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刘易斯拐点后的市场表现
cpi2

2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输入型通胀 进口价格涨幅提高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 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美元贬值导致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和初级产品价格 上升,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上的资源、能源类大宗 商品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其中石油、铁矿石和铜 三种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分别达到了55%、60% 和70%。 2011年一季度,我国铁矿砂进口量增长14.4%, 价格上涨59.5%;原油进口量增长11.9%,价格上 涨24.3%;成品油进口量增长27.7%,价格上涨 18.8%。这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275 亿美元,其中因价格上涨直接导致进口增加177亿 美元,占比近2/3。
流通环节运输成本
经济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加快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蔬菜价格的上涨。农民进 城务工,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农产品生产 成本急剧上扬,农产品销售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增 加,市场商品需求量增大,诱发新的提价因素。 城市周边的土地被用作建设交通设施和房地产,蔬菜种植面 积不断减少。蔬菜种植被转移到了郊区和农区,蔬菜的流通 环节增多,成本增加。劳动力,土地成本等成本都会表现在 蔬菜价格上面。 市场信息不对称。 实际上,在去年下半年,农产品价格出现大跳水现象,这导 致大量农户损失惨重,严重打击了果蔬农民种植相关农产品 的积极性,因此不少农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使蔬菜种植面 积减少,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性,农户 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脱节”
猪肉价格变化
猪肉价格呈现上涨的趋势变化的原因
需求增加,人们直接消费粮食比重下降, 对猪肉等肉禽类需求不断增加,需求大于 供给引起价格上升。 供给减少,受饲料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 涨、从事养猪事业的工人工资增加,运输 成本不断上升,养猪收益下降,从事养猪 事业的人不断减少,导致供给减少。(有 些原因自己补充吧)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
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通货膨胀的特点①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
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
纸币的贬值程度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是:纸币贬值率=(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纸币贬值率②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
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物价上涨率的计算公式是:物价上涨率=(-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物价上涨率=(-1)×100%=100%。
类型中另有:④输入型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一般出现在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等途径在国际间传播。
⑤抑制性通货膨胀。
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现代经济学界在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或经济效应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大致有“促进论”、“促迟论”和“中性论”这三种不同的意见。
1、促进论“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能促进经济增长。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育费兰克斯、西尔斯及萨尔沃等人,其理由是:(1)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的提高一般快于工资的提高,结果导致实际工资降低,厂商的利润增加,这样就会刺激厂商扩大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解析中西部用工荒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解析中西部用工荒问题[摘要]2012年春节过后,我国各地企业普现“招工难”,尽管众多用人单位纷纷提高福利待遇,但因如往年一样工人流失较多,节后用工市场求大于供的格局难以改变,今年许多企业仍然遭遇了“用工荒”,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解析我国中西部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中西部用工荒问题2012年“用工荒”如期而至。
东部发达地区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山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常年缺工的情况下,春节后用工形势更为严峻,结构性用工矛盾愈演愈烈。
一、中西部用工荒的发展态势“招工难”与“用工荒”现象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拥有13.9亿人口的国家,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使用人才。
最近几年这种独特现象已经从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蔓延到重庆、四川、武汉、安徽等中西部省份。
据有关部门估计珠三角用工缺口介于400-600万人,部分制造业、纺织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返工率不到30%。
农民工重要输出地安徽阜阳市举办了由400多家企业组成的大型农民工招聘会,提供8万多个岗位,然而场面比较冷清,参加应聘者寥寥。
原因是春节回家的农民工不愿意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
最近一两个月,中国各种人力资源市场上,求才若渴的各类缺工企业纷纷使出浑身招数,在人才市场、工业区、工厂门口吹响了“抢工”的号角,招聘工作人员费尽周折磨尽三寸之舌,结果差强人意。
二、中西部“用工荒”产生的原因(一)“刘易斯”拐点降至,人口红利渐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著名的“刘易斯拐点”。
所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以至最终枯竭。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廉价劳动力的助推作用是非常的明显。
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中国2004年以来的失业率下降、农村居民工资增幅上升、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速提升的诸多现象和20世纪世纪60年代日本刘易斯拐点之后的经济状况非常的相似。
浅谈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

浅谈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鹿 浩◆ 摘要:“中等收入陷阱”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在发展初期进展顺利,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却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介绍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并列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与失败的日本与泰国的例子,通过分析其各自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一步说明。
结合我国国情对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两次历史性的转变。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于1998年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下中等收入国家起点的转变。
而到2010年,我国又一次实现了从当代下中等收入国家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这是当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国经济虽然仍保持良好增速,但不得不直面“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只有正确处理,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才能顺利向现代化强国迈进。
二、中等收入陷阱(一)定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由于某种优势达到了一定收入水准,而停留在该经济水准的情况。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追求GDP的发展,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中等收入”与“陷阱”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因为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其本质是由于国家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或增长迟缓,引发一系列问题,造成一定的社会后果。
(二)产生原因“中等收入陷阱”的产生并不单由某一方面的缺陷导致,而是该国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技术要素、收入分配等多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引起。
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完成工业化转型,追求较快的经济增长,都会选择通过引进外资、外购技术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日本50年代至90年代的11次经济景气循环

日本50年代至90年代的11次经济景气循环战后日本经济的景气循环从1950年至1993年,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11次景气循环。
在1945—1950年期间,也出现过两次循环,但由于统计数字不全,未能进入经济企划厅正式列出的战后景气循环的行列中。
下面,将从景气循环的角度再一次重温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
第1 次循环景气上升过程(大约1950年6 月—1951年6 月):特需景气1950 年6 月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带来了“特需景气”,使日本经济得以摆脱道奇推行“超紧缩”财政政策所导致的严重的萧条局面。
在特需及出口增加的刺激下,生产与设备投资很快上升,景气迅速恢复并出现繁荣。
但是,在1951年7 月开始停战谈判之前,美军就逐渐停止了物资储备与采购,致使景气于1951年6 月从上升转为下降。
景气下降过程(1951年6 月—1951年10月)特需带来的景气随着特需的中断而转为萧条,下降过程仅持续了4个月,于1951年10月结束。
但是,另一种说法是,下降过程一直持续到1952年4 月。
第2 次循环景气上升过程(1951年10月—1954年1 月):投资消费景气特需景气结束以后,在个人消费方面,由于特需景气中人们收入的增加,加上人心趋于安定以后出现了“消费饥饿感”,导致购买力开始扩大。
1952、1953 年度个人消费增加了近30%(已除去物价上涨因素)。
在企业投资方面,虽然特需景气“风光不再”,但是,以电力、钢铁、海运、煤炭等产业部门为中心,在特需景气中积累了资本的企业仍为补充、修理、更新、添置机械设备而开展了积极的设备投资。
在政府支出方面,公共投资也有所增长。
上述因素导致出现了繁荣局面,被称为“投资消费景气”。
景气下降过程(1954年1 月—1954年11月):初次碰上“国际收支的天花板”由于消费、投资的迅速增长,导致进口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出口却由于特需减少、美国景气下降(对美出口减少)而增长缓慢,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导致经常收支在1953年迅速恶化,同时外汇储备迅速下降,俗称碰上了“国际收支的天花板”,政府、日本银行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于1953年9 月开始抑制贷款,景气转入下降过程。
刘易斯转折点的跨越与挑战——对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分析及借鉴

一
创新是战后 日本经济复苏以及高速发展的重要源 泉。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 技术进步对 G P的贡献 D
率为 3 . 在稳定增长期为 1. 3 %, 3 9 %。技术创新对 2 日本经济起 飞始于 2 世纪 5 年代。 日本经 日 0 0 本经济高速发展起到 了核心作用 。战后 日 的 本 济从第 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 复苏到高速发展 , 仅 经济高速发展 ,使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
刘 易斯转 折点的跨越 与挑 战
对 日 、 国和我 国台湾地 区经济发展政策 的分析及借 鉴 本 韩
张
[ 摘
露
要 ] 日本 、 国和我 国 台湾地 区分 别于 1 6 韩 9 0年、 90年和 2 18 O世 纪 6 、O年代通过 了代表 经济结构转型的“ O7 刘
易斯转折 点” 研究这些国家和地 区在 经济发展 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面对资源 匮乏、 , 劳动力不足 、 产品缺乏竞争力等特 点采
用了十余年的时间。 9 0 日本出台“ 16 年 国民收入倍 济体 。但 同时也衍生 出了大规模 的房地产投机活 增计划 ” 目的在 于增 加收 入 , , 刺激 消费 , 拉动 内 动 , 土地价格飙升。 0世纪 9 年代初期 , 本 导致 2 0 日 需。 90 17 年这十年间 , 本经济年均增长率 房地产泡沫破灭 ,日本 国内企业 和银行遭受巨大 16 9 0 日 在 1%以上 , 0 出现新兴集 团产业 , 基本实现农业机 损失 ; 技术研究开发滞后 , 日本 9 O年代 的产业结 械化 , 全民实施养老医疗保 险。 92 日 17 年 本实施列 构调整后劲不足。与此 同时 , 日本经济于 2 世纪 0 岛改造计划 , 土地投机行为盛行 , 土地价格暴涨 , 6 年代跨越过代表经济结构转型的 “ 0 刘易斯转折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52.6%,江西的城镇化率则为47.5%,与全国相比还有5.1%的差距。
按照江西省政府提出的目标,到“十二五”末,上饶市、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景德镇市、抚州市、宜春市等7个设区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进入大城市行列。
2013年,景德镇主城区珠山区人口也仅为32.58万人,景德镇房价潜力不可小觑。
统计局: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人民网讯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介绍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
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
出生人口164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728万人,女性人口66344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0(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0。
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减少126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
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8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5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12万人。
【证券投资】股票投资本质及财务报表解码

理解股票投资本质大道至简。
其实不论是价值投资,还是以技术分析为核心的波段操作交易系统,核心就是一个:等到钱在地上的时候,伸手捡起来。
That'sall。
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75岁的时候拥有了450亿美元的巨额财富,而是在于他年轻的时候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然后用一生的岁月去守候。
(2011年)我觉得股票投资有各种各样的方法,现在私募行业发展壮大,有不同的风格,大家在市场上获取盈利的模式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我们的价值投资,我们也是想在现场展示我们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
既然是价值投资,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的经济现在作一个解读。
这2、30年,在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保持2、30年的快速增长,增长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人口红利。
从49年到目前,中国经历了三次人口高峰,这三次人口高峰,第一个人口高峰已经步入老年,而60后、70后也在步入中年,现在我们在跑步进入中年。
人口红利给中国带来什么?这2、30年的增长,首先是制造业的成长。
现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瓶颈,入世以后贸易壁垒被打破,这些要素推动贸易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
后面我讲到宏观经济的时候会讲到96年以前GDP和货币投放量是同步的,96年以后会出现夹角,目前面临的情况是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持续,货币大量的投放已经在社会当中,货币最终会有一个去向。
未来,一直讲到“十二五”规划,讲到经济转型,最终转型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我们希望鼓励一批创新型的企业发展起来,创造一批像华为、中兴通讯这样的企业。
为什么我们转型?在“十一五”的时候就提到转型,依靠内需拉动,中国这2、30年的增长造成的结果是贫富差距拉大。
比如一个企业主有1亿和10亿的资产,他对社会的贡献不会太大,一定要成就一批中小型企业,比如像百度、腾讯这样的企业,这些企业会造就一批中国的中产阶级,只有一批中产阶级的崛起,才能实现我们经济的真正转型。
转型能不能成功?这是我们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易斯拐点” v.s. “人口红利”
5
“刘易斯拐点” v.s. “人口红利”
6
中,日,台,韩的产业结构对比
7
收入增长,居民消费率逐步提高
随着农民工工资的稳步提高,带动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更加刺激了消费的增长.参 考70年代初日本的经验,经历了“刘易斯拐点”后,居民消费的增长有所加速,消费占 GDP的比重出现了实质性的提高,居民消费率也在当时进入拐点.韩国,台湾亦是出现两 拐点相伴出现的特征.我国一直是高储蓄率,低消费国家,拐点出现为中国变以投资出 口推动经济为消费推动经济提供契机. 我国交通通信,医疗卫生,教育娱乐等支出将逐步增长.分析日本的家庭支出结构, 1975年日本的食品支出占比已经降到近30%,低于中国目前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日 本的家庭支出中交通通信,医疗卫生,教育和娱乐等占比逐步增加,在1981年后的增速 也较高,尤其是教育,交通运输等方面消费的增速高于消费总支出的增速.从居民消费的 类别来看,日本平均百户家庭拥有耐用品数量在1960-1975年期间也得到显著提升.
日本在刘易斯拐点后的市场表现
1. 背景介绍 2. 市场表现
1
面对“刘易斯拐点”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在刘易斯转折过程的初期,应该尽量避免资本深化的过 早发生,应该通过劳动力使用倾向的创新,保证丰富的非技术劳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 利用,只有当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不存在,实际工资开始大幅度上升时,在经历了资本 浅化式增长之后,才出现资本深化。这正是日本的成功经验所在。日本和韩国在刘 易斯拐点之后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相当大,农业劳动力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 重超过50%,这一现实决定“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将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决 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国际 产业的变动情况,实行劳动力的使用创新,提高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水平。 综合各种数据分析,中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大约5亿,其中2亿左右务农,另外2亿 左右转移到非农产业,余下1亿左右为可供转移的“劳动力池”,其中一半年纪较大, 不适合迁徙外出,只余5000万存量。但是,中国目前农业劳动力占比高达25%,在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情况下,若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0%,就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 力会被解放出来,而可供转移的“劳动力池”总量就能达到1亿以上的水平,按照目 前每年新转移600万~700万农民工的速度,至少还能转移15年。 不过,以上简单推算完全基于静态,并假定劳动力结构不变,现实却是,在未来 若干年,中国人口结构将发生致命的变化,“劳动力池”并不像静态测算这样丰沛。
8
工资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增强
亚洲国家历史经验证明,拐点过后,通胀压力增强,货币政策应适度从紧: 考虑经过 “刘易斯拐点”后日本和韩国的情况,二者均出现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高通胀和 高工资螺旋式上升的情况.同为亚洲二元经济明显国家的中国,拐点过后,通胀压力令人 担忧.日本自60年代经历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迅速,而通胀压力使得 日本政府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韩国80年代经过“刘易斯拐点”后,货币政策紧缩.
2
面对“刘易斯拐点”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人们往往认为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将日本拖入“失去的20年”,但人口学家却 认为,日本在1990年到达人口拐点,老龄化不可逆转,经济停滞的根源在于人口结 构,而不是什么协议。 中国在未来恐怕需要至少做这样一些事: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在保障最低工资 的前提下,尽可能长地保持劳动力的竞争力;拆除城乡壁垒和户口限制;加强职业技 能培训;拆除垄断限制,鼓励自由创新。
9
Nikkei 225 Index 1970-2010
10
医药
11
精密仪器
12
汽车
13电器14源自服务15零售
16
纺织服装
17
食品
18
银行
19
房地产
20
交通设备
21
铁路
22
化工
23
中国的总人口扶养比在2010年到达拐点,此后劳动力人口要背负的抚养负担逐年加重,中 3 国将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竞争优势,这无疑将降低经济增长的潜力。
“刘易斯拐点” v.s. “人口红利”
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周期正好处在日本1976年的水平上,也就是说中国沿 海和日本差34年,但中国的工作人口占比拐点却只慢于日本25年,也就是说独生子 女政策使这个拐点提前了9年到来。 从亚洲主要国家的经验证明,“刘易斯拐点”发生往往早于“人口红利”消失之前: 日本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出现“刘易斯拐点”,而“人口红利”却于80年代末左右消 失,晚于拐点出现近20年;韩国,台湾的“刘易斯拐点”,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而 二者至今仍在享受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好处. 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早在2007年左右即已出现,只是经济周期性衰退淡化了人 们的关注;中国“人口红利”将持续到2013-2015,而且可以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建立养 老保障制度,改善劳动力市场,提高教育水平和劳动力培训,打破户籍制度等第二次实现.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契机: 制造业让步服务业将为大 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机会,有望改变劳动力工资结构性失衡问题;低附加值企业利润率下 降,倒逼其创新以提高附加值或淘汰,利于产业链提升;劳动力工资正常化,带动收入增 加,刺激消费率提高,为转为消费推动经济提供契机,更利于人民币汇率找到合理水平. 一般来讲, “刘易斯拐点”出现前,经济体往往享受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 促进作用,但 “刘易斯拐点”出现后, “人口红利”未必消失.