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董长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能列表比较小分子和离子三种跨膜运输方式。
(3)能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解读图表及坐标曲线。
3、情感目标:
能够学会参与讨论交流,能学会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解读图表和坐标曲线。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及课型
1课时,新授。
五、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设计21:4.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通过预学说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种类2.通过课堂探究能准确说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3.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例每种运输方式所对应运输对象的实例4. 能够说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方式及特点【学生活动一】小组合作对比归纳并记忆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实例。
(讨论时间9分钟)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2、两种被动运输的方式有什么异同?3、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一)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ATP,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2、协助扩散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不需要消耗A TP。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如Na+、K+、Ca2+的吸收。
二、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胞吞和胞吐1、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2、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学生活动二】运用表格归纳总结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精讲】下面几幅坐标图中所表示的分别是哪种物质运输方式?为什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消化道、呼吸道、血液循环等跨膜运输的生理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跨越细胞膜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穿过细胞膜,而有些物质却不能穿过?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式。
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3.案例分析(15分钟)以胆固醇跨越细胞膜为例,通过分析胆固醇在细胞膜中的转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具体过程和区别。
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细胞需要通过跨膜运输来获取所需物质。
4.实验设计(30分钟)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个实验环节。
a.主动转运实验设计:学生将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含有不同浓度的溶液,通过选择适当的实验条件、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设计实验验证物质跨膜运输是需要能量的,并观察主动转运的动态过程。
b.被动转运实验设计:学生通过将不同大小颗粒溶质放入不同大小孔的膜中,观察溶质在膜中的穿透过程,设计实验验证溶质的跨膜运输是否受到被动力的驱动。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溶质可以通过膜穿透,有些溶质却不能通过。
5.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特点。
6.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生活中物质跨膜运输的例子,让学生思考细胞膜在生活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释其他相关现象。
7.课堂小结(5分钟)复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教案(详案)
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及运用建模思想构建生物学数学模型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对课程标准的理解(1)课程标准:说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进行图表数据解读。
(2)我的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三种跨膜运输和胞吞胞吐方式,这与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描述这些运输方式的基本特征,并且与之前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同时训练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学会分析资料及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了下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能举例说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探究,说明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能正确解读柱形图。
(2)能力目标a、通过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思考,总结归纳出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b、通过学生对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的探究和对比,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对比归纳能力。
c、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d、通过学生绘制概念图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e、通过学生对本节内容有关的生活中的实例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a、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
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数据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类比与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讨论,感悟并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学生在尝试运用物理化学原理讨论物质进出细胞时,对生命的物质性以及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获得一定的感悟和体验。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庄梅燕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定义:物质跨膜运输是指物质在细胞膜上通过各种方式跨越膜的过程。
2. 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性:物质跨膜运输是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的关键过程,对于细胞的生长、代谢和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如何进入细胞内部。
2. 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跨膜运输的分类和原理。
教学资源:1. 相关PPT或教学图片。
2. 参考教材或学术资料。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概念的理解。
教案章节:二、扩散教学目标:1. 理解扩散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扩散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扩散的定义: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移动的过程。
2. 扩散的原理:扩散是由于物质分子之间的碰撞和随机运动导致的。
3. 扩散的速率:扩散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梯度、膜的厚度和物质的分子质量有关。
教学活动:1. 回顾上一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方式。
2. 讲解扩散的概念和原理。
3. 讨论扩散速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资源:1. 相关PPT或教学图片。
2. 实验视频或动画:展示扩散过程。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扩散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扩散速率影响因素的理解。
教案章节:三、渗透教学目标:1. 理解渗透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渗透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渗透的定义:渗透是指溶液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移动的过程。
2. 渗透的原理:渗透是由于溶液中的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孔隙,使得膜两侧的浓度差异减小。
3. 渗透的速率:渗透速率与溶液的浓度梯度、膜的厚度和孔隙大小有关。
教学活动:1. 回顾前两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教案标题: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主要方式和机制。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理解生物体内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机制。
2. 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
3. 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3. 模拟实验或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简要介绍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提出一个问题或引用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知识讲解:1. 介绍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2. 解释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包括能量消耗、方向性和载体蛋白等方面。
3. 详细介绍被动运输方式:扩散和渗透压。
4. 详细介绍主动运输方式:主动转运和胞吞作用。
示例演示:1. 利用模拟实验或示意图,演示扩散和渗透压的过程和机制。
2. 利用模拟实验或示意图,演示主动转运和胞吞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知识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和意义,例如神经传导、细胞内物质调控等。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小组讨论,了解更多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机制。
总结: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性和应用。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机制。
2. 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要求学生探讨物质跨膜运输在特定生物过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2. 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异同。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自由扩散的特点和实例。
3. 协助扩散的特点和实例。
4. 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
5.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案设计: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跨膜运输?为什么物质需要跨膜运输?二、自由扩散(10分钟)1. 提问:自由扩散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自由扩散的原理和特点。
3. 举例说明自由扩散的实例,如氧气、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
三、协助扩散(10分钟)1. 提问:协助扩散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协助扩散的原理和特点。
3. 举例说明协助扩散的实例,如红细胞的葡萄糖运输。
四、主动运输(10分钟)1. 提问:主动运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主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3. 举例说明主动运输的实例,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钾离子等。
五、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提问:如何运用所学的物质跨膜运输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 举例说明如何解释现象,如人体排出代谢废物、药物吸收等。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2. 强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原创图文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原创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
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数据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类比与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讨论,感悟并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学生在尝试运用物理化学原理讨论物质进出细胞时,对生命的物质性以及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获得一定的感悟和体验。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引言概述:物质跨膜运输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过程,它涉及到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特定的运输机制。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扩散1.1 浓度梯度驱动:物质自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不需要外部能量。
1.2 简单扩散: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脂双层直接扩散,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1.3 依赖通道蛋白: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如离子通道,实现特定物质的跨膜运输。
二、主动运输2.1 能量耗费:物质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运输,需要外部能量。
2.2 载体蛋白介导: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如载体蛋白和泵蛋白,实现特定物质的跨膜运输。
2.3 背逆转运:通过转运蛋白,在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中,同时运输其他物质。
三、囊泡运输3.1 胞吞作用:细胞通过细胞膜的膜囊将外部物质包裹进来,形成胞吞体,再将其运输到细胞内部。
3.2 胞吐作用:细胞通过融合胞吐体与细胞膜,将内部物质释放到细胞外。
3.3 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的调控: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和调节机制,控制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的发生。
四、细胞膜运输蛋白4.1 载体蛋白:通过与物质结合,实现物质的跨膜运输。
4.2 通道蛋白:形成通道,使特定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
4.3 泵蛋白:耗费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运输。
五、细胞外液环境调节5.1 渗透调节: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液的平衡。
5.2 pH调节: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外液的pH值,维持细胞内外液的酸碱平衡。
5.3 离子浓度调节: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外液中的离子浓度,维持细胞内外液的离子平衡。
结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细胞的需求,细胞可以选择不同的运输机制。
这些运输方式的正常进行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不同物质通过不同方式跨越细胞膜的过程,理解物质跨膜运输对细胞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兴趣,例如水果脱水变干、呼吸时氧气进出体内等。
2.知识讲解(15分钟)2.1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如何跨越细胞膜。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分为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教师通过示意图展示离子泵的作用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方式。
b)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依赖载体介导的运输、细胞吞噬和胞吐,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被动运输的方式。
3.实验展示(20分钟)3.1到实验室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
3.2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观察植物叶片的渗入实验、观察离子泵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理解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4.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并进行总结,并由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5.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提供一些案例,如细胞对营养摄取和废物排出的调节、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响应等,让学生分析并解释不同物质跨膜运输对细胞功能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6.思考提问和总结(1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如:如何解释水果脱水变干的机制?为什么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响应如此重要?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回答和总结。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 1教学目标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我理解这项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另外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节课制定的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模块的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
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通过性膜,而这种功能与膜的结构有关,这样进入本章的第二节内容,能进入膜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这正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这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本节内容又与本模块第五章的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及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2、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完整获奖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耒阳一中胡圆圆一、教学目标1. 能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举例说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2. 能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思维方式来比较并说出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3.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增强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对健康知识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教学难点主动运输三、教学思路本节课遵循”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以“前置性问题—学习性问题—后置性问题”的设计为主线,共设计21个问题,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设计问题,将课本新旧知识相关内容化为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不断通过提问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概念进行总结,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辅以教师“导”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类比较法、形象记忆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一)旧知识回顾——前置性问题的设置(5个)Q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Q2: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什么?Q3: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是如何分布的?Q4:细胞膜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分别是什么?Q5:细胞膜为什么具有流动性?设计意图:利用前置性问题的设置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新内容的导入。
(二)新知识导入——学习性问题的引导(16个)Q6:你觉得磷脂分子间的间隙与物质进出有关系么?(降低问题难度,前置性问题向学习性问题的过渡)Q7:如果有物质可以通过磷脂分子的间隙进入细胞,对分子有什么要求?Q8:有些较大的分子不能穿过磷脂分子之间的间隙,可以借助什么样的方式进出细胞?设计意图:既复习了细胞膜的结构,又引导学生从结构去分析功能,并为教材中“问题探讨”的教学做好铺垫。
Q9:人工合成的脂双层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结构上有何区别?Q10: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Q11:CO2,H2O,N2等气体分子以及乙醇这些小分子是如何穿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的?由于前面的讲解已有所铺垫(磷脂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并认同只有体积很小的分子才能穿过磷脂分子之间的缝隙。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三种主要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
能够区分和应用不同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图示,观察和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利用模型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机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物质跨膜运输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物质的定义和特点跨膜运输的概念和意义2. 第二节:扩散扩散的定义和过程扩散的速率和平衡影响扩散的因素3. 第三节:渗透渗透的定义和条件渗透压的概念和计算半透膜的选择和应用4. 第四节: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定义和过程主动运输的驱动力和机制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5. 第五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讨论和解释实例中的现象和问题三、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和投影片: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图示和实例。
2. 实验材料和设备:包括半透膜、不同物质的溶液、测量工具等。
3. 参考资料和书籍:提供相关的学术资料和教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通过课件和投影片,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三种主要方式。
3. 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和特点。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理解,并进行交流和解释。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理解程度。
3. 学生作业和测验: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掌握情况。
六、第六节: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介绍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概念和功能。
讨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人教版教学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实例及区别;(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2)利用模型和图表,形象地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3)运用比较法,深入理解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强化生命观念,认识物质跨膜运输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3)提高环保意识,关注物质跨膜运输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分类;(2)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实例及区别;(3)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物质跨膜运输的分子机制;(2)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生理意义;(3)物质跨膜运输与生物体的适应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2)提问: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中有什么重要性?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分类;(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实例及区别;(2)通过模型和图表,形象地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3)阐述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生理意义;(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练习与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知识的理解;(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总结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实例及区别;2. 思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举例说明;3. 查阅资料,了解物质跨膜运输与环境的关系。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公开课)(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第3节的内容,本模块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交流和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
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
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教学重点】①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②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七年级生物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三、教学策略建议使用1课时。
本节教学建议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1.介绍物理上的扩散现象,得出扩散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再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呈现“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提出“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提出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的概念也可在此对比总结),说明主动运输的意义。
最后可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该充分重视。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中已说明Ca2+、Mg2+能跨膜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2.可以采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如“逆水行舟”等。
3.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4.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四、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从图上可以看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2.提示: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
3.提示:通过观察此图还可联想并提出,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三、教学策略建议使用1课时。
本节教学建议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1.介绍物理上的扩散现象,得出扩散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再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呈现“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提出“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提出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的概念也可在此对比总结),说明主动运输的意义。
最后可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该充分重视。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中已说明Ca2+、Mg2+能跨膜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2.可以采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如“逆水行舟”等。
3.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4.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四、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从图上可以看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2.提示: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
3.提示:通过观察此图还可联想并提出,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等问题。
(二)思考与讨论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
2.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之处是都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
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后者必须有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
3.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三)旁栏思考题提示:这是细胞的胞吞作用。
这对于人体有防御功能,并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四)技能训练1.K+和Mg2+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2.Na+和Cl-是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
3.提示:因为以上四种离子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较大,细胞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维持这种状况。
(五)练习基础题1.D。
2.A。
拓展题提示:低温环境肯定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因此,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流动性也会相应降低,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也会因有关酶的活性降低而受到抑制。
这些都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五、参考资料1.生物膜对小分子的转运细胞膜是细胞内与细胞所处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物质的大小及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气体分子和小的脂溶性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运输,带电离子或大一些的分子需经由离子通道或载体蛋白协助进行运输。
这类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特定的孔道,并且这种孔道的开与关是可调控的。
控制开关的机制之一是胞外的信号分子通过与通道蛋白的结合,改变这些蛋白的构象,使通道打开或关闭。
这种通道称为配体门通道。
另一种控制方式是细胞内或细胞外特定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而导致膜电位变化,而膜电位的变化又导致通道蛋白构象变化,由此来控制通道的开关,此类通道称为电位门通道。
例如,当胞液中游离Ca2+的浓度增加时,一些K+的通道打开。
通道开放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常常只有几毫秒,被运输的物质顺浓度梯度迅速穿过通道。
不同通道常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间协调,共同产生某一效应。
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它能与特定的分子和离子,如糖类、氨基酸,或金属离子等结合,将这些分子或离子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
载体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能转运一类分子或离子。
载体蛋白与分子或离子的结合是可逆的,即它转运到一侧后,就会与所运载的分子或离子分离。
载体蛋白的转运效率与分子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的大小有关。
在协助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将物质从膜的一侧运输到膜的另一侧,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因为物质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
例如,哺乳动物肝细胞上的葡萄糖载体,是一种横跨膜的蛋白,这种蛋白有两种构象,一种构象是载体的葡萄糖结合点面向细胞膜外侧,另一种构象是结合点面向细胞膜的内侧。
这种蛋白可将葡萄糖通过膜向细胞内外两个方向运输。
究竟向哪个方向运输,决定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
2.生物膜对大分子的转运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核苷酸、多糖、胆固醇与脂蛋白形成的颗粒等,很难直接穿过细胞膜。
这些物质通过与膜上某种蛋白的特异亲和力而附着于膜上,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将附着物包在里面,然后分离下来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
这个过程称为内吞作用。
吞噬泡或吞饮泡一般与细胞质内的溶酶体融合,逐步将吞进的物质消化分解。
与内吞作用相反,有些物质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至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
这个过程称外排作用。
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属于主动运输,因为它们与其他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
有实验证明,如果氧化磷酸化被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就会停止,如果是糖酵解被抑制则无阻碍作用。
内吞与外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细胞摄入的或分泌的大分子被收入在小囊泡中,而不与细胞中其他大分子或细胞器混合。
小囊泡快速地大规模地形成和融合,是所有真核细胞的特征之一。
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胞内,是通过受体分子介导的。
首先,大分子结合到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上,受体所处的细胞膜称为有被小窝。
大分子与受体结合后,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并最终从膜上脱落下来形成小囊泡,由于受体与大分子特异性结合,加之膜内陷与形成囊泡的速度极快,囊泡中含有的胞外液非常少。
细胞内合成的一些大分子若需转运到细胞外,首先包裹在囊泡中,然后转移到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融合,囊泡中的物质排出细胞外,组成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胞外基质中的糖蛋白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运到胞外的。
对于一些特殊的细胞,它们分泌的产物如激素、神经递质等,也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但是,分泌产物的释放是受特定信号调节的。
首先是分泌分子由囊泡包裹,移向细胞膜,当细胞接受到分泌信号后,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分子释放到胞外。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判断题1.×。
2.×。
3.×。
4.×。
5.×。
选择题1.D。
2.C。
画概念图●二、知识迁移提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
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对物质进入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
这与细胞的生活关系密切,细胞膜的这一特性使细胞尽可能地只吸收自身需要的物质,细胞不需要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常被阻挡在细胞外。
●三、技能应用提示: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会加快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而降低温度则减缓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
实验方案设计如下:按本章第1节渗透现象示意图组装好三组装置。
在第一组的烧杯外用酒精灯或水浴锅加热升温;第二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第三组留作对照。
三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并记录液面变化及时间。
●四、思维拓展提示: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当细胞外葡萄糖或氨基酸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时,如果此时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这些营养物质,细胞还能吸收这些营养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
教学设计与案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二是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的功能。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应重视。
●二、教学设计思路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建构历程比较长,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多。
教材仅选取了部分主要内容,基本按照时间进程排列,未加小标题。
要想让学生自己理清脉络并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以对探索历程的内容添加小标题以凸显脉络,像层层剥去笋衣一样,将小标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帮助学生梳理并体验结构模型的建构方法,同时理解并能够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层层剥去笋衣”的过程无不显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实验技术的进步对科学模型建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以下思路供参考。
小标题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早期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究为什么首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的呢?这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类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但尝试探究哪些物质能够透过生物膜则是可行的办法。
正是有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一假说在19世纪被提出。
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完善。
20世纪红细胞膜的提取和分离不仅证实了细胞膜含有脂质,同时表明还含有蛋白质。
细胞膜为双层脂质分子的结构也在此时提出。
小标题二:单位膜模型的提出针对蛋白质分子的位置问题,有人提出了单位膜模型,即教科书中所说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
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
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三明治式的静态统一结构,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小标题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让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又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在这些新的实验证据及观察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膜的新的分子结构模型。
其中流动镶嵌模型因能够比较好地解释生物膜的生理功能,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最后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1.回忆上节课的探究活动,思考生物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2.阅读教材正文第二、第三段,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3.思考与讨论(1)4.继续阅读教材正文,讨论“单位膜模型”是怎样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