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一、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辞赋等作品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创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品格和创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陶渊明的品格1. 乐观向上陶渊明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总能够积极面对,从不轻易放弃。

例如,在他被贬到桂阳做官时,他没有因为离开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而感到失落,反而把握机会去了解桂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写下了《桂阳秋》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2. 坚持真理陶渊明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他始终相信只有真理才能够指引自己前行。

在他写作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权力和名利的厌弃,强调了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3. 爱国精神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精神的人,他对于祖国的繁荣富强充满着期望和祝福。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贪污腐败、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世界,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期望。

三、陶渊明的创作1. 田园诗陶渊明以田园诗为代表作,他在诗歌中描绘了大量与自然有关的景象和情感。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他写下“村童群笑,相与舞之;而我独异之。

问其故,则曰:‘此之谓也!’”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所带来的美好。

2. 散文陶渊明还以散文为代表作,他在散文中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且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批评让他的散文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3. 辞赋陶渊明还以辞赋为代表作,他在辞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和政治现实的不满。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羸兮,謇朝谇而不矜。

陶渊明的诗人形象和文学思想

陶渊明的诗人形象和文学思想

陶渊明的诗人形象和文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是东晋时代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文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坛。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诗人形象以及文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生平事迹陶渊明出生于今浙江绍兴的临安靖安杨家山,祖籍山西运城。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人物,早年曾出任雁塔郎,后进仕为太尉属官。

但他因不满于官场的污浊,于是选择隐居田园,在自家种植竹子,写作诗文,并写有《桃花源记》等著名佳作,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诗人形象陶渊明的诗人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他是一位孤高、自由、豁达、不羁的诗人,具有浓郁的田园情调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花鸟虫鱼,展现着纯美、恬淡、自由、温馨、恬静的生活情趣。

他的诗歌承载了他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情怀,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被后人誉为“田园诗神”。

三、文学思想陶渊明的美学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不仅有感性的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理论。

他深入探讨了诗歌创造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提倡致力于表达真实感和深层情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他秉持着“山水自得一容与”、“物我两忘”的创作态度,主张深入自然、沉浸其中,发现美,表达真实感情。

他的诗歌注重表现情感的纯美,主张“情不尚文赋,性非类巧言”,崇尚情感和灵魂的自由,提倡良知和真诚的表达。

结语: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自由、豁达、不羁的诗人形象。

他的文学思想深入理性探讨了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陶渊明的传世诗文,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对后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学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中韩诗人对本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中韩诗人对本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中韩诗人对本国文学的影响中韩两国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学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学不发生任何关联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韩国文学当然也不例外,韩国文学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中国文学中吸收了许多营养。

本文以韩国汉文学之祖崔致远为例,探讨其对韩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以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例,探讨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陶渊明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浔阳柴桑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后世称靖节先生。

有《陶渊明集》。

其诗文风格主要是柔、淡、远三个主要特点。

陶渊明幼年丧父,自幼随母亲在外祖父家生活。

外祖父是当地名士,有许多藏书,为其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他不仅学习了道家以《庄子》、《老子》为代表的当时主流文化,也吸收了不少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类的“异书”,培养了其“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大济苍生”之志,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屡次因社会的黑暗腐败辞职。

最广为流传的当是,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归隐期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饮酒》。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二)陶渊明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抒发感情、热爱自然而著称。

同时,他的品格也备受人们的称赞,他的一生充满了诗意和人格魅力。

陶渊明的品格堪称高尚。

他在政治上常常不合时宜,甚至被贬谪多次,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不为世俗所动摇。

他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抨击官僚主义和权力的腐朽,他的这种坚持让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自由主义者。

陶渊明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

他的诗歌、散文和乐府集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作品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诗歌清新脱俗,以笔墨描绘出自然的神奇和人性的深沉,他的散文则更加接地气,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点滴感悟,他的乐府则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陶渊明的创作对后人的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清新的文学样板,启发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

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理念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发扬,他的诗歌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他的散文则被誉为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品格、创作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他的作品永远都是我们心灵的绿洲,
他的人格永远都是我们追求的道德典范。

韩国赋学三题

韩国赋学三题
务策取 进 士 ,兼 取 明经 医 卜等 业 。 十 一 年 ,只试 诗 、赋 、颂 。十 五 年 ,复 试 以 诗 、赋 、颂 及 时 务
策 ” 。
的 《 高祖 开设学 校广 阐道 义惟 新 宝历 赋》 《 隋高 祖 非宴 食 不 过 一 肉赋 》 《 宗 观 尚 书庶 几 唐 虞 赋》 太
白承锡 ,其 导 师 简 宗 梧 教 授 即 是 台 湾 辞 赋 研 究 专 家 ,赋学 著作 有 《 汉赋 源流 与价 值之 商榷 》 《 赋 汉
这种比较无疑开拓了中国学者的思路国内很快出现了一批中韩诗赋比较研究的成果如杨会敏朝鲜涛人申钦次陈子昂感遇三十六首研究兼与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比较曹春茹朝鲜诗人申钦的和陶诗归园田居六首研究崔雄权论韩国的第一首和陶辞兼及李仁老对陶渊明形象的解读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等
第1 第1 4卷 期
21 0 2年 2月
韩 国 赋 学 三 题
龚 红 林
( 北 大学 文 学院 ,武 汉 4 0 6 ) 湖 302
摘 要 :科举试 “ 、创作赋体作品和爱重 《 赋” 文选》,是韩国赋学兴起 的首要条件 ,而韩 国大学的中文 系、就读 中国
的留学生等是 其中国赋研究 复兴 的当代学缘背景。《 文选》 所选楚汉魏晋六朝赋的研究是韩 国 2 0世纪 中国赋 研究复兴 的起 点 ,而唐赋研究是其重要的成绩 ,中国赋与书画研究搭起了赋学 与书艺辨伪 之学 的 “ 梁” 桥 ,中韩赋 家赋作 的比较研 究开
及 。 ¨ 现存 最 早 的韩 国第 一 篇 辞 赋 作 品 是 崔致 远 ”
真切 ” ( 《 闲集 》 。李穑亦 担 心韩 国赋体 创作 脱 补 )
离古 赋 “ 本 ”: “ 近 出 也 源 于 三 纬 ,变 而 骚 , 根 赋

居高声自远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居高声自远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居高声自远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并序》,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也成为了介绍陶渊明的第一人。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

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在《戏赠郑溧阳》诗里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

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道: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中国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

中国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

历代对xx 的评价生活在士族秉政,门第观念压倒一切的时代的陶渊明,他那高尚的人品是受到人们尊敬的,可是,他那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学创作却很不被理解和接受。

就连他的崇拜者、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里,对他的诗文创作也仅仅以“文取指达”四字而轻轻带过。

身世寒微,才俊人杰的鲍照,首先以诗人的眼光注意到陶诗的价值,他曾经写过《学陶彭泽体》诗歌,并且标明是“奉和王义兴” 的。

王义兴即王僧达。

诗歌抒写幽居之乐,闲逸之情,有意识地规步陶渊明的艺术风格。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注意陶渊明的诗歌并且以之为楷模的效仿之作,说明陶诗的价值已经有人注意了,这大约离陶渊明辞世已经20 多年。

钟嵘《诗品》把陶渊明作为重要诗人进行评价,不管他的评论是否准确、是否符合今人的标准,但是陶渊明作为重要诗人的地位已经被确认(前文已有论及)。

萧统出于对陶渊明作品和人品的敬重,广事搜求陶渊明的作品,辑成了第一部《陶渊明集》,并且写了《陶渊明传》和《陶渊明集序》,不仅高度推崇陶渊明的人格,而且对他的诗文创作也极为赞赏,还在他编纂的《文选》中辑入陶渊明的诗8 首的同时,对他称颂不已。

沈约在《宋书。

陶渊明传》中不仅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还把《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和《命子》诗辑入《宋书》,只是令人遗憾地是他基本上没有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作出评价。

令人惊异的是陶渊明这样潦倒坎坷的文人竟同时被《宋书》、《南史》和《晋书》列传记载,这在历史上和文学史上是较为罕见的。

唐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

无论李白、王维,还是杜甫、白居易等人对陶渊明的隐逸既理解又不太赞同,而对他的文学创作倒是基本肯定和赞扬的。

李白一方面欣赏“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溧阳》),“梦见五柳技,已堪挂马鞭。

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

却对陶渊明的归隐未必赞同,“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登巴陵道酒??》)。

杜甫和王维几乎也是如此。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重读陶渊明形象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重读陶渊明形象

这种弃家庭责任不顾 的追求 , 必难得到亲朋好友 的认可 , 在学而
优则仕 的思想 占主导 的儒家社会里 ,世人也未必能认同他的选 择。 他应当也感 受到了这种来 自周遭 的排斥 , 所 以他并不能很坦
然 地 享 受 这 种 醉 心 田 园 的 闲适 之 乐 。 在 他 的诗 里 , 我 们 看 到 “ 抚孤松以盘桓” 、 “ 或棹孤舟” 、 “ 怀 良辰 以孤 往 ”这 样 一 些 字 眼 。


从 弃 官 归 隐 动机 看 陶渊 明
序是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部分 内容 , 而细细品 读才发现它是解读陶渊明形象 的关键。 在序里 , 陶渊明 自己交代 了
切 景 语 皆 隋语 , 并非是 青松 、 小船感到孤独 , 而 是 作 者 内 心 孤
他辞官归隐的原因有三 : “ 质性 自然 ,非矫厉所得” ; “ 饥冻虽切 , 违
陶渊明在山水 田园诗上的造 诣的确很深 ,贡献也 大。但 在我看 来, 他不是一个合格 的父亲 , 他在“ 家贫 , 耕植不 足以 自给。幼稚 盈室 , 瓶无储粟 ” 的情况下 , 选择辞官归隐 , 让一 大家子的人陪着
必与人交 际应酬的生活 , 让他感到安心而舒适。 从这里我们可以
看出, 他是一个追 求心灵 自由与放松 的人 , 但是 同时也体 现了他
并非真如 明灯一般澄亮, 他 的性格 里也有黯淡的一面。我们在 隐逸诗人的背后看到 了一个软弱无助、 孤独彷徨 、 有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 关键词 隐逸诗 人 ; 官场 ; 田 园; 陶渊明形 象
《 归去 来兮辞》是 出 自高 中语文 必修 五第二单 元的一篇 文
胆f 去 软 弱逃 避 现实 的一 面 。
圆离圆浅谈小学生课后作业布置应注意的问题冯吾昌西安市未央区枣园小学陕西西安710000课后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用以巩固课堂知识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课后训练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0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

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

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内容提要:陶渊明的部分诗文被六朝至初唐史家采摭入传,诗文塑造了一个向往田园、栖身田园而又惬意的隐者形象。

沈约笔下的陶渊明形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者形象,而是独自过着隐逸生活,对世俗生活也未能决绝的个体形象。

沈约刻画的陶渊明形象遵循了“孔门四科”的指导原则,以忠于国家的德行、意在归隐的政事、惬意自在的言语刻画了隐者的形象。

《晋书》综合沈约、萧统的传记以整合内容,通过史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叙事重构,以“酒”为基本意象贯穿始终完成了陶渊明隐士形象的纯粹性书写过程。

《南史》与《晋书》的书写倾向则完全不同,李延寿笔下的陶渊明形象又回到了梁代文人的接受场域,或者说又回到了沈约书写的起点。

陶渊明的文学文本直接被看作是人生的主流部分,这种情况到中唐才开始发生变化,至北宋方才摆脱史传文本的全面影响,陶渊明所建构“人如其文”的特别审美形态得到更加深入的文化阐释。

关键词:史传文本隐逸陶渊明形象书写自晋至唐,陶渊明被看做标准的真隐士,《宋书》《晋书》都把他归于“隐逸传”就很能说明问题。

他不仅能隐于田园,而且处于“人境”中犹可“心远”处之。

何以如此?魏晋玄学的兴起为陶渊明提供了思想的空间。

自汉末以来,儒学淡出,道家凸显,老、庄的观念开始弥漫开来。

本末有无的讨论,名教与自然的激辩,言意之间的关系,都是思想的主题。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把生命体验写入诗歌之中了。

三曹父子的五言作品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各有特色。

蔡文姬笔下的母子诀别也写得痛人心扉,阮籍的苦闷夹杂着对自由的追寻,嵇康的坦荡也在打铁的对话中展示着自我的风采。

“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活法,只是谁都无法掩饰内心的焦虑性体验。

隐不得,也仕不得?到陶渊明这里就有了答案。

本文以《宋书》《晋书》为主要考察对象以探讨自刘宋到初唐对于陶渊明形象的接受状况。

一、陶渊明的自我形象书写对于陶渊明的理解,大家往往突出他隐逸的一面,古今都有不一致的时候。

总结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

总结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

总结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以田园诗著称,被誉为田园诗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派代表之一。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广泛,涉及诗歌、哲学、政治和人生价值等方方面面,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为追求自由与宁静、崇尚自然与真实、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以及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

首先,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追求自由与宁静。

他笔下的田园生活被视为世俗纷扰之外的庇护所,是追寻内心自由和安宁的理想之地。

对他而言,自由并不是个体的无约束状态,而是心灵的解放和境界的自由。

他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常常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远离的态度,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宁和精神境界的净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更凝聚着对自由和宁静的美好向往。

其次,陶渊明思想强调对自然和真实的崇尚。

他以自然为师,认为自然是真实和纯粹的,可以使人得到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在他笔下的田园中,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生生不息。

陶渊明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山水风景和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表达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

同时,他也通过对事物的真实描写,尤其是对人性、社会丑恶现象的揭示,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三,陶渊明思想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

他对政治现实的失望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使他对朝廷和社会的腐败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陶渊明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借代田园社会来映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陋。

他以神仙、隐士和禽兽等形象进行讽刺和批评,呼吁人们不受世俗的拘束和侵蚀,追求内心的纯净和自由。

最后,陶渊明思想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

对陶渊明而言,人的内心是一个纯洁而美好的象征,他追求的是心灵的清静和超脱。

他表达了对人性善良和道德修养的追求,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冥思默想来提升心性。

陶渊明通过诗歌创作将个体的心灵感悟和对宇宙的关怀融于一体,寄托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和追求。

总而言之,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体现在其追求自由与宁静、崇尚自然与真实、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以及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上。

《2024年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范文

《2024年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范文

《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篇一一、引言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人,其作品和人生哲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自然、田园为主题,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旨在通过对陶渊明文化形象的研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时期。

他的生活背景是在一个充满战争、政治动荡的时代,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陶渊明的作品以田园诗为主,他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农耕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三、陶渊明的文化形象1. 自然诗人的形象陶渊明的诗歌以自然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自然元素,如山水、草木、鸟兽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2. 隐士的形象陶渊明在政治上主张隐逸,他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诗歌创作,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隐士的形象,如《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就是他理想中的隐居之地。

这种隐士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3. 哲理诗人的形象陶渊明的诗歌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富含哲理。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叙述田园生活,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歌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他的这种哲理诗人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影响1. 对文学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意境深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他的诗歌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2.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为后人提供了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新视角。

他的哲理诗人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3.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陶渊明的文化形象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

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那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他的影响又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对于陶渊明的评价,用几句话都不能完全说清陶渊明到底有多优秀,总的来说,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可以说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为杰出的诗人。

在世人眼中,陶渊明还是一个悠闲飘逸、不热衷于名利的诗人,就好似一个不在世俗之中的隐士,他的诸多诗作都表达了他归自然生活的喜爱与对官场之类的厌恶。

陶渊明虽然自二十岁时为求生计踏入官场,但是功名利禄并没有使得陶渊明随波逐流,与官场上那些为了利益算计他人的那类人一样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忘记自己的本心。

陶渊明自幼就是喜好宁静悠闲的人,也因此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并没有让他被利益蒙蔽双眼,反而使他更为厌恶充满利益的官场生活,使他最终决定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可见陶渊明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宁愿回归田园过清寒的生活,也不不愿在官场中沉浮。

陶渊明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那些他所写的诗歌,他所写的那些诗作中不管是饮酒诗,还是咏怀诗,亦或是田园诗,都是极佳的诗文作品,被世人纷纷传颂与赞扬。

即使是现今,仍然有人将陶渊明的诗作作为自己的精神标杆,虽然在现今社会中,没有人能够做到如陶渊明那般远离尘世与利益,放弃所有归隐山林以逃避利益竞争,但是却可以学习陶渊明身上那种安贫乐道、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品质。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他的诗文。

陶渊明的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以及不愿与那些热衷于利益的尘世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都对后人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和教育作用,但是陶渊明那般辞官隐退的避世态度也给后世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陶渊明所引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即使诸多著名的伟大诗人也曾受到他的影响。

唐代著名世人李白不愿巴结奉承权贵的自尊不屈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诗人高适也曾想要学习陶渊明辞官归隐山林的做法,远离世俗利益。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部著名著作,由陶渊明精心策划而成。

他不仅给世界留下了一万多首美丽的古典诗歌,而且建构了一个大而完整的家族文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分为五类:诗、文、和歌、讽和赋。

他的诗风独特,既有苍凉抒情,又有诗歌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他充满幻想、诗情流动、古今相映,令人沉醉,其诗句描绘出细致的自然画面。

他文句传神,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对比,让人感到非常深刻的触动,他的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纯粹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

陶渊明是一位有着特殊人格的人物。

他不仅具有内心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着灵魂的深度探索和广阔的眼界。

当他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无论是对于尊卑高低还是对善恶的辨别,他始终保持着坚韧的毅力和唯一的思路。

他勤奋学习,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想象力,在文学上多元化自己的思维,将他的智慧和思想倾注到作品当中。

由于陶渊明的个性突出,他的文学影响巨大,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在人物刻画和文字抒情方面具有很强的功力,在文学艺术中提出了深刻而极富革命性的点子,从而使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学走向了人文观念水平的飞跃。

他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令当代人们发觉自己有责任、使命和使命心重新被启发,以便能够更好地参与人生的活动,更好地为实现真正的幸福努力。

总而言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先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的诗歌之美、文学之匠,充满了灵魂的抒情,给人以普遍的快乐、感动和启发,更是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他的古典诗歌令读者受益匪浅,令这个世界更美好,令人们反思自身人生,着眼于真善美,在平凡中追寻最美、最真价值。

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形象在韩国的登陆

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形象在韩国的登陆

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形象在韩国的登陆
崔雄权
【期刊名称】《东疆学刊》
【年(卷),期】2007(024)002
【摘要】从崔致远与晚唐文人的交游,《昭明文选》与韩国的科举制度,崔承佑等众多的新罗留学生在唐的文笔活动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陶渊明形象在新罗末高丽初(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亮相于韩国文坛的过程.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崔雄权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3
【相关文献】
1.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及辛化的陶渊明 [J], 王慧刚
2.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 [J], 李建国
3.长安形象在韩国汉诗中的接受与嬗变 [J], 刘志峰
4.论陶渊明在韩国的创作接受
——以"和陶诗""和陶辞"为例 [J], 李雅婷
5.论韩国的第一首“和陶辞”——兼及李仁老对陶渊明形象的解读 [J], 崔雄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陶渊明的守心与守拙——以陶渊明的诗歌意象为例

论陶渊明的守心与守拙——以陶渊明的诗歌意象为例

论陶渊明的守心与守拙——以陶渊明的诗歌意象为例作者:徐梦婷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将出仕为官与归隐生活的经历同诗歌创造相结合,创作了诸多优秀的诗篇。

诗人的一生经历了数次出仕与归隐,最后彻底地归隐田园,他处在仕隐的矛盾中并最终解脱出来,表明他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的胜利。

在经历官场的浮沉之后,他坚定地选择守心与守拙的生活。

他躬耕陇亩,寄情于诗酒,在诗歌的世界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归隐与诗歌创作相互成就,为后代文人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与精神模式。

关键词:陶渊明仕隐守心守拙诗歌意象一、仕隐之间隐逸在中国早已有之,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家的盛行,催生了古代的隐逸文化,也影响了历代文人。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玄学一度盛行,其与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相结合,便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隐逸文化,而陶渊明就是其中最著名的隐逸文人。

钟嵘在《诗品》中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他“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尽管陶渊明在世人眼中是一个隐者形象,并以隐逸诗人而名世,但实际上陶渊明在一生中曾五次踏入仕途,最后又选择离开仕途,归隐田园,如此反复的仕隐经历,表明仕与隐之间的矛盾一直缠绕在他的心中。

陶渊明在青少年时代以读书闲居生活为主,《晋书·陶渊明传》中说他“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而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自己的描述也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由此看来,少年时代的陶渊明还只是一个“罕人事”“好读书”的读书郎。

然而年少的陶渊明怎么会甘愿就这样一直过着平淡的村居生活呢?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早已孕育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的远大抱负。

他的一生大致有五次出仕的经历。

大约在公元396 年,二十八岁的陶渊明初仕江州祭酒。

初涉官场的陶渊明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他的个性和还未褪去的书斋气,难与官场的环境相融合,因此出仕不久便辞归。

陶渊明隐逸诗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陶渊明隐逸诗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陶渊明隐逸诗⼈形象的典型意义陶渊明隐逸诗⼈形象的典型意义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县吏⽩:…应束带见之。

?潜叹⽈:…我不能为五⽃⽶折腰向乡⾥⼩⼈!?即⽇解印绶去职。

”⽽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复驾⾔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崇尚⾃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这两种社会⾓⾊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情很⽭盾。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直过着隐居躬耕的⽣活⼠⼤夫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著称,他的⽂学创作没有得到⾼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风不合。

萧统是第⼀位发现陶渊明⽂学价值的⼈,既推崇其⼈格也推崇其⽂学。

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了他在⽂学史上的崇⾼地位,这地位⼀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陶渊明是中国⼠⼤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上寻找新的⼈⽣价值,并借以安慰⾃⼰。

⽩居易、苏轼、陆游、⾟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夫精神世界的⼀座堡垒,⽤以保护⾃⼰出处选择的⾃由。

⽽平淡⾃然也就成了他们⼼⽬中⾼尚的艺术境地。

陶诗题材的分类中国⽂学的新题材:⽥园诗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的继承发展⾏役诗中表现的苦闷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陶渊明隐逸诗的思想艺术成就(⼀)陶渊明在隐逸诗中⼤量地抒写了⾃⼰以告别官场隐居⽥园为最佳归宿的思想感情陶渊明⽤诗歌真实坦率地记载了他在各个时期的不尽相同的⼼态,以及植根于⼼灵深处的那种远离官场的告别意识的逐渐增强,即便是在出仕期间他也总是“慷慨思南归”,怀恋家乡的⼭⽔和⽣活。

(⼆)与官场的丑恶、⿊暗相对照,陶渊明笔下的⽥园、⾃然便凸现出⼀种清新、宁静的绝美状态。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理念。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陶渊明的思想理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的思想理念陶渊明的思想以玄学为主,其核心是崇尚自然。

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年代盛行,除此之外,还有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也在迅速崛起。

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但仍然存在。

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的玄学思想中,对他影响至深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确定了陶渊明前进的方向和对未来的追求。

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受到儒家仁学思想,有着救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自身人格品质道德的修养要求和追求安逸知足生活的心态。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均有体现。

如《荣木》:“匪道……奚敦”,体现了陶渊明对个人准则的要求,注重品德节操;《咏贫士》:“好爵吾不萦……夕死复何求”,体现陶渊明对自身品德的保持,不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既要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向往归园田居的质朴生活、追求自由和超尘脱俗的精神,这些都深深的嵌入陶渊明的思想之中。

陶渊明归隐田居生活期间,就创作了很多表达此类心境的诗歌。

如《采菊》:“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明了陶渊明向往的恬静淳朴的田园生活。

南宋陶渊明资料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

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

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2期2008年3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ofPLA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V01.31No.2M盯.2008崔玫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崔雄权(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摘要:崔致远通过<昭明文选》、晚唐文人、同来的新罗留学生等途径接受了陶渊明形象,并汲取了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激情与艺术营养。

在诗歌文本中,崔致远与陶溯明一样,呈现出了富于个性和时代特色的诗酒风流。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寻找和解读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崔致远;陶渊明;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1312.6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2X(2008)02-0119-05CuiZhiyuan’sCulturalInterpretationofTaoYuanmingCUIXiong-quart(CollegeofChine∞LanguageandCulture,YanbianUniversity。

vanji,JilinProv.,133002,China)Abstract:CuiZhiyuanlearnedaboutTsoYuanmingfromthescholars0fthelateTangDynastyandhisfellowvisitingstudents0fSilh,andfromZhao胁昭’Anthology.Hethusacquiredtheinspirationandnourishmentnec,e明aryforliterarycreation.“keTaoYuanming'works,CuiZhiyuan'poemea她imbuedwithidiosyncraticandvivaciousspiritcharacteristic0fhisage.Theybothseekandinterpretintheirworksculturalspiritthatextolsanderav∞onlyforspiritualratherthanmatefiMcontentment.Keywords:CuiZhiyuan;TaoYuanming;culturalconnotation罗伯特·尧斯曾经说过:“第一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证实。

”(汉斯、尧斯,1987:25)这句话也恰好道出了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的基本特征。

1.崔致远解读陶渊明的基本感悟1.1“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崔致远字号的由来众所周知,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里选录了陶渊明8首诗歌和l篇辞。

而《昭明文选》作为高丽时期的重要考试科目而需要文人诵读默记(崔雄权,2007),意欲仕进的崔致远也难免要对其做一番功课。

但是,当12岁的崔致远以自费生身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时,“席冷而窗风摆雪,笔乾而砚水成冰。

……冻枕伤神,孤灯伴影”(崔致远,1985:189),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客居异邦的乡愁郁结于心。

所谓“致远”,就是到遥远的地方去,要达到理想的境地。

崔致远远离故乡只身一人来到异邦求学,恰似天空飘忽不定的一片白云,孤苦无依。

于是,陶渊明的“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就自然而然地触动了这位游子,他随之给自己起了“孤云”的字号。

早在1959年,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的韩龙玉教授就曾引证“洞庭月落孤云归”∞来阐述崔致远与陶渊明的关联。

而最早提及崔致远字号的则是高丽时期著名文人李奎报的《白云小说》。

记述最早的较为详细的是韩国学者崔国述在1925年根据延世大学中央图书馆珍藏本(珍藏号为811.96《崔致远》古1版)刊出影印本前卢相稷在刊序中写道的:“世之论新罗者于山必日头流伽椰清凉;于水必日东滨东洛;于人必日文昌④崔先生。

……未弱冠而射策金门。

廿三岁笔挫浙贼④天子赐以鱼袋。

天下诵其文章方是时。

世皆知为唐之孤云。

”钟优民先生在《陶学发展史》中也写道:“朝鲜新罗时期末叶诗人崔致远(857—915),少年时来华留学,回国后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曾写有大量诗作,《全唐诗》还保存有他60首诗。

陶公《咏贫士七首》之一曾以‘孤云’自比,崔致远则自号‘孤云’。

陶公出为彭泽令,因不满仕途黑暗而辞官归收稿日期:2007—08一04作者简介:崔雄权(1952一),男,朝鲜族,吉林龙井人,延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韩国古典文学。

 万方数据·12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亟田,崔出为武城太守。

因不满朝政腐败,晚年携家隐于江阳郡伽椰山,从中不难看出陶公创作对崔氏的影响。

”(2000:421)这里,先更正“兵部侍郎”和“江阳郡伽椰山”这两处讹误。

史载,新罗贵族分三个等级,即圣骨、真骨、六头品。

崔致远家族属于六头品,所以按规定官职至多是太守一类,做不了兵部侍郎。

江阳郡伽椰山,应为江阳伽椰山。

前面3人或多或少地论及了崔致远“孤云”的字号与陶渊明诗句的关联。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肯定“孤云”这个字号取自陶渊明的诗句,是崔致远在唐朝留学期间所命名的。

1.2与晚唐文人的交游:崔致远解读陶渊明形象的社会途径崔致远12岁于唐懿宗成通九年(公元868年)渡海来华,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离唐归国。

在这16年间,他与晚唐的官吏、幕僚、文人诗客交游频繁,过从甚密。

史载,新罗派到唐朝的使臣达120多次,唐朝也多次派遣使节参加新罗王子的册封或者已故新罗王的祭奠仪式等。

包括新罗王子在内的留学生,有的曾担任唐朝的宫廷宿卫锄,还有的通过宾贡科@考试在唐朝被任命为官吏等,崔致远是其代表之一。

作为新罗人任职于唐朝宫廷宿卫的就有383名,其中能确认姓名的达49名。

(章群,1990:126)从821年到907年,通过宾贡科考试的有58名。

(崔滋,1967)通过这种文化交流,新罗文人和留学僧与晚唐文人建立了友好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的新罗文人,大部分活动在睦州、宣州、扬州、苏州等江南地区。

这些地方也是陶渊明活动的主要舞台。

对于崔致远的文学成就,柳在泳和李怡夏评论道:“崔致远孤云有破天荒之大功,故东方学者皆以为宗,然其诗不甚高,岂其人在中国于晚唐故欤”(柳在泳,1989:17);“崔孤云学士之诗在唐末亦郑谷、韩僵之流,宁匪浅不厚”(李怡夏,1980:234)。

意思是说因为与晚唐诗人交游,所以崔致远的诗歌成就与盛唐诗人比较而言显然不够理想。

这两段论述也同时说明了崔致远与中国晚唐文人过从甚密的历史事实。

崔致远与之交往的晚唐诗人很多,从与陶渊明的关系来看当以张乔、罗隐、杜苟鹤影响较大。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张乔的交往而仰慕陶渊明之归隐。

崔致远与张乔交游的情况,今所知有《孤云先生文集》卷l的《和张进士村居病中见寄》,此诗是崔致远和答张乔之作。

在诗中,崔致远将张乔与中唐诗僧贾岛相比,盛赞其名扬四海的诗名,标举其以“骚雅”翻新的格调与进退有度的古贤遗风。

张乔曾写过一篇敬慕陶渊明的诗歌《寻桃源》(<全唐诗),1979),诗作抒发了向往归隐之情,兼有为世人指点迷津之意。

崔致远与张乔相互赠诗酬唱,其“藜杖夜携孤屿月,苇廉朝卷远村烟”两句,虽然意在赞美张乔,但也透露出了自己的某种心态,即对这种陶渊明式的归隐的钦敬与仰慕。

第二,崔致远与罗隐交游而仰慕陶渊明的高蹈遗世。

罗隐与崔致远的交游,今所知见于《三国史记》:“(崔氏)始西游时,与江东诗人罗隐相知,隐负才自高,不轻许人,人示以公所制歌诗五轴,隐乃叹赏。

”(金富轼,1987:2)可见崔氏留唐之初就与罗隐相交,他品读了崔致远所作“歌诗五轴”后,比崔氏年长24岁的罗隐对这位新罗学子的汉诗才华大为推崇。

罗隐对陶渊明非常崇敬,曾写过两首与陶渊明形象有关的诗歌,即《县斋秋晚酬友人朱瓒见寄》和《菊》(曹寅、彭定求,1979),从中可见其仰慕陶渊明的高蹈遗世,而这也恰恰是崔致远的一种精神追求。

第三,崔致远与杜苟鹤交往而崇敬陶渊明的安贫乐道。

杜苟鹤喜欢结交新罗文士,《全唐诗》卷692载有杜苟鹤所作一首七律《赠溧水崔少府》,少府是唐人对县尉的别称。

崔致远则于乾符四年至乾符末为宣州溧水县尉,很多人认为《赠溧水崔少府》一诗是杜苟鹤30岁左右在池州所作,诗中所言之“溧水崔少府”即是崔致远。

崔致远任溧水县尉后与杜苟鹤交往时,年20余岁。

杜苟鹤曾写过推崇陶渊明的诗篇《送友人宰浔阳》(曹寅、彭定求,1979),诗中对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

所谓近朱者赤,崔致远是一个非常好学、对中华文化非常仰慕的韩国人,加之上述这些与之交游的晚唐诗人都非常崇敬陶渊明,因此他接受并进而回国传播陶渊明的思想就不难理解了。

1.3崔致远与晚唐新罗留学生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新罗于682年(神文王二年)6月设立国学,讲授“四书五经”与《史记》、《汉书》、《后汉书》、《昭明文选》等。

837年,新罗在唐留学生已经达到216名(王溥,1955:779),身在异国他乡,他们充满了孤独和迷茫的心绪,如崔致远和崔匡裕发出了“东飘西转路歧尘”(<途中作》)、“麻衣难拂 万方数据第2期崔雄权崔致远对陶渊明形象的文化解读·121·路歧尘”(<长安春日有感》)的感慨;朴仁范和崔承桔则感慨“人随流水何时尽,竹带寒山万古空”(<泾州龙朔寺》),“不唯儿女多心绪,亦到离筵尽涕零”(<别》)。

其中朴仁范与崔致远交情甚笃。

877年,当得知朴仁范与金渥通过宾贡科考试时,崔致远十分高兴,写下了题为《新罗探倏使朴仁范员外》的文章表示祝贺,从中可以看出崔致远与朴仁范的交游关系。

朴仁范的诗现存10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

崔承{;占现存诗作10首,其中的《关中送陈策先辈赴郐州幕》诗就表明以陆机为代表的《文选》文章是新罗文人的作文典范。

当然,因回避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所以相对而言,晚唐诗人文学成就不是很高,也缺少文学大家。

新罗文坛的状况也大致如此,文人们面对日益衰亡的社会现实,只能把自己的心志寄托在大自然之中,追求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徐盛、洪恩姬,2003:309)如崔匡裕的“扁舟烟月思浮海,赢马关河倦问津”,崔承=i;占的“三尊绿酒应须醉,一曲丹屠且待听”等等,无不深深浸润着晚唐的文学思想和风格,而晚唐诗人接受的正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思想。

综上所述,我们说崔致远从晚唐文入那里,从《昭明文选》中,从同来的留学生中,接受了陶渊明形象。

那么,崔致远在选择意象、构筑意境以及诗歌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特别是诗歌意象在直观感知层面和深层寄寓方面与陶渊明有着怎样的精神契合呢?2.崔致远解读陶渊明诗歌文本的文化内涵2.1“望云惭高乌,临水愧游鱼”的意象寓意下面,我们通过崔致远的诗歌来分析崔致远的诗歌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