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人文历史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存在很多,民族起源有争议的少数民族。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彝族、土家族,还有侗族、瑶族和今天要说的畲族。关于这些少数民族起源历史,时至今日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焦点。
畲族是一个具有其民族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截止2020年其人口总量不足一百万人。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微型”民族,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相传其原始居住地在潮州市凤凰山,这也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主要依据。
如果按照畲族民族语言畲语进行翻译,“山哈”即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之意。从其民族自称“山哈”也可以证实,畲族先民应该起源于潮州市凤凰山。但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民族变革,或者外族侵扰亦或是寻求生路,畲族人才东迁进入福建及其他省份。
畲族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福建的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去深入挖掘,可以得知畲族人确实是由潮州市凤凰山,历尽千辛万苦不断迁入福建省。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从客观层面,进一步
承认了畲族迁入说。
畲族作为我国境内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其民族起源可谓众说纷纭。目前,比较受认可的说法就高达五种,而且主要集中于迁徙说和土著说两大类。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道理,而关于畲族起源的核心争论焦点,其实就是畲族的民族发展史。
关于畲族的民族起源,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但从各家说法中可以清晰的窥探出,畲族应该是一个仅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民族。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古代社会中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唐代闽、粤、赣三省交界的。
作为一个古老的南方山地游耕民族,畲族的历史活动范围亦或是迁移活动,大致在唐、宋、元以及明、清阶段。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畲族的历史参与度也并不是很高,换个角度来讲就是畲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少数民族。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
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
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
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少数民族畲族的历史简介
少数民族畲族的历史简介
畲族shē zú,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
安徽等省份。下面。
民族概述
美丽的畲族女性民族服饰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
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
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
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
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0%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
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
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名称来源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闽南、潮汕的主要原住民之一。元、明、清
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山哈”是指山里客人
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畲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文化、图腾,关于畲族的起源与发展,一些学术专家们总是难有统一说法,而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同样在吸引着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关注。关于这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你知道多少吗?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畲族历史文化。
畲族起源
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多居于山区,民风淳朴,居住环境自然优美。
畲族文化
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每逢佳节假日,都能够听到畲民优美动听的嘹亮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
畲族姑娘擅长针织刺绣,彩带和竹编是畲族刺绣中的工艺技术最受赞誉的,畲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上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的图案,便是自己刺绣而成。竹编工艺品更是在土产市场享有声誉。
在畲族乡众人皆知,畲乡人的特色产品。
畲族风俗节日
畲族人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每年农
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人们沉浸
在热闹欢快的歌海中。
畲族宗教信仰
畲族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
畲族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 不同,款式各异。流于福 安的畲族服装大多是用自 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 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 右开襟,衣领、袖口、右 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 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 妇女的服装。她们均系一 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 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 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 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 纹。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 制作的。衣服和围裙上亦 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 何图案,五彩缤纷。
关于畲族乌饭节来历,民间 持多种说法:其一,三月三 虫蚁大作,畲民吃了乌饭, 上山下地不怕虫蚁。其二, 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 方常来抢米粮,畲民故意将 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便 不敢问津,如此畲民即可安 稳吃饭,养精蓄锐,打败敌 方。其三,唐代畲族英雄雷 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 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 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法 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 狱卒再也不动乌饭。而后, 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 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其四,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 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春荒,并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过后,某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就 吩咐兵卒出营采撷。可是,这时乌稔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回来。有人就出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 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俱佳。雷万兴吃了极其高兴,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 而三月三,吃乌饭衍成风俗,世代相袭。近年福安畲族每逢三月三,便会举办盛大歌舞会,欢度这个古老的节日。
清朝的畲族文化
清朝的畲族文化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与畲族文化也密不可分。畲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风俗、语言和文化传统。在清朝的统治下,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时期畲族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畲族的历史背景
畲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福建等地。他们是以耕作为生的农业民族,对稻米的种植和饲养畜牧业非常擅长。畲族人民勤劳朴实,世代生活在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二、畲族的风俗习惯
1.畲族的民居:畲族人民在清朝时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居形式。他们常常以桃木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房屋结构简单,一般呈现出三间两厅的格局。房屋外观注重装饰,常常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2.畲族的服饰:畲族人民的服饰多以丝绸为主,以黑色为主色调。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袍和黑色裤子,头戴呢子帽。女性则喜欢穿着丝绸长衫,配以丝绸裙子和盐帽。
3.畲族的婚礼习俗:畲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畲族文化中重要的一环。畲族婚礼注重庄重和热闹,通常会有千人宴的盛大场面。新娘穿着传统的红色婚服,戴着耳环和银饰,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
三、畲族的语言和文字
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下的“侗台语支”。在清朝
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畲族文化的传承,畲族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保
护和发展。尽管畲族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但他们通过口头传统,将
自己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下来。
四、畲族的音乐和舞蹈
1.畲族音乐:畲族音乐富有激情和节奏感,常常以琴、笛、鼓等乐
器为主要伴奏。畲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受。
鹰潭畲族文化_2
民族文化
一、鹰潭民族构成
鹰潭的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12.9万人,占99.6%;有畲、哈萨克、回、蒙古、藏、苗、壮、朝鲜、满、侗、土家、傈僳、俄罗斯族等33个少数民族,共4632人,占0.4%;超过200人的有畲族、哈萨克族、回族3个民族,其中畲族259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0%;哈萨克族303人,占6.5%;回族290人,占6.3%。
二、畲族
1、历史概况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2、语言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3、宗教信仰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畲族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畲族历史文化
一
畲族人喜唱山歌,男女老幼出口成歌,有“处处是歌海,人人是歌手”之称。 他们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中也常以歌代话。两个陌 生的畲族人,通过对歌,以了解对方的姓氏、住家以及生活状况等;男女青年以对歌来谈 情说爱。 畲族山歌多为七言一句或五言一句,有歌颂畲族始祖功绩的“史歌”,有歌颂生活的 “颂歌”,有倾吐男女之间爱慕之情的“情歌”,有反映勤耕苦种的“种田歌”。据说, 用畲族语言编唱的山歌本有3800多本、山歌几万首。 畲族人世世代代口头留传下来的《盘古歌》(也叫《高皇歌》、《盘瓠王歌》、《麟 豹王歌》),是畲族的史诗,全歌长达260行,七字一句。这是一篇叙述畲族始祖盘瓠功 绩、本民族起源以及婚姻、丧事等习俗和盘、蓝、雷、钟姓氏的由来与民族迁徙过程的歌, 畲族男女老少都会唱。 畲族的“情歌”,往往是以物传情,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下面这首《蝴 蝶采花》,即是一例: 蝴蝶成双飞采花,鲤鱼成双跃溪滩。 画眉成双扑枝头,郎妹成双共一家。
畲族姓氏的由来 :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古有盘、蓝、雷、钟四姓,主要聚居在福建、 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个省。现居浙南闽东地区却有蓝、雷、钟、李姓氏,这究 竟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据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 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 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 ”;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 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 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颖州郡“国勇侯”。畲族人 民世代相传,这一传说家喻户晓。 如今,浙江有蓝、雷、钟、李等姓氏。与古时相比 较,没出现盘姓,却出现了李姓,引起了人们好奇。关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活动,徐 规、吕生、施联朱等学者都做过研究。现各地各姓宗谱有记载:“唐光启二年 (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为(以)闽王王审知为向导官, 由海水(路)来闽连江,至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而盘王驶一船被风 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无传(可能漂居海外)。以上是畲族迁往闽东的最早记载。从 宗谱上记载与当时王审知入闽的史实考证,迁徙的时间是相符的,说明宗谱的这一记 载是有历史依据的。 至于李姓一支,始祖李廷玉原系福建安溪胡头人,因世乱奔逃福 州汤岭,赘蓝色艳为婿,奉行蓝家习俗,其裔景崇、景楮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 1619)迁居平阳、五亩、枫树湾等地。据平阳县畲族各宗谱记载:明、清时期,畲族 已迁入浙南各县。 据史书及族谱记载:浙江畲族先祖发祥地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入迁 路线:蓝、雷、钟、李各姓大部由罗源、连江、古田、福安、福鼎等地居住一个时期, 然后迁入浙江,所以浙南畲族大部均姓蓝、雷、钟、李氏也不足为怪了。浙江其他各 县畲族姓氏大多相同,全国各地也是如此,这是有根可寻,有据可考的。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畲族的婚嫁习俗与礼仪
婚嫁程序
畲族的婚嫁习俗包括提亲、送定、报日子、送聘礼等程序,表现出对婚姻的重 视和慎重。
歌唱为媒
畲族青年男女在恋爱和婚嫁过程中,常常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选择配偶。这 种以歌为媒的习俗增加了婚嫁的趣味性和浪漫色彩。
畲族的丧葬习俗与祭祀仪式
丧葬程序:畲族的丧葬习俗包括报丧、入殓 、守灵、出殡等程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 尊重。
祭祀仪式:在丧葬过程中,畲族人民会举行 祭祀仪式,祈求逝者安息,保佑子孙平安。 仪式中常常包含念经、上香、献酒等传统元 素。
这些畲族的节庆与习俗展现了他们丰富多彩 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 热爱与敬畏。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习俗 得以保留和传承,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多 样性,也为人们了解畲族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
宗教音乐
包括祭祖、做功德等场合的诵经 调和法师舞蹈时的伴奏音乐,具 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畲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与内涵
祭祀舞
如“祭祖舞”、“做功德舞”等,表现畲族 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祈求平安吉祥。
生活舞
畲族人民喜爱的群众性舞蹈,舞者随着竹竿 的分合跳跃,展现敏捷的身姿和协调的动作
。
竹竿舞
反映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如“ 采茶舞”、“耕田舞”等。
04
培养传承人才
重视畲族民俗文化传承人才的 培养,设立专项奖学金、培训 计划等,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 传统文化传承事业。
畲族历史 畲族的族谱都记载了哪些内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畲族历史畲族的族谱都记载了哪些内容
导语:延续根脉的:畲族族谱族谱是记载以有血缘关系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载体。族谱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献,它记载着祖先的事迹,传承
延续根脉的:畲族族谱
族谱是记载以有血缘关系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载体。族谱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献,它记载着祖先的事迹,传承至今,供后人阅读。而畲族对族谱更是重视,畲族族谱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畲民本无编写族谱传统,明清以降受汉文化的影响,畲民效法汉人以修谱收族。编修族谱与建祠、祭祖同列为畲民家族三大事,而编修族谱是其中第一大事。如福安牛埕村《钟氏族谱·序》云:“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也”。又如《连江辋川蓝氏族谱》云:“谱之缺,系大矣。语云,无祠不成谱族,无谱不成家。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谱不修,则故老沦亡,典籍朽蠹,其中事迹有难以稽查矣。世情徒知,亲在,则亲疏供养;亲没,则衣衾棺椁。以此即谓之孝。讵知考在尊祖,尊祖则敬宗,敬宗故修族,修族则受亲,而孝于是夫全。”可见畲民是十分注重编修族谱的。
畲民族谱的初始形态简略、朴直、显明,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不事“铺张”而仅求“的确”。如漳浦、连江一带蓝氏畲民的《燕山蓝氏原谱》,其开头部分仅叙自唐代至元代从开基祖至二十一世祖家传,但每一代仅书男性一人,且家传均十分简略。
如:“十七世祖万二郎,公字锯大,生于宋理宗淳佑五年四月初八日巳时,终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子时,妻赖氏生三子,皆英杰。长熙一郎,次熙二郎,三熙三郎。……二一世祖七郎……”接其后以
畲族的来源是什么?关于畲族来源的五个传说故事
畲族的来源是什么?关于畲族来源的五个传说故事
本文导读:
景宁畲族的来源传说: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
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夸瓜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瓜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在音调上,虽然有不少地方的畲族民歌类似客家的山歌词,但福建宁德地区却存在着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
的类似之处。
根据上述种种的理由,从而推断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南蛮“中包括长沙”武陵蛮“在内的一支,他们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二)东夷说
有人在畲、瑶同源于”武陵蛮“说的墓础上,更进一步把畲族远源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同源于”武陵蛮“,而”武陵蛮“是”东夷“迁居鄂、湘西部地区后,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
畲族之窗简介
畲族之窗简介
畲族之窗是一个关于畲族文化的网站,旨在弘扬畲族文化,增进人们对畲族的了解。畲族是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自称为“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很大差异,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畲族之窗主要涵盖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1. 畲族历史:介绍畲族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迁徙经过,如畲族的祖籍地、迁徙路线等。
2. 畲族地理分布:描述畲族主要聚居的地区,如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
3. 畲族语言:介绍畲族的语言特点,如畲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以及畲族与汉语客家方言的关系。
4. 畲族传统文化:包括畲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如《高皇歌》、畲族山歌、小说歌等。
5. 畲族风俗习惯:描述畲族的日常生活、礼仪、节庆、饮食等特点,如饮食习惯、茶文化、婚俗等。
6. 畲族服饰:介绍畲族的服饰特点,如畲族服饰的款式、颜色、图案等。
7. 畲族名人:介绍畲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畲族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
8. 畲族摄影:展示畲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活动等图片。
总之,通过畲族之窗,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畲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传统艺术,感受畲族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畲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一个平台。
一个古老神秘的畲族历史
一个古老神秘的畲族历史
1956年,国务院确认公布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畲族人自称“山哈”,即“山客”,意为“尊山为主,客山而居”,现今人口总数70余万人,遍布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安徽等省一百多个县市。其中,福建畲族人口最多,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半数,闽东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1/4;浙江景宁于1984月确立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国畲族乡50余个。
一、民族起源:古老神秘,四姓为主。畲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他们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依旧是个谜一般的学术课题。从上世纪10年代起,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试图破解这个迷团,却总是受制于有限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悬而未决。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周乃至更久远的历史时期。
隋唐时期,畲族才进入有文献记载的“信史时代”。在此之前,作为南方“蛮僚”、“百越”的一员,举族散居于南方丘陵地带,今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宋、元、明、清时期,逐步向闽东、浙南、皖南等地迁徙。
畲族主要由盘、蓝、雷、锺四姓组成,部分县市有吴、李、何、古、傅等姓氏。据专家研究,以前的畲族还有更多的姓氏,部分大陆学者认为畲族有10几个姓氏,而台湾学者则认为之前的畲族起码有40几个姓氏,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其他姓氏的流迭,目前还没有学术定论。流传于闽东、浙南的畲族家谱记载畲民家族传说:“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锺、李共三百六十一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盘王端(一说为‘碧’)一船被大风漂流,不知去向。”
畲族
畲族
一、畲族概述
畲族,现有人口63.4万(1990年)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来经多次迁徙,大约在13世纪、14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公元7世纪就已生息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有人认为畲瑶同源;有人认为畲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与畲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发祥地。但这个名称不见于史书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畲"字作为民族名称,大概是由于他们从事刀耕火种的农耕而被命名的。畲族人主要姓氏为“蓝”、“雷”、“钟”、“李”、“吴”等,历史上曾有“盘”姓。古代畲族是山地游耕民族,其民族发展史也是民族迁徙史。在封建时代,畲族的迁徙活动大约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唐、宋、元时期,后期为明清时期。前期迁徙以家庭或家庭中若干成员为单位徐徐而行,迁徙主要基于畲族山地游耕的传统,后期迁徙主要基于畲区的封建社会已经确立,经过长期的动荡和迁徙之后,基本往闽、浙、粤、皖等省的山区固定下来。自唐代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畲族人民一直没有中止过反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斗争,而且往往与当地汉族人民共同起义,并肩战斗。唐代有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等领导的起义,坚持近50年;元代畲族人民积极参加张世杰、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而且产生了妇女起义领袖许夫人。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畲族人民的深重灾难,畲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
说说畲族历史
说说畲族历史
广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广东,共创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先秦,广东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内中“各有种姓”。秦统一全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南迁入粤。广东境内有黎、壮、畲、满、回、苗、瑶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但只有壮、黎、畲是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其中壮、黎二族是岭南百越古族的后裔。
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华南畲民分布,据专家调查,皖、浙、赣、粤、闽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祖坟的地点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策源地。”
美丽的凤凰山是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之一。传说,上古时代,人身犬头的盘瓠带着高辛帝的三公主,来到凤凰山落户,开创了畲族一宗。至今,畲族社会中还广泛流传着盘瓠神话,以及与此有关的图腾、习俗、礼仪、标志、禁忌等,形成了畲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招兵节、祭祖图了。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是中国境内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畲族聚居地之一,位于浙江省的景宁县。景宁畲族聚居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畲族聚居区之一,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宁畲族的讲解,首先要从畲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入手。畲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代。他们是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活动,因而被称为水稻文化的代表。畲族人民勤劳勇敢,善于水利,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在这片土地上,畲族人民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他们尊重自然,崇拜山水,信奉土地神,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的讲解还要涉及到畲族的民俗文化。畲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苗苗节。苗苗节是畲族人民迎接丰收和祈求丰年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丰收祭祀、舞狮、舞龙等各种庆祝活动,展现出畲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除了节日庆祝,畲族人民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如编竹器、制陶瓷、织布等。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是畲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畲族人民保留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使之得以传承至今。
景宁畲族聚居区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宁畲族聚居区的村庄和民居。这些村庄和民居均保留了畲族传统建筑的特色,如石头房、木头房和青瓦房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也展现了畲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历史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铅山太源畲族乡浅谈畲族人文历史
今年我校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服务队一如既往前去铅山太源畲族乡民族学校。在校团委的主办下,校学生会社团实践部组织我们14人前去进行14天的义务支教与调研等活动。我们在太源生活的过程中,最主要是完成对畲族乡的调研课题,而畲族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民族体育篇融为一体,是调研课题的方面之一。身处太源畲族乡民族学校,现就结合铅山太源乡浅谈畲族人文历史篇。本文分人、文、历史三部分阐述:
一、畲族的“人”
畲族的人文历史首先要谈及畲族的“人”。
1.畲族的姓氏
来到畲族乡,你会发现畲族大多数人姓氏为盘、蓝、雷、钟四大主姓。畲族的始祖护王龙麒所生的三子一女,后被皇帝赐姓盘、蓝、雷,女姓钟。在福建闽东盘姓主要在日本,而福建省的一些畲族姓金。江西省吉安市东固畲族乡,老辈们说蓝姓有盘、蓝、雷、钟、谷五姓。浙江省畲族有近百户人家,族人也多为蓝、雷、钟三姓。
现今蓝、雷两姓较多,而盘姓现在是少之又少,我们应该多延续盘钟两姓氏,为畲族主姓延续后代,保留畲族祖源。
2.畲族的含义
畲族,可溯源距今四五千年前,是一个古老的族群,历史上他们刀耕火种,“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时的意思就是刀耕火种(出自:《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
火耨。”)——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3.畲族的人口及分布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有709592人。可见畲族人口还是比较少的,他们自称为“山哈”——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也就有了“先来为主,后来为客”的说法。唐代时的畲人,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解放后,则改称为“畲族”。
4.畲族的人民素质
现在,我们身在上饶市畲族太源乡,结合太源乡的人民来说,每个人都热情友好,民风淳朴。他们勤劳致富,由于太源畲民大多居于山区,耕地较少,山高水冷,大多种植一季晚稻,畲民以林业为主,封山育林,抚育毛竹。白天乡民们上山采畲菇收毛竹,孩子们就来到民族学校学习,在老师的教导下茁壮成长,吸取知识。在校学生有451人,而畲族学生就占40%以上,因为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所以住校生占70%。教师21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老师们都勤勤恳恳,努力付出,视生如子。父母没有时间管好自己的孩子,且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老师们就像孩子们的父母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语重心长的教诲。
二、畲族的“文”
其次,就是畲族的“文”,畲族的文化是畲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畲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畲族人民的身上无不体现出畲族文化的精髓,畲族文化的浓厚气息。畲族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畲族的语言文化现在的畲民,基本上说具有畲族特色的客家话。
这不仅反映出客家先民语言对当时土著民语言的巨大影响,也反映出土著民的语言影响了客家先民的语言。在语法方面,客家话中的语序与普通话颠倒,又有“来去”并用只表“去”的意思,这些都与一般汉语不同。这些现象,都可认为为是受百越语影响所致。至于客家文化对畲族文化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事。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和江淮,在经济和文化上比土著居民先进,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久后都为畲民所接受,他们的文化(语言、文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组织)都给予畲族巨大多方面深刻的影响。在社会风尚方面,客家文化对畲族文化的影响,表现最为显著的是门第观念、中原正统观念的封建礼教观念。
为了保留畲语,保留畲族文化,我们要适时积极开设畲语课,唱响畲族山歌,编排畲族舞蹈。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化,畲族文化口耳相传,为传承延续畲族文化精华,学校开设畲语课,由畲族教师上课
2.畲族的酿酒文化
景宁山区有一种珍贵的绿曲酒,绿曲酒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据说相传于唐永泰二年(766),距今约有1200多年历史。由于浙西南地方自身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传播方式落后、固步
自封的生活观念等客观因素,畲族绿曲酒在传承中几近匿迹。
畲族绿曲酒都是经过粮食酿造、蒸馏的白酒,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二次重酿技术——将米酿白酒回窖加入深山花草二次重酿,并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和低温洞藏,使酒体充分吸收、蕴藏了深山天然作物的自然色泽和芬芳后,再多次过滤自然陈化。酒体在色泽上呈现出自然纯净的金黄兼翠绿,酒液莹澈透明,犹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轻柔飘逸,入口顺滑,纯净清幽、成熟雅致、风格独特。
畲族绿曲酒采用深山天然原材料做为基酒原材,崇尚自然健康、尊重传统文化、重视现代科技,符合人们的要求。具有抗癌、抗氧化、抗过敏、抗疲劳、增强体质、改善性功能、增强皮肤弹性和柔滑性、改善烦躁易怒、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延缓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同样他们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酒文化源远流长,畲族酒文化更应该打造畲族酒文明,将畲
酒树立自己的品牌,远销各地。树立品牌意识,让大家听闻畲酒就想起畲族文化。
三.畲族的“历史”
畲族的历史如文化一样,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畲族的历史也要追溯到几千年前。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
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1.从《高王歌》《祖图》看潮州畲族的族源
(1)各地畲族的家谱《祖图》、《高王歌》及口头传说都说畲族
祖先是在广东潮州凤凰山。潮州畲族的《高王歌》——畲族世代所公认的祖源歌,这首歌所说人物和传说都大有来头的。
铅山民族学校当地的校长,书记为我们详细地讲解了畲族的根源,我们受益匪浅。
(2)畲徭同源于蜀山氏女
畲族和瑶族共同所祭祀的祖源为“盘瓠”,畲族的祭祖日和瑶族的高皇节。他们所崇祀的“盘瓠”都是一样的。徭族跟畲族有关“盘瓠”的传说基本是一致的。《搜神记》和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的“盘瓠”后代的分布地区,实际上也是古蜀国的地域。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在上古的时候,各个氏族为了生存而结盟或互相争夺,为了保存自已而实行部落联盟.夏代建立以前的战争,著名的有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九黎族之间的涿鹿之战等。此外,炎黄族又与南方的苗蛮族系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所以有部份苗蛮支系融入黄帝政权部落。
(3)畲与瑶实是同源异派的民族,他们都不是土著的越裔。
在秦汉前后,百越地区,本来就杂处着许多不同种属不同来源的少数民族。“百越”的名称仅仅是上古王朝对于南方地区许多民族种属模糊而笼统称呼。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几乎都用“蛮”字来概称南方的远古居民。南蛮的势力范围很广,部属繁多。长江流域直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