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的《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泊秦淮》这首诗既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点和《泊秦淮》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用字的精炼、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用精炼、准确的诗句所传达的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诗歌,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泊秦淮》歌曲和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2.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诗中的难字难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的差异。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泊秦淮》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的相关知识。

(2)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声音传达诗人情感。

(3)能根据五种表达方式找得到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第三四句是抒情。

能自己得出首句是描绘出了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悲凉的氛围。

(4)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寒”“犹”等等。

(5)能理解诗人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并深入理解诗人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名家范读,自由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多种方式读准诗歌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根据课文下的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3)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南朝及晚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

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准古诗掌握节奏,通过深入探究部分的学习了解诗的深沉情感。

(2)通过教师有浅入深的讲解,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 3) 掌握首句描绘的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的氛围。

理解“寒”字的深沉含义。

(4)理解“犹”的含义及作用,作者抨击的真正对象。

教学难点:(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师生谈话法,任务引导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对比阅读法。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一、引言《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诗作,描绘了他在秦淮河边泊船时的感受与思考。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泊秦淮》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泊秦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泊秦淮》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4. 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批评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可通过准备一段秦淮河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牧,了解学生对唐代文学的了解程度。

2. 理解诗意- 教师朗读《泊秦淮》,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 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描绘,例如秦淮河的美景、夜晚的静谧等。

- 讨论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孤独、思乡等。

3. 解读修辞手法- 教师解读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诗意和情感的作用。

4. 文学批评思维培养- 引导学生对《泊秦淮》进行文学批评思考,例如探讨杜牧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 提醒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

5. 欣赏与创作- 邀请学生欣赏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诗歌。

- 分组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唐诗,可以以泊船或其他题材为主题,鼓励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

6. 总结-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总结学生对于《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

- 强调诗歌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自己对《泊秦淮》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进行文学评论。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或图书馆,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

2. 开展唐诗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情。

3.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牧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泊秦淮》是金庸先生创作的一部武侠小说,以古代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泊秦淮地区的冒险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我们设计了本教案。

二、教学目标1.理解《泊秦淮》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背景知识•介绍《泊秦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金庸的生平事迹;•分析小说名称的含义和泊秦淮地区的特点。

2.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探讨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阅读和分析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注意细节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经典段落,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4. 创作文学评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评论,促进思想和文学素养的交流。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提供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设立小组活动和小组分享,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4.教师对学生的文学评论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阶段性考查: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2.作品分析:学生通过撰写文学评论展示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3.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1.《泊秦淮》电子版或纸质书籍;2.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的选取;3.课件和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泊秦淮》的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阅读: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小说的选定章节,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3.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总结故事的发展脉络和主题;4.评论:引导学生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5.分享:学生按小组分享自己的文学评论,互相交流和学习;6.总结: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要点和思考问题。

《泊秦淮》精品教案

《泊秦淮》精品教案

《泊秦淮》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举手抢答。

(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这个朝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3)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5)《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诗?(题目依次出示)预设(1)唐朝。

(2)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大李杜”。

(3)“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4)江苏省。

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5)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师: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了解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典故导入,用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渗透新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3)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2.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3.齐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生齐读后结合资料,讨论问题并作答)预设(1)一、二句写了“烟”“水”“月”“沙”“酒家”等景物,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杨师道所作的一首诗。

描绘了作者泊船于秦淮河畔,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江南之美。

2.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开头部分: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环境引起读者的注意。

2)中间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3)结尾部分:以思考当下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的使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阅读并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讲解文章1)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讲解生词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讨论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文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和目的。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学生独立阅读《泊秦淮》,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泊秦淮教案设计

泊秦淮教案设计

泊秦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泊秦淮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体验到泊秦淮独特的魅力,进一步了解中国江南地区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泊秦淮的地理位置, 湖泊景观以及与历史事件的相关性;2. 掌握泊秦淮文化的代表性特点;3. 了解泊秦淮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民俗等。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2.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能够通过参观和实地体验来获得感知;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 培养学生的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泊秦淮的历史与文化;2. 泊秦淮传统艺术形式的了解与欣赏;3. 学生对泊秦淮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传统文化历史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泊秦淮产生兴趣。

2. 观摩学习法:观摩相关视频、照片或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泊秦淮的独特魅力。

3. 实地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泊秦淮景点,亲身体验相关传统文化活动。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泊秦淮的概念,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泊秦淮的了解程度。

以泊秦淮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

2. 知识展示通过PPT、图片等展示泊秦淮的美丽景色、重要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结合富有代表性的泊秦淮故事和民俗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泊秦淮的独特之处。

3. 实地体验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泊秦淮相关景点,并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当中。

例如,学生可以观看精彩的泊秦淮戏曲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或品尝泊秦淮特色食物等。

学生可以根据实地观察和体验,记录感受并进行分享。

泊秦淮(杜牧)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秋日泊舟于秦淮河畔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教案将从诗歌背景、诗歌结构、诗歌意义等方面对《泊秦淮》进行详细解析。

一、诗歌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流传至今的一首千古佳作,该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年间。

贞元年间是唐玄宗时期,当时杜牧担任国子监博士,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职务。

这首诗情感丰富,给人以深沉的思绪和孤寂之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也许并不平静。

二、诗歌结构《泊秦淮》是一首五言绝句,共四个句子,每句四个字。

整首诗行井然有序,意象交融,表达了秋日温柔的美景,同时也蕴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诗歌意义《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秋天的景色,给人以宁静、闲适之感。

诗中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如“平泉落日圆”、“缆船空载别”等,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平泉落日圆”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

秋天的阳光斜照,映衬出平静而宁谧的氛围,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诗人描绘了秋天秦淮河畔的缆船。

诗中的“缆船空载别”既表达了离别之意,也蕴含着诗人的寂寞和孤单。

这里的“空载”意味着没有人乘坐船只,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通过“碧琉璃”与“玉户关”与现实景观相映,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这种交融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传递出一种哀怨之意。

《泊秦淮》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它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秦淮的秋天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离乡别井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四、总结通过对《泊秦淮》的解析,我们可以体会到杜牧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沉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其凝练的词句和生动的意象,将秋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杜牧不仅以其优美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坛的璀璨明星,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学习《泊秦淮》,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他的才华和他所表达的情感。

泊秦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秋天的美好向往和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咏史怀古诗》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其艺术特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泊秦淮》,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的咏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泊秦淮》,感受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偶、夸张、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

6.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等。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诗句、艺术特色、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对偶、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2. 课后背诵《泊秦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赤壁怀古》、《乌江渔者》等,进一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感悟1. 词汇解析:对诗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如“烟笼”、“寒水”、“夜泊”等,让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

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诗人杜牧和泊秦淮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比较: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6. 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诵读法: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比较法: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

五、教学资源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2.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其他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举例:在分析“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所暗示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无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讨诗句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泊秦淮》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能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文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课内生字词,掌握古诗文的基础知识,增强语文素养。
-意境的领悟:古诗文意境的抽象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需通过具体描绘、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领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加强指导。
-思想感情的深层解读: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的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
3.学生通过分析《泊秦淮》的意境、修辞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4.学生通过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5.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学会分享观点,解决问题。
6.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如创作诗词、解读历史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探讨诗人思想感情,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持续、主动探究古诗文的学习态度。
5.比较阅读《泊秦淮》与其他古诗文,如《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等,分析其异同。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过程:1、释题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秦淮河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借助图片来初略了解一番。

下面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音停顿和字音。

2、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

其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昏庸苟安,或抨击藩镇的分裂割据,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他的诗作中,绝句最妙,一向为读者所喜爱。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有《樊川文集》问世。

背景资料: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游秦淮,在岸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想起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奢靡的生活,视国政如儿戏,终于丢了江山,于是心生感慨,写下此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整体感知。

①再读诗歌,解决字词:泊:近:笼:②理解诗的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夜景)夜泊秦淮近酒家。

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恨事,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③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古诗泊秦淮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2. 学习并理解古诗《泊秦淮》的意义和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

2. 掌握古诗《泊秦淮》的意义和内涵。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3.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提问:“你们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什么了解?他们是如何创作诗歌的?”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诗《泊秦淮》(15分钟)1. 分发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 解读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心情和感受。

步骤三:讨论与交流(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诗《泊秦淮》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和词句。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理解。

步骤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古诗《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情景的想象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词语,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情景的想象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古诗的美和古代文人的情怀。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代文人的作品,比如杜甫、白居易等,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类似泊秦淮的地方,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泊秦淮-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泊秦淮-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泊秦淮-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元稹的生平事迹和诗文创作情况。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凉州词”风格特点,感受古人情感与理性并重的文学意境。

3.学会在阅读中自主思考、分析文本,增强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及创作能力的培养。

2.学习分析文本的方法,增强文字理解能力。

3.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了解唐朝元稹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背景,分析其对《凉州词》创作的影响。

2.掌握批注和鉴赏唐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泊秦淮》一诗。

2. 独立读诗让学生自行阅读《泊秦淮》这首诗,在读完后思考其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文本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泊秦淮》一诗的主体结构、词语意义和诗句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从情景、音韵、形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4. 共读诗歌教师带领全班朗读《泊秦淮》一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句的韵味和情感。

5. 批注鉴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批注鉴赏唐诗的方法,如对照文本结构、逐词注释、发掘象征意义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6. 创作小作文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课堂学习,创作范文一篇,表达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唐朝元稹的生平事迹和诗文创作情况,并通过鉴赏一首唐诗及自主思考分析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导入课题,以唐代名诗《泊秦淮》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朗读、鉴赏、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感理解、语文运用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

同时,也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区别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精确判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培养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七年级泊秦淮教学设计

七年级泊秦淮教学设计

七年级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泊秦淮》这首诗的含义,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包括对诗歌意境、意象和语言的品味。

4、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的重难点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秦淮河边繁华热闹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们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泊秦淮》。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杜牧的生平经历,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

2、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社会状况。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笼”字,形象地描绘出秦淮河畔朦胧的夜景。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烟”“水”“月”“沙”等,体会其营造的氛围。

3、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提问:“诗人在诗中借景抒情,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思考。

(五)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秦淮河畔的独特景象。

(六)写作手法探讨1、讲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明白诗人通过对陈后主沉迷声色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的回顾,讽刺了当时晚唐的统治者。

《泊秦淮》课文教案

《泊秦淮》课文教案

《泊秦淮》课文教案泊秦淮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内容。

2. 了解作者对秦淮河的描述,学习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景色。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来展开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发现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泊秦淮的独特景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泊秦淮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对秦淮河的印象。

2. 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泊秦淮》,并回答以下问题:- 泊秦淮的地点是哪儿?- 泊秦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作者对秦淮的印象如何?- 作者在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和词语来支持他们的回答。

3. 课文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作者对秦淮的描绘使用了充满感官的词语,如“圆亭”,“板桥”,“湖光”,等等。

-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整理自己的发现,然后共享给全班。

4. 合作写作(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意象或修辞手法,然后以泊秦淮的景色为主题,展开合作写作。

-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秦淮的景色,并尝试使用修辞手法来丰富写作。

- 教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提高写作的质量。

5. 分享和展示(15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选择一到两篇写作作品进行分享和展示,同学们可以相互欣赏和评论。

- 讨论每篇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6. 总结和提升(5分钟)- 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秦淮河的印象是什么?- 写作时你使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景色?- 你觉得写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课文教案的设计,学生可以在阅读《泊秦淮》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如何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的景色。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一:[泊秦淮教案]杜牧《泊秦淮》泊秦淮⑴烟⑵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⑶秦淮近酒家。

商女⑷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⑸。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挨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末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末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泊秦淮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的赏析与理解。

2. 难点: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准备课件、诗歌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叫做《泊秦淮》。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初步理解。

(学生自读)师:好啦,谁来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呀?生:感觉挺有意境的,但是有些地方不太懂。

师:哈哈,这很正常。

那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这首诗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写了什么呀?生:写了晚上秦淮河的景色。

师:对呀,那这种景色给人什么感觉呢?生:有点朦胧。

师:非常棒!那接着下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又说了啥呢?生:诗人晚上把船停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师:很好。

那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呢,这又表达了什么?生:好像是说那些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那种亡国的歌。

师:太对啦!那诗人通过这两句想表达什么情感呢?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吧。

师:没错,诗人通过描写秦淮夜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大家都理解了吧?生:理解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互动,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培养。

《泊秦淮-杜牧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泊秦淮-杜牧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泊秦淮-杜牧》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泊秦淮》。

2.理解《泊秦淮》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杜牧的生平介绍。

2.《泊秦淮》的背景和写作背景。

3.《泊秦淮》的全文解析及赏析。

三、教学重点:1.《泊秦淮》的主题和意境。

2.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感转折。

3.学生对杜牧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泊秦淮》中的意义和情感。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泊秦淮》中的诗歌语言和意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教室演讲:鼓励学生在教室上进行诗歌朗诵或解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大心。

五、教学准备:1.准备杜牧的生平资料和相关钻研效果。

2.准备《泊秦淮》的全文及相关解析材料。

3.准备教室讨论和演讲的环节设计。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杜牧的生平及《泊秦淮》背景介绍1.教师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宁文学成就。

2.讲解《泊秦淮》的背景和写作背景。

3.学生阅读《泊秦淮》全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第二课时:《泊秦淮》全文解析1.教师指挥学生逐句解读《泊秦淮》的诗句,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进行教室演讲,展示对《泊秦淮》的理解和赏析。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和总结1.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泊秦淮》中的漂亮诗句和情感表达。

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创作相关作品,展示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回顾杜牧的文学成就和《泊秦淮》的主题。

七、教学反馈:1.通过教室讨论和演讲,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判和反馈。

2.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加深对《泊秦淮》的理解和体会。

3.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或作业,检测学生对《泊秦淮》的掌握水平。

八、延伸拓展:1.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讨论,深入探讨杜牧及其代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

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

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

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

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

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这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知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五、教师小结:
《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

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