,随其子均徙于封所,故其卒葬焉。
”汉水上游不仅是舜生活过的地方,而且舜的妃子女英及其子商均也居住在这里。
因此,舜乐“箫韶”在汉水流域得以传播和继承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史记・五帝本纪》:“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
”《史记・索引》注解说:“招音韶,即舜乐箫韶。
九成,故曰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