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思路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 (1)二、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4)2.战略目标 (6)三、重点任务 (9)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9)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3)(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13)(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6)(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20)(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3)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25)(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26)(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32)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36)(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36)(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37)(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7)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38)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40)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1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2)(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4)(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4)(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45)(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6)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47)四、保障措施 (47)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47)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48)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49)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49)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0)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2)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2)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5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重庆市沙坪坝区工业发展规划报告
市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工业专项规划沙坪坝区是科技、教育、文化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城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工业基地在21世纪初期最具发展潜质的地区之一。
为了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全区工业“十一五”及到2015年的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根据市委及区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结合“市‘十一五’工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围绕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依托企业,面向市场,以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领跑先进制造业为努力方向,研究和制定区域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本规划体现近期,突出中期,展望长期,设置2007年、2010年、2015年三个时段目标。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一)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我区作为的传统工业大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区工业形成了区、街多层面蓬勃发展态势,同时由于嘉陵等企业成功军转民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一度位居全市区县首位。
9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工业由于种种因素,整体实力有所减弱、发展速度相对减缓。
“十五”期末,我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跨上70亿台阶,居全市区县的第二位。
从我区目前工业整体规模和水平衡量,区域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其主要标志:一是形成了较为雄厚的传统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先进制造业也具有相当规模,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二是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2005年达到44%,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导力量;三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产品开发层次不断提升,开始由单纯数量扩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全面上升的转折点。
(二)区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1、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未来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促进了高科技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现代工业趋向文明生产,在现存的工业结构和技术条件下,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将出现一些新的矛盾。
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才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人发[2007]17号
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才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正文:---------------------------------------------------------------------------------------------------------------------------------------------------- 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才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人发[2007]1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事局,市级各部门人事(干部)处:现将《重庆市人才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才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发展人才市场,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地位,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
根据人事部《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意见》(国人部发[2004]12号)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㈠现实基础“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市场发展围绕“构建西部一流人才市场”战略命题,紧扣“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战略定位,通过创新观念、政策、机制、服务四项战略举措,较好地完成了四项发展战略任务。
1、市场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机构96家,人才网站7个,从业人员800余人,形成了以重庆人才大市场为龙头,区县人才市场(22家)为主导,民营、合资、行业人才中介机构(73家)竞相发展,区域性人才市场与专业性人才市场协调推进,政府宏观调控、中介提供服务、主体双向选择、市场调节供求的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才市场格局。
2、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
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人才招聘、人才推荐、人才培训、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引进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完善了以市场化人才配置、社会化人才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和专业化人才开发为主的服务功能。
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二篇)
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一、着力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
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有效整合区域创新主体和要素、推进区域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吸引和培育科技型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壮大。
从今年开始,市里每年要开展一批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工作。
各县市区、高新区要以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重点园区建设为基础,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抓布局,抓扶持,抓培育,抓研发,突出地方特色,完善集群产业链条,上项目引资金,重点培育____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和区域优势。
二、着力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从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利用天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三桶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名方面科技人才多种形式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化聚集、集群化发展。
各县市区、高新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财政投入,重点用于科技创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孵育载体建设、引进培养人才、建立完善投融资体系等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小巨人”。
尤其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统计领域的中小企业,更要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使其尽快成长壮大,纳入统计范围。
三、着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企业发展最优惠的政策措施。
各县市区、高新区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和政策落实力度,加强调研,摸清企业实际情况,做好咨询和培训工作。
对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还未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要主动服务,靠上指导,争取全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使其尽早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要根据市局任务,分解目标,每个县市区至少认定____家、高新区至少认定____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每个县市区都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补助,要积极配合企业,协调税务部门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减按____%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国家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次重要的战略规划,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央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实现了显著进步,并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期。
一、基本思路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以提高全民福祉为出发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利用,加快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促进城乡、区域间协调发展。
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加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快速发展区域建设,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二、主要工作在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和各级机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1. 经济增长:在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带动下,逐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率和质量。
应重视高新技术行业的研发和应用,培育新产业,发展知识经济。
加强区域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以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 资源环境:在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和环境保护。
应加强生态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
3. 社会建设:坚持发展和平、稳定和谐的社会,注重人才培养和发展,推进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开放性,实现城乡、区域间均衡发展。
4. 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进国际化战略,实现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03-17 16:34:36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2006年1月16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深刻分析重庆特殊市情,客观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潜力,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内外发展形势,着眼于依靠人民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不断分享发展和改革成果的基本点,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我市发展快、人民得实惠多、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工程移民等历史机遇,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克服煤电油运紧张、重大疫情和灾害等不利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进基本小康门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五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69.1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96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0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006.3亿元和1215.8亿元,进出口总值接近43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51%,城镇化率45.2%,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4.9%,非农产业就业比重5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138%。
重庆市产业规划布局(附图)
目的和背景
重庆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产业发展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重庆市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 挑战。
产业规划布局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庆市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规划布局的意义
协同发展原则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推动产业 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集聚和链条延 伸。
重点发展产业选择
先进制造业
着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 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
A 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 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技术
水平和附加值。
B
C
D
现代农业
01
02
03
交通设施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产业园区与周边地区 及全国的交通通达性。
物流设施
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和 物流信息平台,提升产业 园区物流服务水平。
市政设施
完善供水、供电、供气、 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为 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生产 环境。
人才培养与引进
人才培养
加强与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符合产业发 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详细描述
该图将重庆市划分为不同区域,并明确了各区域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例如,渝北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沙坪坝区则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通过这张总图,可以全面了解重庆市的产业发 展规划和布局。
重点发展产业分布图
总结词
重点发展产业分布图展示了重庆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在各个区域的分布情况。
人才引进
重庆市十五与十一五规划的简略比较
关于重庆市十五规划纲要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简略比较綦星091099085 市场营销学系关于纲要序言。
相比于十五规划纲要开门见山地提出下阶段工作目标的方式,十一五计划纲要的思路显得更加科学与符合逻辑。
它首先分析了前段时期也就是十五时期我们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有利于我们从过去的成功经验中学习进步,并且从心理层面坚定了我们实现十一五计划的信心;与此同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分析了“十一五”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为我们合理地规划和实践,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提出了问题,便于我们放准工作重心,做好预防机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自然、经济、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这一方面。
大致都从取得“四件大事(完成三峡工程,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有效地生态环保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果,提高经济规模、质量、效益,完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充实社会公共服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设置。
但十一五计划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同时从更宏观的视角,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进行测量,提出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这无疑是对重庆的发展从更高的一个层次提出了要求。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
十一五规划明显给予了更大程度的关注。
从加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扶贫开发等六大方面分别仔细地进行阐述。
而十五规划,虽然也谈到实现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素质,深化农村改革等一些相当重要的方面,但始终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也没有触及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方面,显然没有对农村建设予以足够重视。
基于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实,城市经济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农村经济是必须要同步发展的,否则只会滞后整个经济体的发展。
所以,鉴于此,十一五规划的提法显然经过了更多的实践与调查,更加符合重庆的社会经济现实,势必也会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更大更好的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第1章:总论 (4)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 (4)1.2 发展战略与目标 (4)1.3 发展规划与布局 (4)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4)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4)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4)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4)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4)3.1 产业优势分析 (4)3.2 核心竞争力构建 (4)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4)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 (5)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5)4.2 产业布局优化 (5)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5)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5)5.1 优先发展领域 (5)5.2 支撑产业领域 (5)5.3 潜在新兴领域 (5)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 (5)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5)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5)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5)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5)7.1 产业链现状分析 (5)7.2 产业链构建策略 (5)7.3 产业链优化路径 (5)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 (5)8.1 政策体系构建 (5)8.2 政策支持措施 (5)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5)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5)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5)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5)9.3 人才队伍建设 (5)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 (5)10.1 国际市场分析 (5)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5)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 (5)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 (5)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 (6)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 (6)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 (6)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 (6)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 (6)第1章:总论 (6)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 (6)1.2 发展战略与目标 (6)1.3 发展规划与布局 (6)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7)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7)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7)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8)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8)3.1 产业优势分析 (8)3.1.1 资源优势 (8)3.1.2 政策优势 (9)3.1.3 市场优势 (9)3.1.4 技术优势 (9)3.2 核心竞争力构建 (9)3.2.1 技术创新能力 (9)3.2.2 管理能力 (9)3.2.3 品牌建设 (9)3.2.4 人力资源 (9)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9)3.3.1 加强产学研合作 (10)3.3.2 完善创新体系 (10)3.3.3 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10)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 (10)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10)4.2 产业布局优化 (10)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11)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11)5.1 优先发展领域 (11)5.2 支撑产业领域 (11)5.3 潜在新兴领域 (12)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 (12)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12)6.1.1 政策支持与引导 (12)6.1.2 企业主体作用发挥 (12)6.1.3 科研机构与高校协同 (12)6.1.4 中介服务机构培育 (12)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3)6.2.1 确定攻关方向 (13)6.2.2 组织协同攻关 (13)6.2.3 强化人才支撑 (13)6.2.4 优化创新环境 (13)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13)6.3.1 完善转化机制 (13)6.3.2 建立专业化平台 (13)6.3.3 加强推广应用 (14)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4)7.1 产业链现状分析 (14)7.2 产业链构建策略 (14)7.3 产业链优化路径 (14)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 (15)8.1 政策体系构建 (15)8.2 政策支持措施 (15)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16)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6)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6)9.1.1 培养目标与定位 (16)9.1.2 培养内容与方法 (16)9.1.3 培养渠道与平台 (16)9.1.4 质量保障与评价 (17)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17)9.2.1 人才引进策略 (17)9.2.2 激励机制设计 (17)9.2.3 人才发展环境优化 (17)9.2.4 国际化人才竞争与合作 (17)9.3 人才队伍建设 (17)9.3.1 人才培养与使用 (17)9.3.2 人才结构调整 (17)9.3.3 人才储备与选拔 (17)9.3.4 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 (17)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 (18)10.1 国际市场分析 (18)10.1.1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18)10.1.2 市场竞争格局 (18)10.1.3 市场壁垒与政策环境 (18)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18)10.2.1 间合作 (18)10.2.2 企业间合作 (18)10.2.3 产学研合作 (18)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 (19)10.3.2 产品与服务创新 (19)10.3.3 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推广 (19)10.3.4 人才培养与引进 (19)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 (19)11.1 投融资政策与制度 (19)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 (19)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 (20)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 (20)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0)12.1.1 组织保障 (20)12.1.2 政策保障 (20)12.1.3 技术保障 (20)12.1.4 监督保障 (21)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 (21)12.2.1 监测指标体系 (21)12.2.2 监测方法与手段 (21)12.2.3 评估机制 (21)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 (21)12.3.1 调整原则 (21)12.3.2 调整内容 (21)12.3.3 优化方向 (21)以下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目录:第1章:总论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1.2 发展战略与目标1.3 发展规划与布局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3.1 产业优势分析3.2 核心竞争力构建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4.2 产业布局优化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5.1 优先发展领域5.2 支撑产业领域5.3 潜在新兴领域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7.1 产业链现状分析7.2 产业链构建策略7.3 产业链优化路径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8.1 政策体系构建8.2 政策支持措施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9.3 人才队伍建设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10.1 国际市场分析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11.1 投融资政策与制度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第1章:总论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先进技术为核心,具有较高的知识密度、风险和投入,以及较强的创新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
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轻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轻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轻工业管理【发文字号】渝经投资[2006]135号【发布部门】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发布日期】2006.12.04【实施日期】2006.12.0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轻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经投资〔2006〕135号)各区县(自治县)经委(计经委、经贸委、企发局),有关企业(集团):为促进“十一五”期间重庆市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市经委组织编制了《重庆市轻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六年十二月四日重庆市轻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
轻工业是我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承担着繁荣国内市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吸纳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发展轻工业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为抓住“十一五”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轻工业,实现产业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并促进我市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轻重工业产业结构比重,特编制重庆市轻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轻工业发展回顾(一)发展现状“十五”期间,在重庆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机遇的推动下,我市轻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轻工业保持快速增势,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轻工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十五”主要经济指标发展目标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企业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亿元,销售收入355亿元,分别较2000年年均增长20.41%、20.26%,实现工业增加值108亿元,税利48.66亿元,出口创汇20743万美元,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49.6%。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精神,结合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围绕我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由资源、资本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1、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鼓励原始创新的同时,着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在政府引导创新的同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需求,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把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内在动力,建立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自由宽松、富有活力的良好创新环境。
三、工作目标1、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
到“十一五”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十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0年,全市建立20家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5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30个以上湖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
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6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35%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形成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到2010年,新增高新技术创业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4、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到“十一五”末,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达到2.0吨标煤/万元,基本建成初级生态城市。
重庆市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均道路面积达到 1. 平方米 ; O5 4 城市森林工程和 绿化工程加快推进 , 建成区绿地率达 ̄ 3%, 14 人 J 均公 共绿 地达 到 1.平方 米 ; 会 治安 趋好 , 05 社 群
众安全感 达  ̄9.%; 生公 共服务 深入 社 区基 137 卫
层 ,全 民体育广泛开展 , 城市文化品位逐步提 升。 五是 开放水 平有 所提 高。 两路 寸滩保税 港 区 成为我 国内陆地区第一家保税港区 ,国家服务
较低 , 国际竞 争力 较 弱 。
( ) 一 步做 强做优 主 城 区发挥 好 辐射 带 二 进
动作 用还 需解决 的五 个 问题
产业 升级 的问题 。这 是关 系主城 区核心 竞 争力 的关 键所 在 。目前存 在 以下 问题 : 现代服 务
业发展不充分 ,服务业增加值 占G P D 比重不增 反降(O 8 比20年下降了3 个百分点)商贸 2O年 05 . 9 , 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 ,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制造业内部结构需改善 , 汽车摩托车等传统产业
所 占比重偏大 ,高技术制造 业 占G Pz D I重提升缓 L 慢; 自主创新 能力及产 品的市场竞 争力不强 。 空 间结 构优 化 问题 。 是 区域发 展不 平衡 , 一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 按常住人 口统计 , 主城区9 区中有6 区城镇化率已达到10 但除 0%, 渝 中区外其余各区仍不 同程度保留有生产生活 形 态相 对 落后 的农 业农 村地 区 。尽 管 主城 区综 合经济实力较强,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步 伐较慢 ,城 中村 ”“ “ 、城乡结合部 ” 的矛盾和问题 存在 , 个别地区城乡差距还 比较明显。 主城区在 统筹城乡改革、统筹城乡建设方面未能发挥 明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
附件: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 录前言一、“十五”发展情况 (1)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发展原则 (4)(三)发展目标 (5)三、发展重点 (6)(一)信息产业领域 (6)(二)生物产业领域 (7)(三)航空产业领域 (7)(四)航天产业领域 (8)(五)新材料领域 (8)(六)新能源领域 (8)(七)现代农业领域 (9)(八)先进制造领域 (9)(九)循环经济领域 (10)(十)海洋领域 (10)四、重大专项 (10)(一)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 (11)(二)下一代互联网专项 (11)(三)新一代移动通信专项 (11)(四)数字音视频专项 (12)(五)新型元器件专项 (12)(六)信息安全专项 (12)(七)生物医药专项 (13)(八)现代中药专项 (13)(九)生物医学工程专项 (14)(十)生物质工程专项 (14)(十一)现代农业专项 (14)(十二)民用飞机专项 (15)(十三)卫星应用专项 (15)(十四)新材料专项 (16)(十五)新能源专项 (16)(十六)节能减排专项 (17)五、保障措施 (17)(一)加强宏观引导 (17)(二)促进技术转移 (18)(三)强化产业化能力建设 (18)(四)完善投融资体系 (19)前 言高技术产业化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高技术产业化,是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重点部署了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循环经济、海洋等十大领域高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任务和若干重大专项,是发展改革委系统“十一五”期间开展高技术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五”发展情况“十五”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全面推进的五年。
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总体部署,制定政策措施,实施重大专项,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产业化工作新局面。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doc国家高新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实施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促进国家高新区在“十一五”期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基本回顾“十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指导方针,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着成就。
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53家国家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5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6820.6亿元,占全国的9.0%;出口总额达1116.5亿美元,占全国的14.7%;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比2000年提高4.6和7.2个百分点。
北京、苏州、武汉、长春、西安、南京、吉林、长沙、合肥等31个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20%,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态势。
北京的信息技术、上海的微电子、深圳的通信技术、长春的光电子和汽车及零部件、西安通讯及软件、成都的生物医药、杭州的通讯设备、武汉的光电子、天津的绿色能源等产业集群已经或正在形成,为构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在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经济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趋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的创新平台正在形成。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国家十一五规划是在新世纪初期提出的,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和指导方针。
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性工作,经过五年的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经验、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和任务,我们对国家十一五规划进行了工作总结,以下就是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的文章。
一、总体评估国家十一五规划是在我国进入新世纪后,提出为期五年的发展规划,其基本思路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深入推进改革,不断加强创新,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在总体评估中,我们认识到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成功的,其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0%,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均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二、主要成就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在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服务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社会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明显改善。
在科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
在环境方面,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存在问题在总结国家十一五规划工作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到位,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实现转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思路
益。
三、关于“十一五”五项 重点任务的说明
• 通过规划制定工作,我们认为:发展基础研究,加强原始 创新,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抉择。基础研究 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 新方法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 摇篮,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国家实 力的根本源泉。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 究”,“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四、保障措施
附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发展领域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 战略目标
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
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 确把握战略定位,加强统筹部署,贯彻新时期工作方针,切 实发挥科学基金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
准确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 向作用”的战略定位,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基础研究, 着力源头创新,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 的成果和人才储备;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家自由探索的 宽松环境;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引导。
兼顾统筹,注意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同时注意全面和重点的 关系,考虑操作性和可行性。
明确任务,确立了五个统筹、四项战略、五项任务、八项措施。
《规划》整体结构
前言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发展目标与战略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着力源头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奠定未来竞争力基础 (三)加强条件支撑,优化发展环境 (四)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五)部署优先领域,提升重点领域整体水平
• “十一五”及今后更长的时期,我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 度上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创新成就,依赖于基础研究必然 孕育的优秀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目录一、“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回顾 (4)二、“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发展目标 (10)三、主要任务 (11)(一)信息产业 (11)(二)生物产业 (14)(三)新材料产业 (17)(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18)(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9)(六)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23)(七)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5)四、产业布局 (27)五、保障措施 (29)(一)推动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29)(二)加大产业布局引导力度 (31)(三)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 (31)(四)加大税费政策扶持力度 (31)(五)完善人才激励政策 (32)(六)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力度 (32)(七)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33)(八)强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建设 (33)附则: (33)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体现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机遇,促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是我市“十一五”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回顾“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作出《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渝战略的决定》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出台了《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以三大先导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推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升,重点领域特色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2%,比全市GDP的增长速度平均高出19.3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58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0.9%提高到1.9%。
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化学药、兽药、生物育种、镁合金材料、移动通信、光电子器件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
(二)产业化提速发展,新的增长点逐步显现。
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一批项目启动建设并加快发展。
海扶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医疗设备成为我国首例获得CE认证的大型医疗器械产品,并成功出口英国、日本、韩国等,打破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出口为零的记录;信威SCDMA产业化创造了我国通信制造业多项“第一”,产品已在116个城市投入商业运行;远达环保烟气脱硫技术及装置产业化示范工程成功实施,产业技术和工程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太极集团系列中药新品种产业化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华邦制药在一批产业化项目的带动下,连续4年入选重庆工业企业50强,2005年作为西部地区第一家首批上市公司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攻坚公司、三牧集团等单位承担的中兽药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巩固了中兽药研发与生产的国内领先地位。
(三)产业相对集中发展,专业化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2005年都市发达经济圈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为83%。
随着交通及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备以及大量标准厂房建设,北部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区、近郊特色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创业门槛和企业初创阶段的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创新创业硬环境明显改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仪器仪表及医疗器械、医药、电子信息、镁铝合金等高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些相对集聚区,以核心技术开发、相关技术开发及原料生产与产品配套、成套产品集成为关键环节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着提升,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
通信能力显着增强,业务应用日益广泛,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固话交换机容量达1070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968万门,电话用户达到1632万户,电话普及率提高到52部/百人,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19名上升到16名,居西部地区前列;互联网用户129万户;建立了重庆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了100%的乡镇和98%以上的行政村通电话。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信息工程建设取得显着进展。
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邮政、教育、医疗卫生、商业、交通、金融、税务、海关、旅游等服务业初见成效,传统服务业现代化、专业化步伐加快。
面向工业自动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财务、企业管理、教育和数字文化业,以支撑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嵌入式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业初具规模。
以信息平台为依托,以信息化急需软件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
“十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2005年达到95亿元。
(五)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新进展,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五”以来,有近80%的专利技术产生并应用于传统产业,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提升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环保等行业技术水平,提高了产品设计、制造自动化水平和企业管理效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36%,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业品种普遍改良,生物产出量大幅度增加;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显着提升。
(六)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技术创新更加活跃,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得到有力推进,至2005年底,累计建有85个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2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初成气候。
在电子信息、生物、仪器仪表、新材料、软件等高技术领域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新增发明专利43件,正在或即将规模化发展的新产品701个,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依托重庆高交会、深圳国际高交会、全国医疗器械交易会、药品交易会、常设性技术市场等平台的技术成果交易大幅度增加,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十五”期间,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0.64%提高到1%,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量13303件,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0.8%。
(七)政策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建设得到有力推进,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制定了《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重庆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在产业集聚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产业化等领域,在财政投入、税费减免、用地、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风险担保资金、科技风险投资资金、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资金,积极推进了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试点,为进一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融资支撑条件。
这些创新创业环境的大幅度改善,扶持了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
“十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5家,其中已有相当一批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十五”期间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有所拉大;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不完善,区域专业集聚度仍然不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薄弱;政府引导投入偏少,企业投入主体地位尚未形成,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尚不完善,机制尚不灵活;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未尽其才、才未尽其用等问题还相当突出。
在新科技革命带动高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技术产业引领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面对国内外竞相发展、国内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同构形成的压力,以及科技全球化、高技术产业加速转移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化步伐的机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十一五”及以后更长时期,高技术产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众多战略实施的支撑点,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抢抓各种发展机遇,应对各类挑战,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高技术产业既快又好地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多轮驱动,加强科技与产业结合,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壮大以信息、生物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广泛采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构建以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关键环节的创新链条,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联动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资源配置;发挥园区产业承接作用,以创新及产业化项目为切入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区域集聚发展,着力推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三大科技平台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生物、新材料、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储备和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研究开发投入明显增加,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7%。
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
——构建若干高技术产业链,初步建成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长江上游重要信息产业基地及若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业园。
培育20个10亿级、6个50亿级、3个100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5%。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电话普及率达到83%,互联网用户达到460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30万户,完成“村村通工程”,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4.5%。
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优势高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在国内占据重要位置,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