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复旦中国古代哲学史笔记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_叶朗_手打版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 (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狭窄)(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包括哲学美学,审美发生学,心理学等。
有些在古代已得到发展,有些仅有萌芽。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已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并不是最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 (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我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时期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以及由这些范畴,命题构成的美学体系。
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完整word)列宁对辩证法说的独特贡献

哲学史上考察,辩证法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三种形态相比,前两种形态虽然各有片面的道理,但都有不可克服的缺陷。
古代朴素辩证法世界观的总体是正确的,但缺乏实验科学的证明,总画面的一个个细节说不清楚.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但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克服了辩证法前两个形态的缺陷,是辩证法科学形态。
为了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划清界限,在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着力阐明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论述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辩证思维方式提出的要求;十分重视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的1914一1916年,花了很大精力读哲学史的书,研究辩证法,研究认识论,写下许多笔记,《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其中著名的篇章.列宁对辩证法学说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仔细研究了辩证法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之间的关系,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他把辩证法和认识论紧密结合起来,提出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对于列宁的这些思想,斯大林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在他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发挥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根据列宁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毛泽东撰写了《矛盾论》,深入而详尽地阐发了这个规律,《矛盾论》引自《谈谈辩证法问题》的论断有七处之多。
根据列宁提出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思想,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系统地阐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事物的矛盾本性和辩证思维的实质唯物辩证法是由若干规律和范畴组成的完整的体系,其中,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完整word版)从《春秋》三传的注解特色的不同看中国古代经典解释道传统

从《春秋》三传的注解特色的不同看中国古代经典解释的传统2001级中文本科晁天刚【摘要】《春秋》三传产生于我国古代文献注释道初步发展阶段,它们各自所开创的经典解释道体例,对后代经典、文献的注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从成书背景与流传形式的角度来看,《左传》定成书型最早,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学和文献学的经典注解,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解释性的著作之一。
其次,从注解的内容及特色方面来看,三传的不同表现为:1)解经体例不同。
2)三传对同一史实的记叙及理解不同。
三传处于我国经典解释传统的源头,开创立我国经典解释道不同模式.在唐代由解经的文字而升入经典的行列,成为《十三经》中的经书.[关键词]《春秋》三传;经典解释;叙述式解释模式;哲学诠释《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三传产生于中国古代文献注释的初步发展阶段,是对我国现存最早的断代编年史《春秋》的经典解释。
相传《春秋》一书由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该书文辞简短,记事简略,仅为纲目,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各种说解,即“传”。
今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就是最著名的注释。
“传"是解经的,唐人刘知己说:“盖传也,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史通·六家》)。
“传”原来主于传承师说,表示传述的意思,与西方的解释学有些相似。
西方的解释学名为Hermeneutics,其词根是Hermes,即赫耳墨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向人间传达神旨的人,因传达时需要解释,久之便成了“解释"的代名词。
但西方的解释学是一门理论,而中国古代的“传"则产生于中国古代注释学的早期阶段,仅是一种注释的体式而已.传体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多样性,以《春秋》三传为例,《左传》主于传述本事,证发经意,《公羊传》、《谷梁传》,则主于传述师说,正面解释经意。
本文试图从三传的成书背景和流传形式及注解特色三个方面,来探讨三传对同一文本解释的独特性,以及其对后世经典的解释产生了哪些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完整word版)中国叙事学_杨义

中国叙事学杨义结构篇第一一、结构的动词性及“精神契约说”结构一词,在叙事学体系中虽然已经是名词,但从它的中国词源上看,它原本是动词或具有动词性。
我们在考察叙事作品的结构的时候,既要视之为已经完成的存在,又要视之为正在完成中的过程。
寻找“结构”一词在词源上的动词性,实际上乃是寻找结构的生命过程和生命形态。
所谓落笔,就是把作者心中的“先在的心智结构”加以分解、斟酌、改动、调整和完善,赋予外在形态,成为文本结构。
《史记》结构的启迪:(1)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对等平列的,而往往是处在立体性的多维的时空之中(本纪、表、书、世家、列传);(2)一个人物和事件安置在结构中何等位置,具有深刻的意义;(3)结构各部分的总和之外有更为本质价值的深层意义。
结构超越了具体的文字,而在文字所表述的叙事单元之间或叙事单元之外,蕴藏着作者对于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理解。
在这种意义上说,结构是极有哲学意味的构成,甚至可以说,极有创造性的结构是隐含着深刻的哲学的。
(历史人生哲学;结构逻辑、叙事战略)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它叙事的每一点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中蕴涵着特殊意味的一点,它所蕴涵的意味、意义或哲学,都最终在结构的完整性中获得说明。
(结构的曲折、思想的复杂)结构既内在地统摄着叙事的程序,又外在地指向作者体验到的人间经验和人间哲学,而且还指向叙事文学史上已有的结构。
结构动词性的“精神契约说”:结构是作者把自己体验到的人间经验、生存哲学和宇宙意识加以表述的生命过程,意味着结构是人与天地之道一种精神契约。
注重:结构、叙事逻辑、思想三个维度二、道与技的双构性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孤立地观察和思考宇宙人间的基本问题,总是以各种方式贯通宇宙和人间,对之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双构思维是渗透于宇宙人间的,无所不在的,它谈此即彼,目光四射.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双构性以结构之技呼应着结构之道,以结构之形暗示着结构之神,或者说它们的结构本身也是带有表里相应的双构性的,以显层的技巧性结构蕴涵着深层的哲理性结构,反过来又以深层的哲理性结构呼唤着和贯通着显层的技巧性结构。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

高等教育概论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形式:专门性的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
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
修辞学校内容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
哲学学校增加四艺---算数、天文、几何、音乐。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形式:❶西周大学❷私学(春秋齐国的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始于唐末的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鹿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❸太学(汉武帝)宋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王安石改革太学考试制度,实行“三舍”法,择优授官。
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高等教育的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学生年龄参差不齐;高等教育思想尚未从哲学、政治思想中分化出来。
■2.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①★欧洲中世纪大学:❶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❷早期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科法学医学神学❸高等教育近代化教育活动的制度分层化,世俗化,国家化❹德国洪堡的两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❺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意味着研究型大学这一体系初步建立②★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并通过“莫里尔法案”。
、“增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威斯康辛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它标志着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确立。
具体为:❶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❷进行科学研究,发展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中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一所,是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
1901年清政府的壬寅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的鍨卯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高等教育的概念表述: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版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重: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完整版)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3)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的含义区别: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4)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领域的规律和奥秘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
(1)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 存 在 决 定思维: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于 哲第二 课<一>思维( 意识) 和存在(2) 基 本形态一、是什么:学 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问题(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 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务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可知论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3)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一、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第三课2、真正哲学史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的历史条件(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2、基本特征(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展观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 毛泽东思想(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1、物质的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北大《哲学导论》笔记(考研)

《哲学导论》笔记西方哲学导论古希腊—中世纪第一讲 前言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主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
课程内容大致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
第二讲 希腊哲学概论一、 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1,相同点:①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古宗教与神话。
②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2,不同点:①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
古印度:哲学与宗教未能彼此区分,以佛教、印度教经典为主。
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有了比较明确地划分,以神为理性的化身,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自觉地与宗教划清界线,有明显的非宗教性。
中国哲学:介于印度与希腊之间,对宗教敬而远之。
②从表达方式上讲: 印度:以说教为主,但其中充满了思辩的论证思想,代表学说是因明学,以因明学认证教义。
古希腊:以说理为主,以论辩、讨论为主来说明哲学道路。
(理性精神) 中国哲学:在说教中说明道理,介乎二者中国,名家亦有论辩成就。
二、 古希腊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1, Physis = nature =自然 指的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表达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性,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哲学起源于诧异。
希腊人由于航海原因,对天相变化十分敏感,由此引发了对运动变化及其原因的思考。
这一派哲学爱就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这一派进而引发了后世的物理学的诞生。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等。
代表人物为泰勒斯(Thales)。
2, Arche =beginning =本原 指的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的名称和代表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原决定了其发展与归宿,即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
这样就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本原的关注,反映了人类的心理需要。
这种对本原的探索又可分成两类:①对自然本原的探索:②对社会本原的探索(中国古代的神话,如中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但二者差异之大,令人惊诧。
【word版】《论语》读书笔记13篇

《论语》读书笔记13篇《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中有一话说是这样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家里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鱼》一本书它上面写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于人。
的话。
他是这样写的: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更多相关范文>>论语读后感300字论语中有一话说是这样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家里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鱼》一本书它上面写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于人。
的话。
他是这样写的: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
对呀!我不喜欢的东西你怎么会喜欢呢?我不喜欢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欢!我不喜欢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欢?我不能克服一种困难那你一定也不行?我知他说的不一定都对,但是最让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个写书人的勇气!是那种敢于面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气!我家的那本书,虽然比起《论语》来差的很多,但我学会了很多他的东西,那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不平。
"有一首歌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以前只不过哼哼而已。
暑假在家,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是心灵也有所触动。
《论语》曾经是我在念中师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它是一本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
记得当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却曾想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天,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己的眼光,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来阅读和理解,这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是,一度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代表了迂腐和固执。
可是现在,于丹老师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理解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中国哲学史 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解释下列名词或命题。
自生而必体有阿赖耶齐物论即万物之自虚至良知俱分进化《礼记》谶纬崇本举末习与性成白马非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浩然之气否极泰来温故知新道法自然虚壹而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效验无为中庸有无离坚白道统论抱法处势五德始终化性起伪克己复礼为仁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参验兼爱有待无待名实葛洪业报轮回相竞以器《论六家要旨》独化二谛贵无止观实相不真空言尽意论形质神用唯识无境《坛经》《封建论》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感应绝地天通尽心知性知天天人相分人副天数制天命而用之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天命之性自生而必体有叶水心心外无物童心即真心理一分殊知行合一一物两体理一分殊体用一天人合一致中和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张载王阳明格物致知《传习录》《西铭》泰洲学派质测即藏通几经世致用以理杀人知难行易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质力相推三玄三表性三品三世进化公羊三世说三世说三理三张伪法圆成实性三民主义三纲领八条目尚力非命法无顿渐托古改制民生史观《严译名著丛刊》《新学伪经考》心力微明静因之道形质神用格物;淮南格物内籀和外籀四法界,四几六相圆融六理,心斋;独化;道统;和老子的无孔子的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以说出故,能必副其所二、简答下列各题。
华严宗的“四法界”说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简述荀子的性恶论简论孟子“四端”说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97)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简述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简述墨子的“兼爱”思想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人大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人大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评述王弼的言意之辞试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人大0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简述张载的“虚空即气”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中西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华夏哲理的美学蕴义——几微之象
第二节 《周易》原文解读——《易》象的美学性
第三节 《乾》《坤》两卦中的美论
第一节文字书法之美
第二节诗论
第三节儒家和道家的美学
第四节西印中美学特征对比
第二十章当代西方
哲学思潮(二)—
—叔本华尼采和弗
洛伊德
第十九章当代西方
哲学思潮(一)—
—当代西方哲学特
点和柏格森论变易
第二节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
第四节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中的契约论和权力制衡学说
第一节从西周到孔子时代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孔孟的政治学说
第三节老庄的政治学说
第四节对比和总结
第十五章美的体验和
西方哲人的美论
第十六章印度古代哲
学的美学含义及印度
诗学
第十七章华夏哲理的
美感和诗乐境界
(一)——象之美与
从苏格拉底到功利
主义
第十二章中国古代
的伦理学思想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道德标准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论中道美德
第三节斯多亚派和伊壁鸠鲁
第四节两种享乐主义——自我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节利他主义
第一节道德哲学的边缘性
第二节 “好意”(善良意愿)与“尽义务”
第三节形式主义的绝对命令
第四节爱做好事/出于义务做好事
观点,比如哲学的定义、终极实在、真理和知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在比照和互文中呈现不同文明
的哲学特质。
读书笔记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祥龙先生的最后一本书 2023年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张祥龙先生的
《中西印哲学导论》,谨以此纪念2022年6月去世的这位了不起的哲学家。将中西印三大文明传统融于一炉来理
复旦西方哲学参考书

复旦西方哲学参考书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的参考书目是丰富的,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参考书目:
1.《西方哲学史》(上、下),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经典的西方哲
学史教材,全面介绍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西方哲学思想,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2.《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著作之
一,主要探讨了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本性等问题,是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之一。
3.《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
这是康德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
探讨了人类理性的界限和局限性,以及人类知识的本质和结构等问题。
4.《精神现象学》,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
这是黑格尔的经典著作之
一,主要探讨了人类精神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等问题。
5.《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
这是海德格尔的经典著
作之一,主要探讨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存在的方式和意义等问题。
以上是复旦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的一些重要参考书目,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西方哲学思想,提高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一些入门级的西方哲学教材开始学习,如《西方哲学入门》、《哲学的故事》等。
当代十三位著名哲学家精编WORD版

当代十三位著名哲学家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当代中国十三位着名哲学家当代中国十三位着名哲学家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
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
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