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8《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旧毡帽:希望—愤激—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
4.“旧毡帽们”为什么一定要将米卖给万盛米行呢?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洋钱”吗?T6
学生补充记录
同步完成T3
学生在课本上批注情节结构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注
三、问题探究:
1.故事写的是旧毡帽朋友的不幸,为什么用《多收了三五斗》作题目?
用丰收反衬农民的不幸
2.故事最后一段这个尾声有什么深刻含义?T7
说明“丰收成灾”“谷贱伤农”并非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而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查】导入
1.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字词积累
埠头、占卜、作梗、粜、斛子廒间褡裢窠沽执拗呷写意
停泊船舷不屑嗤笑
3.积累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导学】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标好小节号,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T3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2.整体感知,梳理课文结构(在书上批注)
一(1-70)旧毡帽朋友三幅场景
(1-34)贱价粜米
(35-44)街头购物
(45-70)船上议论
二(71)相同的故事第二天在这个镇上和其他地方重演
合作交流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及文学常识。
同步完成《伴你学》T1、2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昆山市新镇中学刘英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
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
在某一时期,它带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了。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提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提问: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第一个场景 (第l一34段)米行粜米;第二个场景 (第35—44段)街头购物;第三个场景 (第45—70段)船上议论。
2三、品析人物1.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明确: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朴实善良;米:冷淡→厌烦→鄙视→威吓,骄横霸气。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公开课资料【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勤劳的中国农民并不吝惜自己付出的心血,然而用自己的心血多收了粮食之后能够改善悲惨的命运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作品《多收了三五斗》,感受旧中国的民情国运。
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情况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1.检查预习的情况。
埠(bù)头占(zhān)卜(bǔ)作梗(gěng)粜(tiào)米斛(hú)子廒(áo)间鄙夷不屑(xiè)褡(dā)裢(liàn)小囝(nān)沽(gū)拗(niù)不过呷(xiā)写(xiè)意沓(tà)髭(zī)2.整体感知。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3.划分层次。
学生回答: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一层(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
《多收了三五斗》精品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农民丰收却破产的悲惨命运。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朗读、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民的艰辛生活,培养同情心。
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农民丰收却破产的社会背景。
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谷贱伤农”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揭示了农民丰收却破产的现象。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收了三五斗》。
2.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理解的课文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4.学习课文写作技巧(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2)请同学们学习课文中的对话描写,感受其真实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多收了三五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深入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农民丰收却破产的原因。
(2)分组讨论,分析农民破产的社会背景。
3.课堂表演(1)请同学们分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
4.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农民破产现象的短文。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农民形象,写一篇关于农民性格特点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农民丰收却破产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教案标题:多收了三五斗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运用成语“多收了三五斗”进行情境推理和表达。
3. 合作完成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
2. 成语故事或视频资源。
3.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成语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并分享已学过的成语。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多收了三五斗’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呢?”步骤二:成语解释和故事分享(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分享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和理解。
步骤三:情境推理和表达(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列举出能够用到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或场景。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境,进行情景表演,并在表演结束后解释成语的含义。
3. 全班共同讨论,提出其他可能的情境和成语的运用方式。
步骤四:合作小组活动(15分钟)1. 给每个小组分发练习册和笔,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道关于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练习题。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答案,并解释他们的答案选择和推理过程。
3. 全班讨论并给予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用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其他有趣的成语,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寻找和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并在下节课上与同学分享。
2. 引导学生运用成语撰写短文或故事,展示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在练习册上的答案,评估他们对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高修菊一、理解感悟谈体会:《悯农》二首二、学习目标展示: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三、检查预习:1、找出文章中重要生字词,把它写下来。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3、阅读课文,复述文章内容。
注:注音阅读埠头作梗粜斛子廒间褡裢沽执拗呷船舷不屑嗤笑四、走进小说:1、小说的三要素(典型环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2、理清文章结构五、展演点拨(课堂活动)地点:米行1、旧毡帽朋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打算去粜米的?2、旧毡帽朋友等到的是什么结果呢?讨论:1、如果不将米卖出去,农民还有别的出路吗?2、从粜米的部分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特点?地点:街上1、旧毡帽粜米前原先有很多计划,从这些计划中你看出了什么?2、离开米行,农民是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上街购物的?写街上的热闹对表现农民的遭遇有怎样的作用?地点:船头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民的思想态度和认识在粜米的时候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讨论: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是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 造成这一结果究竟根源何在?(窥社会)六、延伸探究我们今天的农民还有旧毡帽朋友一样的遭遇吗?谈谈你的看法。
七、盘点收获:八、课后作业: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由“旧毡帽”粜米回家后和家人的对话写一个小课本剧,然后和同学一起表演。
九、课堂检测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bù()头 tiào()米作gěng()不xiè()2、旧毡帽朋友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占卜”一词写出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概括文中的三组对比。
米行粜米时,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相对比议论米价时,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相对比作用:旧毡帽朋友:的喜悦与的颓丧相对比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划分界限以及三个阶段的历史背景,明确叶圣陶创作《多收了三五斗》的时间以及历史背景;了解叶圣陶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创作风格等,从以上角度对学生理解课文奠定认知基础。
2.掌握课文中生字生词,能够概括描述课文内容,抓住课文描写细节进行分析,正确感知课文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对历史进行反思与评述。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重点:
1.历史背景的把握,将历史背景与课文联系起来,深刻理解《多收了三五斗》的主题、思想,作家所要表达的同情与愤恨之情;
2.细节分析。
教学难点:
1.近现当代史的梳理及所对应的历史背景,古今情况的对比、反思与思考;
2.引导学生发现作家创作细节的巧妙之处进行分析,发掘用词及手法的深刻含义。
3.整体把握全文,梳理脉络顺序,做到了然于心。
[课时一]
教学任务: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把握情感基调。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背景
那是中国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啊!
一1921年-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逝世、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打败北洋军阀、1927年“二七”大屠杀。
二1927年-1937年蒋介石和地方军阀进行中原战争名义上统一全中国、日本发动“九·一八”占领东北三省、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五次围剿、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国民党自称所谓的统治时期黄金十年。
三1937年-1939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进行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全面抗日。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讲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成效。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凄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2.梳理小讲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讲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成效。
教学难点1.体会小讲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明白得小讲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存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讲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讲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摸索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1.结合学生生活体会,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舞学生:同学们谈得专门好,看来大伙儿差不多上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大伙儿想不想明白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讲«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形。
5.给予鼓舞,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讲«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讲«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专门是在江南农村,那儿的农民生活更加凄惨。
3.提咨询:刚才大伙儿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讲讲,这篇小讲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三、小结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通用7篇)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通用7篇)《多收了三五斗》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三、小结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
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探究《多收了三五斗》的教学活动设计
本文旨在探究《多收了三五斗》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一种互动性强、趣味性强、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教学模式。
本活动设计适用于初、中学生,特别适合语文课和社会实践课。
以下是详细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习文学常识,了解《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情节、主题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多收了三五斗》是一篇富有民间智慧的小故事,讲述了一个被村民多次骗取的老人,在幼稚和顺从的外表下,表露出了对人性的真实看法。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提升批判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精神追求。
同时,该故事还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骗术,防范未然,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教学步骤1.活动开场教师可以通过放一段音乐,或让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多收了三五斗》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表达对这个故事的看法,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接触。
2.快闪演绎教师可以将每个角色的名字贴在学生背后,让学生利用场地,快速按照角色本能反应,进行演绎。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感性体验能力。
3.组团合作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研究这个故事,并分发题目。
每个小组需要探讨故事背后的主题和寓意,并形成小组之间的对话和讨论。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技能。
4.实践拓展学生需要模拟故事中老人被骗的场景,对不合理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如何避免被骗,还能够了解到城市中发生的不同骗局类型和具体操作方式。
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
目前,教学方式正向着更加智能化、情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应运而生,它以情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
一、教学目标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学目标要明确,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多收三五斗的寓意并学会应用它。
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多收了三五斗的寓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实践运用。
二、教学环境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指定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实践运用的过程。
我们可以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桌椅,并设置一些标志,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
三、教学形式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合适的教学形式,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我们可以采用故事、游戏、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确定好教学内容,以便让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切入,例如,让学生了解多收三五斗的典故和寓意,让学生应用多收三五斗的寓意在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多收三五斗的寓意等。
五、教学步骤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分步骤进行,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识。
我们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引入阶段:在引入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并初步了解其典故和寓意。
2、感知认知: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多收了三五斗的寓意理解再加深。
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间的交流和理解。
3、实践应用:该阶段是让学生将多收三五斗的寓意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以便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该寓意。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得到实际应用。
4、总结归纳:该阶段是为了让学生对整个情境教学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多收三五斗寓意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2篇)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2篇)《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双重剥削、压迫而日益凋敝的黑暗现实,通过“旧毡帽”朋友“希望——失望——愤懑——产生反抗”意识的心理刻画,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真实而可感的独特形象。
作者反映这一独特的社会现实,是将其放在“多收”这一特定情景中去表现,这样小说的主题表达就更新颖,更深刻;作家塑造这一群性格鲜明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是通过其群体对话和心理变化来表现,可谓匠心独运。
特别是小说中反复叙述的“另一批人又从船埠头跨上来”“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含蓄地说明故事反映社会的广泛性和典型性。
通过小说读懂人生,读懂作者,同时也读懂自己,这就是本文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教学设想:本课采用"窥一斑知全豹"的思路,尝试引导学生学习从细节出发,抓一点带全文,从而完成对主题的探究。
希望跳出步步预设的框框,让学生在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中完成对的整体解读(目标指向主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
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
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二、教学过程.5分钟自由快速阅读。
2.整体感知“苦涩、哀怨、凄凉、悲惨、愤恨”,难以消平的情感又如滚滚潮水泛滥,最苦的还是农民啊!这是我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你们有同感吗?——好不容易丰收,却不能自己定价,别人定的价,连本都收不回来,只能“贱价粜米”——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支”——面对这种情况,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昆山市新镇中学刘英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
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
在某一时期,它带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了。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着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提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提问: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第一个场景(第l一34段)米行粜米;第二个场景(第35—44段)街头购物;第三个场景(第45—70段)船上议论。
三、品析人物1.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明确: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朴实善良;米:冷淡→厌烦→鄙视→威吓,骄横霸气。
2.自由朗读“船头议论”部分的对话,思考:旧毡帽朋友除了朴实善良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明确: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学科教学(语文)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把握群像性格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丰收成灾的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教学难点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生活经验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对于农民来说,丰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但是在这篇小说中多收的这三五斗反而成了坏事。
什么原因造成这违背常理的结果,我们去小说中找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思考:文章说了哪些“多”?明确:【关于环境】自然环境:雨水调匀,天照应的比往年多。
社会环境:外洋大轮船运来的洋货多;到外地卖米局子多;同行公议的商家多;过局子捐税多;种地地租多;农民身上债务多;米价跌得多;农民借下的债越欠越多;种地亏本了很多;社会上打仗多;饥荒的地方多;出现农民抢米的地方多。
【关于人物】丰收的农民希望多;购物计划多;卖米时乞求多;丰收了失望反而多;今天钞票比平时多;急需花钱的地方多;购物时顾虑多;用钱精打细算的多;大家心中悲苦多;酒到肚里发泄多;船头谈话怨言愤激多;乡亲不满社会现状的念头多;旧毡帽朋友面临的生存问题真的有很多。
【关于情节】镇上像今天这种故事多;发生这种故事的地方有很多!三、精段细说(一)分角色朗读4-27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体会小说的主人公——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农民感情的变化:希望——惊讶——愤慨、出乎意料——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不耐烦——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
(二)旧毡帽为什么非得此时此刻粜米?为什么“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明确:(1)洋米、洋面倾销逼得农民必须及早粜米;(2)换成的钱还要缴租、还款;(3)投机商相互勾结,竞相压价(4)遍布的局子必须要捐现洋钱让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
《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张为民教学目标: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精妙传神的语言。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写作,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1分钟)1、同学们,粮食大丰收了,你们家父母应该很高兴。
可是旧中国农民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愁眉苦脸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看看丰收成灾的情景,看看旧社会农民的生活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
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2分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旧社会农民为什么会丰收成灾呢?现在农民为什么不会丰收成灾?,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示例二 苏教版 教案
第二单元多收了三五斗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说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说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2.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线索。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后练习】1、把下列词语抄写2遍。
河埠头 白腻 占卜 松懈 作梗 迸裂 廒间 缴租 踌躇 零沽 拗不过 荡漾 敞口朝天 鄙夷不屑 将信将疑 理直气壮 2、你能运用下列词语,造出有创造性的句子吗? (1)懊丧…… (2)鄙夷不屑…… (3)将信将疑……第 二 课 时第三课时【课后学习】摘抄精彩语句【智能储备】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
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
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板书设计】多收了三五斗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补充资料】1、万圣米行图片2、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大米产区失去了销售的场所。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主备:孙丽华备课时间:2010年9月22日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交流、检查预习导学1——3题内容;听写词语二、整体感知小说内容通过预习导学第4题的交流讨论明确:旧毡帽朋友米行街头购物船上议论旧毡帽朋友忠厚老实朴实善良三、合作探究,通过三个场景的欣赏,理解小说主旨,体会作者对旧毡帽朋友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
1.小组交流探究第1题,明确:场景一:米行粜米——交代环境和人物洋米洋面大量倾销;投机商人勾结压价;苛捐杂税;要交租生活(“三座大山”的压迫)旧毡帽朋友:希望——愤激——哀求——失望米行先生:冷漠——冷笑——厌烦——鄙夷——吓唬2.小组交流探究第2题,明确:表现了旧毡帽朋友内心的悲苦,生活水平的下降,丰收带给他们的灾难。
3.小组交流探究第3题,明确:忠厚老实也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斗争精神。
(两者不矛盾,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些忠厚老实的农民也产生了抗争意识。
)4.以探究第4题为切入口,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四、拓展迁移根据学案拓展延伸两题,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水平。
五、总结全课板书设计: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封建地租丰收成灾苛捐杂税投机商人勾结教后反思:《多收了三五斗》教案(二次备课)备课教师:范胜荣备课时间:2010年9月22日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精妙传神的语言。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写作,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1分钟)1、同学们,粮食大丰收了,你们家父母应该很高兴。
可是旧中国农民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愁眉苦脸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看看丰收成灾的情景,看看旧社会农民的生活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
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2分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旧社会农民为什么会丰收成灾呢?现在农民为什么不会丰收成灾?,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30分钟)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
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河埠bù船舷xián 短髭zī写意xiâ粜米tiào 褡裢dālian斛子hú呷xiā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1)占卜:原指算卦一类的迷信活动。
这里是探问。
(2)作梗:从中阻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3)兆头:预兆。
(4)廒间:粮仓。
(5)沽:原指买酒。
这里是买。
(6)写意:浙江方言。
舒服,开心。
(7)呷:小口喝。
(8)横七竖八:多而杂乱,不整齐。
(9)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知该怎么办。
(10)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看或提及)。
这里指及其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理睬。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老师追问,促进学生感悟生活。
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
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课文反映旧社会农村粮食丰收,农民却得不到收益的情景,反映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给农村带来的灾害,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农民没有购买力,反映市场的冷落,反映农民的走投无路,反映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反映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课文具体反映农民到万盛米行粜米的情景,反映农民到市场购物的情景,反映农民船头议论出路的情景。
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粜米、购物和议论时农民的心情,你们能理解吗?假设你是那时的农民,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大家发言,共同探究,共同品味。
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旧社会农民为什么会丰收成灾呢?现在农民为什么不会丰收成灾?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旧社会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逼迫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二是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三是要向田主交纳地租;四是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旧社会农民虽然丰收却不能增收的。
现在这些原因早就没有了,不仅没有“地租”,而且实行“粮补”等各种惠农政策,确保农民能够增产增收。
追问:这篇文章不仅对现在,而且对将来都有什么警戒作用?实行“粮补”等惠农政策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略)五、结语,布置作业。
(1分钟)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2分钟)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写作,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
(2分钟)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课文借助景物描写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3)、希望的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30分钟)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
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1)、通过人物对话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丰收成灾牵涉的问题很多,人物很多,很难反映清楚。
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人物的活动和心理,反映了悲惨命运,反映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愤恨。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把粜米时的复杂情景反映清楚,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因米价而急剧变化,由“希望”到“愤激”再到“哀求”、“失望”,而米行先生的语气也随之变化,由“冷淡”到“厌烦”再到“鄙视”、“威吓”,并借对话内容反映了贱价粜米的原因和社会背景等;再如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把船头议论的纷乱情景反映出来: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在一起喝酒、叫喊、谩骂。
这样杂乱的情景不是对话怎么交代头绪呢?对话能容纳很多的内容。
2)、运用对照手法反映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
一是米行先生的态度和农民的心情对照,把农民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霸气反映的活灵活现;二是粜米前后农民情绪的对照,把农民的喜和忧,希望和失望表现得异常鲜明。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
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
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重点品味下面几句话的含义:1)、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追问: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是怎么回事?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农民走在石阶上步子有力,满怀希望的样子。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追问:为什么像赛龙船一样?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农民们满怀希望,满怀丰收的喜悦和急切粜米的心情,也更衬托出占卜命运后的失望之深。
)3)、希望的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追问:肥皂泡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肥皂泡最重要的特点是刚刚出现就破裂,这个比喻形象地反映了农民的希望美丽而又短暂。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是很有学习的价值。
同学们写作不会描写对话,一般叙述多,使文章成了“哑文”。
其实对话能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交代,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感人,更加丰富充实。
对话容量很大,可以容纳很多内容,便于反映复杂的场景,容易理清文章头绪。
许多同学认为对话难写,其实不是这样,只要把人物在某个情景中能够说的话、可能说的话、必须说的话写出来就行。
像本文旧毡帽朋友的说话就是这样,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话,也不是什么离奇古怪的话,只是贱价粜米时应该说的话,是他们心灵的反映,是他们内心想说的话。
写人物不可不写对话,因为人都要说话的。
没有不说话的人。
因此,这次我们就点对点迁移运用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生活的方法来写作一篇文章,反映某一个生活情景。
场景自定,题目自拟。
如修路、买房、购车等。
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景作基础,不能凭空想象。
凭空想象写不好。
五、结语,布置作业。
(1分钟)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3、课后自由阅读叶圣陶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1.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
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2、背景介绍。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
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