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本位_之争看_字_词_关系
环境法研究中的权利义务本位之争及其进路
环境法研究中的权利义务本位之争及其进路当前中国环境法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上"散"、实践研究上"松"以及整体研究上"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又共同导致了相关研究成果的"飘".从而致使研究成果的思想启蒙价值远远高于其对环境法治实践的指导作用,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环境法研究缺少一个共同的研究指向以及对该指向的深度认知。
这一共同指向必须能够帮助环境法研究克服"飘"的状态,即实现环境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缝对接,进而实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环保目标的实现形成助益。
能够担此重任的角色只能是环境行为,即环境行为应该成为环境法研究的未来指向。
又因为环境法研究所涉领域、内容无限广阔,所以本文只选择从一个视角来对此进行论述。
之所以选择本位之争作为论证的视角,是因为本位之争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制定环境法律规则时的倾向,同时也因为本位之争的确也是中国环境法研究领域重中之重的研究议题。
一、环境法研究中的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我国法学界关于环境权的理论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广义环境权论、公民环境权论和狭义环境权论。
广义环境权论者主要从主体和内容两个角度对环境权进行扩张性的研究。
公民环境权论者认为环境权应该是一个庞大的权利束,但是以公民环境权为基,他们以此为前提展开对环境权的性质、内容及制度实施方面的研究。
狭义环境权论者则是将主体限定为人类,并认为内容也只应包括生态性实体权利,而不应该包括经济性和程序性的权利。
只是这些理论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性质等最基本的方面都尚未达成共识。
但综合几者的观点,依据对权利主体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环境权可以分为公民环境权、集体(法人)环境权、国家环境权、人类环境权、自然体环境权、后代人环境权等。
依据权利内容的差异,主要包括环境资源使用权、环境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侵害请求权以及由此扩展到的更细致的环境权(如光照权)等。
浅析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
浅析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一、个人本位论引发的问题——弱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强调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主来设定教育目的,反对社会的过度干预和功利性教育。
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幸福。
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遵循“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注重学生天性的释放,认为学生都具备某些方面的潜质,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发现学生的天赋和激发其潜能。
上述思想有可取之处,但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一旦过度放任,听之任之而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可能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肆意发展,只一味强调自由而忽视对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进而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违背了教育初衷,降低了教育的产出,降低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社会本位论引发的问题——忽略学生的个性人离不开社会,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可被理解为以国家和政府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个人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以社会的要求为标准来培养人才。
例如,我们常听到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成为祖国事业的接班人”这类观点便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这种观点更强调的是符合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共性。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需求,没有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学生,课堂氛围枯燥、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对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易使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比如,天才神童宁铂被大学破格录取,他擅长诗词和围棋,最爱天文学,但学校一心想把他培养成能为国家所用的人才而将其安排到物理专业。
最后,在沉重的压力和过高的外界期望之下,他选择了出家,从此销声匿迹。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一味强调社会本位论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辩证关系不少观点认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对立的,但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个人本位论只看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脱离社会的人可能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
从“本位”之争看“字”“词”关系
于 文 字 . 属 于 语 言 ” 词 。
徐 通 锵 先 生 在 2 世 纪 9 年 代 后 明 确 主 张 :汉 语 的 基 0 0 “
本 结 构 单 位 是 ‘ ’不 是 ‘ ’ ” ] 里 ,字 ” 概 念 不 仅 字 . 词 。 [这 6 “ 的 指 书 面 意 义 上 的 汉 字 ,本 质 上 指 的 是 语 言 中 一 种 音 义 结 合 的单 位 , 且 在徐 先 生 建 立 的 “ 本 位 ” 论 体 系 中 , 而 字 理 这
徐 通 锵 、 文 国 等 则 提 出 “ 本 位 ” 来 反 x- 字 ’ 潘 字 , - ,… J 属
单 、 了 。本 文 借 对 “ 本 位 ” “ 本 位 ” 点 的 分 析 , 图 明 字 、词 观 试
使 字 与词 的界 定更 明 朗化
关 键 词 :文 字
语言
“ 本 位 ” “ 本位 ” 字 词
与 词 有 原 则 的 区 别 。 字 的 含 义 广 泛 、 糊 , 没 有 专 一 的 模 并 所 指 。 慎 的《 文解 字 》 ‘ ’ ‘ ’ 书 写形 体 ; 常 许 说 的 字 指 字 的 平 说 的 ‘ 字 清 楚 ’‘ 正 腔 圆 ’ 的字 指 字 音 , 音 节 ; 吐 、字 中 即 而 ‘ 人 之 立言 . 字 而 生 句 , 句 而 成 章 ’ 的字 则是 指 音 夫 因 积 中
韵 文 形 式 。 五 言 诗 、 言 诗 和 民 间 歌 谣 发 展 而 成 . 于 由 七 起 唐 代 , 于 宋 代 , 叫 长 短 句 。 小 令 和 慢 词 两 种 , 般 分 盛 又 有 一 上 下 两 阙 。⑧ 语 言 里 最 小 的 、 以 自 由 运 用 的 单 位 。 可
的 文 字 . 最 重 要 、 基 本 的 是 ‘ ’ 的 字 的 忠 实 记 录 。字 而 最 说 2
社会学史复习总结
中国社会学史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群学肄言》:是1903年,由严复翻译并引入中国的斯宾塞的社会学著作。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研究社会学的书,斯氏在书中充分的论述了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之难。
〔根本目的是阐明治理社会之艰难〕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交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视之以所治之方也。
2.群学:即今天的社会学,严复最初将社会学译为群学,解释主要依据荀子的思想。
严复给群学下了明确的定义:“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情之交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他认为,研究群学的目的,是为了明“群之理”,以“图自强”。
3.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传统的中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基础。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国家的政治根基在下不在上,在社会不在政治,在伦理不在法律,这种文化强调伦理关注家庭,以伦理治国强调统治者的道德品行,其伦理色彩浓厚,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精神不足。
4.李景汉: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他主导了北京的人力车夫调查、河北定县研究等调查研究。
他的主要著作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限度的讨论》等。
李景汉不仅为社会调查下了定义,还系统论述了社会调查对于中国的十大益处和社会调查遇到的十六条困难。
为中国的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学教学做出了奉献。
5.社会调查运动:是中国社会学者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参与民国建立之初希望与忧虑并存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发动的社会变革运动,以期实现政治改造。
社会调查运动从1918年陶孟和发表《社会调查》一文开始,至1937年抗战爆发一共历时20年。
此运动旨在以社会调查为依据,自下而上一点一滴实行社会改革。
社会意义主要有思想启蒙和关注平民生活两个方面。
社会调查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陶孟和和李景汉。
6.差序格局:是一种以己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向外推而形成的类似涟漪状的社会结构。
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提出的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格局的概念。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先秦两汉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就是用诗来表达心理面的东西。
具体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
内涵:(1)“诗以言志”发端和“情志合一”的确认。
在先秦起初的“诗以言志”中,人们眼中的诗,大多数是作为“用”的诗,而不是用来创作诗。
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中把“诗言志”分为四个方面:一、献诗陈志,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现都只是对《诗经》文本的运用。
这样,最初形态的“诗以言志”,在具体的运用中,不妨称之为“以言志”“诗以言志”是“用诗”“引诗”。
(2)《诗大序》中明确的提出作诗与言志之间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从中可以看出《诗大序》承认诗歌是抒情(3)诗言志”的政教功能所表现的集体之志的情感。
“诗言志”的原始内涵并非只为“志”,而是含情的“志”。
因为“诗言志”原初状态本身指向并不确定,他既可指原始的个体自然情性,也可指受道德节制而具有教化功能的社会集体之志。
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诗论中核心是放在“言志”这一层面上的,而这个“志”是更偏向于政治集体之志,淡化个人自然之情的。
(3)由群体情志向诗言个体情志的转变。
到了汉末的动乱,儒家的思想受到质疑。
这就促使人们对社会制度、传统伦理与个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加之汉代的人物清议,魏晋人物的品藻,使人们不断发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才情、风貌的美,而对这些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人的个体情志的充分肯定。
此外魏晋玄学反对礼教对人情感的约束,提倡顺应自然,魏晋玄学的哲学观念由政教功利的诗学向审美诗学的过渡。
魏晋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觉醒”,也可以说诗人的觉醒时期。
正是在这个儒家思想衰退、异端思想兴盛的活跃期,各种文学观念开始自觉形成,文学创作也更加强调抒发人的性情。
李宇明_汉语语法“本位”论评——兼评邢福义“小句中枢说”
汉语语法“本位”论评——兼评邢福义“小句中枢说”李宇明《马氏文通》问世近百年来,汉语语法研究不仅在挖掘和描写语法事实、揭示和解释语法规律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而且也在不断地探索适合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寻找汉语语法的“本位”或“中枢”,就是探索适合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一种重要体现。
本文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汉语语法学史上提出或表现出的一些“本位”观念、特别是对最近提出的“小句中枢”说进行分析评论,希望以此对认识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有些许裨益。
一语法学史上的五种“本位”观在汉语语法学史上,表现出来的汉语语法本位观念和明确提出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五种:A、马建忠的“词类本位”;B、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C、朱德熙的“词组本位”;D、徐通锵的“字本位”;E、邢福义的“小句中枢”。
1.1马建忠的“词类本位”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法学诞生。
《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本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
《马氏文通》以词类(字类)为纲来建立它的语法系统,洋洋十卷大作,除《正名》一卷外,八卷讲“字”,一卷论“句读”。
当然,篇幅的多少还只是其本位观念的表象,但从本质上看,《马氏文通》也是通过对词类的详细论述来讨论句读的。
论句读是其目的,但词类是其观察、研究语法的起始点,是其语法体系的本位所在。
正如《马氏文通·例言》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
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传统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对于形态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法(特别是构形法)控制着句法,把词类作为语法本位显然有较多的合理性。
但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不是词法控制句法,而是句法控制词法,所以对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显然不是或不宜作为语法的本位。
《马氏文遥》开创了汉语语法学,“导后人以先路”,功不可没,但是它从西洋语法“葛郎玛”中所借引来的“词类本位”观念,显然不大适合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
宁德师范学院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试卷
宁德师范学院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试卷系级专业班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
(14分)1、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讬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2、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A、莫、休、甘、武B、炎、寒、贼、溪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3、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昏婚B、睹覩C、置寘D、沽酤4、下列字中完全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A、颖信坑B、戒御灾C、舂武星D、床过本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中的“说”与“悦”是一对: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6、下列各组字,都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A.甘朝問篇B.即脩咩灋C.眉莫亦高D.溢箕杯徙7、《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指的是“六书”的: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8、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A、刃日除齐B、象朱牧闻C、集日信暴D、山河旦车9.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田厷牧赖B.鱼本孟恭C.人上逐甦D.刀刃亦泪10.下列各组汉字,有相同意符的一组是:A.造徒徙近B.勝肺胡朝C.祈視祁禁D.閭聞閩閨11.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声符均居于一角的一组是:A.修、滕、栽、戚B.腾、衷、颍、載C.钱、務、隨、徽D.旗、施、徒、從12.许慎所说的“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是指“六书”中的:A.会意B.形声C.转注D.假借13. 现在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的时代是:A.夏代B.商代C.周代D.新石器时代14、下列各组属于通假关系的是:A、信伸 B 、炮砲 C 、采彩 D 、泪淚答题卡:1—5( C D A B A ) 6—10( D C B A A )11—14(D C B A )二、填空题(11分)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9353个汉字的表意符号归纳为_540_部。
2、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10分)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
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
”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
A.曰B.为C.谓D.谓之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
试比较词本位与字本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_刘雯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 2008年2月294试比较词本位与字本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刘雯(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上海,200062)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02—0294—01引言《马氏文通》仿照西方语言研究模式建立起汉语语法体系,恰值西方本位语法盛行之时,自马建忠奠定了汉语“词本位”的研究方向后,中国语言界仿佛视若珍宝。
但是这个基础——词本位语法体系,本身就是个移西就中之作,它无视汉语的语法特点。
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西方的词本位语法体系根本不适应汉语的实际,以词类为纲来描写汉语语法现象,只能是削足适履。
真正适合汉语这双脚的应该是字本位语法体系,这点尤其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一、以字本位为原则的教学效果显著很多汉语课本里的拼音是按照词为单位划分的,这使外国人走入一个误区,学汉语以词为单位,而教师也往往以词为语法单位教学,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和以汉语为母语教学的启蒙阶段非常相似。
中国传统的汉语教学从来就是“字本位”的,试看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教学课本,着重的都是识字教学。
我们再看现今幼儿学习汉语的情况,总得经历一个先识字后学词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在学习了常用字的基础上,再进行组词、造句、篇章的训练,才比较稳妥。
对外汉语教学也是如此,先学汉语常用字,然后会发现这些常用字可以构成很大一部分的高频词。
我认为,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希望长期学习汉语的人士是非常重要的。
法国汉语教师学会主席白乐桑先生一直致力于汉字教学法,他曾与张朋朋先生合著《字》(也译作《汉语语言文字启蒙》),在法国立即产生了轰动,引起了一股“学汉语”热。
这本以“字本位”为原则编写的教材受到如此的好评,可谓对以“词本位”的汉语教学体系造成冲击,并且,白乐桑先生和张朋朋先生在法国的教学实践证明,法国人学汉语用“字本位”比“词本位”效果更好。
文学论争的“场域”与“本位”
从 2 纪的 中国文学思 潮打 量 ,文学论争 的频 繁起于 现代人 对话交 流的需 要 , 0世
从最 初面对 面论争 形式 的文 艺沙 龙 ,到 集 中 于表 达共 同主 张及 集 体 宗 旨的 同人 刊 物 ,再到 由整 个组织 机 构所 展 开 的 机关 刊 物 、制度 化 管 理 下 的期 刊 杂 志 社 ,现 代 人在专 业领域 交流论 争 的 “ 域 ” 越 来 越 大 ,极大 地 满 足 了他们 对 于 观念 及 思 想 场
群体 的政 治大众 ,弱 化 了作为 “ 体 ” 的文 学 创 造 者 的个 性 因 素 。然 而 ,这 种 思 个
潮对 大众 的影 响力 及 对 文 学 表 达 主 体 的 规 训 力 不 是 直 接 来 自于 权力 部 门 的管 制 ,
它仍 然是 通过 文学 话语 发表 的言 论 阵 地—— 文 学 期 刊来 作 用 的 。如对 主 流作 家作 品 的宣传 ( 供规定 的 范本 ) 提 ,对重 大 文学 理 论 问题 的 阐 发 ( 似 于 社 论 ) 近 ,有 选
制 度化期 刊 。我 们可 以 明显 地感 受 到 ,现 代 人 的文 学 及 文化 论 争 由个 性 话 语 到 集
体话 语形 态 的权 威管 制 的路途 。虽然 从 某种 意义 上说 ,这种 对 论 争话 语 权 力 的 制 度化 大大 强化 了现代话 语言论 的 “ 主式 ” 管理 ,越 发 表 达 出 “ 多数 人 ” 的 民 民 大
地 ,是话语 言论 的集散 地 ,是 现 代社 会 文 化思 潮 得 以记 录 和体 现 的 园地 。其 对 现
代文 学思想 及观念 发展 的影 响力是深 远 的。 对于人 文领域 的论 争 ,我 们一直 以春 秋 战 国时期 和 五 四新 文化运 动 时期 为 傲 。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
■本期关注:课程改革20年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顶层规划。
同年9月,伴随着义务教育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工作的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式拉开序幕。
今年6月8日,是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二十周年的日子。
为更好地反思、总结二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与成果,本刊自第6期开始特设“课程改革20年”纪念专栏。
欢迎广大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参与专栏的建设,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图片来源:苏州外国语学校,蒋世颖/摄总第299期5视 点2001年,我国教育部高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的旗帜,开启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称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征程。
20年来,全国各地一所所学校犹如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
一批先锋学校涌现出来,诸多改革样本打磨出来,给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界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魅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向的素质教育愿景——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越来越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旨在重温本次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钟启泉摘 要:21世纪初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学校教育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伟大征程,给整个基础教育界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魅力。
本文旨在重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的根本诉求,梳理实现素质教育愿景的教育理念及其方略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探讨深化改革进程中直面的“课堂革命”的挑战与课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知识本位 素养本位 课堂革命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诉求,同时探讨深化改革进程中直面的“课堂革命”的挑战与课题。
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
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给我们讲了一个天才商人辉煌时的故事。
一代丝绸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场上和政治斗争的旋涡里,练就了一身本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来往于官场、商场、情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尽显一时之风光。
古语说得好,得胜于斯,必败于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沈一石身上,我们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无奈,以及商人在官场斗争中的最后下场。
沈一石的命运无不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息息相关。
“当官”不成直接“发财”皇粮从法理上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要侵犯私有产权从来就不大容易。
由于皇粮有限,造成官场资源稀缺,官位的稀缺凸显了封建社会官职的高贵。
这种高贵对于多数谋求当官的人来说,除了光宗耀祖之外,还与发财联系在一起。
于是,当官成为一举两得、名利双收的事。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当官”与“发财”紧密相关。
这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皇帝们既没有能力靠一己之力或一家之力打理江山,又必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统治江山,所以,不得不报出一个有诱惑力的市场价格,以便吸引普天下的“职业经理人”。
对于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抱负却又由于各种原因当不到官的人来说,既然“当官”是和“发财”联在一起的,那么,在当不到官的情况下,直接去“发财”也是一条捷径。
有一首打油诗说得好:“老天下雪不下雨,下雪之后变成雨,下雪变雨多费事,不如现在就下雨。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爱财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道”不同而已。
皇帝能够“忽悠”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的一个绝招,就是为广大读书人提供取财之“正道” ??当官。
倘若没有机会走上当官的“正道”,尽管是一大不幸,但如果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经商来实现发财的愿望,也是挺好的。
在从商的路上,中国并不缺乏人才。
背靠官府好做生意沈一石是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典型商人。
他很有商业嗅觉,也很有管理能力;他很会算账,也很懂官场潜规则。
关于“字本位”与“词本位”争论的相关问题
本文将从双方本位说的起源、 本质、 优劣方面进行讨论。
一
徐通锵先生在 1 9 9 4 年发表 了《 “ 字” 和汉语研究的方
法论一兼评汉语研究中的“ 印欧语的眼光” 》 , 将中西方的
思维形式以及与之形成的中西不同语言结构进行了对 比,
对“ 印欧语眼光” 的思考
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借用 了西方的语 在其 1 9 9 7 年的《 语言论》 中更是对印欧语和汉语的结构原 法学理论。一直以来, 我们所学习的语素、 词等语言单位, 理进行了全面描写, 他认为, 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概念、
推理,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词 、 句子、 篇章的语言结构, 主语、 谓语等语法成分均属舶来品, 不可否认, 以这种印欧 判断、
语语法体系为基础而建立起的汉语语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 概念受到判断的制约, 词受到句子规则的支配, 印欧语的语 是符合我们汉语的语法事实, 我们也确实由此解决了不少 法特征突出, 词根据句子调整形态; 而汉语传统的思维是
类本位” ( 马建忠《 马氏文通》 ) ; 对英语语法体系的学习探 盈 ,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便是经典一例, 如果说“ 象” 如同
“ 比类” 相当于印欧语中的推理, 那么 索, 促进 了汉语 句法分析的研究 ( 黎锦熙《 新著 国语 文 是印欧语中的概念 ,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之争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之争(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之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能对社会对人产生多方面影响,又受多方面的制约。
声辞之争:晚明曲学建设谫论
散曲文学格调之下沉明散曲经二百余年发展,在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合力作用下,终成“南盛北衰”之格局,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由多样转为单一。
此阶段是中国古代散曲史上最后一次繁荣期,南散曲的炽盛为曲坛注入新的生机。
但本阶段散曲作品风貌日渐趋同,北散曲精神气质渐与南散曲同质化,曲坛被“艳”“软”风气所笼罩。
文人极少在散曲创作中反映当时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过分追求语言的雅丽精致,作品内容愈发乏味,内涵愈发空洞。
散曲之文学格调不断下沉,既失去了俗文学的趣味,又无法跻身正统文学序列,最终成为文人群体消遣、炫技之工具。
散曲文学在香软风气中走向没落,部分作家开始从民间汲取养分,转而拟作“小曲”,但随着明王朝的终结,这一进程被暂时搁置,终究未能扭转颓势。
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于明后期高度成熟,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和思想观念依然牢固地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固有矛盾正在深化。
君主专制控制力减弱,东林党、复社等近代政党雏形出现,朝堂权力争斗更加剧烈。
同时,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
工商从业者迅速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乡人口流动加快,社会习俗已由崇尚节俭全面转为追求奢华。
诸多因素促使社会思想进一步解放,通俗文学发展进入高峰,成为文学的主流。
散曲创作中“言志”题材迅速减少,“言情”成为大宗。
文化界大多席位被江南文人占据,南散曲创作规范日益严谨,南曲曲学完整建立,南散曲文人化完成。
针对明中期崇北文人对南散曲的批判,崇南文人开始了全面反击。
南散曲取代北散曲成为曲坛主流,明散曲“南盛北衰”格局由此定型。
总体来看,明后期散曲在“情”和“志”上皆相当不足。
词学中有“游词”概念,特指性情不足、缺乏儒家诗教情感寄托的一类词作,若借用至散曲学中,将类似曲作称为“游曲”可也。
明后期散曲虽整体格调不高,但创作技艺却值得肯定,随“昆腔”兴盛和南曲曲谱、曲律之完善,南散曲之音韵谐和、腔调婉转、言辞雅丽、排布精巧已登峰造极。
明前、中期始终有文人尝试提升散曲的文化品位,使声辞之争:晚明曲学建设谫论○才峻087其具有诗体之功能,以摆脱卑下的文体地位。
【密训资料】古代汉语00536
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与前四书性质不同,不是汉字结 构类型。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只是补足早期字不足的一种手段。 以汉字的书写载体命名的字体称谓,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和周代都有甲骨文, 但殷商居多,因而把甲骨文视为殷商文字的代表。它是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金文”也是根据文字书写的载体而命名的,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分为两大派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所规定采用的标准字体。“篆”书这个名词正反映了小 篆逐渐脱离“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物性而走向符号化的形体特点。 汉书由篆文向隶书的演变过程叫做隶变。隶书是起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趋于成熟的一种新 型字体。 汉字构形系统的最后定型是隶书阶段,它的书写元素的最后定型是楷书阶段。
古代汉语
目录
第一章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1 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1 第三章 古书的用字.................................................................... 1 第四章 古书汉语词的构成........................................................ 2 第五章 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3 第六章 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3 第七章 词义关系........................................................................ 3 第八章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4 第九章 动词、形容词、名词....................................................4 第十章 数词及数量表示法........................................................ 4 第十一章 副词............................................................................ 5 第十二章 代词............................................................................ 5 第十三章 介词............................................................................ 6 第十四章 连词............................................................................ 6 第十五章 语气词........................................................................ 7 第十六章 判断句........................................................................ 8 第十七章 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8 第十八章 语序和省略................................................................ 8 第十九章 古代文献的阅读........................................................ 9
2024年吉林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24年吉林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模拟考试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集成电路保护条例属于()。
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国际条约2.根据《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注重评估()的质量和效果。
A.数据资源收集B.数据资源供给C.对外服务D.人才服务3.根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属于()方面的措施内容。
A.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B.创新人才评价机制C.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D.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4.一些()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
A.一线城市B.大型城市C.省会城市D.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5.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A.均衡B.协调C.高速D.平稳6.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各类人才。
A.用好用活B.用对用活C.用好用准D.用足用活7.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网络的应用技术。
A.3GB.4GC.5GD.6G8.要建立以()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A.贡献B.素质C.信任D.成果9.根据《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项目(课题),不把()作为申报指南、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A.技术路线B.经费预算C.项目成果D.论文10.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答案:D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浅析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
浅析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摘要:教育目的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的起始点,许多的教育问题的产生都与教育目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育面临着人和社会的需求孰轻孰重的矛盾,但人依托着社会,社会以人为基础,无论是把社会还是把个人孤立地作为教育目的的唯一出发点都是片面的,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注重个人潜能和个性的前提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一、教育目的的基本涵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培养人的总目标,因此教育目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时代的变迁而变动。
它的基本定义为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1]。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是从宏观的视角关注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教育目的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目的在不断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也日趋丰富。
但是教育目的应以发展个人还是发展社会为中心仍然存在着争议。
二、个人本位论引发的问题――弱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哈耶克认为有形与无形的资源是广泛分散于社会成员之间,且个体间的资源不同,导致了个体在能力方面的差异[2]。
教育促进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激发个人的身体潜能、语言潜能、思维潜能、创造潜能以及情感和人格力量的潜能。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
反对社会的过度干预,以社会价值来引导人的发展方向,以及教育的功利性。
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幸福[3],当然这样的目标也不仅限于儿童,对于任何受教育者都适用。
幸福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一切人类实践所可能拥有的至善,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关于“字本位”与“词本位”争论的相关问题
关于“字本位”与“词本位”争论的相关问题高欣【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0【摘要】Since the book MashiWentong was published in 1898 , linguists have been exploring a suitable approach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 and constantly looking for Chinese grammar ’ standard .The word-based standard has occupied a central po-sition.In the 90's in twentieth century , XuTongqiang put forward a theory of Chinese grammar , which is based on the word-based standard .There have been a debate about the basic uni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自1898年《马氏文通》以来,语言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道路,不断寻找汉语语法的“本位”,词本位的建立发展一直占据中心地位。
20世纪90年代,徐通锵先生提出了以字本位为核心的汉语语法理论体系,并与传统的词本位就汉语的基本单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总页数】4页(P126-129)【作者】高欣【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相关文献】1."词本位"还是"字本位"有利于汉语语言学?——第一届"汉语独特性理论与教学国际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 [J], 彭泽润;潘文国2.关于字本位教学法和词本位教学法的关系 [J], 刘颂浩3."字本位"与"词本位"教学方法结合质疑——兼与刘颂浩先生商榷 [J], 管春林4.试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本位"与"字本位"之争 [J], 倪伊芯5.海外进行字本位教学与词本位教学的对比实验报告 [J], 曾晨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从举例来看相当于一段所说的词与离合词。 [11] 总的来看,“字本位”和“词本位”所争论的就是谁是
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或者说,他们争论的焦点就在于, 汉语的“字”和“词”孰重孰轻。 无论是哪种观点,我们都要 从汉语自身的特点出发。 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它是表意 文字系统,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和 应 用 规 律 ,其 书 写 工 具— — —汉 字 ,虽 然 有 些 能 够 表 音 , 但主要的功能还是表意。 因此,我们就要从立足于印欧系 “词本位”观点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表音文字转到表意 文字上来,以汉藏语系的观点来研究汉语,创造出具有汉 语汉字特色的语言学之路。
徐 通 锵 、潘 文 国 等 则 提 出 “字 本 位 ”,来 反 对 “‘字 ’属 于文字,词属于语言”。
徐通锵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明确主张:“汉语的基 本结构单位是‘字’,不是‘词’。 ”[6]这里,“字”的概念不仅 指书面意义上的汉字, 本质上指的是语言中一种音义结 合的单位,而且在徐先生建立的“字本位”理论体系中,这 一音义结合的单位既不是语素, 又不是词。 徐先生在其 《‘字’和汉语的语义句法》中说:“词是印欧系语言的基本 结构单位,而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 字不能光看成为‘写’ 的文字,而最重要、最基本的是‘说’2的字的忠实记录。 字 与词有原则的区别。 字的含义广泛、模糊,并没有专一的 所指。 许慎的《说文解字》的‘字’指‘字’的书写形体;平常 说 的 ‘吐 字 清 楚 ’、‘字 正 腔 圆 ’中 的 字 指 字 音 ,即 音 节 ;而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中的字则是指音 义结合的语言结构单位。 这说明,‘字’可以指‘言’,‘言’ 也 可 以 指 ‘字 ’,如 五 言 诗 、七 言 诗 等 ,言 和 字 可 以 合 而 为 一。 ‘字’实际上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把它仅仅 看成一种文字的书写单位是没有道理的。 ”[7]
位,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他们的“词本位”观点,多 少受“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声音是语言的符号,而 文字则是符号的符号”[3]观点的影响。 孰不知,索绪尔在 其理论中提到的“词”与汉语中的“词”不是一回事。
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4] 然而,其在论述文字体系中的表意体系时,明确指出:“这 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 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 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 ”“对汉 人来说, 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 在他们看 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 ”[5]
关键词: 《荀子》 “與” 用法
在现代汉语里,“和、與、同”三者的用法和意义基本 相同,都可作介词和连词用,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连 接前后两个结构和词性相同的成分。 但与“和、同”相比, “與”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大缩减了,基本上处于残存状态。 而在古代汉语里,“和”与“同”是很少用作连词和介词的, 它们的功能大多是由“與”字来承担的,所以“與”字被广 泛使用,出现频率也很高。
的一个个音节,不管它在多大程度上独立地来表达作用。 之所以我们觉得有些字的组合看起来像词, 有的看起来 像词组或短语,与其说是各种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标 准,倒不如干脆说就是凭音节数标准:两个音节的,只要 意义上一般说得过去,怎么看怎么像‘词’,三四个音节以 上 的 ,说 是 ‘词 ’,怎 么 看 都 觉 得 有 点 不 顺 眼 ,而 ‘音 节 数 ’ 说白了,就是字数。 ”并通过对“文字”这一概念对其字本 位进行阐释:“《说文解字·叙》上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作 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果我们 同 意 ‘文 ’、‘字 ’实 际 上 都 是 ‘字 ’的 话 ,就 可 以 理 解 为 ,中 国传统造字理论其实也主张字本位,或者说是以字造字。
潘文国在其《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中提出:“汉语的字 都是‘形音义三位一体’:一个字形,一个音节,一个音义。 在多数情况下,这三者是对应的,但由于对汉字来说,它 不是语音的记录,有着比西方语言词的形体大得多的‘自 主 权 ’:它 表 音 节 是 必 然 的 ,但 表 义 与 否 却 可 以 有 程 度 的 不同,有时较实,有时较虚,有时更是隐隐约约,若有若 无。 这就造成了在西方语言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即 在不少情况下, 一个字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表示它所代表 的意义,而只是为了表示这里需要有一个音节。 ”又说: “传统的‘字’既指书面上的一个个方块字,又指说话里边
23
○ 语言文学研究 2010 年5月号上旬刊
《荀 子》 中 的 “與” 字 探 析
马瑞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 中文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 本文以《荀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中“與” 字例句的深入分析,归纳了其词性和用法。 《荀子》中“與” 字除作介词和连词外,还被用作动词、名词、副词和助词, 用法比较广泛,除了有一般用法外,还有字典辞书中所没 有的特殊用法,体现出了专书中词语用法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章士钊.中等国文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 [3][4][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5. [6]徐通锵.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制[J].语言文 字应用,1999,(1). [7]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 1994,(2). [8]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9]赵元任.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译文载袁 毓林主编.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 展— — —赵元任语言 学论文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10]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1. [11]程雨民.汉语字基语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3.
字和词的关系似乎已经得到了比较妥当的解决,那 就是把文字看作是单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由此 将字和词分而治之:字属于书写符号系统,而词属于语言 符号系统。字与词的关系实质上是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 字无法取代语言本身。 “字”,是指字形,是语言的书写符 号体系;“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对这种 界定,黎锦熙、吕叔湘、王力、高名凯、孙常叙、张世禄、张 永言等前辈已达成的共识是:字是文字单位,词是语言单
头走路了。 ” 修辞手段在幽默语言中的大量使用, 既体现了修辞
的功能,又是幽默语言所独有的特色。 幽默语言是借助语 言手段表达的幽默。 它以语言为载体, 不依赖于词汇语 义、语用、语境、语音等语言技巧的单一使用,还经常是几 种技巧,尤其是修辞的运用。
幽默是一股香气,一些装饰点缀,往往只是在语句与 缀字之间的新巧花招,这些技巧尤其体现在修辞上。 更重 要的是,幽默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与心态。 一 个有着高度智慧、幽默心态而又纯熟地掌握了语言艺术技 巧的人,能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最 终达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的境界。
《现代汉语》对“字”的定义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 写符号系统,是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对“词”的解释 为: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 词是句 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独立运用”是指能 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 法作用)。 [1]
从定义上看,“字”与“词”处于两个层面上。 第一个提 出 “字 词 之 分 ”的 学 者 是 章 士 钊 先 生 ,他 在1907年 出 版 的 《中等国文典》里第一次提出了后来成为汉语语法基础的 “词”的概念,说:“句,集字而成者也,如《孟子》云:‘齐宣 王见孟子于雪宫。 ’共九字为一句,分视之则为字,合观之 则为句,此字与句之区别也,右所引句,共九字也,而自文 法 上 观 之 ,则 ‘孟 子 ’、‘齐 宣 王 ’、‘雪 宫 ’皆 名 词 ; ‘ 见 ’, 动 词 ;‘于 ’,前 置 介 词 ,共 五 词 也 ,是 一 字 可 为 一 词 ,而 一 词 不必为一字。 泛论之为字,而以文法规定之则为词,此字 与词之区别也。 ”[2]
“與”在《荀子》中共出现了21Fra bibliotek次,除作介词和 连 词
外,还被用作动词、名词、副词和助词,用法十分广泛。 下 面就通过引用例句,对“與”字以上的各种用法作详细的 分析和说明。
一、用作介词 “與 ”用 作 介 词 的 共 有 114 例 , 占 总 数 的 53% , 所 占 比 重最大,是“與”字在本书中的主要用法。 “與”作介词的用 法比较繁复,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與”常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表示施动 者在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所组成的结构作状语,有 时也作补语,可译为“和”、“跟”、“同”等。 按照宾语出现与 省略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 1.“與”的宾语紧跟其后出现,共有70例,如:(1)“夫不 知其與己無以異也。 ”(《荣辱》)(2)“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 (《儒效》)”(3)“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 ”(《议兵》)当 “與 ”的 宾 语 是 名 词 、代 词 时 ,如 上 面 的 “其 與 己 [自 己 ]”、
关键词: 文字 语言 “字本位” “词本位”
《现 代 汉 语 字 典 》对 “字 ”与 “词 ”的 解 释 为 :字 :①文 字。 ②字音。 ③字体。 ④书法的作品。 ⑤字眼。 ⑥字据。 ⑦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 ⑧旧时称女子 许配词。 词:①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 ②一种 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 唐代,盛于宋代,又叫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 上下两阙。 ③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利用了形体的区别性原则,其发展 成分为‘文’、‘字’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文’,依类象形,即 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摹写,为‘六书’中的象形、 指事,其复杂的则为会意;第二阶段‘字’,形声相益,或在 形上添声;或在声上添形,为转注、借声移形的为假借。 ”[8]
其 实 , 关 于 字 词 , 早 在 1975 年 赵 元 任 先 生 首 先 提 出 : “按西方语言学家的眼光来分析汉语并确定像结构词这 样的单位可能有用……但这不是汉人想问题的方式,汉 语是不计词的,至少直到最近还是如此。 在中国人的观念 中,‘字’是中心主题,‘词’则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辅 助性的副题。 ”[9]吕叔湘甚至认为:“汉语恰好相反,现成 的是字,语言学家的课题是研究哪些字群是词,哪些是词 组。 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 义,就是因为本来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 ”[10]对此,潘 文国也提出“字”是汉语的天然单位,与英语不同的是,汉 语中的词也是分析出来的,不是天然的。 程雨民则把字称 为语素,甚至不承认汉语中有词这一级,他的语言单位是 字、字组、短语、句子四级,其中的“固定字组与话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