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陌生化技巧在《又来了

合集下载

陌生化:文学语言的美之所在

陌生化:文学语言的美之所在

张爱玲的语言艺术
►3、“现在他总算熬出头了,人们对于离婚的态 度已经改变,种种非议与嘲笑也都冷了下了。反 而有许多人羡慕他稀有的艳福。这已经是一九三 六年了,至少在名义上是个一夫一妻的社会,而 他拥有三位娇妻在湖上偕游。难得有两次他向朋 友诉苦,朋友总是将他取笑了一番说:‘至少你 们不用另外找搭子,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 将。’”——《五四遗事》
►2、情敌的彼此想念,比情人的彼此想念还要多。 (《围城》)
►3、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 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 本一样雄厚。
《围城》的语言艺术
►4、自己答应过去看她,何妨去一次呢?明知也 许从此多事,可是生活实在太无聊,现成的女朋 友太缺乏了!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片 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
►11、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 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 掉下来。
►12、方鸿渐恨不得把苏小姐瘦身体里每根骨头都 捏为石灰粉。
《围城》的语言艺术
►13、父亲道“人家不但留学,而且还是博士呢。 所以我怕鸿渐吃不消她。”——好像苏小姐是砖 石一类的硬东西,非鸵鸟或者火鸡的胃消化不掉 的。
换一种写法
►所谓“陌生化”,通俗地讲,就是“换一种说法”, 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说我们习见的 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 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 “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语言的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在事物指称和 语言结构上除旧布新,这样就可以使习用性、惯 常性语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审美价值,从而 使文章亮丽多姿。
► “我潇洒地做了一个飞吻的动作,不经意中似乎被 什么扎了一下,哦,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 (余华《十八岁远行》)说成大白话就是:我无意中发 现自己长出了胡须。

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

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

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诗人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陈望道先生认为“紫色是高贵、神圣、优雅、温厚的特征”。

曾专修西洋画的诗人,善于在诗歌中运用色彩的渲染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活泼。

在这里,“紫色的灵魂”是诗人对勤劳纯朴、宽厚善良的大堰河最高贵、最神圣的赞美。

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正如雅各布森所说,语言的陌生化就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的违反”,即运用艺术技巧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以增加知觉的难度和长度,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其语言“陌生化”现象随处可见,笔者作了一些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鉴赏和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

一、通过“陌生化”来美化意象,增强读者的审美感知在《社戏》一文中鲁迅是这样描写故乡月色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初看之下,“朦胧”一词似乎用语不当,其实这正是鲁迅先生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表现,“朦胧”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写活了乡村月夜的美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恋,也是其用语的高明之处。

而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又是这样来回忆他童年的乐园的:“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表面上看,“似乎”与“确凿”自相矛盾,其实不然,这是语言的“陌生化”,“确凿”是对“似乎”的进一步补充:只有野草的百草园已是我的乐园了,更何况园中有石井栏、皂荚树、油蛉、蟋蟀、蜈蚣、桑椹等非常好玩有趣的东西,还有下雪天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等游戏项目,百草园简直是我的“天堂”了。

语言陌生化技巧

语言陌生化技巧
春风在曲折盘旋的巷子里误入歧途。 (写巷子的幽深)
童年的故事,如今在打盹。 (童年的记忆在存封)
2、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凄寂的寒光浸洗了空洞的楼房。(古旧楼房)
苍鹰在蓝天上写它自以为潇洒的草书。(苍鹰 在蓝天上飞)
小溪在汩汩声中织出了我们分别时刻的回忆。 浅浅的酒窝,荡漾着浓浓的幸福。 把话语的碎屑溅落在窗外的晾台上。 刺眼的阳光粘在背上 一声孤寂的蝉声碰伤我寂寥的目光。 她的纯朴曾经收割了我春季的爱情。 一颗心牵着笔行走,拾几片北方的落叶。
作文高分之道
语言陌生化技巧
【写作指津】 高考作文“文句有意蕴”,指的是一篇文章
的文句应该厚实有物,富有内涵,字句中见情见 美,见智见理,读起来有味道,耐咀嚼,给人以 意味深长的回味与启迪。那么,怎样才能做到 “文句有意蕴”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语言陌生化
1、比如你爱一个人,不要直接说我太爱你了,爱死你 了。 我要把你像烟一样抽在嘴里,吸在肺里,让你停留在离 我心脏最近的地方。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制起来.风干,老了的时候下酒喝。
我的目光在你身上停留了整整一个夏天。
2、你想表达思念家乡的意思.你不要说故乡啊,我思 念着你,魂牵梦萦着你。
故乡的月最咸,因为它浸着思乡人的泪涟涟
3、快艇航行在海面上”“河水缓缓地流着”,不易引 起读者的审美关注
“快艇犁开了水面” “河水无力地伸着懒腰” 4、“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
曹雪芹这位写作大师就是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妇刘姥姥 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房屋里的挂钟,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陌生化的心里基础是,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 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基本技法

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间离方法

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间离方法

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间离方法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间离的德文是“Verfremdung”,这是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

孙君华在《试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中指出布莱希特在《娱乐剧还是教育剧》(1936)一文中初次阐述间离效果时袭用了黑格尔的“异化”(Entfremdung)一词[3]。

“Entfremdung”的本意就是疏远的意思,至少在黑格尔那里,其内涵是取其本意的。

然而异化(Entfremdung)这个词到了马克思乃至卢卡奇那里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4]后来布莱希特另造新词显然是为了避免引起误解。

莱因霍尔德·格里姆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中,将“Verfremdung”的来源之一追溯到马克思的异化学说,恐怕是一种望文生义。

“Verfremdung”在英文中通常被译作Alienation[5],原意指情感上的疏远和冷漠。

也有人将其译作“estrangement”[6],也是疏远的意思。

由此,其中文直译当为“疏远”,而“间离”也有疏远之意,这是一种更为书面化的译法,“陌生化”则是比较通俗的说法。

布莱希特常将“V erfremdung”与“effect”(效果)构成一个短语,其中文意思应当是“疏远效果”,通常译作“间离效果”或“陌生化效果”亦无不可。

而“间情法”或“离情作用”,以及黄佐临先生曾竭力主张的“破除生活幻觉的技巧”等译法,由于它们距离“疏远”的本意太远,难免会给理解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独特内涵造成误解。

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叙述体戏剧所特有的特征。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再现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再现

感、 新奇感 , 它是使作品成其为文学作 品的重要手法 。“ 陌 生化 ” 又 不 同于我们 老生 常谈 的 “ 异化” , 也 有异 于 “ 陌生
性” 。“ 陌生化 ”是作 品实现文学性 的一 种艺术表现手 法 ,
“ 异化 ” 是保 留原作 “ 丰姿 ” 的一 种翻译 策 略 , “ 陌生 性 ” 是 “ 相对 于 目的语文 化 中各种 规范而 言的差异 或不 同” 【 I 】 , 这 种“ 陌生 性 ” 也可概 括为 “ 异域性 ” , 由此可 见 , 我们在 运用 “ 陌生化 ” 这 一概念 时 , 先要 弄清 其 内涵 , 绝不 可 以与其他 概念相混淆 。
层面包括 : 词汇的特殊搭配 、 双关语 、 人名 、 生造词 、 外语词 、
所 以存在 , 就是 为使人恢 复对生活 的感觉 , 就 是为使 人感
受事物 , 使石头现 出石头 的质感 。艺术 的 目的是要 人感觉
到事物 , 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 的技巧就 是使 对象 陌
生, 使形式变得 困难 , 增加感受 的难度和 时间长度 。” 在俄 国形式 主义者看来 , 文学 是“ 对语 言的一 种创造性运用 ” 和
【 作者简介 】 吴秀群( 1 9 7 9 一 ) , 女, 湖北 钟祥人 , 铜陵学院外 国语学院讲 师 , 主要从事翻译 理论 与实践及外语教学研究 。

3 3・
手法 。另外 , “ 文学家在进行 文学创作的时候 , 不是力 图客 观真实地反 映现实 , 拉近读 者与现实 的距 离 , 而是 刻意将
按照语言层面的不 同, 将陌生化手法分为 四类 : 语音 、 词汇 、
“ 陌生 化” 是俄 国形式主义 的核心概念之一 , 2 0世纪初 由其最 具影 响力 的代表人 物——什克 洛夫斯 基在他 著名

《牡丹亭》中“陌生化”效果之

《牡丹亭》中“陌生化”效果之

《牡丹亭》中“陌生化”效果之探究摘要《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传奇巨作,塑造了杜丽娘这一热爱青春、追求自由的经典女性形象,其中人性解放和女性觉醒思想在其创作时代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剧作在创作语言、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都体现出“陌生化”的现象,折射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

关键词:《牡丹亭》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其基本情节取自同朝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体现了个性解放思想和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春日游园,梦见与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梦醒后相思不断,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亡,死前自画春容。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偶然拾到杜丽娘画像,得与杜丽娘之魂相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后梦梅高中状元,经过一番曲折,杜宝接受丽娘复活的事实并承认梦梅为女婿,二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

“陌生化”理论(又称“奇特化”、“反常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倡导者是俄国著名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他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简而言之,“陌生化”就是把对象变得陌生,从而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的感知回复到新奇的状态。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用新奇陌生唤醒人们沉睡的注意力,去除习惯化、自动化,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视角去观察、思考和感受,使读者能够以陌生和多彩去打破熟悉和平庸,这也是艺术之所以存在的价值。

陌生化理论虽然源自西方,但是对陌生化的艺术实践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民族,而是古今中外文艺的普遍特征,中国的古代文学当然也有潜移默化的应用,从而使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务奇,是汤显祖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到的一种言情的理想方式。

”汤显祖的创作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他追求奇异的人、事和境界,努力冲破封建正统文学的束缚,以此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西方,陌生化,理论,其他论文文档]西方“陌生化”理论纵读

[西方,陌生化,理论,其他论文文档]西方“陌生化”理论纵读

西方“陌生化”理论纵读西方“陌生化”理论纵读对“陌生化”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停留在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陌生化”的定义和阐述上,视“陌生化”为什克洛夫斯基的独创。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诗学范畴,“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

但是若我们将“陌生化”视为一种诗学原则和诗学思维模式,我们却可以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陌生化”诗学思想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它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朗吉弩斯、马佐尼、缪越陀里、黑格尔和浪漫主义诗人的发展,成熟于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并在现当代文艺美学家身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承继。

在对西方“陌生化”思想进行论述时,笔者还想澄清一点:将西方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诗论作为“陌生化”理论的发展阶段而进行论述,并不是说“新奇”诗论就是一种“陌生化”诗学思想。

“新奇”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其内涵和外延都比“陌生化”要大、要广泛得多,在某种程度上,“新奇”本身就容纳了“陌生化”这一范畴。

这里将“新奇”诗论列入“陌生化”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只是想说明以下两点:首先,“新奇”诗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陌生化”诗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进行通约对读。

在讨论“陌生化”诗学思想在西方现当代诗学中的继承时,也是本着这一思路进行论述的。

其次,“陌生化”理论虽说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但我们倾向于认为,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陌生化”诗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俄国形式主义只是“陌生化”理论的成熟阶段,而西方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诗论则是其理论形成的前奏。

第一节西方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诗论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第一个对“新奇”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他在《诗学》与《修辞学》中说: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

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宜于这种方式,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

陌生化

陌生化

一译“陌生化”。

-来源:美学大辞典亦译“陌生化”。

德国布莱希特用语。

指使观众或演员、与剧中人或角色保持一定距离而具有理性判断力。

在《戏剧小工具》等著作中提出。

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具有社会教育作用,为了破除舞台上的“生活幻觉”,使观众理智地从戏剧中受到教育,戏剧应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在演员与角色、观众与剧情及剧情的事件之间制造一种距离,使演员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演戏,观众意识到他是在看戏,不致把观众和演员、演员和角色等融合起来,从而领悟到剧中的深刻寓意,这就是一种“间离效果”。

它具体包括演员和观众两个方面:在观众,是要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始终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戏剧、看待世界;在演员,是要揭示他所表演的角色,绝不生活在角色之中,其目的是调动观众的理性思索精神。

这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进入角色”的理论迥然不同又译“陌生化效果”。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戏剧理论术语,他主张在戏剧中演员与角色之间应保持距离,一刻也不能完全转化为角色。

同时应把现实生活里的常人常事表现得陌生奇异,以防止观众对剧中人物和主题产生感情上的介入,从而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

因为戏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剧场中使观众的感情得到宣泄与净化,而是为了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行动来改变舞台上展现的社会现实。

又称陌生化效果,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理论术语。

他主张在戏剧中演员与角色之间应保持距离,一刻也不能完全转化为角色。

把常见的现象变得陌生而奇特,使观众加深理解,运用各种舞台手段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如字幕、歌唱、解说剧情、自报家门、角色以第三人称叙述等。

强调了创作和鉴赏过程中的理性因素。

-来源:西方现代艺术词典德语为Verfremdungseffekt,英语为Aliena-tioneffect。

亦译“陌生化”或“间情法”。

布莱希特所创立的“叙事.....叙事体戏剧”(史诗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莱希特提倡“叙事体戏剧”和“间离效果”,主要是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戏剧舞台上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带有感情因素的戏剧“悬念”,以避免观众受骗,陷入强烈的感情反应之中,承认和服从事物的旧秩序等倾向。

什么叫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叫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叫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是反映现实,描写现实么?不如请摄影师来。

是批判现实,揭露丑恶,褒扬善良,张扬人性么?不如听政治家与道德家的演讲。

是揭示人类的普遍理想及爱吗?不如请宗教人士来宣教。

文学之所以称为文学,就是有一种文学性在里边。

那么文学性是什么呢?这一点还不太清楚。

不过,根据俄国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性是一种“陌生化”的东西。

我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是有一种文学性在里边,文学性也就是文学的本质。

我认为文学性就是陌生化技巧,诗歌语言,美的氛围和心灵的激情。

(一)陌生化技巧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人们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东西加以适当变形,即适当陌生,这样延长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时间,使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更加重视起来。

文学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而要保持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就必须持续热爱生活中的人、事、物和热爱生命中的寸寸时光,也就要击碎生活中的平庸和生命中的麻木空虚。

要击碎生活中的枯燥平庸和生命中的麻木空虚,就必须对生活和生命有细腻的感受,而陌生化技巧正是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生命中不经意的细少情感陌生化,加以变形扭曲,延长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体验,从而体悟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激情。

作家们的创作正是基于这个文学的目的。

因此,凡是有成就的作家莫不注意陌生化的技巧。

如巴尔扎克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了法国资产阶级暴发户日趋击溃没落的贵族阶层,从技巧和情节上都使用了陌生化技巧,使人胶从其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了解了法国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与他相距不殡的司汤达在其《红与黑》中又有所创新,在技巧上除了有现实主义外还有浪漫主义色彩,以及融进了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在内容上描绘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史,这样从技巧和情节上都使用了陌生化技巧,使我们从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上了解法国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再到后来的普鲁斯特则大量使用意识流手法,结构上采用教堂式结构,在情节上淡化处理,所有这些都采用了陌生化技巧,而这种陌生化技巧的使用,使人们对法国世纪末的上流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9)陌生化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9)陌生化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9)陌生化九、陌生化诗歌虽是语言艺术,它有别于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是一种实用语言,它无时无刻都在使用,就有自动化性质,它的司空见惯,也就钝化了人们的感受,我们的感觉常处于麻痹状态。

诗歌语言则不同,为了给读者以新鲜感,它常以反常的方式出现,即对见惯的实用的语言实施阻挠、变形、扭曲的特别处理,使原先熟悉变成不熟悉的,需要重新加以审视。

它就是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罗夫斯基所主张的“陌生化”,也可称为“反常化”。

他说“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感觉事物,而非已知事物,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如何造成诗歌语言陌生化,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创造出日常语言中没有的新的词语,或旧词新用,如李纲的《蓝水兵》:蓝水兵/你嗓音纯得发蓝,你的呐喊/带有好多小锯齿/你要把什么锯下来带走/你深深的呼吸/吸进那么多透明的空气/莫非要去冲淡蓝蓝的咸味的风。

嗓音发蓝带有锯齿,这是闻所未闻,用呼吸的空气去冲淡海水更是石破天惊,它生动地传达出士兵以特殊的感受对大海的眷恋之情,虽然有悖于日常的语义逻辑,但诗人的超常体验是可以被读者所领会的。

在被称为朦胧诗的作品中,上述用法更属常见。

如:在颤抖的枫叶上/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来自热带的太阳鸟/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早晨,阅读我的皱纹/书打开在桌上/瑟瑟作响的,好象火中发出的声音。

对这些被扭曲变形的语言,读者无法跃过它,否则准将一无所获,只有当你把它视为诗歌语言时,你就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感受眼前的世界,并从而惊叹诗人对世界的独特发现。

二是突出诗的韵脚以显示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如徐志摩的《残诗》:怨谁?怨谁?这不是春天打雷?关着锁着,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别瞧这白石阶儿光滑,赶梦儿,唉,石缝里长草,石板上青春的全是霉!那廊下的青玉缸养着鱼,真凤尾,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谁给喂?要不了三无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顶可怜是那就个红嘴绿毛的鹦哥,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现在,你叫去就剩空院子给你答话!尽管这是首未完成的残篇,人们还是喜爱它,原因是不仅有密集的尾韵,甚至还有句中韵:“怨谁怨谁?”、“关着锁着”、“换水”、“给喂?”。

作为手法的艺术读后感

作为手法的艺术读后感

作为手法的艺术读后感这篇文章里,“陌生化”这个概念就像个超级明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

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变得不平常,就好像给每天吃的馒头换了个超级酷炫的包装。

比如说,我们平常看月亮,就是个月亮嘛,但是诗人一描写,“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月亮就突然变得陌生又新鲜起来了,从那个单调的天体变成了一个白玉做的盘子,在脑海里的形象一下子就立体又有趣了。

我感觉这种“陌生化”手法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领域里到处捣乱,哦不,是到处创造惊喜。

在文学里,那些特别的修辞手法,像比喻、夸张之类的,都是这个小精灵的魔法棒。

它让文字不再是干巴巴地叙述,而是像一场奇幻之旅。

比如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的高度被夸张得不像话,但正是这种夸张,让我们对瀑布的雄伟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就好像我们之前看到的瀑布都是假的,这才是真正的瀑布。

在绘画里呢,画家要是一直按照大家都习惯的那种方式去画风景、人物,那画出来的东西就容易被人忽略。

可要是画家把一个人的脸画成好几个几何图形拼凑起来的样子,就像毕加索那样,这就把人脸这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了。

看画的人就会忍不住去仔细端详,思考画家为啥要这么画,这个时候艺术就达到它的目的了,让我们重新去审视我们以为已经很了解的东西。

音乐也不例外。

有些现代音乐把乐器的声音弄得奇奇怪怪的,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旋律。

一开始听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什么鬼东西啊,完全不符合我们对音乐的常规认知。

但是听久了,你就会发现这种“陌生”其实是一种创新,它在打破我们的固有听觉模式,让我们重新去感受声音的魅力。

不过呢,这篇文章也有点像那种很难啃的硬骨头。

什克洛夫斯基的理论有时候就像绕口令一样,让人读得晕头转向。

但是当你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之后,又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就像是解开了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

格列佛游记陌生化手法举例

格列佛游记陌生化手法举例

格列佛游记陌生化手法举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格列佛游记》里那超有意思的陌生化手法。

你想想看啊,就像咱平时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只会说话的猫,那得多新奇呀!这《格列佛游记》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奇怪怪世界的大门。

比如说在小人国那部分,格列佛一下子变得那么巨大,那些小人们在他眼里就跟小蚂蚁似的。

这多有意思呀!咱平时看蚂蚁忙忙碌碌,可在那小人国里,格列佛看着小人们忙忙碌碌,这感觉能一样吗?这不就是把我们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起来了嘛。

还有啊,在大人国里,格列佛又成了小不点儿,被巨人像摆弄玩具一样摆弄。

这要是放在现实生活中,咱啥时候能有这样的体验呀!这就是陌生化手法的魅力呀,让你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就好比说,咱平时吃苹果就是普普通通地吃,可要是突然有一天,那苹果变得跟房子一样大,你不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下嘴呀?这就是把熟悉的苹果给陌生化了呀!《格列佛游记》里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呢。

就像飞岛国,那上面的奇奇怪怪的发明和现象,不就跟咱平时生活中的完全不一样嘛。

这就像是你每天都走同一条路去上班,突然有一天那条路变成了彩虹路,你能不好奇吗?再想想慧骃国,那些有智慧的马呀,咱平时见过马,可没见过这么有智慧能跟人交流的马呀!这就是把普通的马给陌生化了,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一面。

陌生化手法就像是给我们的眼睛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透过它看到的世界变得特别不一样。

它能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以为很熟悉的东西,发现它们原来还有那么多我们没注意到的地方。

咱平时过日子,有时候不就觉得平平淡淡没啥新鲜的嘛。

但要是学会了这种陌生化的思维,那生活可就变得有趣多啦!看到一只猫,你可以想象它是不是从某个神秘的猫王国来的;看到一棵树,你可以想想它会不会突然开口说话。

这样一来,生活不就充满了惊喜和乐趣嘛!所以说呀,《格列佛游记》的陌生化手法可真是个宝呀!它让我们的想象力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起来,让我们看到了无数个可能的世界。

这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呀!咱可得好好学学,让咱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充满陌生化的奇妙色彩。

陌生化理论与异体化诗歌

陌生化理论与异体化诗歌

陌生化理论与异体化诗歌
陌生化理论与异体化诗歌
一、陌生化理论
1、定义
陌生化理论是指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它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排斥既
定的文化以及文化中的社会性,并认为它们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情感
状态。

它旨在改变语言本身在传达意义时的一般解释,以达到文学表
达的效果,令读者产生愉悦的陌生化感受。

2、根本原理
陌生化理论提出,文化不应该被看作抛开其他文化交流的一个不变的
模式。

而是应该看做一种考虑其他文化视角来把握交流内容物和对方
收件视角的动态过程。

它焦点在于交流双方在沟通中的文化自觉,达
到以同样的理解的思维,以及思考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下可能出现的陌
生感受。

二、异体化诗歌
1、定义
异体化诗歌是一种不遵循传统诗学形式结构,而是根据诗歌主题进行
另辟蹊径、无视诗学常规规则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

它有着重叠、反复、对解构、复原语言与字句文本媒介等独特审美风格。

2、特点
异体化诗歌有着一种异乎常塑的自由形式,它能够把词语及其构成的
文字作品转化为空间,把这个空间建构为敏感的空间,从而实现表达、探索以及思考的深度与高度。

它将这种无序分布的语言文本与理性的
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表达形式与文字文化','诗歌表达模式
的分层,进而实现诗歌在信息传达中的多元文化原生态。

卞之琳诗歌中的陌生化原则

卞之琳诗歌中的陌生化原则

卞之琳诗歌中的陌生化原则卞之琳的诗,嗯,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真的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你可能会觉得他的诗有点怪怪的,甚至有点“不合常理”。

但是仔细琢磨,你会发现其中的奥妙,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陌生化”原则,简直就像是一种特别的魔法,让你对世界有了全新的感知。

“陌生化”这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把常见的事物,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你感觉到它们的陌生感和新鲜感。

就像你每天都走那条街,习惯了每一棵树,每一块石板,但忽然有一天,卞之琳给你一个特别的视角,让你仿佛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普通的东西,突然变得有了别的意义,变得深刻了,甚至有些“神秘”了。

拿卞之琳的《断章》来说吧,里面有一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幕:人看风景,风景也在看人。

但如果把它放进“陌生化”的框架下,这句话就像被魔法点了一下,立马不一样了。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人和风景的关系是单向的,风景静静地在那里,我们只是“观众”。

可卞之琳却让风景变成了“有意识的存在”,它也在“看”我们,仿佛它也在做一场审视。

而我们呢?成了被观赏的对象,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种微妙的变化,让我们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日常,竟然充满了不一样的意义。

说到“陌生化”,卞之琳的诗常常用一种我们不太习惯的方式来看待时间、空间和生活。

你会发现他的诗里,时间有时候像静止了一样,空间有时候像扭曲了一样。

比如《黄昏》这首诗,他用“黄昏”这个平凡的时刻来表达人的孤独和无奈,但他通过对黄昏的细致刻画,似乎在告诉你,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黄昏不仅是一天的结束,更像是某种情感的高兴,里面有光、有暗、有无限的变化和可能。

你会在诗里看见日常的景象,但这些景象不是那种你习惯看到的,而是全新的,充满了情感的波动。

卞之琳的诗有种“让你认不出来”的效果。

他不会直白地告诉你某个情感,而是通过一些独特的比喻或者不经意的细节,偷偷地把这些情感放在你的脑海里。

例谈陌生化技法增添文章文采

例谈陌生化技法增添文章文采

例谈陌生化技法增添文章文采高考作文已占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项发展等级。

深刻方面因受阅历和视野的局限学生无法有更好的表现,而自身的艺术修养不够也使学生在丰富和创新两方面难有突破,唯有让文章的语言出新,是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模仿、练习做得到的。

陌生化手法,就是将毫无新意、引不起人们注意的平常表达用一种与众不同的陌生的表现语言表达出来,延长了读者感知时间,但却使人们产生第一次看到这一事物的新鲜感,给整篇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一、欣赏品味,感受语言陌生化魅力听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板书歌词“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提醒学生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品味歌词特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分析。

教师点拨总结:在我们的阅读鉴赏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不符合语言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常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这类语言,凝练而含蓄,富于象征性、暗示性和跳跃性,给人以熟悉的陌生感,我们称这类语言为陌生化语言。

如:1.春天来了。

树绿了。

2.阳光落在春的枝头,日子便绿了。

3.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

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

这三个句子表达的基本是同一个意思:春天树绿。

第一句,直截了当表达出这个意思,语言平淡,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第二句,将“春”与“树”进行嫁接,于是,树的枝头就变成了春所在的枝头,而绿了的叶子竟然变成了日子!春天的日子就因为这样的表达充满了碧绿的希望与勃勃的生机,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让这个句子含蓄隽永、轻盈空灵!第三句“被细雨淋湿的鸟鸣”也是一句陌生化了的表达,以“鸟鸣”代替平凡的“飞鸟”,那飞在细雨之中的鸟儿一下子就具有了珠玉般的轻灵美妙,一路飞一路洒下清亮的声音,视觉与听觉奇妙地结合起来,让人只觉得余韵无穷!而后一句则化用了贺知章的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写出春风剪出了丝丝缕缕风姿婀娜的垂柳来。

文学的陌生化理论

文学的陌生化理论
文学的“陌生化”理论
一、何为文学的“陌生化”理论
(一)“陌生化”的提出 “陌生化”作为学术观点被正式提出来 的, 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罗夫斯基 (《作为技巧的艺术》)。
(二)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含义
什克洛夫斯基所谓的语言“陌生化” 是 指描写一个事物时,不用指称、识别的方法, 而是用一种非指称、非识别的仿佛是第一次 见到这事物而不得不进行描写的方法。
运用比喻
山是凝固的波浪,海是跳动的丘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省略句法成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巧用意思相近的词语。 难看——长得很有创意,活得很有勇气— —灌木临风。 她端来了一杯水——她端来的是一杯H2O。
2、运用在表现手法方面:
《红楼梦》第六回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筛 面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 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 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 么东西,有啥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 “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唬得 不住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 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 奶下来了。”
三、文学的“陌生化”理论与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根据 一定的批评标准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创 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研究等各种具 体的文学活动及所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文 学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一种科 学活动。
什么是“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即由意义的不确定性与 艺术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参 与与再创造,具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 令人震惊,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回味无穷。
(三)文学的“陌生化”理论与象征意象

_陌生化_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_陌生化_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理 论 探 讨陌生化 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范欣欣陌生化 之说源于文学,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

陌生化 原则,旨在唤醒人类日渐消失的创造力。

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普通语言是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平庸呆滞而毫无生气,经过 陌生化 的文学语言则清新、奇异,充满活力。

艺术之所以存在为的是恢复人对生活的感觉,为的是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更像石头。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程序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更复杂,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然设法强化。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看法,文学语言的真谛是 陌生化 。

陌生化 不仅把文学分离出的日常语言变得新奇,同时,还将使文学从陈旧的传统形式中脱颖而出。

读者对于传统形式的感觉已经因为 自动化 而麻痹, 陌生化 的意义是重新恢复形式的 可感觉性 。

在这个意义上, 陌生化 可以说是文学演变的动力。

陌生化 艺术手法在一篇作品中运用得越成功,就越能唤醒读者对生活的感受,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的生活事实便越真切、越深刻。

将 陌生化 理论运用于文学创作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变换而起作用。

一、变换叙述视角从众心理让人们喜欢随大流。

随大流表现在眼光上,就是用同一个视角看问题、看人物、看事物,结果看到的是同一种景象,得出的是同一种结论,描绘出来的是同一种画面,得到的自然只能是同一种心理体验。

文学创作者如果在眼光上随大流,写出来的文章就难免会加入千篇一律的行列,就谈不上出新,更谈不上吸引人了,读者就会感到疲劳和麻痹,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艺术不是机械工具,是不能以方便运用为目的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只有新鲜奇异,才能吸引读者。

文学作品的 陌生化 让读者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想象思考的自由。

列夫 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 对俄法军队混战的情况,不是通过熟悉战场全貌的军官或士兵的观察来反映的,而是通过一个完全不熟悉战场的文官的眼光来传达。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几句诗:“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呢?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陌生化”是一种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全新而惊奇的眼光去感受,让习以为常而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变得焕然一新。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不断从那些司空见惯的语言、普普通通的文字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从非常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感觉的震颤,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语文“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文本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却是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包括创造才能的依托。

教学要有创意,要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当然必须以新颖的形式、新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更应该以务实的作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努力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 可 以被看 作是 朱莉 ・韦龙 的人 生 的延 续 。这 两位
女 性虽 然处 于 不 同的时 代 、 同的年 龄阶段 , 不 但是 却 有 很 多共性 : 同为知识 女 性 , 所受 到 的待遇也 是极 其 相 似 的 。这 两 条构 成 故 事 结 构 的 主线 是 相 互 渗 透 、
感 到 万分 痛苦 。然 而 , 正折 磨 她 的并 非 这 突 如 其 真
来 的爱 情本 身 , 是 她所 爱慕 的对 象 均 是 跟 她 年 龄 而 相 差 较大 的小 伙 ,老妻 少夫 ” 不被 世俗 所认 可 的 。 “ 是 作 者在 此 处 采 用 陌 生 化 技 巧 , “ o e 改 为 小 写 , 将 L v”
自萨拉 之 口。朱 莉 ・ 龙 的故 事 , 是 借 由萨拉 之 韦 也 口转 述给读 者 的。可 以这 样 说 , 条 主 线 的 两 位 主 两 人 公分 别代 表 了女 性 的 不 同 的人 生 阶段 , 朱莉 ・ 韦
辛 对小 说 的语 言 、 物 、 节 、 事 结 构 等 方 面进 行 人 情 故
从 而赋 予 lv o e以强烈 的讽 刺 意 昧 , 映 了 萨拉 对 于 反
为 艺术 的东西 的存 在 , 是 为 了唤 回人 对 于 生 活 的 正 感 受 , 人 感 受到 事物 , 石头 更 成其 为石 头 。在 他 使 使 ” 看来 , 文学 和社 会 生 活 是 不 尽 相 同 的 。作 家 在进 行
分 类 号 :1 6 4 文 献 标 识 码 : I0. A 文 章 编 号 : 6 3 1 9 2 1 ) 2 0 2 ~ 0 1 7 — 3 5( 0 2 0 — 0 7 2
陌生 化 ( ea l r ain 是 俄 国 形 式 主 义 最 D fmiai t ) i z o
核 心 的概 念之 一 。什 克 洛夫斯 基 指 出 :那 种 被称 之 “
陌 生化 的过 程 , 是事 物 以崭 新 的面 目呈 现于 人们 的审 美视 野 的过 程 。 陌生 化 艺术 手法 在 多丽 丝 ・ 莱辛 的小说《 来 了, 情 》 又 爱 中的运用 , 有 独特 的审美韵 味。 具 关键 词 : 多丽 丝 ・ 辛 ; 来 了 , 情 ; 国形 式主义 ; 莱 又 爱 俄 陌生 化
多丽 丝 ・ 辛 是 英 国 久 负盛 名 的 女 作 家 , 创 莱 其 作 生涯 横 跨大 半个 世 纪 。在《 又来 了 , 爱情 》 中 , 当 莱
莉 ・韦龙 与拿破 仑 的情 妇 约 瑟 芬并 行 , 百 年前 的 八 迪 耶伯 爵夫 人 的悲 叹和 朱莉 的音 乐冰 场共 存 。这篇 小 说 所采 用的 是第 三 人 称 全 知 叙 事 , 说 大部 分 出 小
了陌 生化 处理 , 而使 读 者能 够深 入 其 中 , 从 理解 该 小
说 的隐含 意义 。


标 题 及 叙 事 结 构 的 陌 生 化 处 理
陌生 化技 巧 首先 体现 在标 题 上 。小说 的标 题 为
“o e a a ” 按照 惯 例 , lv ,g i , n 出现 在 书 名 中的 字母 应 该 是 大写 , 莱辛 在 这 里 采 用 的却 是 小 写 。读 者在 看 而
在小 说 中 , 辛 采 用 了 历 时 与 共 时 并 置 的 手 莱
法 一 一“ 两个 平 行 的世 界 ” 打破 了历 时 性 小 说 的叙 , 事 模式 , 构 了历 史 的完 整 性 和 权 威 性 。3同 时 , 解 [ ] 作 者 也采 用 了历 史 和 真 实 杂糅 的手 法 。在 小说 中 , 朱
论 陌 生化 技 巧 在 来 了 , 情 中的运 用 又 爱
刘 婕
( 国 地 质 大 学 ( 汉 )外 国 语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中 武 湖 30 4
摘 要 : 陌生 化是俄 国形 式主 义 文学理 论 的 一个 文 学概 念 , 形 式 主 义看 来 , 在 艺术 的过 程 就是
龙 代表 了女 性 的青 年 时 期 , 萨 拉 则 代 表 了女性 的 而 老 年 时期 。朱莉 ・韦龙 的故 事可 以被 看作 是故 事 的
历 史背 景 , 而萨 拉 的故事 则可 以被 看作 是社 会事 实 ,
到 小说 标题 之 初 , 能会产 生 疑惑 , 可 为什 么这里 是小
写 ?这就 不得 不 提到 小说 的内容 与情 节 了 。小说 有
两 条情 节 主线 , 条 主线 的女 主人 公是 朱莉 ・韦龙 , 一
另 一条 主 线 的女 主人 公是 萨拉 。萨拉 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位年 过 六
旬 的老妇 人 , 她先 后 身陷 三段 情感 纠 葛之 中 , 为此 而
收 稿 日期 : 0 1 2 O 2 1 —1 —2
相 互依 存 的 。作 者 这 样 安 排 故 事结 构 , 能会 让 读 可
第 3 5卷
第 2 期
长江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fYa g z ie st ( o i1 ce c s o r a n teUnv r i S ca S in e ) o y
Vo . 5 NO 2 13 .
Fe . 2 2 b O1
21 0 2年 O 2月
文 学创 作 的 时候 , 应对 现 实进 行艺 术加 工 , 而使 读 从
者 在 阅读作 品时 产生 一种 新 奇 的 陌 生感 , 激 发 读 并
爱 情 万般无 奈 的心 情 。作者 也借 此 表 明了她 对所谓 的社会 规 范的 态 度 , 示 了老 龄 妇 女 被 剥 夺 了追 求 揭
爱 情 的权 利 。
者 的兴 趣 。 ] 作 品进 行 陌生 化处 理 , _对 1 能使 读者 在 阅 读 时 获得 新鲜 感 , 长读 者 的审 美时 间 , 延 增加 读者 对 文 学作 品的艺 术感 知 难 度 , 以此 便 达 到 了延 长 审 美
过 程 的 目的 。2 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