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沉积学基础

合集下载

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的组成、特征、成因及环境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

沉积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沉积物,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沙漠等地质环境。

沉积学的繁荣与地质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沉积学的研究持续推进,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

一、沉积学的基本概念1. 沉积物的定义沉积物是指初始状态在液体或气体中悬浮的物质,经过重力作用沉降并固结形成的固体物质。

沉积物的形成包括物质的输入、输运、沉积和固结四个过程。

沉积物的类型包括沉积岩、沉积物和表生层。

2. 沉积相的分类沉积相指沉积物在发生时所处的水或地理环境,包括海相、湖相、河相和沙漠相等。

不同沉积相的物质来源、沉积速率、沉积物质量和物质组成等特征均不相同。

3. 沉积学的研究方法沉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借助各种手段进行研究。

例如,通过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技术来研究沉积物的颗粒组成和结构、沉积速率和时代、沉积相和成因等。

同时,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也为沉积学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方法。

二、沉积学的研究进展1. 沉积物的源和作用沉积物的源是河流、山脉、冰川、火山和陆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有助于了解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因和过程,并指导资源勘探和管理。

除了源的研究,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会影响沉积物的形成、堆积和演变。

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评估和管理环境问题。

2. 沉积物的成因沉积物的成因主要包括物理沉积和化学沉积两种。

物理沉积指的是重力、水流、风力和冰雪等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沉积。

化学沉积则是指物质通过水文、气体或生物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

了解这些沉积物成因有助于确定沉积物古气候和古环境,帮助识别矿物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

3. 沉积物的组成和特征沉积物的组成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来源、沉积环境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应用沉积学-碎屑岩部分(于兴河教授)

应用沉积学-碎屑岩部分(于兴河教授)
3、盆地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
1984年,A.D.Miall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等 研究内容的综合,主要回答盆地的古地理演化问题,并出版了《沉积盆地分 析原理》一书。
1983年,W.E.Galloway出版了《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同年R.A. Davis著出了《沉积体系》。
研究不同类型盆地沉积作用及演化规律,是解决构造与沉积作用间关系
正是由于以上特色,这个时期,不少国际著名学者对自已 前期所著出的专著和教科书进行修订,出第二或三版;如:
H.G.Reading主编的“相和沉积环境”(1986年第二 版);
R.G.Walker的“相模式”(1986年第二版);
H.E.Reineek等编“陆源碎屑沉积环境”(80年第二版);
R.C.Selley著“沉积学导论”(1982年第二版)和“古 代沉积环境”(1978年第二版,1985年第三版);
因而,近代沉积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以沉积岩石学单学科的研究为主题,探
讨各种常规沉积岩的形成机理。
Bill Yu
第二节 现代沉积学的发展与特色
——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21世纪初叶),即经历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的沉积学的发展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一、基本成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④重力流的认识进入了颗粒支撑机理的解释与分类;
⑤将沉积学的理论应于各类沉积矿产的勘探与开发。
油气、煤、铜、金刚石、水晶、铂、铝铀矿、黄金、稀土矿、
膏盐、钾盐、气水合物等。
Bill Yu
三、理论升华阶段(80年代)
1、风暴沉积
1975年,J.C.Harms发现了丘状交错层理——风暴事件的标志性层 理类型,尽管丘状交错层理广泛形成于近滨——陆架之间(Duke,1985) ,但在河口湾、潮坪以及三角洲边缘环境(Burgeols,1980)乃至深水浊积 岩中也发现了丘状交错层理;因此,必须将丘状交错层理和其它代表风暴事 件的各种标志进行综合来判别。同时,R.H.Dott(1983,1988)在提出 幕式沉积(Episodic Sedimentation)的概念时指出,在某一环境中可以有一 种平均状况或均衡状态,同时存在离开平均状况的偏异。以近岸风浪带沉积 为例,正偏离可以产生风暴沉积,负偏离则产生无沉积或硬底。

沉积学基础02沉积作用与沉积构造

沉积学基础02沉积作用与沉积构造

沉积学基础02沉积作用与沉积构造
一、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指沉积物斜坡运动和沉积物淤积所引起的现象,如山崩、
水流、风飘、冰川搬运以及海洋潮汐、海河淤积等。

1、山崩
山崩是指山坡由于构造活动、气象因素、地下水位变化、人类活动等
原因而发生突变性滑动,使山坡上的岩石及土壤等物质以颗粒状滚动涌下
山坡,在下部河流、湖泊等水体中沉积的沉积现象。

2、水流
水流是水因下坡的影响而产生的摩擦力沿着地表流经的运动,具有撞击、冲刷、移动和搬运等作用,从而在水流中沉淀出碎石、泥砂等沉积物。

3、风飘
风飘是指风的吹动作用,使沙粒、泥沙等细小沉积物从其中一位置运
动到另一位置,经过风力的搬运,细小沉积物在地面上形成巨大的沉积现象,如沙漠、沙洲等。

4、冰川搬运
冰川搬运是指冰川移动时,将山壁上的岩石搬运到低洼处,逐渐沉积;冰川也会将山谷底部的物质带走,由于冰川行进的力量极大,搬运的速度
极快,因此,形成冰川搬运沉积现象。

5、海洋潮汐
海洋潮汐是海水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形成的起伏现象,海洋潮汐涨落产生的沉积作用会使海岸带上的沉积物抬升或沉淀。

应用沉积学关于三角洲的几个问题

应用沉积学关于三角洲的几个问题

应用沉积学1.不同类型三角洲沉积物的主控因素?河控河流的建设作用占主导地位。

(1)河控三角洲平原发育分流河道、沼泽(分流河道之间)等等微相。

分流河道具有于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

沼泽分布面积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面积的90%。

(2)三角洲前缘发育河口坝、远沙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

河口坝在平面上多呈长轴方向与河流方向平行的椭圆形,横剖面上呈近似对称的双透镜状。

(3)对河控三角洲而言,由下至上依次为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砂和粉砂(含滑塌层)、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沼泽沉积,因此,沉积相序的下部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上部为局部出现三角洲分流河道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旋回,顶部出现夹杂炭质泥岩和薄煤层的沼泽沉积。

浪控波浪的破坏作用占主导地位。

(1)浪控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沉积特征似于河控三角洲平原。

(2)但浪控三角洲前缘,波浪作用能使大多数供给沉积物发生再分配。

河口坝的形成受到阻碍,在河口两侧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海岸分布的海滩脊砂或障壁沙坝。

(3)浪控三角洲的沉积序列通常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但以具有浪蚀沙滩脊序列为特征,而且层序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区别于海岸沉积的海滩脊层序。

潮控抄袭的破坏作用占主导地位。

(1)潮控三角洲平原是由受潮汐影响的分流河道序列和潮坪组成的。

在潮流涨潮时入侵分流河道,溢漫河岸,淹没附近的分流河道间地区。

在潮汐平静时期,这些潮水暂时积蓄起来,然后再退潮时又退去。

因此,在潮控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下游以潮流为主,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则以潮间坪沉积为特征。

河道中主要底形是沙丘,分流河道下游主要底形是平行于河道走向排列的沙脊。

(2)在三角洲前缘,双向的潮汐流和河流洪水的冲刷作用常将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在河口的前方改造成线状潮汐沙坝。

这些沙坝平行于潮流方向,在河口的前方呈裂指状放射分布。

(3)在潮控三角洲中有时也可以看到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序列。

潮控三角洲的沉积剖面以出现潮汐沙脊、潮坪和潮汐水道沉积为特征。

沉积学原理

沉积学原理

1、沉积学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简述沉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1.研究内容沉积学原理是阐述沉积物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主要讲解了洪水沉积作用、河流沉积作用、湖泊沉积学、海洋沉积学、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模式和事件沉积作用等。

我国开展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紧密结合石油、煤炭、蒸发岩、磷块岩以及铝、锰、铀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实际。

经过多年的努力,其研究成果不仅已成功地应用于预测有利相带和指导勘探开发,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理论与实践。

2.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综观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沉积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将是沉积学尤其是我国沉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1)应当加强现代沉积方面的研究工作。

(2)我国在白云岩、硅岩、蒸发岩等岩石学研究上与国外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应尽快缩小这一差距。

(3)沉积后作用(主要是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沉积学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虽然我们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尚未发现有关这一领域的系统专著出版。

(4)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也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的热点。

(5)应尽快发展沉积地球化学尤其是无机地球化学的研究。

(6)我们在各种模拟试验方面的工作还相当落后,还需要花很大的气力才能赶上国外的水平。

(7)盆地分析是近年来石油地质理论新兴的研究领域。

(8)“活动论”研究学派与“传统”的或“固定论”的古地理或岩相古地理研究各有千秋,相辅相成。

(9)全球沉积学成为一股研究热潮。

(10)促进社会发展是沉积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2、试述碳酸盐沉积学的研究内容、现状与发展趋势1.研究内容纵观国内外海相地层的沉积、成岩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以下5个方面对中国海相地层沉积—成岩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进行如下研究。

1)古海洋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特征研究:(1)古海洋各相带无机沉积物的化学标志——同位素、微量元素等特征的提取与标识;(2)古海洋各相带有机沉积物的生物化石及生物化学标志——有机化学组分特征的提取与标识;(3)海相地层沉积相带中有机物质的类型及富集规律。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形态之一,由于其丰富的沉积物、特殊的地质环境以及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沉积盆地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并以列点的方式展开讨论。

##2. 分析原理 -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沉积盆地分析的基础是沉积盆地演化理论。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主要包括构造、地质、气候等因素对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 地层学:地层学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地层学主要研究沉积盆地中各个地层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地层联系等。

- 沉积学: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成因、性质和分布等,是分析沉积盆地的重要手段。

沉积学可以揭示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过程等信息。

##3. 应用领域沉积盆地分析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广泛应用:•石油地质:沉积盆地是石油储藏的重要区域。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揭示石油地质条件、储量分布规律,对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地质灾害:沉积盆地常常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演化过程和预测预警等,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沉积盆地中保存了丰富的环境信息,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环境变化、污染来源等,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学:沉积盆地在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充沛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对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 分析方法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方法如下:•剖面观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观测等,获取沉积盆地的剖面数据。

剖面观测可以揭示地层的分布、倾向、倾角以及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手段,获取沉积盆地地下的构造和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揭示沉积盆地的深部结构和地质变化等。

•沉积物分析:利用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分析。

沉积物分析可以获得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物组成等信息。

沉积学基础02沉积作用与沉积构造

沉积学基础02沉积作用与沉积构造
波痕内部结构(Structure of a ripple)
波痕的分类:
波痕按成因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风成波痕、干 涉波痕与孤立波痕;
按规模可分为:小型波痕、大型波痕与巨型波痕。
三种成因类型波痕对比
类型 特征
水流波痕
波浪波痕
风成波痕
形态
RI>15, SI>3.8
RI<15, SI<3.8
RI: 10~70
strongly undulatory small-current ripples.almost tending to the lingoid type. North Sea tidal flats.
直脊水流波痕
曲脊水流波痕
不对称浪成波痕,波脊分叉,北戴 对称浪成波痕,波脊分叉又复合,河
河现代海滩,粉、细砂岩。
层理类型
纹层 状沙
波状 层理
沙泥互 层层理
透镜状 层理
纹层 层组
简单 层理
简单 层理
复合 层理
复合 层理
(1)简单层理( Simple Bedding)
a) 交错层理(Cross-bedding)
形态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Tabular cross bedding):层理面为相 互平行的平面,内部纹层与层理面斜交。
第一节 沉积作用
§2.1.1 物理作用(Physical Process)
物理作用主要讨论搬运介质与固体颗粒间的关系。 一、搬运介质(Transporting Media) 按照搬运方式不同,把搬运介质分为重力流和牵引流两种 类型。 1、牵引流(Fluid flow)
搬运介质运动带动固体颗粒运动,水和空气是牵引流 的主要介质。

沉积学研究及其应用

沉积学研究及其应用

沉积学研究及其应用沉积学是地质学分支之一,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和结构的形成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沉积学涉及沉积物的成因、分类、岩相学、古地理学和环境演化,是地质学研究中重要的部分。

沉积学的研究对于环境演化理解、化石分布规律探讨、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在沉积学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岩相学研究。

岩相学是指对沉积岩中各种组成要素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并根据沉积物的归属、来历和成因确定岩相名称。

通过岩相学研究可以获得关于沉积物形成时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其中包括沉积物来源、输运途径,水力环境,电化学环境,沉积速率、水深、输运方式等,因此岩相学在沉积学及其应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沉积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直接和实用的就是地质勘探领域中矿产资源勘查和水文地质环境评价。

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研究岩相和沉积环境可以了解矿床产状、成因、分布规律以及储量等信息,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水文地质环境评价中,沉积学研究可以揭示地下水成因、分布、流动及环境变化等过程,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除了矿产资源勘查和水文地质环境评价外,沉积学在地质灾害预测、沉积岩地工学应用,河流演变和地貌演化研究等领域中也有重要作用。

在地质灾害预测中,沉积学研究可以了解地质灾害分布、类型、成因和演化过程,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治提供依据。

在沉积岩地工学应用中,通过研究沉积物成因和环境特征,可以了解岩石的物理特性,从而为地质勘探、隧道垮塌和岩土工程稳定性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河流演变和地貌演化研究中,沉积学研究可以了解河流演变历史和地貌演化过程,对保护自然环境和推进治理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沉积学是地质学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广泛应用的分支之一。

沉积学的研究对于了解环境演化、化石形成、矿床分布、水循环和地质灾害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沉积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也将不断扩展和深化,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应用沉积学-碎屑岩部分(于兴河教授)

应用沉积学-碎屑岩部分(于兴河教授)
1830年 1830年,S.C.Lyell提出了“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与方法; Lyell提出了 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与方法; 提出了“ 1850年 1850年,H.C.Sorby首次使用偏光显微镜研究岩石; Sorby首次使用偏光显微镜研究岩石 首次使用偏光显微镜研究岩石; 1881年 美国的J Murray和 1881年,美国的J.Murray和A.F.Renard合著《深海沉积物》一书 Renard合著 深海沉积物》 合著《 对深海沉积物进行了分类与描述; ,对深海沉积物进行了分类与描述; 1894年 1894年,J.Walther撰写了《作为地质历史的地质学导论》,并提出 Walther撰写了 作为地质历史的地质学导论》 撰写了《 相序”的概念。 了“相序”的概念。 即Walther相律“相的垂向相序也是它的横向相带——在没有沉积间断的条 Walther相律 相的垂向相序也是它的横向相带——在没有沉积间断的条 相律“ 件下,只有在横向上相邻及相依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互相叠覆” 件下,只有在横向上相邻及相依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互相叠覆”。
一、基本成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世纪50 年代) 基本成熟阶段(20世纪 ~60年代
1、浊流与牵引流的认识: 浊流与牵引流的认识: 碳酸盐岩生物化学成因论与浊流的“鲍马序列” 碳酸盐岩生物化学成因论与浊流的“鲍马序列” 2、水槽实验对沉积构造解释的作用 了解了床沙形体变化的顺序:无运动平坦床沙→ 沙纹→沙浪→沙垅→ 了解了床沙形体变化的顺序:无运动平坦床沙→ 沙纹→沙浪→沙垅→ 过渡区→平坦床沙→逆行沙丘→ 过渡区→平坦床沙→逆行沙丘→冲坑和冲槽 3、粒度分析应用于水动力条件的解释 Passega和Visher提出了 Passega和Visher提出了 C—M图和牵引流解释的累积概率图 4、垂向相模式序列的建立 Visher: 建立了13种相模式,其中包括四个河流模式,四个海退模式, 建立了13种相模式 其中包括四个河流模式,四个海退模式, 种相模式, 两个海进模式,一个三角洲模式, 两个海进模式,一个三角洲模式,一个深海模式和一个湖相模式 Bill Yu

粒度分析方法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粒度分析方法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粒度分析方法在沉积学中的应用摘要:在沉積学方面,粒度分析数据主要应用于沉积物搬运机制、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的恢复,偶尔也可以应用于成岩环境的恢复。

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公式计算法和图版法。

公式计算法通过概率累计曲线,可以计算出某些特有的粒度参数,通过这些粒度参数的区间范围或判别公式,确定该样品所属的搬运机制、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

图版法根据粒度数据在特定图版上的曲线形态或分布位置确定该样品的搬运机制、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

随着地质学理论方面的提高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粒度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完善,通过粒度分析的沉积环境解释公式及图解应逐步更新,多学科交叉共同恢复沉积环境。

关键词:粒度分析;沉积学;沉积环境;搬运机制粒度是沉积物重要的结构特征,是其分类命名的基础。

粒度资料也被广泛用于判断沉积环境和分析沉积物搬运过程[1-3]。

自1957年FOLK和WARD提出了粒度参数计算公式及简单的沉积环境判断标准起[1-2],利用这些粒度参数判断沉积环境的研究就大量涌现,最为典型的是SAHU在1964年基于这些粒度参数建立不同沉积环境的判别公式及图解[3]。

与之同样经典的是1969年VISHER应用粒度概率值累计曲线建立了沉积环境的典型模式[4]。

随着学科的发展及方法的进步,不少学者对过去经典的计算公式和模板也提出了疑问,并提出了相应的新办法[5-9]。

针对这些新老方法及应用实例,本文进行了总结。

1Folk粒度参数计算公式及典型沉积环境粒度特征FOLK and WARD(1957,1966)在粒度累计曲线上获得某些累计百分比处的颗粒直径,进而计算如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1、偏度SKi、峰度KG等参数[1-2]。

利用粒度参数的组合特点对沉积砂进行了环境分析,几种常见沉积类型的粒度特征如表1所示。

2 Sahu粒度判别公式及成因图解SAHU(1964)在FOLK and WARD粒度参数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对现代碎屑沉积物进行大量统计(浊积岩运用岩心资料),利用数学分析方法,求得了各类沉积环境的判别公式[3],如表2所示。

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稀缺,海洋油气勘探逐渐成为了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沉积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沉积物形成、演化及分布规律的科学,其在海洋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沉积学在油气储层分析中的应用沉积岩是油气勘探中最主要的油气储层类型之一。

在储层分析中,沉积学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储层的类型、构造、成因等特征,以及储层中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物性等属性。

比如,通过对储层岩石性状、岩性特征和层序地层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储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通过对储层构造和成因的研究,可以了解储层成因的环境和地质历史背景,从而为具体勘探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通过对储层物性的研究,可以确定储层的物理和化学属性,为后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二、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地球化学应用除了在储层分析中的应用外,沉积学在地球化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油气勘探中,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质量可靠的信息,促进勘探的深化和优化。

而沉积学的地球化学应用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1. 有机地球化学:有机质作为油气储层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类型和含量对储层评价和勘探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沉积学中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可以通过对有机质类型、来源、生物标志物等特征的分析,为我们提供储层形成过程和储量的依据。

2. 碳酸盐地球化学: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中另一种不可忽视的储层类型。

在沉积学研究中,通过对碳酸盐岩中各种矿物组成、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等参数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储层的形成环境、化学成分、岩相特征等信息,为储层评价和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三、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地震应用除了在储层分析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外,沉积学在地震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在地震研究中,沉积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应用:1. 反演断层:地震数据可以揭示储层中的断裂、变形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可以通过沉积学研究来解释。

沉积学知识点范文

沉积学知识点范文

沉积学知识点范文沉积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地壳表层的沉积物及其成因、特征和演化过程。

沉积学的研究范围涉及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各种水体沉积物的形成、运输、沉积和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沉积结构、沉积岩、沉积盆地和地层学等内容。

下面是沉积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1.沉积物的分类:根据颗粒大小和成分,沉积物可以分为粉砂、砂、粉砂质泥、粘土、碳酸盐岩、有机质和磷酸盐等不同类型。

3.沉积物的特征: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粒度分选和沉积构造等特征。

层理结构是沉积物中不同颗粒大小和成分的分层排列,表现为平行、水平或倾向于地层的层理面。

粒度分选是指沉积物中颗粒大小不同的现象,粒度越大的颗粒越容易被水流搬运,粒度越小的颗粒越容易沉积。

沉积构造是指沉积物中形成的各种特殊的构造形态,如斜层理、波纹、搬运构造等。

4.沉积物的成因:沉积物的成因包括物理成因、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等。

物理成因主要是由于水流、风力等物理力的作用,使颗粒物质从高处运输到低处并沉积。

化学成因是通过溶解作用和化学反应使成分被转化并沉积。

生物成因是指生物的活动所形成的沉积物,如有机质沉积、微生物碎屑、生物礁等。

5.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发生的地理空间范围和物理环境条件。

可以分为陆相环境和水相环境两大类,每个环境都有特定的颗粒分选特征、沉积结构和沉积物类型。

6.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能够容纳沉积物的地理空间,是沉积物聚集形成的区域。

沉积盆地的发育与构造活动、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以及海洋水位变化等因素有关。

7.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并经过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根据成分和结构,沉积岩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岩。

8.沉积记录:沉积物是地球历史的重要记录,可以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的岩相、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等信息来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古环境和古生态。

9.沉积学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沉积学不仅可以研究地球演化和地质历史,还可以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

通过研究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沉积过程,可以确定矿床的形成机制、富集规律和找矿方向。

沉积相讲课-朱筱敏(1沉积基础和相概念)

沉积相讲课-朱筱敏(1沉积基础和相概念)

--相标志
相关术语:
1、沉积相=相 2、岩相=相的一部分 3、岩相古地理=岩相+环境
古地理-Paleogeography
1、岩相古地理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2、生物古地理 (Biofacies paleogeography) 3、构造古地理 (Tectonic paleogeography)
岩相古地理
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朱筱敏
沉积相研究基础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 粒度的概念:指碎屑颗粒的大小
• 砂砾的界线:2mm • 砂与粉砂的界线:0.1mm • 粉砂与粘土的界线:0.01mm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单位:mm

2-10,细砾;10-100,中砾; 100-1000,粗砾
特征的、具普遍1、比较的标准; 2、观察的指南; 3、新区研究的预测; 4、水力学解释的基础
5)相模式表示方式
1、直观模式-简化的图式; 2、实际模式-地区性相序; 3、模拟模式-物理模拟的相序; 4、数学模式-数学模拟的相序
沉积相模式研究方法
相的分类
• 相组:陆相组、海相组、海陆过渡相 • 陆相组:冲积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

• 海相组:滨岸相、浅海相、半深海和深海
相、重力流相
• 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相、障壁岛相、潮坪
相、泻湖相和河口湾相
相的有关术语
• 相组(sets of deposional systems): 沉积体系的有机组合 • 沉积体系(deposional systems) : 相的有机组合 • 相(facies):河流相、湖泊相 • 亚组(subfacies):相的次级单元,具有相同的亚环境 • 微相(micrafacies):亚相的次级单元,具有相同的亚环境

沉积动力学及其在矿物学中的应用

沉积动力学及其在矿物学中的应用

沉积动力学及其在矿物学中的应用沉积动力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河流、海洋等运动的力学特性对沉积物沉积、分选和演化的影响。

在矿物学领域,沉积动力学应用广泛,研究隐藏在地质学深处的宝藏,了解矿物产生的环境条件和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和开发矿产资源。

沉积动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随着沉积学理论和仪器技术的发展,沉积动力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中,粒度分析是沉积动力学的基本技术之一,它可以对沉积物中的颗粒进行分析和分类,从而了解沉积物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在沉积动力学的研究中,泥沙、颗粒大小、流速、河流断面形状、河道形态和海床地形等因素都会对沉积物的沉积和分选产生影响。

例如,在强流环境下,细颗粒的分选效应小,使得细颗粒沉积速度变慢,而粗颗粒则沉积速度较快。

这种不同颗粒大小的分选效应会形成不同成分的沉积物层。

因此,沉积动力学对于分析地层序列、岩相描述和能源矿产成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在矿物学领域,矿床矿物是研究的重点,而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和环境对于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种矿物的产生需要特定的成矿条件,因此研究这些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寻矿床信息。

利用沉积物沉积理论,我们可以对矿物沉积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

例如,石英作为一种重要的矿物在许多矿床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成因机制至今仍不清楚。

通过研究沉积物中的石英颗粒大小、沉降速度、形态和结构等信息,可以为探讨石英的形成机制提供线索。

此外,在研究矿物在岩石中的分布和形成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沉积条件。

通过沉积动力学和矿物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

例如,通过对煤矿地层岩石的研究,可以了解煤炭沉积的环境和过程,从而优化煤炭开采方案,提高煤炭开采效率。

此外,沉积物和岩石中的矿物也是储量评估的关键因素之一,深入了解矿物的分布和成因,有助于准确估算矿产储量并优化矿产采选工艺。

总之,沉积动力学在矿物学领域中的应用广泛,对于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学知识:沉积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地质学知识:沉积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地质学知识:沉积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沉积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沉积物的起源、性质、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而沉积学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关系紧密石油地质学是由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共同组成的学科,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沉积学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它研究的是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组成和分布,这些因素都与油气的形成和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沉积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1.沉积历史分析沉积历史分析是石油勘探和开发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通过对沉积历史的分析,可以推断出油气的成因、分布和规模。

沉积学在沉积历史分析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通过对沉积层的地层学分析、岩石学分析、古生物学分析等手段来揭示沉积历史的过程和规律。

2.沉积相研究沉积相研究是沉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通过对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岩石的特点和组成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沉积相下油气层分布的规律。

例如,海相沉积环境下一般分布着含油气层,而湖相、河相和陆相沉积环境则相对较少。

3.沉积物储层评价沉积物储层评价是石油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沉积物储层评价中,可以通过对储层的产状、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和连通性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方案。

而沉积学正是储层评价中的非常关键的分析手段。

4.沉积物源区分析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沉积物源区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不同沉积物源区的沉积环境、沉积类型和沉积岩石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油气的成因和存在的规律。

沉积学在沉积物源区分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对不同源区的沉积岩石、沉积层和沉积匹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认沉积物源区的类型和成因。

三、结论综上所述,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沉积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沉积学研究的内容涉及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组成和分布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都与油气的形成和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

沉积学基本命名理论

沉积学基本命名理论

沉积学基本命名理论一、引言沉积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中物质如何产生、搬运、沉积和变质的学科。

在沉积学的研究中,沉积物的命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对沉积物特征和属性的基本理解。

本报告将探讨沉积学中的基本命名理论。

二、沉积物与沉积体系的分类命名1.沉积物的分类命名:沉积物是指自然环境中,经过搬运、沉积和固结形成的松散物质。

根据其来源、组成、性质和结构,沉积物有多种分类命名方式。

例如,根据沉积物的来源,可以分为陆源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化学沉积物;根据沉积物的性质,可以分为砂质沉积物、黏土质沉积物、冰川沉积物等。

2.沉积体系的分类命名:沉积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内,由同一动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组合。

沉积体系的分类命名通常基于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动力条件和沉积物的性质。

例如,海洋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风成沉积体系等。

三、沉积相与相模式的建立1.沉积相:沉积相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沉积体系中,由同一动力作用形成的具有相似特征的沉积组合。

沉积相的命名通常基于其特征的描述,例如颜色、物质组成、结构、化石组成等。

2.相模式的建立:相模式是指由多个相互关联的沉积相组成的整体,它反映了沉积体系中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特征。

建立相模式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沉积物的来源、搬运路径、沉积环境、化石证据等。

四、应用与发展沉积学的命名理论在地球科学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古地理重建、矿产资源预测、环境地质评价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在沉积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使得我们对沉积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五、结论沉积学的命名理论是该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描述自然界中物质搬运、沉积和变化过程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沉积学的知识,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沉积学基础

沉积学基础

沉积岩学基础目录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第三章碎屑岩的成分第四章碎屑岩的结构及粒度分析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沉积岩的形成及其形成后的演化的全部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沉积岩原始物质(主要是母岩的风化产物)的形成阶段、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搬运和沉积阶段(即沉积物的形成阶段)、沉积后作用阶段(其中又包括沉积物的同生作用和准同生作用阶段、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以及沉积岩的后生作用阶段)。

第一节母岩的风化作用—沉积岩最原始物质的形成第二节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三节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四节沉积后作用及其阶段的划分第一节母岩的风化作用—沉积岩最原始物质的形成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二、各种造岩矿物的风化及其产物三、各种岩石的风化及其产物四、母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转移顺序及母岩风化的阶段性五、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六、风化壳七、沉积物的其他来源一、风化作用的概念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有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以及宇宙物质等,其中母岩的风化产物是最主要的,所以这里就着重介绍母岩的风化作用及其产物的形成,其他原始物质简述之。

母岩,如前所述,是供给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的岩石,主要是岩浆岩和变质岩,也包括早已形成的沉积岩。

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引起岩石破坏的外界因素有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等。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壳表层的岩石就处于新的不稳定状态,逐渐地遭受破坏,转变为风化产物。

这些风化产物就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

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温度的变化以及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叫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ring)。

“沉积学基础”课程野外教学点的建设和意义

“沉积学基础”课程野外教学点的建设和意义

作者: 张元福;王红亮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质教育
页码: 71-7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沉积学;硅化木;野外教学;教学模式
摘要:'沉积学基础'是一门以自然地质现象为基础的大学本科课程,野外实践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围绕完善硅化木地质公园野外教学点的目标,深入探讨野外教学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设步骤,基于野外教学的特点,精炼教学内容和优选教学路线,并提出'野外教学和理论教学内容互补'等野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通过完备的野外教学,逐步将过去的认知型为主的教学体系转变为探索性和认知性并重的教学体系,丰富了'沉积学基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相关地学类课程的实践课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沉积学基础Basis for applied sedimentology•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第三章陆源碎屑岩的特征•第四章陆源碎屑岩各论•第五章火山碎屑岩•第十章碳酸盐岩各论•第十一章碳酸盐沉积物(岩)的沉积后作用•第一章绪论§1有关概念和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一、概念沉积学、应用沉积学沉积岩石学沉积地质学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二、基本特征•二、基本特征•三)结构、构造•四)分布(一)空间上面积:3/4陆地面积,100%海底面积。

厚度:变化大,0-几十km海洋:几m-几km,平均1km陆地:0-30km,平均1.8km体积:沉积岩占地壳总体积的5%,岩浆岩和变质岩占95%。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第一节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沉积岩的原始物质陆源物质生物源/生源物质深源物质宇宙源物质↑ ↑ ↑ ↑母岩风化产物生物残骸及有机质火山碎屑+深层卤水陨石★★★★★★★★★★•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一)基本概念1、母岩定义:供给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的岩石类型:2、风化作用–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定义:因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等破坏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处于不稳定状态,逐渐遭受破坏,转变为风化产物的过程。

类型:物理、化学、生物•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风化作用(按性质)分类↓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 ↓机械破碎母岩破碎+化学变化机械作用+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 ↓ ↓化学成分不变氧化、水解和溶解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T、晶体生长、重力氧、水和酸生物、水、冰、风↓↓ ↓碎屑物质(岩石新矿物促进和加速化学风化作用进行碎屑+矿物碎屑)粘土矿物和化学沉淀物质•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岩石←矿物的集合体←元素组成元素→矿物→岩石的风化特征•二)元素的风化分异作用•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水迁移系数——kx”衡量元素在风化带中的迁移能力–Kx值高,该元素从岩石中淋溶进入水中的量越多,迁移能力愈强前苏联学者A.M.彼列尔曼(1955)在B.B.波雷诺夫(1934)的元素迁移序列基础上提出。

Kx=(m x/an x)·100–m x—x元素在河水中的含量(mg/ml);a—河水中矿物质残渣总量(mg/ml);–n x—x元素在该流域岩石中的平均含量(%)。

–二)元素的风化分异1).最易迁移元素(Kx=n·10~n·102)–Cl,Br,I,S等以卤族元素为主;2).易迁移元素(Kx=n~n·10)–Ca,Mg,Na,F,Sr,K,Zn3).迁移元素(Kx= n·10-1~n)–Cu,Ni,Co,V,Mn,Si(硅酸盐中),P;4).惰性(微弱迁移)元素(Kx<n·10-1)–Fe,Al,Ti,Sc,Y, Tr…5).几乎不迁移元素(Kx≈n·10-10)–Si(石英)•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三)主要造岩矿物的风化及其产物1.石英•在风化作用过程中稳定性最高,一般只发生机械破碎作用,几乎不发生化学溶解作用。

–碎屑沉积岩最主要的造岩矿物,在岩石中平均含量达66.8%。

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以及搬运沉积作用过程中,风化稳定性较低的矿物被逐渐破坏而减少了,而风化稳定性高的石英则逐渐相对富集起来。

石英成了•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三)主要造岩矿物的风化及其产物2.长石•长石风化稳定性仅次于石英钾长石多钠的酸性斜长石∨∨斜长石中性斜长石稳定∨多钙的基性斜长石•沉积岩中钾长石多于斜长石•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1钾长石析出K,Si 析出K,Al SiO2·nH2O(蛋白石)K[AlSi3O8]→K<1Al2[(Si,Al)4O10][OH]2·nH2O→Al4[Si4O10][OH]8→钾长石+H2O 水云母+H2O 高岭石Al2O3·nH2O(铝土矿)•2斜长石的风化作用与产物同钾长石相似蛋白石斜长石→蒙脱石→高岭石→铝土矿•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3.云母–白云母(K)的抗风化能力较强,在沉积岩中较常见。

•白云母—析出钾,加入水→水白云母→高岭石–黑云母(Fe、Mg)的抗风化能力比白云母差得多。

•黑云母—析出K、Mg,加入水→蛭(zhi)石+绿泥石+褐铁矿•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4.铁镁硅酸盐矿物–铁镁硅酸盐矿物抗风化能力比石英、长石、云母差得多•橄榄石(岛状)<辉石(链状)<角闪石。

•在风化产物中很少保留,在沉积岩中少见。

•遭受风化时,Ca、Mg等首先析出,Si部分或全部析出,大部分元素在风化带中形成褐铁矿、蛋白石等。

•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5.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风化稳定性很差,很易溶于水并被迁移。

在碎屑岩中很难见到。

只有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在距母岩很近的快速搬运和堆积中,才可能看到由它们组成的岩屑。

6.粘土矿物–很稳定本来就是在风化条件或沉积环境中生成的,因而在风化带中–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蛋白石、铝土矿•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7.硫酸盐矿物、硫化物矿物,卤化物矿物–石膏、硬石膏、黄铁矿、石盐等风化稳定性最低,最易溶于水中,呈溶液态流失。

8.岩浆岩及变质岩中的一些次要矿物或副矿物–风化稳定性差别很大–石榴石、锆英石、刚玉、电气石、锡石、金红石、磁铁矿、榍石、十字石、蓝晶石、独居石、红柱石等风化稳定性较大——沉积岩中的重矿物•为什么造岩矿物风化稳定性差别如此之大?1.造岩元素风化分异作用2.矿物的结晶温度(鲍文反应系列)高温矿物抗风化能力差,低温矿物稳定,但金刚石呢?3.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晶体构造)•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四)母岩的风化及其产物1.各种岩石的风化及其产物•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不同的岩石矿物组成不同,–再加上结构、产状、形成背景等差异•母岩风化的差异性•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花岗岩–石英:机械破碎——砂粒–钾长石:K2O ——成为碳酸盐、氯化物进入溶液——溶解物质Al2O3 ——水化后成为含水硅酸盐——粘土SiO2 ——少部分游离出来——溶解物质–斜长石:Na2O ——成为碳酸盐、氯化物进入溶液——溶解物质CaO ——碳酸盐,溶于水——溶解物质Al2O3,SiO2 ——同钾长石–白云母:较少分解——云母碎片–黑云母:H2O ——水溶液——水溶液K2O,Al2O3,SiO2 ——同钾长石(Mg,Fe)O——碳酸盐,氯化物,赤铁矿,褐铁矿——溶解物质及色素–副矿物:锆石、磷灰石——重矿物•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性和碱性侵入岩——同花岗质岩石类似–基性和超基性侵入岩——易溶元素转移流失;在原地生成蛇纹石、滑石、绿泥石、褐铁矿等。

–沉积岩——风化作用简单,但差异性大。

•盐岩、碳酸盐岩易风化,硅岩、石英砂岩较难风化。

•一、母岩的风化作用和产物——沉积岩主要原始物质的形成•四)母岩的风化及其产物– 2.母岩风化作用的阶段性•由于母岩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在风化作用中转移性质的不同,母岩的风化作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波雷诺夫将结晶岩的风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各阶段中,各有其独特的风化产物(以玄武岩为例)。

• 2.母岩风化作用的阶段性• 3.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1)碎屑残留物质:•主要是指母岩的岩屑或矿物碎屑。

•在风化作用的第一阶段最发育。

(2)新生成的矿物:–主要指在化学风化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一些矿物,如水白云母、高岭石、蒙脱石、蛋白石、铝土矿、褐铁矿等。

按其成因应为“化学风化物质”;(3)溶解物质:–主要是指母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被溶解的那些成分,如Cl、S、Ca、Na、Mg、K、Si、Fe、Al、P等。

•五)风化壳• 1.风化壳或风化带的概念•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液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风化物质大部分残留在原来的岩石表层,这个由风化残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叫作风化壳或风化带。

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2.风化程度–因深度而不同•表层风化程度较深,•深处风化程度较浅,•最终过渡到未风化的母岩• 3.风化壳的厚度–决定于母岩性质、气候、地形、构造等因素。

•母岩性质是最根本的因素•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构造活动比较稳定–风化作用较强,风化残留物质易于保存,»风化壳厚度较大;–相反条件下,»风化壳厚度较小,以致为零。

• 4.古风化壳–定义:风化壳分为古代和现代的,以第三纪为界。

–古代风化壳同现代风化壳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保存条件的限制,大都残缺不全,且由于经历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可以认为•古风化壳有很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经济意义–地壳上升、沉积间断、不整合的重要标志秦皇岛龙山砂岩和绥中花岗岩之间标志:红色、土黄色褐铁矿。

–古地理、古气候分析的重要依据–蕴藏高岭石矿、铝土矿、铁矿、镍矿等重要的非金属和金属矿产;–在风化壳下或其中还可以形成油气藏。

如1990年东濮凹陷北部户部寨构造首次发现了中生界~沙河街组碎屑岩低渗致密风化壳含气新层系。

1989年6~9月,陕甘宁盆地科探井陕参1井和榆3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顶部碳酸盐岩风化壳中试产,获天然气产量28.3×104m3,从此揭开了开发陕甘宁盆地中部大气田的序幕。

•二、沉积物的其它来源•(一)生物成因(生物源)的沉积物• 1.无机成分为主的生物残骸•生物的硬体部分—动物的外壳和骨骼、藻类、植物的硅/钙化遗体等,常保存为化石或生物碎片,一般为碳酸盐、磷酸盐和硅质等。

• 2.有机生物残体•植物体和动物的软体部分,主要是C、H、O、N、P等元素组成的碳氢化合物—有机质。

•一部分转化为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煤等,•大部分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岩中。

•(二)深部来源(深源)的物质•火山爆发作用带到地表或水下的火山物质•直接堆积成火山碎屑岩,or混入正常的碎屑岩中。

•沿深断裂流出地表或注入湖泊等水体的地下深层的热卤水、温泉、热气液等•盐岩、膏岩、硅岩、铁岩、锰岩等岩石和铅、锌等矿床。

•(三)宇宙(来)源的物质•从宇宙空间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及其尘埃→沉积物和沉积岩中,构成沉积岩组成部分,也可为解释某些地质和地史现象提供假想证据——恐龙灭绝之谜大小悬殊,可从几十克到1000多千克(1976年吉林陨石雨中最大的陨石重达1770kg)以至数十吨或更重;小至微米、尘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