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报告————————————————————————————————作者:————————————————————————————————日期:2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报告王欣刘影一、调查目的1.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现状。

2.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3.总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1.调查时间、对象与范围时间:2012年5月10日到5月25日对象与范围:低中高确定三个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

好中差选定120名学生、6名教师、120名家长。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家长问卷、学生问卷。

个案调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访谈法:师生座谈会三、调查结果:(一)行为习惯(1)见到教师主动问好:主动问好被动低头走过90% 9% 1%(2)与别人交流使用礼貌用语:经常使用偶尔使用从不使用80% 16% 4%(3)每次吃饭前洗手:每次都洗手有时洗手太脏了就洗手87% 10% 3%(4)教学楼内发现脏物:主动捡起赶快捡起来有时会捡起来装作没看见80% 17% 3%(5)主动帮有困难的人:主动帮助有时帮助从不帮助76% 21% 3%(6)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主动谦让:能谦让和同学理论动手打架71% 25% 4%(7)做错事时主动承认:主动承认教育下承认不承认73% 22% 5%(8)捡到东西交给老师:交给老师交给家长自己留着90% 9% 1%(二)学习习惯(1)上课前准备好所有学习用具:所有相关准备部分准备没有准备67% 31% 2% (2)对于新知识提前预习:提前预习偶尔预习不预习68% 26% 6%(3)对于学过的知识经常复习:经常复习偶尔复习不复习55% 39% 5%(4)小组讨论大胆发表意见:大胆发表听别人发表不参与讨论80% 17% 3%(5)对于主动认真地完成作业:主动认真完成被督促完成不完成78% 20% 2%(6)完成作业后主动检查并修改:主动检查并修改有时检查修改从不检查70% 27% 3% (7)对于写字姿势能做到:三个一被提醒时才能做到从不注意写字姿势55% 32% 13%(8)对于课外读物经常阅读:经常阅读偶尔阅读不阅读61% 32% 7%四、问题分析与思考:(一)总体分析:从调查的情况看,我校有多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举措。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引言:小学时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小学生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懒散、调皮捣蛋、说谎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给孩子本人带来问题,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并提出矫正策略,旨在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第一部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懒散和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常常表现出不愿意按时完成作业、没有时间观念、不爱整理自己的物品等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行为。

2. 调皮捣蛋和缺乏纪律意识:小学生倾向于做出一些调皮捣蛋的行为,比如打闹、捉弄同学、随地乱扔垃圾等,同时也不太遵守纪律,对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不够尊重。

3. 说谎和不诚实:小学生有时会对父母和老师进行欺骗和说谎,比如偷偷吃零食、说没有完成的作业已经完成等。

4. 自私和缺乏合作精神:小学生常常表现出自私的行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合作,比如不愿意与同学一起完成任务或分享玩具等。

5. 暴力和攻击行为:小学生有时会表现出暴力和攻击的行为,比如打架、欺负他人等。

第二部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的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比如父母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孩子可能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2. 同伴影响:小学生处在与同伴交往的阶段,同伴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果孩子周围的同伴有不良行为习惯,他可能会受到影响而模仿。

3. 学校环境:学校作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场所,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不良的学校环境比如纪律不严整或者是老师家长不够重视评价孩子的行为等,会增加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可能性。

对农村小学心理偏差学生引导矫正实践

对农村小学心理偏差学生引导矫正实践

对农村小学心理偏差学生引导矫正的实践探索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认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已经改变,已经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躯体、生理的健康,还应该是精神、心理的健康。

进入21世纪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引导;矫正;实践如今农村许多独生子女由于祖父母、父母的溺爱,加上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等因素,造成了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偏差,同时在一定程度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重视心理偏差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偏差学生的界定什么是心理偏差学生?我们从犯罪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角度可以将其定义为品德、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综合几年的工作经历,我发现学生的心理偏差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品德偏差型、学习偏差型、心态偏差型、行为习惯偏差型。

二、心理偏差学生原因剖析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父母宠爱、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上的压力,再加上家长对于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许多家长甚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于是子女们成绩的好坏成为了评价子女的分水岭。

所以我个人认为孩子出现心理偏差的原因一般表现为学习压力重、责任感缺失、“我不能吃亏”的自私偏执心理及自卑心理等几种情况。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心理偏差的策略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心理偏差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构建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和谐的心理发展情境,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因此,学校应创设各种有利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情绪1.让自己快乐起来快乐是治愈悲伤的良药,快乐是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易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

农村小学生几种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农村小学生几种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农村小学生几种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洱源县海口中心完小钱贵平贝多芬曾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从一定意义上说“德性”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在22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与同行们一起对矫正农村孩子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的“德性”,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习上的表现:学习被动,不能够积极发言,课堂上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对老师的提问不积极思考,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作业拖拉,学习上总是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吃苦的精神。

2、生活上的表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偏食挑食,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按时起居,有严重的依赖心理。

3、行为习惯上的表现:从观察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表现得很随便。

二、三年级的部分学生不爱护公物,公德心不强,有些四、五年级的学生喜欢随意拿别人的东西,与同学打架、争吵、欺负弱小,讥笑、玩弄他人,有些甚至会向低年级的学生索要财物。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是家长过分溺爱,使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二是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使子女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三是父母管教方法粗暴,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四是不健康的家庭,使孩子产生了自卑和怨恨心。

五是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无法言语的,尤其是心理上的伤害。

2、学校教育不当因素的影响。

一是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行为规范的教育,由此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理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小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二是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不让上课等。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构建其人格和性格的重要因素,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现实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一些小学生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缺乏自律、不守纪律、缺乏礼貌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对于改善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分析1.不守纪律目前,一些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守纪律的问题。

在课堂上,他们会随意说话、走动,不尊重老师和其他同学,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不愿意按时完成作业、整理物品,这些不守纪律的行为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麻烦。

2.缺乏自律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缺乏自律,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经常赖床、拖延作业、不按时复习功课,这些行为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质量。

3.缺乏礼貌礼貌是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品质,然而一些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缺乏礼貌,对师长不尊重、对同学粗鲁、对长辈不尊重,这些都是不良的行为习惯。

1.建立规范的行为准则在学校和家庭中,应该建立一套规范的行为准则,告诉小学生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应该符合哪些规范,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

2.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饮食健康、整理物品等方面。

给小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日常生活规划,让他们按照规划执行,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明白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师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努力学习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

4.注重礼仪教育在校及家庭教育中,要加强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礼貌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懂得尊重师长,尊重他人。

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三)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1. 学校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1)学校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学校教育工作,认清形势,统一认识。

学校应该发挥党支部,工青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以开展德育活动为载体,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要在全校掀起“树立科学荣辱观,做好八荣好少年”的养成教育高潮。

另外,要培养好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德育工作队伍,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机制。

(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加强和优化学生的养成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学校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 广播,电视等)应该充分利用起来,用来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并在各班制订每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并要求每班按时的对照执行.学校每天组织一日常规评比,每月进行评比,并发放流动红旗,每学期组织总评,以此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学校应及时有效的与家长沟通。

开办家长会就是最好的沟通办法,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收听家教专家的报告,成功案例,个案分析等切实提高了家长素质。

通过学习,家长懂得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而另一个好的沟通方法就是做好家访工作,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的不同,那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也是不相同的。

因而做好向学生的家访工作可以让教师走近学生,走近家长,从而缩短学校与家长间的距离,达到共同教育好孩子这一最终目的。

(4)学校教育中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参与者。

教师运用情感把握学生,能激发学生爱学习和努力向上的积极情绪,能调动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教师要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中,善于掌握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能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健康而积极的情感,从而养成催人奋进的学习习惯,使之和老师有着割舍不开的感情。

德育 《农村小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

德育 《农村小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
立项号
课题名称
负责人
结题报告
关键词
结题报告摘要
所谓“农村小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与研究”就是针对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挖据形成的原因,探索纠正的方法,通过我校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少先队德育工作、阳光体育运动以及家校结合等多种形式,使学生逐步把外部的要求转化成自身内在的需要,使被动行为逐渐转化成主动的行为,然后把它内化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做一个人格健全的好少年。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日常行为习惯及心理品质等。行为习惯有好坏之分,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尊敬父母、尊敬老师、诚实守信,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 、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保持教室、校园整洁 、爱护公物、爱惜粮食和学习及生活用品 、遵守公共秩序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的行为习惯通常也集中在学习、行为、心理这几方面。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怕写作业、撒谎、打架、不讲卫生、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等。不良行为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种种错误甚至罪恶的根源。
因此,在本研究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指的是小学生在自身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偏离或违反日常行为规范,是一次的表现行为,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更是重复的行为形成的表现。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本课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教育部早已颁布《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政府部门、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但对新时期农村学生行为习惯所具有的新特点、新动向,适应性不是很高。为此,我们要: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如缺乏礼貌、频繁发脾气、不遵守规则等。

这篇文章将论述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缺乏礼貌。

有些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懂得尊重他人,常有说话无礼、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等行为。

2.频繁发脾气。

小学生由于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发脾气,出现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情绪等问题。

3.不遵守规则。

小学生常常不遵守老师和家长的规定,或是违背学校的纪律,表现出不守时、不守信等行为。

4.懒散学习。

一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态度消极,不愿动脑思考、不愿努力。

在学习上表现出堕落、不上进的状态。

5.依赖性强。

一些小学生对家长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需要家长的一切指导和帮助。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比较松散,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不够严格,容易导致小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够严格,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矫正,容易导致小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

3.同伴影响。

同伴是小学生社交的重要对象,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如果小学生身边的同伴存在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产生类似的行为。

4.个人原因。

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尚不成熟,故意为之的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原因。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什么是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认知能力不足。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家庭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最初的社会环境,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在家庭中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变化,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一些小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如缺乏自律性、缺乏责任感、缺乏礼貌等问题。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小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可能影响整个班级和学校的教学秩序。

对小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研究,寻找矫正的方法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原因,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来改善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分析和矫正策略的探讨,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有效的参考,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1.2 研究目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并探讨有效的矫正策略,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行为特点和习惯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矫正策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研究还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发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矫正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等方面,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矫正策略,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和问题所在,更能为学校、教师、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报告王欣刘影一、调查目的1.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现状。

2.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3.总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1.调查时间、对象与范围时间: 5月10日到5月25日对象与范围:低中高确定三个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

好中差选定120名学生、6名教师、120名家长。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家长问卷、学生问卷。

个案调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访谈法:师生座谈会三、调查结果:(一)行为习惯(1)见到教师主动问好:主动问好被动低头走过90% 9% 1%(2)与别人交流使用礼貌用语:经常使用偶然使用从不使用 80% 16% 4%(3)每次吃饭前洗手:每次都洗手有时洗手太脏了就洗手 87% 10% 3%(4)教学楼内发现脏物:主动捡起赶快捡起来有时会捡起来装作没看见80% 17% 3%(5)主动帮有困难的人:主动帮助有时帮助从不帮助76% 21% 3%(6)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主动谦让:能谦让和同学理论动手打架71% 25% 4%(7)做错事时主动承认:主动承认教育下承认不承认73% 22% 5%(8)捡到东西交给老师:交给老师交给家长自己留着90% 9% 1%(二)学习习惯(1)上课前准备好所有学习用具:所有相关准备部分准备没有准备67% 31%2%(2)对于新知识提前预习:提前预习偶然预习不预习 68% 26% 6%(3)对于学过的知识经常复习:经常复习偶然复习不复习55% 39% 5%(4)小组讨论大胆发表意见:大胆发表听别人发表不参与讨论80% 17% 3%(5)对于主动认真地完成作业:主动认真完成被督促完成不完成78% 20% 2%(6)完成作业后主动检查并修改:主动检查并修改有时检查修改从不检查70% 27% 3%(7)对于写字姿势能做到:三个一被提醒时才能做到从不注意写字姿势55% 32% 13%(8)对于课外读物经常阅读:经常阅读偶然阅读不阅读 61% 32% 7%四、问题分析与思考:(一)总体分析:从调查的情况看,我校有多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举措。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中期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中期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中期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中期研究报告2021.12通过一年的认真研究,我们探索出了许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不但增强了留守儿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提高了留守儿童的道德修养,找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解决策略,对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转变了家长的观念,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促进了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确定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我们通过问卷对老里小学戍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展开了调研。

在此基础上甄选戍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确认重点培育学生的文明礼貌、生活习惯、自学习惯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行为习惯,鼓励学生讲文明、懂得礼貌,学会人际交往,培育学生团结一致协作意识。

为了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从学生须要和本校发展启程,积极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将戍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全面积极开展。

二、制定班级学生行为习惯常规,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奠定基础戍守学生较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依赖一套行之有效的犯罪行为常规去并作确保。

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犯罪行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各班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班级常规制度,使学生存有“法”可以依、照章继续执行。

学校积极主动在不相行及的统一上下功夫,常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并使这些常规沦为学生的习惯并留存下来。

三、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系统化教育研究的主要策略在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育上,我们循序渐进地奠定培养目标,加强每一步训练。

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们著重训练和检查,著重犯罪行为的也已加强,并使这些日常生活的习惯不仅推动了孩子们道德信念的构成,推动了班集体的人文环境,更构成了学校较好的校风。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以下几条策略:(1)充分利用校内环境,教育戍守学生培养较好行为习惯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通过耳濡目染,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构成。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小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自律性、不尊重他人、不爱护环境等。

本文将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以期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参考。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1. 缺乏自律性在学习和生活中,许多小学生表现出缺乏自律性的倾向。

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作息时间不规律,容易被外部诱惑影响而做出一些不良的选择。

2. 不尊重他人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许多小学生表现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他们会在老师讲话时随便说话、打闹,与同学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等。

3. 不爱护环境小学生对环境的爱护意识较差,经常出现在教室和操场上乱扔垃圾、破坏校园设施等现象。

针对小学生缺乏自律性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加以矫正:(1)建立规范的作业习惯通过给予小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自律性。

(2)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小学生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品质。

(3)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让小学生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引导他们养成纪律性和自律性。

(1)进行道德教育开展针对尊重和谦让的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小学生明白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倡导和谐相处。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小学生亲身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尊重的情境,从而培养他们的尊重行为习惯。

(3)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尊重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的肯定和表扬,让小学生意识到尊重他人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

(1)开展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开展环保知识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自己应当如何爱护环境,从而培养出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组织环境保护活动组织小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参观环保主题展览等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让他们从参与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一、概述小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希望,其成长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在现实教育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小学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撒谎、逃学、欺负同学、沉迷网络等。

这些不良行为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更可能对其性格形成、价值观树立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当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转化策略,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进行梳理,包括行为上的偏差、学习习惯的缺失以及道德品质的缺失等方面。

随后,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如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干预和转化策略,帮助小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关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全面认识,同时为改善和优化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家庭教育的多样化,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日益凸显。

不良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业进步,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深入研究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探索有效的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研究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当前学生行为问题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同时,通过分析和总结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可以为家长和学校提供科学的教育建议,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研究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化策略,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栋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矫正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矫正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矫正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强,影响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留守儿童经常由于父母在城市工作而被留在亲戚或爷爷奶奶家中,导致他们长时间处于单独的状态下,没有适当的监管和关注,缺乏家庭教育的指导,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和不良行为。

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对于他们自身和社会发展均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为矫正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不良行为习惯,重新回到正常和健康的生活轨道上。

首先,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和心理疏导。

留守儿童长时间处于离开父母的状况下,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失落和孤独感,这种感受会引起留守儿童心理上的问题。

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感受,帮助他们调整情绪,让他们感受到关爱。

有些留守儿童会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而发脾气,甚至打架。

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家长和教师应当给予他们摆脱负面情绪的方法,鼓励他们走出困境,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其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

父母的缺席让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面的家庭教育,使得他们缺乏健康正常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时,我们可以在学校和社区组织开设一些主题班会和课程,向留守儿童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原则和知识技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我们可以开设一些课外活动,如绘画、读书和运动,让留守儿童更多地参与团队活动,从集体中得到荣誉和褒奖,从而培养他们自尊和自信心。

再次,我们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父母的缺席和监管不足下,他们的行为习惯更容易偏离正轨。

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组织可以与学校、家长、爷爷奶奶和亲戚们等建立联系,开展多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活动。

这些活动应该包括如何培养健康的家庭和谐关系、如何指导孩子建立正面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等内容。

此外,父母也应该尽可能抽出时间回家,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摘要】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本文从定义、影响因素和改善策略等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

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改善不良行为习惯方面尤为关键,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的力度,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行为。

通过合理的教育策略和多方合作,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策略研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改善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是我国重要的基层社会组织,农村小学生作为农村未来的希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一些农村小学生呈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如早恋、懒惰、不守纪律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仅可能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会给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深入探讨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对于促进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善策略,以期为相关农村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监管程度较低,导致了不良行为习惯的普遍存在。

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

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会对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造成重大影响,甚至迟缓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依据,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报告

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报告

《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成果报告大竹县高穴小学课题组两年以来,课题组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顺利完成了课题中各项研究任务。

取得了通过良好行为习惯促进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的丰硕成果。

探索出了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找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解决策略,对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转变了家长的观念,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促进了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如下:一、确定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容我们通过问卷对高穴小学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高穴小学关于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分析及措施的报告”。

在此基础上筛选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容,确定重点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我们还拓展了实践领域,通过行为训练和实践服务,努力改变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帮助学生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为了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从学生需要和本附:小学生班级管理常规(一)上课常规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离校,有事要请假。

2、听到预备铃后,立即进教室坐好,准备齐学习用品,保持安静。

文具盒横放在桌子中间上方,书本、练习本放在书桌的左右角。

3、教师进教室上课,由班长喊“起立”,师生间好后坐下。

4、上课要认真听讲,不随便说话,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5、发言选举手,一律举左手,举手时手肘部搁放在桌子上。

发言时精神饱满,品齿清楚,说话响亮,别人说话不插嘴。

6、阅读和书写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做到预防近视“三个一”:看书写字眼离书本一尺;写字手指离笔尖一寸;胸口离桌子一拳。

7、自习课上(包括早读)不擅自离开教室;保持教室安静,不说笔打闹,讨论学习问题时声音要轻。

8、整队、集合要做到快、静、齐。

9、上操时要步伐整齐,精神饱满。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小学生正值成长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所以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至关重要。

有效的矫正策略可以帮助孩子改掉不良品德,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策略。

了解孩子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学习情况和社交圈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矫正策略。

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观察,我们可以找到他们不良品德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正计划。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要有礼貌、诚实,要做到言行一致。

家长也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要给孩子制定明确的家规家纪,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在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多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品德时,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被认可的。

引导孩子明白好人好报,做好事有好报的道理,让孩子明白良好的品德是受人尊敬和喜爱的。

当孩子出现不良品德时,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不要过分批评和处罚,要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

第四,开展相关的活动和课程学校和家庭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和课程,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比如可以组织一些关于诚实、守时、友爱等方面的主题活动,让孩子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深入了解到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品德教育的课程,让学生们系统学习和了解品德道德知识,引导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建立多方合作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作。

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区合作,共同制定矫正计划,通过家校合作、校社合作等形式,共同教育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课题执笔者:张整萍一、问题的提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人习惯决定一个人成败;李岚清同志也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前苏联教育家曾指出:“对孩子而言,没有不能做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他可能做什么,不可能做什么。

”这些话精辟论述了习惯养成的成功经验,给我们许多的启迪。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农村小学生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就形成。

而由于我学校处于城乡结合之处,学生生源比较复杂,但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校为了不影响办学决定改变种不良行为习惯。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以下问题。

1)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不良行为,只要表现在什么方面?2)为什么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改了又犯,再犯难改?3)农村地区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4)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改正,教师和学校的可作为性如何?5)立足以上问题的解决,如何提出矫正策略?二、相关概念的界定1)农村小学生本课题所说的农村小学生,是指那些拥有农村户籍、父母大多是农民且就读于乡镇小学的学生。

2)行为习惯“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

“不良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环保行为差、文明意识弱、学习不认真、做事不负责任等等外在的主观行为,这些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本课题研究对象安塞县六个乡镇1——6年级的学生。

(重点延安保小)四、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探索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总结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特征,产生的原因。

实践意义对改善和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小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农村小学生不良习惯成因的研究。

(2)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研究。

(3)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对策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问卷调查分析法。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方法(1)准备阶段(2013.10——2014.1.14)选择课题,申请立项,成立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撰写研究方案,搜集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业务水平,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完成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第一阶段(2014.2——2014.4)农村小学生不良习惯主要的成因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延安保小学生生源复杂的原因,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这些不良习惯进行原因分析和诊断,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探索研究。

第二阶段(2014.4——2014.6)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研究。

以课堂、课间操及其他活动为研究场所,揭示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从而提出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对策。

第三阶段(2014.6——2014.11)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对策的研究。

以学校为主阵地,该阶段主要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的行为表现等,有意识的进行实验研究,积累实验材料和经验,从而形成有效矫正策略。

总结阶段(2014.11——2014.12)汇集各种资料,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该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课题实施过程中统计,积累的点滴的、零散的、片面的感性认识、经验和教训,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

八、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分析如下:《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的研究是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3年度规划课题,从成立课题一年多来,延安保小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紧紧围绕“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这一课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不良好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明确学生在各学段的行为习惯不良的导向,调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过程中持续、有效地发展,初步理清了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思路,摸索出了一套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课题的组织研究领导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武光明校长主研人:张整萍成员:黄莉、王勇、王未红、李荣荣、车丽萍、王根艳、刘莉、闫冬玲、王丽娅、李娜娜。

课题成员具体负责所承担任务,课题组具体管理课题实施研究,做好协调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

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个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对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环境。

共召开了各类专题研讨会15余次,同时形立了例会制度,定时分阶段、有目的地指导,及时交流总结,改进训练方法,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布置各月训练内容。

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论文、案例,上升到理论高度。

教导处认真组织好论文交流和整理,并积极做好投稿工作。

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学校也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运行。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习惯起因特征1、家庭情况调研分析课题组对延安保小全校一至六年级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数据统计,有一下结论。

1)根据调查发现延安保小学生有17.28%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无法看管自己的孩子,都由祖父母照看。

这些孩子衣着服饰不整洁长时间不洗,小脸小手更脏;不听从长辈的教导,随意顶撞老人,不懂得感恩;学习上孩子没有责任心,作业经常不完成。

2)有18.9%的孩子都是纯农村孩子,父母都属于文盲。

这些孩子喜欢在课间休息到处乱跑,并高声喧哗;爱说脏话甚至动手打人;不讲究卫生,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秩序,喜欢追逐打闹;不珍惜爱护校园,到处乱刻乱画;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写字坐姿不端,字体东倒西歪;朗读没有感情阴阳怪调。

3)有8.5%的孩子属于单亲,父母离异。

这些孩子自卑心比较强,性格孤僻,不合群,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的情况非常严重,学习没有上进心,对老师对同学有说谎的不良习惯。

4)根据调查还有( 3.64%)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里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气,横行霸道、天老大我老二,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在学习、做事上从来不认真听取别人建议,喜欢打断别人的发言,不尊重他人。

通过调查,延安保小学生父母离异、留守儿童比较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农村小学生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农村家庭的离异越来越多,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就形成。

教师看了统计决定要改变延安保小现存在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立项开题。

因为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延安保小就针对这些问题,对农村小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提出矫正对策的研究。

我们还调查了化子坪镇中心小学、砖窑湾中心小学,坪桥中心小学,沿河湾中心小学、建华寺小学,都存在上述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

延安保小等六所小学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班级人数留守儿童人数比例%父母文盲或半文盲人数比例%单亲或父母离异儿童人数比例%独生子女人数比例%保小412 30 7.28 78 18.9 35 8.5 15 3.64 化小1277 67 5.24 428 33.5 55 4.3 51 4 沿小642 70 10.9 22 3.43 42 6.54 19 2.96 砖小318 20 6.29 29 9.12 15 4.72 37 11.6 坪小305 3 1.0 136 44.6 20 6.56 74 24.3 建小712 581 81.6 14 1.96 3 0.4 355 49.9 合计3666 771 21.0 707 19.3 170 4.64 551 15.0(二)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业务水平。

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业务水平,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我们学习了大量关于养成好习惯的书籍。

首先我们课题组人员学习了唐曾磊《中小学学习习惯教育》、《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徐汉林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青华编著)、《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全国养成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国家“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等书籍和光盘的学习。

为了让课题能顺利完成,课题组成员认真撰写了体会、反思、论文。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武光明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即行为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的训练和思维习惯的训练。

重智育轻德育,只抓孩子的学习,完全忽略了习惯的培养;抓学习也只抓知识,不注意学习习惯的训练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养成教育应该从训练着手,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可以采取的训练方式有:激趣式、分解式、评比式、制约式、疏导式、渐进式、体验式、切断式、协议式、积分式、负强化法(批评、惩罚),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等。

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无原则的表扬,过多、过分的表扬不利于孩子成长。

要让孩子有是非观,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问题,不能在虚伪中生活“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有反思才是成功之母”。

“严爱结合,刚柔相济”,“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加强言语上的说服教育,突出语言的情感性、科学性。

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唠叨叨;要有情感性,切忌空话、大话;做到“事先备课”,切忌盲目性;切忌脱离实际,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在以身立教上,应以行导行、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美求美、以情动情、以性养性等。

而延安保小养成教育现状究其原因如下:一、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现在的家庭结构大多是“四二一”结构,即4个老人,2个大人,1个小孩构成的家庭关系,6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必然使小孩处于家庭中心的地位,而且隔代溺爱,使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子女的正常教育也难以进行,更重要的是农村老人普遍缺乏文化知识,谈不上具有科学育人的观念,即使是年轻的父母,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更新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