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1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地球的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还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形成,进而影响各地的降水分布。例如,在夏季,暖湿气流更容易向北推进,导致 北半球一些地区降水较多;而在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一些地区降水较少。
极端气候事件
地球公转引起的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例如,夏季的洪涝灾害和冬季的暴风雪等极 端天气事件可能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02
昼夜变化对生物活动和人类生活 有重要影响。例如,许多动物在 夜间活动,而人类则主要在白天 活动。
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由于 地球的倾斜角度,导致阳光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直射在地球 的不同部位,从而形成四季。
四季更替对农业生产、动物迁徙和人类生活等方面有重要影 响。例如,不同季节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和收成,也会影响动物的行为和迁徙模式。
地球公转的探索历程
04
天文观测的发展历程
古代天文观测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日月 星辰,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基础。
天文仪器的发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学家发明了 各种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用于更精确地观测天体。
望远镜的改进
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为天文学家提 供了更强大的观测工具,使他们能 够更深入地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气候变化研究
地球公转对气候变化的影 响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 研究内容,有助于人们更 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资源保护
地球公转周期提醒人们合 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 采和破坏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维护
地球公转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变化,有助于维护生态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THANKS.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对地理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自转约为23小时56分钟4.1秒,因此人们将其划分为24小时一天的时间单位,从而方便生活和工作。
2.日照时差: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日夜变化,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也会有所差异,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作息习惯有很大影响。
3.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由太阳照射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气候变化决定。
如赤道地区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的较多,因此比较热,而两极地区则由于日照时间较短,因此温度较低。
地球公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人们以此为基础,划分出了一年的时间单位,方便人们计算和安排活动。
2.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公转速度的变化,不同季节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上的差异。
3.地理位置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在不同位置相对于太阳的距离不同,这也决定了地球不同时期能看到的星座和行星。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于人们的时间计算、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的观测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它是地球上一年的周期运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十分重要,下面我将从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和地球影像等方面详细阐述这些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的圆形。
这意味着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是固定的,而是经历了四个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接近太阳时,光线直接照射在南半球,南半球就是夏季;当地球远离太阳时,光线直接照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就是夏季。
这种季节变化对于农业、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地球公转是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地球公转对于气候分布有重要影响。
不同纬度和经度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角度的不同而导致气候各异。
赤道地区日照时间长,温暖潮湿,有热带雨林气候;中纬度地区冬夏温差较大,有温带季风气候;高纬度地区寒冷干燥,有亚寒带和寒带气候。
这些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水源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状况,因此地球公转对气候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影像的获取有重大影响。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各个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和日照时间有所不同。
这为地球卫星拍摄地球影像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取到地球各个地方的真实影像,这对于地质勘探、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等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借助地球影像来研究地表特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进而为社会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和依据。
另外,地球的公转轨道还与地球的倾斜角度有关。
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倾斜,导致了极昼和极夜的現象。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两极地区,地区内一些时间段内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无法看到日出和日落,这就是极夜;而在另外的一些时间段内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不会落下,这就是极昼。
这种极昼和极夜的现象给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对于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和地球影像等具有重要地理意义。
它是地球上一年的周期运动,引起了季节的变化,决定了气候的分布和变化,并使得地球影像获取成为可能。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状,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而且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此时出现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小,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辐射能量较强,此时出现温暖的夏季。
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出现,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故气温较高;而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故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太阳照射之下,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太阳照射之外。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各地的昼夜交替出现。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昼长夜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照时间的差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带的出现。
这些地理带因温度与降水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分布也受到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昼夜变化以及自然现象等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四季变化、不同地理带的形成、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地球的公转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季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上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
例如,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最远离太阳的时候,即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将面临较长的黑夜和冷天气。
2.时区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全球范围的不同时区。
由于地球公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在不同时刻处于太阳直射的角度,因此每个经度都有其自己的时间。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大约一小时。
这种时区的设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地球公转过程中,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地区温度较高,而背离太阳的地区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靠近两极的地区寒冷干燥,适宜极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
4.季风气候的形成:地球公转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季风气候现象。
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经历季风的变化,夏季受到海洋上水汽的影响而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则因为同等的纬度上缺乏海洋的蒸发而干燥。
5.海洋洋流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海洋洋流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关系,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这种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了海洋洋流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强度和方向与地球公转有关。
总之,地球公转产生了许多地理意义,包括四季变化、时区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海洋洋流的影响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
它带来了许多地理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五个:
1. 年份的划分: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天,因此人们将一年分为365天或366天。
这种时间的划分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例如农业的季节性生产和商业的季节性销售。
2. 季节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和地球自转轴的垂直度使得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和时间不同。
这导致了不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例如热带雨林和极地冰原。
3. 昼夜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不同。
这种时间差异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例如国际贸易和旅游业。
4. 地球的黄道和赤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黄道和地球自转轴上的赤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理纬线之一。
它们对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和时间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航海和地图制作。
5. 太阳能的利用: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的能量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强度不同。
这种能量分布对太阳能的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发电。
2014.9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下地幔
地壳
莫霍界面
地幔
2900
外核
古登保界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核
内核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运动规律
1.公转特征 (1)方向 (2)轨道 (3)速度 (4)周期:1个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夏至日
23˚26’ N 0
0
秋分日 春分日 次年春分
23˚26 ’S
13. (1)6 22 (23˚26’N,180˚) (2)8 (3)180˚ 0˚ (4)略
P233 1-5:BCCBB 6-10:DAABD 11.B
12. (1)巴西 (2)从20˚S向南北两侧递减 70˚N及其以北地区 (3)50˚ (4)C (5)A
13. (1)东南 3330 (2)冬至 加快 180˚,23˚26’S (3)昼短夜长 乙 (4)23 4 (5)昼变长,夜变短
五带的划分
天 文 特 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5° N
北寒带 北 极 圈
气 候 特 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北 温 带 热
南 极
23.5°N
有太阳直 有阳光直射 射现象
23.5° S
带
圈
南 温 带
南寒带
66.5° 有极昼极夜现象 S
作业卷P231 1-5:DBDBC 6-10:BCDAD 11:D 12 (1)主要建在本国低纬度地区 (2)7月19日23:37 (3)地球的自转方向 (4)赤道地区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在发射 过程中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节省燃料。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
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
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早于6时日出 )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探究活动
夏 半 夏至日
6.22
年
春分日3.21昼夜等长 秋分日9.23昼夜等长
冬
冬至日
12.22 半
年
自主练习:一年内,北半球昼夜情况、昼夜变化情况。
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12h
秋分 =12h
赤道 春分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地面
直射:光线集中,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 斜射:光线分散,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
取值范围:0°≤h≤90°
日 正午 日
出
落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0° 23°26 ′
66°34 ′ 90° 66°34 ′ 23°26 ′
2、太阳视运动
冬至 夏至
N
N
N
N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 五带划分
1、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0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不断移动,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
2.产生四季和五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好位于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位于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自身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此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同时当正处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一样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出现四季的更替同时行成五带
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高度和地球昼夜长短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出现了有着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照纬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1.3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目标定位】一、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总结】(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 递减。
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 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 向南北递减; 冬至日,由 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达到最大值, 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达到最大值, 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H )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公式:H =90°-|φ-θ|,φ为所求点的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合理设置房屋的朝向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门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门窗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 ,该地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为H ,则最小楼间距L 为:L=(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呈直角。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α为倾角,h 为正午太阳高度)。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74张PPT)
基础梳理
黄赤交角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太阳直射点往返运动示意图
春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赤道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南回归线
秋分日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 :
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 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 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 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试题调研
(2013•山东文综)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 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 出现在日出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
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
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 2题。 2.该日( B )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o/
23 26 N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使四季交替出现:地球公转的运动使南半球朝着太阳持续地接受太阳光,而北半球则朝着太阳持续地避开太阳光,从而导致南半球和北半球在一年之中交替出现春夏秋冬;
(2)地球公转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地球公转后,南北半球交替接受太阳光,太阳照射时间、光照强度距离会改变,从而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使气候温和,而不是南热北冷的极端现象;
(3)地球公转使白昼和夜晚交替出现:地球公转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使得白昼和夜晚交替出现,从而使生物们可以有规律地睡眠、进行活动等;
(4)地球公转使地球上海洋的流向发生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海洋的流向也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改变,从而带动自然界的海洋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生物体群。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规律: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二分二至、公转速度三 者之间的关系
夏至
速度 渐慢
春分
近日点
秋分 夏至
远日点
春分
冬至 秋分
速度 渐快
春分
冬至
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 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
返回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 分至日 位置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从 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四季的划分: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 最高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 最低的季节,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 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 渡季节
更符合气候实际的四季划分: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地球五带划分:
返回
前进
春秋分昼夜情况
此时全球各 地的昼夜均等 长,均为12个 小时
图表归纳:
节气 北半球昼夜长短 南半球昼夜长短
夏至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是极昼
冬至
昼最短,夜最长; 南极圈内是极夜 自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南极圈内是极昼 自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变式训练2: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 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 问题。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 间长约__1_1___小时。
解析:从图形可看出乙 地与甲地经度相差7.5°, 可得乙地比甲地日出晚半小时,即6:30日出,日 落要提前半小时,即5:30日落,昼长为11小时。
直射点移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向的半球
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2009·广东高考)[双选]读下图,回答(1)~(3)题。
(1)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
地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 CD
(2)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 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次最大值 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
大于6 月22 日。④丙位于北回归线上。
【思路整理】判断南北半球→信息②、④→甲、丙位于北
半球→结合第(1)题→甲的纬度高于丙。
信息③→乙、丁位于南半球→结合第(1)题,丁的纬度高于
乙。
【答案】D
• [例3][2011·安徽卷]图1.1-4-10为某 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据此完 成(1)—(2)题。
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
66°34´S 90°´S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值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4)回归运动示意图:
北极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来回移动
北回归线
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 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 多。
赤道
0°
南回归线
南极
夏至
23º26´N
0
º 春分
23º26´ S
秋分
春分
冬至
(5)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气候四季 3 4 5 春 6 7 8夏
9 10 11 秋 12 1 2 冬
考点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①.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 全球各地的昼夜均等长, 为12个小时。
(一)、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②、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春秋分(直射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白昼最长 (短)和太阳高度最大(小)值同时出现;南、 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白昼最长(短)和太阳高 度最大(小)值不同时出现。
归纳总结
节
昼夜状况
昼长随纬度变化规 极昼
气
律
极夜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全球 情况
夏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半球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太阳高度最大,为90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太阳高度最大为90度,由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最大为90度,由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示意图
0˚ 90˚N 60˚N
30˚
60˚
90˚
正午太阳高度
30˚N
0˚
夏至 春分、秋分 冬至
30˚S
60˚S 90˚S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⑵季节变化规律:
a.夏至日: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太 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 达一年中最小值。 b.冬至日: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正午太 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 达一年中最小值。 c.春秋分:太阳直射 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赤道上 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 最大; 冬至日 最小。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23.5°)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目前度数:23°26′
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 0 回归线的度数 66.5 即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23.5
0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道
2、黄赤交角影响五带范围
0
0
23.5
0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66.5
地球公转规律
内容 概念 方向 周期 速度 线速度 角速度 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旋转 自西向东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7月初(远日点)最慢, 1月初(近日点)最快
• 1.当我们在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 A A、近日点附近 B、远日点附近 C、 春分点 D、秋分点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பைடு நூலகம்12
10月23日 16:00
172.5°E
10月24日 0:00
10月24日 12:00
10月24日 16:00
172.5°W
180°
东 十 二 区 今天
减一天 加一天
昨天
西 十 二 区
如何确定新一天的范围? 0时经线以东是新一天,以西是前一天。 180°经线以东是前一天,以西是新一天。 因此,新一天的范围是:0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 前一天的范围是:0时经线向西至180°经线。
180° 0时所在经线 180°
向东
向东
旧一天
新一天
注: 东12区和西12区 的区时相同,都 是180°经线的 地方时。 但是日期不同。
昨天
N
今天
180度
0时经线
一、地球公转的特点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 时公转速度较慢
远日点
(7月初)
S
地球公转到近日点 时公转速度较快
近日点
(1月初)
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与自转方向相同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黄道) 近日点(1月初) 远日点(7月初) 3.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到秋分日)日数是186天, 冬半年(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日数是179天。 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北半球夏半年日数较多是因为地球处于远日点, 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则相反。
4、公转周期:
(1)恒星年:太阳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与某一恒星连线的 时间间隔:约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时间间隔: 约365日5时48分46秒 现行万年历是以回归年作为年单位计算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规律: 总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春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H=90°-丨20°-40°丨=70°
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20°S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多少?
H=90°-丨20°+40°丨=30°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 (1)影子问题:相反 • 日影方向总是背向太阳 ; • 正午太阳高度越高,日影越短,反之越长。
• (2)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H
0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例题: 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A
)
A. 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 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 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 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 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 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 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3月21 日前后
12月22 日前后
6月22 日前后
9月23 日前后
完成课本P19表1-3-1(课堂练习一)
日期 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向北 向南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向南
向北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 26´N
夏至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0º
春分
3月21日前后
秋分
春分
23º 26´S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各地区的直射次数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6月22日 B 3月21日 A 9月23日 C
北回归线(23.50N)
3月21日 E
赤道(0)0
D 12月22日
南回归线(23.50S)
• • • • •
例: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 射点的位置是:( )C A.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 B.在北回归线上 C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 D.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 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
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 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写出∠a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D处的运 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
D
远日点 A 最慢
C
近日点 最快
B •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为近日点的位置是 ,为远日点的位置是。 • 2.地球在轨道上的A位置时公转速度是最(快/慢),在C位置时 公转速度是最(快/慢)。 • 3。地球从D位置到A位置的公转速度是,从B到D的公转速度是 如何变化
• 4.11月份,地球公转到图中轨道的哪一段内? BC段
e.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冬至日 最大; 夏至日 最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纬度差=正午太阳高度差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90°-纬度差 纬度差:丨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丨
同减异加:当所求点与直射点同为北半球或同为南半球时 用“-”,分处不同半球时用“+” 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20°N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多少?
(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a的度数会________(变大或变小),温带
的范围会________(变大或变小)。
三、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四季的变化和五带划分
• 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 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 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 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阳光充足, 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集热板
?
• 倾角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a+H=90度(互余)
• (3)楼房间距
• 为了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 当保持适当地距离
•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楼距越短; 纬度越高,楼距越大, •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全年最小的
正午太阳高度及影长
• cotH=影长/物体长度。 (H即当 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