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江苏卷B版)教师用书:专题十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 含答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江苏卷B版)教师用书:专题十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 含答案

针㊂ 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㊂ 到 1965 年, 国民 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㊂ 济出现复苏局面㊂ 迅速回升状态㊂ 2.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㊂ 到 1973 年, 国民经 3.1975 年, 邓小平提出 ⑩㊀ 全面整顿 ㊀ 的思想, 国民经济呈现
1.1960 年,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㊁ 巩固㊁ 充实㊁ 提高 的方
1. 时间: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⑨ ㊀ 南方谈话㊀ ㊂ 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㊂
2. 内容: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㊁姓 资 姓 社 的标准等
考点三㊀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目标是建立⑩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㊀ 体制㊂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㊂
3. 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强
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从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㊁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㊂ 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㊂ (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
( 四) 邓小平的 南方谈话
㊀ ㊀ ( 一 ) 一五 计划 1. 时间:1953 3. 基本任务 会主义改造㊂
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㊂ (2)1959
(1)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导 1961 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㊂
2. 目的: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㊂ (1) 优先发展①㊀ 重工业㊀ ㊂
1957 年㊂
( 五) 国民经济的调整
区㊂ 1988 年,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②㊀ 海南 ㊀ 经济特区㊂
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㊂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第26讲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第26讲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探索失误 (1)表现 ① “ 总 路 线 ” : 1958 年 中 共 八 大 二 次 会 议 提 出 “ 鼓 足 干 劲 , 力 争 上 游 , __多__快___好__省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 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___一__大__二__公___”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超越了 生产力发展水平。 (2)影响: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 难。
20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的实践
第1轮 ·历史
5年考题 2018·全国卷Ⅰ·31 2017·全国卷Ⅱ·41
2016·全国卷Ⅱ·31
2015·全国卷Ⅰ·31 2014·全国卷Ⅰ·31 2014·全国卷Ⅱ·31
命题角度 1953年采矿图——“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一五”的特 点和意义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投资政策——“一五” 计划的特点 “一五”计划工业化工业增长速度——“一 五”计划的背景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一五”计划的特点 粮食的统购统销——“一五”计划的特点
没有做到“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 察”,1953年是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工业 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刚刚开始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D对: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A错: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B 错:“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 题干时间不符。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新人教版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2019/6/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you!
2019/6/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时空坐标
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 线索1 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有 计划的经济体制。 线索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 1956—1966年,党和国家有着许多正确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 。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线索3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国逐步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练习(解析)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练习(解析)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练习(解析)1 / 9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练习一、单选题1.下表为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实征农业税的升降都受到国家计划经济严格控制B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C .实征农业税的提高受到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D .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陷入困境【答案】1.B【解析】结合所学,“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需要农业为其提供资金和原料等,所以经济恢复时期到“一五”计划时期农业税大增,故B 正确;经济恢复时期我国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而实征农业税所占比例最高,故A 错误;C 项与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不符,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没有“左”倾思想的影响,排除;二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农业经济凋敝,经济陷入困境,而不是1963年-1965年,D 错误。

2.1954年6月,陈云就一五计划编制情况向中共中央汇报时提出,“原料供不上,工厂开了也是白开”。

这一观点A .体现新中国缺乏实施计划经济的经验B .证明农业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C .反映苏联未能大规模援助新中国建设D .说明重工业薄弱严重制约轻工业发展【答案】2.D【解析】根据材料“原料供不上,工厂开了也是白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中国第一个五年期间,中国的工业化遇到了困难,由于重工业基础薄弱,轻工业缺乏必要的生产设备(原料)。

故D 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新中国缺乏实施计划经济的经验,故A 项表述错误。

B 项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大量技术、人员支持,故C 项表述错误,排除。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A .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B .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C .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加强D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答案】3.C【解析】材料体现出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决策方式逐渐由个人决策到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等形式的转变,说明中国经济体例与政治体制的渐进变革性,体现出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改革决策方式变化,企业和地方积极性调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原则,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并没减弱,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评正文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评正文Word版含答案

单元小卷(九)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

它表明“一五”计划时期()年份投资额(亿元)投资比重(以总额为100%)大中型小型大中型小型1953年34.6855.7638.361.71954年43.8755.2044.355.71955年60.0240.3459.840.21956年85.1270.1654.845.21957年79.1064.2255.244.8“一五”时期302.79285.6851.548.5A.已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小型工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C.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D.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2.“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A.最早传唱于20世纪60年代B.反映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得到满足C.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D.表明集体化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3.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

中国现代户籍制度由此确立。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保障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实现D.形成了稳定合理的经济结构4.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

这说明()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5.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此期间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带答案)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带答案)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这一规定(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旨在强化国营经济地位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21名政府部长中有10名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中,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等都是民主人士。

这说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B.新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党派联合执政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制度日益完善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3.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此,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

由此可知,此方针有利于( )A.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B.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C.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D.“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知识点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4.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念,即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

这表明新中国( )A.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B.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C.建立抗美的反帝国主义同盟D.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5.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会后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B.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展示了大国形象C.只与第三世界国家交往D.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知识点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6.下图创作于1953年。

其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工业建设以轻工业为中心B.大跃进导致经济比例失调C.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D.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7.据统计,1954年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参加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通关真知大演练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通关真知大演练课件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解析:选 A。依据题干材料“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4.8%。经济发展比较快, 经济效果比较好”,可以看出农业和工业的比例是工业总产 值递增快于农业总产值,符合建国初期中国向苏联学习的模 式,故 A 项正确。
5.(2017· 武汉高三调研)1956 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刘少奇指出, “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 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 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 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 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
4. (2017· 海南“七校联盟”联合考试)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 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 增 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 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 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
A.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B.配合国家实现工业化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 B。1953 年的总路线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以“一化 三改”为核心, “当时解决所有制问题”即进行三大改造,目 的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故 B 项正确;恢复国民经济是 1949 年建国初的任务,到 1952 年,全国经济基本恢复,故 A 项 错误;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 1958 年的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53 年第 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谈不上“完善”,故 D 项错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你认为之后国家对粮食及农业采取了 什么政策,有何影响?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人民版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人民版

3.(2016课标Ⅱ,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
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答案 )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A 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
评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
中。解题的关键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形势入手,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渐形成计 划经济体制等知识分析各选项。
6.(2014课标Ⅰ,31,4分,0.496)“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
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该制 )
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 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粮食 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从漫画信息可知,1953年,资源
勘探队员来到深山叩开了“锰”“铜”“钨”“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大 门,这说明当时中国重工业得以发展,反映了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D项。1957 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 矿产资源的开采,排除B项;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 规律总结 “反映”类试题的答案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解答此类 题目要透过现象去寻找本质。

【配套K12】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配套K12】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专题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弊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深化理解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专题三比较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

高考历史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20世纪50__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

高考历史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20世纪50__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

课后训练与检测(二十五)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16·广东省湛江市调研)1951年4月山西省委发出警告:农民“不是向着我们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所以要“动摇、削弱、否定私有基础”。

后来中央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实施土地改革运动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提出“八字方针”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制改造成为公有制,体现了材料中“向着……集体化方向发展”这一主旨,故B项正确。

答案:B2.(2016·吉林省五校联考)下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投资侧重点的差异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

表格数据显示1949—1957年“农轻重”比例失调,主要是因为国家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故A项正确。

答案:A3.(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毛泽东于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这表明新中国( )A.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B.已成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C.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产生怀疑D.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解析:提出“新经济政策”表明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思考,故A项正确; B、D项在材料中未涉及“已成功完成”;“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不能说明产生怀疑, C项错误。

答案:A4.(2016·山西省晋中市调研)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的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必修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必修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答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3.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中指出:“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当时政府帮助农民克服困难的措施是( )A.增加对农业的投入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4.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5.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主要取决于( )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7.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8.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找到下列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立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B.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发展历程C.民族资产阶级探索强国之路D.中国军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9.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小商小贩等戴了资本家帽子,拿了很少‘定息’的,可以摘掉帽子,取消‘定息’,加入工会。

”材料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发生于A.1950年—1952年 B.1953年—1956年C.1967年—1978年 D.1992年—1997年2.(xx年5月浙江五校联考16题)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3.“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食物柜台一空如洗,往日从没人买的糠萝卜,沾着好些泥巴的干藕全都消失。

……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买3两瓜子,不要粮票。

”材料中“严酷时刻”产生的原因是A.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B.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4.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在农业领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人民公社运动的消极影响 D.七千人大会进行了政策调整5.右图为新中国建国后某一时期的漫画,名为《刻舟称瓜》。

这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大跃进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C.“文化大革命”运动D.真理标准大讨论6.观察以下柱状图,指出造成这一时期台商在江苏投资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①“南方谈话”的发表②香港、澳门的回归③江苏投资环境的改善④“九二共识”的达成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7. 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1910年陆士谔在《新中国》中不约而同地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地点放在了上海。

而在xx年的5月1日,这个梦想真的实现了。

以下这个聚焦世界目光的城市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A.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B.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中美关系破冰之约在这里签订 D.上世纪80年代末浦东新区开发开放8.(xx年1月扬州市调研10题)右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9.(xx年12月汕尾二模19题)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A.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B.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xx年10月绍兴一中期中16题)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史实。

通过学习,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1953年到1956年: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政权:巩固人民政权,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外交: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一边倒的政策及外交政策的调整阶级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 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后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 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与人民地位变化、民族独立 的实现、改革开放紧密相关。
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 重视规模和速度。 五大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 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 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答题术语] 1.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 了初步基础。 2. 三大改造的完成,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 3.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这 一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4. “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中国的经济建设 造成了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 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
【名师指津】 中共八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端的原因 中共八大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形 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国情及经济建设状况的总 路线。
【易错易混】 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 “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 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通用版)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通用版)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作业(二十八)新时期的改革开放1.学者宋圭武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为单位进行生产,不利于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体现了这一经营模式的不足,所以本题选A项。

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旧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

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生产的经营权给农民。

D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答案:A2.改革开放初的中国,同一种产品有两个价格,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通配价,同时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特殊的“价格双轨制”。

当时,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家通配价格高一两倍。

“价格双轨制”()A.说明计划经济己经破产B.市场经济正逐步形成C.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型D.促进对外开放的发展解析:材料中“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通配价”说明当时仍然有计划经济,故A项说法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项错误;“价格双轨制”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即有计划经济又有市场影响,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间阶段,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外开放的影响,排出D项。

答案:C3.1979年,中国政府进行了最初的改革尝试:允许企业之间在分别拥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市场的垄断权之前,在全国其他地区展开竞争;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

这些尝试( )A.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B.增加了市场调节的作用C.削弱了政府的经济权力D.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材料中介绍的经营模式是改革开放初期对市场改革的一种尝试,这一举措增加了市场调节的作用,放宽了计划的比重,所以本题选择B项。

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当时仍然存在,并没有改变;C项错误,政府依旧对其拥有控制权;D项错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5课时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5课时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

第25课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选择题1.学者X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主要得益于(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上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故选A项。

B项是外部条件,不起主要作用;C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体现,皆排除。

答案 A2.下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币,两幅图表明( )A.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优先发展农业B.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成就巨大C.主动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事求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解析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有某某的发展还有拓荒牛,这都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3.“它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与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统一起来,最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使承包者关心生产的全部过程。

”这从根本上体现了( )A.经济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按劳分配方式的优越性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家庭经营”、“承包者”等,这是指在农村中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

A项错在“根本”,B、D两项都是表象,皆排除。

答案 C4.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巨大作用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3.政策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1.统购统销政策新中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用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2.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考点一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2.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要求: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中找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材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与八大中得出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是:由较长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到迅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吸取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2017·课标全国Ⅱ,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审题思路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1)特点(2)意义参考答案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考点二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倾错误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2.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要求: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宣传画,论证人民公社时期体现的政治理想和“左”倾思想.——宣传画《人民公社好》(芮光庭作) 提示:从宣传画中的文字信息和画面信息等方面分析.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画中出现公共食堂、图书馆、医院、幸福院等机构.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公社重视社员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过于将公社生活理想化.(2)画中出现很多小高炉土法炼钢,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的景象.不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还破坏了生态环境.(3)画中出现粮食满仓,庄稼种植很密集.反映了人们急于求成的“左”倾情绪,但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4)画中出现全副武装的民兵站岗.一方面说明当时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的紧张;另一方面受到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左”倾思想的影响.1.“大跃进”运动的悲剧性探索“大跃进”运动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这次探索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最终滑向非理性的歧途.其中的复杂原因和深刻教训包括:工作重点的转移受到了“政治统帅经济”的干扰;“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李付安《“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发现问题“大跃进”运动开展的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命题角度“大跃进”运动的原因与教训;冷战环境下的国际关系.2.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国建起了上万座水库、几千座小型水电站、几百英里的铁路线,在大江大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拓隧道,修筑马路,开发了更多的矿藏,灌溉了更多的土地……”但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织.——费正清《传统与变迁》发现问题材料信息表明人民公社体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主要作用,与教材观点有出入.命题角度人民公社体制的性质;人民公社体制的是非功过.3.实事求是历来就是中共的优良传统“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0年11月发现问题针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纠正农村工作的失误.命题角度“八字方针”的实质;纠“左”的暂时性与不彻底性;实事求是的思想.4.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生育思想理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全国人口达到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认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79年《光明日报》指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人口)”.——摘编自《马寅初传》发现问题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这一热点备受高考关注.命题角度人口过多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马寅初人口问题主张的评价发生的变化;学术领域政策方针的变化.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变化(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2.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中西方工业化建设的比较(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答案 A解析图表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3.命题点:“一五”计划与粮食供应政策的关系(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4.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14·课标全国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答案 C解析“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1.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户籍制度的确立(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四,30)1958 年1 月9 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国民经济的恢复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答案 A解析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11月以后开展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 项错误.2.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三,30)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答案 D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8年至1960年间”,这期间正是我国的“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积累率突然猛增可以得出1958年至1960年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D项正确.3.命题点:苏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影响(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一,31)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看出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建设影响很大,故A项正确.4.命题点:十年探索时期对经济建设问题的应对措施(2017·济南二模,31)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A.确立了“八字方针”B.清除了“左”倾错误C.反思了“三面红旗”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答案 C解析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三面红旗”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是反思“三面红旗”的,故C项正确.5.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2018·河南高考适应性测试,3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据此说明当时国家()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答案 B解析内地,不仅仅指代西部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故B项正确;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解决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利于备战”,得出是出于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考虑,故D项错误.6.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2018·宁夏高考模拟一,34)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答案 D解析1962年刘少奇等主张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目的是为了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故D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大连二模,31)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A.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B.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C.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D.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答案 D解析从材料中“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探索,故D项正确.2.(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二,31)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这一变化表明()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B.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完善C.国家财政困难有所缓解D.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平衡答案 A解析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变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结果,有利于减少开支,故A项正确. 3.(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四,3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在苏联伟大的援助下,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逐步地实现国家工业化A.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B.“一五”计划中农轻重全面发展C.苏联的援助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D.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热情答案 D解析材料宣传画中并没有提及美国,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农轻重全面发展,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早在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之时就已经开启,故C 项错误.4.(2017·莱芜二模,30)下图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优先发展重工业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C.五年计划的推动D.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答案 D解析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5.(2018·河南高三质检,30)1958年12月7日,毛泽东写道:“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