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初步认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1 长度单位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
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
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难点是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经常遇到,但是1厘米、1米分别具体有多长,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实际应用。
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等来认识厘米和米,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知识,掌握概念。
1.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科书介绍了用庹、拃和脚长作为测量长度单位的情况,由于用人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其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不统一,测量结果很可能不一致。
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以引发其认知冲突,从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其他长度单位,这个过程不仅很有趣味,更有深刻的数学、社会学价值(当然这里不强制要求学生了解);并通过尝试用这些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厘米尺很常见,用起来很方便。
同时,厘米尺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体会测量含义的最好工具。
因此,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要结合厘米尺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1厘米、几厘米的长度,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米”的认识也应如此。
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乘法。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一单元的第三节《乘法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计算相同加数的和,以及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正确进行乘法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乘法背后的规律,以及如何将乘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乘法表、实物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了一袋苹果,告诉学生有3个苹果,每个人想要2个,我们可以怎么分配?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可以通过3个2来实现,即3×2=6。
2. 乘法的意义:我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就是将相同的数加多次。
例如,3×2就是将3加2次,即3+3=6。
3. 乘法计算:我带领学生学习乘法计算,通过PPT展示乘法表,让学生观察并发现乘法背后的规律。
同时,我给出了几个例子,让学生口头计算,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4. 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有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糖果,一共需要多少个糖果?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为10。
5. 小组活动: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水果店里有3种水果,苹果每斤2元,香蕉每斤3元,橙子每斤4元,如果想要买2斤苹果和4斤橙子,需要多少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答案为10元。
六、板书设计乘法的意义:相同的数加多次乘法计算:3×2=6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2个糖果,一共需要10个糖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知识详细整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知识详细整理一、角的定义与识别角的认识是几何学的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首先需要明确角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定义: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这两条射线称为角的边,公共端点称为角的顶点。
识别: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指出哪些部分是角,并强调角必须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
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对角的直观认识。
二、角的各部分名称在识别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名称:角由顶点、边(两条射线)组成。
顶点即角的公共端点,边则是从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
教学提示:利用教具(如活动角模型)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动手触摸、观察,加深对角各部分的印象。
三、直角的特点与判断直角是角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特点:直角的大小是固定的,约为90度。
直角符号(∟)用于表示直角。
判断方法:使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对需要判断的角,如果完全重合,则该角为直角。
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出教室或生活中常见的直角物体,如书本的四个角、黑板的边框等,加深理解。
四、找生活中的角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环境,找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角。
目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引导:提问学生“你在哪里找到了角?它是什么形状的?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等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五、比较角的大小在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后,引导学生学习比较角的大小。
方法:可以使用重叠法或量角器(对于二年级学生,量角器可作为简单介绍)来比较角的大小。
重叠法即将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关系来判断角的大小。
六、角的分类简述角可以根据其大小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
锐角:小于90度的角称为锐角。
直角:等于90度的角称为直角。
钝角: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称为钝角。
教学活动:通过游戏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分类识别不同类型的角,加深理解。
七、动手画角方法掌握画角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角的重要技能之一。
第一单元 第03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情境导入:【设计意图】:猜谜游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问题“谁有办法来量一量这根毛线的长度?”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温故知新:下面物体分别长多少厘米?铁钉长( )厘米 树叶长( )厘米2.猜谜游戏引入:(1)谜题:一根根,一条条,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有时弯,缝缝补补用得着。
(打一常用物)(2)预设:谜底:毛线3.变曲为直(1)出示毛线:看,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2)提问:“谁有办法来量一量毛线的长度?”预设:可以先把毛线拉直,然后用尺子测量长度。
学习任务一:亲身体验,感知线段【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中,感知线段。
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直观操作与概括交流,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由此体会“直”是线段的一个基本特征。
从身边物体中找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教学例61.感知线段的直。
(1)提问: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毛线,拉紧这根线,有什么感受?预设:变直了(2)提问:谁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把这根弯弯的毛线拉直呢?预设:1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2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3)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4)小结: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如果把它放松,它还是线段吗?预设:不是,它是弯的,不是线段。
(6)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
提问:把线段向不同方向拉后,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怎样可以判断?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直的)2.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角,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来描述角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角的经验。
但是,他们对角的概念和分类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会用直角、锐角、钝角来描述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会用直角、锐角、钝角来描述角的大小。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能够准确判断各种角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3.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4.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3.课件:角的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如剪刀、钟表、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找出其中的角。
让学生说说他们找到了哪些角,并试着用量角器量一量。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各种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角的重要性。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量角器量一量,判断一下各种角的大小。
学生可以自己在纸上画一画,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为“认识米”。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基本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细心观察和精确测量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PPT、练习题纸。
2. 学具:直尺、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的场景,如测量书本、桌子、黑板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2. 新授:介绍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3. 实践:学生分组,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确保测量准确。
4. 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换算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回顾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包括:- 米的定义- 1米等于100厘米- 长度测量方法- 米和厘米的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米和厘米表示。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测量题目。
课后反思本课时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或理解上的困难点,它们通常是教学内容中较为抽象、复杂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
同时,长度单位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度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备内容
备目标
备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
边
边
两条边都是直的,都是从顶点出发的。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 边 )组成的。
二、学习新课
看角的变化
小组讨论:角的两边叉开越大,角怎样变化?
二、学习新课
看角的变化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 大 ),角就越( 大 )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 小 ),角就越( 小 )。
二、学习新课
探究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两次、三次、四次可 以折成大小不同的角。
二、学习新课
探究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举手发言:第一个角 大于 第二个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课
你知道使用什么工具画角吗? 使用直尺或三角尺画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
1.认识角 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
3.画角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 就画成了一个角。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巩固反馈
1.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数学课本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
书桌
文具盒
信号指示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
三、巩固反馈
2.按照例2的方法,自己画出一个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乘法的概念和意义–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乘法运算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诱导,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思考解决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概念和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区分乘法和加法的区别–让学生逐步掌握乘法表的基本内容,培养乘法计算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思考:如果有3组,每组有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出乘法的概念。
2. 讲解•讲解乘法的定义:乘法是加法的一种推广,是数量的相同的分组相加。
例如:2组3个苹果可以用2×3表示。
3. 练习1.让学生尝试计算简单的乘法运算,如2×4=?2.带着学生一起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对乘法的掌握情况。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可以用在哪些生活中的场景中?让学生举例并分享。
5. 归纳总结•总结乘法的概念和意义,强调乘法与加法的区别,并提醒学生乘法易错点。
四、课后作业1.完成乘法相关的练习册习题2.回家找一些实际场景,将乘法运用到生活中,并写下体会五、板书设计•乘法的定义:乘法是数量的相同的分组相加•乘法表:表格形式列出1-10的乘法口诀表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希朇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掌握乘法的初步知识,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梳理
一、本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1、认识长度单位: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认识长度单位1 米:
学生在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单位。
3、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根据1 厘米和1 米的实际长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 米=100 厘米。
4、学习量整厘米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学会量整厘米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二、本单元难点知识梳理
1、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以及画线段的长度。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三、本单元易错点知识梳理
1、如何画线段:应从0 刻度开始画,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如果是从1 厘米开始画,画到5 厘米结束,那么这条线段是5-1=4 厘米。
7、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
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
——富兰克林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法国
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11、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 3 课时 认识线段(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5例6、P6例7。
教学目标1. 能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带刻度的尺子、一根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如何量这条绳子的长度?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课件)预设:这条绳子是弯的,先把绳子拉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了。
师揭示课题: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这条绳子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量绳子的长度这一场景引入课题,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提高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认识线段1. 对线条分类。
师:把下面的线条分类。
(出示课件)(1)(2)(3)(4)(5)(6)预设:图(1)(3)(5)是一类,图(2)(4)(6)是一类。
师: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预设:按照线条的弯直来分,图(1)(3)(5)的线条是直的,图(2)(4)(6)的线条是弯的。
师:图(1)(3)(5)这样的图形叫线段。
2.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师:你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预设1:黑板的边。
预设2:桌子的边。
预设3:书的边。
……3. 探究线段的特点。
师:请你观察一下上面的三条线段,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预设: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有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形,发现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探究点2 线段的画法师:你们能用尺子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说说你们的画法。
(小组讨论交流)预设1:在纸上画一个点,让尺子的刻度0与该点对齐,从尺子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再画一个点,就画出了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预设2:先在纸上对应尺子的刻度0和刻度3的地方各画一个点,再用尺子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核心点总结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一般方法:从尺子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教案名称:认识数字0-20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0-20的读音和书写形式;2.能够正确比较数字的大小;3.能够正确解答与数字0-20相关的简单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第一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1.厘米和米都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它们的关系是1米=100厘米。
2.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做单位。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物体的左端和尺子的0刻度对齐,物体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4.数学书的厚和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张开手臂和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5.线段是直的并有两个端点。
6.数图形有几条线段就数有几条边。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笔算加法和减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4.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退一当十),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要注意看清楚运算符号。
三、加减估算估算方法:1.读题,弄懂题意,有“大约”要估算。
2.把每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3.口算整十数,得出估算结果,记着得数前面写约等于号。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角的画法:先点一个点,从这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画直角:先画一个顶点,再从一个点出发画一条线,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再从这个点出发沿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画一条线,最后画出直角标志。
4.判断直角的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5.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角度越小,角就越小。
6.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用放大镜看角,角的大小不变。
7.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
8.数角:先数单个小的再数组合成大的,最后全部加。
.数角窍门:如右图:数出单个的角有4个,然后从4开始依次递减相加:4+3+2+1=10(个)第四单元表内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但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教学设计)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用米尺量自己的身高,说说 1 米到身体的什么位置。 3.用米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课桌的什么位置。再比一比课桌的长有没有 1 米。 4.用手比划一下 1 米有多长。 二、观察米尺,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观察米尺,仔细观察刻度。思考:1 米里有( )个 1 厘米。 2.用厘米尺量一量米尺,对比观察,有什么发现? 3.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总结:1 米=100 厘米 三、介绍卷尺和折尺 1.卷尺有多长,拉出来看看。 2.总结:这个卷尺有 3 米,上面标记了“3 米”。生活中还有“5 米”“10 米”“50 米”等数值的卷 尺呢!
(预设)生 1:我的身高是 6 个 20 厘米。 生 2:我的身高是 130 厘米。 生 3:我的身高是 125 厘米。 ......
二、回顾厘米的相关知识 1.同学们刚刚是用什么测量身高的? 2.学生说(直尺/厘米尺) 3.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用厘米尺量只适合量较短的物体,量身高很麻烦,不好算。 师:怎么办呢? 生:有没有更长的尺子? 4.引入课题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更长的尺子,用“米”作单位的。“认识米”(板书课题).
第一单元 第 2 课时 认识米 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2.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利用米尺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知道 1 米=100 学习目标
厘米,培养量感。
3.能用米作单位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重 点 知道 1 米=100 厘米,能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线段(教案)
《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长度,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数)。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会画线段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线段的特点,能用刻度尺量线段和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建立线段表象,会辨别线段【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视频)师:孩子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师:请孩子们先观看一段视频,观察视频中的孩子都在做什么?师:爱观察的你,肯定发现了视频中的孩子都是握住一段线的两端,将一段线拉紧了,有的孩子是横着拉的,有的孩子是斜着拉的。
其实在他们拉的这个过程中蕴含着我们的数学知识呢!二、新知探究1.认识线段师:请看,视频中这些拉直的线都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这条线段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这两个点叫作线段的端点。
你能像这样找出其它几条线段的端点吗?师:找到了吗?请看,你找的和我找的一样吗?师: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线段吗?师:对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还有墙边、牙膏盒边、国旗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师:通过观察,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征呢?师:你想的不错,线段有两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2.判断线段师:知道了线段的特征,那你能判断以下图形哪些是线段吗?快和小伙伴一起说一说吧!师:相信你已经知道了,第一个不是线段,因为它是弯的,不是直的,所以不是线段;第二个是线段,它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第三个是线段,虽然摆放位置不同,但它也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所以它是线段;第四个不是线段,因为它是弯的,不是直的,所以不是线段。
3.估、量线段师:刚才我们知道了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那你能估一估这些线段有多长吗?请你翻到数学书P5,看到例6,估一估这些线段分别有多长?师:要知道准确的结果,我们得量一量,动手量一量这些线段分别有多长吧?师:你量的结果和你估的结果接近吗?4、画线段师:认识了线段,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 引言本文档将介绍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第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围绕数的概念和基础数学运算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字和算术的初步认知和理解。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字的读写、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和简单算术运算等基础知识。
2. 数字与数的读写2.1 数字的认识与写法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认识1至100的数字,并掌握数字的正确写法。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数字卡片、数轴等教具,让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数字。
同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数字的读音和写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数字。
2.2 数字的读法学生在掌握数字的写法后,还需要学习数字的读法。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1至100的数字的读法,并通过不同的练习方式巩固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数字卡片、数轴等教具快速准确地读出数字。
3. 数字的大小关系3.1 数字的相对大小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数字的大小关系。
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学生可以培养对数字的直观感受和认知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数轴等教具,引导学生进行数字的比较,并进行分组、排列等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2 比较数字大小的符号在数字的比较中,学生需要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符号。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大于”、“小于”和“等于”这三个符号的含义,并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对符号的理解。
4. 简单的加法运算4.1 加法的概念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初步学习加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实例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游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加法的本质和应用场景。
4.2 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理解了加法的概念后,还需要学习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练习掌握运算技巧。
同时,教师也可通过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加法运算。
5. 简单的减法运算5.1 减法的概念学生在掌握了加法运算后,将进一步学习减法的概念。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1.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是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受乘法的作用,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例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但对乘法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举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2.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乘法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操作材料,如小卡片、小动物图片等。
3.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如水果拼盘、小动物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快速计算出这些图片中物品的总数。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重复加法的方法来计算,进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PPT,向学生介绍乘法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物操作,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乘法的运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交流,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乘法题目,让学生上黑板演示和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通过这种方式,巩固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需要背的概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需要背的概念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
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
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
并感受一下1米到
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
再量一量。
交流。
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
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
(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
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
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
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
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五、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厘米;
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
曲别针长3()一张床长2()
教室长10()桌子高90()
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
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黑板边、桌子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
(7)一枝铅笔长13米。
()
(8)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6页练习一的第4、5题。
附:
A卷答案:
略。
(1)厘米(2)米(3)15
3、教室长9(米)黑板长2(米)小明身高124(厘米)课桌长50(厘米)
B卷答案:
1、铅笔长18(厘米)一棵大树高10(米)曲别针长3(厘米)一张床长2(米)
教室长10(米)桌子高90(厘米)操场长200(米)一个杯子高10(厘米)桌子长100(厘米)或是1(米)
2、(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黑板边、桌子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
(7)一枝铅笔长13米。
(╳)
(8)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第一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