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理论

合集下载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1. 简介刘易斯模型(Lewis Model)是由英国学者罗纳德·A·刘易斯(Ronald A. Lewis)于1999年提出的,用于描述电子密度在化学反应中的转移和重分布的模型。

该模型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工具,帮助化学家理解和解释分子和反应的电子性质。

2. 原理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原理是基于Lewis结构和酸碱理论。

根据Lewis结构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可以被分为核心电子和价电子。

在分子中,原子间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连接。

刘易斯模型认为,当两个原子之间形成或断裂化学键时,电子密度会发生转移和重分布。

在刘易斯模型中,分子的电子密度被表示为一系列在不同原子间移动的“电子流”。

这些电子流代表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传递和重新分布。

通过研究电子流的路径和方向,我们可以了解电子在反应中的转移情况,进而推导出反应的机理和特性。

3. 模型应用刘易斯模型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研究中,可用于描述和解释各种化学反应的电子转移和重分布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化学键形成与断裂刘易斯模型可以帮助理解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通过追踪电子流的路径,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电子参与了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从而理解反应中的活性位点和可能的副反应。

3.2 反应中的电子云重排在某些化学反应中,电子云的重排是重要的反应步骤。

刘易斯模型可以揭示电子云如何在反应过程中重排,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3.3 亲核和电荷云刘易斯模型可用于研究亲核和电荷云的运动。

亲核离子和电荷云通常会参与反应中的电子转移,从而影响反应物种的选择性和反应动力学。

4. 使用示例以下是一个使用刘易斯模型解释酸催化反应的示例:## 酸催化的羟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醇 + 羧酸→ 酯 + 水反应活性位点:酸性催化剂初始状态:- 醇分子中的氧原子具有孤对电子,易受到酸性催化剂的电子云吸引。

- 羧酸中的氧原子与酸性催化剂形成氢键。

反应过程:1. 酸性催化剂吸引醇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醇与酸性催化剂之间的氢键。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从 1948年开始,刘易斯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授,并主持该 校杰文斯经济学讲座。开始有系统地讲授发展经济学。他 的研究就集中于经济发展问题。他的工作既有理论研究又 有实际工作。 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与象征,它为一些有志 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学者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 个富有刺激性和诱惑力的环境。在50年代中期,《曼彻斯 特学报》上曾发表过不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文章。 在曼彻斯特大学的执教与研究,是刘易斯学术生涯中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发表著名论文《劳动 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曼彻斯特学报,1954年) 和重要著作《经济增长理论》(1955年)。 这篇论文和著作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奠定 了刘易斯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开拓者与奠基人的地位。
启示

对象的,这种经济具有完善和统 一的要素市场。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新古典主义 的理论是在充分就业的假定下研究资源的配置效 率,而凯恩斯则是面对非充分就业的事实,探讨 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对策。 刘易斯认为,古典主义的经济理论更适用于发展 中国家。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可以看成 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在现代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复活。
D3′ D3
D2′
D2 D1′ D1 K3>K2>K1
姜磊(2009):现代部门劳动分配 比例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劳动生产率 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均劳动报酬的增 长速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大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对现代部门产生了 沉重的就业压力,导致劳均劳动报 酬增长缓慢,而劳均资本存量、劳 动者的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 提高导致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这 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现代部 门的劳动分配比例不断下降。



在此期间,刘易斯还担任了许多行政工作。 1951年任联 合国总部不发达国家专家小组成员,1957~1959年任加纳 共和国总理经济顾问,1959~1960年任联合国特别基金的 代理人, 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学第一副校长。由于这 些贡献,刘易斯在1963年被英国女王晋封为勋爵。 1963年,刘易斯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从1968年 起他在该校公共和国际事务的伍德罗· 威尔逊学院担任詹 姆斯· 麦迪逊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并兼任协调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联合国皮尔逊委员会成员。这一时期, 他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关系,重点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国际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 1986年,刘易斯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住在巴巴多斯岛上, 住所就在西印度大学的科维· 希尔校园附近。在这里他继 续从事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并为各国提供发展指导。 1991年,刘易斯在他的住所去世。

贫困文化理论.

贫困文化理论.

贫困文化理论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学者刘易斯(O.Lewis)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而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

穷人的独特的居住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样就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

处于贫困亚文化之中的人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进而维持着贫困的生活。

在这种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会自然地习得贫困文化,于是贫困文化发生世代传递。

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贫困文化理论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

虽然刘易斯并不认为这种理论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是这种理论还是遭到许多批评。

主要的批评观点包括:贫困文化理论夸大了穷人与其他人的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穷人本身并不是同质性很强的群体,各群体观念和行为上的差异是社会地位的反映,贫困文化理论未能解释穷人贫困的起始原因。

贫困作为一种与人类发展进程相伴相生的社会现象,人们长期以来总是将其看作自然环境的产物,或者当作一种具体的经济问题,并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物质的考察或经济、技术的分析,从而认为土地、资本乃至技术等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发展、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

这类分析往往暗示,只要消除一种或几种障碍,贫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但是实践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消除了其中一种或几种障碍,贫困依然如故。

实际上,文化与贫困、发展之间有着更为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贫困乃是源自于贫困文化。

一、什么是贫困文化?所谓―贫困文化‖就是指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它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

最早将贫困视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研究,是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Oscar Lewis)。

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提供农业剩余 ●工资的决定:工业部门最低工资与农业相等, 等于维持最低消费标准的制度性实际工资。 ●三个阶级的行为:城市工人与农民全部收入 用于消费,资本家全部收入用于资本积累。 ●隐蔽性失业:除了完全失业的劳动力, 还包括劳动能力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就业人口。 ●劳动力的释放与吸收:农业部门技术进步、 生产率提高,不断释放农业劳动力,工业部门 扩张,不断吸收劳动力。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既产生于农业和工业劳动生 产率的差异,又产生现行的制度。如果把前者称 为自然过渡的二元经济结构,那么后者则是人为 造成的二元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这种人为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制约劳动力流动的瓶颈。
三、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 关于劳动力的流向 ●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省际之间劳动力的流动问题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折点是工业吸收来自
农业的劳动力是否要提高工资水平,S点被称为 刘易斯转折点。
★ 拉尼斯-费理论(费-拉理论)
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 费景汉和拉尼斯扩展剩余劳动的概念, 定量地分析劳动力流动的阶段性,由于这 在刘易斯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所以也称 刘- 拉-费理论。
基本假定: ●农业在二元经济中的作用:提供了劳动力、
● 欠发达地区:
对高素质劳动者流动的态度: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自然、经济等方面条件较差, 对人才吸引力较小,所以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对 人才的需求更显得迫切。 对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与高素质劳动者的流失不同,欠发达地区对一 般劳动者的流动持积极的态度。
四、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解释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
★ 由于高素质劳动者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
高于低素质劳动者,所以前者和后者比 不仅更容易找到工作岗位,而且其劳动报酬高 于后者,于是高素质劳动者的流动往往表现为迁 移,低素质劳动者的流动则表现为暂时居住。 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及其收益的多少是 决定劳动力流动形式的主要因素。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4、经济发展的过程 、 刘易斯认为: 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这样一个过 %(甚至更少 程:一个先前储蓄和投资占国民收入的4%或5%(甚至更少) 一个先前储蓄和投资占国民收入的 % %(甚至更少) 的社会如何转变为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入的12% 的社会如何转变为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入的 %或15%或更多 % 的经济。这一问题之所以是中心问题, 的经济。这一问题之所以是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 事实是快速的资本积累。 事实是快速的资本积累。”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生存部门的收入组成。 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生存部门的收入组成。不考虑人口 增长,并假定劳动的边际产品量为 ,那么, 增长,并假定劳动的边际产品量为0,那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生存收入保持不变。因为根据定义, 生存收入保持不变。因为根据定义,劳动力能够转移到扩张的 资本主义部门,而同时不减少生存部门的产量。 资本主义部门,而同时不减少生存部门的产量。既然假定实际 工资不变, 工资不变,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全部剩余都成为资本家的利 润。工人在其中得到的全部好处是他们之中有更多的人按高于 生存部门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业。 生存部门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业。资本主义部门将剩余用于再投 增加资本存量, 资——增加资本存量,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 增加资本存量 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第三,许多人指出, 第三,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或等于零的观 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第四,从理论上说, 第四,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 剩余。然而,就业不一定会随着这种再投资而增加。 剩余。然而,就业不一定会随着这种再投资而增加。如果再投 资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就业可能不会增加。 资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就业可能不会增加。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一、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刘易斯模型简单明了, 而且在对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很有独创性。

然而该理论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11 刘易斯模型基于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经验,其假设条件并不适合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

刘易斯模型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有限适用性是由于它不是和发展中国家, 而是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的经验大体一致。

这个从西方发展经验出发的模型, 在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上和当代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并不一致, 这表现在:(1) 该模型的第一个不正确的假定认为, 在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力, 而城市则是充分就业的。

这个假定是刘易斯模型得以建立的基础之一, 只有承认了它, 那么, 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才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 实际情况往往正好相反,本没有得到改善。

(4) 刘易斯模型中第四个不现实的假定认为, 现代部门存在着一个竞争充分的劳动力市场, 它保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以前, 城市的实际工资总量是不变的。

这个假定之所以不现实, 是因为大量事实表明,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中最显著的特点是, 即使在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于农村平均收入而言, 城市工资都一直有大量增加的倾向。

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工会组织讨价还价的能力、工资级别制度、跨国公司的工资惯例、西方工资水平的示范作用等等。

这些制度上的因素都很容易使第三世界国家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任何竞争力量失去作用。

也正因为这种原因, 使得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着城市畸型膨胀和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等问题。

(5) 模型的最后一个不可靠的假定是, 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家将增加的利润全部用于重新投资。

这个假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是靠不住的。

由于投资环境恶劣、市场不健全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等原因, 资本家的利润往往不是全部投入当地经济中, 而是部分或全部以“资本外逃”的形式送到国外或者被资本家自已所有。

《刘易斯模型》课件

《刘易斯模型》课件

VS
服务业发展与劳动力流动
详细描述
服务业是刘易斯模型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金融、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崛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服务业流动,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总结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结论二
刘易斯模型的优缺点
理论简洁
强调农业剩余
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模型提供了一个简洁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该模型强调农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为农业向工业转移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易斯模型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方面。
模型假设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因为劳动力市场受到人口增长、教育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
该模型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化进程以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它忽略了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
因此,在应用刘易斯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基础
《刘易斯模型》ppt课件
目录
CONTENCT
刘易斯模型简介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基础刘易斯模型的实证分析刘易斯模型的优缺点刘易斯模型的发展与改进刘易斯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
刘易斯模型简介
01
简述刘易斯模型的背景和起源
02
刘易斯模型是由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型,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
我们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我们还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的预处理,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证分析。

刘易斯理论

刘易斯理论

刘易斯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发展中国家一般拥有二元化的劳工市场——城市劳工市场和农村劳工市场。

前者根据订单、利润决定雇人数量,生产效率较高,工资也较高。

后者则是多少人都耕种同一块地,生产率低、收入低,在那里没有失业,只有就业不足。

经济起飞时,城市劳工市场吸引农村劳动力,由于两个市场间人员的流动,城市可以在不怎么提高工资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增长由此得以加速。

当农村劳动力被耗尽后,城市劳工市场需要大幅增加工资才能请到新的工人,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中国农民工短缺在2010年变得十分突出。

笔者估计,2010年低端工人工资暴涨近四成,而且在今后三四年会继续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涨。

其实,中国目前还没有到农民工绝对短缺的地步,只是农民工流向发生了变化。

在2005年,70.3%的农民工流向沿海地区打工,中部与西部各占 14.4%及15.0%。

在2009年,随着工厂生产线内迁和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中、西部出现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民工总数的17.0%及 20.3%,而留在东部打工的农民工占比则减少至62.5%。

同时,内需市场(尤其是服务业)火爆,对低端劳工需求甚殷,又抢走了沿海制造业的一批工人。

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多了一批留家务农的。

不过,刘易斯拐点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联合国测算,中国劳动力将于2017年进入负增长(人口于2032年进入负增长)。

由于内需的迅速扩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笔者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

至2017年,劳工需求达到8.37亿人,供应为8.19亿人,就业市场净短缺达到1760万人,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现有劳工总数的11%,日本的25%,德国的41%。

就业市场的逆转,对于中国经济将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从宏观上看,它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黄金时代已开始褪色;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已差不多走到尽头;中国长达7-8年的通缩时期,已彻底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易斯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发展中国家一般拥有二元化的劳工市场——城市劳工市场和农村劳工市场。

前者根据订单、利润决定雇人数量,生产效率较高,工资也较高。

后者则是多少人都耕种同一块地,生产率低、收入低,在那里没有失业,只有就业不足。

经济起飞时,城市劳工市场吸引农村劳动力,由于两个市场间人员的流动,城市可以在不怎么提高工资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增长由此得以加速。

当农村劳动力被耗尽后,城市劳工市场需要大幅增加工资才能请到新的工人,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中国农民工短缺在2010年变得十分突出。

笔者估计,2010年低端工人工资暴涨近四成,而且在今后三四年会继续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涨。

其实,中国目前还没有到农民工绝对短缺的地步,只是农民工流向发生了变化。

在2005
年,70.3%的农民工流向沿海地区打工,中部与西部各占 14.4%及15.0%。

在2009年,随着工厂生产线内迁和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中、西部出现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民工总数的17.0%及 20.3%,而留在东部打工的农民工占比则减少至62.5%。

同时,内需市场(尤其是服务业)火爆,对低端劳工需求甚殷,又抢走了沿海制造业的一批工人。

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多了一批留家务农的。

不过,刘易斯拐点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联合国测算,中国劳动力将于2017年进入负增长(人口于2032年进入负增长)。

由于内需的迅速扩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笔者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

至2017年,劳工需求达到8.37亿人,供应为8.19亿人,就业市场净短缺达到1760万人,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现有劳工总数的11%,日本的25%,德国的41%。

就业市场的逆转,对于中国经济将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从宏观上看,它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黄金时代已开始褪色;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已差不多走到尽头;中国长达7-8年的通缩时期,已彻底结束。

从国际角度上看,制造业模式,可能面临一次全面的调整;过去十年的全球低通胀,也会遭遇冲击。

从投资角度,刘易斯拐点意味着什么?
1、以过往新兴国家的经历看,刘易斯拐点之后,低端工资无一例外地会出现一次持续的飞涨,低端消费市场迅速扩张。

这种情形肯定会在中国出现。

2、工资上涨常态化,带来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扬。

此轮通胀之后,CPI的回落估计有限,中烈度通胀可能持续存在。

3、低端住房需求与家居改善需求大增,不过这是一个与现有房地产市场不同的新市场,建材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家具供应商的受益程度料大过开发商。

4、加大投资力度,生产流程中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将明显提高,设备制造业会受惠。

这次生产线向内陆省份迁移,不仅是简单的地理上的转移,也伴随着资本投入的加大。

5、外资结构出现变化,对成本敏感的制造商比重下降,主攻内需的海外品牌、服务供应商大量流入。

6、亚洲面临新的洗牌,以中国作为龙头及窗口的制造业垂直生产链逐步瓦解,抢占中国市场和抢夺流出中国的外资及中资成为新时尚。

过去30年,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

它既归功于一系列政策上的变革,也归功于中国人的勤劳、努力,还归功于全球化和生产外包的大趋势,不过人口红利因素也十分重要。

中国的出口高潮、住房热、消费提速,与上世纪50年代下半叶至60年代上半叶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今人口红利已接近尾声,劳动力短缺即将出现。

无论喜欢不喜欢,刘易斯拐点都会如期到来,它将对今后30年的中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许因此改写,许多目前习以为常的营商手法、投资原则可能遭到颠覆。

这场人口结构上的大变局,既是危,又是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