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辨腑病证候
第六章 3脏腑辨证
4、心阳虚
概念:是心阳虚,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 的证候
成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 临床表现:阳虚+心失温养 心——心悸怔忡,心胸憋闷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 舌脉——舌质淡胖,脉弱
5、心阳虚脱
概念:是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温运无力, 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最终目的——将证侯定位在某个脏腑之 上。
例如,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但八纲辨证 只是分析、归纳各种证候的类别、部位、性 质、正邪盛衰等关系的纲领。如果要进一步 分析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必须落实到脏 腑上来,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才能解决。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
① 主血脉 ② 主神志 ③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④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
泌浊
病变主要表现:
心区:心痛、胸闷、心悸、怔忡 主神志:心烦、失眠、多梦狂乱、神昏谵语 开窍于舌:口舌生疮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1、心血虚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劳神过度,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心失濡养 血虚——面白无华或萎黄,唇淡白,头晕目眩
音嘶哑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3、风寒束肺
概念:是风寒外袭,肺卫失宣表现的证候 成因:外感风寒 临床表现:风寒表证+肺气失宣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身痛无
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肺——咳嗽,咯痰色白清稀,喉痒不适
4、燥邪犯肺
概念:燥邪外袭,肺失清润表现的证候 成因:秋季外感燥邪 临床表现:外燥证+肺失清润 外燥——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干,轻
,脉细无力
心——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①表未解、邪入里 ②病邪同犯表里 ③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1、疾病特点 新病、外感、病程短、病情 轻、病位浅—— 表证
久病、外感 、内伤、病程长、 病情重、病位深---里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
(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势趋向)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一)表证
原因:六淫 皮毛 口 机体、外感病 初期。 特点为: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临床表现:恶(风)寒、发热、舌苔薄 白、脉浮为主。兼头身痛、鼻塞、流涕、 咽痛、咳嗽等症状。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 治法:宜肺解表 辛温——麻黄汤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2、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 脉浮 ——表证
只寒不热或只热不寒、舌 质、 舌苔改变、脉不浮、 脏腑 病变为主、涉及范围广、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里证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二、寒 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为阴邪、主指疾病的阴寒的性质。 热为阳邪、主指疾病的阳热性质。 寒热是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偏衰的病理表现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寒证:阴盛或阳虚的表现 热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
第六章 辨证
学习 目的
1、基本掌握证、辨证、 八纲的基本概念;八纲证 侯及鉴别要点。
2、初步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及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的部分内容(心 气、血、阴、阳虚证、心火亢盛证,风热 犯肺、肺阴虚证,中气下陷证,肝气郁结 证,肾虚水泛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
3、了解八纲各证间的关系及其他内容。
中医辨证——精选推荐
中医辨证脏腑辨证概念: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理功能、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综合分析,从⽽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即病性的⼀种辨证⽅法。
以脏腑病位为纲,对疾病进⾏辨证。
基本⽅法及⽬的:1. ⾸先根据脏腑的病理特点及病变范围确定其脏腑病位。
2. 根据⼋纲、⽓⾎津液、病因辨证,确定脏腑病变的病理性质。
3. 根据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兼病。
适⽤范围:主要适⽤于内伤杂病。
第⼀节辨⼼病证候⼼的⽣理病理:主⾎脉:⼼痛,⼼悸,怔忡,脉结代主神明:失眠多梦,健忘,⼼烦,狂躁昏谵⾆—— ⼝⾆⽣疮出现以上主症,应⾸先考虑⼼的病变。
⼀、⼼⽓虚证【概念】⼼⽓虚证是指由于⼼⽓不⾜、⿎动⽆⼒,⾎⾏不畅、失于充养的证候。
【病因病机】1.素体久虚;2.久病失养,3.年⾼脏⽓衰弱。
【临床表现】⼼悸,胸闷 + ⽓虚证(乏⼒、⽓短、⾃汗、动则加剧,⾆淡,脉虚)本证以⼼悸胸闷及⽓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补益⼼⽓;处⽅:养⼼汤加减《证治准绳》⼆、⼼阳虚证【概念】⼼阳虚证是由于⼼阳虚衰,⿎动⽆⼒,虚寒内⽣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1.常由⼼⽓虚进⼀步发展⽽来;2.他脏波及⼼阳⽽成。
【临床表现】⼼悸,怔忡,胸闷或痛 +阳虚(畏冷肢凉,⾯唇青紫,⾃汗,⽓短,⾆淡胖或紫暗,苔⽩滑,脉弱、结、代)以⼼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通⼼阳;处⽅:保元汤加减《博爱⼼鉴》⾁桂,⼈参,黄芪,⽣姜,⽢草三、⼼阳暴脱证【概念】⼼阳暴脱证是指⼼阳衰极,阳⽓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1.常是⼼阳虚证进⼀步发展的结果,2.因寒邪暴伤⼼阳,3.痰瘀阻塞⼼窍所致者,4.失⾎伤津,⽓⽆所依。
【临床表现】在⼼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苍⽩,或⼼痛剧烈、⼝唇青紫、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本证以⼼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
治法:益⽓回阳,救逆固脱;处⽅:参附汤或独参汤加减附:⼼⽓虚、⼼阳虚、⼼阳暴脱三证的鉴别⼼⽓虚,⼼阳虚,⼼阳暴脱三证鉴别表证候相同点不同点⼼⽓虚⼼悸怔忡,胸闷⽓短,活动后加重,⾃汗⾯⾊淡⽩或⽩,⾆淡苔⽩,脉虚⼼阳虚畏寒肢冷,⼼痛,⾯⾊⽩或晦暗,⾆淡胖苔⽩滑,脉微细⼼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苍⽩,⼝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九】脏腑辨证✅【十】辨脏腑并病证侯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九】脏腑辨证证侯:证的外侯证名: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证素:证的要素•气虚:无力+动则益甚•阳虚:气虚+寒•血虚:淡•阴虚:热•津亏:干(一)辨心的证侯•1,心主血脉——心悸,脉结/代•2,其华在面——无光泽•3,心藏神——失眠,健忘,多梦,神志异常•4,心开窍于舌——舌尖红,舌疮,舌痛•5,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别浊心悸:跟心气,心阳有关失眠:跟心血,心阴有关心烦:心有热1.1 心的虚证心血虚原因:生成不足(先天,后天),消耗过多(失血,年老久病,寄生虫)表现:面色淡,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补心血】心阴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阴虚+心(心悸,失眠,心烦)舌红小,脉细数,左寸尤甚【补心阴】心气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气虚+心,脉结,代【脉气不顺结,气血不畅】【补心气】心阳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寒邪久留,年老体弱)表现:阳虚(气虚+寒)+心(心悸)心阳虚脱证原因:心痛,大汗,阴寒之邪【同亡阳证】表现:亡阳+心【回阳固脱-四逆汤】1.2 心的实证心火亢盛证原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情志化火表现:里实热+心(失眠,舌尖红,舌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导赤散: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心脉闭阻证原因:邪气闭阻心脉,心痛,胸闷,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热盛,阳虚,气血】痰蒙心神证表现:痰+心。
表现为癫,痫【化痰开窍】病性属阴,“文痴”【同老年痴呆症】痰火扰神证表现:痰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神(狂)【同心理学里讲的狂躁型精神病】“武痴”淤阻脑络证原因:外伤。
久病入络表现:头痛,淤血刺痛,入夜益甚,舌紫斑,脉涩【活血,化淤,通络】(二)辨肺的证侯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便秘的治疗:提壶揭盖,宣肺气2.1 肺的虚证肺气虚证原因:过劳,外邪,食物,年老表现:气虚+肺(咳嗽,气喘)咳喘无力【补肺气】肺阴虚证原因:生成不足,消耗太多【里实热证】表现:阴虚+肺,干咳,无痰。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病性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痰热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水身体浮肿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中医学PPT第六章第2节 脏腑辨证课件
姜某,女,36岁,家政服务员。就诊时间:×X××年7月5日。 主诉:情志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近一年。 述因家庭、工作诸多因素,近年来情志抑郁。刻诊:善太 息,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觉咽中如有物阻.吞 之不下吐之不出,伴经前乳房作胀疼痛,经色暗红有块,小 腹疼痛。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舌苔薄白, 脉弦。
近三年月经常有淋漓量多,曾大出血两次。近两月来因劳 累过度又见月经淋漓不止,量多色淡质稀。刻诊:面色淡白, 气短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证名:脾不统血证。
12:14:02
39
胡某,男,58岁,干部。就诊时间:X×××年5月6日。 主诉:胸胁胀痛,腹痛便溏三年。
近三年来常情志抑郁,每逢不随愿之事则急躁易怒。 到诊:胸胁胀满不适,太息之后则舒畅.腹痛溏泄反复 发作便溏,且腹痛腹泻加剧,泻后痛减,纳差,舌淡红, 苦白润,脉弦。
诊断为: ( ) 2.白带清稀量多,食少腹胀,形寒肢冷,舌淡胖。最宜诊断为:
() 3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肢体肿胀,舌苔白滑。最宜诊
断为: ( ) 4 腹胀,食少,便溏,伴头身困重,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证属: ( )
(9—11) A.瘀阻心脉 B痰阻心脉 C气滞心脉 D.寒凝心脉 E 心火亢盛 9.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遇寒痛剧,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
第六章 辨证
第二节 二节 脏 腑 辨 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viscera
★脏腑辨证的含义: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 ,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 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 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 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漫谈中医的辨证(十四)——脏腑辩证(之六)
为 胃火 。 胃热 证 在 临 床 的表 现 , 以
其 主症 的 特 点 不 同 可 有 以下 几 种 类 型 : 是 以 胃 脘 灼 痛 、 按 为 主 一 拒 症 , 见 恶 心 、 杂 、 酸 ( 心 ) 兼 嘈 吞 咧 、 口 干 , 或 食 人 即 吐 ,舌 红 苔 黄 等
倦 畏 舌 饥 饱 不 时 , 冷 热 不 当 , 能影 响 淡 无 味 , 怠 无 力 , 寒 肢 冷 , 或 都 胃的功 能 。 致 发 生病 变 。胃的 病 淡 嫩 , 滑 , 沉 迟 无 力 。 以 苔 脉 变 主 要 表 现 有 食 欲 不 振 ,或 嘈 杂 脾 气 虚 与 胃 气 虚 ,脾 阳 虚 与 胃 阳虚 , 有 食 少 、 腹 隐 痛 及 气 均 脘
白, 弱 。总之 , 脉 胃气 虚 常 与 脾 气 能 导 致 胃阴 亏 虚 证 候 ,其 临 床 的 主要 表 现 是 , 胃脘 部 隐 痛 、 灼 热 有
它 们 共 同 的 生 理 功 能 是 , 盛 、 虚 相兼 出现 , 为 脾 胃气 虚证 0可 受 传 称
胃 似 似 化 饮 食 水 谷 , 有 实 而 不 满 、 而 见 于 现 代 所 说 的 慢 性 胃炎 、十 二 感 , 中 嘈 杂 ( 痛 非 痛 、 饥 非 具 泻
缩 性 胃炎 及 溃 疡病 日久 者 。
4胃热 ( ) . 火 证 胃热 之 甚 则
( ) 胃 病 的 辨 证 胃 主 受 喜 温 喜 按 , 后 可缓 解 。泛 酸 或 呕 一 食
纳 、 熟饮 食水 谷 , 饮 食 不节 , 腐 凡
吐 清稀食 水 , 呆 , 后 脘痞 , 纳 食 口
便 水 胃 消 , 多 胃 病 也 每 有 虚 证 , 阴 虚 、 虚 、 痛 、 溏 、 肿 等 症 状 突 出 ; 主 倍 增 ( 谷 易 饥 ) 伴 见 口渴 、 饮 如 阳
脏腑辨证—中医诊断学
痰黄稠量多咳吐脓 血腥臭痰(肺痈), 烦躁(神昏谵妄), 苔黄腻,脉滑数
8、风水相搏证
(1)定义: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特征:骤起眼睑头面先肿,随及遍及全身,兼表卫症状。
思考题:
1.肺病常见病机与临床症状是什么
2 . 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 3.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分热表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4.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
主统血——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各种出血
主肌肉四肢——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不足——肌肉消瘦,痿软无力, 活动失灵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失健运— 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口甜,口腻 面唇淡白无华,甚则萎黄不泽 脾病常见病机——脾失健运 脾病常见证候——纳呆、腹胀、便溏
二、脾病常见病因与证型关系
虚证
脏腑辨证
第一节:辨心病证候 第二节:辨肺病证候 第三节:辨脾病证候 第四节:辨肝病证候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 第七节:辨脏腑兼病证候
概说
一、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辩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脏腑病变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 及有关症情资料、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 归类方法。 简言之:即以腑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病 机
临 床 表 现
心悸,气短 面白,活动 后加重,自 汗
神疲、面 色淡白、 舌淡、脉 虚
转 归
日久发展 成为心阳 虚
可因某些诱因突 发心阳虚脱
(二)实证 1.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四型鉴别
共同 病机 共同 症状 心 悸 怔 忡 , 心 胸 憋 闷 作 痛 , 痛 引 肩 背内臂, 时 发 时 止 病因病机区别 瘀阻心脉,瘀血内 阻,气血不通 痰阻心脉 痰浊停聚,气滞不 通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 行 气滞心脉 气机郁滞,血行不 畅 症状区别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气滞),体胖 痰多,苔白腻,脉沉滑或 沉涩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
脏腑辨证—六腑病辨证
脏腑辨证—六腑病辨证腑病辨证,实际上就是六腑辨证,但本节只是讨论膀胱辨证、胆的辨证、胃的辨证、小肠辨证、大肠辨证。
三焦辨证将在后面另立章节,单独讨论。
一、小肠辨证小肠虚寒实热证,气痛气结四证从。
虚寒温肠吴萸灵,实热泻火导赤通。
小肠气结橘核丸,气结通下大承功。
[注释]小肠辨证可分为四种,即:小肠虚寒、小肠实热、小肠气痛、小肠气结。
小肠虚寒用温肠法,方剂可选用吴茱萸散加味;小肠实热用清热利湿法,方剂可选用导赤散加减,以通利小便实热从小便而走;小肠气痛可选用理气散寒法,方剂可选用橘核丸,化裁治之;小肠气结,可选用通里攻下法,方剂可选用大承气汤加减。
(一)小肠虚寒小肠虚寒脾胃病,下移小肠其证同。
小腹坠痛泻肠鸣,大便不爽脉细生。
治则温通小肠脾,吴茱萸散用其明。
小肠虚寒是由于脾胃虚寒下移小肠所引起的诸证,如:小腹坠痛,泄泻肠鸣,大便不爽,脉细。
治则:温通小肠、健脾。
方药可选用吴茱萸散加减。
用法应明确。
[按语]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具备有其症候者,方可进行辨证施治。
本证的病因是:过食生冷,脾胃受伤;或素体阳虚,导致脾胃虚寒,下移小肠,导致小肠虚寒。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小腹疼痛,喜按,大便溏泻,肠鸣不已,小便清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尺脉尤甚。
本证的病因是:脾胃虚寒,下移小肠,导致小肠虚寒。
寒主收引,寒邪凝滞,不通则痛,喜按是虚证的特点,小肠虚寒,泌别清浊之功能减退,故大便溏泻,肠鸣。
《内科证治》:'……小肠虚寒,不能统摄水液,气化不足则尿意频频,……过食生冷,寒邪凝滞,停滞于中,内为阴结,脾胃之气不能宣达,影响小肠而大便清利,肠鸣腹痛……'。
虚生内寒,故在舌苔脉象上出现一派寒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温肠散寒。
常用药物:温小肠寒药物:肉桂、肉豆蔻、益智仁、干姜、荜拨、高良姜、吴茱萸、荜橙茄。
本证的常用方剂是:吴茱萸散和厚朴温中汤加减:吴茱萸、干姜、人参、厚朴、陈皮、木香、肉豆蔻、甘草。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三、肾阴虚证
【概念】 含义是指肾亏损,虚热 内生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94)。
【审证要点】
以肾的主要症状(腰膝酸痛, 眩晕耳鸣,遗精。女子月经失调 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1)有肾阴亏虚,失于濡养见症 (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腰膝酸 软而痛,眩晕耳鸣等)。
见便秘,兼见里热炽盛之症。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六)肠道湿热证
1、概念---是指湿热侵犯肠道,表现以 泄泻下利为主的证候。亦称大肠湿热证。 2、临床表现:(主症)
腹痛泄泻,里急后重,大便深黄、糜烂、秽 臭,夹赤白粘冻脓血或伴灼肛, 口渴身热,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数而濡、滑
3、病种举例 ——痢疾、暑泻
❖ 肾虚水泛证以水肿,腰以下为甚, 并伴见腰膝痠冷,畏寒肢冷等虚寒 之象为辨证依据;
❖ 肾不纳气证则以久病咳喘,呼多吸 少,动则益甚及肺肾气虚的表现为 辨证要点,又称肺肾气虚证。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第六节 腑病辨证
一、辨证概要
1、生理病理与显症特点
(1)腑居腹内,位分中下——脘腹痞 满胀痛
第五节 肾病辨证
肾病主要反映在人体生长、发育和 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 功能减退和脑、髓、骨、发、耳及二 便异常等方面,
其常见症状为:腰膝酸软或痛、耳 鸣耳聋、齿摇发脱、阳萎遗精、精少、 女子经少、闭经、不孕、水肿、呼多 吸少、二便异常等。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赋 不足,或幼年精气未充,或老年 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所导致肾 的阴、阳、精、气亏损为常见。 而膀胱的证候则主要是因湿热而 致。
58个脏腑辨证【值得收藏】
58个脏腑辨证【值得收藏】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
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
(1)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有二点,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气虚症的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
不同点:三证分述如下:心气虚:以气虚症状为主,主要表现面色、舌象和脉象变化。
面、舌色淡,脉虚。
心阳虚:气虚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虚寒表现。
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气虚症状极重,虚寒象突出,且神志异常亦重。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证候分桥]盖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证以心气虚、心脏全身机能衰退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出现虚寒象;进而虚脱亡阳则为暴脱证,为审证要点。
气虚,宗气不足,神无所主,则表现一派心气虚症,如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盛等。
气虚血运无力,濡养不足,则有血虚不荣症,面、舌色淡,脉虚无力。
气虚及阳,失却温煦功能,故现虚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阳虚寒凝,气血郁滞,心脉痹阻,故有心痛证,脉道不充,则微细。
阳气暴脱,阴津无依,则冷汗肢厥;宗气大泄,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是以亡阳诸证具在。
总之,其病理可概括为气虚阳衰,血运不足,神失所养基本过程。
(2) 心血虚与心阴虚[临床表现]上二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其共症。
不同症状:心血虚有血虚症,如眩晕健忘,面、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心阴虚必兼有虚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颜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其阴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后天生成不足;一是损伤太过,如失血、热病、七情等因。
7脏腑1
脏腑辨证 -辨心病证候
重点掌握 心的病变常见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痛 心烦、失眠、多梦、神昏、神乱 脉促、结、代
诊断病位在心的依据
脏腑辨证 -辨心病证候
心的病变可分虚实二类:
虚证:先天不足、久病伤心、劳神过度 导致心阴、阳、气、血虚损 实证:气滞、血瘀、痰凝、火热 痹阻心脉,扰乱心神或迫血妄行
咳喘无力、 痰液清稀 神疲体倦、声低懒言 动则尤甚、面白无华 自汗、畏风、易感冒
舌淡、苔白、脉弱
肺气不足,宣降失常,肺气上逆 气虚失运,津液停聚而为痰 气虚鼓动无力,机能减退 肺气不足,卫气虚弱,肌表失固
气虚失于鼓动
脏腑辨证 -辨肺病证候
一、肺气虚证:
概念:肺气不足,功能减弱表现的证候。
主要病理: 肺气不足,宣降无权,肺气上逆,卫气失固 诊断要点: 咳喘无力+气虚证临床表现
[提示]从以下方面进行鉴别,并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概念 临床表现 主要病理 诊断要点
脏腑辨证 -辨心病证候
三、心气虚证:
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与分析:
心悸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心动失常
胸闷、气短
心气虚弱,宗气不足
神疲、体倦、活动后诸 气虚失于鼓动,机能活动减退 症加重 气虚卫外不固 自汗 面白、舌淡 脉虚
瘀血
心阳 痰浊 不振, 邪气 阴痹, 寒凝 心脉 不通, 气滞
畏寒肢冷、舌淡苔白,遇冷痛 剧、得温则减、脉沉迟或沉紧
胁胀、易怒、太息、脉弦,发 病多与情志有关
脏腑辨证 -辨心病证候
九、心脉痹阻证:
主要病理:先有正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后气滞、
【《伤寒论》六病辨证纲要,经典总结】
【《伤寒论》六病辨证纲要,经典总结】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 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 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 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 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 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
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 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 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脏腑辨证
附:心阳虚脱
病机——亡阳虚脱 表现——冷汗淋漓,肢厥,息微,面色苍白, 心痛剧烈,神昏模糊,脉微欲绝。
心火亢盛证
概念: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下移小 肠,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 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五志化火 火热内侵 嗜食肥甘 辛热温补 火扰心神,神不守舍——心烦、失眠; 若火热闭扰心神——则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若心火上炎——以口舌生疮,赤烂疼痛为主; 心火 若心火下移——以小便短赤,灼热涩痛为主; 内炽 若心火迫血妄行——则见吐血、衄血; 火热内盛,血行加速,伤津、炎上——发热、口渴、 便秘、尿黄,面赤、舌尖红绛,脉数有力。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肺的生理病理概述
生理特点:居胸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合称 肺系。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与大肠互为 表里。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在 体合皮,其华在毛。 病理特点:呼吸功能失常,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及输布 津液失职,卫外不固等。其常见症状有:咳嗽、气喘、 咯痰、胸痛、咽喉痒痛、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 肿等。尤以咳喘最为多见。
心阳虚, 心阳 寒邪暴伤 衰极 痰瘀阻滞 欲脱 失血亡津
辨证依据: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表现为辨证的 主要依据。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鉴别
同
心气虚 心阳虚 病机 心功能 减退, 鼓动无 力卫外 不固。 表现 心悸, 气短, 自汗, 活动后 加重。 病机 气血不荣
异
表现 面白舌淡脉虚
பைடு நூலகம்
温煦失职 心痛,形寒肢冷,面 虚寒内生 色晃白或青紫,舌淡 胖或紫暗苔白滑,脉 弱、结、代。
痰蒙心神
概念:痰浊蒙蔽心神,以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为 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姚荷生脏腑辨证论要(下)——六腑篇
姚荷生脏腑辨证论要(下)——六腑篇六、胆病辨证:胆附于肝相为表里,所以胆腑病变与肝脏病变密切相关,很多症状不易分割。
不过也有它的特点,例如胁痛一证,肝病很多下连小腹,胆病则只在中脘偏右肋缘下,总的情况肝病兼虚较多,胆病则实证较多,这与其它相表里的脏腑大致相同。
6.1实证6.1.1火旺口苦、咽干、眼花、耳鸣(声大),可以黄芩汤治之。
甚则耳聋,目赤肿痛;心中烦热,狂暴易怒;头胀面赤,夜睡不安;头痛多在两侧,有时亦可上达巅顶(少阳与厥阴经脉相为表里的关系),灼热拒按;或耳前后、耳内肿痛,耳内流脓;或鼻中常出黄浓臭涕;面红,唇、舌红,舌苔黄厚,脉弦数有力。
上述肝胆火旺的症状,类似高血压头痛,以及五官炎症,治宜苦寒降火,如龙肝泻肝汤之类。
6.1.2郁热(1)热为寒郁,多出现胸、胁、中脘胀闷作痛,心烦,喜呕,或呕水酸苦,甚则其色黄、绿,其味苦涩;大便不畅,或结、或秘;嘈杂似饥而不能多食;痛时烦热,汗出又觉怯冷;舌尖边红,苔白或淡黄;脉弦。
治宜苦降,如温胆汤之类;挟往来寒热之表者,小柴胡汤;里较重腹满、便难,大柴胡汤。
(2)热为湿浊所郁,多出现黄疸,小便不利,或黄浑、灼热;中脘偏右剧痛难忍,痛处胀满拒按。
其痛往往反复发作,有时兼有寒热,面色黄滞如象蒙上一层灰尘,有时发青,唇、舌或红或暗,苔多黄腻,脉多沉弦,有的痛发时脉现弦大。
上述症状在胆道发炎时或可见到,治宜苦寒泄热,如茵陈、栀子、黄芩、黄柏及龙胆泻肝汤之类。
甚则痛时大汗,手足厥冷,或发晕厥。
上述症状多见于胆道蛔虫症,称为蛔厥。
可以乌梅、黄连、川椒等治之。
6.2虚证胆病虽有虚证,如胆气不足等,但临床意义不大,此处从略。
七、胃病辨证胃腑病变较多,其发往往与脾、大、小肠很难分割;不过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脾多腹痛(痛在下腹部)、胃多脘痛(痛在上腹部);脾与大、小肠以大小便失常为主,胃则以口渴、呕吐为主。
7.1实证7.1.1燥热(1)高热,大汗,大渴引饮(要喝很多的水),饮则喜冷(喝水要喝凉的);心烦,张目(眼睛是经常打开的)不眠;甚则神昏谵语(说糊话),手足反现厥冷(手足远端发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大便燥结, 大便燥结,排便困难 +津亏症状 津亏症状
=肠燥津亏证
十二, 十二,肠道湿热证
[成因] 成因] ①感受湿热外邪 ②饮食不洁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湿热蕴阻大肠,气机不畅 湿热蕴阻大肠,气机不畅――腹痛 腹痛 下痢便脓血 里急后重 湿热下注-- --暴注下泄 湿热下注--暴注下泄 色黄臭秽 肛门灼热 湿热证-- --发热口渴 湿热证--发热口渴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表邪未解---恶寒发热 表邪未解 恶寒发热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以腹痛, 面黄体瘦, 以腹痛 , 面黄体瘦 , 大便排虫 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十,肠热腑实证
[成因] 成因] 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 邪热炽盛, 误用发汗, ②误用发汗,津液耗损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脐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 脐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 ――邪热与肠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 邪热与肠中燥屎内结, 邪热与肠中燥屎内结 --燥屎内积 燥屎内积, 热结旁流 --燥屎内积,邪热迫津下泄 --大肠属阳明 大肠属阳明, 日哺潮热 --大肠属阳明,经气旺于日晡 神昏谵语, 邪热与秽浊上熏, 神昏谵语,狂乱 ------邪热与秽浊上熏,侵扰心神 邪热与秽浊上熏 高热汗多,口渴,舌质红,苔黄厚而燥, 高热汗多 ,口渴 , 舌质红 , 苔黄厚而燥, 或焦黑 起刺,脉沉数(或迟 有力-----实热证 或迟)有力 起刺,脉沉数 或迟 有力 实热证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 +虚寒症状 =胃阳虚证
三,胃阴虚证
[成因]胃火日久 成因] 耗伤胃阴
胃失津润,升降失常--脘痞不畅或 胃失津润,升降失常--脘痞不畅或 -- 隐痛 干呕呃逆 虚热扰于胃中-- --饥不欲食 虚热扰于胃中--饥不欲食 阴虚证-- --唇舌干燥 阴虚证--唇舌干燥 大便干结 小便短少 舌光红少津 脉细数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胃: 受纳腐熟水谷 胃应胃脘 脘痛 脘胀 胃气主降 呕吐 嗳气 喜润恶燥 呃逆等 特点: 特点: 胃气主降, 胃气主降,喜润恶燥 大肠: 大肠: 大肠居腹部中----腹痛大肠病特征性表现(定位) 腹痛大肠病特征性表现( 腹痛大肠病特征性表现 定位)
传导糟粕----便秘,泻泄,便脓血 便秘, 便秘 泻泄,
2.一般表现 . 发热 口渴不多饮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湿热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尿急尿频, 尿急尿频,尿痛尿黄 + 湿热表现 如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如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十四, 十四,胆郁痰扰证
[成因] 成因] 情志忧郁, 情志忧郁,气郁生痰化火
[临床表现和分析] 临床表现和分析] 胆为清净之腑,主决断, 胆为清净之腑,主决断, 痰热内扰,胆气不宁— 痰热内扰,胆气不宁—胆怯易惊 惊悸失眠, 惊悸失眠,烦躁不安 痰热循经上扰头目—头晕目眩, 痰热循经上扰头目—头晕目眩,耳鸣 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热迫胆气上逆— 热迫胆气上逆—口苦 痰热内蕴---舌红苔黄腻, ---舌红苔黄腻 痰热内蕴---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隐痛喜按,食少 +气虚症状 气虚症状 =胃气虚证
二,胃阳虚证
[成因] 成因] 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 饮食失调, 过用苦寒, ②过用苦寒,泻下之过 脾胃素弱, ③脾胃素弱,阳气自衰 ④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大便燥结, 大便燥结,排便困难 +实热证 实热证
=肠热腑实证
十一, 十一,肠燥津亏证
[成因] 成因] ①素体阴亏 ②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 ③妇女产后 ④老年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津液不足,肠道失润 津液不足,肠道失润――便秘 便秘 大便干燥 排出困难 数日一行 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 --口臭 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口臭 头晕 阴虚证-- --口干咽燥 阴虚证--口干咽燥 舌红少苔 脉细数或细涩
�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以脘腹胀痛走窜 , 嗳气 , 肠鸣, 肠鸣,矢气等为辨证的主要依 据
九,虫积肠道证
[成因] 成因] 进食不洁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胃中嘈杂而贪食, 胃中嘈杂而贪食,久则面黄体瘦 ――虫居肠道,争食水谷,吮吸精微 虫居肠道, 虫居肠道 争食水谷, 突发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物,甚至剧痛, 突发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物,甚至剧痛, 呕吐蛔虫 --蛔虫钻窜 蛔虫钻窜, --蛔虫钻窜,聚而成团或侵入胆道 面黄体瘦,睡中磨齿,鼻痒, 面黄体瘦,睡中磨齿,鼻痒,或面部出现 白色斑, 唇内有粟粒样白点, 白睛见蓝斑. 白色斑 , 唇内有粟粒样白点 , 白睛见蓝斑 . --虫积之象 --虫积之象
胃脘冷痛, 绵绵不已, 时发时止, 胃脘冷痛 , 绵绵不已 , 时发时止 , 喜温喜 胃阳不足, 按,食后缓解 ――胃阳不足,虚寒内生 胃阳不足 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 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 --受纳腐熟功能减退 受纳腐熟功能减退, --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 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 --虚寒之象 嫩,脉沉迟无力 --虚寒之象
2,饮食不节 ,
1,特殊表现(定位,定性) ,特殊表现(定位,定性)
尿频尿急——湿热留滞,气化不利,下迫尿道 湿热留滞, 湿热留滞 气化不利, 排尿灼痛 尿色黄赤 湿热内蕴, 湿热内蕴,津液被灼 小便短少 湿热伤及血络 尿血 可见尿中砂石—— 湿热久恋,煎熬津液成石 湿热久恋, 腰痛—— 下焦湿热波及肾府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以胆怯, 惊悸, 烦躁,失眠,眩 以胆怯 , 惊悸 , 烦躁 , 失眠 , 呕恶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晕,呕恶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思考题
1,胃气虚,胃阴虚和胃阳虚证临床表现和辨证 胃气虚, 要点是什么? 要点是什么? 寒饮停胃证和寒滞胃肠有和异同? 2,寒饮停胃证和寒滞胃肠有和异同? 试述肠道湿热证和膀胱湿热的病因病机, 3,试述肠道湿热证和膀胱湿热的病因病机,临 床表现. 床表现. 如何鉴别胃火炽盛和胃阴虚证? 4,如何鉴别胃火炽盛和胃阴虚证? 5,肠热腑实证和肠燥津亏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肠热腑实证和肠燥津亏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6,虫积肠道证临床表现有哪些? ,虫积肠道证临床表现有哪些? 7,胆郁痰扰证表现和辨证要点是什么? ,胆郁痰扰证表现和辨证要点是什么?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腹痛,暴泻如水,下痢脓血, 腹痛,暴泻如水,下痢脓血,大便 黄稠秽臭等+湿热症状 黄稠秽臭等+湿热症状 =肠道湿热证
十三, 十三,膀胱湿热证 [概念 概念] 概念 由于湿热蕴结膀胱, 由于湿热蕴结膀胱 , 气化不利所表 现的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现的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 称 为膀胱湿热证. 为膀胱湿热证. [成因 成因] 成因 1,外感湿热 ,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等特征表现+实寒证 胃脘冷痛等特征表现 实寒证 =寒滞胃肠证
七,食滞胃肠证
[成因] 暴饮暴食 成因]
饮食停滞胃脘,气机阻塞-- 饮食停滞胃脘,气机阻塞-- 脘腹胀满 吐后减轻 胃气不降,浊气上逆-- --恶心呕吐 胃气不降,浊气上逆--恶心呕吐 嗳腐吞酸 食积气滞,肠腑不肠-- --矢气频频 食积气滞,肠腑不肠--矢气频频 臭如败卵 大便不爽 泻下臭秽 食积-- --舌苔厚腻或腐 食积--舌苔厚腻或腐 脉滑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以脘腹痞胀, 胃中有振水声, 以脘腹痞胀 , 胃中有振水声 , 呕 吐清水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吐清水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六,寒滞胃肠证 [成因] 成因] ①过食生冷 ②脘腹受凉
过用寒凉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寒凝气滞――胃脘冷痛,痛势暴急, 胃脘冷痛,痛势暴急, 寒凝气滞 胃脘冷痛 遇寒加剧, 遇寒加剧,得温痛减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吐后痛减) --恶心呕吐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吐后痛减) 水饮不化-- --口淡不渴 水饮不化--口淡不渴 口泛清水 实寒证---畏寒肢冷 实寒证 畏寒肢冷 舌苔白润 脉沉紧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暴饮暴食+食积证 食滞胃脘证 暴饮暴食 食积证=食滞胃脘证 食积证
八,胃肠气滞证
[成因] 成因] ①情志不遂 外邪内侵, ②外邪内侵,病理产物 或病邪停滞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胃脘,腹部胀满疼痛, 胃脘,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 ――胃肠气机阻滞 胃肠气机阻滞 嗳气, --胃气失降而上逆 嗳气,欲吐 --胃气失降而上逆 肠鸣,矢气频作, 肠鸣,矢气频作,欲泻而不爽 --肠道气滞不畅 --肠道气滞不畅 得嗳气, 得嗳气,矢气后痛胀可缓解 ----阻塞之气机 阻塞之气机 暂得通畅 大便秘结 ---胃肠之气不降 胃肠之气不降 苔厚, 浊气内停, 苔厚,脉弦 ----浊气内停,气机阻滞 浊气内停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胃病特征表现+实火证 胃病特征表现 实火证=胃热炽盛证 实火证
五,寒饮停胃证 [成因] 成因] ①饮食不节,嗜饮无度 饮食不节, ②手术创伤,劳倦内伤 手术创伤,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临床表现及分析
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 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 ――寒饮停留中焦,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寒饮停留中焦, 寒饮停留中焦 气机阻滞, --饮邪内阻 饮邪内阻, 头晕目眩 --饮邪内阻,清阳不升 --饮为阴邪 饮为阴邪, 口淡不渴 --饮为阴邪,津液未伤 苔白滑, --水饮内停之征 苔白滑,脉沉弦 --水饮内停之征
胆: 盛泄胆汁 口苦 黄疸 惊悸 胆怯 消化异常等 主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