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哲学原理方法论 易错点
一、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人们正确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掌握正确的知识并运用知识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热门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被赋予了重要的理论地位,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展开讨论,探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及其关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意识则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认识和反映,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基础。
物质和意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被提出,强调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上。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们的认识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取得真知。
同时,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改造和利用物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再次,我们需要关注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
物质和意识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物质的发展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而意识的发展变化则是主观存在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认识和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和进步。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必须根据物质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物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要点及辩别关键词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要点及辩别关键词综述:在解答哲学试题时,审题时要注意设问对知识的限制,组织答案时一般要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板块知识作答。
特别提示:在回答哲学问题时,要注意“原理+方法论+分析”的模式。
“依据类”应着力于原理,“如何做”“启示”应重点阐述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生态价值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坚持…方针╱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识别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求是╱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4.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识别的关键词: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5.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上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物质和意识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探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物质不仅包括我们所能看到、摸得着的实物,还包括无形的能量、规律和运动。
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的存在。
其次,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外界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达。
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
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能够对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
意识的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的。
再次,物质和意识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
物质和意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的产生;没有意识,就没有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二者是统一的辩证对立统一体。
最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的统一体。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不断地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促进着物质和意识的发展。
综上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一个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问题。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二者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只有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2023高考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答题模板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答题模板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马克思是对的。
【答题要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科学性+真正的哲学。
【答题模板】(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又经过了实践的反复检验。
(3)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答题要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答题模板】(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强调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推进人类解放。
(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中国实践需要,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经受住了检验。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或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分析……原因(意义)或措施【答题要素】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措施+意义【答题模板】(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学期B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统考试题(B卷)专业年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注意:答案要求全部写在答题纸上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诡辩论3、质量互变规律()。
A、只适用于自然界B、只适用于人类社会C、不适用思维领域D、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4、“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这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A、可知论B、唯物论的反映论C、辩证法D、唯心论的感觉论5、绝对真理是指()。
A、绝对正确的认识B、人类追求的永恒真理C、真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D、绝对不变的真理6、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B、产品的分配形式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7、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
A、起加速作用B、起延缓作用C、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D、起决定作用8、意识是客观对象的近似的反映,说明()。
A、意识都是不正确的B、意识有主观特征C、意识有片面性D、意识的内容可以脱离客观存在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10、“万物皆备于我”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题号的空格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
每题2分,共20分)1、一切哲学都是()。
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汇总唯物论: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形势、国情、实际、学习情况;意识:规划、方案、法律条文、目的、规律、科学)【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行。
世界上只有上尉认识植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
二、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主义。
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运动和静止结合起来看。
四、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四川省天立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天立教育24-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试卷政治(3+1+2)本试卷共5页,共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2024年7月18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为此要( )①回看走过的路,更要坚定“一国两制”制度自信②比较别人的路,要全盘吸收和借鉴他国政治文明③远眺前行的路,要坚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④道路决定命运,要坚定选择符合本国具体实际的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4年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双双下降10个基点。
此次下调有利于()①传递积极货币政策信号,刺激消费②降低融资成本,助力实体经济发展③改善信贷环境,消除银行经营风险④使用财政政策工具,促进经济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当前,全国各地暑期文旅市场消费正迅速“燃”起来、“火”起来,整体呈现出供需两旺、欣欣向荣的态势。
数据显示,2024年7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8.6亿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387万人次。
暑期文旅消费“火辣滚烫”,为经济回升注入澎湃动能,点燃夏日经济强大引擎。
暑期消费热()①彰显我国国内消费市场巨大潜力,满足消费者各种文旅需求②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利于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③有利于带动供给的提升和创新,推动供需循环达到更高水平④说明我国消费环境日益完善,暑期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主引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24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为全党上下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指明了方向。
高考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要点、典型例题集锦【本人亲自整理】
哲学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典型例题集锦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课文目录大小标题重点归纳及要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人的目的、意志等)②客观唯心(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一句话连成)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2、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的观点?(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铺开)、自觉选择性。
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原理 习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A.18世纪末B.20世纪初C.19世纪末D. 19世纪40年代中期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是()A.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B.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C. 世界地理大发现D.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的尖锐化3、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的有()A. 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万有引力定律B. 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D.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现代系统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法国的启蒙哲学C. 美国的经验论哲学D. 德国的宗教改革理论5、世界观是()A.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C. 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D. 人们对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6、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A. 哲学就是世界观B.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 世界观就是哲学D. 哲学与世界观没有联系7、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8、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B. 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的C. 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9、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 唯意志论和存在主义10、评判一种哲学是否为“真正的”哲学,即是否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看()A. 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B. 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C.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D. 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11、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12、正确处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学习科学的关系表现为()A.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学习科学B. 只求学习科学,认为没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C.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习科学是相辅相成的D.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当作平行的知识学科去学习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4、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就是()A. 发展B. 就是位置的移动C. 物体形状发生变化D.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16、下列命题中未能正确反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有()A. 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B. 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C.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17、“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B、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1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20、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A. 劳动改变了自然界B. 劳动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C. 劳动制造了生产工具D. 劳动形成人脑,产生语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21、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 脱离人身的纯粹的逻辑思维运动B. 物质C. 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D. 高等动物的脑活动22、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北京交大(远程教育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A卷)
姓名:分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A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45分)1.哲学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在于它的()A.发展变化性 B.矛盾普遍性 C.相对稳定性 D.客观实在性4.在意识内容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A.社会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5.科学证明,人脑是()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6. 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这属于()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8.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9.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磨擦生热D、电闪雷鸣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13.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14. 从起源上说,国家是()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C.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的产物D.不同民族进行掠夺战争的结果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区别?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区别高金华一、首先分析“关系”和“辩证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关系和联系是同一系列的概念。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人们对联系的定义比较熟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关系”一词中的“辩证”来源于“辩证法”。
“辨证法”的英文单词为dialectic(s),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是指通过辩论证明真理的方法。
斯大林指出:“在古代,所谓辩证法,指的是以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
”(见《列宁主义问题》,第630页。
)后来,“辩证法”一词演变为指称“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思想,包括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和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关系”是矛盾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包括三大规律和几对重要范畴揭示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决定和制约的关系,或者说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辩证关系,也包括非辩证关系。
非辩证关系最典型的是迷信所断定的“关系”,例如,“乌鸦叫,灾祸到”。
乌鸦和灾祸之间在特定的时空可能发生真实的关系,比如一架飞机撞到一群呱呱叫的乌鸦,造成人员伤亡;但“乌鸦叫”和“灾祸到”没有规律性的必然联系。
非辩证关系的另一种类型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形成的关系,比如“翼龙和飞机的关系”,在思维中翼龙和飞机的关系是:都有翼,能飞行。
但是翼龙和飞机没有决定和制约的关系,在翼龙消失6500多万年之后,人类才创造出飞机。
简而言之,关系包括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只是关系中的一个大类。
关系和辩证关系图示:┏理性思考关系:“翼龙和飞机都有翼”┏非辩证关系┫┃┗感性迷信关系:“乌鸦叫,灾祸必到”┃关系┫┏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等等关系┃┃肯定和否定的关系┗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物质和意识关系二、进而分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异同1、二个短语之“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高二政治必修四的学习已经结束,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一(一)唯物论(5个)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只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二(二)辩证法(19个)1、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具体见课文P57)【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6、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趋势)【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9、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状态)【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心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10、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分吹”.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同时,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辩证统一起来,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也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15、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详见课文P73)*17、内外因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十分重视内因,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18、辩证否定观原理 [New]【原理内容】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三(三)认识论(3个)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属于唯物论)(见上页唯物论部分)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学习科学理论,形在正确的认识.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详见课本P48~49)(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四(四)社会历史观(2个)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五(五)人生观、价值观(4个)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参考课文P102)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后两句还可以表述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社会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个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等等.详见课文P105~106)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4、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答题要点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的观点?(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从“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材料?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①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②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6、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政治四本书知识重构
高中政治四本书知识重构小编在此将高中三年的政治知识进行了重构,更充分全面清晰地展示了政治的知识脉络,希望能帮助到您。
四本书知识重构一、答题时需注意的事项1.有些意义题、原因题、措施题都可以转换成体现题。
2.有些联系材料的话时需要概括的,而不是简单地抄写材料。
3.有些题不能太局限于所背诵的答案,要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有些题的答案需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整合,不能局限于某一范围内的知识。
5.做经济、政治题时一定要注意题中的主体。
6.做文化、哲学题时一定要关注主观的东西是否定性。
7.做哲学主观题时的答案结构是:原理+方法论+材料8.有的虽然是意义题,但也必须先写理论,再写意义。
二、经济图表型题的做法1.首先看表头,搞清楚图表反映的核心问题;2.其次是审图表,要纵向、横向比较,同类的内容合并【有时候将其中几项合并,会得出新的信息(如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合并得出公有制的信息)】、不同类的保留,使概括的内容简约而全面,如果是坐标图还要注意曲线升降的坡度变化;3.把特殊年份还原成历史事件进行表述。
4.最后审读图标后面的注,注是对图表的文字补充说明。
5.组织答案时,要把标题与图表的内容结合起来写;既写现象又写本质;注解往往是一个要点。
三、关注辨析题和最后4分题(广告词、举例子等)四、常效热点:创新【经济中的创新】1.科技创新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②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④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创新能力。
⑤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政治高中简答题
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研究对象,它回答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的共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两者之间的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因而随着各论为指导,物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想意识,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被消灭。
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三是指它的不可抗拒性。
它是规律客观性的集中体现。
当人们没有违背它的时候,似乎感不开普遍性。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质变实现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一是动性发挥能否收到积极效果。
二是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是不能代替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认识的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认识的程度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受人的主观和现象本身的限制,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深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可以说,正确的理性认识要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准确、更可靠、更深刻。
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③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在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
然而,怎么使用才是正确的呢?1.正确的认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脑中应该保持正确的意识。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以前从未接触的空间,能更加有效和广泛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了解社会。
在它积极的背后,网络的空间又以令人眩晕的色彩诱惑着人们,使得部分人陷入到的陷阱中。
因此我们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到精华,所谓精华就是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源。
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将有限的精力耗费在无用功上。
2、调整心态,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上网看新闻来了解天下大事,上学习网站来辅助自己的学习。
让网络成为自己手中有用的工具。
3、利用好网络虚拟交流平台。
网络还是个交流的平台,借此平台,认识了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遇到的人,扩大了自己的交际范围。
如果你有烦心事憋在心里,可以找网络上的朋友倾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的顾虑。
4、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对待网络娱乐资源。
劳逸结合,适度娱乐能缓解生活中的压力。
而过度沉溺于网络娱乐资源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与学习。
只有正确对待网络娱乐资源才能真正地从网络上获取轻松,因网络而受益。
网络已成为新时代的每个人都不可离开的伙伴,保持戒备心,提高自制力和判断力,才能把网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网络成为我们最得力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