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第八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上的交流
• 歇因(E.H.Schein):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Ⅲ
合作关系 Ⅳ
计划性 Ⅴ
工作督导 Ⅵ
培训
Ⅶ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 – 评价标准 – 群体动力 – 行为导向
二、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 力,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 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 对利益的
一、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
内容、通道、干扰和反馈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通道:甲乙
个体甲乙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后,问题就会出现
高
成 熟 度
低 1
两类问题 的解决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2
3
4
5
6
发展阶段
四、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中,除了最常出现的从众效应和社会惰化现象, 还有协同效应、社会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和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这是群体共同的行动方向 •群体成员的一切努力都应该紧紧围绕群体目标展开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个体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群体的功能: 1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4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的一种 齐心协力、高效率地进行活动的精神 状态。群体士气对于群体绩效水平的 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高
士气
低 低
生产效率
高
图6-4生产效率与士气关系示意图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3.群体凝聚力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年龄 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个性结构、价值观结构等。
对于群体成员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群体 结构方面。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所组成,我们可以 说这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如果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特征的个体所构成, 我们称其为异质性群体。
组织行为学课件三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最全版)PTT文档
一、角色 (一)群体角色的种类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消极作用
群体绩效
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群体角色种类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二)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效 (二)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
(一)群体决策中创造性激发的两重性
最佳冲突水平
由停滞导致低绩效
由混乱导致低绩效
低
冲突水平
高
第源 (一)沟通因素
坚 持
满 足
竞争型
合作型
(二)结构因素
型对
(三)个人行为因素 (四)消极性群体冲突的常见后果
方 利 益
妥协型
三、减少冲突的策略 (一)设置超级目标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呈现条件
凝聚力高
隔离外界
从
缺乏评价程序
众
直接领导
倾
赞成掌权者的压力大
向
环境复杂多变
群体思维过程
主要特征
无懈可击错觉 集体合理化
毋庸质疑信息 刻板观点 直接压力 自我审查
全体一致错觉 自我任命心理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四节 群体间的行为
五、群体决策与群体思维
(二)激发群一体、创新冲的办突法的性质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五、规模 (二)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二、群体决策的(概念一与)决策群群体体的规组成模的上限和下限
(二)凝聚力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第三讲 群体行为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k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内 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 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生 产 率
高内聚力积极引导 低内聚力积极引导 对照组 低内聚力消极引导 高内聚力消极引导
3、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P162)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较为复杂,不能片面 地认为凝聚力越强,生产率就越高。 1)如果群体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较高 ,且群体凝聚力 也高,则易产生较高的生产率; 2)如果群体与组织的目标高度一致 ,即使这时的群体 凝聚力低,也可能出现高的生产率; 3)当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 ,群体的态度就不会 支持组织的目标 , 如果这时的群体凝聚力高 , 产生的 破坏性就大,生产效率就低; 4)如果这时的群体凝聚力低,则不会对生产率产生太 大的影响。
(三)群体凝聚力与群体行为(P160)
1、群体凝聚力及表现
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对群体成员 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 总和,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含有“向心力”和“内部团结”的 双重意思(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表现在: 作为该群体成员的尊严感 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喜欢(情同手足、如鱼得水/格格不入、互相嫌厌) 群体对个人的理想与目标实现的助动力 凝聚力高的群体特点表现在: 成员间沟通与交往频繁 成员较多正面的友善的言语及非言语的沟通 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 成员较愿意承担更多推动群体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的领导方式:自身的素质与影响力、领导作风(民 主式、专制式、放任式)与行为特征 群体的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成员是否自愿接受 群体成员的同质性:即目标、价值、信仰、兴趣、爱好 等方面的一致性 群体成员间的思想与情感沟通程度 群体间的竞争程度 群体规模的大小程度 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群体的社会地位 群体的绩效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是研究人际关系中的群体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了解群体心理及 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个体行为和组织运作至关重要。
群体心理基础概念
群体心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成员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点。它包括群体形成、 发展、心态、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目标。
群体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
第一阶段:形成
群体成员相识、相互了解,并形成初步的集体认同。
2
第二阶段:规范
形成群体的规范与价值观念,通过规则和奖惩机制实施。
3
第三阶段:凝聚
群体凝聚力增强,形成共同目标和紧密的团队合作。
4
第四阶段:成熟
群体内部协调和高效运作,达到团队目标。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区别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不同在于,群体心理研究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而个体心理研究的是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群体心理的特点
1 互动性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
2 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共同追求特定的目标或利益。
3 凝聚力
4 集体意识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形成共同的认 同感。
群体有自我意识和集体身份,与其他群体有区别。
群体心态对行为的影响
1
集体认同
群体心态可以影响成员的行为,使他们顺应群体期望。
2
群体压力
群体内部的竞争和压力可以激发成员的积极行为。
3
社会规范
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对成员的行为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群体动力学理论
领导力
领导者的行为对群体的凝聚力和目标达成起到重要 作用。
角色分配
角色的合理分配可以提高群体的效能和工作效率。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次
——个体、群体、组织
(一)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对组织行为的分析和研究往往会分为多个角度,主要呈现为三个层次。
在第一个研究层次上,即个体层次,可以把组织看出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体的集合。在该层次上往往通过一些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解释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和反应,运用其中的规律可以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二)
在这三个研究层次中,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的研究,被称上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各有不同,但并不互相矛盾,它们是互相补充的。
(三)
事实上组织、群体与个体这三个层次上的联系就犹如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部分离不开整体,就好像个体离开群体难以实现其价值,群体没有组织也不能形成一股合力。而整体又是受部分所制约的,犹如一个组织要有相应的群体才能实现其目标,一个群体又需要相应的人才才能完成其工作。在实际的应用中,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上的研究是缺一不可的,又是互相促进的。
然而在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中,组织成员需要在工作中合作并互相协调,从而组成一定的群体。组织行为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以群体为研究单位,研究一个工作群体的功能,其团体管理、群体决策的过程等等。在这个层次上的研究往往更多的涉及一些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
在第三个研究层次把整个组织当成一个研究对象,是这个更为宏观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改进组织气氛。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
2 2 规范
8-12
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规定了他们在特定的 情境下应该或不应该做的事情
影响行为的有力手段 绩效规范 外表规范 社会安排规范 资源分配规范
2 2 规范:霍桑实验
8-13
1924—1932年间;由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领导;在芝加哥的西方电气公司所 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研究
主要结论:
生产率的提高是因为被调查群体人员受到关注而不是因为环境 的改变
员工行为与情感紧密联系 群体的力量显著地影响个人的行为 群体的标准决定单个工人的产出 与群体标准 群体情感和安全感相比;金钱是决定产出的次要因
素
2 2 规范:从众行为
8-14
从众:群体能够对其成员施加巨大的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 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标准
2 4 规模
8-21
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比大群体快–成员执行力更强 在解决复杂和困难问题方面;大群体比小群体做得更好 大群体有利于获取各种渠道的信息 小群体在利用这些信息从事生产方面
效果更好
2 4 社会惰性Social loafing
8-22
社会惰化: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 力的倾向 例如:拔河
由组织结构确定 工作分配明确 非正式群体
既没有正式的结构也并非由组织安排 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1 2 群体的四种类型
8-5
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图 确定
任务型群体–为完成某项工 作而一同工作的个体组成
非正式群体
利益型群体–团结起来去 实现与每个个体都有切身 利益 共同关心的具体目标
参照群体: 在参照群体中;人们互相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将自己 定义为群体成员或者希望成为该群体的成员;并且感到群 体成员对自己意义重大 个体努力遵从这些群体的规范
组织行为学群体
群体规范: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广义:制度、法律、道德、文化、语言、风俗 狭义:厂规、校规、公约、守则、纪律等 有明文规定的准则条文,也有自发形成、无
明文规定的行为模式
群体规范作为联结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媒介 因素之一,象棱镜一样折射着社会对个人 的一切影响,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人的态 度和行为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时心境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对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 对教师职业态度和工作有效性的影响 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 民主 平等 和谐 真诚 接受 理解
& 群体的特征: ♣ 人数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 ♣ 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 具有共同的目标; ♣ 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彼此意识到自己属
于某个群体,并意识到群体的界限; ♣ 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
& 判断: 自由买票进入同一家电影院看同一场电影的一群人; 下班时,乘挤一辆公共汽车的一群人 & 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
群体支柱的功能
评价准则的功能
P120
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行为矫正功能
★ 群体规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其对一个组 织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增加还是降低生产率
★ 群体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P121
群体规范会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压力,迫使 他按照群体目标和准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 压力与权威命令不一样,后者是由上级发出的, 具有强制性,而前者作为多数人的一致意见, 虽不具有强制性,但个体在心理上感到难以违 抗。如果个体一旦偏离群体规范,就会受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简介群体心理与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群体动力学以及群体决策过程。
了解群体心理与行为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一个高效的群体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生产力。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中形成的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模式。
群体心理可以被看作是群体中个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群体心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领导风格、组织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等。
群体心理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群体心理可以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作,从而提高群体绩效。
另一方面,不良的群体心理可能导致冲突和分裂,阻碍组织的正常运行。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群体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
群体行为通常是受到群体目标、规则和规范的约束的。
在群体行为中,领导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来引导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决策的集体性:在群体行为中,决策往往是集体性的。
群体的智慧可以通过集思广益来优化决策结果。
- 角色互补:在群体行为中,不同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彼此互补,从而提高整个群体的绩效。
- 影响力和权力:群体行为中成员之间的影响力和权力分配是动态的,会随着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 群体认同性:群体行为中成员会形成群体认同性,这种认同性通过群体规范和价值观的共享得到维持。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心理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 领导风格领导者的风格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领导风格会激发不同的群体行为模式。
一位有效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以促进群体的凝聚力和绩效。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
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价值观、规范和传统等方式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群体的合作和协作。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引言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群体心理与行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群体是组织中的基本单位,了解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对于理解组织中的各种现象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群体的定义群体是由多个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意识的社会单位。
群体可以是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
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和行为。
群体形成的机制群体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心理和社会机制。
其中,以下几个机制是群体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 #### 1. 社会认同成员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形成的基础。
通过认同一个群体,成员可以获得自尊、自我认可和归属感。
2. 协作与合作群体的成员之间需要协作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通过共同努力,群体可以达到比个体更大的成就。
3. 形成共同价值观群体的成员通常会形成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可以帮助成员进行决策和行动,同时也能够加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协作性。
4. 互补关系群体中的成员通常具有不同的能力和角色,彼此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这种互补关系使得群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群体行为的特点群体行为具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由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 1.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通常比个体决策更能够综合各种意见和信息,同时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然而,群体决策也可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决策过程复杂等问题。
2.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指的是群体中的成员相互之间的影响。
有时候,群体效应可以促进成员更好地完成任务,但有时候它也可能会导致一种盲从和从众的行为模式。
3. 集体认知群体的成员通常会形成一种集体认知。
集体认知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具有的知识、信念和观念。
这种集体认知可以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4. 群体压力和紧张群体中的成员通常会面临一定的群体压力和紧张。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contents
目录
• 群体心理概述 • 群体行为基础 • 群体互动与沟通 • 群体决策与问题解决 • 群体冲突与解决 •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应用
01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的集合体,成员之间存在共同 目标,并通过一定的互动和相互 影响产生群体心理和行为。
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式
群体行为的规律是指群体行为发 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
原则。
群体行为的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群 体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
了解和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 式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群体 行为,提高组织管理的效果和效
率。
03
群体互动与沟通
群体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联盟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员工入职培训、工作氛围营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员 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适应性,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 组织发展的需要。
团队建设与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基本的协作单位,团队 建设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内 容。
群体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
群体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逆向思考法等。
方法
常用的群体问题解决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5W1H分析等。
05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了解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目标、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对立和分歧,导致行为上的 不协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目标性冲突、认识性冲突、感情性冲 突等。
组织行为学3-1
群体成员资源
群体成员构成(传记特征的多样性程
度—异质性程度)
能力
人格特点(个性)
群体结构(群体研究的主要内容)
群体结构塑造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它使 我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内大部分的个 体行为和群体绩效。 群体的结构变量包括: 正式领导、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 模、群体构成及群体内聚力程度等。 在我们的课程中,我们主要关注角色、 地位、规范、凝聚力和规模5个变量。
先导问题:
请问你心目中的 团队是怎样的?
群体的基本涵义
什么是群体?
群体(Group)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 的,由共同的需要和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成员之间有直接联系与稳定交往的,且在 心理上存在一定心理依附关系的,具有集 体归属感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的基本特征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拥有共同的目标或需要。 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在行为上相互 制约。 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直接接触、相互作 用。 群体成员相互依赖,是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 归属感。 群体成员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 色,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 (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 群体本身具有相对独立。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指没有明文 规定的,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 而是在其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或是 为满足其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 自然形成的群体,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联盟。 一般,非正式群体可以分为: 利益型群体 友谊型群体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非正式群体
群体行为解释
群体行为模型
群体任务(调节变量)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01
积极的群体行为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02
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行为能够推动组织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
会,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提升员工满意度
03
良好的群体行为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员工流
失率,从而有利于组织绩效的稳定和提高。
组织绩效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激励作用
良好的组织绩效可以激励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形成积 极的群体行为。
导向作用
组织绩效的标准和目标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明确的导向,引导团 队形成符合组织要求的群体行为。
凝聚作用
高绩效的组织能够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 好的群体氛围。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行为策略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协作效率。
群体冲突的解决策略
总结词
解决群体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缓解紧张、促进沟通和协调合作。
详细描述
缓解紧张的策略包括采取中立态度、倾听各方意见和寻求共同点。促进沟通的策略包括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氛 围,鼓励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协调合作的策略则强调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寻求共赢方案,促进群体内部的 协作与配合。
创新团队通常由具备创造力和自主性的成员 组成,他们愿意承担风险,不断探索新的思 路和方法。在创新团队中,群体行为表现为 高度的创新氛围、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成 员提出新颖的想法,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实 现。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VS
详细描述
虚拟团队是指成员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 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的团队。在这种环 境下,有效的沟通工具和技术对于建立和 维护群体行为至关重要。成员需要相互信 任、协作和支持,以克服距离和时间上的 障碍,共同完成任务。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 你参加过异质性强的群体吗?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体会?
第四节 群体行为特征
一、去个性化 •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发生
自我调节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从而表现出一些个 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 为什么会出现去个性化?首先,个体感到“溶化”于群体 中,导致了约束力的降低,认为即使做了不好的事情,别 人也不知道是谁做的。另外,责任的模糊性和分散性。即 使出了问题,个体也不必为群体承担受谴责的压力。 •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修身、慎独,重视道德内化的自我 调节功能。
四、群体冲突解决与管理
• 首先,需要判断群体间矛盾是否属于制度性的矛盾,如果 是,那么需要建立和完善群体间的谈判和协商机制。
• 对于其他的群体间矛盾,有四种常见的策略: (1)引入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指两个群体都追求,但 是仅凭一个群体的努力却不能实现的目标。 (2)鼓励群体间的相互接触。 (3)交叉群体资格。让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而这些群 体类别之间存在交叉也是一种减少群体间偏见的途径。 (4)改变群体认同的显著性。这种策略认为群体之间的 不一致和冲突是始终存在的,因此管理的焦点应该是根 据需要突出不同群体认同的显著性,而不是试图消除这 种不一致。
四、群体规范
• 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中的成员应该(或不应该) 表现出的行为的界定。规范约束其中成员的行为 准则,也是群体成员相互期待的基础。
• 群体规范对不同成员的影响程度可能是不一样的 。高地位的成员可能比低地位的成员更大程度地 偏离规范,表现出和约束相对抗的一种独特性。
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5 5.群体规范的作用。(1) 群体的支柱。(2) 评价标准。(3) 群体动力。(4)
行为导向和矫正。
(三)从众行为
2
指个体在群体的压
力下,放弃自己的
意见,采取和大多 3 数人一致的意见的
行为。
(1)三种原因。 (2) 四种表现形式.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四)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
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导致社会惰化效应的原因:一种解释
是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 的职责。另一种解释是群体责任的扩 散
(五)群体构成
群体和组织是由具有同类特点的人构成的。 最重要的因素是群体成员在差异方面的离散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二)群体规范
1. 群 体 规 范 的 概 念 指群体成员认同 与共同遵守的行 为标准和准则。
2.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从众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
3.群体规范的改进。(1)明确规范内容。(2)制定规范剖析图。(3)进行
3 改革。
4 4.群体规范的压力。群体规范会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压力,迫使其按照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群体决策
方法1
方法2
群
体
头脑风暴法
名义小组法
决
策
的
方
法
方法3
方法4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防止弊端的方法1 防止弊端的方法2 防止弊端的方法3
(1)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 (2)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 (3)选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工作群体中的士气研究 – 高士气的特征 • 团结来自于内聚力而非外部压力 • 没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倾向 • 适应能力强 • 认同感和归属感强 • 群体目标明确
• 对领导的支持和认同 • 承认群体的价值 • 合理的经济报酬 • 工作满意度高 • 良好的沟通 • 人际关系和谐 • 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
高
A
士 气BC低生 Nhomakorabea率高
思考:不能仅考虑士气; 士气高, 思考:不能仅考虑士气;如A士气高,但生产率低 士气高
– 例:管理集团——增加一个外人(黑人) 增加一个外人( 管理集团 增加一个外人 黑人) ①外界歧视黑人(情操) 外界歧视黑人(情操) ②黑人的工作(活动) 黑人的工作(活动) ③黑人与白人管理上的交流(相互作用) 黑人与白人管理上的交流(相互作用) 活动影响了相互作用 情操(改变)对黑人的态 情操(改变) 度,因为黑人的工作确实有效 结论: 相互作用越频繁, 结论: ①相互作用越频繁,情操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②相互作用的人彼此间的活动是同样的 ③高级别的群体成员更易于创造和接受更 多的相互作用
• 歇因(E.H.Schein):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歇因( ):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 下三个特征: 下三个特征: – 行为上互相影响 – 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 成员都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 群体规模:2〈 n 〈 15 群体规模: 〈
二、群体的类型
1、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协调群体 、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 —— 按群体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分 2、大群体与小群体 —— 按规模分 、 3、 3、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 —— 按群体作用性质分 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结构和功能分 、 按结构和功能分 – 非正式群体包括: 非正式群体包括: 横向群体:组织层级相同 相同、 ①横向群体:组织层级相同、工作性质不同 纵向群体: ②纵向群体:同一组织内部不同层级的人组成 混合群体: ③混合群体:由组织内部各类人组成
5、参照群体(模范群体): 、参照群体(模范群体):
一种理想化或理论上的标准群体 功能: 功能: ①为群体成员提供可比较的行为体系 ②规范社会行为和工作行为
三、群体的发展阶段——从形成到成熟 群体的发展阶段 从形成到成熟
1、定向性——〉定向目标 、定向性 〉 2、冲突和挑战——〉解决问题必有冲突 、冲突和挑战 〉 3、内聚性——〉上升 、内聚性 〉 4、迷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发生 、迷惑 〉 5、醒悟——〉解决人的冲突 、醒悟 〉 6、承认——〉成熟 、承认 〉 – 如:新成立的组织,开始成员之间没有矛盾,共同 新成立的组织,开始成员之间没有矛盾, 致力于组织的创立和发展; 致力于组织的创立和发展;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以 后,问题就会出现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 ③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利用其沟通特点, ④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 ⑤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⑥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 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 行为
攻 击 行 为 为 行 击 专制型
A:民-专 B:专-民
攻
A
民主型
2、组织气氛研究: 、组织气氛研究: 研究组织气氛(合作或竞争) 研究组织气氛(合作或竞争)对个人的影响 • 采用给予不同奖励的方式 – 个人奖励 – 集体奖励 • 结果:后者比前者 结果: – 方法多、质量高 方法多、 – 意见沟通、友好 意见沟通、 – 工作有成效 • 过分强调竞争对心理健康有害
• 群体规范与管理的有效性 形成和制定群体规范是指导和控制群体行为 的有力手段 • 皮尔尼克(S.Pilnick)的规范分析方法对管理实 皮尔尼克( ) 践的建设性思考 – 明确规范内容 – 制定规范刨面图 – 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 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
群体规范分析图
第二节:群体的发展与研究 第二节:
一、个人在群体发展中面对的问题
– 需要和目标的调整 – 产生必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了解和明确群体中权力和影响力的构成和分配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群体的发展
群体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群体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 工作导向阶段(形成) 工作导向阶段(形成) – 重新明确阶段(储存) 重新明确阶段(储存) – 合作阶段(正规化) 合作阶段(正规化) – 定型阶段(绩效) 定型阶段(绩效) 群体的发展围绕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 群体的发展围绕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 – 工作问题 – 人际关系问题 三、群体行为的模式(见下图) 群体行为的模式(见下图)
– 从众现象的二维分析: 从众现象的二维分析:
接 行 为 表 现 拒 绝 受
B
A
P
C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 • 规范是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制约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 类型: 类型: –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 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规范 – 参考规范 • 功能 – 群体的维系功能 – 群体行为的评价、标准功能 群体行为的评价、 – 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技术因素和工作设计 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必需的群体行为系统 活动 规章制度
背景因素 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组织的文化特征 群体成员的背景和素质 群体的成员构成系统 价值观、信仰、态度、需要、 动机、承担的责任、身体和 生理的特征
反 馈
相互作用 ← 思想感情
显现的行为系统 活动 规范 相互作用 ← 思想感情 群体行为的产出或结果 生产率 满意度 有效性 成长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许玉林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组织中群体行为
第八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 工作关系 、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 上的交流
– 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 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
• 视多数人的错误为正确 •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 • 权宜的从众:知道自己正确,但是不愿违背多数 权宜的从众:知道自己正确, 人意愿 • 情景不明确,又不愿意冒险时的从众 情景不明确, • 必须从众:用同样的规范强迫所有人 必须从众: • 习惯性模仿和服从
以人问题 为核心 以目标问题 为核心
高 两类问题 的解决 成 熟 度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1
2
3
4
5
6
发展阶段
四、群体的功能: 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满足人们的归属、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 群体决策的有利性 – 群体可以改善工作中人的社会关系 – 帮助个人完成职业设计和发展 – 群体是组织正常的机制 – 组织的发展就是群体的发展
组织荣誉 业务成绩 利润 合作关系 计划性 工作督导 培训 创造发明 用户关系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 – 评价标准 – 群体动力 – 行为导向
二、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 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力,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①归属行为:使所有人都有归属感 归属行为: ②加强沟通 ③进行个人或团体决策;有困难总是寻求非正式 进行个人或团体决策; 群体的帮助 ④获得心理上和社会价值的满足 ⑤促进学习和个人的发展 ⑥舆论作用(用于扩散) 舆论作用(用于扩散) ⑦消极作用:对正式群体的抵触、降低工作效率、 消极作用:对正式群体的抵触、降低工作效率、 传播谣言等
第二节: 第二节:群体行为
一、群体的压力与规范
1、群体压力与行为改变 、 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下, 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会出 现行为的趋同性改变, 现行为的趋同性改变,即产生从众行为 – 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①线条比较实验 ②光点实验 – 从众行为可以产生的结果: 从众行为可以产生的结果: – 积极(正作用)的一致性 积极(正作用) – 消极(负作用)的一致性 消极(负作用) – 无异议的一致性:其行为无所谓积极或消极 无异议的一致性:
何曼(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何曼(G.C.HOman)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何曼 )
– 问题: 问题: ①一个人是好的、个性正常,为什么群体拒绝他 一个人是好的、个性正常, ②怎样让我们喜欢一个人 – 分析要素: 分析要素: ①活动——人的群体业务活动 活动 人的群体业务活动 ②情操——情感态度 情操 情感态度 ③相互作用——实际往来形式 相互作用 实际往来形式 ④规范——标准 规范 标准 – 这种研究发展成为“社会交流”:人们的相互作用 这种研究发展成为“社会交流” 是一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交换, 是一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交换,可以改变群体成员 的行为
–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 情境、群体的性质、特点、组织气氛、行为的一 情境、群体的性质、特点、组织气氛、 致性程度、 致性程度、内聚力等 • 个人:智力、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 个人:智力、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 价值观、个人的受暗示性、服从性、 系、价值观、个人的受暗示性、服从性、态度等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友谊、帮助、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内聚力较强 心理认同感、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成员的重叠性( 群体的成员) 群体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