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三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物体沉浮的现象。
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
⒊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材料准备1.教师用:木块、铁块等。
第一组: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⒉学生用:牙签、蜡烛等。
第二组:大小不同瓶子五个。
教学过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个。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中,学生需要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性质,即沉浮性质。
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沉浮性质的原理,老师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及其原理。
实验材料:小球、石头、木棍、筷子、盐、水、容器、秤、玻璃棒、酒精灯、吸管等。
实验步骤:1.将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秤盘量取各种材料的重量,记录下来。
2.将各种材料分别放在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3.在容器中加入盐,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4.用酒精灯加热容器中的水,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5.用玻璃棒将水中的气泡轻轻地吹掉,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实验结果:1.小球、木棍、筷子在水中漂浮,石头在水中沉没。
2.在加入盐之后,小球和木棍的漂浮状态没有改变,但筷子的漂浮高度有所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加快。
3.在加热水之后,小球和木棍的漂浮高度上升,筷子的漂浮高度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加快。
4.在将气泡吹掉之后,小球和木棍依然漂浮,筷子的漂浮高度略有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有所加快。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仅由自身质量决定,还与水的密度有关。
物体的密度高于水时就会沉下去,密度小于水时就会浮起来。
学生还可以了解到水的密度会因温度、溶质浓度、压力等因素而改变。
结语: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加理解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结果,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幼儿园教案沉与浮教案精选5篇
幼儿园教案沉与浮教案精选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活动方案、致辞讲话、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思想汇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documen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ought repor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幼儿园教案沉与浮教案精选5篇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和问题,有了充分准备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园教案沉与浮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教案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体 验物体沉浮的乐趣,获取沉浮现象的经验认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环节:设置探究氛围,自然引入研究内容 通过课件出示:将木船、轮船、潜艇按复杂程度的顺序依次展示,学生感受到的沉浮越来越奇妙, 很快进入探究的氛围, 使他们体会到要想研究这些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奥秘, 先从今天的探究生活中的物 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开始,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搜集事实,做出推测,交流不同观点 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中的材料以供研究。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能够发现问题, 结合 学生的认识找寻与沉浮有关的因素。
在实验之前, 为了让实验活动更有价值, 教师提出具体的实验要求。
接下来,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察前的推 测, 是科学观察的重要环节; 进行初始的假想或推论, 更是调动思维的必要条件。
紧接着通过讨论交流, 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的分组活动,验证了他们的推测。
这些推测、讨论、验证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了更大的 自主空间对影响沉浮的因素有了自己的认识。
综合推测与验证, 可能更多的学生认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与它的轻重大小有关,也有少数学生存在疑虑,我正是需要这种有质疑的教学状态,因为在这种有不同 见解的氛围中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才会使学生的探究更有欲望。
通过控制变量实验, 深入研究物体沉浮 与轻重大小的关系 这一环节分别通过对轻重加以控制,以观察物体的沉浮是否与大小有关和对大小加以控制,以观 察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有关的活动,使学生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实验过程。
交流整理,完善结论 从不同层面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一系列观察探究活动和探究过程所得出的结论进 行整理和完善。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对学具的两种应用:案例一:教师同时发给每个合作小组三组材料:第一组:一些肯定会下沉(螺帽、橡皮块等)、肯定会上浮(泡沫、纸片等)和难以辨别沉浮的材料(牙签、回形针、光盘等);第二组: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第三组: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材料。
请学生根据研究的需要自己选择先用哪一组材料,再用哪一组材料。
孩子们在教师的满心期待中开始了“探究”活动:有孩子把所有的材料都放进了水里;有孩子在每组材料中各抽取一些放入水里比较沉浮------但似乎没有学生想请教教师或提出问题,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于把五花八门的材料以各种形式放进水里。
最后的交流使教师有些失望,学生对材料的“探究”并没有使他们对“沉和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有较深的了解,仍旧停留在“没有关系,好象有一点点”的阶段。
案例二:教师发给每个合作组一些肯定会下沉(螺帽、橡皮块等)、肯定会上浮(泡沫、纸片等)和难以辨别沉浮的材料(牙签、回形针、光盘等)。
学生开始猜测,这些材料中大的会沉,小的会浮,或者是轻的浮,重的沉,但实验后孩子们却发现结果却不是像他们所认为的,他们模糊地认为其实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是没有关系的。
看到学生产生矛盾和疑问,教师笑而不答,再提供给每个合作组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
学生实验后又惊喜地发现,原来在这组材料中,轻的浮,重的沉。
看来和轻重还是有关系的。
“沉浮和大小呢?是不是也会有关系呢?”有学生发问。
“试试看!”故弄玄虚的教师再提供给每个组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材料。
学生实验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原来在这组轻重一样的材料中,大的浮,小的沉。
“哦,原来跟轻重、大小还是有关系的。
”“是越小、越重的就越容易沉。
”“那轮船怎么会浮呢?”最后,孩子们带着“似乎明白了”的满足和新一轮的疑惑结束了一节科学课的探究旅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下半月刊本文实录了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实际过程,记录了师生共同探究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以亲身实践证明在农村学校、在农村的科学课堂上,即使是“非专业”教师也完全可以凭借简单易行的实验器材去探究科学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只要你认真备课,你完全可以上好一堂科学课。
本案例对农村教师具有借鉴价值。
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科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起始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
这节课分为三部分:1.观察某一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3.观察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相关的学习兴趣。
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并且还有一定的解释,但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而这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教材安排了探究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质量和体积后沉浮状况的内容,从而去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学情分析:我的学生是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小学五年级的26名学生。
这26名学生都是本村或附近村子的农村学生。
学生对学习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准备,动手能力较强,这些对于探究学习很有帮助;但是学生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弱,要让他们“跳出”看到的现象去思考现象后面的规律(原因)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水槽5个、回形针10盒、实验记录单10份。
学生准备小石头、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刀。
上课前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多数学生没有带回形针(购买不便),小石头大小不一样、质量不一样,空瓶大小也不一样,总之,各组准备的实验“器材”是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是学生只要能找到的都带来了。
教学过程实录:一、谈话引入,生疑激趣同学们,不管你们准备的东西大小、形状、轻重(质量)怎样,我们先预测一下,哪些在水里会下沉,哪些会浮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笑着听,等他们争吵结束后,让他们把自己的预测写在课本的表1、2里,并且写出理由来。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一、课前设想:在课的开始,首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观察木块、石头、铁盖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隐含着判断沉浮标准及如何进行观察的问题。
这就引出了观察物体沉浮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该选择哪一种可以让学生讨论。
明确了观察沉浮的方法和标准,下面就来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在这部分观察活动开始前,教材对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
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观察的重要环节。
推测与事实之间或许是一致的,也或许是相矛盾的。
教材这里安排了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让他们对上述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在前一部分已引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是:轻的浮、重的沉;大的浮、小的沉;或者是大的沉、小的浮。
是这样的吗?教材引导学生们来进行两项前期观察结果的整理活动。
把物体按会沉的和会浮的分类,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并无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关系。
事实上,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是有关的。
正因为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
所以要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就有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加以控制;同理,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大小有关时,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轻重”因素加以控制。
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
到这里,学生们有必要对他们原来所作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油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课时目标:1、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找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实录5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实录5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实录1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今天和老师一起上一节科学课,我们科学课的口号是:(动手动脑,认真观察,探究奥妙。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口号中提出的那样,同学们有信心吗生:有信心。
二、导入师:今天和我们往常上课不一样,有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高兴吗你们高兴了,老师有点紧张。
为了缓解紧张。
老师先讲个小故事;有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皮球,玩的正高兴,小明一个大脚把球踢进了一口枯井里,这口井又小又窄,伸手也够不到球,这时啊聪明的小刚想出了个办法,顺利的把球取了出来。
大家猜猜小刚用了什么办法拿到球的生:用水让皮球浮来。
师:你和小刚一样聪明师:可如果小明和小刚他们玩的推是铅球,铅球进去了,还能用这种方法吗生:不能师:为什么生:铅球太沉浮不起来。
师:你们说的很对,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 三、新授演示师:同学看,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把它放入水中,你们认为会怎样生:它会沉。
生:它会浮。
师:把泡沫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生:浮起来了。
师:像泡沫塑料块,木块这样,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都属于浮的情况。
活动(一)、师,今天为了让同学们能研究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第一组材料已经放在桌子上了,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生:想。
生:想师:打开看看。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擦,蜡烛头,回形针,萝卜,带盖的空瓶,)可以了吗生:看好了。
师:好,这组材料一共有这样七种,我们先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去,先请每组同学预测一下,如果这些物体放在水里的话你们认识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难点:1. 物体浮沉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实验器材:木块、铁块、塑料瓶、水、容器等。
2.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 课前了解浮沉现象的相关知识。
2. 准备好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在水中浮起来,而有的物体则会沉下去?2. 学生分享课前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环节二:探究浮沉现象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的因素有哪些?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物体浮沉现象的规律。
环节三:分析浮沉原理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起来,有的物体则会沉下去?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浮沉原理。
3. 教师讲解浮沉原理,并强调影响因素。
环节四:应用与拓展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物体浮沉情况。
3.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及实验结论。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3. 思考问题: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正确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2. 学生能运用浮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篇1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从观测身边的物体开始,讨论观测物体沉浮的现象。
2、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测、科学试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测、科学试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测法、试验法等。
教学预备:同学每组一份: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块、胡萝卜、蜡烛头等;5个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5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
老师预备上述材料一份,教学课件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感知水的浮力。
师:一群小伙伴在空地上踢球,一不当心,皮球掉到空地边一个又窄又深的枯井里〔边讲边出示量筒里装乒乓球的模拟装置或者大屏幕出示一幅生动的图〕,无论怎样都取不出来,同学们能用一个奇妙的方法援助他们取出皮球吗?师:刚才〔〕同学奇妙利用了水的浮力来替解决了难题,真是太感谢了。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物体在水中沉或浮的问题。
相信同学们能够突破难关,很好地掌控它。
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二、观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探究科学观测物体沉浮的方法。
出示: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
师:请小组长拿出一号盒子,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请各小组试一试,时间是三分钟。
师:请各小组汇报试验结果。
1、选择科学的观测方法。
师:我们在观测啤酒瓶盖是沉还是浮时,观测方法不一样,观测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同学们观测时要选择一种科学方法,如在观测啤酒瓶盖沉浮的时候,我们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1〕把物体放在水面,观测物体是沉还是浮。
〔2〕把物体放在水底,观测物体是沉还是浮。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有个商定,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来观测。
2、选择不会影响观测结果的物体。
师:我们在观测一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最好是选择不会影响我们观测结果的物体。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体浮沉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7.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有关物体浮沉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水、容器、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课件:有关物体浮沉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实验观察(15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讲解(10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b. 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浮沉现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2.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3. 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4. 数据分析与处理5. 实践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铁块等)、水、容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相关文章、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PPT,介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浮沉原理:讲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解释浮力、重力、密度等概念。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操作,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5.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6. 讨论交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实验心得,解答疑问。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强调影响浮沉的因素。
8.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与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表达流畅等。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完整、书写规范等。
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5)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教材简析:本课是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
沉和浮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物体会沉或者会浮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到沉浮并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而且每个学生对造成的沉浮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让这些矛盾和分歧引起学生对探究物体沉浮原因的探究兴趣。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作为一单元的起始课,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原有的认识基础,因此教材中安排的活动都是和学生原有的认识作为基础的。
但是学生原来的认知中存在许多错误。
他们认为的沉浮因素也有许多许多,如果不加控制地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他们会找不到探究的方向,造成知识混乱,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亲历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使学生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二、教学背景: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上浮,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物体为什么会上浮和下沉,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但对于沉和浮又会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但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却能浮呢?”他们也曾尝试自己做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有关或者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他们已有了一些轻重、大小等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但研究过程中这些模糊概念又和实际观察结果会发生矛盾。
本节课就将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
从而达到持续观察的研究活动目的。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篇1教材解读《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
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石头是沉的;泡沫塑料是浮的,铁块是沉的……沉和浮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
所以,学生对于“沉和浮”有感性认识,但同时,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木头是浮的,木头做的船也是浮;在水中,钢铁是沉的,但钢铁做的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
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呢?……在这里主要涉及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内容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中具体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学生们观察研究物体沉浮的活动,从小纸片、小铁盖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开始。
因判别小纸片、小铁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出现矛盾,引出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问题。
这里,需要选择一种沉浮结果不容易产生分歧的观察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来观察各种物体的沉浮状况,这是后续研究活动的基础。
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这里,学生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所以他们这种推测与实际的观察结果肯定会发生矛盾。
当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恰恰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时机。
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时,因为每组材料之间都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因此材料就必须分阶段发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白皎
一、案例教学背景:
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鼓励学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
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的过程。
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二、案例过程描述:
1、设疑激趣:
(出示一个瓶盖)师问:把这个瓶盖放入水中,你们认为会怎样?
生:会沉,或者说会浮。
师演示:沉。
师: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
生:把盖沿朝上,放在水面上。
师演示:浮。
师:那别人问你是沉还是浮,你该怎样回答?
出示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生:有时是浮的,有时是沉。
师:你说怎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
生:放的不一样。
生:……
师:怎样放在水里肯定是沉的?
生:把瓶盖沿朝下。
师:看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浮,要统一方法,我们就用放在水中的方法来观察物体的沉浮。
2、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师:今天的活动四人一组,下面有一袋东西,有胡萝卜、泡沫塑料、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卵石。
请你们先预测一下,再实验。
把预测的结果填写在下发的表格中。
学生开始活动。
(有的学生没有预测,开始把材料放在水面上,教师及时进行了制止。
)
学生汇报预测的结果。
预测实验
蜡烛↓↑
萝卜↓↑
橡皮↑↑
回形针↑↑
卵石↑↑
铁螺帽↓↓
回形针↑↓
牙签↑↑
塑料↑↑
师:说说预测时你是怎样想的?
轻重、大小、材料
3、研究物体的沉浮跟轻重有没有关系?
师:按轻重给这些物体排队。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对有不同意见的在天平上称一称)螺卵橡萝蜡回泡牙
学生开始实验,并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汇报实验的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板书进行修正:
螺卵橡萝蜡回泡牙
↓↓↓↑↑↓↑↑
重轻
师: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生:没有关系。
师出示三个球:比一比,这三个球,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生:这三个球颜色不一样,轻重不一样,但大小一样。
每个小组领材料。
师:先分分哪个球最重,哪个较重,哪个最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红绿紫
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重↓↓↑轻
师:从刚才的实验结果上你又发现什么?
生: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
师:那么物体的沉浮跟轻重有关吗?
生:(迟疑着)有关。
师:有时有关,有时没有关系,那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请你们对比一下刚才的两个实验,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有关?在什么情况下无关?
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说:在大小(形状)一样的情况下有关。
教师引导: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什么物体沉?什么物体浮?
学生启而不发。
生:大小一样的情况下,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师:假设有六个球,该怎样表示让别人看懂这个规律?
重轻
4、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吗?
(教学方法同上)
三、案例教学反思:
现在的科学课堂中我们大部分的老师的体会是是学生热热闹闹,但形似而神不似,活动价值体现不出来,课堂中的活动开展与不开展相差无几,所以要提升活动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三个方面作一反思。
1、关于进行科学探究时给予学生的材料反思:
⑴材料生活化。
本案例中,老师给予学生准备的材料有:胡萝卜、泡沫塑料、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水槽等材料。
这些材料学生生活中都能找到,使学生感到这些小小的实验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进行。
材料生活化,可以让活动得以延伸,于是爱科学的学生就会拓展他们的兴趣,在课外继续去探究,去实验。
⑵材料结构化。
本案例中这些材料一呈现,学生就能知道要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看看这些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说明这些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为整个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这时产生科学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
如在案例中学生不仅在预测中还是在实验中都能围绕着沉与浮来展开研究,反之,学生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学具会束手无策,往往陷入迷茫之中,或者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要教师“拨乱反正”,孩子们脑子里也就难以形成清晰的问题,活动也就五花八门,老师的课堂控制也就很难。
科学课以活动为主,所以活动的材料是否有结构将会影响活动的质量,如何确定这些材料有结构,我们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把材料给其它老师看一下,看他们能否在短时间内看出它们的结构,如果成人都不能,就肯定不能给孩子们做了。
2、教学设计时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
科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发现科学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概念为目的的,并且注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孩子始终围绕
着所关心的科学问题或目标进行。
而在小学阶段,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也就是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学生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懂得什么是可靠的数据资料,怎样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就是: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经过简单的推测、验证——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围绕这一目标,整个教学设计展开了三个活动,1、是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观察,实验——修正认识,思考: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轻重、大小、材料)2、研究与轻重的关系:推测——实验——自我否定——控制大小,再实验——修正认识。
3研究与大小的关系。
推测——实验——自我否定——控制轻重,再实验——修正认识。
从课堂的实际活动来看由于教学目标清晰,学生的活动都有目的性,在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的情境中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究,教师作了引导,并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的恰当地处理,如在学生对物体的沉浮与轻重到底有没有关系,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就控制一组变量(控制大小)再让学生进行探究,从而修正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的清晰使整个教学环节也变得清晰,学生得到了发展。
3、探究更要有思维活动。
科学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现在的课堂与以前相比,活动是有了,学生也确实动起来了,但透过这些热热闹闹的
活动,我们静心思考,这些活动的价值有多大?我们的科学课教学要提升,要向前推进,就要提高这些活动的价值,那就是不仅要有行为活动,更要有思维活动。
本案例中,应该说教师在这一点上做得还可以,但还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在活动之后学生的研讨,与对实验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显得不够,有时学生是启而不发,最后还是由教师自己说出。
教学中的三个活动是这样的:
①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推测,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把这些材料的名称罗列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推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
板书很清晰,让学生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很容易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
②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
请学生按大小、或者说按轻重对桌上材料进行排列,然后进行推测,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对于不能分辨出轻重的物体教师提供给学生天平称称。
交流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能上能下,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教师的板书很有特点:用箭头表示物体的沉浮情况。
不但清楚,而且便于学生进行比较。
③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
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
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
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
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不在同一层次上,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有学生思维和认识的发展。
但研讨的不够,这与时间的冲突总是很矛盾。
科学活动价值的提升,学生才能有发展,科学课才是名符其名,让我们多多关注并提升探究活动的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