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大宗蛋白饲料原料生物技术处理的产业化

合集下载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精氨酸脱亚胺酶及瓜氨酸的生物制备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精氨酸脱亚胺酶及瓜氨酸的生物制备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精氨酸脱亚胺酶及瓜氨酸的
生物制备
成果简介
精氨酸脱亚胺酶,简称ADI,它能将精氨酸水解,生产瓜氨酸和氨,是生物体中参与尿素循环而起作用的酶。

基于这个反应机理,目前精氨酸脱亚氨酶一方面可用于功能性氨基酸L-瓜氨酸的生物制备;另一方面可作为药物用于癌症诸如肝细胞癌、黑色素细胞癌、肾癌等以及一些病毒感染的治疗。

瓜氨酸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提高运动员力量与耐力、增加创伤愈合和改善微循环等功能。

本项目通过菌种筛选获得一株高产精氨酸脱亚酶的粪肠球菌菌株,通过分子改造,获得适合人体生理条件的精氨酶脱亚酶,可用于医药;利用粪肠球菌来源的精氨酸脱亚氨酶可用于瓜氨酸的生物制备,瓜氨酸产量可达到250g/L以上,底物精氨酸的摩尔转化率100%。

创新要点
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氨酸脱亚胺酶生产菌株及瓜氨酸制备工艺,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授权专利
一株产瓜氨酸的菌株及用该菌株生物合成瓜氨酸的方法,ZL201210012036.2;一株产瓜氨酸的菌株及用该菌株生物合成瓜氨酸的方法,ZL201210012037.7。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转化生产L-鸟氨酸的关键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转化生产L-鸟氨酸的关键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转化生产L-鸟氨酸的关键技术成果简介L-鸟氨酸是细胞内重要代谢化合物,近来研究发现L-鸟氨酸可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及糖与脂肪的分解代谢。

此外,以鸟氨酸为原料制备的依氟鸟氨酸,能抑制多胺合成,延缓肿瘤细胞生长,是颇具前景的新型抗癌药物。

L-鸟氨酸除了在医药上作为试剂与注射液外,通常还用于配制保肝、强身、解毒的营养剂以及生产消除疲劳的发泡饮料。

而酶法转化精氨酸生产鸟氨酸具有工艺简单、周期短、耗能低、专一性强、收率高、提取方便等优点,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技术指标
工程菌经过培养6h后,ARG酶活可达到177.3U/mL;在4h的催化周期内,L-鸟氨酸产量为112.3g/L,对精氨酸摩尔转化率为87%。

产品性能无副产物,纯度高。

创新要点以耐高温酶为催化剂,大大提高了反应速率,大幅度缩短了生产周期。

效益分析根据目前技术水平,初步估算生产综合成本约10万元/吨,目前市场定价约为14万元/吨。

以1000吨生产规模计算,毛利润可达4000万元/年。

应用情况L-鸟氨酸因其多功能的保健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工业领域。

授权专利一种产精氨酸酶工程菌的构建及应用该菌生产L-鸟氨酸,201310658955.1。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一种低分子量鱼水解蛋白粉的制备方法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一种低分子量鱼水解蛋白粉的制备方法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一种低分子量鱼水解蛋白粉的制备方法成果简介我国淡水鱼资源丰富。

鱼蛋白酶解液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蛋白水解制品,但是不易贮存和加工,将酶解之后酶解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水解蛋白粉,不仅利于贮存和运输,而且为酶解液的后续利用提供了便利,既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食品配料,也可以直接冲调饮用。

氨基酸分析也显示鱼水解蛋白粉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肌肉成分极为接近,易于被人体摄入吸收且利用率很高,是良好的蛋白质强化剂。

蛋白粉的溶解度对蛋白粉的应用范围影响很大,而国内关于低分子量高溶解度蛋白粉的制备尚处于空白状态。

本发明制得的鱼水解蛋白粉的分子量低;溶解度达到95%以上;利用淡水鱼生产,来源丰富;本发明为淡水鱼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利用生物酶解技术,效率高,无污染;产品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低分子量的鱼水解蛋白粉比鱼蛋白更易消化吸收,可以作为食品原料或辅料应用于婴幼儿营养配方食品、方便食品、速溶饮品和调味品等,市场前景广阔。

技术水平酶解:将脱腥鱼浆冷却至50℃-55℃后保温,加入蛋白酶在酶解条件下搅拌酶解,pH-stat法维持pH稳定;酶解中加入的蛋白酶为木瓜蛋白酶、Alaclase酶或中性蛋白酶中的一种或几种。

木瓜蛋白酶,pH-stat法维持pH在6.0-6.5之间,酶解3h-4h。

Alaclase酶,pH-stat法维持pH在8.5-9.0之间,酶解3h-4h。

中性蛋白酶,pH-stat法维持pH在6.5-7.5之间,酶解3h-4h。

喷雾干燥:浓缩液温度60℃,进风温度170℃-180℃,出风温度80℃-90,将浓缩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低分子量的鱼水解蛋白粉授权专利一种低分子量鱼水解蛋白粉的制备方法,201310232635.X。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食品加工中生物毒素控制创新技术与应用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食品加工中生物毒素控制创新技术与应用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食品加工中生物毒素控制创新技术与应用项目简介本项目经江南大学完成,成功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食品企业规模化脱毒技术和设备不足的局面,获2018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创新内容及技术突破构建了高效抑制产毒真菌生长并降解毒素的食品级发酵菌株:针对传统发酵工艺,构建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降解菌株稻壳固定化技术和生物酶定向脱毒技术,实现毒素形成的源头控制;建立了毒素降解中间产物潜在毒性传感评价新体系:针对消减过程中毒素毒性效应变化,构建基于毒性靶点基因、特异性生物蛋白、代谢标志物的细胞微流控和荧光传感技术,实现毒素降解过程中产物潜在毒性及联合毒性效应的高效评价;创制了毒素高效去除与降解一体化技术:针对单一化学降解对组分本身的破坏,构建高频超声、磁分离协同纳米催化降解一体化技术,实现降解过程中毒素产物有效控制。

系统集成工业化生产脱除设备及现场检测装置:集成产毒基因茎环探针、离子液体介导及端面场效应增强材料,建成工业化“超声+臭氧”毒素稳定去除装置,形成主动干预调控技术策略,实现了产业化推广应用。

标志性成果及重大应用项目已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20件(国际专利1件),形成了围绕毒素快速识别、准确评价、主动控制的技术链条;最大化利用粮食资源,同时有效避免进一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粮油食品的安全;成果经中国轻工联合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2篇(SCI收录56篇);出版著作2部;形成国家、行业标准4项。

项目在国家重点支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山东金胜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进行产业化应用和市场推广,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食品企业规模化脱毒技术和设备不足的局面。

2016年至2017年底,直接新增销售383058.7万元,新增利润12214.3万元。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红曲液态发酵生产天然红曲橙、黄色素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红曲液态发酵生产天然红曲橙、黄色素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红曲液态发酵生产天然红曲
橙、黄色素
项目简介
红曲色素是红、黄、橙三种色素所组成的混合色素。

目前国内外大规模生产的仅有红曲红色素。

国内外天然红曲黄及红曲橙色素发酵水平低,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本实验室通过多年的努力,通过菌种的选育、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及提取条件的优化,在天然红曲黄色素及红曲橙的生产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

在液态发酵方面,可分别获得天然橙色素和黄色素为主的红曲色素产品。

红曲黄色素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390-430nm,发酵液色价200U/mL以上。

红曲橙色素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值在460-470nm之间,发酵液色价达到400U/mL以上。

天然色素的提纯工艺技术也较为简化。

项目是“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食品添加剂制造关键技术研究2011BAD23B00)子课题。

创新要点
创新的液态发酵法;发酵液色价高,发酵时间短。

可根据需要生产天然红曲黄色素或红曲橙色素,发酵液色素纯度高,色素提纯工艺简单。

推广情况
目前本项目正在广东省天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液态发酵红曲黄及红曲橙色素的中试。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猪油制油新技术开发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猪油制油新技术开发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猪油制油新技术开发成果简介本项目研究建立了以猪油加工和深加工为核心的新型处理工艺,形成了以下4项关键创新技术:(1)新型绿色提油工艺、(2)精炼改进工艺过程中胆固醇的脱除、(3)猪油与棕榈硬脂酶法酯交换制备猪油基起酥油、(4)干法偶联溶剂法富集OPO。

我国猪肉加工量大,猪油资源丰富,合理利用猪油资源,创造较高经济价值的产品非常重要,本项目拓展了猪油的应用领域,使其发挥更高的经济价值。

分提作为油脂改性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棕榈油加工中,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将分提技术引进入猪油加工中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项目研究成果获中国粮油学会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技术特点本项目创新采用水酶法提取的猪油,提油率可以达到96.3%,所出油品质好,各项理化指标基本上达到国家标准,避免了后续精炼的处理环节,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本项目确定了β-CD包合法脱除胆固醇工艺放于猪油脱胶脱酸后最为合理,并实现了96%胆固醇的脱除,解决了猪油胆固醇含量高的问题。

采用同样的工艺条件也可以实现酶解猪油中84%胆固醇的脱除,胆固醇含量降低到80ppm。

本项目提供了一种以猪油为原料富集OPO的方法。

通过干法和溶剂法两步分提之后使得猪油中OPO含量由22.60%升高至45.25%,为其在人乳脂肪替代品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应用情况本项目开发的新技术起点高、效率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易于实施规模化生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熟化和产品质量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该技术不但可以在集团公司各油厂推广应用,还可以作为技术装备服务包向国内外市场进行推广,促进产业升级,为日益严重的环境负担助一臂之力。

投资预算按3.5万吨产品产量计算,预计固定资产投资6900万元。

产品面世后,预计每吨包装酶法酯交换起酥油增值100元,即每年可增加利润:3.5万吨×100元/吨=350万元;预计每吨结构脂OPO增值150元,即每年可增加利润:1.5万吨×150元/吨=225万元;综合上述三方面,由于节约、收率提高及产品增值,每年收益增加926.4万元。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腈基化合物生物催化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腈基化合物生物催化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腈基化合物生物催化技术
项目简介
腈水解酶、腈水合酶在高值精细化工产品的绿色合成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应用代谢工程育种和高通量筛选等技术选育高效生产菌种,提高酶的发酵产量及催化效率;解决腈水解酶的催化效率、稳定性与实用性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改造或构建高效的工程菌株;研究腈水解酶规模化生产的发酵与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腈水解酶的固定化等应用工程技术,实现该酶在化工、医药、饲料等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项目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

创新要点
采用全细胞固定化技术,其菌体重复利用率达20次以上。

制备的烟酸、烟酰胺等产品成本价格与化学合成品基本相当。

效益分析
按照2000吨/年烟酸生产线分析,所需设备投资800-1200万元,年产值1.0亿元以上,年利税1500-2000万元。

推广情况
上海泰和化工有限公司,江西德兴市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

授权专利
高产甘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在腈类化合物转化中的应用,201010567150.2。

项目江南大学推介的项目

项目江南大学推介的项目

项目江南大学推介的项目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江南大学推介的精选项目★⑴项目名称: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简介:本项目研制和开发了多种益生制剂的生物制造新技术。

主要包括:高纯度的低聚果糖和低聚木糖产品;法夫酵母突变株;高活性、高效率微生态制剂;微生物青贮添加剂;重组工程营养素。

1.研究建立了食品功能因子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的高效生物制造新技术和新方法。

自主研究选育了具有低聚果糖、低聚木糖高转化效率的新菌种;获得了分离和提纯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的新方法和途径以及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新技术;运用固定化酶技术,延长酶的半衰期和使用寿命,提高了酶的稳定性,减少了产品杂质含量,简化了后处理工艺,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实施了清洁生产;采用新型粉末化工艺和技术,不添加任何品质改良剂和抗结剂,获得了高纯度低聚糖粉末产品,填补了国际、国内该类产品空白;2.运用特殊酶及酶解工艺,有效破壁,使功能性虾青素的利用及其自身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3.采用生物反应器原理,在国内外首次研制了重组工程营养素的挤压新技术、新工艺以及集成新设备;4.应用基因重组、细胞融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得到了高效益生菌株,并具有生长速度快、定植能力强、可产生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特点;采用高密度流加发酵技术,使生产工艺无污染、产品效价高、生产效率高。

通过微胶囊、脂质体新剂型的研制,制备了稳定、高效的益生菌制剂;在国内首次采用新型保护技术,制备了高活菌数、高存活力的益生制剂;5.国内外首次研制了益生制剂工业化发酵过程的智能控制系统,解析了自动控制关键点及策略。

本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共发表了32篇SCI论文,分别在江苏梁丰食品集团等9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并建成了多条工业化生产线。

开辟了我国生物技术开发农副产品资源的新途径,使农副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成果简介发明了白酒特征风味强化新技术,稳定了白酒中的特征风味。

首次鉴定出产生白酒不良风味的微生物,发明了不良风味消除新技术,降低白酒中不良风味物的浓度。

形成了发酵—风味微生物组合纯种制曲新技术。

实现了原酒品质鉴别与基酒组合过程的科学定量控制。

本项目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技术指标白酒特征风味强化新技术,优质品率提高5%以上。

不良风味消除新技术,清香型白酒中异味物土味素含量降低80%,杂醇油含量下降30%,优质品率提高5.8%以上。

发酵风味微生物组合纯种制曲新技术。

小曲清香型白酒优质品率提高70-80%,同时出酒率提高5.3%,年人均劳动生产率由28吨提高至100吨。

原酒品质鉴别与基酒组合过程的科学定量控制。

原酒分级准确率高于人工品评18%,白酒批次稳定性提高了5%。

应用情况本项目成果已经在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9.53亿元、利润6.07亿元、税收6.55亿元;实现了小曲清香型劲酒的机械化生产,吨酒耗水、耗煤分别降低46.5%、38.8%,污水排放减少44.4%。

应用企业认为“这些技术在公司的生产、技术、科研、质量保证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推广应用于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大型白酒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1.26亿元、利润2.41亿元、税收3.17亿元。

授权专利一株高产四甲基吡嗪的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发酵生产四甲基吡嗪的方法,200810235366.1;一种测定白酒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201010018156.4;一种中国白酒中非糠壳带来的土霉异味化合物土臭素的测定方法,201010206992.5;产土臭素的菌株及其筛选方法,201110087614.4;中国酱香型白酒生产中高产乙醇低产杂醇油的酵母的筛选与应用,201110122398.2;微生物脂肪酶酶法合成酯的方法,98111566.7;一种脂肪酶产生菌及其筛选方法和产业化应用,03113274.X;一种测定白酒中吡嗪类化合物的方法,200710019764.5;一种测定白酒中硫化物的方法,200710019763.0;一种测定白酒中挥发性苯酚类化合物的方法,201010018155.X;利用风味定向技术筛选中国白酒酿造中的β-大马酮产生菌株及其应用,201110122420.3。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耐热、高活性β-葡聚糖酶的构建及生产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耐热、高活性β-葡聚糖酶的构建及生产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耐热、高活性β-葡聚糖酶的构建及生产项目简介β-葡聚糖酶是啤酒工业和饲料工业主要的酶制剂。

目前该酶制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耐热性差和产酶水平不高的问题。

本项目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手段,从酶分子结构着手,构建耐热、酸性条件下活性高的β-葡聚糖酶。

在不提高酶生产成本的前提下,酶的活性不低于50000U/g,在酸性55-80℃条件下孵育20min,酶活性大于80%。

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但价格仅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项目获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30万元),项目编号:30972120;2009年获无锡市科技创业计划项目资助(15万元),项目编号:09132。

创新要点(1)采用基因融合、蛋白质分子改造技术从本质上提高酶分子的耐热性和表达水平;(2)β-葡聚糖酶的耐热性在80℃条件下处理30分钟,酶的残余活性大于90%,酶的活性不低于5000U/g。

效益分析(资金需求总额300万元)本项目可生产高效稳定的β-葡聚糖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按照年产1000吨的β-葡聚糖酶计,每吨酶成本为1万元,销售价按国内同类产品每吨3万元计,年销售额达3000万,毛利润达2000万元,为国家上交税33万。

所以本产品是国内同类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利润空间。

按照β-葡聚糖酶在饲料中0.1%的添加量计算,1000吨β-葡聚糖可添加到100万吨饲料中,按100%大麦、小麦替代玉米,可节约60万吨玉米;按大麦、小麦与玉米的平均差价每吨200元计,每吨饲料成本可降低120元,1000万吨饲料可节约成本12亿元。

所以本产品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为缓解我省玉米供需矛盾,开发大麦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提升肉产品等级、扩大猪肉出口,促进饲料和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广情况本项目已规模试产,产品受到用户好评。

授权专利β-葡聚糖酶活性测定试剂盒,200910052355.4;饲料用β-1,3-1,4-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200910031553.2。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高品质食品级大米蛋白粉生产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高品质食品级大米蛋白粉生产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高品质食品级大米蛋白粉生产技术成果简介大米淀粉及大米淀粉糖是稻米深加工的两个主要产品,但这两大主要产品生产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加工副产物——大米粗蛋白粉(蛋白质含量约为60%),因其杂质较多纯度不高,目前主要作为饲料蛋白用,附加值相对较低。

本技术正是以此粗蛋白为原料,经生物酶法技术及专用核心装备处理,生产制得高纯度食品级大米蛋白质粉(纯度>90%),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植物蛋白源,每吨售价可达4.5万元,其附加值大大提高。

技术特点本成果以淀粉及淀粉糖产业的副产品大米粗蛋白为原料,采用酶法及专用装备处理,生产出的大米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同时在本技术中同步运用重金属脱除技术,可根据产品需要将重金属镉等降低到0.1mg/kg以下,完全满足各种人群的使用需求,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的成熟度本技术已形成产品。

应用情况本技术2006年在云南普洱应用实施,2007年建成投产了国内第一条年产500吨食品级大米蛋白粉的中试生产线,目前该项目产品稳定生产,产品远销欧美,该项目于2011年进行了生产线扩建,目前可年产食品级大米蛋白1500吨。

2010年本技术在江西上高县应用实施,2012年建成了年产3000吨大米蛋白粉的规模生产线,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市场。

随着本技术的不断创新,2015年在无锡建成了年产1000吨高品质食品级大米蛋白粉的自动化生产线,产品各项指标取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投资预算以年处理8000吨粗蛋白粉估算,厂房占地5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

包括原料浸泡系统、湿法粉碎系统、物料标准化系统、物料反应系统(含重金属及农残消减反应)、高效微旋流洗涤分离系统,脱水干燥系统、洗涤废水镉固化系统、锅炉、变压器等公用工程。

年可得5000吨高品质食品级大米蛋白质粉,其生产线装备部分投资4200万,建筑部分1500万,其他费用等1000万,总投资6700万,另需流动资金5000万。

应用案例目前本成果已在多家企业应用,如江西金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转化生产洛伐他汀中间体R-J6的关键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转化生产洛伐他汀中间体R-J6的关键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转化生产洛伐他汀中间体R-J6的关键技术成果简介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一类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能够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是防治冠心病、脑中风、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用药。

目前工业化生产他汀类药物侧链关键中间体主要途径为化学合成法,此法反应步聚复杂,条件不易控制,所需手性试剂价格昂贵,污染严重,收率低。

而酶法催化生产他汀类药物侧链关键中间体具有工艺简单、周期短、耗能低、专一性强、收率高、提取方便等优点,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采用酶法合成瑞舒伐他汀钙侧链关键中间体,体现降耗环保的时代需求;采用非水相体系进行酶催化反应,解决了底物难溶的瓶颈问题。

技术指标添加60g/L的底物,转化60h,3-TBDMSO戊二酸单甲酯产量为51.3g/L,产品得率为85.5%,eeR为98.3%。

产品性能无副产物,纯度高。

创新要点构建可实现辅酶再生的双酶基因共表达重组菌株,对底物进行不对称还原,以实现手性催化。

效益分析根据目前技术水平,初步估算生产综合成本约20万元/吨,目前市场定价约为30万元/吨。

以100吨生产规模计算,毛利润可达1000万元/年。

应用情况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一类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能够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是防治冠心病、脑中风、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用药。

授权专利一种非水相催化制备(R)-3-取代戊二酸单烷基酯类化合物的CALB突变体,201510179543.9;一种酶法非水相催化合成(R)-3-TBDMSO戊二酸甲单酯及其衍生物,201410746816.9。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项目简介
番茄红素具有强抗氧化作用,有卓越的防癌、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用途。

目前,国外已将这一产品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医药原料等方面。

2003年,美国《时代》杂志把番茄红素列在“对人类健康贡献最大的食品”之首,番茄红素由于其优越的功能和防癌、抗癌作用,被誉为“植物黄金”,成为“二十一世纪医药保健制品新宠”。

本项目采用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具备了工业化开发的条件,生产工艺成熟,产品质量稳定,番茄红素产量可达 1.5-2.5g/L,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获国家863计划资助。

创新要点
采用三孢布拉酶菌发酵生产番茄红素,其合成水平高于多种生物体,而且具有生产原料易获得,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周期短和适用工业生产等优点。

效益分析
番茄红素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饲料添加剂、保健食品、医药,也可直接开发成保健食品。

产品所有原料、辅助材料、资源充足、易于购买,原、辅材料供应有可靠保障。

该项目的产品有较为广阔的销售市场。

该技术已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推广情况已转让相关企业。

新型高活性蛋白饲料产业化

新型高活性蛋白饲料产业化

新型高活性蛋白饲料产业化可行性分析报告摘要:本文针对脱脂大豆粕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生产富含大豆蛋白肽——高活性物质饲料的技术要求,分析其在现有技术下解决的可行性,并分析项目本身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活性;蛋白饲料;生物工程;大豆蛋白肽一. 项目背景将豆粕通过生物发酵处理后,使豆粕中的各种抗原成分、抗营养因子被有效降低去除,豆粕中的蛋白质被分解形成大量的植物小肽。

这种无抗原的植物小肽吸收率高,可作为断奶仔猪、幼禽、虾蟹, 尤其是许多高档经济动物的优良蛋白质来源。

这一产品的推广应用,将大大降低饲料工业对鱼粉等动物性饲料的依赖性,为我国节省大量用于进口鱼粉的外汇,推动饲料工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的高度集约化,对优质饲料蛋白原料的需求日趋增大,目前饲料优质蛋白原料的主要来源是鱼粉,而作为一种亚稀缺资源,鱼粉已经在各主要产地如秘鲁等国受到严格限产保护,需求的膨胀和来源的快速减少,正是目前饲料优质蛋白原料面临的尴尬处境。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先行一步,将解决优质饲料蛋白原料的目光投身了最大的植物饲料蛋白源——豆粕类蛋白。

但是豆粕自身含有很多抗营养因子,阻碍动物对它的消化吸收。

在幼年动物饲料中添加稍高时,就会引起严重的消化不良。

添加人工精制的大豆蛋白时,虽然有更好的效果,但是高的成本难于承受。

鉴于上述情况,低成本而又具有丰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豆粕将倍受关注。

但是,其中抗营养因子同大豆一样,用物理、化学、生物育种等方法去除,存在或成本高,或残留化学试剂,或破坏某些营养成分,或仍残留较多抗营养因子等缺点,因此未能很好应用。

二、技术可能性2.1项目内容将豆粕通过生物发酵处理后,使豆粕中的各种抗原成分、抗营养因子被有效降低去除,豆粕中的蛋白质被分解形成大量的植物小肽。

这种无抗原的植物小肽吸收率高,可作为断奶仔猪、幼禽、虾蟹,尤其是许多高档经济动物的优良蛋白质来源。

这一产品的推广应用,将大大降低饲料工业对鱼粉等动物性饲料的依赖性,为我国节省大量用于进口鱼粉的外汇,推动饲料工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技术及新产品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技术及新产品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技术及新产品项目简介本项目运用免疫学方法和原理,结合最新的纳米科学技术,研制和开发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和新产品。

目前已成功开发针对拟除虫菊酯类、三聚氰胺、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莱克多巴胺、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类、重金属铅、重金属镉、罗丹明B、赤藓红、碱性橙、磺胺类、牛奶过敏原、花生过敏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等多种抗原抗体、ELISA免疫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免疫亲和柱以及基于碳纳米管材料的新型超灵敏检测传感器。

科研用核心试剂产业化示范(2009BAK61B04)“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装备的开发(2010DFB30470)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食源性致病菌荧光纳米快速识别技术研究(2009IK129)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有机磷类和拟除菊酯类农药多残留免疫检测技术(2006AA10Z450)863计划;食品中激素类残留物酶联免疫快速检测试剂盒的中试(2007GB2C100110)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化学残留物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2006BAK02A09)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乳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2006BAD04A08)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项目。

创新要点本研究所研制的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等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为独家产品,而价格仍与一般的国产试剂持平,性价比突出。

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效益分析(资金需求总额500万元)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兽药的作用范围也在扩大,有的药物如抗生素、确胺药、激素等已广泛应用于内用畜禽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和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母奋同期发情等。

在饲料添加剂中抗生素用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兽药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不仅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也带来了兽药的残留。

随着政府对兽药残留检测力度的增强,可以断定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的需求量将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大宗蛋白饲料原料生物技术
处理的产业化
项目简介
以主要的植物源性蛋白饲料原料为研究对象,针对原料的营养价值特性,系统建立抗营养因子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方法,借鉴现代发酵工程的优化理论,建立有益代谢产物的检测与控制和发酵参数相关的优化研究方法,确立规模化生产工艺并进行关键设备的选型,制造品质稳定可靠的发酵蛋白饲料,并建立相关产品的质量指标体系,为缓解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紧张提供现实可行的方法,实现我国饲料及养殖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本项目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效益分析
2010年我国进口大豆近5480万吨(约合豆粕4000多万吨),其依赖度达78%左右;鱼粉进口100万吨以上,对外依赖度近80%,据专家预计,2030年我国蛋白饲料原料缺口将达5000万吨。

蛋白饲料原料短缺,特别是优质蛋白饲料的短缺是制约我国饲料工业“十二五”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

通过生物技术处理大宗蛋白饲料原料,降低植物蛋白的抗营养因子成分,形成有益的代谢产物,可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同时降低养殖过程中抗生素添加剂的使用量,有效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性能和产品品质,推进养殖业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推广情况已转让相关企业。

授权专利
一种饲料蛋白的制备方法,201010581052.4;一种用于玉米-豆粕型日粮的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201010581523.1;一种营养发酵花生粕及其制备方法,2011101866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