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解读一 “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

合集下载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前言新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的多元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点以及实施情况等方面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探讨。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强调“全人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

其中,“全人教育”是指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全面平衡的人格素质;“素质教育”是指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教育”则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应对未来的适应能力。

此外,新课程标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并且鼓励学生通过体验、亲身实践等方式来探究知识。

同时,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迁和未来发展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创新新课程标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式创新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

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推崇适应性、弹性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需求性,相应地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评价方式创新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更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和形成性的评价,如自我评价、互评、教师评价等。

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评价要全面、多元、客观地进行,避免单纯追求“分数”。

课程内容创新新课程标准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科的融合度和综合性,同时也扩大了学科的领域,增加了公民道德、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内容的涵盖。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自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新课程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的推进方面。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940多所中小学获得了“新课程标准示范学校”的称号;同时,也有很多学校通过自身努力、积极探索,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

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

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下面,我就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侧重点进行解读。

(一)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2.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

3.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二)新课标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四)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

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

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新课标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前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之一,其目的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基本理念、目标、特点和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二、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2.科学发展观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发展观,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教育中注重平衡各方面需求,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3.多元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教育体系,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

这种理念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4.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5.适应时代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目标1.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具备优秀的知识水平,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2.促进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化需求。

通过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提高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即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特点1.多样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

这种特点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2.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差异化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对新旧课标的见解

对新旧课标的见解

对于新旧课标的见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
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来说,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课程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更加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同时,新课标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信息技术、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新课标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新课标还注重教学评价的改革,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新旧课标各有优缺点,但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课标,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新课改基本理念

新课改基本理念

新课改基本理念新课改是指中国教育改革中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贯彻全面素质教育思想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贯彻全面素质教育思想。

全面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智力能力、身心健康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二是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新课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

新课改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注重学习方式的改革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三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改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还注重多元智能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发展多种智能,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创造积极、开放、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

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四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个体差异。

新课改提倡综合评价,将教育评价从单一的知识考试转变为多元化的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科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还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方式比较固定和单一。

而新课改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精神和教育实践能力。

新课改还提倡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反思,通过教师间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经验共享。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困难我认为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

教育部新课标解读全文

教育部新课标解读全文

教育部新课标解读全文
自2017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实施了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一、基本原则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教育环境。

二、课程设计
新课程标准重视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

同时,通过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鼓励学生跨领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综合性。

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态度和学科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情况。

四、教育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同时,引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发展。

五、师资队伍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
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

通过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国的教育体系将进一步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分析和解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分析和解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分析和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的分析和解读新课程理念是对传统课程理念的一种更新和改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它强调对学生的多维度发展和个性化的需求,并通过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知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

传统课程更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而新课程理念将学科知识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动手实践和探究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课程往往把学生塑造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实践,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提出问题、探索和实践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三,新课程理念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和素质教育。

传统课程往往注重于学科之间的划分,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孤立的,缺乏整合性。

而新课程理念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此外,新课程理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之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最后,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程往往过于关注教师的授课和评价,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需求。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总结起来,新课程理念是一种积极改变传统课程模式的理念,它的出现,从一方面来说是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教育界对传统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反思。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新课程理念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机遇,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之真正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个理念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它意味着: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一)、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和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

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3)、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4)、生物学知识和技能3、关于“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二)、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以往的教学比较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验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

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

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
对新课标的理解:构建素养本位的学习观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我国教育部门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对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

新课标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理解并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上,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新课标的评价观也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新课标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实践育人”。

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内容上,新课标强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

同时,新课标还倡导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新课标的第三个理念是“整合育人”。

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品德、情感、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实践育人、整合育人”。

这些理念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理念,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
1. 个性化教育,新课改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 贯彻素质教育,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强调学生参与,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内容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改倡导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实践性教学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贯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浅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这次全员培训中,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让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能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我认真比较了新课程标准和以前教学大纲,发现了新课标对以前课程标准的修改,新的课程标准更适合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一、基本理念: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课标解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

三、新课标更健全了新的评价机制。

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过程评价和结果相结合、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相结合、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注意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式教学,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导向。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分数和知识的填鸭式教学。

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导向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美感等多方面的素质。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这种基本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切实贯彻落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理念理解

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理念理解

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理念理解高中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理念理解摘要: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主要内容新理念教育一、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改革纲要》指出,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高中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在高中阶段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高中课程的设置提出了以下要求:①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②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型的课程结构。

③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⑤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课程结构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高中课程结构设计为由学习领域、课程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要获得一定的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行学习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更新,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更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这种更新的理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更新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育普遍以知识的输入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通过多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主体性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其次,更新教育理念注重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过去,教育普遍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课程标准》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设计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例如通过文学阅读来提升学生的情感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写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这种综合素质教育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还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更新教育理念注重了信息技术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基础工具。

新的教育理念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强调了信息技术的运用,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文本的、分析和展示。

这种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还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和信息评价的能力。

总之,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更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综合素质的培养、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视野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的理念的引入,将为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也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发展。

新课标内涵与教改策略

新课标内涵与教改策略

新课标内涵与教改策略一、新课标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优化课程结构:新课标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强调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

突出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注重综合素质: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核心素养导向语言文字应用: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文化素养: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体育素养:注重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改革整体规划课程结构: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整体规划课程结构,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调整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学科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加强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转变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等,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第一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

如艺术,综合实践等。

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小学英语_新课标修订的基本理念及主要修订内容

小学英语_新课标修订的基本理念及主要修订内容

三、评价理念
•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 体系是新课程理念和新的模式有效实施的重要 保证。 • 新课标强调评价应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的方式,增加评价的维度,既关注学习过 程,又关注学习结果,力求体现课程内容“以 人为本” 的核心理念。
• 实施过程性评价——不是为了筛选,而是帮助学
模块六
小学英语评价建议
专题一 新课标修订的基本理念
及主要修订内容
一、课标理念
• 语言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本次课程改革从头到尾 体现的上位思想:要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 华民族的复兴,面向每一个学生。 • 对义务教育课标的定位: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 够达到的标准,不是精英教育的标准,体现了以人 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价部 分更要体现这一理念。
六、内容修订情况
• 进一步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评价的促
进学习和发展的功能; • 丰富对形成性评价讨论和介绍,增加多种评价案 例(1 2 3),加强指导性和示范性; • 小学评价部分更加具有针对性、具体化的要求4。
思考题
• 怎样认识评价的教育功能让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评
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生发展。既关注全体学生,又对每个学生提出具
体帮助。 • 评价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要 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学习方式、贴近教学活动、 采用短、小、活、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氛 围中表现自己的语言能力,促进语言学习。
四、评价目的
•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使学生获得成功ve)
五、评价原则
• 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则 ——对学生平时参与各种 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 态度, 语用和交 流能力进行评价; (formative & progressive) • 活动性原则——以接近课堂教学活动的听、做、 说、唱、玩、演等形式进行评价。 (activities & activating)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doc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doc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第1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个学生。

关注的本质是尊重、关心、关心。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快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各种道德因素,还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达和道德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爱、同情、责任感。

以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确立了“课程即经验”的新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

然而,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课程理念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教育体验系统,旨在使学生获得教育体验系统,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1、课程是一种体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着本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从而不断地改变和创新给定的内容,使给定的内容能够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个过程,强调参与和生成。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课程的外部,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他们一起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换句话说,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学习者拥有和获得知识的主要活动过程。

因此,自然是课程,生活是课程,自我是课程。

2 、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完整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和生命的完整。

人是一个智能和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命的完整性表明人和世界的其余部分构成自然+社会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1、寻求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课程忽视甚至分离了孩子的完整性。

一方面,学习等同于“阅读”,阅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书”进行测试,而忽视非学术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经验,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初中数学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许芬英
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
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
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 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 改为“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 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
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

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
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和“综合与实践” 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
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3.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的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删除了一些条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第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

(1)删除的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删除了一些内容,例如
①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实验稿P31)
②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实验稿P32)
③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实验稿P33)
▲在“图形与几何”(实验稿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删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
①关于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实验稿P39、P43)
②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实验稿P39)
③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实验稿P40)
④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实验稿P41)
▲“统计与概率”部分删除的内容
极差、频数折线图等内容
(2)新增加的内容
▲“数与代数”中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
①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②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③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增加了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④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⑤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以上为增加的必学内容,此外,此次《标准》修改,还以标注“*”的方式,增加了选学内容,具体如下:
*⑥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⑧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在“几何与图形”领域中,增加的内容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

①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②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③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④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⑤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⑥尺规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下面的要求是选学内容:
*⑦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⑧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⑨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
*⑩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3)在要求上有变化的内容(略)
4.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基本保持了实验稿的要求,如:要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此外,还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交流成果,总结参与数学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使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七、“实施建议”的修改
“实施建议” 由原来按学段表述,改为三个学段整体表述,避免不必要的重
复。

八、“实例”的修改
增加了一些帮助教师理解、澄清困惑的实例。

并且,对大部分实例不仅仅呈现了实例要求本身,而且提出了实例的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建议,有利于教师理解课程内容、体会数学思想、实施教学。

九、增加附录
将课程目标中的“术语解释”和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统一放在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1和附录2。

对实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