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市形象塑造的分析与思考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城市形象塑造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各种内在要素的综合外在体现。多年来,泉州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拥有诸多城市名片,但缺乏战略性、系统性的城市形象塑造工作机制。本文试图引入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理论,分析泉州城市形象塑造实践中在实力、政府、市民、文化和环境等形象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一些措施建议。

[关键词]泉州城市形象品牌战略

一、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各种内在要素的综合外在体现。城市形象代表着城市的身份与个性,彰显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自然地理形态、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城市功能和整体视觉的特色。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对内可以提高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外可以增强城市对各种要素的集聚能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资源性要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展开了城市形象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目前,城市形象理论研究主要是导入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是“CI理论”在城市形象塑造领域的延伸。因此,相应地城市形象的内涵

一般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城市理念形象(MI)、城市行为形象(BI)和城市视觉(景观)形象(VI)。城市理念形象,是城市的灵魂或城市的精神,是城市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往往表现为一句口号或广告语,如“海上花园、温馨厦门”等;城市行为形象,就是城市中人的行为,包括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公共关系及市民的生活居住和生产环境等;城市视觉形象,包括以建筑物、构筑物为主题的人工环境(楼宇、装饰、文字、图形和广告等)和自然风光(地形、地貌)体现出来的总体视觉感受,如城市标志、泉州东西塔等视觉方面的形象。

在城市形象塑造的具体实践中,通常又具体细化到几个方面的形象。主要包括:实力形象、政府形象、市民形象、文化形象和环境形象等。实力形象,包括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和要素集聚等方面的评价,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形象,即对政府决策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执行能力和公务员精神风貌等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市民形象,包括市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社会公德和行为表现等;文化形象,包括历史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等;环境形象,即城市的人居环境,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等。

二、泉州城市形象塑造具备较好基础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截至2013年

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36万人。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积累,泉州拥有了诸多城市名片,如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数十个国家级名片。特别是2012年以来,泉州先后成为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国家级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这些锃亮的名片是泉州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成果,也是泉州城市形象建设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支点。为了进一步了解泉州城市形象,以下从泉州城市实力、政府、市民、文化和环境等五个方面形象进行分析。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2013年泉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21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占全省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5年保持全省首位。从全国看,泉州经济总量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24位,介于济南(5230亿元)和哈尔滨(5142亿元)之间;从人均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7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0121美元。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泉州城市形象塑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产业发展富有特色。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因势利导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3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打

造出世界夹克之都、中国鞋都、中国茶都、中国瓷都、中国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和中国石雕之乡等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经济板块。三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18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7万人,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竞争力。

(二)政府形象总体良好。近年来,泉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政府有效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在服务意识转变上,深入开展“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集思广益,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度。在提升效能方面,严格问责问效,改进绩效评估;开展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窗口即办率提高至六成以上,推行“一表式”全程网上审批,方便市民、企业办事。在保障民生方面,新增财力优先投向民生事业,确保民生支出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深入征求和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交通、安居、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依法行政方面,积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致力于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新风。在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创新社会管理,源头预防矛盾,完善治安体系,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融入泉州,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膺全国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走出一条有泉州特色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之路。

(三)市民形象不断改善。在精神风貌方面,改革开放

以来,广大泉州人凭借着“敢为天下先”和“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交流的密切,泉州人逐渐形成并展现出了拼搏进取、兼容开放的良好精神风貌。比如尊重、善待外来务工人员,促进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融入泉州,成为新泉州人,体现了泉州城市兼收并蓄的显著特征。人民生活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收入水平水涨船高,生活不断改善。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新口径数据)达31958元,仅次于厦门位居全省第二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784元。在市民素质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为5706人,比2000年的1878人有了较大的提高;而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75857人,比2000年减少323999人,文盲率由6.86%下降为2.16%,下降4.70个百分点。

(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交往的繁荣,也造就了泉州多元文化的鲜明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全市拥有3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拥有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灿烂文化遗产,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