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设计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课型 新授课 节数
1、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建立的三要素,记住秦朝疆域四至点
教
2、能够列举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学
3、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
目
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标
4、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5、通过对秦的统一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 是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确立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分析秦始皇是如何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的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至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 大权。
中央政府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 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 36 郡、郡下设县。)
教师解释:用图表展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始 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 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 到自己手里,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次备课
引入新课:
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荆轲刺杀秦王没有成功,也没能阻止秦国攻取燕国。 秦王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那么他是如何完成统一 的?又是如何巩固统一?
一、秦灭六国:
1、通过图结合课文说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前 230 灭韩、前 228 灭赵、前 225 灭魏、前 223 灭楚、前 222 灭燕、前 221 灭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教学目标1.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3.秦朝巩固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李白的《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9课秦统一中国(二)合作探究:一秦灭六国老师:在战国时代,有七雄争霸,但为何是秦完成了统一,他的统一具备了哪些条件呢?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1、战乱不断,人民渴望统一;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3、秦王赢政重视人才,胸才大略,各个击破。
学生:阅读书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秦王赢政重视人才,为他取得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相继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展示:秦灭六国过程之后,探讨“假如你一位古人,你愿意生活在战国时期,还是喜欢生活在统一的秦朝?为什么?”教师:最终“秦王扫六合”,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定都咸阳。
过渡:如果你是秦王,你如何来治理国家,你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整顿、管理。
学生各述己见,众说纷纭。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学生:阅读教材并以表格或图式的形式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归纳。
教师:政治上:创设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展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展示:《中央集权》动态图,教师用谈话式讲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情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等。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出本课内容: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部编版人教七年级历史上第九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九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伟大的工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课前和课时生成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三单元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而本课的主题是“秦统一中国”,讲述的是秦的统一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上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变革,下启汉代的大一统,地位十分重要。
重点提示本课的核心是“统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秦的统一以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提示理解焚书坑儒是本课的难点,因为这一问题比较抽象,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一新生而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首次接触历史,对历史有一种神秘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意识,同时也由于是首次接触历史,对历史知识没有基本的认识,更不具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教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的《商鞅变法》呢?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复习一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生:回答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师:同学回答非常精彩,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阐述影响时是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句话来结束的,那么秦是怎么统一的?统一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先请同学们花10分钟的时间,完成知识梳理的填空题。
二、自主先学(一)秦统一六国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制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教学方法:1、分组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四小组,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2、讨论法:学生自行讨论,该如何评价秦始皇3、角色置换法:请学生重现历史的精彩场面,使学生从历史人物角度考虑问题●教具: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我们课文导言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话说,战国末年,曾经也是战国七雄的燕国面临着被秦国灭亡的危险。
为了挽救燕国,一名叫荆轲的壮士答应了燕国太子丹的请求,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
(我们知道)秦王乃是一国之君,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见到的,更别说刺杀他了。
那怎么办呢?荆轲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还有秦国的将军樊于期,背叛了秦国,逃到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荆轲就想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的。
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于是他就劝樊于期自杀,然后带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
在秦国的宫殿里,荆轲先向秦王献上樊于期的头,秦王见叛徒被杀高兴极了。
荆轲趁机将藏有匕首的地图在秦王面前打开。
当地图差不多全部打开的时候,匕首就露了出来,就在这一瞬间,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但可惜没刺中,反而被秦王拿起他背在背上的剑砍断了左腿,然后被残忍的杀害了。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背景和过程,知道秦朝维护统一和集权的措施: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道路。
通过教师对秦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位的介绍,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认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插图中展示的文物图片,使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并学会从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从战国末期特殊的历史条件理解秦朝统一的背景和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巩固统一和集权的措施,通过前后比较的思维过程,认识到这些措施的历史进步性,进而认识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趋势。
使学生能够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
通过阅读课文中的历史地图,使学生掌握秦朝后期的疆域范围,从而形成一定的历史空间概念。
使学生在学习秦朝的统一与集权措施时,能够结合课文提供的佐证史料,分析概括这些措施的历史进步意义,从而掌握阅读历史教科书,运用史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分裂往往会导致战乱和纷争,统一则带来交流和和平,秦朝统一是民心所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秦朝开拓岭南过程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历史共同体的时间有先有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通过对秦朝统一和集权措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学习目标:1、知道秦始皇,通过秦统一中国,探究秦统一中国原因2、通过秦巩固政权,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3、探究秦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但最真实的就是通过考古文物来还原历史,1975年考古学家在一处墓穴中发现了两封战国时期的家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古时候都是土路,车轮反复 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 同的两条硬地车道。秦朝制定车 同轨法令。
开凿灵渠 作用: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 里长城”。
三、秦朝的疆域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带给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统 一、疆域扩大而产生的安定与荣耀,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给人 课堂小结 民心理上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所以,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任 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思考: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
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
国家统一了,现在威风了。 但是,这么大的国家该怎么 治理呢?
政治上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1.在中央:
学生勾画相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 关内容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课题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
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
人教版部编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紧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经济联系。
(4)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和泽被后世的灵渠。
(5)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小结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且建立了崭新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秦朝是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开端,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是一位集大功,大过于一身的帝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
三、教学方法
展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四、教学器材
多媒体,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动画演示秦统一天下的过程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或地图册指出秦灭六国的顺序(提示:主要按“远交近攻”的策略):韩、赵、魏、楚、燕、齐。
以动画的形式来演示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记忆。
探究新知
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定都咸阳(今西安)。(P2-2)秦始皇画像。学生根据统一前的史实和自己所了解的统一后的历史状况,尝试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仔细阅读课本,进一步熟悉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课外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选择题部分
六、板书设计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一篇介绍秦朝历史的重要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秦朝的灭亡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使他们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历史的了解相对较为有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百家争鸣的形势有所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秦朝的历史与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事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秦始皇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2.教学难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版图和统一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争斗,引出秦朝的历史地位。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统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因素?”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重点讲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主要讲述了秦王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后来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9课《秦统一中国》在这一单元中处于中心地位。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学习。
【学生分析】我校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且常年外出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在课余里,查阅资料的途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再现历史形成浓厚的历史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本课所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距离现在的学生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悟历史变化的过程,采用学习小组和排练课本剧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的统一、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内容涉及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建立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统一国家的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过程,秦朝的统一六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2.难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内外的改革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料。
2.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国地理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秦国的框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
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应试角度来看,本课地位十分重要,属于考试的重点,题型从选择题到综合题都有可能出现。
二、学情分析学生七年级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秦统一中国的基本事实,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知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归纳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解秦的政治建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课本剧提高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秦朝疆域图锻炼试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秦始皇统一措施感受先民的智慧,培养家国认同感;通过对秦始皇个人事迹的学习,培养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及对秦巩固统一措施深远影响的理解五、教学过程国家认同感来维护国家的运行呢?我们非常荣幸请来了“梦回大秦”的主演来为我们现场演绎,掌声有请。
小结总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反思学习 1.小结本课内容: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秦始皇之所以有如此丰功伟绩,源于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2.提问:作为一名初中生,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今后三年内要完成哪些大事?认真倾听思考情感深华展示练习题完成练习题巩固提升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分裂局面,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本课内容以统一为核心,按照实现统一、巩固并强化统一的思路,将有关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多彩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二、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和秦长城、灵渠。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秦完成统一的条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历史挂图、绘制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和时空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和“千古一帝”的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巨大,秦朝的影响深远。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难点:焚书坑儒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兵马俑、万里长城、秦始皇的图片及雕像,配合古筝音乐《平沙落雁》教师:图片中是描述那位英雄人物以及他的功绩?学生:秦始皇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你所知道的秦始皇。
归纳小结,引入课题,剖析课题。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六合一统,彰显霸气教师:秦王嬴政为什么能够“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呢?展示:“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秦)李斯教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疆土不断扩大,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由来吗?学生: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活埋赵国降卒40万,赵国的壮丁几乎在此役中死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弄清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懂得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
2.掌握秦统一中国后所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了解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统一的措施制度。
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情感态度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巩固秦统一的措施制度教学难点秦统一的历史背景及巩固措施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谈话引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你能用具体的历史史实加以解说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自夏朝建立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历经商西周三朝,创造了高度文明的青铜文化。
到东周时名义上是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实则为诸侯所把持控制朝政,到其后期,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已经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分裂为众多的诸侯国。
诸侯之间争战,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东周的分崩离析是如何结束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去了解秦是如何统一,建立大一统的中国的,以及秦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制度来巩固统一的中国。
新课探究一、秦灭六国-----秦朝统一中国背景、过程及作用1.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探究与分享======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唐朝诗人胡曾《咏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人无人得坐家”材料二:缥缈黄河风渐远,熙熙攘攘涛声。
烽烟四起举刀兵。
七雄何乱战,五霸枉纷争。
材料三:商君变法“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根据的学历史知识,结合材料思考:①从材料一、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②材料中所描绘的场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教师: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秦灭六国1. 秦灭六国的原因:指导学生看书,归纳,从人心、经济、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
教师: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同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为灭亡六国,招募各国人才,策划统一大业,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教师:简单介绍秦实现统一的过程。
秦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亡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2.秦统一的意义:教师:“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渡: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灭亡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解秦国从崛起、统一六国到建立秦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以及秦朝的短命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历史图片,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的过程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秦国崛起的原因、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短命原因,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掌握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认识秦朝的短命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崛起的原因,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短命原因。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短命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秦统一中国》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秦国崛起的原因,如商鞅变法、地理位置等。
引导学生关注秦国崛起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操练(15分钟)讲述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
4.巩固(5分钟)针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设计一些问题,如“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哪些国家被灭?”等,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热情、积极,乐于参与学科学习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学习,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育,在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方面都有所提高,历史价值观逐渐形成。此前的学习中,学生经过了多 个课时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的学习,刚刚完成对春秋战国及百家争鸣史实的学习, 了解秦朝建立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 9 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 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 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 读历史地图。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 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 远影响。
——秦灭六国 (板书) (一)条件 (二)过程 秦朝的建立
词语含义, 指导阅读教材首段文字, 解释秦灭六国 认识秦灭六国的条件。 的条件。 播放视频,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罗列秦朝建立的重要史实。 观看视频, 了解秦灭六国的 史实,体会其非凡气势。 从教材中找出秦灭六国后 的王朝名称、都城所在。 结合教材语句, 思考秦朝建 立的历史意义。 解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 的作用。
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
介绍本课课题: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初步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 产生 兴趣, 融入学习秦朝历史的 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通过短剧表演化抽象为形象,理解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情境设置,学会与教师、同学合作讨论历史问题,初步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历史课的热衷大多源于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堂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备课中认真考虑的问题。
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尽可能通过表演短剧、设置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乐于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及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战国七雄,哪七雄?战国时期这些诸侯国在干什么?(战乱、打仗)哪一国家出来结束这一局面?秦国灭掉六国,结束战乱纷争的局面,完成统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秦统一中国。
活动2【讲授】
课件出示学习重点,学生强化熟悉
教师:师生一起浏览课文,三目内容,从学语文的角度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第二部分:“巩固统一”。
(一)秦灭六国
学生:出示提纲,学生看书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为什么秦国能最先完成统一?
2.( )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建立( ),定都( )
3.秦统一的意义?
4.秦朝的拓展:北进南下,疆域扩大,东至(),西到( ),北至(),南达(),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教师:引导解答,区分强调:秦统一前叫秦国,统一后叫秦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
过渡:出示幻灯片,秦朝疆域图,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秦始皇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来统治这个国家呢?
学生:看书43页,第一段找答案,一句话作答。
教师: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统一。
活动3、(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1.学生看书,自主学习第二目内容,抽象整合知识。
(1)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怎样权力?中央政府的三个机构又分管怎样的事务?
2.带问题欣赏短剧《朝会》,形象理解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
(2)听好秦始皇的每一句话,由此体会这套政治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地方的管辖与西周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一地方管辖制度的变化有何深远影响?
3.通过示意图,直观梳理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明白:这套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提示:从当时统治者角度及后世两方面)
5.对接中考:解相应的中考题。
(课件)
过渡: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大权在握,是当时的一把手,他要到各地走走,看看自己的子民如何生活,于是微服私访。
活动4、(三)情境探究,秦始皇微服私访(巩固统一的措施)
1.对照情境,看书第三目内容,帮秦始皇解决问题,学生展示办法及效果,教师配合整理。
并配以图片及地图理解。
2.议一议:(合作交流)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活动5、学生谈收获,课堂小结
活动6、穿越回秦朝,说一说秦朝的社会进景象?(学生开火车逐一说)
师生一起整合:秦朝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道路畅通,民族融合,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统一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这些都是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活动7、谈古论今
今天,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依然是大国形象、大国地位、彰显大国魅力,从什么时候就迈出了这一步,(秦朝),根据上面所学,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今天的统一大业,是台湾问题,我们坚信,台湾定会回到母亲的怀抱,我们期待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完成,祝福祖国在走向大国、强国的道路上明天更美好!
活动8、
【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___________中学历史导学案
班级:小组:学生姓名: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秦朝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什么积极意义?【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后练习题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皇帝是秦朝的( )
A.商汤
B.商纣
C.嬴政
D.胡亥
2.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的时间是()
A.前221年 B.前220年 C.前119年 D.前118年
3.中国历史上第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的( )
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
4.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④实行分封制⑤焚书坑儒⑥修建灵渠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车同轨
6. “地方推行郡县制,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满专制。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是实行的统治政策( )
A.秦始皇
B.秦穆公
C.秦孝公
D.齐桓公
7. 假如张三是秦朝的一名地方官员,他在任期间欺压百姓,行贿上级官员,那么他可能会被那个机构监督()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军机处
8.下列哪一职位在秦朝时期的权利最大()
A. 太尉
B.御史大夫
C. 丞相
D.内阁大臣
9.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10.柳宗元评价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朝(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允许土地买卖
D.建立丞相制
11.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
A.临洮——辽东 B.临洮——咸阳
C.陇西——辽东 D.临洮——函谷关
12.下列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13.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
这种文字是(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4.下列对秦朝的表示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皇帝都是十足的暴君,残酷镇压人民
B.开国皇帝是秦始皇
C.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D.有很多政策影响深远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颁布法律,实行连坐法。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奖励军功、严明法令之外,还有哪两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秦王扫六合”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图1、图2分别反映了秦朝巩固统一的什么措施?这两项措施对秦朝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