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经济学之刘易斯拐点

合集下载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目录基本介绍概念的提出产生与人口红利的关系是挑战更是契机中国是否临近刘易斯拐点正在临近提前来临没有来临不会突然来临面对“刘易斯拐点”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新的劳资关系给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关于刘易斯简介代表著作展开基本介绍概念的提出产生与人口红利的关系是挑战更是契机中国是否临近刘易斯拐点正在临近提前来临没有来临不会突然来临面对“刘易斯拐点”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新的劳资关系给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关于刘易斯简介代表著作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介绍相关图表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3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在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出现民工荒。

编辑本段概念的提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这时到来的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经济开始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

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便是按新古典学派的方法确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指的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逐渐出现招工困难、民工荒等。

中国目前已经连续几年出现用工荒,甚至在金融危机后的09年初也是如此,2011年尤其严重。

虽然有看法认为这只是中西部大力投资把劳动力留在当地的结果,但更多人结合近几年的用工情况和低水平工资上涨速度超过中高水平工资等现象,认为中国已在过去的几年内某一时刻出现了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影响是:工资上涨速度加快,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将增大,但将推动通胀,并使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趋势。

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劳动力的逐渐短缺、工资水平的逐渐提高都仍是个渐进的过程,且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

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这个意义上,"刘易斯拐点"不啻为一种"倒逼",跨过这道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番崭新的广阔天地。

lewis相关概念

lewis相关概念

lewis相关概念摘要:一、导言二、刘易斯拐点的基本概念三、刘易斯拐点在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四、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发展现状五、应对刘易斯拐点的策略与建议六、结论正文:一、导言刘易斯(Lewis)拐点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以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的名字命名。

他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了这个理论,用于描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关键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刘易斯拐点的基本概念,以及在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并针对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二、刘易斯拐点的基本概念刘易斯拐点,又称刘易斯转折点,是指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开始持续上涨的时刻。

在此之前,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充足,工资水平较低,非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但无法支付较高的工资。

而在此之后,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非农业部门为了吸引劳动力,必须提高工资水平。

这一工资水平上涨的现象被称为“工资上涨的转折点”。

三、刘易斯拐点在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刘易斯拐点对于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揭示了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在刘易斯拐点之前,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速度较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而一旦越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转移加速,非农业部门迅速发展,经济增长加速。

因此,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已达到刘易斯拐点,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已在21 世纪初越过刘易斯拐点。

在这一阶段,非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工资水平开始上涨。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调整政策,促进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五、应对刘易斯拐点的策略与建议为应对刘易斯拐点带来的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策略:1.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2.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非农业部门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创业创新,拓展非农业部门的就业空间;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刘易斯拐点产生原因论文

刘易斯拐点产生原因论文

刘易斯拐点产生原因论文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立足于国情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面向世界市场与国际接轨,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与层次大幅提升,“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正是在国家外汇储备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以及国内市场和资源受到限制等宏观经济背景下所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结果。

一、刘易斯拐点产生的原因根据1972年刘易斯发表的《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可以知道刘易斯拐点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刘易斯第一拐点”与“刘易斯第二拐点”。

当二元经济发展从第一阶段转变到了第二阶段,劳动力从无限供状态给变为了短缺状态,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劳动力短缺的原因,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逐步开始上涨,这时“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

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

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基本相等时,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一元经济状态,此时“刘易斯第二拐点”开始到来。

总的来说,刘易斯拐点就是指发展中国家从古典经济条件转变到新古典经济条件的过程中出现重大转折点的时间段,其最明显的标志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过剩逐渐转为短缺。

在学术界有一种大家都默认的说法是“刘易斯第一拐点”可称为农业产出的短缺点,“刘易斯第二拐点”可称为农业的商业化点。

二、刘易斯拐点带来的影响任何一个事物的出现都会伴随着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对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亦是如此,既然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已经无法避免,那么清楚认识它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必做的功课。

“刘易斯拐点”是把“双刃剑”,它的到来不仅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1.刘易斯拐点带来的积极影响一是农村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将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平衡中国经济结构、加快化工业和城镇化进程,走向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增长。

刘易斯拐点是今后十年的最大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今后十年的最大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今后十年的最大拐点核心提示:就业市场的逆转,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黄金时代已开始褪色;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已差不多走到尽头;中国长达7-8年的通缩时期,已彻底结束。

刘易斯拐点,乃中国经济在今后十年的最大拐点,它将重新定义中国的增长模式,重新设定中国的增长潜力、消费潜力。

在中国做投资,必须洞察刘易斯拐点可能带来的危机与商机。

刘易斯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

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

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

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看,应该说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

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

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国制造”产品被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制造产品替代的原因。

中国农民工短缺在2010年变得十分突出。

2010年低端工人工资暴涨近四成,而且在今后三四年会继续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涨。

其实,中国目前还没有到农民工绝对短缺的地步,只是农民工流向发生了变化。

在2005年,70.3%的农民工流向沿海地区打工,中部与西部各占14.4%及15.0%。

在2009年,随着工厂生产线内迁和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中、西部出现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民工总数的17.0%及20.3%,而留在东部打工的农民工占比则减少至62.5%。

同时,内需市场(尤其是服务业)火爆,对低端劳工需求甚殷,又抢走了沿海制造业的一批工人。

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多了一批留家务农的。

不过,刘易斯拐点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如何看待“刘易斯拐点”

如何看待“刘易斯拐点”
显 。 中 国 是 人 口 大 国 .至 少 在 过
吸 引 更多 的劳动 力 ;第三 阶段 ,
农 业和 工 业 的 劳 动 生 产 率 差 别 消
除 ,城 乡保 障 差 别 消 除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转 变 为 一 元 经 济 结 构 。 划
过 程 中农 村 富 余 劳 动 力 逐 步 向 非
农 产 业 转 移 , 逐 渐 减 少 以 致 最 终
枯竭 。
去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一 直 享 受 着作
为 人 口 大 国 所 带 来 的 “ 口 红 人 利” .大 量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为 中 国 制
刘 易 斯 认 为 ,发 展 中 国家 经 济 发 展 是 工业 部 门 相 对 农 业 部 门
阶 段 ,传 统 农 业 部 门 中 的 剩 余 劳 动 力被 现 代 工 业 部 门 吸 收 完 毕 ,
是 “ 口红利 ” 人 ,即 由 于 年 轻 人 口 数 量 增 多 形 成 的 廉 价 劳 动 力 , 能 够 提 供 给 经 济 发 展 相 对 便 宜 的要 素 价 格 。 对 于 很 多 发 展 中 国 家 而
“ 易 斯 拐 点 ” 的 到 来 . 预 刘
示 着 剩 余 劳 动 力 无 限 供 给 时 代 即 将 结 束 , “ 口红 利 ” 正 在 逐 渐 人 消 失 。 毋 庸 讳 言 ,数 目庞 大 的 廉
价 劳 动 力在 当 下 的 中 国 经 济 崛 起
过 程 中扮 演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角 色 。
言 。廉 价 劳 动 力 是 发 展 的一 个 重
要 要 素 , 这 一 点 ,在 我 国 目 前 的
学 奖 得 主 刘 易 斯 在 人 口流 动 模 型 中提 出 的一 个 概 念 ,即 劳 动 力 过

刘易斯拐点的经济学意义

刘易斯拐点的经济学意义

刘易斯拐点的经济学意义摘要本文将探讨刘易斯拐点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介绍刘易斯拐点的概念,然后探讨其对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通过分析刘易斯拐点现象,可以深入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1.引言刘易斯拐点,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化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刘易斯拐点之前,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劳动;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农民进入工业部门,产生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2.刘易斯拐点的定义和特征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就业人口逐渐减少并向工业部门转移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刘易斯拐点的特征包括: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城市化的加速、工业劳动力的快速增加、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等。

3.刘易斯拐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刘易斯拐点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通过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可以促使工业生产的扩大和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政策调整来克服这些问题,以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4.刘易斯拐点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刘易斯拐点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工业部门,工业劳动力供应增加,劳动力市场出现过剩现象,进而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

其次,在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情况下,一些工人可能会被迫接受较低的工资和劣质的工作条件。

5.刘易斯拐点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刘易斯拐点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在刘易斯拐点之前,农业占据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而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工业部门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6.结论刘易斯拐点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

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

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华尔街称中国正在进入刘易斯拐点工资将大幅上涨推动物价升高-渣打银行上周对在华客户进行调查显示,今年工资将提高9%到15%,有45%的公司发现今年招工难度加大。

/hB2uA3 //入门程序员的工资多少?今年也在大幅上涨,Android和iOS程序员更是价高难招”对于入门程序员薪资问题,笔者无从知晓,但提问中涉及到的刘易斯拐点,却是一个应当引起大家关注并重视的问题。

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遂撰本文,讨论刘易斯拐点对中国已经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1.何为刘易斯拐点对刘易斯拐点比较正式的解释是,劳动力供给由过剩向短缺过渡的时间窗口(参阅百度百科刘易斯拐点词条),通俗而言,即“干活的人渐渐少了,不干活的人渐渐多了,以至于劳动力逐渐呈现短缺状态”的时间窗口。

该时间窗口的表现即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出现招工难问题,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代工厂)的生存日渐艰难等,不一而足。

2.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提到刘易斯拐点,就必须提到与之对应的一则概念,人口红利,亦即是劳动力过剩的更加学术的说法(参阅百度百科人口红利词条)。

事实上,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的经济发展,可视为60-70年代婴儿潮所带来的人口红利,通过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之中得到释放的结果。

而刘易斯拐点也就意味着,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最终因人口老龄化演变成人口负担。

3.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分析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原因,依照学术规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被工业化吸纳的结果,由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托达罗、哈里斯等人发展及补充。

其核心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化提供了无限的劳动力,使得工业化得以在低工资水准中得到发展,当刘易斯第一拐点出现时,无限劳动力逐渐变为短缺,工业工资水平开始上升,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直至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吸纳完毕,农业及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出相等,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此即刘易斯第二拐点。

认识刘易斯拐点

认识刘易斯拐点

学 习什么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是“二元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性节点的俗称。

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假说,即经济存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第一阶段,农业中有大量过剩劳动力,工业部门吸收过剩劳动力;第二阶段,农产品逐步出现短缺,工业贸易条件恶化,转移工人工资开始上升,工业吸收过剩劳动力的进程减慢;第三阶段,工业在继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农业的剩余可以满足工业部门的需要,而且农业中的商品化过程也在加快。

等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二元经济”不再存在。

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经济”要经历两个拐点。

工业部门规模不断扩大,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继续吸收劳动力转移导致工资水平提高,由此产生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

此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提高,直至与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相等,不存在实质性的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消失,长期发展的任务结束,第二个“刘易斯拐点”到来。

俗称的“刘易斯拐点”,就是指第三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二元经济”不再存在的那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刘易斯拐点不是一个确切的时点或者年份,而是一个时间段,或者说是一个时间区间。

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主要依据三个指标:一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二是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三是城市化比例是否达到一定水平,也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等。

“人口红利”是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基本条件之一“刘易斯拐点”到来前,处在“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发展中国家通常都拥有“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时,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得以提高,但是因为有存量的失业人口,也即来自农村的过剩人口大规模地参与就业竞争,使得社会工资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小度写范文[浅谈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模板

小度写范文[浅谈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模板

[浅谈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关于刘易斯拐点,无疑是各界最关注的问题,要说舆论中最热门的词,它应该是其中一个,关于此的研究、分析可谓汗牛充栋。

可是在我看来,多数的分析不免过于高屋建瓴,过于自上而下了,数据的、理论的等等,但对于我们却没什么实际用处,这些作者的定位,不是为了学术成果,就是为了提供给庙堂之高,现实意义差了很多。

一谈到刘易斯拐点,多数的逻辑就是如何快要来临或已经来临,农村低端劳动力的逐渐短缺,从而促使人工成本如何上升,对于经济造成如何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出各种政策建议,甚至不断有放开计划生育的政策建议,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只不过是一个即将被用尽的生产要素而已。

人力成本的低廉促使低端制造成为中国的一项竞争优势,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资金成本的低廉,使得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种资源禀赋会自然的造就一种优势,会自然的促使形成一种模式,这都是经济学应有之义。

而只要是资源,就会被耗尽,否则不可能成为有价资源,就如空气一样,供给无限,就不会有价格,当然,未来新鲜空气可能除外。

而今,低成本劳动力面临萎缩,从而不断推高工资,这时需要想到的或许应该是发掘新的资源,或者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在优势,进而形成新的发展逻辑,而不是放开生育,再造人口红利,那样不仅是违背了发展规律,而且会对未来资源分配与利用造成极大的破坏。

历史告诉我们,抱着过去的优势不放,就是衰亡的开始。

既然人力成本上升,为何不提高技术优势呢?科技时代了,还要缅怀人海时代么?放开计划生育,还真想得出来,让农民工继续制造低端劳动力,然后还不给户口、不让上学,道德高点都没有站上,过于狗血了些,奇怪,难解。

况且,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其实更具一种结构性的意义。

在低端劳动力不断缩减,造成成本迅速上升的同时,其实结构性的另一端,中端劳动力的供给是在迅速的提升的,其成本上升缓慢,这从应届毕业生难找工作、工资低的现实可以得到验证。

所以,在面临低端劳动力向下的拐点时,何不转换思维,寻求发挥中端劳动力的成本及效率优势呢。

浅谈劳动经济学之刘易斯拐点

浅谈劳动经济学之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之争1.何谓“刘易斯拐点”?你认为判断它是否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

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

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2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又有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之分。

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这入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的二元即指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目录[隐藏]刘易斯拐点的产生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的关系刘易斯拐点”:是挑战更是契机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编辑本段]刘易斯拐点的产生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

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

“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

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编辑本段]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的关系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

刘易斯的中国拐点

刘易斯的中国拐点

---------------------------------------------------------------最新资料推荐------------------------------------------------------刘易斯的中国拐点刘易斯拐点这五个字恐怕是现代中国社会被使用最多、也是最热的一个经济学术语。

但刘易斯拐点具体指的是什么,很多人实际是一知半解;再追问刘易斯是谁,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论文网威廉阿瑟刘易斯于 1915 年出生在英属西印度群岛一个黑人家庭,就学于伦敦经济学院, 1940 年获博士学位。

殖民地黑人身份及成长经历,使刘易斯更加关注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

上世纪 50 年代后,他开始专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主要著作有《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

刘易斯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后发国家的经济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准还是那么低?他发现,如果将关注点聚焦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卢锋向《英才》记者介绍,刘易斯的理论更重视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相信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要最大限度地把经济剩余转化为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分配有利于储蓄阶层或资本家阶级是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市场机制下实现的较高储蓄率、投资率,对于发展是1 / 8非常基本的条件。

尽管刘易斯提出其理论后,各方颇多争论,但其作为发展经济学开拓者的地位,则是无可争议的。

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还担任过加纳等国的政府顾问和联合国一些专门机构的要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1979 年,刘易斯与舒尔茨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拐点对于时下曝光率颇高的刘易斯拐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英才》记者做了详细解释。

刘易斯最早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把产业分成传统和现代两类。

传统产业的低价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首先阐释刘易斯拐点没有来临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认为现在断言中国剩余劳动力消失还为时过早,不仅在农村,城市也有剩余劳动力。

对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工资、消费价格和通胀开始上升的担忧过度,混淆了劳动力需求的周期性上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没有把加薪事件放在过去的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中来看。

曾连续7年参与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说“拐点”是否真的已经出现?韩俊认为,这种说法没有根据、也不合适。

他给出一个数字:去年工资性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4成以上,而国家各类补贴的比重仍仅为3%左右。

因此,提高农村转移就业,仍是增收的主渠道。

他透露,“十二五”期间,尽管全国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将有所下降,但将达到2000万人以上。

过去几年,致力于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国,城乡差距却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

缩小城镇差距的做法之一,是扩大城镇化率。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大约为46%左右,大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城镇化率提升的过程,是农民向市民转型的过程。

但彻底转型,不仅仅是取消农村户口,而是解决他们的市民待遇。

“现在,中国不仅有城乡二元结构,还有‘新三元结构’:农民、农民工、市民。

”在韩俊看来,要消除结构藩篱,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但越晚解决问题越大。

针对中央提出的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农民工落户门槛,农民工彻底退出将需要30到50年时间。

最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研究表明,目前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还是以青壮年为主,尚有余力。

所以,总体而言,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刘易斯”拐点所定义的是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是定义劳动力从内地向沿海地区的转移。

目前,劳动力从内地向沿海转移的速度或许已经放慢,但是,内地的农村劳动力仍然不断向内地城镇转移。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对我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研究班级:人力1201学号:122508108姓名:李佗摘要: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来临,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提早的针对各方面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预案。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巨大的“人口红利”,而“刘易斯拐点”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人口红利”,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也是服从宏观经济的趋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必须了解变化,针对不同的影响给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影响研究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在既有现代工业又有传统农业的“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把农业部门由于边际生产率低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劳动力供应变为短缺,工资开始快速提高的现象,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金融危机虽已过去,但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如何进行危机之后的大调整成为必修课题,在这一轮大调整中,中国面对的最大挑战在于,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中国劳动力还有三成在农业部门,几亿人耕种18亿亩农田,但是深入分析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就很容易地发现,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富余劳动力确实很有限了。

长期以来,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事实:中国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可以无限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条件下,扩大生产规模、进行低成本竞争,而一旦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快速上升,随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沿海等地“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

刘易斯拐点名词解释

刘易斯拐点名词解释

刘易斯拐点名词解释刘易斯拐点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供给不足,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劳动力总量的增长超过了新增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农村出现了“过剩”,并由此引起“过度”的城市化问题。

1、从农业转向工业生产时期。

刘易斯拐点是以1900— 1914年英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纵坐标,以1946年人口数为横坐标,绘制的一条类似于刘易斯拐点的曲线。

其中,纵坐标表示人口数,横坐标表示年均人口增长率。

当纵坐标大于或等于1时,表示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增加;反之,则表示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减少。

2、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

世界各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转型过程,都会遇到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迅速减少而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生产萎缩甚至消失,工业发展停滞,经济长期停滞,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庞大的超级城市群。

这一拐点的出现表明:农村人口急剧下降和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并存的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农业社会正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

在拐点之前,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家还在继续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城市化水平很低;拐点之后,世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3、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促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和生产的方式日益便捷,人类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发展正在向“无形”经济的方向发展,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与此相应,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开始相互渗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开始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跨越国界,突破语言障碍,出现了全球化和信息化。

传统的工业社会逐渐向新的工业社会转型,信息化社会正在成为21世纪人类的共同追求。

这一切标志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过往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

但是“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

根据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大大快于此前的预测,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

由于计划生育的长期实施,劳动力总量已经到了转折的关口,劳动力从充分供给向有限剩余转换,导致了民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种种现象的出现。

就目前我国出生率低,老龄化情况严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来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确有很大的必要性。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认为,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应该在20年之后,那时将正逢中国正处于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时期,如果政策效果达到预期,新生劳动力将对劳动力市场起到十分及时的补充,持续的“人口红利”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这样就能给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要素,及时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深度分析用工荒—“刘易斯拐点”到了吗?

深度分析用工荒—“刘易斯拐点”到了吗?

深度分析用工荒—“刘易斯拐点”到了吗?节后招工忙 2月11日,来自义乌当地以及绍兴、台州、东阳、浦江等周边县市的数千家企业汇聚义务人力资源市场举牌招工。

董旭明摄■24万缺工90%——在南京,国内第三大劳务市场的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提供了近2万个就业岗位,但从春节开市后一周,仅有1000多农民工上岗,用工缺口超过90%。

■15%加薪15%——上海虹口足球场、上海人才大厦、八万人体育场、浦东人才市场春节后同时举行了四场规模较大的招聘会,不少企业加薪15%吸引应征者,然而企业却发现“工人更难招了”。

■90%岗位24万个——在武汉、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一张张印有招聘信息和求职提醒的《春风卡》发放给车站候车的农民工。

在武昌火车站发放的《春风卡》提示,2月9日至3月11日,武汉将举办117场免费招聘会,8000多家企业将提供24万个就业岗位。

春节后,沿海地区上演了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与往年不同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地图的悄然变化,连历来大量输出劳动力的中西部省份也加入了“闹荒”行列。

为了解决“用工荒”的难题,中西部与东部拉开用工“争夺战”。

上海市发了近400辆长途大巴车,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接农民工外出务工;重庆地方官员为留住农民工甚至春节加班,千方百计以情留人,长期以来的用工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频繁出现的“用工荒”是否表明人口红利时代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大范围用工荒是喜是忧?“用工荒”是否可以倒逼低端产业转移,从而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海浦东某玩具厂老板何霍生,手下有300多名员工。

年前一放假,差不多走掉100多人。

何霍生一脸苦恼地说:“他们很坚决,我又实在挽留不了,走了这么多人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了。

”无奈之下,正月初七,他包了一辆大巴亲赴老家安徽六安招工,直接将聘到的工人接回厂。

“早些年,老家的人要到我厂里打工,常常会拿几包烟,提瓶酒来‘贿赂’。

今年,角色颠倒了,我得反过来求他们。

”何霍生苦笑道。

浅析 刘易斯拐点 对农村养老保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论文

浅析 刘易斯拐点 对农村养老保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论文

浅析刘易斯拐点对农村养老保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刘易斯转折;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同农民群体出现不同的养老保降需求。

加强农村养老保津制度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

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构建思路要注意考虑四个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津制度的特殊性;保费标准的合理性;保障层砍的多样性;养老保津制度的统一性。

一、刘易斯拐点及其影响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工业化过程。

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之日,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之时。

如果把刘易斯拐点看成一个区域的话,我们已经生活在刘易斯转折区域了。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阶段性转折体现在就业增长加快,失业率下降,劳动参与率回升。

这里的失业率不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而是真实的调查失业率。

2004年中国的实际失业率只有%。

仅仅失业率还不能确切表达劳动力市场状况,应该结合劳动参与率来考察。

劳动参与率下降也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意味着有相当多的人对劳动力市场失去了信心,被迫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一直是下降的,但是2006年也开始回升。

第二个体现是民工荒。

从2004年开始,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

当时我自己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这是周期性的现象。

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民工荒的问题丝毫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长三角地区,再转移到中部劳动力输出省份。

而且不是技工荒,缺的全是普通工人。

此外,工资上涨和劳资关系(以及政府立场)向有利于劳动方的变化也表明劳动力市场的阶段性转折。

以前我们都在呼吁给农民工涨工资,但是没有用。

政府不能给农民工涨工资,企业家不听我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易斯拐点”之争1.何谓“刘易斯拐点”?你认为判断它是否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

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

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2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又有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之分。

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这入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的二元即指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

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整个经济——包括劳动力的配置——完全商品化了,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拐点”开始到来。

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不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会伴随着几个显著的变化:工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工业出现资本深化;农业部门商业化,恩格尔系数发生变化以及人口类型的变化。

蔡昉把上述的四个方面总结为两个重要的变化标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根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验,黎煦认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伴随着这几方面的变化:人均GDP达到一定的水平,被配置到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比例。

吴要武则认为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城镇(非技术)劳动者工资渴平的上升,厂商开始用资本代替劳动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重要体现。

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1)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是否上涨。

根据阿瑟·刘易斯的观点,当进入“刘易斯第一拐点”时,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所以工资水平是判断的一个标准。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因此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是刘易斯拐点出来的关键点。

(3)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刘易斯第二拐点”是指经济发展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因此,在劳动力一体化的情况下,刘易斯拐点也就应运而生。

2.我国学术界对“刘易斯拐点”之争存在几种看法?(要求综述其代表人物,各自的观点及其证据)(1)已经来临人口结构的变化则推动中国经济快速逼近“刘易斯拐点”,与之相伴随的是“人口红利”的消失。

蔡昉等经济学家仔细地考察了实际经济形势后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数量被明显高估,而边际劳动生产率被低估,这表明,“刘易斯拐点”离我们要比很多人想象得近得多。

由于多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将在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

当前,农民工在一些地方出现短缺,工资水平已经普遍上升。

这就意味着,过去将农民移进城里直接从事劳动生产的做法已经难以继续下去了。

曾担任花旗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的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黄益平认为,一度低成本劳动力充裕的中国正在迈向“刘易斯拐点”,这种态势可能迫使一些制造商转向印度和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集中在中国的全球制造业活动可能转移到其他地方。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认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展开的“民工争夺战,以及安徽、河南等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民工荒”等现象,显示2011年“民工荒”卷土重来,并且已从局部扩散至全局、从周期性转变为长期性。

中国人口结构越过“刘易斯拐点”已无需争辩。

巴曙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大大快于此前的预测,确认了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期也即将关闭。

他认为早在2004年出现的民工荒,就已是农村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拐点,2004年以后失业率下降、农村居民工资增幅上升、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速双升与60年代日本刘易斯拐点之后的情况如出一辙。

2004年以来的民工荒并非一时之事,而是大拐点即将到来的标志,是趋势性的改变。

蔡昉表示,现在出现的大规模劳动力短缺、农民工工资连续六七年迅速上涨等现象,证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有关专家也指出,我国经济正步入“刘易斯转折区域”已是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以及最近出现的“涨薪潮”,与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区域这个大趋势不谋而合。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推出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刘易斯拐点)能够延续到2015年以后,但是现在好像拐点提前到来了。

从停工事件来看,这种拐点实际上已经到来,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的泡沫经济。

现有的工资水平无法保障工人正常的生活,所以要倒逼着涨工资,这样的倒逼等于吞噬劳动力的红利。

本来在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只有过刘易斯拐点以后,工资才会出现一个迅速上涨的局面,但是今天这一切提前发生了,起码提前了4到5年,也是在现在已经到来,这种因素很明显就是泡沫经济带来的。

(2)没有来临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认为现在断言中国剩余劳动力消失还为时过早,不仅在农村,城市也有剩余劳动力。

对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工资、消费价格和通胀开始上升的担忧过度,混淆了劳动力需求的周期性上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没有把加薪事件放在过去的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中来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张丽宾也认为,“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

他从工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二元经济依然长期存在三方面认证了这一观点。

首先,从工资水平来看,农民工工资增长幅度小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就全国而言,从1995-2008年,农民工工资年均增幅为13.59%,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幅为13.71%,前者比后者小0.12个百分点。

说明农民工工资增长更多的是与社会平均工资同步增长,而不是单独的特殊增长。

同时,农民工的工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

农民工工资增长只是对过去过低工资的一种补偿,与付出的劳动和外出的生活成本相比明显偏低。

并且,农民工外出打工所获得的工资增长越来越低于在本地农村从事经营性农业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增长。

因此,从这些工资变动情况的分析表明,我国并没有明显表现出与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吻合的发展阶段特征。

很难以此判断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其次,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底的统计,全国农民工增加436万人,达到2.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比上年增加492万人,达到1.45亿人。

根据就业情况快速调查,从2009年9月到2010年2月底,与前一年相比,返乡农民工减少了20%,外出农民工增加了25%。

农民工仍然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剩余劳动的转移还需要很长时间。

再次,从宏观数据看,我国二元经济仍然存在,并将持续较长时期。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不高。

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虽然有所缩小,但差距依然巨大,据研究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要达到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还需要265年。

这意味着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还将继续265年。

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29%。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意味着,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动力与过去相比不仅存在,而且动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没有理由停止向城镇转移的步伐。

因此,无论从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情况还是城镇化水平看,在未来的20年中,我国仍将处于二元经济的发展阶段。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姜华东从微观角度考察农民工的劳动供给行为,认为“民工荒”现象是农民工在一定工资预期下的理性行为,并不意味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

由于生活、教育、医疗等基本保障的需要,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在劳动供给上自由选择,只有当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后,“刘易斯转折点”才会真正到来,经济增长方式才会发生根本变化(3)不会突然来临世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和巴克莱资本中国经济研究主管彭文生认为,“刘易斯拐点”可能是一个持续多年的渐进过程或转折阶段,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变化。

不过,彭文生表示,随着政府对农村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未来几年工作适龄人口的急剧增加,工资储备将上升,这可能将加速拐点的到来。

随着劳动人口增长放缓和投资率的逐步下降,经济增长可能减速。

但是,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和年轻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抵消力量。

(4)不会自动来临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和谢长青博士后认为,如果没有制度变革和政府的引导,“刘易斯拐点”在中国不会自动到来,制度创新和加快转型是实现突破的关键。

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工资福利。

这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大大提高了迁移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还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非整体性和扭曲性,使得一方面,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劳动力供不应求现象;另一方面,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仍无法顺利转移出来,即: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拐点”还无法自动到来。

3.试结合最新的数据(包括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谈谈你对“刘易斯拐点”之争的看法。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以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