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学

合集下载

中医正骨书籍大全

中医正骨书籍大全

中医正骨书籍大全
建国后中医正骨世家书籍:《郭氏正骨学》,《正骨学》,《整骨学》,上海石攸山《正骨疗法》。

《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平乐郭氏正骨法》。

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刘寿山正骨经验》.《林高如正骨经验》. 《陈氏祖传正骨手法》,《苏氏正骨》。

《罗氏正骨心法秘诀》。

郑怀贤《伤科诊疗》.《中医伤科学讲义》。

《临床正骨学》(朱兴恭),《实用正骨学》郭汉章,《陈氏整骨学》,《常氏整骨绝技》,《凤阳门正骨千手大法》(郑福山),《新正骨讲义》,《伤科治验心法》,《整骨手册》,《董万鑫骨科秘验》,《正骨经验荟萃》,《简明正骨》,《中国接骨学》,《实用正骨手册》(李锋)。

《中医正骨入门》,《临床正骨学》1979 ,《正骨术》.《民间正骨诀窍》,《世医正骨临证录》,《平乐正骨》,《简要针灸正骨》,《岭南正骨精要》(萧劲夫),《郭氏中医骨伤临症验录》,《龚氏三代骨科秘方》,《骨伤手术学》(郭维淮),《快速整骨法》(孙华岳)等。

中医正骨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正骨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正骨的功效与作用中医正骨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以手法矫正身体骨骼的错位、纠正关节的错位、调整脊椎的姿势,以达到治疗病症、调整体质、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正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先秦时期。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正骨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手法技术,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关于中医正骨的功效与作用的探讨。

1. 治疗骨骼及关节疾病中医正骨主要用于治疗骨骼及关节疾病,如骨折、脱位、关节间隙增大等。

通过手法调整,能够将错位的骨骼或关节恢复到正常位置,并加速骨骼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中医正骨的手法独特,通过推、拉、扭等手法,能够减轻疼痛、纠正错位、恢复功能,达到治疗效果。

2. 矫正脊柱姿势脊柱是人体的支撑结构,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不正确的姿势会导致脊柱的曲度不正常,造成脊柱侧弯、驼背等问题。

中医正骨通过手法技术,可以调整脊柱的姿势,使其恢复正常的曲度和位置,改善脊柱的健康状况。

3. 缓解肌肉疼痛中医正骨的手法疗法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肌肉,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促使气血顺畅流通,消除痰湿滞滞、寒气积聚等不良体征,从而达到减轻肌肉疼痛的效果。

中医正骨可以改善肌肉的紧张和韧带的过度拉伸,减少肌肉酸痛和僵硬感。

4. 调整内脏功能中医正骨的手法具有直接影响内脏功能的作用。

人体的骨骼和内脏器官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整骨骼的位置和姿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内脏的功能,促进内脏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调整身体状况的效果。

5. 预防和保健中医正骨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具有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中医正骨可以通过调整脊柱的姿势、纠正骨骼的错位,改善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正骨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总之,中医正骨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科学,它通过特定的手法和技术,矫正骨骼和关节的错位,调整脊椎的姿势,恢复身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中医正骨教学

中医正骨教学

中医正骨教学中医正骨教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骨骼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正骨教学的概念、内容、方法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正骨教学的概念和内容中医正骨教学是指通过传授和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正骨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使其具备诊断和治疗骨骼系统疾病的能力。

中医正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掌握骨骼系统的基本解剖学知识。

2. 骨骼系统的生理学知识:学生需要了解骨骼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生理变化,学习正常骨骼系统的生理过程。

3. 骨骼系统的病理学知识:学生需要学习骨骼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知识。

4. 中医正骨的基本理论:学生需要学习中医正骨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气血运行学说、经络理论、腧穴理论等。

5. 中医正骨的诊断方法:学生需要学习中医正骨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以及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6. 中医正骨的治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中医正骨学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法矫正、按摩推拿、针灸等。

中医正骨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践操作、临床实习等。

其中,实践操作是中医正骨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中医正骨学的技术和方法。

中医正骨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了中医学科的内容:中医正骨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医正骨学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骨骼系统疾病,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3. 促进了中西医结合:中医正骨学可以与西医骨科学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诊疗服务。

4. 传承和弘扬了中医文化:中医正骨学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医正骨教学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中医正骨教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传授和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正骨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使其具备诊断和治疗骨骼系统疾病的能力。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书籍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书籍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书籍
中医正骨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应用于治疗骨折、脱位、关节损伤等骨科疾病。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概述一些相关的
书籍。

首先,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中医正骨学》这本书,该
书由权威的中医学专家编写,系统地介绍了中医正骨的基本理论、
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适合初学者入门阅读。

其次,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正骨的人士,可以阅读《中医骨
伤科学》这本书,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正骨的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和典型病例,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有很大帮助。

此外,《中医正骨技术与临床应用》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正骨的理论基础、操作技巧和临床应用,对
于临床医生和中医学习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了以上提到的书籍,还有很多其他相关的著作,比如《中医
骨伤学》、《中医骨伤诊疗学》等,都是对中医正骨经验有着全面
系统介绍的书籍。

总的来说,想要了解中医正骨经验的人士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在中医正骨领域的专业水平。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名词解释1、骨折功能对位:是指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或仅有轻微的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基本得到矫正,肢体力线基本正常,长短大致相等。

2、骨折对位:两骨折端和接触面完全良好。

3、骨折对线:两骨折端纵轴上的关系。

4、颈椎关节突跳跃征:颈椎单纯全脱位时,上一椎体的下关节突位于下一椎体的上关节突之前,产生关节交锁。

5、髋内翻: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的颈干角正常值为110°~140°,颈干角小于正常值即为髋内翻。

6、反常呼吸:胸部多根双处骨折时,胸部失去支持而出现反常呼吸,吸气时骨折处胸壁塌陷,呼气时反而隆起,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产生呼吸困难、紫绀,甚至休克等严重症状。

7、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然尽了最大努力,某些移位仍未能得到完全纠正,但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

对线:骨折旋转中心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10 °,儿童<15。

对位:干骨折至少达1/3,干骨骺骨折至少达3/4。

长度:儿童缩短<2cm,成人缩短<1cm。

8、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愈合功能停止,骨折端已形成假关节,X线照片显示骨折端互相分离,间隙增大,骨端硬化或萎缩疏松、髓腔封闭,用一般的固定方法无法使它连接者。

9、跟距关节结节关节角: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形成的30°~45°结节关节角。

10、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病桡骨头脱位。

是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尺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无脱位。

11、Pauwel氏角:股骨颈骨折时远端骨折线与两髂嵴连线所形成的角度,判断股骨颈骨折是否稳定,Pauwel角越大,剪力越大,骨折也越不稳定。

Ⅰ型(外展型):<30°,为稳定骨折,多有嵌插,剪力小、较稳定,愈合率高;常可用持续牵引治疗,处理不当可发生移位,转为不稳定型。

Ⅱ型:30°~50°,稳定性界于外展型和内收型之间;Ⅲ型(内收型):>50°,为不稳定骨折,常有移位,剪力大,固定困难,不连接率高。

正骨学

正骨学
固定注意事项:1.腓骨头、颈部应放棉垫以免腓总神经受压 2.中下1/3骨折固定时间应延长 3.防止前内侧压垫处出现压迫性溃疡 4.上1/3骨折固定超膝关节,1/3骨折固定超踝关节
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诊断依据:1.患肢有受伤史(挤压、碾挫),严重肿胀,剧烈疼痛 2.筋膜间区触及张力增高,明显压痛 3.肌肉活动障碍,足趾跖屈背伸障碍 4.筋膜间隔区肌肉有被动牵扯痛(homal征阳性) 5.通过间区内神经干的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早于运动障碍。
锁骨骨折的诊断要点:1.外伤史2.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明显,患者常以健手托着患侧肘部以减轻上肢重量牵拉而造成的疼痛,典型体征:头向患侧倾斜,下颌偏向健侧。治疗原则:1.无移位的骨折、幼儿青枝骨折三角巾悬吊2-3周。2.有移位者则需整复和固定。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指肱骨解剖颈下2-3cm处骨折,又称臑骨上段骨折、臑骨肩端骨折、肩骨攧坠失落等。
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内外髁前倾角30-50°前臂伸直,完全旋后时,上臂与前臂纵轴10-15°携带角。多见于3-12岁儿童,尤其是5-8岁。骨折类型:伸直型(骨折线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骨折近端向前移位而远端向后移位,骨折处向前成角畸形。靴样畸形)和屈曲型(骨折线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骨折远端向前上移位,骨折向后成角畸形。根据骨折远端的侧方移位,亦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临床表现:疼痛肿胀,肱骨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部活动功能障碍,肱骨髁上部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后的肱骨内、外髁和尺骨鹰嘴三点关系仍保持正常,靴样畸形(伸直型)。 治疗:1.手法复位及后侧石膏固定:肘部肿胀较轻,桡动脉搏动正常者2.持续骨牵引:伤后时间较久,肿胀严重,并有水泡者3.手术探查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切开复位内固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洪《肘后救卒方》中首先记载了使用夹板固定骨折。书中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整复方法。

中医正骨的知识点总结

中医正骨的知识点总结

中医正骨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正骨的概念中医正骨术是一种治疗骨伤、关节脱位等疾病的传统医疗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正骨术通过对患者进行推拿、按摩、牵引、矫正等手法,来调整骨骼关节,促进疾病康复。

中医正骨术不仅治疗疾病,还具有防治功能,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中医正骨的原理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正骨术源于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五行相互作用的整体,骨伤、关节脱位等疾病是因为阴阳失调、气血不畅导致的。

通过正骨手法来调整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有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

当骨伤、关节脱位等疾病发生时,经络受阻、气血不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正骨手法可以通过对经络的调理,促进气血畅通,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3. 辨证施治:中医正骨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情况来进行治疗。

不同的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正骨手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中医正骨的适应症中医正骨术适用于各种骨伤、关节脱位等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疾病:1. 骨折:中医正骨术可以通过矫正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脱位:中医正骨术可以通过调整关节位置,促进关节复位,恢复关节功能。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正骨术可以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调整腰椎位置,缓解椎间盘突出症症状。

4. 颈椎病:中医正骨术可以通过牵引、按摩等手法,缓解颈椎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关节炎:中医正骨术可以通过矫正关节位置,促进关节活动,缓解炎症,减轻疼痛。

四、中医正骨的常用手法中医正骨术有多种手法,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1. 推拿:通过手掌的推拿来调整骨骼关节,促进气血运行。

2. 按摩:通过手掌的按摩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 牵引:通过对患者的肢体进行牵引,来调整骨骼关节的位置,促进康复。

4. 矫正:通过手法矫正骨折、脱位部位,促进愈合。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一、历史发展中医正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完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正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正骨技术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逐渐成熟。

二、理论基础中医正骨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骨肉相关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神经等组织器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当某个部位发生错位或损伤时,会导致其他部位的功能障碍。

中医正骨技术正是基于这些理论,通过手法复位和固定等技术,恢复骨骼、关节的正常位置,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三、诊断方法中医正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其中,望诊是指观察患者肢体形态、姿势以及局部表现,以判断是否有骨折、脱位等情况;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以了解患者是否有疼痛或其他异常声响;问诊则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了解患者病情及病因;切诊是指通过触摸和按压等方式,检查患者肌肉、骨骼等部位是否有异常。

通过四诊合参,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正骨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四、正骨技术中医正骨技术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和固定术。

手法复位是指通过手法操作,将骨骼、关节错位或脱位部位恢复到正常位置。

固定术则是利用各种固定器具,如夹板、石膏等,对复位后的部位进行固定,以保持其正常位置,促进愈合。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正骨技术进行治疗。

五、药物治疗中医正骨治疗中,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或西药处方,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

药物治疗可以配合手法复位和固定术同时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六、康复护理中医正骨治疗后的康复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和护理。

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功能锻炼、日常护理和心理调适等方面。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
诊断骨折,借助X线检查对于了解骨折的具体情 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要求:正、侧位或特殊外,还可能有各 种全身或局部的共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一)全身并发症 1、休克:心率加快、血压低、少尿甚至昏迷不
省人事、 2、脂肪栓塞:少见。骨折特发
(二)局部并发症
功能障碍:由于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柱作用,及剧 烈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所致。一般来说, 不完全骨折、嵌插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完 全骨折、有移位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重。
2、骨折的特征:
畸形: 异常活动: 骨擦音:
三、临床检查
1、望诊:望姿势、步态、面部表情、局部情况等 2、触诊:沿骨骼轮廓触摸 3、量诊: 4、血管神经检查:注意有无血管神经损伤 四、X线检查
一、病史
1、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及其作用的部 位
2、了解受伤的时间 3、了解伤后的全身情况及变化 4、询问伤后肢体的功能情况 5、了解伤后的处理情况 6、了解既往史 7、了解治疗情况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情况 发热:一般骨折,由于瘀血停聚,积瘀化热,常 有发热(体温约38.5℃),5-7天后体温逐渐降 至正常,无恶寒或寒战,兼有口渴、口苦、心烦、 尿赤便秘、夜寐不安、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 苔黄厚腻。 外伤性休克:严重创伤和骨折可发生 白细胞和血沉:
1、横断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 直。
2、斜行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斜 交成锐角。
3、螺旋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形。
4、粉碎骨折 骨碎裂成三块以上。
5、嵌插骨折
密质骨嵌插入松质骨 内
6、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
7、裂缝骨折 骨折间隙呈裂缝或线状
8、青枝骨折
多发生于儿童。仅有部分骨质 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破裂, 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 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 相似。

中医正骨

中医正骨

正骨学教学大纲(供针灸推拿-外向型/针推专业使用)Ⅰ前言中医正骨学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临床学科之一,本课程是在学生修完中医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和西医基础课程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等之后开设的一门适用于中医专业本科的临床主干课程,为必修课。

本大纲参照针推专业要求及教学计划而编写,适用于针灸推拿-外向型/针推专业本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中医正骨学的教学总体目标是:根据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讲授和示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医学理论基础及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要求学生在学过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正骨学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骨伤专业各门临床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在常见病症治疗中可删减部分临床不常见的病种。

总教学时数为56学时,即授课56学时,无临床见习。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病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CAI课件.加强辅导,课堂教学阶段,重点讲授中医正骨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布置复习和阅读参考书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II 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明确历代各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主要成就。

二、教学要求了解历代各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主要成就;骨伤科的源流,悠久的发展历史。

三、教学内容1.中医正骨科的起源、发展。

2.历代中医正骨科的主要成就。

第一章骨折概论一、教学目的:明确骨折的诊查要点,骨折的治疗原则,骨折的整复方法、固定方法。

中医正骨的试题及答案

中医正骨的试题及答案

中医正骨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正骨学中,以下哪项不是正骨的基本手法?A. 推B. 拉C. 揉D. 敲答案:D2. 中医正骨治疗中,以下哪个部位不宜用力过猛?A. 颈椎B. 腰椎C. 腕关节D. 膝关节答案:A3.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正骨治疗的适应症?A. 骨折B. 脱位C. 软组织损伤D. 感染性疾病答案:D二、填空题4. 中医正骨治疗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手法治疗5. 中医正骨手法中,________手法适用于软组织损伤初期。

答案:揉三、判断题6. 中医正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放松状态。

()答案:正确7. 任何类型的骨折都可以通过中医正骨手法进行治疗。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8. 简述中医正骨治疗中“四诊合参”的具体内容。

答案:中医正骨治疗中的“四诊合参”指的是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诊断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9. 中医正骨治疗中,如何避免治疗过程中的二次损伤?答案:在中医正骨治疗中,避免二次损伤的措施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准确诊断;轻柔操作,避免粗暴手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法。

五、论述题10. 论述中医正骨治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中医正骨治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

它通过非手术的方式,治疗骨折、脱位等疾病,减少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的痛苦。

同时,中医正骨治疗注重整体调理,有助于患者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医正骨治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医正骨学试题

中医正骨学试题

中医正骨学试题如下:
1. 中医正骨学的主要治疗原则是什么?
2. 请简述中医正骨学的发展历程。

3. 中医正骨学中的“筋骨并重”是什么意思?
4.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中医正骨手法。

5. 中医正骨学中,如何判断骨折的愈合情况?
6. 请简述中医正骨学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7. 中医正骨学中,如何预防和治疗腰椎病?
8. 请简述中医正骨学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9. 中医正骨学中,如何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肌肉拉伤?
10. 请简述中医正骨学在跌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11. 中医正骨学中,如何运用拔罐、刮痧等方法辅助治疗?
12. 请简述中医正骨学在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13. 中医正骨学中,如何运用针灸疗法治疗骨折?
14. 请简述中医正骨学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

15. 中医正骨学中,如何运用中药治疗骨折?
16. 请简述中医正骨学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

17. 中医正骨学中,如何运用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
18. 请简述中医正骨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19. 中医正骨学中,如何运用火罐疗法治疗跌打损伤?
20. 请简述中医正骨学在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
特点
中医正骨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整气血、脏腑功能,以非手术治 疗为主,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等特点。
中医正骨学的重要性
临床意义
中医正骨学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骨骼系统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它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 、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传承与发展
中医正骨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 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传承和发展中医正骨学对于弘扬中华文 化、推动医学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04
中医正骨学的应用范围
骨折与脱位
1 2
3
闭合性骨折
正骨手法能够纠正骨折移位,使其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开放性骨折
在清创处理后,正骨手法能够稳定骨折端,为外固定或内固 定手术创造条件。
关节脱位
正骨手法能够使脱位的关节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缓解疼痛 和功能障碍。
软组织损伤
肌肉拉伤
通过正骨手法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促进损伤修复。
现代研究进展
数字化技术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正骨手法进行精准 定位和量化分析,提高正骨治疗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生物力学研究
临床试验与循证医学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循证医学研 究,验证正骨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深入探讨正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原理 ,为正骨手法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诊疗
03
中医正骨学的方法与技术
手法整复
手法整复是中医正骨学中的一种 重要方法,通过手法复位来纠正 骨骼错位、脱位和畸形,恢复骨 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手法整复后需要配合固定和功能 锻炼,以保持骨骼的正常位置和 恢复关节功能。
手法整复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 床经验和技巧,能够准确判断骨 骼错位的原因和程度,并采用适 当的手法进行复位。

中医正骨学精品课课件

中医正骨学精品课课件
康复治疗
运用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技术,如理疗、运动疗 法等,加速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前景
优势互补 减少并发症 拓展治疗范围 推动学科发展
中医正骨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注重客观检查和 精准治疗,两者结合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少单一治疗手段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 感染、愈合延迟等。
向患者和家属传授中医正骨相关知识和技 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安排随访和复诊计划,确保患者得到持续关 注和治疗。
06 现代医学在中医正骨学中 的应用
现代医学检查技术在中医正骨诊断中的应用
X线检查
通过X线平片、CT等影像技术, 观察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和愈合 过程,为中医正骨提供客观依据。
MRI检查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软组织 损伤、脊髓和神经损伤等,提高中 医正骨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中医正骨学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
中医正骨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 通道,与骨骼、肌肉、关节等组织器官密切 相关,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可以治疗骨伤疾病 。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中医正骨学认为,骨伤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与气血津液的盈亏和运行不畅密切 相关。
脏腑学说
中医正骨学强调脏腑与筋骨的内在联 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筋骨疾 病,治疗时需注重调理脏腑功能。
牵引手法
通过拉伸肢体或脊柱,增加关 节间隙,减轻神经压迫。
旋转手法
对关节进行旋转运动,调整关 节位置,改善关节功能。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明确诊断
在施行手法前,必须明 确疾病的诊断和病理改
变。
循序渐进
手法的力度、频率、持 续时间等应逐渐增加,

中医正骨的概念

中医正骨的概念

中医正骨的概念中医正骨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中医传统疗法,它主要通过手法矫正和调整人体的骨骼结构和关节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中医正骨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古代,人们常常面临健康问题,其中包括骨骼问题和关节疾病。

而中医正骨疗法就是当时医生们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他们发现通过调整和矫正骨骼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恢复健康。

中医正骨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根据中医学,人体内有一套络脉系统,它们贯穿整个身体并连接器官、骨骼和肌肉,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

而正常的经络系统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经络系统受到破坏或堵塞,就会导致气血不畅、疼痛和其他疾病。

因此,中医正骨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手法调整经络系统,恢复气血的正常流动和平衡。

中医正骨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阴阳学说。

根据中医学,整个宇宙都由阴阳两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力量组成。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于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中医正骨疗法通过手法调整骨骼和关节,达到恢复阴阳平衡的目的。

中医正骨的手法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技术:1. 调整:医生通过手法调整或推拿骨骼和关节,使其恢复正常位置和功能。

这种手法常用于治疗骨折、脱位和关节疾病等。

2. 牵引:医生通过使用牵引设备或手法,拉伸和延长骨骼、关节和软组织,以缓解压力和疼痛。

这种手法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3. 按摩:医生用手法按摩患者的骨骼、肌肉和关节,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缓解疼痛和痉挛。

这种手法常用于治疗肌肉酸痛、关节炎等。

4. 扭转:医生通过用力扭转身体或关节,改善骨骼和关节的灵活性和功能。

这种手法常用于治疗肩周炎、腰肌劳损等。

中医正骨疗法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首先,它是非侵入性的,即不需要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

这对于那些对手术和药物治疗有抵触情绪或禁忌症的患者来说非常有益。

其次,中医正骨疗法注重整体调理和平衡,而不仅仅关注症状缓解。

中医正骨是如何治疗骨伤病,你了解吗

中医正骨是如何治疗骨伤病,你了解吗

中医正骨是如何治疗骨伤病,你了解吗四川崇州 611200一、什么是中医正骨中医正骨主要用于治疗骨折、脱臼、扭伤、筋骨挫伤等损伤性疾病,属于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正骨注重从根源入手,追求真正的全面,既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又可以根治疾病,防止二次损伤。

中医正骨是将治病作为一种艺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机体自我恢复。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正骨也逐步被学术界所认识,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二、中医正骨治疗的现状目前,中医正骨的发展状况很好,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医正骨在临床上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治疗骨伤、肌肉损伤等外伤方面,也有更多的人选择用中医正骨进行治疗。

同时,我国对中医学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中医学的发展给予了很好的保护与促进。

三、骨伤病的分类骨伤病是由于外力或内在因素造成的,会对人体骨骼、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等组织造成影响。

骨伤虽然有很多类型,但是根据病理特点及临床症状,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骨折与骨裂、脱位与扭伤、骨质疏松症。

1.骨折及骨裂。

骨折与骨裂通常是由创伤或肌肉与骨骼失衡所引起。

骨裂通常属于轻度骨外伤,也很常见,但是如果出现了骨折,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痊愈。

骨折以疼痛,肿胀,挛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2.关节脱位与扭伤。

在运动过程中,关节的异常运动会引起脱位或扭伤。

脱臼指的是从骨盘中脱出的或者是半脱出的,而扭伤指的是关节过度的拉扯或者扭曲。

这两种骨外伤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肿胀、关节僵硬等,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缓解。

3.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病,表现为骨密度下降,骨质变薄,容易碎。

骨质疏松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期女性。

临床上有骨质疏松症、多发性骨折、触痛等。

四、中医正骨治疗骨伤病的原理中医正骨是一门以针灸、推拿、按摩、牵引等手法为基础,通过人工调节,促进气血运行,预防和治疗骨伤等疾病,是一门草根性医学。

中医正骨是如何治疗骨伤病的,了解吗

中医正骨是如何治疗骨伤病的,了解吗

中医正骨是如何治疗骨伤病的,了解吗正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结晶,至今大概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周礼》记载提出的“折疡”,主要指的是仆、跌、堕、击等导致的骨折予以治疗。

我国正骨是经过了持续实践构成的一套具备特殊理论体系以及具备完整治疗原则的一种治疗模式。

正骨术里的“小夹板固定”是我们国家进行创建的,随后逐渐被其他的一些国家所效仿。

正骨是中医的一种专科名,同时也是对损伤进行治疗的专科,同时还是我国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也被叫做伤科或者是叫做骨伤科。

主要对象指的是因为外力而导致的骨和关节以及软组织产生的损伤,其中还包含相同类型原因造成体内脏器出现损伤。

元朝政府设置的医疗制度里出现“正骨兼金镞科”。

以正骨作为专长的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卷十八中就设有“正骨兼金镞科”,本文主要就金刃引起的骨关节损伤及疾病的治疗进行探讨。

《医帝金剑·正骨心法诀》中指出:“今日之矫形,即古摔打伤之证也。

”首先,患者需要服药使身体处于最佳状态,然后是骨的固定。

主要是通过伸、复位、对齐、按摩等手法帮助患者骨折复位,再用小夹板固定。

正骨不仅能有效帮助患者将骨折复位到正确的位置,还能改善患者滑膜脱位,有效治疗肩周炎和颈椎病。

中医正骨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不需要开腹,给患者造成的疼痛少,能有效消除感染,促进患者临床康复。

治疗方法:1. 手摸。

这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摸断骨,然后慢慢感受断骨。

虽然x光可以照亮病人的骨骼结构,但是x光只能照亮病人的平面图。

通过触摸,医生可以清楚地感知患者骨骼的形状,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的治疗。

2. 牵引。

治疗师握住患者骨的远端和近端,将患者骨折处按照骨的正确生长位置拉动,慢慢矫正骨折位置,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肢体长度。

3.旋转。

部分骨折部位不易改变,可能是骨折远端已失去连续活动能力,需行外旋、外展、内旋等,帮助患者旋转、移动骨折部位。

4.提按。

康复治疗师一手按住患者骨折部位远端,一手按住患者骨折部位近端,反复举压,帮助患者恢复正常骨折部位。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中医正骨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中医正骨学是研究骨骼、关节和肌肉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的学科。

它以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和牵引等手段为主要治疗方法,具有疗效快、不费用、无副作用、易接受等优点,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疗法。

中医正骨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早的学科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历史上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正骨医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王位等,他们均为中医正骨学的先驱者。

中医正骨的流派众多,主要有两个流派,分别是临床流派和学校流派。

临床流派主要以临床经验为主,它为中医正骨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而学校流派则是在传承中医正骨的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系统地对中医正骨学进行总结和研究。

中医正骨学所治疾病主要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骨折、扭伤、关节炎、痛风、膝关节炎等。

中医正骨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穴位注射、针灸、手法矫正、牵引、推拿、按摩、拔罐等。

其中,手法矫正是中医正骨学最基本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手法矫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位置和角度来纠正其异常,恢复其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手法矫正主要有推、拨、扳、拍、撞等手势,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中医正骨学的治疗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

首先,它是中药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补充,有很好的综合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正骨学的治疗方法非常安全,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再次,中医正骨学所采用的诊疗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的患者。

最后,中医正骨学成本低廉,不会给患者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当今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医正骨学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医正骨学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以确保正骨治疗的安全和效果。

其次,中医正骨学必须加强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交流和合作,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价值和贡献。

中医正骨学术研究价值

中医正骨学术研究价值

中医正骨学术研究价值中医正骨学术研究是指通过中医理论与骨科学相结合,对于骨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学科。

正骨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相结合,为骨骼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正骨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提高骨科疾病的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正骨学术研究对于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中医正骨学术研究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于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和应用领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正骨学术研究对于提高骨科疾病的治疗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骨科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和药物治疗,但这些方法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而中医正骨学术研究将中医理论与骨科学相结合,通过骨矫正、按摩、针灸等手段,可以达到调整身体结构、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效果,从而改善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和药物的使用,降低治疗的风险。

中医正骨学术研究还对于骨科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中医学注重“治未病”,即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正骨学术研究通过调整骨骼结构和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骨科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正骨学术研究还可以通过对于骨骼损伤的康复治疗,促进骨骼的再生和修复,加快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正骨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丰富了传统中医学的内容和应用领域,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骨科疾病的治疗水平。

此外,中医正骨学术研究还对于骨科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相信中医正骨学术研究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重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骨学知识点总结

正骨学知识点总结

正骨学知识点总结正骨学的概念正骨学,是一种以调整人体骨骼和关节的位置和功能,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的传统医学疗法。

正骨学起源于我国民间,在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后经整理、补充、发展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正骨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医理论,通过调整局部及全身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骨学的发展历史正骨学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我国古代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正骨的记载。

宋代医学家王洙对《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正骨治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理,并以其名字将这一理论奠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经义。

明清时期,正骨学逐渐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到了20世纪,正骨学得到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发展成为独立的医学学科。

正骨学的基本原理正骨学的基本原理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通过对人体局部骨骼、关节、经络、气血、精气、脏腑的理论基础,运用推、拉、捏、推、撮、划、拍等手法,调整人体骨骼和关节的正常状态,达到调理全身健康,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骨学的理论体系正骨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理论:一是经络学说,强调通过调理气血经络,调整全身阴阳平衡。

二是经络穴位学说,以此来辅助治疗各种疾病。

三是脏腑学说,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全身健康。

四是骨伤学说,通过调整骨骼和关节的位置和功能,对各种骨折、骨伤等疾病进行治疗。

正骨学的主要手法正骨学主要手法包括按摩、推拿、牵引、拔罐、针灸等。

按摩手法是指用手指、掌、掌根、拇指等触摸、推拿、揉捏、按压、推挤等手势来刺激身体表面穴位、经络和肌肉,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

推拿手法是指通过揉捏、推挤、按压等手势,使局部肌肉、韧带得到舒展,以达到调节局部形态和功能的疗法。

牵引手法是指用力将患处骨折、脱位等局部骨骼运动到原位或正常位置的疗法。

拔罐手法是指利用火或无火引流方法,使空气产生的真空吸附在皮肤上,使皮肤呈青紫色,以解除患处淤滞,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当内外骨痂和中间骨痂会合后,又经过不断钙化,其强度 足以抵抗肌肉的收缩、成角、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临
床愈合。此期相当于损伤三期辨证的中期,以营血不和为主要
临床表现。
46
第二阶段:原始骨痂形成期(4-8 周)
内、外骨膜的成骨细胞 骨样组织 内骨痂、外骨痂 断端间和髓腔内的纤维组织 软骨组织 环状骨痂、腔内骨痂
骨折的X线检查
骨折的X线检查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
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应拍摄特殊位置的X线片。如掌
骨和跖骨拍正位及斜位片,跟骨拍侧位和轴心位,腕舟 状骨拍正位和蝶位。有时不易确定损伤情况时,尚需拍 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的X线片,以便进行对比。值得注意的 是,有些轻微的裂缝骨折,急诊拍片未见明显骨折线,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
神 经 损 伤
(二)晚期并发症

坠积性肺炎 褥疮 泌尿系感染和结石 骨化性肌炎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僵硬 缺血性骨坏死 骨生长畸形
第五节 骨折愈合过程
第一阶段:血肿机化期(2周)
骨折后断端血肿于伤后6~8小时内即开始凝成血
凝块,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骨折
5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省市逐步建立中医院校,培养中 医骨伤科学人才,建立了中医骨伤科学研究所(院)。 很多城市、地区和县建立了骨伤专科医院及中医院设立 骨伤科,目前规模较大的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有广东省佛
山市中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山东省文登整骨医
院等。1958年,方先之、尚天裕等编写《中西医结合治 疗骨折》,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 合作”的治疗骨折的四项基本原则。此原则一直有效地指 导着临床实践至今。

摸肿块
32
触摸法
33
叩击法
34
骨折的X线检查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可以显 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
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即使临
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拍片检查也是 必要的,可以帮助了解骨折的类型和骨折端移 位情况,对于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二、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 再发生移位的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 横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 移位的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 性骨折等。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三、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分类 1)单纯骨折 无并发重要血管、神经、肌腱 和内脏损伤 2)复杂骨折 有并发重要血管、神经、肌腱 和内脏损伤 3)不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 分中断。 4)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 中断。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局部无反常活动;(勿试)
X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无异常;
去除外固定后,上肢向前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平

地行走3分钟,不少于30步。
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膜内化骨
骨折愈合
软骨内化骨
膜内化骨过程短、愈合快 ,临床上应防止较大血肿
原始骨痂形成期示意图
第三阶段:骨板形成塑型期(8-12周)
骨小梁的排列不规则
应 力
规则
第三阶段:骨板形成塑型期(8-12周)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且排列逐渐规则致密,骨折
断端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替代形成骨性连接,这一
7
第一章 骨折概论
骨折定义 :骨或骨小梁的完整 性或连续性中断称为骨折。
一 骨折病因
(一)外力作用 1 直接暴力 2 间接暴力 3 肌肉牵拉 4 累积性力 (二)病理因素
外伤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
9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 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车轮碾压胫腓骨)
直接暴力引起骨折
2、间接暴力:骨折发生 在远离暴力、力作用部 位(如colle’s骨折)
3
3: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有世界上关于 骨折内固定的最早记载。 4: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最早将伤科疾病分为 外损和内伤两大类。唐代蔺道人著《仙人理伤 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
4
5:朱橚主编的《普济方》书中介绍了用悬吊带快速牵引 复位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书中还描述了伸直型桡骨下 端骨折,比科勒(colle)报道的早四百年。 6: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公元 1749成书),在骨折的治疗方面总结了“摸、接、端、 提、按、摩、推、拿”八种整骨手法。
肉芽组织
纤维组织
血肿机化演进期示意图
第二阶段: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
骨折后,断端处内外骨膜增生肥厚,内外骨膜与骨皮质由成骨
细胞的增生而分别形成内骨痂和外骨痂,这种成骨方式称之为
骨膜内成骨;由血肿机化而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大部分转变为 软骨,软骨细胞经过增生、分化,在断端之间形成髓腔内骨痂
和环状骨痂,统称为中间骨痂,这种成骨方式称之为软骨内成

53
成人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参考表
54
第六节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一、全身因素
1、年龄 不同年龄骨折愈合差异很大,如新生儿股骨骨
折2周可达坚固愈合,成人股骨骨折一般需3个月左
右。儿童骨折愈合较快,老年人则所需时间更长。 年轻愈合快 2、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欠佳,特别是患有慢性消耗性
疾病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症、恶性肿瘤以及钙
磷代谢紊乱,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
二、局部因素

骨折断面的接触 固定情况 特殊暴力 不正确的功能锻炼 断端的血供 感染 病理骨折 运动和骨折的局部应力状态
57
第七节 治疗骨折的原则
治疗骨折的四大基本措施
整复 固定
功能锻炼 内外用药
59
中西结合治疗骨折贯彻了固定与活动相结合 (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 与全身兼治(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病人的主观
61
第八节 骨折的整复
一、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矫正了各种移位,恢复了正常的
解剖关系 ,对位对线完全良好时。


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
对线:两骨折段纵轴间的关系
一、复位标准
功能复位:骨折移位虽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臵愈合后, 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称为功能复位。 ①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若与 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塑形时有一定的矫 正和适应,但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成 角若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必需矫正;膝关节的关节面应与 地面平行,否则日后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前臂双骨折成 角畸形会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②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 位应达3/4以上。 ③长度: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2cm,成人要求缩短 移位不超过1cm。
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等治疗观点。尽可能
达到骨折复位不增加软组织损伤,固定骨折而不 妨碍肢体活动。因而,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 加新陈代谢,加速骨折愈合。还可使骨折愈合与 功能恢复同时进行。
骨折治疗的原则
1.早期正确复位:将移位的骨折恢复解剖关系是治
疗骨折的首要步骤。
2.局部外固定:将骨折的断端维持复位后的位臵是 骨折治疗的关键。 3.及时恰当的练功活动:是恢复肢体功能的保证。 4.内外辩证用药:三期内服药和外用药同时促进骨 折愈合的修复。
髓炎、肿瘤等)
二 骨折的移位
临床常见的移位

成角移位 侧方移位 二节 骨折的分类
一、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 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 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中医正骨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
第一章 绪 论
骨伤科学发展简史
正骨学是研究防治骨折和关节脱位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骨 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476-公元220年的战国、秦汉时期,伤科基础理论 已基本形成,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为中医骨伤 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伤科诊疗技术进一步发展。晋 代葛洪著《肘后救卒方》是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 手法整复方法并沿用至今。
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
即坚质骨嵌插于松质骨内。 (见右图) 6)压缩性骨折:骨质因压 缩而变形。多见于松质骨。
如脊椎骨,跟骨。(见右图)
椎体压缩骨折
21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7)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隙,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
等。
8)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 畸形。有时成角畸形不明显,仅表现为骨皮质劈裂,与青嫩 树枝被折断时相似而得名。 9)骨骺分离: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和骨干的分离
过程大约需要8~12周。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 骨痂不断得到加强,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逐渐被清除,并且
骨髓腔重新沟通,恢复骨的正常结构,最终骨折的痕迹从成
骨细胞大量产生,钙盐也逐渐在成骨细胞周围沉积下来,纤 维组织逐渐变为骨组织。此期相当于损伤三期辩证的后期,
以肝肾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
50
第三阶段:骨板形成塑型期(8-12周)
断端因血循环中断,逐步发生坏死,约有数毫米 长。随着红细胞的破坏,纤维蛋白渗出,毛细血 管增生侵入,血肿逐渐演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 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称为纤维性骨痂。此
期相当于损伤三期辨证的早期,以气滞血瘀为主
要临床表现。
43
第一阶段:血肿机化期(2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